2011年08月09日 —— 当下对机

凋碧树 03:37:25

今天别打昨天的招呼呀

凋碧树 03:45:45

求不得,爱别离,何妨若近又若离

聚时欢,散时苦,来时当存去时路

凋碧树 03:51:30

你们都在顾左右而言他,含沙又射影,指桑又骂槐,何妨直指!

辅明:刚才看到凋碧树同修所说的话,我有一个直接的感受,是不是我们在参学的时候各说个的,我也不太习惯这种网络参禅,大家平时都是面对面地交流,更通常些。我们对对方的话有些感觉,可能很难直接表达出来、互动起来,好像各说个的,难以围绕一个问题深入进去。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惟恕:参这个直指,就是直指人心。同修的心,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指出来帮助他;自己的困惑也可以直接表达。有些人对自己和他人的问题或闪光点,不好意思说,虚伪了。

1祝福 04:20:46

直指,我的体会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出现烦恼时,造成这个烦恼的根源,也就是因何会有这个烦恼,直接去面对。而不是自心的伪装。因为通常烦恼出来,自我会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好像烦恼是外境造成的……

1sky 04:41:20

谁说佛法在西天,

东土自有大乘禅。

若言心印能直指,

何妨教外不真传”

——上师作于一九九零年。

sky:刚才辅明和惟恕就凋碧树提的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看到这句话时也很一惊。不知道大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大家都谈一谈吧。不是说不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大家先说吧。

道安:我对这句话的体会是什么呢?就是凋碧树在提醒大家参禅应该就核心的点位去参,不要在外相、外在的一些枝末,不要就枝末去参,而是要去针对本的东西去参。这是我的理解。

sky:由这句话我想到了,作为医生会有这样的感触,就是说,普通的大夫和好的大夫有什么样的差别?普通的大夫他为了保全、为了没有其它的问题,只要不是很急重症的,一般看中医的也没有特别急重的病人,普通的大夫会开一些和平方,吃了以后对一些状况会有所缓解。但是说,能治到什么程度?反正慢慢来,开这个和平方呢,对人也没有太大的损害,这样跟病人的关系也能相处的很好,而且能够有一个持久的联系。好的大夫,就是三五味药一个小方,对症下药,以后,可能第二次病人都不用来复诊了,病就好了。这是好的医生和普通大夫的一个差异吧。

:你们刚才在参怎么样化解矛盾,现在参的怎么样?大家有没有找到一个方案,找到一个方法出来?化解矛盾的方法?

惟章 04:55:49

方法就是:平等心

萱琪 04:56:05

自己先拿出真心来,心里接纳对方

福楠:师父好!我的体会是用心,用自己真诚的心去化解,就是用自己的真心,平等的心去化解的。

惠莲(静) 04:56:24

无我,无执,放下自己的断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

:问题是你只要住在矛盾当中,你化解的永远就是矛盾了。

华谨 04:56:57

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看

福楠:师父,是不再把它看成一个矛盾,用平常心看成是自自然然该做的一件事情,就这么去做,不再去看成矛盾来化解。

:因为矛盾是今天的矛盾化了,明天的矛盾会继续呈现,那就是所谓的念念相续,没完没了,因为前因刚起,后念又续。那你们应该怎么办?

小茹 04:58:56

在心上去超越善恶,是非,对错?

精修 04:59:13

先找自身用三心去化解

嫣然一笑:师父好!我谈谈我的看法。这之前我对化解矛盾,我也没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现在感觉,就是当下慈悲心上来的话,当下一念这个心境上来,可能就是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这种观点,这种启发是刚才在做梦的时候,一下吓醒来,当时看到的那个梦境。其实化解矛盾可能就在当下,然后当下立马生起慈悲心的话,这个矛盾是可以立马化解的。主要是在于每个当下,而不是说事情发生之后,再讨论什么。化解矛盾,我觉得是这样的。不知道对不对?

小草·徐州 04:59:33

参禅时 一定要“自律” 不要老看他人不顺 喜欢控制别人

:因为任何缘起,它都有一个原因。

惟章 05:00:45

忍辱

萱琪 05:01:09

怎么办呢?树欲静而风不止

:所以说用平常心。是啊,问题是这个矛盾来自于双方,如果没有主客体的存在,就不可能会有矛盾。往往就是,你平常心,对方不平常心,那你怎么办?或者说,你不理他,他理你;你对他不嗔恨,可他嗔恨你;或者说,你不想去惹他,他老是来惹你。你这个时候能用平常心视若无睹吗?忍辱,行啊,那也未尝不是一个方法,既然是忍辱了,就不用谈什么化解不化解了,人家打你的左边耳朵,你把右边给伸过去就行了。

青莲 05:02:49

要沟通

超凡入圣 05:02:58

别人追着你打呢?福楠

福楠:师父好!讲用平常心化解,我现在就是在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是第一个,把过去的放下了;再一个就是,现在应该去做的,我主动的对他应该去做的,去自然的我做。我去做的时候,对方不给我回应的时候,我当时不是再去等待他的回应,而且我采取你不给我回应,我也就不给你回应。然后就是放下,该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再下面我又遇到事情需要做的时候,我仍然用一个平常心,我再去跟他这样做,他给我回应我就继续回应,他不给我回应,我再放下,再去做我自己该做的事情。我目前就采取这种态度来解决,不知对不对?请师父开示!

本明:师父,刚才听见您那段话,忍辱也不是无限度的,忍辱我们也有忍辱的底线。您不是说过吗,我们要做“善人当中的善人,恶人当中的恶人”。这才能处理好问题。

汇灵 05:03:42

当下真实面对。而后自净其意。

:这是一个转识为智的过程。

福楠 05:04:05

我不会给别人追着你打的机会。

悟白:师父好!大家好!我化解矛盾的体会,有一点就是把矛盾放下,就是不去想这个矛盾。

润物细无声:05:04:30

师父提出一个普遍又实际的问题,怎么办呢?没有尝试过。是否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原则,……

:福楠,不给人家打的机会,可人家偏要追着你打,你又跑不过人家,那怎么办?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啊。比如说咱们在开车,你不去碰别人,别人碰你,你被别人噹——,把车撞一下,总不能说,我当没看见,或者是我平常心,车照开?可车坏了,你开不了了。那怎么办?

再说了,你们在平时当中,你们刚才所说的、所遇到的所谓是非、矛盾,你刚才强调以平常心去沟通,我看到刚才凋碧树说,今天为什么要去说昨天的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已经是前进一步了。

sky 05:05:23

凋碧树 03:37:25

今天别打昨天的招呼呀

:对,今天为什么要打昨天的招呼?这个已经是前进了一步了。但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如果是昨天还未了,这个当下,所谓的“当下”就是“当下即了!”我们往往是,因为很多事情它是不可能孤一独立存在的,任何事情它都有一个原初续发的过程,所以它都存在一个延续性,对不对?今天的我是昨天的我的延续,今天,比如说,我们有一些事情并没有做完,明天你还得继续地做下去,你总不能说,昨天的事情不管了,并不等于是你可以把曾经发生的事情,在不去化解的前提下,你当它没有发生;或者是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法,你明明已经痛了,然后你非要强行地说我不痛,这就有点不对头。所以大家讨论到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什么长进?因为你们在化解人与人中间的纷争,甚至以后会化解一个社会的纷争,这是一个智慧度的体现。除了方法之外,是一个智慧度的体现。怎么办好呢?

辅明 05:05:29

今天为何要打昨天的招呼

超凡入圣 05:07:50

偷心不死,要不的

凋碧树 05:08:20

乞请上师赐示

小草·徐州 05:08:58

不惹事 绝不怕事 该出手时就出手 智慧做事

:其实,任何事都有一个因和果。为什么让你们去洞察因果呢?即不是回避和消极,又不能纠缠于事相本身去解决问题,而在于直达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它的根本点在什么地方?任何事情呈现出来,它都是有一个原因的,都是有一个缘起。这和中医治病一样的,有时候你感觉到胸闷咳嗽,可能这个时候,你总不能去把嘴巴缝起来不让他咳嗽吧?可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哦,他的原因在肺部或者是在肝部;那么,找肺部或者肝部下手,这个咳嗽它就不存在了。

所以你们刚才往往在讨论这个事相本身,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矛盾,既然产生了矛盾,那么这个矛盾的所在在什么地方?你不要在矛盾本身去找,不要在矛盾本身这个事相上解决,这是解决不了的。你要解决的是引起矛盾的这个关键点,引起矛盾的这个缘起在哪里?你如果是不从这个缘起去下手的话,你在这个矛盾本身的事相上,你是解决不了的。

比如刚才所说的,发生在你们两个人身上的这个矛盾,已经发生了,它已经是续发了。不能说,他今天发脾气,就在他发脾气的事相上,去平息他发脾气,去逗他笑啦,去让他开心啦,或者他发脾气你当没看见啊,你躲开啊。你们刚才无非就是这样嘛。

不要去执着,或者是忍让,或者是以平常心来对待他发脾气,这个时候你越平常心,可能他这个脾气会越严重,你越退让,人家可能就会越进犯。为什么呢?你们想想为什么?比如说,两夫妻之间吵架,如果是一方他采取一个对这个吵架,啊,反正我忍让,他该骂、他该打,我不理他,或者是我一扭头就走。这个时候,矛盾是加深的,而不是能够解决的,反而是加深矛盾的。因为你是用一种藐视,或者无视矛盾的存在,来采取一种刻意的回避,这个时候矛盾会加深,今天骂你,你跑掉了,他骂不着你,明天会更加变本加厉。现在咱们就是俗事俗说。

其实这些并不需要什么空性不空性,什么法度不法度,这是一个智慧的体现而已,仅此而已就足够了。解决三维空间的事情,以三维空间的手段,因为佛法不违世间法嘛。世间的事情用世间的方法去处理,只不过,我们是用一种直接的了达因果的手段,这也就是智慧,也就是转识成智的方法去处理。你不要老是,本身就是一只蚊子,你非要装一门大炮来打,这是多此一举。所以谈什么空性啊,谈什么平等啊,我想这些都是扯得很远了。事相就是事相,你肚子饿了吃饭。不要说我肚子饿了,我就想象着不饿,或者饿与不饿都一样,饿了也一样,饱了也一样。这个不是用这种方法的,肚子饿了就是吃饭,你怎么吃的问题。矛盾出现了就解决矛盾,当然,怎么解决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转识成智的过程。既不以空性的平等去面对他,因为你这个空性平等,你还没有达到同体平等的情况下,你平等了,对方他并不平等;同时,你又不能落于事相本身去下手。

你们稍微动一下脑筋就知道了,两个人之间发生矛盾总有发生矛盾的起因,找到这个起因点,从这里下手,直接把那个源头给它掐断。那方法就不一样了,可能这个人对你生气,你正常的发挥,你可能会采取让他不生气,让他消气,以这种忍让啊,或者宽容啊,然后以一种回避。通常人会这样去做,其实你这样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找到症结以后,你可以发的脾气比他更大,你也可以采取跟他吵架,你甚至可以给他一巴掌。这些方法都可以用,问题是可能你这样用了,你从源头上掐起,反而这个矛盾解决了。你在吵架嘛,为什么吵架?你找到这个因为要吵架的原因,这个时候,你从这个源头上掐起,你可以吵得比他还凶,通过这种吵架,平息这种可以引起吵架的续发过程。

当然了,这个我是特指啊,并不是说每件事情你都要去这样做。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你可以采取以牙还牙,你可以采取忽视他,你可以采取去放大矛盾,可以采取缩小矛盾,可以采取回避矛盾,等等的方法都可以,但是不能落在这个过程的实相上。一旦落在过程的实相上,你是没完没了的。大家想想吧!

小草·徐州 05:18:34

适宜的处理事情,因人而异,学会审时度势

汇灵 05:22:11

俗事俗说,自然,真实的面对,也是把自己倒空的过程是吗?师父!

北极光 05:22:52

感恩师父!

:看起来,北极光已经是有所感悟啊。那就恭喜你了!

北极光 05:24:29

顶礼师父!

虚婴:师父,刚才您讲的没听懂,您是否能够再深入地讲一讲七十二空性?

惟钧 05:24:45

推出须弥第一峰。顶礼师父!

嫣然一笑 05:25:03

参禅和处理俗事一样都要找到根源,即缘起!感恩师父

:其实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有些事相发生以后,很多很多时候是以一个很好的愿望,但是它在续发的过程当中,最后呢,很多很多的时候是出现了事与愿违。人世间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或者有些时候,本来这个缘起是这件事情,可是到续发过程,由于众多的参与者和参与的因缘加进去,促使了这个事态最后的发展,事态发展的过程,导致了结果根本上与原来的这种原初已经是两码事了,相背离了。人世间不是比比皆是嘛?就是这样。

所以,就很需要在参悟上,不管是参缘起也好,参性空也好,但是,你一定要记住的是当下!这个“当下”就是,什么事情以“对机”为第一。所以你不能够任何事情,你都东扯西扯,扯到什么空性、扯到什么修持、扯到什么平等,因为这些文字相和语言相,都不能契入于当下的。

那么,在当下中体现出去直了义。这个“直了义”就是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当然首先是以你本身空寂的心境,或者是自性清明的空境,去直接洞察这个事物的起因,也就是说,我经常跟你们讲的,这个文字背后是什么?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由始至终去主宰整个事态和事物的发展过程,乃至于它的发展规律。否则你就会被事相和物相去拖着走,就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然后你再用什么什么,等等等等,什么心去解决,可解决完之后,你这个事情还没解决完,另外一个事情又出现了。你始终是没办法自主宰的,你就会被这个事相和俗相,到时要把你彻底地拖垮,把你的这个生命给消磨得干干净净。那又何谈去超脱呢?

所以,虽然说起来是一件俗事,但是你们直接契入,去临时决断,那就是最终落到一个性空点。现在对人对事岂不是都一样嘛,在俗世间。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咱们在社会上,这个社会每天日新月异,天天有事情发生,天天在你身边有新鲜的事物发生。这个事物发生,一个就是随流,一个就是跟流,一个就是逃避。世间的人无非就是用这三种处事的方法:一个是随流,一个就是逃避,一个是跟流,跟流和随流还是两码事,不一样。所以最后呢,如果他遇上一个好的时代,遇到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可能他这一生会过得很舒畅;如果他遇到了一个不好的时代,遇到了一个很糟糕的生活环境,那么他这一生就会过得很蹉跎,最后也就是被事相和物相,把他的生命完完全全地给消磨得干干净净,所以你永远没办法去主宰这个事物的发展。

这一点是大家需要去留意的,其实就是一个当下的对机。虽然是当下的对机,但是,没有空寂的心境那也是不行的。

辅明 05:32:01

自性清明

沙弥 05:32:29

碰撞磨擦创和谐 雷霆雨露皆天恩

萱琪 05:32:55

是,不空,对机不出来

大行无行 05:33:03

俗事俗办!当下对机!心境空寂!感恩师父!

长明 05:33:03

虽然不是当时,却实是出了一口怨气。感恩上师指路

遠燁 05:33:43

透过表面看本质,透过现象转源头

嫣然一笑 05:34:45

又是一大餐 慢慢消化 感恩师父

萱琪 05:36:07

感觉生命一下子鲜活了,以前多少还是有些佛气偏重,好像什么事不靠上修行就不精进。真是无相,顶礼上师!

慧彤 05:38:11

上师一敲,大家又成人了。刚才大家都以为是佛呢

小草·徐州 05:38:46

修行人不能装模作样 要真实

大行无行 05:38:49

干啥的就吆喝啥!哈哈!

性空(悟空)性空一如 05:39:07

当下对机,心境空性 感恩师父

福楠 05:40:27

感恩师父的开示,我还需要有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

悟白(天东)说 05:40:56

听师父说直达根本的,究竟解决办法,不执于相,心理可敞亮了

沙弥 05:41:45

行禅得法

:就是啊,就像我们练武术的一样,你临场跟人家打架,你总不能要求:哎,你等等,等我摆好一个架势再来打吧。等你摆好架势,你已经被人家打趴下去了。

吉祥儿 05:43:08

心受

本如 05:43:13

对机,当下解决问题,心不被事相所累。

天泉 05:43:27

生活中真会出现许多无奈。需要以随缘.顺缘.当机.对机来了断。顶礼师父慈悲无量!

远明 05:43:28

七十空. 七十二真空

清流 05:43:32

感恩师父!真正把握了智慧的应用,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有形为无形。

:还是这样啊,该上班的可以随意了啊,现在已经快六点了。

空如 05:50:02

当下对机,心性空寂,万事随缘。

12841 05:50:49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

华谨 05:50:51

感恩上师开示!在生活中要,遇到事情要,转识为智,随机应变!

遠燁 05:51:24

实际对境中还得炼,细微体会

sky 05:51:53

感恩上师,感恩诸大德的护持,感谢大家。放参了

大行无行 05:54:04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8月08日 —— 师谓“七十二空性”之缘起

厚德载物 02:31:23

念用心不用

凋碧树 02:35:13

念用心不用,心如念自应!

厚德载物 02:41:52

如如自应

厚德载物 03:17:08

收放自如,不执两端,也不执中,起于缘,落于寂 pastedGraphic.pdf

慧彤 03:19:29

粗细由它,随缘做,做到当下,不执着

厚德载物 03:21:33

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3.pdf 粗细由缘

厚德载物 03:21:44

起于缘,落于寂

1sky 03:22:42

成、住、坏、空、寂

厚德载物 03:23:06

pastedGraphic_4.pdf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4.pdf

慧彤:说不清,是心?人家一参,我就没话讲。我们刚入门。比如刚才厚德载物师兄讲的,如果我没提关于修持的严谨,你打死我我也不会有这个联系。刚才提了这个问题以后,心里又舒服了一些。每个人有自己当下的不圆满,有那么多大德、那么多好的同修,如果不问,真是误了自己。刚才感觉心里猛的一轻松,挺好的。思维越空洞,越不去想。越不想,越没问题。

sky: 刚才厚德载物师兄说的有缘起,那自身的心境是收放自如的。最后是落于寂。也就是上师说的成住坏空寂。谢谢厚德载物。

岚山 03:43:30

心不被牵,念随缘启用,过而无住!浅显理解,大家指正

厚德载物 03:43:33

心无所处pastedGraphic_5.pdfpastedGraphic_5.pdfpastedGraphic_4.pdf

12841 03:47:24

继续pastedGraphic_5.pdf

伟聪:心能时时处于空寂和清明的时候,这时是无我的状态,随缘,那时候心念的动,会念动三界,那时的动就是合于道的、合于法度的。

惟恕:伟聪,你好!跟你交流我的心得。我觉得心的空寂是无相的。如果是从文字或者是从心里面去参心里的空寂,容易找不着北。心如何去证呢?我自己的体会是:对自己有执着、有执障的一些点位去觉照、去参破,落在当下一些心动、心障的地方,无障了自然就空寂了。如果绕过心障去参空寂,永远参不明白,也无法真实体会到真正的空寂。其实在真正当下行的时候,有一些执着的念、心障、烦恼,从这些点位往回找,从根本上参破,心的空寂就能呈现一点。在这样渐进的破除过程中,心的空寂的体会在心里越来越实。这是我的体会。

sky:我看到有人提到上师的魅力,突然想到有人提出“论心是在找,是在论,还是在安,在空?”其实上师的开示有很多,我们都看到了。上师的魅力也好,或者是什么,其实在开示中都已经呈现了,大家找的心态还是存在的。看到上师来,很开心,群里人就全部涌入了。但是如果大家能心安的话,不管上师在与不在,我们都应该能用相同心境,而不是整天跟在后面跑。上师来了,就跟进来听一听,上师走了马上就跑了。如果参学还是这样仍然是在外相上找,那我们的心何以安呢?请大家继续。今天大家在参学对《论心》学习的体会和感受,包括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前一段大家也学了周易,君位是五爻,昨天渴望讲,“心乃主宰,处无为之君位。”这句话看了以后挺受启发的。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很便捷,一个电话,就可以沟通很多的信息,相信大家进来也是为了一起来参学,既然来了,就一起参与吧。

12841 03:58:11

 

pastedGraphic_6.pdfpastedGraphic_7.pdfpastedGraphic_6.pdfpastedGraphic_3.pdf

1鸿茹 04:02:30

我昨天看了群里发的师父和大家的对话。突然有一个感受,就是参禅时,双方都不是用的人心,是心受的结果。我自己非常受益。看了,睡下了,一直还有这个境。

鉴秉 04:04:28

‘寂’乃‘觉境’而非‘想境’。‘想’者心加相是也。

紫萍 04:04:37

念与心有时不好区分,我的体悟:念是对境时的直接反映,比如对面走来一女的,你直接就知道是女的,这是能见的本有功能,此时未生余念,不再思量,就是“念用”。接下来,如果有所判别,是美还是丑,然后再加以取舍,美的就心生喜欢,丑的就心生嫌恶,就是对境生心了,就是“心用”。

1鸿茹 04:06:08

嗯。每个人心受是不一样的。对话双方和我们在旁听的人可能会不一样。但是却各取所需

sky:刚才看到鸿茹这段话,我的理解,不管有义参、无义参,最后是落到能够有所心受的。我的体会,不管是读《论心》,还是参悟上师的开示,往往一句话它是能直达究竟的。比如前两天我所想的“有加无住”,参悟过程中会意识到有很多问题,过程中起心动念能感受到六根的发动,怎么能不让它发动呢?怎么能直接体悟万事万缘本有的东西呢?其实仍然是“有加无住”,这句话实际上是能让我们最后通达的。“心乃万象之主宰”这句话也是一样,就是在参学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哪个地方自己面临什么样的障碍,其实以这句话为依止的话,最终是能够都突破掉的。

学子:《论心》我们经常读,但经常参不到它的精要。理是理,心是心,在万事万相面前,还是不能表现出心如如。比如,恭敬心,对上师、同修和众生的恭敬。但面对破坏你家庭的人,到公司上班,每天面对她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不舒服的感觉,升不起恭敬心。理和行不能合一,心里很着急。

sky:今天大家在交流对《论心》学习的感受,“心乃万象之主宰”这一句话,我想大家都记得。每个人结合自身现在的修正,谈谈对它的理解和感受。

:参完了?都不说话了?

sky: 其实我觉得,大家都说对上师的恭敬啊,这个恭敬也包括了每个人自身修正当中的体悟能够谈出来。

:我看大家刚才都在参悟这个心和念的问题,都在说不用心而是用念。其实呢,一落我见思辨本身就是动心,大家说的“心无住处”。但是呢,又不能不思,因为你不思就不能起疑情嘛,没有疑情,就不能勘入本性,也就是心无从体现,或者体现了人心,这个道心没办法体现出来。这里两难的把握,刚才不知道是渴望还是厚德载物说,大概的意思就是不执于两端,也不执于中间。这其实也是很难把握的,因为你们如果是不执,那就完全是空,这个空在你们的体现上是个无的意思;如果执,又很容易念念相续,没办法去住于性空。很难以语言表述这种心境。

大家有没有听过或者看过“七十二性空论”,或者说是“七十二空性”?

:没有。

:因为咱们在论这个性空,论心悟,我其实也是二十年从不讲,就是怕你们落入以思辨去理解空性;但是,又怕你们一旦空性,就变成了死水,不是止水,不能清明。放就是全放,空就是全空,这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病禅”。

我先跟大家讲一讲“七十二性空”,不过,大家在听的时候千万要记住,现在也是在训练你们的性空。听的时候,思辨不要太过于执着于某一个字眼,你是听从于你的潜意识,或者是听从于你心灵的感悟,不要执着于和执迷于文字相和语言相。静静的听,然后随着我讲到某一个阶段以后,你可能会灵光一现。这个时候,放下!不要念念相续,不要追进去就行了。

七十二性空其实也从没有人讲过的,就是在咱们的祖师禅当中,在参禅过程中有论到的七十二空性,或者说七十二空性,但是从来也没有人真正地以文字或语言,来表述七十二空性是怎么回事。七十二空性,说到空性,首先它就涉及到一个生灭的过程,就是心生心灭,念生念灭的过程。这个生灭过程有一句话:

生住灭有无 以及劣等胜

佛依世间说 非是依真实

你们看,它开宗明义地,“生住灭有无”这句话,我已经一直跟你们讲有加无住,有加无住。其实刚才sky说了,有加无住这句话,你如果作为依止的话,你可以依止证空的。生,那就是起了;住,就是演化;灭,就是寂。“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它在万事万相当中区别出劣、中,也就是高、低,上、下。

“佛依世间说”,为什么说佛法不违世间法?他必须让大家能听懂,比如说咱们现在是在另外一个国度,可能咱们就不能用汉语和普通话来表述了,可能得用其它语言来说出。他是必须要依照当时众生的缘起,去说众生能听得懂的。如果我现在跟大家说梵语,大家也都听不懂。所以,依这个世间说的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方便说法,但是,并非真实本意,“非是依真实”。

这句话开宗明义就已经讲了,意思就是说,生、住、灭、有、无,以及劣胜、高低、上下,一切一切之类的这些法,就是在人间法当中所提的这些相对应的,或者是相对性的一些法相,它都不是真实的妙谛,它只不过是依世间的明言和角度去说的,而不是真实真如法性。

所以刚才大家在参禅的时候,经常就会落入望题解意,或者是断章取义,或者误入了一个说法、一个表述以后,然后抓住它不放,那就是以文字解释文字,这时候和心就没有太大关系。当然,也有很多在参悟的过程当中,能够切入本性。

还有一句说法:

无我非无我 非故无可说

一切所说法 性空如涅槃

这句话其实呢,它就是说,第一句“无我非无我”,这是大家经常遇到的,就象“你是谁啊?你在说什么呢?你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你在干什么呢?”然后你会回答,“我是谁;我在说什么;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都是这样的,对不对?所以人们津津乐道的,等等的诸如我之类的。

首先告诉你,就是说“无我,非无我;非,故无可说。”其实这个“我”是不复存在的,不管是名还是相,他是不存在的。大家可以去想一想啊,比如说,“我”,那么怎么体现出“我”呢?你能说,你们现在听到我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我”吗?你看到了我的手和脚,和这个肉体,能说这个肉体是“我”吗?除了肉体之外,我还有精神,还有离开了我这个相的,更多更多的你们在心目中,也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说,老师怎么样怎么样,突然你会想起了我,那么在你当中就有了我。

这句话我以前跟你们讲过,我用一句非常简单的方法和语言来表述,叫“无我无不我”,因为“我”的真实并不存在,但是,“我”的法性是遍布虚空的。你如果是执着于“我”的名和相,那么这个法性就不存在了。就是说,你执着于这个“我”形,突然有一个人在你面前,他也不碰你,也不动你,也不打你,他用他的嘴巴来说,可能会说得你暴跳如雷,或者说得你心生欢喜。那么,他是以这个名相来使你这样呢?还是以这个实相来使你这样?如果说他是以实相,他也没动你啊,你为什么要因他的存在而高兴,或者因他的存在而愤怒?如果说不是以相而存,而是以名而存,因为他的说话、他的意识影响你,那么没有他这个肉体和没有你这个肉体的存在,没有相互的对称、对照,那你怎么会有反应呢?比如他远在天边,他在骂你,你没听到。这就是一个相的体现。

所以咱们在生活当中,也会经常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是执着于这个相和名的“我”,那么这个法性就不存在了。因为什么呢?有我的概念相对应的是一个无我的概念,有和无都是相对的。因为有和无是相对的,执着于有我,必然忽略了一个无我;执着于无我,必然会忽略了一个有我。所以执于有和执于无都是错误的,也就是执于名或执于相都是错的。执着于有,就是你执着于相了,你就会因为这个相的成住坏空,一直地轮回下去;你执着于无,那就是一种掩耳盗铃,明知道他明明存在,非要睁着眼睛说瞎话,说他没有,就象你明明听到我在说话,你非得说,我没听说,或者我没听到,或者我没感觉。你确确实实、真真实实地听到了,而且你要去用一种好象是很超脱、很无我的状态去证明自己,说,啊,我没听见,或者是我没感觉,去说明你的境界,这个时候你就执着于无我了。所以,收和放,都执着。

所以,当收与放,当你能够体现出一个无我无不我的时候,其实他就是你,你就是他,因为什么呢?你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对方在说你的时候,因为他的心里面已经有你的存在。不管他是对你的好,还是对你的坏;对你心生欢喜,还是心生憎恨,至少在他说你的时候,在他的脑海当中,你已经住进他的心里了,对不对呀?那么你说他的时候,其实是一样的,他也已经住进你的心里了。这个时候,你和我和他也没有什么分别,这就是无我无不我的体现。所以在这时候,这个“我”才是真实的,不容置疑的真实的存在,这个存在,只不过存在于一个“无我无不我”。

所以,无我无不我,或者说“无我非无我”,就因为有一个我,有一个他,而我和他之间是统一的,无法否定,同时又不能够分割。因为如果是没有你,你如果不住在他的心里,他就不会说你,就相当于你们现在,不会无缘无故去说一个不认识的人,去描述他怎么样怎么样,因为你没有嘛,就无从说起。你现在在说你的亲人,你在说老师,因为这个时候,你这个亲人或者老师,已经住在你的心里了,你才可以去说。这个时候,说他,就是说自己了,对不对?因为他的感受是由你自身的感受所承起,所形成的,你导致他生气,首先是你自己已经先生气了,你说了一些什么语言、一些冲突啦,或者是一些愤怒,或者是诋毁的语言,这个时候你的心已经进先被这个愤怒,被这个诋毁这些情绪所波动、所影响;由你表达出来之后,你才会去影响到对方。其实你在伤别人时,首先你自己在伤自己了;所以你喜别人,首先你喜自己了,因为你对别人的宽容,或者是心生欢喜,或者是同体,这个时候你的心态,依然你已经先领略和尝受这种法喜,然后你才会传递给对方,对方因此才会产生了相应。

所以,苦与乐、悲与欢、爱与恨,都是由自己开始的,对不对?所以,他的感受,其实你已经比他先感受了,这个时候就叫“如我”,这个“如我”就是无我无不我的意思。如果达到这样的话,那就是“一切所说法,性空如涅槃。”因为山河大地、一花一草都是同体的,都是无我无不我,既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等等等的存在,同时呢,它又归一,那就是一切归一,一归一切的关系。这个时候,你们就能够去理顺它的这种关系。这就是第二空性。

说到这,再给大家说另外一个空性。另外一个空性是什么呢?“一切法自性”,这是你们现在所要面临到的:

一切法自性 于诸因缘中

若总若各别 无故说为空

第一句话,“一切法自性”,大家很容易理解,一切一切的有为、无为之法,都缘于你的自性存在。如果你的自性不存在,一切的法它依然存在,但是对你没有丝毫作用。这就联想到经典心理学当中的“我思故我在”。因为你作为主体,你的主体存在的前提下,一切才具备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一切都是作用于你,或者是你作用于一切。当你,当这个自性不存在的情况下,那么一切,不管它是有和无,不管是好与坏,对你已经是没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是不存在的,对你而言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切的法,不管是有为还是无为,缘于你的自性存在。

一直以来,我跟你们强调一个自性皈依。现在是很有必要,我来讲这些,以前我是从不讲的,什么呢?是要让你们自性具足,你不要去崇拜某一种法,崇拜某一个相,或者是身外去求什么,让你的自性不能主宰;在你无主宰的情况下,把你什么都给出去,这个时候,如果你万一遇法不正,遇师不正,你就很麻烦了。所以我为什么一直要这样做?我让你的自性具足,让你能够主宰自性,那么这一切一切的法,对与错,终有一天你自己可以辨别的,你可以自如地取舍。尽管你可能会走弯路,但是因为你的自性清明和自性主宰,最终你能够回归正途。所以一直以来,我不跟你们讲这些什么经典论、这些名相,正因为这样,让你们不要盲目地去依附于经文、依附于经典、依附于上师。一旦你的自性具足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能够分辨一切的法。

所以说,为什么在近期,我以前的学生、以前的弟子,可能是我不太讲深,不太讲这些,不太讲经说法,所以也是跑得很远了,到处求来求去,但是,我已经给他了一个自性清净的种子,尽管他走了十几、二十年弯路,最后他会认识到:哦,原来这条路是正路。他不会迷失的,他走来走去,他不会去步入歧途,他不会皈依邪师,他不会堕入邪道,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有了分辨,有了自性主宰。所以,这就是我一直以来不给你们讲这些名相的道理,因为一切法都是缘于你而存在的。这就是第一句。

第二句跟第一句是相互衬托的,“于诸因缘中”,一切的法是因为缘起,而落于性空,因为因缘的关系它才形成了,就相当于,我们一颗种子,它要发芽,它要成长,它要结果,它离不开它的土壤,水土、阳光和时间,如果离开,把这颗种子去种在天花板上,它就结不了果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若总若各别,无故说为空。”这一句,其实与我前面说的是相关联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各种相,相有各别,但是你只要是“无故”,这个“无故”是无执的意思,你只要是不执着于它的存在,那么它所关联的一切都是同体的,因为世间任何一种事物,它绝不可能孤立的独立存在,它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比如说咱们自己,某一个人,他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是绝不可能的,首先因为有他的父母,他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才有了他,有他以后,他必须依附于使他这个生命能延续的一切的资源和条件,他才有可能存在,就哪怕是今天,他也必须依照时间与空间,这个时空的衬托和他的生活资源,包括众人对他这个角色的认同和对应,他才有可能存在。所以一切一切,都不能够去认为,他就是他,他是独一性的,不可能的,他都是相互依存的。

所以说“无故说为空”,是说你无执于一相的时候,一切的相都是如如相,这个时候才达到了空。这个“空”是“妙有”,大家要理解,空不是无,空是能够幻化,幻化出一切的妙有。所以,一切的法,无论是在因缘上,或者是各个因缘的聚合上,各个因缘的分散上,任何一种法它都是不能独立的存在的,它都是有因有缘,或者是有因有果。由于它的聚散分合,形成了此时此相,到了彼时,那就是彼相。它不管是此时此相和彼时彼相,它都是依照它当时的时空因缘聚汇而呈现出来,如果离开了当时的时空点的因缘聚汇,它的任何相不能够存在,也不复存在。那么,既然是这样,也就是说,所能说的一切诸法,它自性是空的。自性是空的,由空来幻化出万有,因为空当中生的万有。但是要记住,是空,而不是无,是空不是无。

能听懂一点嘛?好,现在你们可以说说。

惟恕:师父,谈谈我的理解。就是万法的自性本来是一体的,作为人来讲,他自身因为有分别之心,他会执着分别,这样就破坏了这种自性一体。对万相有欢喜,有厌恶,有各种分别的念,是由自己的心和习障出来的。这种习障导致了对万法本来如如的自性的一种取舍、一种分别。这种分别进而就形成了对自己的一种牢笼、一种障碍。人如果打破了这种执着、这种分别时,万法的自身和自性是完全融为一体的,这就是一种空性。换句话说,当你对万相无分别时,万相的真实的面貌和本体,他是融于万相当中,万相也是融于自身当中的,这么一种一体不可分的局面。在我们实证过程中,我们以前说的障识,就是分别、执着,各种执障,通过在六度万行中去掉各种分别,和万事万物合融,是真正去证空性,证真如本体的过程。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大家!

:其他各位都可以说说的。

伟聪:我对您讲的自性皈依有深刻体会。我从96年接触华藏心法,绕了很多年,在四边绕,看了很多法门、很多讲法,自心里面确实一直有一个觉受,觉得那些不是根本的。自性里确实有这样的体会。那些用相来分辨、用文字来思辨的东西,自已都觉得不是正路,越来越觉得上师教我们,或者说传给我们的心境,才是回归真如本体的一条路。

1鸿茹 04:55:51

以前自己看这个融于万象只是从这个字面上去理解。好像是为了融而融。今天听师父讲了以后才明白,其实这个是自然而然的。是自性的流露。

岚山:师父,您刚才讲的,我觉得万事万物因当时时空、各种因缘聚合,它本自无住。我们执着它,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的起用,比如眼睛看到一个相,以这种聚合之象,认为它是一个有长之物,它是一个有,它是一个真实存在。这种执着是因为我们人眼看到、耳听到而起分别,落于种识,所以产生了一种执着。如果我们能体证万事万物因缘聚合,本自无住的那种本质,就能放下很多执着,这样我们能够在做事和看待事物时,随缘而做,做也可以做到无住。我是这样理解的,请师父指正。

:大家可以讨论的,我不指正啊!

惟恕:我再接着参一下。刚才岚山说万物是无住的,这是理是对的,但岚山话里有一点:我和万相之间有一种分别,实际上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界限,我即是万相,万相即是我。无住呢,如果能证得万相无住,自我能在其中自如,这种观点似乎把我和万相割裂开来,万相是在我当中体现的,我也是在万相当中体现的。人的分别执障,是自己心里有的,一切的爱恨,人们往往把这种爱恨的缘由归结到外面,比如哪个人使我喜欢,或是使我讨厌,其实这些喜欢、讨厌的种子,是在自己的身上,当自己身上不复有这种爱和恨的执着时,万相本身是如如。其实万相是投射在自己的心里,万相和我是在一起的,这里就有个无我无不我的概念。

我觉得空性和无住是两个不同概念。空性,是一种空生妙有,而有加无住是一种修证的方法。修行时,以有加无住的心去证得那种空性。这两个是不同的领域。空也不是无。因为也没证得,就是一种感悟。跟大家同参。

岚山 05:02:23

谢谢惟恕,心自如如,念本无住,念也因缘和合,身也缘和合。

沙弥:自性和外缘结合以后就是缘起。我认为缘起到性空中间,好像还有一个过程,原初之后有个续发,续发时间长短决定于你自己,你要是去做,事情做完了以后就放。如果决定这个事不该做,当下你就可以了断。

嫣然一笑:师父好!我说一下。有加无住是同时契入的。不是有和无住是分开的。如果没有当下的有,就不可能是“有加无住”,理上可能感受到一点,但契入实证,怎么能和事相相融,真正证得有加无住,变成自性的东西,这是我比较困惑,也是觉得挺难的。最近的一些感受,如果禅离开生活,确实没有生机,说的禅是口头禅,或者是死禅吧。我的一点感受。

虚婴:我觉得万相不离自性,任何事物都是自性同角度的折射。如果能不分别,对任何事物就能全盘接受,随缘相应,他的心始终是一个整体,就能不增不减,随缘而做。

惟恕:嫣然一笑,对有加无住的实证方法,我有点心得跟你分享。我感觉有加无住的方法,是上师给我们的非常殊胜的方便之门。有加无住本身从字意上理解,并不难。也就是说,在做事情时当下要尽心尽力去做,特别是如法的事情,例如辟谷济善,日行一善,坐禅,心印的修行等等,各个方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这种如法的修行,包括自身在修行上的一些特殊的一些方法。内心尽力去做,无住的体现是做完就放,没在心中存留有住的东西。实际上,我们依自己的心性来讲,是做不到有加无住的,但是这个做不到,恰恰是我们前进的阶梯,你就可以去反观,去破自己心的源头的执着。修行是要落到自身不断的圆满,不断完善,不断和万物融为一体,不断解悟法性的过程当中。这是我的一点理解,供参考。

本如:今天师父主要说了三段话。第一段讲的是“生、住、灭、有、无”,这是五种我们常规人所看到的现象,有生,有住,有灭,世间也有有,也有无;“以及劣等胜”,也是常规的一种判断,什么是优胜的,什么是劣的;“佛依世间说”是佛祖依世间人的说法,说出了这些词,生、住、灭、有、无、劣、胜等等,都不是真实的意义。第一段话就是这么个理解,就是世间的一切的相,说出来的生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都不是宇宙的真实意义。

第二段,有些字我也不是特别能懂的,就说我能理解到的。佛祖说的“一切所说法,性空如涅槃。”我们老在谈什么是性空,什么是涅槃,其实这两个词不太好理解,还是要体会性空是什么,怎么如涅槃了?现在体会,性空如涅槃,反过来也是,就是涅槃如性空。一切事情都能达到性空一如,不执着,有加无住就应该是性空的境界,也经常说“自性”,我也好说这两个字,但也体会不透,师父讲“一切法自性”,并不是空的,去上哪找一个什么自性,或者是心中体会一个什么自性,一切法自性,都在哪呢?都在因缘中,有因缘存在了,这个法就在这了,不用再去找一个自性,一个法。一切法的自性都在因缘之中,用不着去找了。“无故说为空”,空是妙有。妙有应该是说,一切因缘中存在的法的自性它是一个妙有,有妙有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的心要清净、要平等,才能观透一切诸因缘,才能有法的自性体现,才能有空、妙有呈现出来。这句话落到前提还是自己的心能不能干干净净的,能不能清静地,平等地,一切从慈悲的心愿出发,最后才能证悟到师父说的:一切法自性,于诸因缘中的境界。落到当下还是自己的心,去具足以前讲的三心,三心具足之后,才能谈到去证入一切法自性的真如境界。这是我对师父今天三段主题的理解。

:大家理解的也都可以。大家如果是以后有兴趣,七十二空性我们只讲了三个,后面还有一些,其实也可以说,也可以不说的。以后如果是有机会,我会把接下来的给大家讲一讲。

还是老规矩,现在时间是五点十六分,大家各自随意,该上班的上班去,该睡觉的可以睡觉,其他的可以随意。

(师放佛乐)

惠琪 05:21:28

顶礼恩师!我的体会是,从我90年我就接触了华藏心法,在最精进的时候自己的习障就表现出来了,没有打破这种障碍,绕了很多年,是师父对弟子不离不弃,让我又回到了这殊胜方便之门,谢谢恩师!

沙弥 05:24:41

不执于他说,不执于我见,随缘起心,用后即放。

12841 05:24:45

pastedGraphic_8.pdfpastedGraphic_9.pdfpastedGraphic_10.pdf

 

 

2011年08月06日 —— “初用心”与“老用心”

12841 03:19:45

在干嘛呢 pastedGraphic.pdf

有点笨 03:20:02

在找心呢

12841 03:21:34

达摩老头曰“心了无觅处”!找到心没?

有点笨 03:21:57

没有找到

03:21:58

不知道

12841 03:22:12

是找心还是论心呀?

惟恕 03:22:36

找到一个无心

12841 03:22:39

或者是说心?

有点笨 03:23:06

这个还真没搞清楚呢,是找呢,还是论呢,还说,在选择

遠燁 03:23:12

看象是文字接龙

飞翔 03:23:21

可能三者皆有

1祝福 03:23:32

骑驴看账本

惟恕 03:23:53

找者自找,论者还在论,说者只是说

沙弥 03:25:48

本心自在

1sky 03:28:26

虑 (02:08:13)

大家好,请问能讲解一下何为‘枯禅’

——此为今天讨论的第一个话题

然后,说拉弹唱都有了

12841 03:29:50

找者在显,论者在虑,安者在清,空者在明!

12841 03:29:57

入座吧

渴望 03:31:59

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3.pdfpastedGraphic_4.pdfpastedGraphic_4.pdfpastedGraphic_5.pdf

天泉 03:32:50

大厅人众,却无人出声,是否枯禅?

瑞雯 03:33:43

师:鱼不见水,人不见风,迷不见性,悟不见空

渴望 03:33:49

天泉 03:33:51

大厅人众,却无人出声,是否枯禅? pastedGraphic_3.pdf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1.pdf

惟恕 03:33:53

问者枯

有点笨 03:35:36

都在睡觉就不知道谁是瞎子,都不说话就不知道谁是哑巴

凝儿 03:36:01

他们自己知道

天泉 03:36:07

不问者呢?

12841 03:37:48

是的,天泉,我们是枯禅

12841 03:38:33

这样回答可好?

凝儿 03:38:25

什么样的禅算是“枯禅”?

12841 03:39:08

惭愧

惟恕 03:39:50

天泉,我们是枯禅!

蓝色天空 03:40:24

天泉好大胆!

天泉 03:40:27

这仅是当前宗门道场特有一相?

惟恕 03:41:10

师父说惭愧

12841 03:41:32

天泉说说

蓝色天空 03:42:15

天泉呢,师父让你说话

北极光:师父,关于禅定智慧的,就是“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心乱为定,法理相融为智,性空一如为慧。”我以前的理解,把四个都是割裂开的,有了禅,下面有定,后面智慧才出来,就是有了一,才有二,才有三这样的。我又重温了您讲的秘密禅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它是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有了这个“有加无住”,所有的都有了。是这样吗?

12841 03:42:35

是的,北极光 pastedGraphic_6.pdf

sky:天泉说说吧。

天泉:我说嘛,实际上我又说不上来,我一说就说不到点子上。但是好像大家都不说话,是不是心里都有挂碍呢?我是说不上来,我心里也没有什么说的,因为没什么实证。所以讲,这个宗门的大德在场的特别多,我是后进末学,也不敢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说。很抱歉,很惭愧。

12841 03:43:08

我们有挂碍 pastedGraphic_7.pdf

12841 03:45:31

大家可能真是傻子

:天泉,你总不能为了要引宗门大德说话,就用这种方法。

天泉:是,哎!

:既然你认为大家不说话就是心有挂碍,那么你没挂碍你也可以说的。参禅就是这样的,没有对也没有错,在于对别人的启发,在于对自己的诚信,这就是参禅。

天泉:我就是感觉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

:既然这样,那是事出在你身上,不是出在大家身上,不是因为大家没有说话就妨碍了你参禅。

天泉:我就是讲不会妨碍大家的。师父你刚才已经讲了,“找者在显,论者在虑,安者在清,空者在明!”实际上我这是可能在虑吧,后面两者我没达到,就是清者和明者我没达到,在场的很多人都达到了。

:参禅呢,昨天跟大家其实讲过了很多。至于什么叫无义参,什么叫有义参,什么叫枯禅,并不是说不说话就是枯禅,说话了恰恰就是枯禅,看你怎么说。禅者在于印心,在于会意,不在于要听到声音。

所以参禅,一般用功人实际上有两种,就是两种困难和两种容易,也叫“两难两易”。第一就是“初用心”,第二就是“老用心”。你们刚才不是在找心,在论心,在说心吗?初用心和老用心的分别,现在我也来跟你们讲一讲,什么是心,什么是禅。大家都在说什么心归哪里,我的心是怎么样怎么样,心是空,有心、无心、空心,什么妄心,等等等等的心。参禅当中,一个是叫初用心参,一个叫老用心参。

参禅的初用心就是通病,所谓的初用心,是在参禅刚刚进入了半懂半不懂、似懂非懂,这个时候是初用心。初用心又有一句话叫“偷心不死”,也就是初用心难。初用心为什么难呢?就是“偷心不死”。大家有没有明白什么叫“偷心不死”?天泉你明白吗?

天泉:我还不是太明白。

:不是太明白,那至少你已经明白了一部分,我现在不要求你“太明白”,你把你明白的一部分说说,什么叫偷心不死?

天泉:我觉得就是知道了一点,知道怎么一个下手的方法,但是在实证上又没有什么,就好像心里没有着落样的,说不上来。

:打住吧,你这个就叫做“偷心不死”!我问你,知道吗?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你不要“我不太知道”。既然这个“不太知道”,就意味着你知道,或者说你知道了很多,或者说你知道了一部分。可是现在你给出的解释和答案,完全就是驴头不对马嘴,就意味着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又想去说,又想去体现出自己的“知道”,这就是“偷心不死”,知道吗?这就叫初心难的“偷心不死”。

怎么体现呢?好,我现在来跟你说,回顾刚才我问你的话和你的回答,我问你“偷心不死”你知道吗?你说你“不太知道”。那么要怎么理解呢?怎么理解这个“不太知道”?这个“不太知道”,其实就意味着你知道,或者你知道了一大部分,但是你给出来的答案就说明你不懂。那你为什么就不能说“我不知道”?为什么非要用“我不太知道”,然后再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偷心不死”?我估计你连听都没有听过“偷心不死”这四个字,所以你现在就是进入了这个“偷心不死”的难。

其实你信也好,不信也好,且听我继续说下去。初用心难,难在“偷心不死”,这就是通病,参禅的第一通病!也就是说,妄想习气放不下来,这个时侯无明贡高、妒忌障碍、贪嗔痴爱、偷懒好吃,等等等等,一切都能够在你的这种似有非有当中,又体现出懂了一些,但是很多又不懂,这个时候在这一个方面就体现出来。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很多人啊,在修持上是修到这个过程当中,越修习障越大,或者是越修脾气越大,越修越贡高我慢,越修越好面子,这就叫“偷心不死”。

或者是,什么人有了一些公案就“习人口慧”,其实习人口慧连自己的“禅屁”都比不上的,“寻章摘句”这些,然后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或者是想尽一切让别人来认为他了不起。这个时候就生大我慢,就是“偷心不死”了,也叫“禅病”之第一。

因为他已经摸到了这个禅,有一点“道心”,甚至是有一点“道行”。但是,他就认为这个大象的腿就是大象,然后无限度地去体现和放大自己的所谓的感悟,在颠倒当中,明明是不懂的,他非要说是懂的;明明是错的,他非要说是对,无非就是贡高我慢。要记住,这个时候很容易,如果你们进入了禅堂,在打坐的时候就叫做“欢喜魔附心”,“欢喜魔”就到你的心智当中去了。这就是初用心的难,是“偷心不死”。

简单地说,“偷心不死”它是体现在进入了“禅昧”,但是还没有入“三昧”,这个时候会体现出一种无明贡高,然后就是“是己非他”、断章取义、“认指求月”这些等等等等,都在于为了体现自己“确实懂了”,自己是“禅师”,自己是“学佛的”,自己“很高深”,逐渐逐渐地让自己越走越错,到最后走到了“欢喜魔附心”。这个时候你就会“目空一切”,这个“狂禅”由此而来,定能够呵佛骂祖,但是你又狗屁都不是。这是第一难,叫“偷心不死”。

:那么,初用心还有一个易,我刚才所说的“两难两易”嘛。易就是容易的易,易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放下来“单持一念”,或者叫“单提一念”,这就是易。你如果是能够这样做,那就很容易了;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就是很难。“单持一念”就是易,“偷心不死”就是难。

为什么说放下、“单持一念”就是初用心的易呢?我们说这个修持,尤其是在参禅当中,是“铁馒头”,你是无从下口的。但是,你如果契入了禅门宗要,因为它有一个次第路径给你走,你知道怎么是善巧,这个时候你唯独一个,你什么都不用去做,你也什么都不用去执,唯独一个,放下你这个“我”,你处于一种完完全全的开放、接纳,在开放和接纳当中自然取舍,不要执着于我见我知,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贡高我慢,不要执着于自己的修持时间的长短,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身份,等等等等,把这个放下去,这是第一步。

如果你这一点放下以后,然后“单持一念”,这个时候一切的无明烦恼都将不复存在。甚至出现了,在参禅当中,人家说了你不理解的,甚至是人家骂了你,骂你是什么什么都可以,甚至是打了你,因为我们以前参禅的时候是经常挨打的。这个时候,你完完全全地会契入禅定三昧,你就会深刻地去理解对方对你的“棒喝”,其实是使你进入禅定。而不是说,你一定要来升起嗔念,来跟他争一个高低,争一个对错。这就是“单持一念”,一个是放下我执,一个是单持一念。所以,初用心的易就是“单持一念”,初用心的难就是“偷心不死”。我刚才打出的那一段话让你们对座,就是这样。

如果说,在参禅当中,你来我去都是想要说明自己的对,想要说明对方的错,或者是想要体现自己的高,那么你就是已经进入了“偷心不死”。如果说,你能够抛下假我,把一切一切的外缘当为禅机,你这个时候,不管对方是骂你也好,是打你也好,你都是欢欢喜喜的。噢,他是给你药呢,你就得到了你该得的东西。否则,就是佛在你面前,那也是没用的,佛讲佛的法,你用你的理跟佛的法来论一个高低,或者来体现出其实我并不笨,我很聪明,就是差一点点而已。聪明个狗屁你!这就是易。

其实,因为参禅咱们都知道嘛,咱们前几天都在参一个生死。咱们这个躯壳,或者是所谓的脾性,所谓的什么荣誉,其实说不好听话,咱们就一堆肉。所以唯有放下,放不下你这堆肉,你就会越来越老化,到最后变成一堆臭肉和烂肉,就是这样的。

所以,无论行、住、坐、卧、动、静,甚至是通身的内外,它只是一个念而已,只是一个“一念”。这个念是什么念呢?疑念、疑情。这个疑念是什么呢?就是求、证、参、入、透,等等等等。疑勘,你才能够转识成智,这叫单持这个念而已,不杂任何的意念。或者说,你在参一句话头也好,你在看石头也好,你在看流水落花也好,等等等等,一切一切都维系一念,这个念是丝毫没有其他的意念。

这个时候你会很快体悟到,你虽然是起了这个疑念,但是你的心力就有如倚天长剑一样,可以魔来斩魔、佛来斩佛。你不怕任何的妄想,自然而然你能够去分辨动静、真假、是非、对错,而不去执着于因果。所以,这就是所谓的运水搬柴、锄田种地,等等等等,都是禅机。禅在生活当中的,你如果勘不破“生活禅”,你就别想进入“祖师禅”,那你就更不用提你进入了“秘密禅”。这就是第一初用心的难和易。

老用心呢,“老用心”你们听过没有?

:没有。

:没有啊?没有拉倒,我现在不想说了,你们参吧,我待会高兴的时候再说。

隐明 04:07:02

百尺杆头

:看来隐明是知道了一些。老用心,其实呢,第一难就是“百尺竿头”,这是第一难。隐明,你知道易是什么吗?

隐明:我体会就是细致入微,在当下的每一点每一滴去勘破,不用去外求。

:还有谁知道?说一说。老用心的难是“百尺竿头难进步”,因为百尺竿头它已经是尽头了,他就会死活始终在那个百尺竿头当中踏步,就不愿意再进一步,或者是很难再进一步,这是老用心的难。

那么还有谁知道老用心的易?容易的易,知道的可以说说。

隐明:师父,我体会一下,还是在当下吧?

天泉 04:12:19

十分惭愧,老浮在相上转,感恩师父!

渴望 04:13:02

绵密做去 pastedGraphic_8.pdf

:渴望已经给出答案了,老用心的易是“绵密做去”,老用心的难是“百尺竿头”。谁能理解这两句话呢?

刚才已经说了,老用心的难是“百尺竿头难进步”。所以很多修持人,修持到一定境界以后,他就不愿意往上走了,或者他走不上去。一个就是他自己没有那个意愿,他每天忙于接受供养,忙于应酬,忙于想尽一切办法装扮一下自己,已经是“成佛作祖”了,所以他死活就是百尺竿头,他就不再进一步,或者是他难以再进一步。在当今佛教界比比皆是,诸多的所谓高僧大德,什么老和尚、老禅师,很负责任地讲,几乎百分之九十八就是这样。一旦升为首座,或者九师之一,那他就挂在这个相上了,天天就端着那个样子了,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高僧大德,也已经无心再去潜修。然后是热衷于世俗当中对他的崇拜、供养,陶醉于自己的这种虚荣。这个法性呢,到此为止。这就是老用心难的第一,这就是“自作难”,这个自作难就是不想进步。

第二步难是不能进步,不能进步就不是他本意的问题,就不是我刚才说的第一现象。

第一现象就是他的自我止步,陶醉于自己,热衷于迎来送往,陶醉于自己的假象,或者是众生,或者是他自己,把自己供到了神台以后,不愿意下来,不愿意往前走。那么,到头来他依然是一团肉,依然会变成了一团烂肉。这是不愿进步。

另外一个那就是不能进步。为什么是不能进步呢?到了这个次第以后,如果你陷入了我刚才所说的不愿进步,那你肯定是不能进步的。

还有另外一种,他愿意进步,可是他不能进一步。那又因为什么呢?他平时在初用心的时侯是一念疑情,以疑起猜,以猜起疑,就是一念疑情,以这个疑作为一念。到了老用心的时候是真。以前的疑是假设的疑,你们都知道,譬如说,来问什么谁是我啦,我是谁啦,谁念佛?这些其实是“假设疑”,是你来假设,或者指定一个你疑猜的目标,然后来勘破这个疑猜,这是假设疑。

到了“老用心”的时候,这就是真疑,真正的疑它会现在你的面前,就是说,这个“疑情”不是你的猜,而是真。第一个,在初用心的时候,是“猜疑”;到老用心这个阶段,那就会出现了真疑。为什么是会出现真疑呢?他是两个状况、两种状态,比如说你们在修持当中,真疑现前,它是体现在修持进入了次第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真我和一个假我;会出现佛魔同现,佛魔同体;会出现佛的三身同时同应,给你不同的提法。比如说,会出现释迦牟尼佛给你显教的说法,会同时出现大日如来给你有相三密的教法,会出现毗卢遮那给你无相三密的心印。可是呢,这三者它都是相互冲突的,这个时候你怎么样去取舍?这就是真疑现前。

所以,修持人如果没有契入秘密禅,到此止步,你只能去参如来禅。其实到了“老用心”,你已经是走完了如来禅的境界了。到了进入秘密禅的时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真疑现前了,你已经证入禅定三昧了,你已经是可以三身合一了,你已经是转识为智了。可是这个时候,你还是在月下疏影当中,这个月亮,你是可以在水里面能够看到,但是你还没有去摘到。这个时候,一切它都会出现重影,一个真的月亮和一个水里面的月亮;一切都会出现了重影,都会出现真伪,如果是没有无相三密心印的话,你到此止步,你也就没办法往前走了。

这个时候,就是进入次第以后,你懂得觉和照,就是“觉”和“照”这两个字了。我以前,今年我多次提及觉和照,觉和照的彼此之间的功用关系,我多次已经提及了。到这个时候,就是觉和照起着最关键最关键的作用了。觉,那就是,这个时候才算是“不觉”,因为觉悟你已经走过了。以你的觉,以你真正地进入了“不动地”心境,去觉这个“真疑境”、“真疑相”的真与假、取与舍、对与错,然后再用你的“本明”,去映照你需要去与之相应的,与之相通的、相融的这些法相。

比如说,同时,你左边出现了释迦牟尼在给你宣法,你的上方出现了毗卢遮那给你的法印。这个时候,你就自然而然,你就会不完全取释迦牟尼的显教,不完全取毗卢遮那的密印,而是以显教来说明密印,以密印来彰显出显教。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以你在照当中,你就能够真疑地取舍。

但是,你到这个时候仍然是属于生死关,因为你还是会落于空亡,你还是有一个取和舍,还是有一个取多一点和取少一点,舍多一点和舍少一点。所以修持修禅、参禅,到这个境地是难到你几千劫、几万劫,你如果不入心印,你就在里面转,这就叫“铁馒头”了,你就死活转不出来,到最后,就不断地来来回回,不断地在不动境当中来来回回。所以这就是“有余涅槃”。

为什么呢?如果你不能觉照,最后你肯定会取一个不动地,反正是回到了初用心当中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反正我谁都不听,我就听我自己的。好,你这个时候就是自了汉,就是达到了有余涅槃,也就是达到了“不来不去”,你就住在这个次第里面,可能你会一直住下去。这个可能一直住下去,这个时间概念就不是说,像我们这样的一辈子两辈子,十年二十年。

因为你不能勘照、不能觉照的情况下,你肯定会选择初用心当中的佛魔不依,两边不靠,两端不执,就是以自己,以这个自性主宰。可是,因为你没有觉照,你的自性还没有完全圆满的时候,你以自性主宰去不落两端,这个时候你的境界,或者说你的次第,或者说你的果位,就在“不来不去”当中,就在于“不动”,就在于“有余涅槃”。所以,你就没办法“如来如去”呀,你就不能够洒脱呀。这个时候,你的百尺竿头也就到此为止,你没办法再进步,是不是?

那怎么样才能再进步呢?恐怕这就不是在这里说的啦,说了,估计你们也就听不了了。

但是,这个祖师禅当中,有一句是家宝,家之珍宝,就叫“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达摩祖师说的,这个就是勘破祖师禅的最后的重关,“破重入牢”由此开始,就叫“外息诸缘”,这就是破重入牢的家珍。

12841 04:28:14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刚才所说的这些,本来是今天不愿意说。

后人很多是依照南禅当中的慧能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去修的,这个“不思善,不思恶”,其实也就落到我刚才所说的,你顶多也就是一个不动,这就是百尺竿头难以进步的老用心的难。当然,有很多我没讲。

那么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容易的易,就叫“绵密做去”。其实是相对应的啊,如果你能够达到“绵密做去”,你就能够破掉老用心难的第一难,第一难叫不愿进步的第一难。这个时候其实就很简单了,就是在绵密当中更绵密,细微当中更细微,在精进当中更精进,在持戒当中更持戒,你这个时候就能够保持你时时刻刻的以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下化众生这么一颗清净、平等、慈悲的菩提心,而不自满,哪怕一丁一点的进步,它都是你的助缘,你自然就能够破百尺竿头不愿进步的这个“第一牢”。你这样做下去,它自然而然,这个“桶底”自然也会脱落的。

有一首偈语,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禅宗的公案当中,是寒山说的。你们稍等一下,我打字比较慢,我给你们打出来。

12841 04:32:56

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

:大家用点时间来参参,这总共是八句。有没有兴趣?大家是怎么理解的?给大家一个启示,前四句是一个境界,后四句又是一个境界。

隐明:师父既然说了前四句是一个境界的话,我体会就是“高高山顶上”到“孤月照寒泉”,其实修到这个份上可能到一个阶段,我不知道对不对呀,就是说,他是很孤独的,他到这个情况下,他的见地也好,他的一些想法也好,可能让别人觉得无法理解,或者是比较怪,甚至有些接受不了,但是他还没做到事理法圆融,他离这个悲智双运也好,契融万缘也好,还差得很远,他没法做到事理圆融。所以他还停留他自己的次第上面,他没法再往前面走。我不知道我理解对不对,请上师指正。顶礼上师!

:后四句?

岚山:师父,我觉得前四句说的是一种他自己能够达到自了,就是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后面四句我觉得就是达到一种见山就是山,又回到那种境界中,就是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不知道对不对,请师父指正。顶礼师父!

惟恕:师父,我的理解是,前四句是从入虚无的一个境界,后四句从虚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我是这样的理解。

隐明 04:38:42

独露真常。不现一切

:是的。你看啊,前四句“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这四句,刚才隐明和惟恕都说得挺好。就是他修持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叫“独露真常,不现一切”。因为到这个时候,已经是虚空上下没有丝毫的障碍了。“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没有任何障碍,而且已经是到了山巅。“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只能是“天理地先知”,所以叫“独露真常”。

那么后四句,你看啊,“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这四句说的是真如妙体,所谓“真如妙体”,凡夫俗子是不能够知道的。你看,我刚才说的这个月亮,天上有一颗,水中有一颗,他这里面已经给出来,“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分辨,水中月和天心月都是月,但是,一个是实相,一个是虚相。当你能够达到这样的时候,刚才所说的佛的三身相应,两身相应,你就能够去分辨水中的月和天心的月是怎么回事。水中的月是来源于天上的月,而你自身且在水中,你的受用只是“水中月”的受用,但是水中月并不是“天心月”,可你又在受用的又是水中月。这个请大家去思考了。当达到这个境界时候,十方三世那都是你的住处。

然后,要记住后面这两句,“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这两句其实是警语啊,警示语。他是怕后人“认指作月”,特别提醒后人,凡是说的都不是禅。不是说,某一个人说出他这一首偈语,他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不是的。所以,刚才说的这个“初用心”和“老用心”的“两难两易”,其实,我今天只不过是比较系统的把这个(讲出来)。因为一直以来,我不愿意在文字相里面去给你们构成什么样的挂碍,所以语言相、文字相,我从来都极少用,也不愿给你们去引什么公案,参什么话头,都是在生活点点滴滴当中和平时当中去呈现出来。

那么,我今天为什么要跟你们说初用心和老用心的两难两易呢?其实这些,我早在以前已经讲了无数遍了,只不过我没有这么正规用这样的术语、用这种方式来讲。所以,当你们参禅参到现在这个境地,你们也应该是往前走,不要不进步,不要偷心不死。为什么一直以来,我都是在以一种你们从生活当中能够听得到的,能够领悟得到的语言来讲呢?因为这个文字和语言都没有实义,都没有实际的含义。以后你们在参禅当中千万要记住,咱们是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述,但是不要把这个水中月就认为是天上月,千万不要以自己懂得一些、会说,然后就认为你就是这个境界,不是的,“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而是你要去参悟,你不要老是拿着指着月亮的这个手指,而是你要去参这个月。

球球一袋狼 04:44:56

那其实真正的禅是一种心心相印,彼此相融,当“禅”现于文字相的时候已经有所偏、执了?

:需要文字相,需要语言相,但是实义是离开语言和文字的。所以说参实义,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生在水中,那么我们的受用是水中月的受用,那就是语言文字这些相,要通过这些相呈现出来。而真正的妙用呢,是天心之月呀,这是真正的妙用。哪天跟你们说说什么叫“天心月圆”。

所以,参禅一定要留意这个,你不要说,人家说话了,那就不是枯禅;人家不说话,那就是枯禅。如果要这么理解的话,我们在山里面,我们的参禅是不说话的,两个师兄弟,三四个师兄弟坐在一起,彼此是眼睛一闭,到最后一出来,他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他去哪了,我去哪了,到哪里去拿什么东西了,我们都是了了分明,都是一清二楚的,不用去说的。难道这样就是枯禅?

渴望 04:47:52

pastedGraphic_9.pdfpastedGraphic_9.pdfpastedGraphic_9.pdf 顶礼本尊 pastedGraphic_10.pdfpastedGraphic_11.pdfpastedGraphic_11.pdf

:好吧,引出来了我的这一番话。咱们现在就随意吧,还是老规矩,要上班的可以随意。

2011年08月05日 —— 反闻自性  契入禅妙

1祝福 02:38:34

万念归一,一归何处?

1祝福 02:39:32

万念归一,一处归心

sky:刚才祝福打的这句话,“万念归一,一归何处?”我记得年初在锡地的时候,在上师身边,我曾经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上师是这样回答的,说,应该“有义参,无义悟。”希望这句话也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实际上,这句话真是画龙点睛之笔。“万念归一,一归何处?”“心归一处,一处归心。”实际上,它们之间也有内在的关联,都可以引用上师这句话,“有义参,无义悟。”这已经给我们点明了如何参学,如何参悟进去,以什么样的心境,达到参禅。

1祝福 02:45:20

自性不曾离,只是不自知。要想见如来,破迷除障入。

sky: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天的感受吧。三四天前我曾经在此跟大家交流过,因为注意到上师在开示的时候反复提及了“有加无住”,以这四个字来阐释这种空性,那我们修持是一个明心和见性的过程。以前很早上师就告诉过我们,“空”是“有加无住”。在宗门品推出的时候,上师再一次地强调了这一点,所以,我也是在这方面尽可能地去领会。前几天就有一种感受,就觉得当自己真正用心去体会这句话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有加无住”这种空性,它是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的,而且时时刻刻都是呈现给我们的。只不过因为我们自身的六根、六尘,屏蔽了我们对“有”的万事万物当中,还达不到这种无住,有这种习性,类似于一个屏障一样,使我们不能够参悟到它的本质,当时是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但是不同的,那个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情形呢?是在游泳,在水里面,虽然是在室内,但是有太阳光照射进来,有水的波纹,挺漂亮的。当时我就在想“有加无住”,在万事万物当中,我现在能否体会到它呢?当时就能够感受到,似乎有所领悟,但是又没有能够完全地契入;能感受到当我起心动念的时侯,六根、六尘它的这种发动。而在这一刻,内心就忽然想到了上师,从心底对上师有一种本能的呼唤。就想到以前密宗的时候,经常会讲内心对上师的这种呼唤,祈请大恩上师。在那一刻,实际上就感受到了在这种内心呼唤的时候,是一种皈命,身心的回归,这和以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我觉得为什么会选择这句话去参,这里面也有一种心境。就是上师所开示的这个接近于空性的阐述,它是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就像以手指月一样,我们只要按照这个去参悟,一定能够通达到这种空性的。就是说,对上师有这种正信,然后自身又愿意去参悟它,也就是说,当我们参学的时侯已经可以包括了我们的信愿行,其实这三者是合一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地对上师、对法门有了这种正信的话,那可能我们整个的生命都可以凝聚在这一念之中,我的整个生命都可以转化为这一句话,就真正地皈命在这个地方,去领会这句话。那这个时候,这句话就视为我的生命一样。那因为我们有了这种正信,有了这种愿行的话,那我的这个皈命里头也包括了我的慧命。这个时候去体会这个皈命,感受真的是不一样的。虽然是很朦胧的,参学过程的一个体现,但是都会觉得非常得受益,非常得欢喜。所以,也特别想跟大家一起来交流我们如何地参禅,因为毕竟我们是需要不断地提升,从道理上的谁对谁错,到一些心得体会的交流,我们要逐渐地提升到能够把这里真正地建立成参学的道场,更符合于禅,更符合我们心宗的一些核心的东西。

1祝福 02:52:42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pdf 顶礼上师

:……

12841 02:54:11

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3.pdf

力克:师爷好!今天我们师兄弟参禅的时候,就说是接上师的心印,有的时候一瞬间接到的时候,就应该把它定位,定位之后再把它证出来。后来我说,我有一种感觉,这种分段的时候容易住,住在一种感受,或者是心境上,更本质的点,我有的时候一瞬间会感受到那种它似有似无的,它好象和上师的心是相通的,以那个心境去感受。后来我们就悟您说的理,您在文章里说过,无论谁来参禅,或者是不参,那是相的变化,天地一心是始终如一的。对天地一心我是有感觉的,想请你指引指引。顶礼师爷!

:天地一心你是什么感受?

力克:我的感受就是“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那个心吧。我几次悟这个,好长时间在悟这个天地一心,我觉得只有到这个点上,我感觉是可以穿越时空,是那个实的感受,因为终极的天地一心我也体会不到。

:咱们现在就参参低级的和普通的天地一心。当你没有达到刚才所描述的那种景况的时候,“上与佛法相应,下与众生相融”这个天地一心的时候,那你平时的时候,比如说你现在在参禅,你怎么样体现出天地一心?你在吃饭,又如何体现出天地一心?心无处不在,天地无处不在。并不是说,在一个特定的时空才能够呈现出有天地和有心,天地和心它是无处不在的,它在任何时空都存在。那么就意味着你在一个任何的时空,只要你驻在这个时空点,或者说只要你驻世,你有我知的情况下,这个天地一心是存在的。

刚才这个话题,在你还没有达到“上与佛相应,下与众生相融”这个境界的天地一心的时候,你在穿衣吃饭,在说话,在聊天,在工作的时候,怎么样体现天地一心?没有生活禅,那就是破不了秘密禅的。大家思考一下。

sky:记得上师原来也讲过,禅是无处不在的,禅是没有造作的。刚才上师也给大家开示,如果没有生活禅,就破不了秘密禅。非常感谢上师!

:因为禅不等待,也无需等待,禅无处不在。如何体现出无处不在?既然禅无处不在,那天地一心也无处不在,只在于当下契入这个心境。说简单一点,禅它不等待,其实就像现在,我刚才跟某个人说话,可能我用我当时的方法,当时呈现出来的各种外相去对某个人,授予他一些心印,或者是给予一些点拨,那么这个时候,当下就是天地一心。你全身心地契入,这个时候,那就是以心印心了,而无需要等待,哦,师父他应该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法度,呈现出什么样的法相,穿上什么什么,要等到那一刻。所以,那一刻是不存在的,也不必等待的;所以,参悟就在于当下,在于无处不在中。

这两天大家的禅味是越来越足了,继续吧!

力克:师爷,请教您一个问题,我觉得面对上师的时候,我比较容易契入,因为这个时候我觉得我能够放下我的认知,能够直接去印心。但是面对没有上师的相呈现的时候,我感觉我都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去尽量空掉自己的东西。所以,我总觉得,您曾经跟我说过:老是靠上师,自己就没了。这个问题,就是刚才这个道场上,如何直接去呈现自己的心境当中,我感觉看到当下就不是那么容易进入的。请您开示,谢谢!

:在单位,领导在的时候是领导说了算,你是一个单位的副职,正职在的时候是他说了算,在临事决断的时候,当正职不在的时候,你就是领导,你说了算。决断是这样的,道理是一样的。上师在的时候,上师是依止;上师不在的时候,你就是上师。

力克:谢谢师爷,顶礼师爷!

师:这两天我们都在进入禅昧心印的参悟过程,已经讲了不少。其实刚才讲到了,就是一个,大家都是在讲,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印心?在什么情况下心归一处,究竟是归到哪里?然后是一处归心,心归何处?这本身就是一个参禅的话头,或者说是一个枯禅的话头,我可以这样去比拟。参禅,很多人就是在参“万法归心”,最后是“心归何处”。刚才大家参到了“一处归心,心归一处”,其实也就是同样的一个道理,也就是凡心与道心的分别。那么究竟要怎么样才能够体现出天地一心呢?就有很多人在参禅路上会去纠结很多过程,甚至是在追求某些境界,乃至于某些呈现出来的时空,或者是呈现出来的某些参悟禅机的等等的相,在这里面去打转,或者是要所谓的殊胜。其实这两天,咱们都已经是在参悟,在参悟这个过程。

刚才所说的禅无处不在,在生活当中,虽然是参禅的法门很多,但是你只要契入禅机,就是无上法门。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什么叫无上法门,或者称为无上妙门?这个无上法门、无上妙门就是成佛作祖,通天彻地的“众妙之门”。尤其是在《楞严经》上,它是记载楞严会上,释迦牟尼祂赐文给文殊菩萨,赐文给文殊菩萨是让文殊菩萨去选择圆满。所以,文殊呢,在咱们三圣里面称为众佛之师。所谓的选择圆满,就是祂可以通彻和通透任何一个通往禅昧心印的众妙之门。同时,佛陀祂也传予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所以祂得到了一个听闻观音、闻声救苦的这么一个“圆通第一”。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其实参禅,刚才说到这个生活禅,禅在无处不在之中。一个是闻声启用,为什么叫闻声启用呢?就是说你在生活当中,任何的外相,任何的香味触法它都可以直接地契入禅妙。那么,在以任何的声闻香触法契入禅妙的时候,你仔细要去反闻,然后去闻到自己的自性,这个时候就是参禅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比如说现在,咱们通过YY群在聊天,你们在通过咱们这个声波传导的过程当中,你能够通过这个声音去反观你自己的自性,当时、当下,和这个声音的传递过程当中起到什么样的共鸣?而不要去落在是声音还是文字,还是面对面的相,这个时候就是契入了禅机。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也就是禅堂。你去买菜,那个菜市场就是道场,无处不道场。所以千万不要去框定,执着于某一种禅机,执着某一种方法,这个大家要留意。所以咱们在平时日用、启用当中,都是在处于这个不进不出的楞严定中,这是你们应该去追求的境界。但这个追求,它不是执着于这个境界,一旦你执着了,你只有进,你出不了。这样的话,你就会去体悟到,到处都是道场。

为什么说参禅的时候,有些人他特别得清明,突然他能够感悟到什么,或者能够听闻到什么;有些人就比较昏沉,不知道禅的味道是什么,就是不知禅昧,不入禅昧。这里面有一个前提,你是要调养身心的,所以为什么要让你们去打坐、去辟谷,去三心相应,去清净、平等、慈悲。通过这种种,是调养你的身心。如果你的身心不善于调养,那么你在参禅的时候,你小则是害病,那大则,如果是大弊的话,那就是着魔。所以自古以来,参禅,有很多很多禅师,参到最后是参成了一个神经病,或者是参到最终不得善终,这都有的,也都有可能的。在咱们这个法门里面,我一直在从你们善养、调养身心这方面入手,在培养你们的三心平等,你才有可能,你在自主宰自性和自主宰心性的前提下,你才有可能在契入禅机的时候,你不会着魔,也不会入魔。所以你们综观在咱们这二十年来,未曾有过。所以平时身心的调养是第一位要。

你在参禅参悟,进入到禅定境界的时候,因为你会经历很多很多的景象、境界,你会遭遇佛菩萨给你的接引、提示、授记,等等等等。如果平时你这个身心不调养的话,很可能就是叶公好龙。我听了一个笑话,昊天他以前在QQ里说的一个笑话。在打坐的时候,他在放的佛乐,放着放着,佛乐里面突然冒出了一个苍老的声音“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他马上吓出一身冷汗,然后拼命地磕头。他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拼命磕头?他就觉得,因为我原来放的这个佛乐,突然有这种声音,那就是佛菩萨来了。可是真正佛菩萨来了,你干吗要吓得出一身冷汗?也不敢抬头,心里面扑通扑通乱跳,这就是叶公好龙。最后才发现播放器出了故障,把净空法师念的阿弥陀佛给放了出来了。所以平时在身心调养这方面,大家也是必须要去留意的,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是切忌参禅过急。这个是切忌的,尤其是求法过急。咱们平时看到很多人,就是一见闻佛法就拼命地狂热;然后一旦一起疑,那消退得非常快,甚至是毁谤佛法了,欺师灭祖了。这是一样的,不要太过于急迫,它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一个功到自然成的过程。这个是大家平时在参悟的时候要去留意的。

还有一个,咱们说了有义参和无义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理解到啊?在禅宗的很多参悟公案当中,因为大家都知道,禅味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尤其是达摩祖师这个安心法,它是直接当下了断,直接在当下中就能够开悟的;它也不需要看什么话头,也不需要去思虑什么。但是,它又无从下手,所以参禅就像个铁馒头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参。这也是使禅宗法门的很多弟子,他参的是祖师禅,他根本就不行,太难了,更不用说是秘密禅了,所以参来参去,就是在有义参当中的如来禅。按照次第,按照空顿、空色,按照不前不后、不执不中,去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地渐修,最后达到顿悟,这个路子是正路。但是要勘破,又何谈容易?!

所以,比如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处归心,心归一处。”同时,有人在参“父母未生前我是谁?”那就是证悟之前参“我是谁”,证悟之后知道“谁是我”。这些一切一切,那都是无义参的前提。它是什么呢?它是在参悟你由于起了这个疑情,疑情那就是刚才所说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谁是我,我是谁?”但起疑情,这个话头其实就是一个拐杖,你是不需要真正去围绕这句话,去纠结下去和纠缠下去的,是没必要的。他要参的是这个话的背后,直达究竟处。就有如我们在说,有公案就是说“念佛的是谁?谁在念佛?”其实呢,你们都会回答,你们都知道“我在念佛,我自己在念佛。”或者有人会回答“佛在念佛。”其实,你这个回答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你只会说,这就是“鹦鹉禅”,你只会学舌而已。

所以在咱们古宗案当中,都会提到这个“谁在念佛?”“念佛者谁?”那后来呢,就会有很多很多的说不尽的鹦鹉学舌,“念佛是我。”或者是“佛在念佛。”其实你说完这一句话,你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个时候,其实只要你明白一个界限,你是以嘴巴、以语言来应答,还是以心去应答,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今天再给你们说到彻底一点,给你提问说“念佛者谁?”这个时候,你如果是用语言回答“念佛者我。”或者是“念佛者佛。”或者是“佛在念佛。”那你就念下去吧。你如果是用心去回答,当他这句话一问的时候,你再加深他这个问答,比如说,问“念佛者谁?”你立即用你的心不断地,啊,对啊,这个念佛者谁呢?是谁呢?是谁呢?是谁呢?你就会知道念佛者是谁了,而不要执着于“念佛者是我。”或者是“念佛者是佛。”它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一转身之间,你是语言上有义参,还是心印上无义契入?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回到刚才说的“念佛者谁”这四个字,其中这四个字最重要的就是最后这个字,最后这个字就是“谁”,这是最后,也是最起到决定因素的。其余三个字,不过是以连带的,或者是出这个主语的一个过程。其实他只是要问你“谁”就可以了,比如说穿衣吃饭的是谁,其实前面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最后这一个字。而最后这个字呢,是需要你以心去印的,不是要以语言去印的,他不是要你一问一答的。这就简单到,你们现在可以做个试验,包括你们接下来以后,你可以无时不刻在想,自己在想“我是谁?”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反过来,别人问你说,“你是谁?”你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你们现在就可以想一想。

现在我问你,比如说,“隐明,你是谁?”你就会说“我是隐明。”“隐明是谁?”你根本上就没办法回答出来,因为我已经问你啦,“你是谁?”然后你来回答我,“我是隐明。”这个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反过来说,你自己问你自己,问“我是谁?”那么你给出的答案不会那么轻易,不会那么简单,也不会那么容易,会非常非常困难,而且你给不出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所以有些时候,参禅在于这个契入,如果是心印不能相契,我说的,你听的,你回答,你依照我这句话来回答,其实这个参禅那就是有义参了。你们现在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别人问你和你自己问自己,是不是你会有两个感悟,得出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那就是生与死,两个完完全全不同的结果。

好吧,你们先说说你们自己的感悟,我现在的禅机就是要去“喝水”。

天外超越 03:59:20

找不到自己

渴望 04:01:20

找不到自己那还修什么

遠燁 04:07:04

渴望,找到自己修什么?

超凡入圣 04:07:21

当我听到师父说调养身心时,当时肚子有点痛,想拉稀,又不想失去听师父说法的机会,就憋着,汗憋出来,没办法到卫生间解时。那一刻,明白需要时就是禅!

……

:大家都在参文字禅哪?要不然就休息?

嫣然一笑:师父好!师父,就是您刚才开示的“有义参”和“无义参”,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就是平时咱们讲的第一念,在以前的理解,可能我自己就没有经过刚才讲的入心,直接出的第一念。那这种是不是也属于有义参呀?而真正的第一念,是不是应该当下的入心,然后出的第一念?这才是比较有意思的。但是无义参呢?请师父开示一下。

:都在说这个第一念。是的,第一念是真如的。同时,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第一念的源头,不知道第一念的缘起,你就无法去契入性空。也就是说,你这个第一念仅仅是去听从内心的呼唤,听从本能的呼唤,本能去行之而已,你还不能启用,你还启用不了。那么到了我刚才说的,到了进入了第二步,就是第一念,以第一念进入了本性,这就能启用,这是思证的关系。嫣然一笑,好好地思考这个话题。

嫣然一笑:谢谢师父!

:现在时间不早了,可以放参了。大家想聊天的就可以聊,想参的还可以参,想休息的可以休息。

嫣然一笑:师父好,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师父。不是刚才说的有义参,就是说“有义参”是不是就是没有入心,直接是在事相上或者是文字上打转?有没有可能“有义参”是经过入心的,然后再参来参去的那种?

:是啊,经过入心的,那就不是有义参。

嫣然一笑:谢谢师父!

(师播放佛乐)

辅明 04:59:25

师父唱的《卧龙吟》

先韬 05:02:41

师之卧龙吟,天地为之动容,三界同沫正法,甘露遍洒寰宇。

惟钧 05:02:51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顶礼师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8月04日 —— 参禅与觉悟

祝福:其实这个了脱生死,就是了无挂碍,而这个了无挂碍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所以,也许我们也是能够从这一点,大家在一起来思索一下,如何体现这个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了无挂碍、了脱生死?在《心经》上有说嘛: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个话题可能应该也是有很多的层面、很多的思虑,去让我们去勘正的。

……

:大家参的话题沉重了一些。咱们来参一点轻松一点的,也容易理解一点的。

辅霖 03:55:07

怎么是参禅?为什么参禅?顶礼师父!!!

:这种形式,不管是在YY也好,以前在QQ和平时大家在参悟,就把它称之为参禅。今天咱们说一点轻松的,大家也比较容易理解的。什么是参禅?或者是为什么要参禅?其实这两个字,从大家一旦踏上修持之路,天天就会面对。因为咱们是三禅,参禅、行禅、坐禅,三禅合一。

那么究竟是怎么样才是参禅呢?我们大家为什么要参禅?现在咱们都是在俗世间,以前我们在山里面,是一天到晚就在禅堂里面的,那么,是行走坐卧、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在悟,都在禅悟当中,也都在参禅当中。同时,我们的参禅,除了咱们一些有义参、无义参之外,更多的就是悟,参悟嘛。勘破参悟,那就需要禅定,需要打坐。参不仅仅是“有义”,就是咱们话对话的有义;这个“无义”,其实也包括了这个悟,也就是禅悟、禅虑,虑就是思虑的意思。这个时候,咱们禅定的功夫不够,或者是入禅不深的时候,就会第一关最难过,我估计大家都已经经历过,是脚酸疼,然后心乱;脚不疼就心乱,就有一种没着没落的感觉。不知道你们在打坐的时候有没有这种现象?第一种现象就是脚痛,因为你要单盘,你要双盘,长时间脚痛、麻;脚痛、麻过去以后,你这个心里面就特别乱,就这样无着无落一样,这个时候,反正就是一种说不清楚的烦躁;然后,开始就出定了。

说这些,其实就是说参禅,其实这个禅悟在每天的点点滴滴。都是人,都是在生活当中,所以行走坐卧都不离禅。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去参悟这个禅呢?那我们就不能够好好地“享受”这个人生呢?当然这个“享受”是打一个双引号。为什么要去深究人生?为什么要去勘破人生?这里有一个指向在里面,很多人他会回答,什么叫参禅,参禅为了什么?为了开悟。开悟为了什么呢?为了行菩萨道,广度众生,最终成就正等正觉。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是参禅的形式、过程和目的。参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参禅它不是论理,它是对一个事物、事相的入相;入相以后的无住,到了性空。那么参禅为了开悟,开悟要怎么说呢?怎么样才算是开悟呢?其实这个“悟”就是“觉”的能力。咱们说觉悟,开悟就是成就了觉的能力。

还有,这个“觉的能力”,在我们有生命的那一刻开始,是完全的一如,它是不增不减的,没有丝毫增加,也没有丝毫变化。这点大家就比较难以理解了。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对社会的认知不同,然后形成了自己的一个价值体系、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那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聪明,有些人会那么笨拙?既然觉的能力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从刚出生,这个觉的能力,和你活到老了,这个能力是不增不减的。咱们先抛开过去,就以现在来说,就是说,你出生的那一刻,你拥有的能力,和你最后走完这整个生命过程,你的所有累积、累加的,等等等等这些是一样的,没有增加一分,也没有减少一分。这样说起来,大家估计就理解不了。当然,应该也会有一些人理解。

说到这里,跟大家说,这个“觉的能力”,它不等于知识,也不等于经验,是觉悟的能力,也就是“佛性平等”的“觉悟能力”是一样的。从你刚出生,到了一百岁,整个生命过程的每时每刻,觉的能力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就产生了我刚才所说的,有些人聪明一些,有些人笨拙一些?有些人很有经验,有些人就没有经验?看起来,好像这位学的,学佛也好,或者人世间也很成功。我为什么就比不上人家呀?恰恰就是因为这样,恰恰你没有通过去参,你没有经过禅定,你没有深入禅定三昧,所以你所拥有的一切,只是知识和经验,仅此而已。也就是俗话说,你只是拥有了聪明,大聪明和小聪明,仅此而已;你并不具备智慧,因为你没觉悟吗。你只会有洞察能力,但是你没有觉悟。就像你看问题很敏锐,学问题很快,然后你的行为、执行能力很强,这些只是你后天的这些知识累积的能力,仅此而已,和觉悟没关系,和智慧没有关系。那正因为这样,人们就需要寻求觉悟人生的方法。这个觉悟人生的方法就是禅,通过这个禅悟,使自己产生了和寻回了觉悟的能力。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找一本《佛说入胎经》去看一下。在《佛说入胎经》里面记载的就是,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投胎受身,到这个时期生命的结束,乃至于到下一个时期生命的开始,我们拥有的觉的能力,从来就没有变过。所有刚才所说的觉性的能力,也就是“佛性”,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就已经具足。我们到了人世间以后,为什么会产生了很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差别?那就是更多的人,他只关注于知识、经验、数据,也就是经验论。所以就会有凡俗之分,就是在这个地方呈现出来了。而参禅呢,是通过我们的这种有相三密和无相三密的种种的方法和次第,使我们恢复到我们本应本具有的这个觉悟的能力,也就是本具有的佛性。这就是禅定,也就是参禅。

也有人说,既然觉悟的能力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增不减的,那么修与不修也应该都是一样的?是一样的,这个觉的能力是一样的,而不一样的地方,是有些他能够启用,有些他不能启用;有些人他可以启用,有些人他不能启用。能启用的,他就是通过了禅定功夫,他能够觉照启用,也就是所谓拥有智慧,拥有神通力,所谓的转识成智。有些人他不能启用,因为他出生以后,他受到六根尘的污染,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界,通过感官的刺激、认知,然后去以感官刺激和认知,来作为他的取向、坐标,以他的这个外相作为他认知的坐标,所以他这个真正的本能,觉的能力,就不能启用了。就相当于两个人,各自怀了一颗明珠,有一个人他知道这颗明珠,他可以让这颗明珠放光;有个人他不懂,所以揣在口袋里,这颗明珠从来也没有丢失过,当然也从来没有启用过。所以呢,分别,其实就是在这里的分别,就是说,这个“自性”是存在觉悟和迷惑的分别。正因为这个觉的能力,也就是禅悟的能力,具有了觉悟和迷惑的分别,就像我刚才的比拟一样,有一颗明珠,有人他能够启用,有人他不能启用,他们的这颗明珠,一样是不离不弃的,同样的。

那就相当于我们平时当中,同样的遇到一件事,比如说一句话,同样的一句话,有时候可能言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这句话对这个人听起来,他可能是受用一辈子;对另外一个人,他听起来那就是平白无奇,或者是嗤之以鼻。就像一杯水一样,有人喝起来觉得冷,有人喝起来觉得热;有人不想喝,有人渴了他就要喝,有人已经喝太多了,再喝也就是一个累赘。他只是在一个彼此之间,他懂得了一个中度的取舍,这个中度的取舍,其实也就是决定了这个觉性能力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使自己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当然还是用生命形态比较贴切,能够使我们时刻保持这种生命形态,去切入这种悟道和禅悟的过程当中,那么这个觉的能力,它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来,你就可以去直达根本。

所以,现在修持,很多法门有很多的方法,是时间的长短、快慢而已,简单和繁琐不同,但是,它都一样的,都是最终的指向,就是起照、起觉,使自身能够觉悟,能够开悟。开悟了,拥有了觉醒的能力和觉用的能力,这就是转识为智的过程,或者是生命圆满的过程。

修持方法很多,当然咱们有咱们的方法,有人去念佛,有人参话头,有人是起疑情,看话头,持咒,甚至是数胎息,等等等等,不管是任何一个法门,不管是任何一种修持方法,它只要是以究达人生究竟为根本,它所追求的就是一样的。

所以,咱们在不断参禅的过程当中,以量化上来说,咱们这个层次是越来越高了。从最初的参禅,就是论理、论对错;到了一个过程,就是讲经验、讲数据,然后,在此过程当中不断地争吵;而到现在,大家已经是逐渐地契入了心的感悟了。这个心的感悟,就是对生命的感悟,这就近一步了,而这一步已经接近到了禅悟的、禅觉和觉悟的核心,因为是直达、直面生死,直勘生命的根源。所以一步一步,现在大家已经是步入了这么一个过程。

但是大家要留意的是什么呢?他在一种境像里不要执,不要去契入,不要去执悟。因为什么呢?咱们在走路一样,可能今天,现在某一种事相使你对生命的感悟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但是你不能去执着于它。参的过程当中,你的情绪,说白了,你的情绪不要执着于它,不要顺着。你这个参,因为文字和语言本身它是无义的,只不过是你在参的过程中,你自己能够从中真正领悟到,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恍然大悟。别人一听,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会恍然大悟。而这个过程当中,不受你在阐述这个禅意,或者你在表述的话题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字意和语言意,而这个文字意和语言意,它只是表述了一种表相、一种工具,而你的禅定,也就是说你的心绪、心情、情绪,是不能够去被它所波动的。为什么呢?很简单,大家比如说参悟到,啊,昨天我有一个朋友去世了。这个时候,参悟是说,啊,人生无常,生死无常。那为什么呢?他为什么去世了呢?因为什么原因,或者说为什么那么早?为什么会死的那么痛苦?这些就是参悟的过程,参悟的话题,而不能够说,哎呀,我的朋友去世了,然后你把这个事相,直接地来引导和诱导你这个情绪,你开始进入了这种悲伤、苦闷的思虑当中。那你这个参禅,你参到最后,你就只剩了这个悲伤和这个苦闷的情绪,被自己越来越放大。这就是离参禅离得很远了。

所以,大家以后参禅要留意的就是这一点,就包括我们现在要述说的,从一些人生经历当中,在经历的事相呈现出来当中,去提炼出,通过当时的事相,能够感悟生命;感悟事相,感悟缘起性空;甚至是再低一点,去感悟因果。这就是参。而不能够被这个语言意和文字意,来侵扰你本身内心的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觉性。这个,今天大家听了以后留意一下。

我相信,你们下次参的时候,这个感知、感觉,或者是感悟将会完全不同。我先说这些,大家可以讨论。

sky:非常感谢上师的开示。

:还补充一个,其实修持哪一个法门都一样。现在是要求皈依,到我这里皈依的人,其实真的很多,现在这里一两万人在排队,可是我真的没办法接受,因为我真的能力是有限的。你说,虽然收一个弟子,就有了一个师徒的名分,但是在我这里,我不能够是作为一个数字,或者是滥竽充数,就要去启迪他、去引领他,至少他走的比以前要更好一些。所以这个能力和精力有限。

今天跟他们说,其实修持路一样的,你走哪一条路,你皈依了哪一个宗,只要是你找到了你的本性,就是这颗明珠,那都一样的。你不一定非要来皈依到我这里,就近有很多寺院、很多高僧大德,大家都可以皈依。修持路上都一样的,咱们可以参学,并非说你一定要皈依在我门下才行。所以,面对这么多的人,我只能是事在人为,这是第一。

第二,因为修持,就是使你踏上修持路以后,使你的生命越来越解脱,就是说,你的心境是越来越自由。然后,你对这个处相是越来越平等,就是说,心自由、心清净,心清净、相平等。怎么说呢?你只要踏上修持之路,你自己的感知、切实的体会,你会充满了法喜。因为你踏上修持路,所以你会充满法喜,你的路就对了。

如果你因为修持以后,你心里面比以前更加的煎熬,那么你这个修持就出现问题。出现问题,那就是两个方面的,一个,可能你修持的路子不对;二就是你皈依的法门不对。所谓修持的路子不对,就是说你修持本身没有去以清净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平等相去面对你的修持路,跟所要面临的坎坷、曲折,甚至是生死。你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会觉得你天天充满法喜,今天苦一点也行,今天累一点也行,今天遭受到什么样的也行,今天两眼一闭、脚一蹬,走了也可以。但是,你从相上你不一定会体现出平等,但是心里面是清静、如如,那你会充满法喜的、充满法喜。

如果你在修持路上已经出现了烦恼,自己认为烦恼在增多,或者比你修持之前的事情更多、更烦恼、更纠结、更痛苦,这个时候那你的修持就出现问题了。第一个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就是没有契入这个修持的心印,你自性不清净;再一个,你所修的法门不对,所走的路不对。就像现在一样,有不少人因为修持华藏,所以他遭受了很多非难、痛苦,那么对他来说,他的路子就不对了。

修持它是要充满法喜的,你如果是因为皈依这个法门,而这个法门给你带来了痛苦和烦恼,其实你就是皈依的这个法门有问题,也就是说,这个法门并不适应于你。我为什么面对这一万多人,我跟他们解释,你就是皈依一块石头其实也一样,只要你心里面充满法喜。所以,你没有必要说一定要去舍近求远,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去说华藏怎么样怎么样,因为大家也都知道,华藏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所以在修持路上,大家要留意一个,就是很多事情你没有必要勉强去做的,没有必要的,如果你在做的时候感受到了痛苦,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停下来,你别去做。你比如说,现在我就在修持,可修持当中,我已经切实感受到,因为我修持,所以我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你这个时候你别修持了,你给我就停顿下来,静下来,然后你找一找,是路子错了,是法门错了,还是自身的问题?你找完以后,你再走,再走。其实你走任何一条路,它最终就是我刚才所说,参禅跟大家所说是一样的道理的。只要你把自己解放了,就是对你来说就是最有效的!否则呢,你如果在修持路上、修持过程当中感觉到了痛苦,和切身的存在着痛苦,这个时候,你就没必要去按照这个路去走。你就可以另辟歧途,走其他的路。一直到你能够自己感受到心里面充满法喜,这就对路了。

:还有,就是刚才所说到的,某一方面在关注我的生日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本来也是不想讲的。因为对于我来说,我不想因为我一个人的生日,而给大家带来很多的烦恼,增加有关方面的工作量,劳民伤财,大家也劳顿奔波。不就是一个生日吗?所以大家大可不必为这个生日去想什么。说不定我这个生日,我都不在珠海,我去旅游去。所以我这个人,我不愿意给众人带来负担,也不愿意给众人带来痛苦。刚才你们在参禅当中参到生死,其实一个人的生死已经看破,那还有什么不能够放下的,不能够放弃的?何况是一个小小的生日!那如果是因为我的生日,或者是因为我,反而给大家带来了没有必要的痛苦,那么这个生日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现在还是不要去关注这个问题,大家辟谷济善、日行一善,好好修持就是啦。

祝福:刚才听了上师的开示,感觉就是修持还是要结合我们自身,以我们自身的心力去呈现,找到自己的契入,完善自己的人生,以此来回报周围、回报社会。希望大家能够谈谈自己的体会。在最早的时候,上师就写过:人中学人,事理处正身。上师就是我们的榜样,就是修持路上我们的楷模!

遠燁 04:32:17

相平等,心清静,充满法喜!感恩师父开示!

青莲 04:36:06

我就是踏上修持路后,越来越洒脱,越来越自由。而且感到了充满法喜,我的家庭都很支持我,过去的毛病也基本上好了。顶礼师父!感恩师父!

兰花花 04:36:08

生死相随恩师

道安:我说两句,我想谈谈我自身经历的一个感受。其实这是修行过程当中,走的一个必须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想我当初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说不知道自己心往哪走的时候?我跟我老公都是共同跟上师证道的同修,所以相互之间对这个法理、对对方的要求刻意点比较多。回家也经常聊修行的一些体会,或者互相对对方的关注比较多。结果,过程当中,孩子自身有一段时间有一些逆反,当时给我感觉,从他的话里,就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少了,回来以后听到的全是你们的这些话。当时我听完了,心里面有一点点难过,我就想,这对孩子到底关心的少了,确实有这方面,更多的还是不会找到自心的一个体现的问题。就是说面对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境况的时候,都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包括自己家人,你也不能跟家人缺少沟通,特别是当孩子自己有一些感受,缺少温暖。因为他不知道父母修行真的是为了什么,这个修行,佛法跟世间法之间什么一个关系?他只是从外相上觉得父母亲对他的关心少了,你们只谈的这些,平常生活过程当中的许多的事情,常人所关心的东西,你们都不关心。因为他没法理解你们这些做法,这就需要我们以自身的修为,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关心家人,去让他们感受到佛法。其实就是在平常的生活、工作,各方面体现、展现出来,是体现我们的那颗心。不是说执着于一个具体的外相,非得要去做到。我觉得就是生活禅吗,生活禅呢,处处是道场,这个意思的内涵都是体现我们的心是全方位的,点点滴滴的去关爱身边的所有人,这个是心的一个自然的呈现、展现。

虚婴 04:37:52

修行是要越修越自由路子就对了

学子A:感谢师父!感谢同修!听了师父的开示,我心里忽然明白了,是我在家庭的问题。就像因果一样,没有找到因果,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是我自己可能在定力上,就是在处理平时关怀的方面做得不好。并且就像刚才同修讲的一样,小孩感觉到就是我在家里关心的少、付出的少,也可能有这个原因。我再自己反省。谢谢师父,再次感恩师父!感恩同修!

沙弥 04:38:53

心清净 相平等 充滿法喜!了无挂碍!

祝福:我也是跟大家一起探讨。我的理解是,这个禅实际上还是一种观,在我们的修持中,还是有一个过程。比如是一种觉照,是始终契入那种心境,就是面对万相,它始终秉承的是一种心境,我们可以用不增不减去解释。也就是说,所有的万相只是我们的资粮,以不变应万变去对应万相。在我们参禅的过程中,有义参和无义参,因为我们现在就是面临的这个问题,这么长时间也是一直在去领会上师开示的有义参和无义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再多说又不是了。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好不好?

惟钧:我今天听完以后,感觉就跟这二十年不一样,就是感觉到师父针对大家一个现状,以一个轻松的话题,揭示出来一个这么深刻的道理。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个禅的意境在这里。我们每个人担心也好、苦恼也好,或者一些纠结也好,以及我们这个所谓的精进也好,等等等等,因为禅,他内心不着相的,真正有没有这样一种心境,或者回归这样一种心境来体会?象慧叔刚才问的,对生活啊,各方面啊,这种感悟。以及在生活、日常参行当中,或者是所谓的行证当中,这样一种心境有没有去很好地体现出来,或者是贯彻出来。我们肯定就有很多:哎呀,师父批评啦;你昨天怎么犯戒啦;那天有哪个同修说我,或者是我说了一句话,别人不理解了;再就像刚才师父说的,别人说话可能不爱听啊,觉得怎么怎么样。这些东西跟师父讲的这个禅,真是差太远了。

但今天老人家这么一讲,很细微的地方,针对大家现实心里头的状态,他以这样一种角度,以这样一种深度来揭示了一下。同时,也给我们开解了一些我们内心的挂碍,所以感觉很解渴、很舒服,内心的一种释放和这种象师父说的法喜也好,还是清净也好,确实不一样了。跟大家一起参啊,慧叔也说咱们大家一起多参参,我就先说这么多啊。

祝福:惟钧,这个禅是不是也是,慧叔和缘叔只是一个表相,反正都是叔。

惟钧:啊,对,你们俩今天声音真挺像。

祝福:这就是禅。呵呵。

惟钧:这就是禅,对,这里面有禅机啊。

道安:我再说两句。刚才也在讲这个禅,师父也在讲什么叫禅,应该怎么参禅?感觉就是,首先,我的修行过程当中一直是体悟师父说的“外不着相为禅”这句话。怎么样能不着相?我也经常问自己,其实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的挂碍点不一样,有的可能是无挂碍,他就会不着相;有的就有挂碍了,他就着相了。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在修行之前就有一个很大的挂碍,就是越是人多的时候,或者是重要场合的时候,我就会有挂碍了。为什么起这挂碍?我就追问自己,因为在意自己是否能够发挥的好,是否能让单位的领导认同,有这么一个内在的东西,潜在的东西存在的。越是重要的场,比如翻译也好,什么重大会议的时候,自己就不会去主动发言。因为发言首先会在意自己发言会不会好。后来懂得修行以后,不断的在单位去突破。但是就在刚才那个过程当中,意识到自己又是存在这种问题的。在单位里越是领导层次高的我会越在意,在修行方面那上师是最圆满的,知道上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在面对上师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深层次的自己信心的毛病体现出来。一方面会在意,希望自己能说的好,哪怕潜在的一点点的东西在这的,是缘起的缘起,它就没有证到不着相、空性的状态的时候,修正的过程当中,有这个意识还好一点,没这个意识的时候就完成不了缘起性空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想现在有意识的再说一下,也就是把自己的一个毛病掏出来给大家讲讲。然后抛砖引玉,使大家能够看看自己着相在那些地方,不着相在那些地方?可能有一个深层面的剖析,抛砖引玉吧。

1祝福 04:51:27

师: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心乱为定。

1祝福 04:54:42

师:三禅——坐禅,参禅,行禅

沧海笑 04:54:45

感觉,参破引起心动的原因,回归到清净的本源上就是觉悟。

辅霖:师叔好!同修好!我想聊一点体会。在一个月之前,因为前面在参禅的时候,自己因为不恭敬厚德载物,后来被禁语。在禁语的过程之中,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参禅?因为也会有交流,也会说话,但是很多时候是说一个道理,有的时候好像在帮助别人,有的时候就是自己在听一个道理,好像要记住一个道理。被禁语了之后,就觉得好像这个里面有问题。那慢慢地明白,就是参禅是参自己的心。今天晚上师父特别地慈悲,在开示怎么是参禅,为什么要参禅?在之前很多的时候,事情也会做,话也会说,可是心呢,经常是处在一种波动的状态,就是在应对外缘的时候,经常呈现出一些挂碍,没有回归到清净的本源。今天晚上听了师父以后,有一种和我平时不同的感受,就是本来就是,就说觉悟它是本来就在的。那么,这个是一个整个大的背景,不像以前好像心动是一个常态。现在本源就是这个如如不动的心境,有一点象说性空一如的这种感觉,就是它本身一直是如如的。那么在参禅的时候,或者说平时的行住坐卧中,如果看到仍旧就有什么挂碍的话,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是逆着也好,是顺着也好,把这个挂碍放到一种,比如说在师父讲法的时候,这样的一种心境。这是我今天晚上的一点体会。

:禅,刚才说到了参禅。参禅,咱们在三禅当中的第一禅就是参。参禅,其实呢,因为它是在最后这个行、坐的一个基础,坐其实也就是悟。你们有时候也在说参禅,也在说有义参和无义参,其实,对第一块参禅的这个契入,如果是把握不好,下面那个其他的就无从谈起。刚才说的一个是什么呢?就是说不要落文字意,不要落言意,直契入这个意中的相,去破相来参,这才是走完了第一步。比如现在某个人说了一句什么话,有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呈现出来以后,咱们在参的时候,不要去就他所说的话和所表述的、所呈现出来的文字,去揪住这个话和这个文字去参。而是要什么呢?是要去参他的文字背后的深层的原因,或者是语言背后深层的动机,然后直接地去契入。他通过这个相,通过这个文字、语言所表述出来的相,咱们通过这个相,直接去契入它的内涵,然后去层层剥开这个内涵,然后到了进入觉照阶段。所以,参禅就是要这样参的。

比如说生活禅,在家里你儿子调皮捣蛋,然后你骂了他。其实呢,骂了他,你只不过是以骂他的形式,来体现出你真正的内涵的动机。你骂他的这个相,肯定看起来是不好的吧,凶神恶煞地骂他,可是你的深层动机呢,你是在关爱他、在爱护他,所以你骂他。那咱们参禅,你儿子就不能揪住,啊,你骂我了。而不去参你为什么骂我?参禅咱们要参的是为什么骂?也就是说,这个相里面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参禅的无义参。也就是说,参禅,就是禅虑,禅虑就是“为什么”,把这个为什么透进去以后,把这个为什么一放下,好了,就进入了悟禅的阶段了。

辅霖:师父,您刚才说,把那个为什么放下,那是因为自己心中愿心起,或慈悲心起,就会放下。对吧?

:这个时候你三心具足,自然会放下;同样,也只有放下,你才能够三心具足。

辅霖:谢谢师父。

: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上遇到了很多很多事物。你们接触的人很多,这个人他说了一句话,他可能是正话反着说,或者是反话正着说,有的是心口不一的说,等等等等,那对我来说,其实你们有时候看啊,会觉得我莫名其妙处罚一个弟子。为什么?因为你从相上看,他做的太好了,面面俱到,这个事情呈现出来以后,让他去处理,这个呈现出来的事项,他在处理的过程中,几乎是面面俱到,做的很好,说话得体,方法恰当,但是最后呢,是受到我很重的处罚。所以当时就有很多人不解,说明显就是师父偏心吗。

比如说,有时候两个徒弟之间,他们因为什么事情掐起来。其中有一个,他非常能圆理,把这个理圆得很好,使对方无从辩驳,也无可辩驳。这个时候,可能我会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我会对这个“很正确的”、“很有理的”加以严厉的责备。当然不是普遍这样啊,是个体事例,所以很多人他就不理解了,他说就是师父太偏心了,他说,你看,另外一个人哑口无言,都说不出话了,这个人说的多有道理,你干嘛处分他?因为其心可诛!为什么呢?他的话当中,他是以傲视、正确来辩解、来掩饰他本身的内心里面的不轨,或者是以“对的话”来掩盖“错的行”。所以,对我来说,我很本能的,我就直接洞察你这句话背后的动机,你想什么?你表达出来的,是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掩盖了什么东西?这个时候我直截了当。

其实,咱们在参禅是一样的,因为你们稍微留意一下,你们就会感觉到真的是很奥妙,很受用的。为什么呢?你会直接的,不会被这个相所迷惑,而是对人对事,这个事相一来,刚才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比喻,就是一个人、一句话,表述方法和内心动机产生对立。这个时候,你如果是去参禅,打个比方,参他的这句话,简直是太正确了。其实你要去参,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承载的说这句话的心是什么?这是从人相上、事相上,包括肢相、语言相,从事物的呈现也是一样的道理。可能你们平时在为人处事,在工作当中跟人家有什么样的往来交往,当时呈现出来的各方面的情况很不利,相上很不利,但是你忽略了它为什么不利?不利当中又隐含着什么?这个时候你就会被不利牵着走,可能人家是给你一个烟雾弹,你就去了;或者是呈现出很有利,可是,人家是给你挖一个陷阱,尝到表面上的甜头,你就栽到陷阱里面去。生活上有这个事情,比比皆是的。所以你们遇事时稍微的留意一下,因为你们已经具备这种能力了,你稍微留意一下,这个直达究竟,就直达他的本来是什么,这就会很微妙,你就会很受用,这样的话,你就直接契入到禅定三昧了。

本明(王子) 05:23:00

依教奉行. 契入内涵. 转识成智

12841 05:23:04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

:现在已经是五点半了,大家还要上班,大家可以随意的去休息啦。

:师父好!感谢师父!

厚德载物 05:25:09

顶礼师伯;弟子告退pastedGraphic_3.pdf

道安:师父,我问问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是说您在,我在频道里打字的时候,我觉得相对还是定的住的;可是一讲话的时候,还是觉得跟打字,以文字的形式发出来,心境是不一样的。您说是着相了,师父相和大家的这么多人的相,不是都是一样吗?

:嗯,咱们都一样,其实我也是这样的。讲话和打字那是不一样的,因为讲话,他是一种随机而应的,这个时候,你可能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打字吗,你还可以修改一下,有时间可以稍微的去理顺一下表述方法。这个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们有没有发现,我在说话的时候,这个嗯、啊,重复很多,打字的时候就不会有,这个是一个很自然的。所以,你现在不要去挂住,打字和说话的心态不一样;心态是一样的,就是有某些方面的差异。

学子A:师父,我现在明白一点,你看是对不对?就是当你心里特别在意哪一样的时候,或者特别特别牵挂哪一样的时候,放不下的时候,可能就会在这一相里头设出一个事相,来看待我自己心里如何对待这个事相,然后如何通过这个事相来修正自己的心境,来提高自己。我现在明白好像是这个理。不知是对不对,请师父开示。

:其实在意和不在意,实证就是一个深度和一个广度的分别。这件事情在意,或者这件事情不在意,其实,这个事情本来是一样的事情。为什么它是一个深度和广度的分别?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时空的不同,所以体现出了它这个时空作用,在不同时空对你的作用上,你表现出了对它的在意,或者是表现出对它的不在意,那这个事物本身它没有什么差异的。一旦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其实,在意,现在的在意,可能你明天就不在意。那么在意与不在意,其实你契入当下就可以了。刚才所说,它是一个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你契入当下这件事情,当下的时空,你必须得在意,那你就去在意了。没有必要说,噢,我不能在意,那你就执着于不能在意了,你这个时候反而就不如法。如果当下的时空,明明你没有必要在意,然后你还要以其他的时空点来对应说,这个事情很好啊,很应该的,我应该在意,那也就是不如法。

所以,在意与不在意其实一样的,你不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执着。过程当中你别去执着,它是随着不同的时空,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作用。所有在意与否,它对你的在意的作用力大与小,只在于当下的时空呈现,时空一过,那因缘就产生变化。因缘产生变化,那就是在意与不在意也就产生变化了。比如,以前我经常讲,肚子饿了,你特别在意要吃饭嘛;肚子饱了,你不要想着,哎呀!这个饭很好,我得多吃。你总不能硬塞下去。你在意与不在意,也就是在当下去勘破它,不要留,不要把这个在意与不在意留到事后,留到事后去感慨,留到事后去想。这样的话,你就会很自如。

学子A:谢谢师父!今天晚上听了师父的开示以后,我的心豁然开朗了。是的,因为我就是太在意儿子的前程。然后,自己心里修持过程可能也执着于,唉,我要去做这件事情,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也可能是我自己在做的过程中间,可能就像儿子说的那样,你要作佛,我要做人。可能我在做的过程中间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偏差,给他们一种错误的感受。所以出现了这样事相,在我面前,让我这个心疼了好几天。今天听了师父的开示,我豁然放开了,谢谢师父!再次感恩师父!

:对啊,你儿子说他不想考研,其实,你从他内因去找,他一直想考研,他为什么不想考研呢?他根本就不是不想考研,而是以“不想考研”来对你的某一方法、某一种行为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他的本意是非常想考研,比如说,我们往往就是,达到一个自己的愿望,可能会采取一种完全相反、背离的方式,去让其他的因素去扶助这个愿望,用俗话来说是逼你就范,让你放弃。其实这个时候,前提是你儿子他想考研,那因为他现在为什么不考研呢?就是对你的某些做法他看不惯。那为什么让他看不惯呢?首先是沟通的不足。沟通不足导致的看不惯,这个问题就出在沟通的不足了。如果说已经沟通过了,那么就肯定沟通的方法有问题。所以,你就从沟通的这两个角度,一个是沟通,一个是沟通的方法,可能就能够是两全其美的。其实作为子女来说,孝顺,一个孝,它体现在顺,顺父母的意嘛。他觉得你的追求、你的信仰是你的生命的支柱,他明白到是你一个最大的支柱,然后,你在坚守你的这个追求,和捍卫你生命支柱的时候,同时你又不去排挤他,你又能够去接纳、去关怀、去沟通。作为子女,他肯定不会让你去痛苦的嘛,这是一个沟通方法的问题。

学子A:是的,师父!我也好几次的试着跟他父子俩沟通这件事。我也说,你们两个也进去看一看,听一听,究竟我在学什么?我在做什么?他俩说:你听周易,你听就是论语,包括听师父讲的佛教这些东西。你为什么不听电视台里也是在讲这些东西?你为什么不在电视里听?为什么要天天晚上在网上听呢?他爷俩这样跟我说。

:对呀,他们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没道理呀。作为人世间,他们对你提出这样的质疑和质问,那就是人之常情的。对,你这个家庭当中,很多就像今天一样,一天到晚,一直到天亮,他们就想,你为什么就要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你就不能正常的在网上看一看,在起用其他方式、其他途径你也可以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也可以学到相同或者类同的知识,他们要求你去符合他们的方式和规律,他们就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对于你来说,你就认为你喜欢在这里听,在这里面体现出你的追求所向,或者追求的价值。

其实,那就很好办了嘛,一个就是你的妥协,一个就是他们的妥协,另外就是相互的妥协。其实很好办的,我为什么说,修持上不要有太多的挂碍,或者说太多的痛苦。那就是,你如果认为他们不能妥协,那么你无妨先作出妥协,你可以上网时间短一点,甚至你可以隔三岔五的不上网,你可以让其他人去承担分担你一些事情,给他们留多一点空间和时间,这个时候他们就能够接受了。然后你再慢慢地让他们从你的身上能够体现出,你在这里面听,确实他们能在你身上看到你的变化,看到你生活更加充实,你对这个家庭更加地具有向心和凝聚力,更加富有责任,更加的充实,更加的圆满。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去思考了,他们就会,是啊,奇怪,她把时间、精力扑在这里,确实她收获很大,她变化很大。这个时候他们就得去思考了,这一思考,你就可以去向他们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相信他们也都是能够理解的。

就是说,你们不要形成两种坚持和对立,这样的话,其实你的家庭搞到最后就是,因为修持,搞到家无宁日。这样的话,其实修持,那就路子有问题了。就像我刚才所说,要不就是(选择的)法门有问题,要不就是修持路子有问题了。其实你们就是在解决一些凡俗间的问题,协调嘛,我认为是很简单的事,我讲完了。

学子A:谢谢师父,实际上他们父子已经知道这个法门很好,也看到这里的好处。但是,现在他们坚决反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政府不认可,我们是在跟政府作对。

:我们干嘛要跟政府作对?现在是政府担心我们在跟他们作对,或者是担心我们会作对。但是,每一个华藏人都知道,我们凭什么要去跟政府作对?我们凭什么要去跟任何人作对?那就是你家庭对你的不理解,包括社会的不理解,包括政府的不理解。这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通过我们真真实实地、一如既往地,我们做出我们该做的事情。就是这样的,那大不了我不做喽。这个时候就,哦,你们——。

你说家庭,因为你修持,你和睦了家庭,使这个家庭更加幸福。你在修持上,在社会上,他们一看:唉,华藏学子在社会上辟谷济善、日行一善,那都是社会的建设者。站在政府的角度,唉,不像一些社会动荡啦,或者是一些明星出现混乱的时候啦。他这个学说,或者华藏学子,他能够潜移默化地去引导众人,去平稳、安心、安定社会,能够符合社会。

就通过我们一步一行,切切实实地去做出来,早晚,家庭里面丈夫、孩子,到时候:哦,对这个家庭是有好处的。社会人一看,唉,这帮华藏学子为这个社会、这个地区是起到推动和净化作用的。政府来说,哎,这个华藏的学说,确实对稳定社会和化解矛盾还是有点用处的。那就靠我们自己真正去体现,去行证出来。随着我们真正的去践行我们的愿心,这个说时间短一点嘛,可能就是很快被理解;说时间长一点嘛,那可能就是几百年后、几千年后总有人(理解)。总归,自己理解自己就好了嘛。

(师播放佛乐)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8月03日 —— 了无挂碍

了痕 03:40:13

小僧给诸位讲个故事

了痕 03:49:53

当年上师在少林寺任达摩院首座时,圣寿二十一岁,有一天,一位台湾的居士来寺里供养了七百万港币,上师当时随意命小僧前往接待,台湾居士多次恳求见上师一面终不如愿,巧的是当天下午一乞丐也来寺里供养三百一十元,上师却身披祖衣亲率众僧出迎。当时台湾居士尚在场,此居士询上师曰;乞丐只供养区区三百一十元,上师便亲率全寺僧侣出迎,而我供养了七百万,为何苦苦求见而不如愿?此时上师淡淡一笑说;“你的七百万于你只九牛之一毛,而这位施主虽只三百一十元,却是他之全部,你说你俩谁之功德大呢?”。结果台湾居士当即五体投地恳求皈依并幸上师慈悲摄受,随后此居士广散家财广布善缘,如今此居士已功成名就。

了痕 03:50:14

小僧原想等山河讲完再发的pastedGraphic.pdf

 

隐明 03:51:25

此事听恩师讲过,原来当时负责接待的就是禅师您啊! pastedGraphic_1.pdf

 

了痕 03:52:03

是的 pastedGraphic_2.pdf

了痕 03:53:04

诸位继续多讲上师的故事吧,尤其近二年的pastedGraphic_3.pdf

 

1sky 03:55:36

大家分享了了痕的故事以后,是否也能讲讲“尤其近二年的”故事呢 pastedGraphic_4.pdfpastedGraphic_5.pdfpastedGraphic_4.pdf

天泉:我刚接触华藏的时候,师父第二次来蚌埠,我们举办卡拉OK,请师父放松一下。当时服务员让我点歌,平常我是不唱歌的,里面的规矩不是很明白,一下点了五、六首歌,想多点几首给师父听,我以为是别人唱。后来大家都在等我唱,不唱就冷场。这时侯师父过来,一把拉起我说,走走走。就上去唱了,师父一手搂着我,一手拿着麦克风,然后领唱。我当时特别感动!师父浑厚的嗓音,把整个卡拉OK大厅都震动起来,整个厅像大音箱一样在共鸣,我的整个身心也融入其中,感受特别特别深。师父的慈悲度是无处不在,体现了每个人的心境。我当时很尴尬,在那个场合下,有很多市领导等着听,我不愿上去,整个没办法进行下去,师父就是来帮我解了围,并且我也十分有幸,第一次知道师父这方面的天才。当时是94年,很早很早,但这一幕始终留在心底,久久难以释怀。就是感到师父他的慈悲,他的感召力,太深远、太广大了,真是无处不在,遍一切处。谢谢大家与我分享。

春田:讲一个给师父拔牙的故事。在监狱的生活,师父的牙都坏了,在上海时吃东西很吃力。到诊所时,我习惯性地问师父:“您有高血压吗?”师父看着我笑一笑:“没有。”然后就开始拔牙。过程中,我对师父的感受,就跟接待每一个患者是一样的,没有距离感。我感受师父就是很平常的一个人,这种平等心,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才能完成这样一个操作;相反,如果师父在我心中是圣人,可能我的手就会抖。尽管师父有那样的智慧,那样的能力,在我接触他的过程中,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方面,我可以跟他没有距离;另一方面,我知道有无限的东西可以跟他学下去。

了痕 04:03:49

如此随顺pastedGraphic_6.pdfpastedGraphic_6.pdfpastedGraphic_7.pdf

伟聪 04:04:20

未生之心境——平常心

伟聪:师叔好!大家好!我想讲一下我自己和师父共处的故事。在97年的时候,到北京参加二步法骨干班,当时我是刚刚在寺院里住过一段时间,我本身就是思辨比较重的人。当时是听说师父已经成就,脑子里充满了怀疑,因为佛经里讲,未来佛是弥勒佛嘛。师父还是非常的慈悲,特别给上海的同修安排在一个晚上交流。当时我带着这个问题,心里充满了疑惑,内心是不平和的,进去以后,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我心里也很紧张。师父听完以后,很平静的,往前欠了欠身,他坐在沙发上比我高一点,我记得他把眼镜往上抬了一下,然后就对我说话,那一瞬间,我看到的是师父那种,应该是我心里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无尽的温暖,没有任何分别的那种感受,当时眼泪就要往外掉,就是那种全身被融化的感觉,当时刚练华藏不久,因为不好意思,就忍着眼泪,忍到最后,其实师父讲的整个过程,我一个字也没听到。这是我第一次当面和师父交流的感受,无尽的温暖,所谓心的家吧,也是我修行要回归的地方。

还有一次,是98年师父来上海讲座,讲座以后也是与上海的同修交流,讲到有好多同修说要做专职。我当时有所感触,也想讲点什么,当时对华藏也还是有怀疑。那么好的理想能实现吗?道理谁都会讲,这条路至少是对的,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也是向往的。当时有些紧张,不敢起来,左等右等,理智让自己起来锻炼一下,练练胆量、勇气或面子。后来站起来说,我的正信一直在动摇。当时没好意思讲我一直在怀疑,但我知道这条路是走定了。因为心里觉得华藏说的净土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这是我要走的一个方向,这是我一生至死不渝要走下去的,否则一生是没有意义的。当时就觉得胸口被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力量撞了一下,眼泪就狂飙。师父很慈悲地点点头让我坐下,我坐下了,一直哭了十几二十分钟,我觉得那一瞬间可能是触动了心底里真实的东西,哭完觉得特别爽。又过很多年,我还在怀疑里打转,但现在越来越明白,这两次内心的感触才是本心吧,是内心真实的,后天的思维它永远是绕不出来,也无法解脱的东西。

sky:我一直在脑海里搜索近两年发生的故事,想来想去有一件事给我印象是最深刻的。去年年底到锡地的时候,在上师身边待一段时间。当时还是在QQ群里面。我第一次感受到时间紧迫,时不我待,其实不论我当时讲的是什么,但我内心的急切是难以释怀的。这种心情也没有跟其他人去分享,也没有在文字里流露。当时上师就发了一张图片,类似一个小人打高尔夫球的动作,把一个小蘑菇打走了。看到图的瞬间,我似乎明白上师内在的含义,但是没有完全用心体会。顺延焦急的心情,我随意发了一张图。当时辅明就问我,“sky,你是怎么跟上师印心的?”这句话点了我,我静下心来体会一下上师发图的含义,我一下明白了,上师是通过这张图片,是四两拨千斤,赶走我心里焦急的心情。我也回了同样的图片给上师。非常神奇,自从这一个小片段发生以后,我心里那种焦急的心情没有了。我一直在体会,上师为何有这样的力量,能够这么善巧地通过一张小图片,解开我心里的这个心结?也非常感谢辅明当时的提醒,如果不及时指出我的问题所在,那一瞬间也就错过了。再一次感谢上师!也感谢辅明!

惠莲(静) 04:18:49

听完刚才伟聪的故事以后,我想起来前几天我和一个在QQ漂流瓶里认识的人的对话。他问我“如果让你用生命换一个愿望,你会许什么?”我第一念冒出来就是“天下大同,三界净土”。前一句话是直接冲出来的,后一句话是一个感受,然后我稍微整理了一下语言写出来的。后我突然就感受到,也许这个才是我本心的愿望,却被习障掩埋得太深,路还很长。

辅明:我也一直在搜索这两年发生的事情,很多事情可能当时都忘记了,但是感受留在心里。我想讲一下去年师父过生日的过程。师父回来第一个生日,大家都想给师父过一个好的生日,开开心心的。当时我们都这么想的,之前也在准备欢迎各地的同修过来,在安排。到七月十六的时候接到通知,我们租的地方都去不成了。我心情比较差,该怎么办呢?晚上就跑到师父那里去,师父正好往外走,他说,我出去办点事,晚上唱歌。我当时心里就一急,这时候哪有心思唱歌呀?说,那您去吧,我这边还有事情。师父说,一起去。我当时就觉得,师父真是没挂碍啊,都没地方住,哪有心思唱歌呢?也不敢多想,晚上去接了外地同修,半夜一点,问了一下在那边唱歌的同修,说都让过来,就去了。先到的二三十位同修在那唱,热热闹闹的,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师父最后点了一首“团结就是力量”,一首歌,感觉心里的力量就给调动起来了。我感觉就是,明天再说明天的事,不必有什么担忧。

第二天跟惟恕商量去其它宾馆看一看,然后就听说师父被带到派出所了,赶到派出所,师父很快就出来了。回到家里,师父简单交待几句,我们就又去宾馆了。接下来,师父很快速地到各宾馆看了来参加生日的同修,每个地方都去了。到了四点,听说派出所又把师父带走了。当时我就没想到,下午出来以后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我们就又去,结果就都进去了。晚上特别幸福的是,他们把师父、我和惟钧关在一个房间里,对我个人而言是太幸福的过程,对外面的同修来讲是很难受、很痛苦的过程。其实我们进去以后,我们是没什么挂碍了。外面的同修该怎么做,其实很担心。师父在里面,跟我们聊天,很自然。

到第二天白天,师父在那闭着眼睛,我就看着师父,突然内心有一种感动涌现出来。心里想:师父是自己把生日过到这里面来的。以他的这种智慧也好,对事物的洞察也好,其实简单一些,或是人少一些,其实是不会存在这种可能性的。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体会,师父是希望他的徒弟能够通过各种事相去锻炼、去成长。

回来以后参这个过程的时候,有些同修有一些念头,“我们不要给师父添麻烦。”但我理解,其实,师父是麻烦也好,吃了十一年苦也好,到了现在仍然受到某种不公正的待遇,他是为了我们的成长!我们在面对事相的时候,我们在面对种种过程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中是无畏,内心是超越,还是人世间人心的一种取舍?对每个人来说,是个考验也好,或是修行的一个关也好,实际上师父是在给我们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的。师父后来也说了一句话:“十一年都坐过来了,这一天算什么?”

渴望 04:27:59

辅明师弟 pastedGraphic_8.pdfpastedGraphic_9.pdfpastedGraphic_10.pdf

辅明:通过这个过程,我觉得师父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情,在锻炼徒弟去成长。可能对于我们来讲,大家对师父的心都是很真的,都希望师父好,希望师父能够不受到干扰,这是大家的心。但从师父的角度来讲,我体会更多是看徒弟面对突发的和一些困难的时候,怎么样去把修为的内涵证出来,能去超越出来。所以,这个过程对我来讲是非常非常触动的!师父可以让自己的生日在那里面过,因为整个十七号下午到十八号的下午5点钟,整个师父的生日是在那里面过的。

我有这样一个感悟吧,真的不要在事情上,师父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行为,都是让我们的修为能有所提升!谢谢大家!

渴望 04:31:18

在想“别给师父添麻烦”时,其实上师为大家所付出的心香骨血已是没有丝毫意义了!!!

渴望 04:34:18

永化堂没有跪着生的,只有上马降妖伏魔,下马立地成佛!稽首辅明师弟 pastedGraphic.pdf

辅明 04:36:20

稽首永孝师兄 pastedGraphic_8.pdfpastedGraphic_10.pdfpastedGraphic_8.pdf

远琪 04:37:09

我反省当自己抱着“别给师父添麻烦”的念头逡巡不前时,其实是自己心中有“惧意”……

辅明 04:37:34

远琪,佩服你的真实 pastedGraphic_5.pdf

渴望 04:37:56

远琪 pastedGraphic_4.pdf

远琪 04:38:50

多谢师兄们的印证,悟保稽首!!!

飞翔 04:41:14

稽首永孝师兄!永孝师兄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需直接面对自心。

sky:今天的过程,本来是没特定的主题,到大家聊这两天的感受,谈到了曹洞的宗风,谈到了每个人亲历的上师的故事,以至于辅明刚才谈到了去年上师生日时她的一些真实感受,作为弟子看到了上师为了成就弟子所做的一切,同时作为弟子应该如何去领会上师成就我们的心意。刚才渴望在频道里也给了大家两段话语的提示。实际上,这些话对我们当前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参学贵在能够契入,所以希望大家在参学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地有这种通达的心境。我想大家听了辅明的故事,看了渴望给大家的提示,可能脑海里也有一些反思和回顾,希望此刻大家能一起分享一下。作为弟子,作为宗门的同修,当我们的上师为我们表法的时候,就是无论是祂的语言,还是祂的无论所为,都是一种法的呈现,都是一种表法。那我们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我们如何领会上师的心意?作为永化堂的弟子,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风范?应该怎样去生?我想,大家结合这个话题一起来参悟一下吧,其实这个话题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面对的,应该认真反思的。

是翠翠 04:52:23

是的,佛法不是人情,也不讲客套。这种“怕给师父添麻烦”的心自己也是经常出现的,有时也在想这是真的在体会师心吗,还是以人心的客气来拒绝了师父给的真正的需要,自己成长真正的需要……

天空如自由 04:53:19

承担一个华藏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做一个华藏人应该做的事情,勇往直前,心无挂碍!!!

厚德载物 04:53:49

pastedGraphic_4.pdf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4.pdf

 

sky:我觉得遇事的时候,很多人是拿一个理放在前面,找一个理,然后通过这个理,去指导自己的一个行为。但是往往这个时候,这个理却障碍了自己的心。现在大家需要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的心。

惟恕:XX的话使我想起了两个词语,一个叫“言教”,一个叫“身教”。言教就是用一些道理去接引人;身教是自己真正体现一种风骨、一种气质,然后以自己的行为所体现的精神来感染人。我觉得宣传华藏去让更多的人接受华藏理念,去接受辟谷济善也没错,也是需要的,但身教对我们更重要。我们要想去影响身边的人,我们自己首先要在我们身上体现出真正的无畏、真正的智慧和真正的法性情怀。所以说去证自己的法性,我觉得是更重要的。

刚才渴望师兄讲的“永化堂没有跪着生的,只有上马降妖伏魔,下马立地成佛。”我就想说,如果不上马降妖伏魔,能不能下马立地成佛?能不能够省去降妖伏魔的动作,直接做到下马立地成佛?我现在的认知是不可能!可能有个别人对修行有他的理解,我跟师兄弟交流的时候,也有这样相似的想法。就是修行嘛,把理悟透,听着师父的开示,能体会到师父的心印,再配合上参禅、坐禅,这样就能通达究竟。那么我现在的认知认为,缺少真正的行禅,真正的行证这个环节是做不到的。

在之前修行上,多少有些希望得到上师的印证、认可,希望上师讲一句话我明白,早一点闭关,早一点进入一些过程。经过那个过程以后,我发现,其实在真正行禅和过程当中,自己去面对的过程,上师的加持力会真实地在你身上呈现。而你得到这种加持以后,你自己的心境,你完全明白你获得了什么,已经不需要上师再对你说一句什么赞许的话、认可的话。所以我就感觉,经过这个过程,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如果想要下马立地成佛,可能你必须得经历上马降妖伏魔。只有在上马降妖伏魔,你的大无畏的心,你的这种遇事的法度才会被真正地激发出来。上师讲的话对我们是一个指引,但是真正证道是在每个人行愿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才能真正是你拥有的东西。

是翠翠 04:56:12

师父,大家在讲您的故事,我们在听您的故事

12841 04:56:34

是翠翠pastedGraphic_11.pdfpastedGraphic_12.pdf

是翠翠 04:56:50

pastedGraphic_13.pdf师父

远琪 04:56:56

遇事时,怎么做是可以探讨的,但内心深处是否有上马降妖伏魔的那份正气?

伟聪 05:02:09

能够与师父一起,此生无憾!!!

伟聪 05:06:38

大无畏方为无我 惟恕师兄

惟恕 05:07:32

谢谢大家,与兄弟们共证!!!

远琪 05:08:02

用一句最时髦的话说——我反正是信了。 惟恕!

隐明 05:08:24

是大丈夫者威武不能屈也!

12841 05:01:45

pastedGraphic_14.pdfpastedGraphic_11.pdfpastedGraphic_11.pdf

 

惟恕:我觉得,是不是有一些人修行上有一些误区?听听上师的开示,不断地悟,不断地打坐,不断地参禅,上师就不断地给我加持,只要我真心地对修行,我就能怎么样。我觉得不够,它缺少一个真正的环节,就是你去面对万事万物,在过程当中把你的心境证出来,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渴望师兄讲,“永化堂没有跪着生的。”作为心宗弟子,作为永化堂弟子,一定是具备法度的,但是前提是必定有大无畏的心,必定在行禅中体现宗门的风范,只有这样的心境才能接到那些法。你一个畏惧的心,害怕万事万物的小心小量,你能接受到什么样的法呢?讲什么样的秘法,我认为那都是个概念,或者是转瞬即过的感觉,它恒定不到你身上去。所以我觉得,行禅得法太重要了!要我们去面对,在行的过程中把上师的话去做到,只有这种结合才能够真正的圆满。华藏有句话,每个人都会背,但不一定能做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这里真的非常期望我们所有师兄弟都能够“上马降妖伏魔,下马立地成佛。”谢谢大家!

:禅宗里面说“生死事大”。其实呢,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不管是什么宗,反正都是以“勘破生死”和“了断生死”为第一要事。尤其是禅宗,所以刚才大家所说的这些,什么畏惧也好,什么勇气也好,其实呢,在我们禅宗弟子在修持上,他本身就是进入修持到最终的圆满,他都是在了脱生死大事。如何了脱呢?其实由始至终很简单的一种心态,就是“了无挂碍”。这个“了无挂碍”那就包括了一切一切,人世间的一切,包括这一身臭皮囊。有时候,有些朋友啊,很多人在请教我的养生之道,当然我也遇到了很多生病的病人。其实道理大家谁都很清楚,不管你是病着死的,还是善终的,终归你是难脱一死;不管你是早一天死,还是晚一天死,你还得死,所以这个死的结局呢,对于凡夫来说,那是一样的。至于过程,那过程并不重要,因为过程不管怎么样,这个结果你是跑不掉的。所以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个很浅显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真正说能够去放下,能够去勘破生死,就已经是即身成就。有时候我们可以倒推地来想,这个人世间,你有什么可以抓得到呢?是亲眷,还是名誉,还是金钱?还是岁月,还是美貌?你统统抓不到,你也不可能抓到。而最终的结局,你统统都得失去。所以豁达的人呢,就是很淡然、很坦然地去面对;执着的人呢,他就很纠结,千般万般的放不下,所以就眼睛瞪得老大,不能闭。

你就可以完全不受这个障碍,不受阴阳五行、日月的制约,那就是黑白无常也拿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前提是你不把它当回事,那么,它也没办法把你当回事。这里面有一个典故,也是咱们禅宗的典故。禅宗呢,叫“不死之法”。你们有没有听过?

学子:没听过。

:没听过吗?这是一个很出名的公案,也是一个典故。就是达摩和神光,就是达摩和慧可,慧可还没有皈依达摩祖师之前的一个公案。大家要不要听听?

:要听。

:说的是,禅宗在教外里面,有句话叫“不死之法”。其实在佛门里面,没有任何宗系可以这么说的,也唯独禅宗可以说“不死之法”,当然是在秘密禅当中啊。不死之法这句话,其实有一个典故。在讲典故之前,给大家说一首偈语,这偈语叫什么呢?“万法归一一归合,神光不明赶达摩。熊耳山前跪九载,只求一点躲阎罗。”

1sky 05:16:55

万法归一一归合,

神光不明赶达摩,

熊耳山前跪九载,

只求一点躲阎罗。

:对,完整的这句话就是这样。这一首偈语,我估计现在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出来的。这首偈语在咱们永化堂里面是刻着的,是在那个碑林里面。首先是跟大家讲好,这首偈语是一个公案啊。这个公案,你们看啊,从前面,从这首偈语当中,是证明了求法不是很容易的事,要有一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才能得到正道。“万法归一一归合,神光不明赶达摩。熊耳山前跪九载,只求一点躲阎罗。”因为你躲开了阎罗,那就是了脱了生死嘛。

那怎么样才能够有为法忘躯的精神?这个典故是这样的,就是说,达摩祖师从广州登陆,因为祂从印度坐船到了中国,从广州登陆以后就到了南京,金陵。祂到了金陵以后,就经过神光法师讲经的地方。当时神光也是很有名的出家众、一个行者,在讲经说法。这个时候,达摩祖师就进去,进去以后达摩祖师就问神光:“你在这里做什么呢?”神光就说:“我在讲经。”达摩祖师就问:“讲经干什么用啊?”神光回答说:“为了了脱生死。”达摩听完以后,就是有一种很不屑,一笑,祂就说:“法本来是不可说的,也无法可说。可是神光你讲的黑的就是字,白的是纸,你怎么能了生死呢?”神光一听,因为他在讲法嘛,突然被达摩祖师给打断了,他又说讲法可以了断生死。达摩祖师就说,这个法本来是不可说的,也是无法可说的,你现在所讲的法呢,只是讲那个纸上的字而已,你怎么样能够去了脱生死?神光一听就非常气愤,他就说达摩:“你这个摩罗刹!”摩罗刹就是修罗的意思,他就把达摩说成一个修罗,说:“你这个摩罗刹敢来诽谤佛法,同时你也谤佛谤法谤僧,岂有此理!”说完之后,他就用那个铁念珠,因为那时候神光的念珠是铁珠子,拿铁念珠朝达摩祖师脸上就很猛力地打过去,达摩祖师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打掉了两颗门牙。这时候达摩祖师一想,如果把这个牙吐在了地上,这个地方就要大旱三年。为什么说把这个牙吐在地上,这个地方要大旱三年呢?因为凡是证得果位的圣人,祂的牙落地,就是诸天要降罪的,也就是诸天护法他们要降罪于此地此人的。那么这个地方的人就会受到不下雨的惩罚,也就是要三年大旱。达摩祖师是不忍这个地方的人遭受荒旱之苦,所以,将两颗牙吞回到肚里面。

咱们说的这个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就是说达摩祖师被神光打掉了两颗门牙,然后祂不敢吐出去,把这个门牙咽到肚里面去了,所以后人说的“打落门牙和血吞”,其实这个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达摩祖师祂是修忍辱波罗蜜嘛,所以打完以后,祂两颗门牙吞下去以后,祂就一声不吭从神光的身边走过,然后就一路到了嵩山。可是,当达摩祖师走的当天晚上,这个无常鬼,就是黑白无常,奉阎罗王之命就来请神光了。黑白无常就对神光说,问他:“你是神光吗?”神光说:“是呀,我就是神光”。黑白无常就说:“阎罗王说,你这个寿命本来是还没有尽,但是你已经造大罪,所以阎罗王已经勾掉了你剩余的凡寿,你要去报道了。”这个神光一听,虽然平时他在讲经说得头头是道,但面对生死关键时刻,他还是慌乱了,害怕,就是怕死嘛。他就说:“我平时讲经的时候,也出现了天花乱坠、地涌金莲。那既然这样,我还要死吗?”无常鬼跟他说:“你当然是要死的。因为,虽然你讲经的时候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你只不过是在宣佛妙法,然后诸天相应,仅此而已。你自己并没有了脱生死,所以你当然是要死的!”这个时候神光就问他说:“那这样的话,怎么样才能够不死呀?”然后,黑白无常就告诉他:“只有今天被你打断两颗门牙的那个黑和尚,他是可以不死的!”神光听完以后,就求黑白无常,求他行行慈悲,行个方便,然后请允许他去皈依这个黑和尚,求不死之法。因为诸天诸母,只要你心存有一善,心存有向佛之心,一善,他都不敢去违逆你的。这个时候,由于他是直接提出,他要去皈依达摩,所以黑白无常没办法,只能是答应他的要求,神光就开始日夜兼程地赶到了这个熊耳山。当时不叫少室,叫熊耳山,就是达摩祖师闭关这个地方,达摩洞这个地方。到了达摩洞以后,达摩祖师已经进入了闭关了,所以神光就只能在关外搭了一个小茅屋,每天在这里面跪求。达摩闭关九年,面壁九年,他也就跪了九年。最后,才被达摩祖师摄授为徒,才得到了秘密禅当中的不死之法。这就是这个典故,故事讲完了。

当然,那个时候是正法时期。只不过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众生的业障、业力和习气是非常深重的,他不可能像神光一样的,黑和尚那该打那就打,打完以后呢,他也不会说要去怎么样,他更不会说跑去那边,因为他还不知道嘛,究竟真的有能不死之法吗?真的假的啊?他就会疑惑,疑惑的时候,一旦生疑,那信愿行就全都是溃崩的。或者是,哎,你这个黑和尚长得那么难看,又黑又丑。修持,我还没有看到,你还没有用什么功能让我见识一下,说不定你讲经说法,你还说不过我呢。然后呢,先在旁边看一看,观察观察,最后发现,哎,你说你这个达摩,你长得又难看,你还是要吃饭拉屎的,跟我也差不多,我会讲经说法,会天花乱坠,你是一句都不会讲,反过来要让达摩拜他为师,那都很有可能的。

1sky 05:29:53

原来二祖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啊

:是呀,后人说了慧可断臂求师,也是没有说到这个典故。他其实在断臂求师之前,他已经在这个洞外跪求了九年了。

隐明 05:30:47

世人只知断臂求法而不知落牙血吞!

:是呀,世人也就知道了断臂求法,不知道落牙血吞,所以“打落门牙和血吞”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1祝福 05:32:05

先人求法之心与行,我等望尘莫及!

岚山 05:32:09

神光跪求9年,我们的求法之心呢?我忏悔,得来容易不珍惜!

惟恕 05:32:49

昨日莫及今日及!顶礼师父师叔!

慧彤 05:32:55

因为只要你有一念向佛求法,无常就拿他没办法。

隐明 05:32:59

顶礼恩师,为我们无数次吞血落、应劫!只是吾等愚痴!悟菩顶大礼!

精修 说:2011-08-03 05:34:10

师父传法我们要珍惜!要心受!!!

惟恕 05:35:49

师父!是我们上马的时候了!!!

:其实宗门品还没讲完,讲完宗门品,接下来还有很多要讲。其实你们大家都已意识到,现在先从YY里面的群规开始,这个戒律是越来越严。有人会认为不应该,当然,也有人认为很有必要。其实,在这二十年啊,我对每一个人,尤其我的弟子,更多的是在呵护,呵护他的慧命,呵护他的善根。这个呵护呢,更多的就是,哎,哄着你走。但是今天,大家都长大了,大家都不需要用幼儿园的形式,师父哄着,你才开心;要给一颗糖果吃,你才能够往前走一步,这样的话,其实你还是永远长不大的。

所以,宗门品面世,希望能够结束这个哄着、迁就着我的弟子走的这种形式,也希望每个宗门弟子能够真真正正地先立起来,把大写的人先立起来,将经历雷霆,因为雨露大家已经太多了。你没有经过、经历雷霆的话,雨露你是不会珍惜的,雨露反而会把你给淹没的,那是没用的。刚才这句话,惟恕说的,没有上马降妖伏魔的这种气概,你就承载不起下马立地成佛这么一种内涵。

咱们宗门,或者说这个秘密禅,更根本一点,一大藏教,你们所要持证的是即身成就的究竟法门,用俗话说,就是了脱生死、究竟法理。所以,大家不要当叶公,天天在念佛、念佛。真正佛在你面前,可能你就吓得尿裤子了,呵呵。

好了,现在说着说着快六点了,今天可以开始放参了。白天需要上班的,你们可以休息一会啊。

(师放佛乐。)

1祝福 05:40:33

心皈命!行顶礼!

渴望 05:40:35

顶礼上师

pastedGraphic_15.pdfpastedGraphic_9.pdfpastedGraphic_9.pdfpastedGraphic_4.pdf

渴望 05:40:41

弟子告退 pastedGraphic_5.pdf

厚德载物 05:41:43

师伯法安;弟子告退

1sky 05:43:55

请恩师保重,早些休息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7月15日 —— 思依无入有  悟依空入性

:今晚我们还是在这里聊天,就昨天晚上的问题,昨天晚上,和周和慧彤,包括其他人员提出的一些看法、一些见地,咱们今天延续这个问题继续讨论,还是咱们曹洞的宗风啊,直面,大家依然是畅所欲言。佛法的修持是在于离不开在现实生活当中,因为我们都是处世,都没有离开这个人世间,那么也就是说,在人世间修持佛法,这个关坎必须要迈过去的时候,如何去平衡世俗和修持的关系?如何去看待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如何去面对已知或者认知和自性的关系?我们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讲一讲,因为这个认知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隐明,你先就你这首诗跟大家说说吧。

隐明 01:54:02

拉住驿马令其奔

引弓无矢力亦深

君臣自此不惊恐

真中有伪伪中真

隐明:这是我才写的。我觉得群规也好,包括对我们的规范也好,持戒也好,严也罢,松也罢,实际上已经是让我们大家深入体证曹洞宗风。不管是正中偏也罢、偏中正也罢,事理法如何圆融,在这个色空之间,如何能够做到兼带?开始的时候,在建群也好、建YY也好,初期大家发表情、聊天、畅所欲言,到最后逐渐规范,规范的过程当中,很多人看起来就是觉得好像是有点矫枉过正,然后大家是慎言,由于一些人遭到处罚,就慎言、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犯戒,实际上这已经是偏离了根本,离我们曹洞宗风的,离我们这种不弃世俗的、色空不分的、心性合一的这种宗风,已经是十万八千里了。所以说,我这个第一句,也就是今天的一种感受。所谓拉住驿马令其奔,就是我自己的感受,说我们每个人就象我们刚开始学一步法般若初禅,摩、阿、般、若、多、罗、密,要拉住飞奔的马车,实际上并不是把我们每个人的心拘住、局限住,收住心猿的目的是为了真正的心灵得到解脱,是为了达到一个自在,是这样的。

然后,后面的几句也是有感于师父这两天开示的曹洞宗风的五位君臣,就是它隐功无己,它可以了无痕迹。而曹洞宗风不是有意而为、有意而参的,它可以没有所指,但是受众却可以因为它的影响和光芒,各自得到各自的认识和体证。就好比永既师兄,昨天还是前天,我问他一句:何为观自在菩萨?他答了一句:菩萨弃自在。对这句话,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比如说,菩萨弃自、在,那么你可以理解为去掉自己的存在、小我,也可以是无我之作;也可以理解为去掉自在这一念,不执着于这一念,不执着在自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不弃众生、回归本源的这种曹洞宗风,就是君臣合二为一的曹洞宗风。所以说曹洞宗风是一种无相的,是一个这样的。

讲完曹洞宗风以后,我联想到师父在很多年前写的:一为君一为臣,君臣有些惊。那时候不明其里,现在才慢慢知道,就是因为参学佛法的人无法做到事理法圆融,他会很混乱,他不明白如何事理是圆融的,师父实际在为我们指明这样一条路。

最后一句意思就是,其实就是修持人一直在论真伪,寻真伪,去伪存真也罢,其实真不弃伪,伪中有真,真伪是了了分明的。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也是我在过程当中,也难免有断见和顽空之嫌。请师父指正!

: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都会了吗?

好!看起来这里面的两百多人都是已经达到了空寂,进入到无义参的境界。

昭谨:师父,我说几句。就是生活与修持如何平衡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修持,在修持中生活。我们应该是入尘不染的,就是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修持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符合修持人的行为。在生活中修证自己的我执、我慢,特别是我见、我慢应该尽快的扔掉,真正达到无我的状态,更好地为众生服务。

岚山:师父,我说说我的看法。师父说修持是离不开生活的,这一点呢,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修持中,比如说对什么事情不执著,不执著它好像是要把这个事扔下。比如说一个妈妈对于儿子来讲,她有该尽的责任,如果说空掉、不执着,并不是说不管他,还是要尽责任的,是当下做到极致而无住,我是这样理解。还有,我记得在就是人世间修持,我上次在师父那听师父讲过,不要把圆滑当作圆融。随着我们修持的不断进步,可能对人世间的很多欲望的东西会逐渐的淡漠,但是对人也会逐渐地宽容,在他做事的过程中也会体现为比较自如,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法度上有什么证得,还是要在上师的指导下不断的实证,在法度上提高,才能使我们有所成就。我是这样认识的,如果不对,请师父指证!

12841 02:09:18

既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当修持次第境界与自我认知冲突时,如何兼带?浊世风与清凉风如何兼带?得失如何界定?

无住:顶礼师父!师父好!我看到师父提出来就是既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我想谈谈我的一个简单的看法,就是说顺缘和随缘的同时,就体现出咱们曹洞宗风,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在这种情况的时候,顺缘、随缘的情况,对方才能接纳你,他在接纳你的基础上,你才能因势而引导,这个时候才能去度化众生,必须在自己不断修持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我说完了。谢谢师父!请师父给指正一下。

静闻:师父,诸位师兄,我来说一下我的感受。我自己体会就是,跟入世的大众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地把自己抱成一个修持人。我就是一个修持人,我跟大家就不一样,我一定要用修持的规则去改变自己,然后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镜中人,把别人当镜子,永远指别人的问题,自己变得和别人格格不入。第一个阶段,实际上已经完完全全把自己跟社会分割开来了。第二阶段,就是自己用思维想和这个社会去相融。在整个过程当中,一切都是被自己设计出来和想出来的,所以说每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思维先在前面,然后自己怎么和外界相融。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说没有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在思维的框架当中,逐渐开始进入一种事相的改变。第三个阶段,是一种心力的作用。我体会现在跟大众在一起相融的时候,始终可能话很少,就像师父现在提出来的问题,浊世风和清凉风如何兼带?我觉得目前在我的体会中,根本已经没有浊、清在念上的分别了,然后人所到的地方,我自己的心力完全可以影响环境。而且,随着自己跟社会相融的过程,除了心力以外,自己很淡定。淡定的同时,会产生很多与社会相处的一些随机方法。

我现在体会,先从理相上讲,再从事相上讲。从理相上讲,就是以一种无限关怀的心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与所有的人在一起相融,就会很舒服,就没有不和谐。也能够在随机的点点滴滴当中当下找到,在顺缘当中当下找到与别人相融的方法、与社会相融的方法,这是在理相上。从事相上说,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社会,所以我觉得,从理也好,从相也好,已经逐渐没有了冲突的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多的得失,但是它一定有社会规则。社会规则实际上和我们心力本身是相容的,没有分别。就说这么多,请师父指正。

隐明:刚才听了这位同修说了以后,我有一个稍微不太同意的说法。跟世间去融合的这种方法,不是当下找到的。就是说,只是一种感觉,但我还说不上来。让我拿语言说,还有点乱,不是当下找到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这时候体现的是一个入尘不染尘的东西,它不是当下找到的,是当下即在。

鉴秉:师父好!同修好!我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佛法不违世法,当去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在事相上体现的是一种顺缘,在本质上、在心性的定位上是不一样的。当在自性上明心时候去做,虽然在事相上顺缘,但是在自性上是非常明了的,是不住的;而不明心做的时候,是完全掉进去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12841 02:18:50

鉴秉pastedGraphic.pdf

惟恕:师父好!大家好!我说说我的理解,我是针对刚才师父打出的话。几个问题,我的看法,一个是“既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我觉得,佛法顺应万千因缘,并不是说随着万千因缘去走。知道万千因缘,洞察到这个现象,然后在万千因缘当中去找到切入点。那么,在相上的体现未必是随着大家去走。昨天师父在微博里面讲到,宁可禅门泛蒿草,不将佛法送人情。顺缘的内涵并不是投人情之所好,顺缘是能够观察到万千因缘的本质。纵观我们华藏入世的整个过程,没有一处是在讨好众生,她是能够把握到万千因缘的这个切入点,然后在万千因缘当中找到法度的切入点之后去引领。所以,这其中和很多世俗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是要去深入究正社会的种种错误思想及认知的;不排除降妖伏魔,所以,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我是这样理解的。

“当修持次第境界与自我认知冲突时,如何兼带?”我觉得这里面谈不到兼带的问题,当发生这个冲突的时候,自我认知是一定要按照修持的次第境界去规范自己的,这是一个依法而修的问题。我觉得自从师父讲到曹洞五位君臣之后,我们都向往最后的那个境界,最后的兼带这样的一个境界,但是按照次第而去修证的境界,并不是从理上去认知的境界。我们无法在没有经过前面这几个次第的时候,就一下子能够达到历代祖师已经是经历了铁中血、火里莲之后的这么一个境界。我们就想在修持当中一下子通过认知,就达到那样的一个证悟的境界。我觉得我们修持应该按照这个次第一步步去走,象背理入事和舍事入理,这两个阶段可以说是不同的,它的重点是不同的,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次第的时候,要以什么样的次第的原则去规范自己,使自己心里达到那样的一个认知之后,才能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接着去走。

后面的“浊世风和清凉风如何兼带?”这块,是自己的内心一片清凉,这是必须要去修正的。不能是随缘,随着外界的清浊而去随着相走,也就是说,如如不动的心始终是修行,要去规范自己的。我就谈这点认知,谢谢大家!

隐明 02:25:17

末学浅见:明清浊而不避清浊,从而一统清浊为兼带

无住:顶礼师父!师父好!各位同修好!我再说两句。“浊世风与清凉风如何兼带?”我个人的理解是以平常心待之。“得失如何界定呢?”我感觉当下做了,就无需考虑得和失。只要你做的心安理得的时候,不用什么考虑得和失。也没有什么得,也没有什么失。就这一点粗浅的体会。谢谢师父!谢谢大家!

渴望 02:28:20

是你在修佛还是佛在修你?思者为何人?

清净莲花 02:29:25

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

隐明 02:30:54

佛陀念吾,吾念佛,佛我本在一念间

萱琪:师爷好!大家好!我想说几句,昨天这个过程没有参与,事后稍微翻了下记录,我觉得,昨天这个过程其实以前群里也经常有。我当时体会比较深的一点,一句话,就是师爷发了一个微博,他那里面讲到“以万缘觉照自性”这一块。我觉得从道理上来讲,可能很早这个道理就在讲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也能去说,但是,是不是能够时时刻刻以万缘来觉照自性,我们看到外界的景像的时候,我们起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是对自己的自净其意,还是去对其他人的一种评判、认知?或者是觉得人家对、不对,想要去说说别人,想要去指点一下,或者说是想要好心地去帮助一下,等等。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心,到底是以什么为主?我现在觉得,如果自己不能以各种外缘来修自己的话,很多的过程可能会变得比较缓慢甚至是停滞。而且我也很同意辅明师叔讲的,就是说不管是真心也好、严格也好,那一切都是对内而不是对外的。所以,这两个点对我是触动很深的。我觉得修行其实并不一定大而全,因为这几天师爷所说的这种法理、宗门种种殊胜的过程,其实听了是很让人震撼的。但是那些东西它并不是我的东西,如果想要一步步地去证得,我还是要回到当下,我还是要从现在做起,从我现在所拥有的修为,从这个点开始往下走。我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偏离当下。那么,对于师爷说的这几个问题,我觉得也还是当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认知?跟我的修为相连的,我觉得说一些很高深的道理是没有意义的,说一些很正确的理念也是没有意义的。就是说,那个东西一定要跟自己的心契合,如果不契合,不如不说。所以,我同意惟恕师叔说的前两个,就是顺缘和随缘如何修持?以及修持次第与自我认知相冲突时如何兼带?尤其是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心里很有触动,很同意的。至于浊世风与清凉风如何兼带,这个其实跟个人定位是有关的。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可以说它就是一股浊世,我也知道我的定位是什么,我们华藏人的定位是什么。我们就是要在这个浊世里成为一股清泉,这个是我们的定位。那么我们所做的,我不一定要体现出相上的什么样子,但是我的心我自己是清楚的,在我身边的各个缘法的时候,我始终记得我自己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定位演化出自己的一些方法。这里面有做的到位,或者不到位都没有关系,我觉得定位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得失如何界定,那就是看我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定位清楚的话,这个问题就不用太去讨论了。就是说,如果我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那么我要的、我所去做的都是跟我这个定位有关的,我得到的也是我认的。我就讲这些,请师爷、师父,还有同修指正。

无住 02:36:28

佛吾同修,思者无住

春田:师父提出的这个问题:既顺缘又随缘又何需修持?当修持次第与自我认知发生冲突时如何兼带?浊世风与清凉风如何兼带?得失如何界定?其实我现在就找到了一个答案,就是在入世修行的过程中,我是否能始终以我的愿心来去面对,当我始终以愿心去面对的时候,向师父学习,以他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目标去迈进的话,我就能够知道如何去兼带,如何来去界定得失。谢谢师父!谢谢同修!

嫣然一笑 02:38:55

师父好!大家好!昨天听了和周和慧彤的聊天,结合上个月参与和厚德载物(永既师兄)的聊天参禅,加上最近的一些感悟,对“心乃万象之主宰”有了新的领悟,感谢师父昨天在微博的开示“12841:修持若不能以外缘觉照自性,终无所依。对境自照为觉,对境无心为悟。切不可依我执起嗔慢,若终日心随境逐为外缘所牵,许是自断慧命!!!”一次次心灵的洗礼,想请师父和大家开示、指点,在修持路上明理、反省、行禅时如何深入?

伟聪 02:40:48

时时明自心,处处返归己愿,不断纯厚己愿,不断清明自心!

Tur:我刚看到渴望师兄打出的这一行字,我想我可能要在这里做忏悔。因为我一直以来对这个道场供养跟清静的护持不够,几乎没有积极的去参与,我想从现在开始,我会积极地去参与的。我一直在看师父刚才打出的一行字,有一些在思考。我先说这些。

12841 02:46:07

默照禅与看话禅在修行方法存在许多差别,在强调修禅的心理体验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尽管它们要求体验的具体禅境有不同。与文字禅相比较,这两种禅法注重直观体验的“证悟”,即注重宗教的心理体验;文字禅则注重知性思维的“解悟”,即注重通过学习经典而达到的认识转变。实际上,作为整体的禅学,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抛弃任何一个方面,或者用一方取代另一方,都失之偏颇,既不利于禅僧的个人修行,也有碍于佛教的发展。当时许多有影响的禅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力倡默照禅和看话禅的正觉正见。因而参修须知此为君臣同契之妙。

鉴秉 02:47:13

梦中寻佛不见佛,醒来不寻当下是。

渴望 02:47:33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

周而复始 02:48:07

善哉!!!

渴望 02:54:01

请大家先参悟上师法语如何

隐明:我说一句,就是师父刚打出的那段话,看到以后有些想法,想跟惟恕共同探讨这个事。我觉得文字禅,或者说理也好,它是一个理悟的过程,就是在认知上进行一个转变。而前两个,师父说的默照禅和看话禅,是注重一种心里的体验和觉照。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颇于任何一方。你刚才说的绕空理是没有用的。没错,但是,不能离开这些空理的。因为不管是从普度这个角度,从各个方面来说,从自我修行的角度来说,是不能够离开这个所谓的理。所谓空理和明理,这个区别在哪儿呢?我认为是这样的:就像一个人照镜子,你知道镜子里的你不是真的你,是假的那个你,这是一个明晰的过程,你明白这个。但同时你必须借助于这个镜子,你才能看清楚你长得什么样子。所以说这个外缘,你必须要契合和运用,但是绝对不能抛弃它。因为如果人没有镜子,你脸上有污点你是看不到的。但是你不要把镜子里的那个你当作真的,你知道它在照你,我觉得就是一个双运的过程。跟惟恕探讨。

惟恕:五位君臣的第一关叫背理就事,我的理解是,你理上已经至简至易,你要通透,然后离开这个理,去就这个事。但实际上这个离开,并不是说背离这个理,而是一个理法同融的过程。再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明白那么多,你做到了没有呢?都讲空性,那么在现实生活的各种事相当中,咱们是不是做到了如如不动呢?这个默照禅和看话禅,我觉得默照禅它是一种觉性自照的禅法;而看话是起心动念。一个从觉性上,一个从明心上,这两者都是落在真实心境的修持上。而文字禅呢,只是一种认知认知的问题。认知它是有尽头的,认知到最后,哦,不过如此。那接下来是要在心境里面去达到的、去做到的,要去真实地具有的。

我还是坚持,佛法修证它是依照次第而来,它的境界不是靠臆测的、不是靠想象的、不是靠猜的。祖师所证到的境界是什么样子,我们通过这个文字我们去猜,没有意思,那是一步一步地实证,那是真实不虚的心境,而智慧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一步一步真正的实证到的。达到了哪一层,就有哪一个次第的智慧,这是一个真真实实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文字禅和真实的实证的修行,我们现在,其实更多的偏误是在文字上,更多的偏执是在文字上。这个我自己也有很多年的亲身体验。因为早些年的时候,对这些文字特别感兴趣,然后在琢磨祖师所讲的境界是什么样子?那些偈语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意思、什么样的一个意境?能明白一点的时候特别高兴。但是事后我发现,很多年之后发现,除了这些文字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获得,真实的做人的心境啊,修持中开启的智慧啊,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开启,也就是说这个理和这个法并没有通融。我们在修行上很多道理是很基本的,都明白,都知道,但是做到真是不容易的。你说面对浊世风,我们有同修讲:清与浊嘛咱们不在意、得与失嘛咱们不在意,但是真实地面临着自身和法门各种困难、各种坎坷、各种磨难和各种生死存亡,这个时候到底你的心境怎么摆?当自身面对着人生的坎坷、修持上的考验的时候,自己的心智真实的是什么样子?这些东西,理要同法结合,它不是找一个折中的道理去安慰自己,它真实的心境是什么?

所以我认为,曹洞的五位君臣从第一步实际上是已经开悟的境界,所谓开悟已经明心了。那接下来明心是要在事情当中检验自身,然后你的行为模式、你的心境它是否符合这些理?所谓理法同融的过程。而最后的诸佛驻世的境界,那现在不想也罢。因为我们现在在理法同融过程,我们的实证怎么样?这个次第有没有真实的去印证到?所以我体会,师父刚才所讲的默照禅和看话禅,我个人的见解是这样的。我们其实现在偏重于文字,离开文字好像我们没法往前修,或者说我们不愿意离开文字。但是默照禅和看话禅,这种明心和觉照的功夫是真实的,在心境上的这种修持,是真实的沿着次第往前走的。

理作为一种工具是不可偏废,问题是我们现在是执着理执着太深了,我们在互相交流的时候,我们探讨出个人的这种观点来是应该的,但是当这些观点亮出来之后,我们自身有没有去自省、去依法,依照法门的和宗门的,比如师父打出的这些话,和我们的认知是否一样?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当修持的次第和认知有差别的时候,我们如何对待?这时候兼带是找折中的办法吗?绝然不是。我们要去修正自己,要去体会法的内涵,从而去修正自己的认知,而不是说固执自己的认知。

面对这个法的时候,这种自身的认知总有要去修正的、要去完善的、要去自净其意的内容。如果离开这点,我们就不能叫做修持人。那就是你十几年也好,你一辈子也好,你八辈子也好,它不会有任何改变、不会有任何变化,如果我们抱着对文字的理解,我们始终不去变化的话,哪来的这种收获呢?哪来的这种变化呢?同修讲得失,这个得和失可以不在意,是的,对外在的得和失我们可以不在意,但是修持人对内在的得失是要在意的,你有没有收获、你有没有转化?你有没有沿着次第在真实的行进?这个是要反省的,是要去自净其意、是要去不断提升的。自己内在的得失不能以平常心去看。我讲完了。请隐明。

隐明:惟恕,刚才我注意到有一点,你在说认知是有尽头的,那么又说真实的理地是不可以去猜,不可以去凭人心去想、去琢磨的。那么既然如此,你怎么知道认知是有尽头的?而刚才你也在说,不断的修行认知,是不是这样?你认为认知有尽头吗?

惟恕:认知是有尽头的,这是师父在五位君臣里面已经讲过的,也是历代祖师背理就事的一个我的体会。

隐明:好,如果说,师父所讲的一切,都是要等你开悟再去研究,再去听,去琢磨,那么师父讲这些,意义在哪里?这是第一。第二,如果你认为离智慧,离菩萨,菩萨是菩萨,智慧是智慧,你是你,佛是佛,那么你如何寻得智慧?

惟恕:智慧是靠实证来的,不是靠你这样去寻的。认知是有尽头的,这也是我体会的历代祖师说背理就事。因为说曹洞的五位君臣,它本身第一关就是已经开悟之后,要进入到次第而修的境界才有的事。如果说没有明心,它谈不上五位君臣。为什么要讲五位君臣呢?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理解,我的理解就是在揭示佛门次第而修的方法,我们对应自身,我们去走上实证的路。五位君臣这句话,可以说在丛林里面有上千年,但自从洞山和曹山祖师提出来这个原则之后,又有几个人通过文字能够证到宗祖的境界呢?

渴望 03:12:36

其实此刻上师已在引入“背理就事和舍事入理”之禅境了!!!望珍惜法缘殊胜

惟恕:实际上,历代不乏这种聪明才俊,也不乏这种对修持特别地执着的这样的一些人。但是,五位君臣这个话本身流传世间已经千年,但除了在宗门里面真正地依次第而修这个之外,有几个人,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通过这个话去达到证悟的境界,去开启智慧。开启智慧必须要沿着次第一步步去实证,每一步它是严格的,它是真实不虚的,它落在自身的心境、心慧上。这是我的看法。

沙弥:师父提出来既顺缘随缘又何须修持这样的几句话,我谈点自己的体会。我们都知道华藏的修持是一个完整的,就是要自觉觉他,最后觉行圆满。那么面对师父提出来这几句话,我觉得应该区别对待。所谓的区别对待就是,从自觉这个角度上应该怎么样,从觉他的时候又应该怎么样。自觉行,觉他行,怎么怎么样,然后觉行圆满。从自觉这个角度上讲,我记得师父说过自净其意是不二法门,咱们要贯彻修持的始终、直达究竟。师父说的第一句话,既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第一句话提出,就是我们如何面对外缘的问题,因为我们修持不可能在真空当中修持,是在外缘当中修持。外缘,它就有机缘、有助缘、有恶缘,面对这几种情况我们怎么办?我认为,机缘来了咱们就应该抓住,有了助缘了咱们就应该利用,咱们就要运用,面对恶缘了咱们要转化它。比如说,当下我们弘扬辟谷济善和日行一善,一些人就不允许,做善事他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因为他不允许我们就不干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寻找出适应当前这种情况的办法,继续把辟谷济善把它推广,通过外缘来深化我们的心境,提升我们的心境和我们的心态,让我们的心境更加扩大,让我们的心力更加厚实。

第二句,我认为师父提出来的,如何面对自我的问题。从自觉这个角度上来讲,当修持次第境界与自我认知冲突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去破我执我见,去把那个平等心、清静心、慈悲心修出来。另外第三句话就是,浊世风和清凉风如何兼带?我记得师父早就提出来了: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首先要自己是一股清流,通过自己这个清流去对恶世,能够起到一些化解的作用。这是从自觉方面我觉得应该这样。而从觉他这个角度上来讲,咱们接着要讲顺缘,要对机啊,要适度啊,你现在好,人家没有这个愿望,或者他只能接受到这个程度,你要一下子搞得那么高,人家接受、人家不仅接收不了,而且有逆反。所以那即要讲顺缘,即要讲适度。在觉他的时候,尽管你的发心是好的,你说的那些也在道上,但人家一下接受不了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即要包容、要宽容。浊世风和清凉风这句话上,你还要和大家生活在一起,因为我们坚信一条,世尊讲的,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先觉后觉的问题,他早晚会觉悟。坚持这一条,对绝大多数人,既保持自己的清凉,同时又不回避和众生的接触。我觉得这样子弄了以后,就是对于自己的这个,应该有这么样的一个区分,好像自己在这个修持路上走的好像就明白了一点,这是我自己的体会,不一定正确。

另外,对于师父在讲五位君臣当中的那两句话,第一句就是背理就事,第二句话是舍事入理,这两句话。我觉得在领悟这两句话的时候,不要忘掉,师父这两句话,一个是在初关当中提出来的,一个是在重关当中提出来的。这两关,实际上作为我们来说,那外境是有变化的。初关的时候是咱们在三维世界里头初悟了以后,然后进入初关。初关就不是三维时空了吧,按照我印象,好像我们在“翼城”的时候,师父讲52.3,变了,时空点变了,如果我们这个理不究竟,脑子里面还带着原来那个理,好象一切象都是假象,你如果带着这个,那你在初关的时候那怎么行呢?初关时候讲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初关就进入了真实理地,那一切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法身呈现了以后,如果你把它看成是幻觉,你不去拥抱它、接受它,那么你机缘就错过了。师父提出来的这个背理就事是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就是在初关这个境界当中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舍事入理这个是重关,重关是经过初关以后法身相合了,咱们这个智慧出来了,对人世间一些事,咱们看法就和一般人有所不一样了,咱们就能够看到因果、知道因果,能看到前后。那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我们自己这个看法,不去适应众生的情况,那你发心再好,你这个功能再大,你行不通。所以这样子入理,我认为入理就是根据众生情况,去顺缘、去适度。就象师父现在一样,师父现在可以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能按照他的一切东西来对应我们这些弟子吗?更不要说用于世人了。那么师父最近在我们内部讲的一些东西,那世人能接受吗?为什么现在世人对师父不理解,甚至于就是侮辱,大魔头啊、什么邪教等等等等,为什么这么样子?因为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要行人间佛法,要入世、要度化众生,当你开悟了以后,你大圆净智出来了以后,你在行世事的时候,要把握这个原则。这两句话,一句是由三维进入闭关,一句是从初关以后又回到三维。这两句话,我觉得区别同这个外在的,尤其是当时外境的不同有很大关系。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我就说这么几句。请师父和同修指正。

惟恕:沙老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样的一个意思来统摄这个行为,我觉得这个路是很正的。佛法离不开一个觉,就当前的日行一善、辟谷济善这些事情来说,更要体现我们修行上的一个觉字。那这个觉是要摒弃事情、事相上本身的得失,辟谷济善,我们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做,社会给予我们什么样的肯定,或者否定,我们可以不在意;但是对于自身的收获,在自觉和觉他这两个层面上的收获是要在意的。比如说,在推行辟谷济善的时候,我们面对这些坎坷,我们的心境是怎么样子的?我们面对着家人的反对,或者说面对着这个社会的反对甚至打压,我们自己还有没有无畏的心?这里面有很多同修做的是非常好的,但是进一步的,在做的过程当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这个无畏心,以这种再去觉照自身的是不是有执着的东西。特别是,本身辟谷济善也是顺应当代的因缘,但是顺应并不是说人人都说它好。事实上我们面对着很多的阻力,这个时候对顺缘的理解是我们看到目前社会的众生他需要辟谷济善,因为从现在社会的现状来说,以辟谷济善来回归社会的清正,这是一个最容易让大家理解,同时又是自我救赎的一个唯一的道路。但是,依然会有很多很多的人不理解,但这个时候它不可能是投众生所好。你说我跟他介绍辟谷济善:辟什么谷啊,别辟了。说你这是在搞封建迷信,然后咱们就说是,那你既然说不辟了那咱就不辟了,随缘嘛。它不是这个随缘法,我们的顺应万千因缘也不是说这样去顺应。在辟谷济善和日行一善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碰到很多的事相,那这个事相就是在检验我们背理就事这个阶段,我们自己能做到怎样?我们明白了一个修持人应该怎么样的做人,应该怎么样的一个心境?但是在广行辟谷济善的过程,我们是不是在遵循着这样理?这个无畏大雄的心、这个匡正社会的心是否具足?我们自身的心镜在辟谷济善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得到提升、有没有得到变化?就是说,不是说落在事相的得失上,是落在自己的得失上,那无非是以一个觉来统摄。以觉来统摄,其实就是一个默照和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是刚才所说的默照禅和看话禅。所谓默照禅,咱们最通俗的意义上来讲,就是你静下来,以自己的神识、法身,去看自己、看别人,先不急于表达,以自性来去评判、来去观察。就默照嘛,不说话,以觉性来照自己,照这个世间的,照别人。而看话头呢,看话禅呢,也就是看话头,是在看每句话它说出来之前的这种起心动念,话本身只是个表达,其实表达的无非是自己的某一个心念而已。如果简单的话,其实再多再多的话,无非是表达某一个念,回归到这个念本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心,或者说原初这一念本身是怎么样,然后去修正、框正。所以看话禅呢,我个人觉得是在心性的层面、修正的层面去来统摄的。

渴望 03:37:45

禅要之最,在疑、在思、在悟。悟由入性,性明自可知面目

惟恕:而文字禅本身呢,是落在一个理的理解上、解悟上,明理的过程、就是文字禅的过程,并不是说要去全然否弃它、去摈弃它,完全不论理去做事。其实理呢,我们经常用一个例子,用指着月亮的手指来形容它,这个形容我觉得再贴切不过了,它就是一个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纠缠在这个手指上,没完没了的纠缠的话,始终是不见月亮的。指头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指向月亮,就拿指月这个行动来说。如果不能归到心境去明心、去见性的话,始终是在理上去纠缠的话,那就是修持上不会有真正的进步。我觉得修持人其实是好谈理的,我不知道以前怎么样,至少在我们这世师兄弟接触的过程中,是喜欢谈理的、喜欢究理的,是不适应,或者说没有在默照、参话这方面去执着,所以它存在一个偏误,存在一个要更多的去重视默照和参话头。因为理已经很重很重了,如果说这个社会大家都在默照、都在参话头,而根本就不管这个理为何物,那这时候可以对理呢去解悟、去修正。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理太多了,迷失了方向。就理而论理,其实是没有什么高和低的。

古人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说练武、打架,没有第二的,为什么呢,那就是不服咱们来比一比,谁打败了,谁就得甘心认输。但是学文的人是没有第一的,你两个人在辩一个理,你说谁对谁错?永远没有对错,大不了我坚持我的,你说得再有道理我不认,能怎么办呢?所以文无第一,那么在理上也是。如果不通,如果不去解悟的话,就理而论理,没有第一,没有正确的、错误的,都有道理,那修来修去的话,还是修认知上,自己的认知始终没有得到突破、改变。所以我的看法是,理和法去同融,也就是说自己修持的心境和自己明白的道理去结合,在心境上产生真正的突破。一旦突破之后,就刚才沙老所说的,我也非常认同,修持其实真正,它不断进入的是一种纬度的不断变化,你上了一个纬度以后,那种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那种心里的话是说不出来的,能说出来的已经是假相了,每往上一个纬度去走的时候,那种心境、语言文字,就是诸佛妙理无关文字啊,沿着次第而修的时候,它是真正心境上不断的开启智慧的过程,它不是语言文字能够涵盖、能够表达的,也不是靠文字能够传授的。

我还是讲那句话,如果文字能传授的,我们历代不乏聪明才俊,为什么五位君臣提出来一千多年,在门外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登堂入室的?更不要说能够达到最后的境界。所以说明白这个道理跟你证到是两回事,这只是我讲的一个观点。

清影:我来说两句,就是有感于隐明和惟恕谈的文字禅、理和实证的关系,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这样看待,在我们修持的道路中,我们最终有一个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最后要达到明心见性、达到佛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跋山涉水,比如说当我们来到一条河的面前的时候,需要一条船,这条船就是文字、就是理,过了这条河之后要继续前行,也就是不能背着这条船继续前行,这个时候要把这个理、文字,把这个船放下。也就是说,这个理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放下。然后当我们继续前行的时候,前面又来了一条河,那么我们要么再找一跳新的船,要么砍一棵树做个独木舟,或者找一个救生衣,然后再渡了这条河,我们再继续往前行。如果始终是停留在理的这条船上,那么我们始终就只能是拘泥于这条河的风景,就不能看到后面依次第而修,更高的山川的风景。所以只要我们不断地前行,不管我们是用脚走路,还是坐船、坐车、游泳,这都是在前行,都是在实证。所以最关键还是要实证,也就是象惟恕所说的,实证更讲究的是心的感悟、心性的开启,这个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对待文字、对待理,我们该用的时候用,该放的时候放,理只是我们实证的助缘,而绝不能抱着理不放,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理和实证的关系。在达到终极目标之前,确如惟恕所说,一定是依次第而修。从平地来到河边,再来到草原,来到高山,在没有河的时候,这条船,这个理应该完全放下。当我们来到高山的时候看到更高的风景,这个时候理已经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对理和实证的看法。

惟钧:我说一下我的感受。今天一晚上听大家参学,就针对师父刚才提的这个问题,以及后来师父又提到的,大家参的在随缘和顺缘的过程当中,修持是什么?我个人体会,随缘是做人的本分,顺缘是堪因了果,体现一个度。就是做人来讲,你在人世间当中,就像师父经常说你走路,你不能说你会飞、你飞的出去,你该规规矩矩怎么走就行了。这是做人的本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色;同时,一个人讲的话,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因为有众多的缘,因为有别人,有他才有我,自己是不能独立于他缘而独立存在的,所以要体现出一个随缘来。那么顺缘,特别是师父最近开示五位君臣、开示这样一个宗门的法要来看,更是在堪因了果,或者叫明因了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在顺缘的同时,能不能够在因和果上去堪因了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我们自身所应有的一个作为,这就体现出一个真正的顺缘。这是自己的一种生命的突破,以及本性的提升,它在这里面最终体现出来了。在实证过程当中,很多时候发现什么呢,明知道,或者自己真实的感受的时候,它受于别人的压力也好,受于环境的所障也好,而自己的心境做不到,说不出来、做不出来,这点来讲的话,我觉得就自身来要勇于突破、勇于去做,敢于走出来,这也真正体现出我们自己在修持,这是一个真实的体会。

同时,刚才很多人也谈到了法理要同融,其实我修行这么多年,也在对自己的一个感受,但是也很难说得清楚。但是师父这次在开示五位君臣以后,我觉得师父有句话让我特别入心,师父说,修行人要进入无想、无念,这是修行人一定要铭记的。同时他也提到了一句:理是有尽头的。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要这些个理干什么呢?其实一切的理它是指向心性的。所以说在理法相融的时候,它不是依着一个理,去圆融一个什么,拿一个方法去和某一个理达到圆融。不是的,而是说,师父提出来的背理就事也好,或者是舍事入理也好,一定是在这个法中即理、理中即法,才是法理同融的一种体现。我感受是这样的,它不是找一个东西去相融,找一个什么理,找一个方法,找到一个东西去和融一下,不是的。因为达到一定层面以后,达到明心的时候,他出来的一切法中带理、理中带法。或者讲,师父在《论心》中讲过,物象非理性不显、理象非物象不生。它是统一的,因为它是由心而出的,这个心是由参学从感悟达到的,它是已经达到了明心,达到了明因了果,这是一个感受。

再一个,说到修持次第和自我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兼带?这个过程当中,从自身的这种感受来看,就是能够放下自己的认知、放下自我,能够自净其意、自性皈依。因为这种次第是上师逐步给你揭示出来的,因为我们是依法依师为依止的,在这个次第过程当中,当有一个认知去认识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停留在这个认知上去了,能够放下来,放下自己的一切,去真正去体悟上师所揭示出来的另一个次第,或者是以这样一种心境去前行、去精进、去达到下一个次第。因为这种次第,从它的身、受、心、法来看的话,它是同理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一种无执、无我,真正去前行,这更加实际一些,更加准确,和跟自己的修为这块更加贴切一些。好,我就先说这么多吧。

辅明 03:44:58

请教永孝师兄:思与悟差别是什么?由解悟到证悟的关键所在?谢谢

渴望 03:47:27

思是以外缘为参照,悟是依自性契入微妙,前为解,后为证。

鉴秉:谈一点我对背理就事的一个感受。佛法离不开世间法,就如荷花离不开污泥一样,离开污泥的话,荷花无以开放。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缘都是我们修持的资粮,若能以世间的这些资粮来提升我们的觉性,那么世间的这个现实的环境,就是我们修持最好的道场;世间的一事一相、一花一草,都可以唤醒我们的觉性。

渴望 03:49:32

思依既有而参,悟依有无而契

12841 03:50:02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 渴望

渴望 03:52:34

恭请师叔赐示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1.pdf

12841 03:55:11

思依无入有,悟依空入性,乃生有无微妙。

渴望 03:55:39

顶礼师叔 pastedGraphic_3.pdfpastedGraphic_3.pdfpastedGraphic_4.pdf

 

周而复始 03:56:08

顶礼pastedGraphic_1.pdf

12841 03:58:32

本来无一物,因缘四大生而有,本原还无,故思依无入有。

12841 04:01:40

有无皆由空生空灭,空中妙有,故悟不依色空有无乃能见性,见性则生灭随度而微妙pastedGraphic_1.pdf

润物细无声 04:01:48

顶礼上师!感恩上师慈悲开示!

渴望 04:02:03

顶礼 pastedGraphic_4.pdfpastedGraphic_3.pdfpastedGraphic_4.pdf

周而复始 04:03:28

阿弥陀佛!顶礼世尊pastedGraphic_1.pdf

12841 04:06:35

pastedGraphic_5.pdfpastedGraphic_6.pdfpastedGraphic_7.pdf 顶晕了我

12841 04:09:05

以后别在我语后发“顶礼世尊”,以免误导混淆pastedGraphic_1.pdf

周而复始 04:10:29

顶礼百拜!阿弥陀佛!吾佛慈悲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1.pdf

12841 04:11:22

隐明性觅不可得

渴望 04:12:00

吾佛慈悲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pdf

小草·徐州 04:12:26

缠于理 执于事 都不有利于修行做好当下 正信师父 正信法门 无我而做 无畏前行 做好世法 去证佛法 是我们的最根本修持方法

鉴秉 04:13:23

无性谁来作!

:是啊!参到这里,时间也就差不多了。我想在我还没有继续讲宗门品之前,刚才本来我也不想明着说的,但是左护法使已经说了出来。其实这两天我一直在,已经在引领大家进入了五君臣的正式的参悟,也就是契入了——,现在也不要讲得太明白。总之就是,在我继续讲宗门品之前,这段时间,你们有时间在这里,或者三五成群,或者在一起都可以参悟。这个参悟可以延续这两天的话题,因为随着刚才所说的思和悟当中的,不断不断地去深入它的微妙见地。希望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有所精进、有所提高。现在大家可以随意啊,随意一些,不拘泥于参。

好啦!我现在过去休息一会,你们随意一点,可以讲笑话,可以唱歌,可以睡觉。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7月14日 —— 对境自照为觉  对境无心为悟

厚德载物 03:04:06

永既向师兄弟们稽首忏悔

厚德载物 03:04:33

为一个月前嗔慢有忧道场清凉惭愧无明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pdf

辅宗 03:08:36

永既师兄!惭愧的应该是我们!宗门戒品真实不虚!

sky:对厚德载物,包括渴望,咱们尊重他们个人的具体情况。好吧,我觉得大家可以多谈一些。

好了:我说说。通过前一段厚德载物师兄的这个事,后来知道厚德载物是我们的师兄,一位修为很深的师兄,他面壁,给宗门里很大的震动。作为宗门弟子,在厚德载物师兄面前,想起来自己就感到惭愧。我们本身,别说三十天,就是三天都不行,也能看出来这位师兄修行的次第,我们自叹我们差得很远,给我们宗门道场的持戒度,通过厚德载物这件事给大家在心性上,一是给了很大的震动;二是对自己的戒行从心性上有很大的提高,觉得我们的戒和行都不够。厚德载物师兄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也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楷模。人家能面壁三十天,我们这些人呢?作为宗门弟子,可是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呀,而且还没有出家,就是半路修行的这么一帮人,由咱们的毗盧法尊带着我们,想起来师父祂的愿心多不容易,带我们确实很难的。我们这些人在社会上打滚打得太长了,染谛也非常深,身上的习性、毛病也很多,自己都是在修行路上在走,有我们的师父带着我们走,所以说从这一点就看出来,师父带着我们有多么不容易,有的时候,我们这帮也是忒不争气。从您这个事上,真是给我们大家树立榜样,谢谢厚德载物师兄!

我看还是在戒行上,咱们多参一参,多说说,多对自己反观反观,在厚德载物师兄面前,相比之下,确实感觉到惭愧了。希望厚德载物师兄经常光顾这个群,一些个问题时常敲打敲打我们,提醒提醒我们,我们都是在尘世里,红尘里面,然后半路还没出家,就是半路修行了。这更感觉到上师的不容易,带着我们这些人确实是不容易,今后应该怎么样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sky:这一个月对我们来说,可能心里也是不是很平静的,因为我们也是时刻挂念着厚德载物,这一个月不吃不睡,在那边相当于是闭关吧,面壁一个月确实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能够做到的。其实,我觉得他给我们的提示和启发,就是我们宗门真正的参学精神在哪?如何去体现?我觉得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第一点。第二点,其实就可以体现出厚德载物的持戒度,他自身对自己的这种戒行的规范,包括在道场当中是怎样和大家交流的。我觉得这两点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的,我想大家心里面也会有很多的感受。

厚德载物 03:12:45

弟子永既顶礼师伯 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3.pdfpastedGraphic_3.pdf

12841 03:13:59

永既pastedGraphic_4.pdf

厚德载物 03:14:35

顶礼师伯 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3.pdf

sky:好像每次上师一进来,才能够知道到底都是谁在线,这个顶礼唰唰地刷屏,然后这个交流呢,好像大家还是不太习惯用语音。我觉得,在参学这方面,不管是老弟子还是新入门的,其实大家都会有一个过程,真是说从开始的一些交流,或者说理论的探讨,能够逐渐地落在心行上,能够有一些切实的行证上的感悟,同时我们也应该逐渐地去领会什么叫参禅。我记得上师说过,他们师兄弟之间参禅,彼此可以对坐一天半天不说话的。他们内心之间的这种沟通交流,我觉得我们之间现在还达不到这种意境,但是通过我们这种语言上的这种交流,其实逐渐地应该能够增加这方面的这种领会吧,因为这也是我们必经的一个过程。因为毕竟我们这边沿袭的是禅门的东西,所以我还是提议大家能够真正地把自己的心,能够愿意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在这个分享的过程当中,能够去领会应该怎么样去参禅,应该怎么样彼此参学、互相交融、彼此有收获。我觉得也不用太介意我讲的这个是否正确,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说自己面对的一些问题都是好的。

师:好像是都进入辟谷了,你们都辟了吗?

众:辟了,师父。

师:永既,你就不用辟了,本身你就辟了一个月,所以这次你师父不让你辟是对的。

sky:我们其他的人这次都是统一辟三天,是吧,您好像上次有提到过。

师:对,这一次都是辟三天。

厚德载物 03:20:17

师伯:弟子惭愧这次没辟谷,吾师谅弟子体虚,不允弟子辟谷。

厚德载物 03:21:26

顶礼法尊 pastedGraphic.pdf

隐明 03:22:11

顶礼师父 厚德载物师兄好

厚德载物 03:23:47

隐明师弟:不可并列上下辈顶礼 pastedGraphic_1.pdf

隐明 03:24:07

多谢师兄指点

学子:师父!请问为什么这一次让我们只辟三天呢?

师:没为什么!这一次的辟谷还是像以前一样啊,还是观想我上一次跟你们说的那个过程。

你们有语音的怎么就不语音呢?大家刚才在参什么?在跟你们永既师兄在参什么呢?

sky:谁能回答一下?因为刚才大家也都在频道里,谁简要地跟上师汇报一下?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啊,我觉得上师每天都这么繁忙,然后晚上还会到这边跟大家相聚,给大家做一些开示也好,或者说是跟大家一起聊天。我觉得是从尊重的角度吧,既然YY频道我们设定的是语音的道场,语音的环境,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尤其是在上师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语音的交流。

惟钧:顶礼师父!稽首永既师兄!刚才师父问到,我们刚才交流什么,我也在场啊,正好看到永既师兄又回到了这个YY群,我们还是非常高兴的!想请永既师兄给我们在修行方面,在持戒方面多给一些指导,我们在谈这个问题。刚才好了、慧叔也都谈了很多了。我刚才看到永既师兄这样去严谨地去持戒,包括他的身体还是那么样得虚弱,包括从昨天一上来,在心的世界里和大家见面,还一直在说自己很惭愧,还要忏悔。比起永既师兄来,我们在持戒方面确实还是非常地有很大差距的。就像刚才好了说的,我们半路出来修行,从修行来讲,很多方面都是有非常大的不明事理也好,非常大的差距。比起一个月多前这件事情的发生,以及永既师兄去持戒,面壁三十天,我们都是很难做到的。我刚才也想跟永既师兄多说一说,跟大家多交流交流。其实,当时我作为当事人,心情也很不好受的,也不知道去说什么,很惭愧的一种心情。今后,我会多在戒行上下功夫,很好地修行,对得起上师,对得起这个法门,珍惜这样一个殊胜的机缘,努力地修正自己,精进前进。

无了:顶礼师父!师兄、师弟们好!我非常惭愧地谈谈我的一点感悟吧。我这里有点小的误会。当时永既师兄跟他们在参禅或者交流,我睡着了。无住她当时可能是经历了事情的前后,下来她也跟我说了一下,我和大家谈这方面的感悟。昨天,师兄们又跟我交流了一下,昨天永孝师兄跟大家参禅的时候,我发了一个,大致是说,不要在名词上转来转去,从表象上看有一点误会。因为我自始至终跟大家交流比较少,今天才搞清楚,刚知道厚德载物是永既师兄。

从表象上来观心、反思,自己在悟心、明心、见性方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心怎么去悟自己的心,怎么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个方面应该是多下功夫,多思考,多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一念到位不到位,一念之差就会出问题,一念不正确步步就要有差距。所以正信、正觉、正念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以后应该精进提高的方面。我这两天及早晨听下来,我感受到这些,但是我认为还是反思得不到位。我听听师兄们的开导,师父开导,还有师叔开导,然后我再悟、再修。谢谢师父!谢谢大家!

师:大家可以聊一聊,关于刚才说到了昨晚,永孝昨晚其实想给你们讲关于三坛大戒的一些规仪的,最后呢,可能是你们有些人听得不耐烦,调侃他,不让他讲,他也就不敢讲了。大家可以就这个话题参一参,可以掰开来讲。

辅明:师父好!大家好!昨天我是在大厅里的,前半部分,师父和永孝师兄和大家一起参“德”的时候,当时我不在;但是后来永孝师兄讲三坛大戒的时候,我是在场的。昨天那个过程,我觉得也是挺遗憾的。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内心一直都是挺沉重的,有时候也是挺着急的。这个着急或者说沉重,主要来源于看到自身和法门内的一些师兄弟的一种差距。从这个永孝师兄在YY群中所体现的风范和心境,包括永既师兄在经历了前期的参禅过程中所体现的戒行,这些都让我感受到差距是非常大的。我也在想,就是说,作为我们宗门弟子来讲,我们该怎么做?因为刚才有人说,我们是半路出家的,现在都是一种俗人的角色,从佛法的戒律来讲,我们并没有持。师父也是因为我们不同的根器和我们现实的状况,他慈悲接引我们,用一切根本戒来引领,一切根本戒是最究竟的。但是我们每个人持得怎么样,我在反思我自身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持戒,这么多年的修行,确实没有真正在这个方面下功夫。所以跟永孝和永既师兄在参禅的感受当中,这种心境的差别是很大的。从我自己来讲,有时候会觉得对同修之间参禅的一种轻慢,一种固执在自己的己见上啊,等等的这些,这种状况它都会出现。

从昨天晚上这个过程来讲,永孝师兄本来是要给我们传递一些殊胜的佛法的内容。他讲到三坛大戒,感觉他是主动地提起了这个话题,是告知一些我们不知晓的,让我们对法门的了解会更深。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讲下去,我也不能知晓他还有哪些东西没有讲。但是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当受到打扰的时候,他没有一点对我们的责备,他没有对大家任何的责备和这个轻慢,包括心态上的波动都没有,他还主动地把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身上。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是很惭愧的。说句难听一点的话,我们在大厅里这么多人所体现出的这种戒行的状态,用现实的话来讲,挺给我们师父丢人的。今天下午,师父发了一个微博,是那个禅门泛蒿草的微博。当时我自己看到这条微博的时候,我的感觉,一方面是对师父带我们的不容易,而感到有点难受;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也是传递出一种信息。传递一种什么信息呢?就是说,作为我们这些师父的徒弟,是到了要好好规范自身的时候了。师父这么多年来,对我们是慈悲呵护为多,有时候是哄着大家的。

1惠倩 03:42:35

12841:宁可禅门泛嵩草,不将佛法送人情!

辅明:对,这条微博是“宁可禅门泛蒿草,不将佛法送人情!”我通过对其他法门的一些了解,比如密宗,密宗徒弟对上师的那种恭敬和那种戒行要求之严是很高的。举个小例子,我听说是和上师走在一起的时候,都不能踩踏上师的身影,很多很多这种很具体的戒律。而我们和师父之间,师父一直是放下祂的身段,让我们能够保持一种很轻松的,相对来讲跟祂拉近距离的这么一种状态,祂是放下祂自己的。作为我们来讲,我觉得我们不能去利用师父的这种慈悲。因为修持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修行是自己要修的,不是师父求着我们修的。如果我们面对上师的时候,只有所求,没有付出,或者是更多的是在理论上、言语上的决心和愿望,没有自己的很踏实的实实在在的一种修正和自省,自净其意的话,第一我们也修不出来;第二我们也无法去传承这个正法。

所以,随着师父开始宣宗门品的这个大法,我觉得也是提醒了我们,经历了华藏二十年的这个历程,我们这么多师兄弟,华藏预示正法住世了。接下来我们怎么做,我们以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以什么样的一种对自我的要求来去延续这种法门的宗风,来延续我们自己的慧命和自己的修行,更多的去为众生多做一点事情。这个课题,我觉得已经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了。

无住:师父好!我说两句。我感觉还是您经常教诲我们的,从细微处着手去修持。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说,在平时细微处我们还没有到位。但是,不能说是因为我们发错了就不发了,还是要发。通过这一点就能感觉出来,我们哪儿习性还存在不足,这也是说明我们以后精进的方向。在刚开始师父没来之前,慧叔说让我们积极主动发言,可是有的同修就是不发言,他害怕发言违反群规被踢出去了。但是你不发言的时候,我的理解就是说,想到就说,即使有时候你说错了,违反群规被踢出去了,证明我们在修持的时候缺点被暴露出来了,这也是我们精进的方向。不能说是因为怕踢或者说说错了就不说,反而使自己的习性或缺点暴露不出来,这也就阻止了进步的速度。所以我就觉得当下该说的就说。我说完了。谢谢师父!

隐明:我说一句,昨天这个过程我有一个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就是我的方式、方法可能采取得不太好,当时可以试着先小窗进行沟通。这点我也忏悔!

sky:隐明的意思是,昨天你先通过小窗跟渴望沟通了,是吗?

隐明:不是渴望。昨天在讲的过程中,因为有一个打断的消息,当时我就直接说了,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在赞叹,都在礼赞。那个时候我就应该先小窗阻止她,然后再这样。

汇灵 03:53:39

是我!我对自己昨天早上,心不在焉的发问,深深忏悔!

我来来回回反思了一整天,但是因为抱着自己的认知,经师父提醒才深刻体会!

sky:我看到汇灵发的这一行字了。虽然昨天的那个时间我没在,我看到了里面的记录。我觉得真的是在道场当中的话,自己的每时每刻,所作所为的一点一滴,其实真的是都需要我们内心的一个规范。有的时候自己松懈了,可能就无意当中,不经意的时候就出现一些问题了。但是,真的出现这些问题没关系,就是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一些不足,才能够让我们真正地认识到问题所在,然后更加努力地去前行。

汇灵 03:55:05

以后我要提高自己的对“戒“的认知!

隐明:其实,当时汇灵那个话题也是前半部分在参关于谈“德”的时候,她提出一个参的话头来,这个本身没有错,包括渴望师兄也在讲,这个她没有错,我们大家不要怪她。只是后来,因为参禅这个形式是不固定的,这个话风一转,这个机缘、这个时空点,可能就不是刚才在参的那个话题了,那就有一个当机不当机的问题。这点就是我们大家以后都共同注意吧,就是这个事情。

师:每个人都在路上,不断地觉照、返照,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走得更快一些。虽然是一念之间,烦恼可以成为菩提,也就是过去的一切,希望都能够成为你们修持的资粮。但是时间不要太长,光阴不等人啊!所以大家还是要精进。

还有,永既呀,你现在身体还是比较虚弱的,不要再熬了。现在几点了?快四点了,很快就要上早课了,你还是去休息会儿啊,给你师父带个好!你们其他人如果是困了,也可以去睡觉啊!

厚德载物 03:58:35

感恩师伯;弟子告退。

sky:我想我们现在在频道里的,困的同修可以去睡觉,留下来的同修应该还不至于说没有力气来讲话吧?在大厅里面,我们也反复地说,大家既然在这,尤其是上师在的时候,我们在修持上,我们自身有哪些体悟?或者是有什么问题,或同修之间大家在参某一个话题的时候,我就得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参与度。因为毕竟我们对如何参学,可能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现在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也可能有些同修在这方面体悟得多一些,那无妨可以多发言一些,其他同修也无妨做一个锻炼吧。

因为确实是有些人为了不违反群规,什么都不发,一言不发,这样的话确实是能够明哲保身了。但是,我想刚才上师也提示了,真的是时光不等人。我们可能现在拿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以我们自身的这种知见、习障可能还不能够有更多的这种动作,何况我们在固守着自我,这个明哲保身也好,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为了能够留在YY群,为了不违反群规,或者说为了听大家或上师的开示而得法。我觉得,实际上站在这个角度也可能会偏颇,所以,还是希望晚上在这个频道里的每位同修能够真诚地彼此间交流。因为我已经是反复反复地在讲了,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角度不合适,或者说是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也无妨开诚布公地咱们来交流一下。我觉得从对上师的尊重来讲,上师这么忙,花时间到这边来跟大家聚在一起,不是说就是来接受大家的顶礼和鲜花的,至少我是这样的观点。应该拿出我们的真心诚意来,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上师,面对所有的同修。

乘程:我来说两句。我是华藏的新人,我进入华藏只有2、3个月。昨天晚上上线比较晚,听了三坛大戒,听了心里非常亮,过了一会儿就不讲了,感觉心里很遗憾。我个人认为,守戒是我们宗门弟子,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也可以说一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或者修行的程度不同,他的持戒度可能不同。我们一定要遵守戒,就好像我们的父母教怎么我们做人,在家要听父母的话,既然我们是宗门弟子,为什么不听师父话呢?为什么就不能遵守一切根本戒呢?我想我们要用心地去修,用心地去听师父的话,为什么在这里不能听师父的话呢?只要正信师父,就是要把师父当成自己的父母,再生父母,这样才行,这是我一点感悟。还有,我一定要听师父的话,做好当下,从点滴做起,做好日行一善、辟谷济善。按道理说,我没有资格说话,因为我进入华藏时间很短。说得不好请大家谅解。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师父!师父好!

师:乘程刚才虽然是话不多,他进入华藏时间也不长,但是这也是一个很朴素和很真实的流露。所以大家平时无妨,因为咱们心宗嘛,尤其是我给你们在宗门品里面讲到咱们曹洞宗风。我希望大家,第一能够直面自己,第二能够直面人生。直面自己和直面人生的前提是直心是道场。不管你是违规也好,是犯戒也好,这是你的真实,犯戒还是违规,去直面它就是了。所以这点,大家既要持戒又要放开。

和周:我说几句,请师父恕我无罪!我是想什么说什么。我总觉得在咱们这个群里,只看到锦上添花,很少看到雪中送炭,觉得好像和社会上没有什么两样,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眼色是很灵活,我看到谁的修行好呀,或者什么,在人的心里,就是这种感觉,完了以后,谁要说一,就跟着说一,二就跟着说二。觉得挺没意思的,真的,我现在就是很困惑,就是这样。

师: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和周你还可以说具体一点。大家都说嘛,刚才说直面道场,直心就是道场。

汇灵 04:14:05

是的师父,虽然我昨天的话非常不当机,但是我想,我的问题就在那里,我还会深入挖掘我内心深处的狭隘!希望诸位同修,不要在乎我的面子,不吝赐教!我也非常希望自己走的快一点,快一点!可有时死抱着自己的认知,错了还要找很多借口。这还怎么谈得上是无畏…… 真的,很惭愧!

和周:实际上,我们都是一个个体的人,既然是个体的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是这样想,别管你说对了和错了,我一直这样,我说错了,同修可以指导、可以帮助我;不说出来,窝在自己心里,别人也没办法帮助我。但是,如果我委屈了自己的心,别人说的这个我根本想都没想,我只认为他修得好,我就跟着他走,实际那是自己太委屈自己,对自己修行也没有好处。而且和社会上那样恭维领导相比,我觉得更可耻,你那恭维领导,说真的还情有可原,为什么?你是为了你生存的需要,是为了你的家庭,为了你的孩子需要,还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修行的群里,如果这样,我觉得更可耻,那是偷天之功,偷天之德。我觉得真的是没必要。其实就是想劝劝所有的同修,别怕错,不要人云亦云。都看着眼色行事,要指责谁大家一起指责谁。所以不敢说话也是有这个原因,不是怕说错,其实我怕说错了,倒并不是怕怎么犯群规什么的,也不是怕师父怎么样。其实师父在这,我真不怕说错。反而就是大家的眼色,真的是叫人很难受。就是这些吧。

师:大家可以就这个问题参参。还有和周,你可以是直接地,具体哪些现象使你有这种感悟,或者使你有这种感受?大家可以说说。

无住:顶礼师父!我说两句。我前段时间看见咱们YY频道里有的人犯了群规了,大家一起指责,一起说,但是没有一个站出来安慰或劝慰他。只是管理员提醒他,提醒他以后,他还是那样的时候,他不听,还继续犯群规的时候,大家都一哄而上,就都指责这个人。完了以后,我没看到,也可能是我没看见,反正我现在感觉是没有人以平常心口气说话的,我是这样感觉的。

元宗 04:23:21

群里每人展开心怀

和周:像这样的例子可多了。对厚德载物那一次也是这样的,最先是惟钧批评他以后,大家都一起跟着上。实际上,你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是认为他就是错了,或者他就是对了的呢?还有上次,那个叫觉悟者也是,一开始也是好多人又给他献花,又是给他赞扬。真的有时候我觉得特别可笑,也觉得很悲哀。在咱们这个群里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俗气太重。我是这样想,师父,是不是咱们这个地方就像医院一样?几种人可以进医院呢?就是有病,但是可以治好,这样的人才进医院。或者是那种人,就是自己身体本身很健康,或者就是不可救药的人,这两种人是不需要进医院的。其实我还是想给我的同修们说说,就是修,没有自己的个性了,首先是没有我了,其实是很悲哀。这个没有我,不是修的没有我了,就是修得修掉自己的自尊什么都没有了,那我还修什么呢?干脆回去,我说还不如巴结我的领导,叫领导多给我点奖金,还有点价值。真的,在这真是没有价值这样。

慧彤:我想说两句。就刚才和周老师说的这个话题当中,比如说***那一次,我就献花了。那个献花,是我不明,也不是说想跟风,我确实是不明理。我觉得我不是想那种社会上的什么那个烂习,什么有病,我确实是不懂。还有,这个群我很喜欢,我就看咱们这个群从小到大,人人的变化。我觉得有问题是要指责,还是要帮助,还是要治病救人。什么心态,这个很重要。

我觉得来到咱们这儿,不管在哪里,咱们都应该有主人翁的这种思想。师父祂有救世、救度众生的主人翁思想,祂才从山林里走到人间来。我们才来到这个群里面,怎么样建设好它,也应该有主人翁思想。我们应该以和谐的这种心态来对待咱们这个群,来对待咱们每个人,不能有嗔恨心,有错误也不能一边倒,有优点我们也应该夸赞。我就觉得任何一个群,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群体它都需要榜样,都需要几个骨干。不可能在咱们这个群里,师父教育了这么长时间,不可能都是一塌糊涂,不可能都是黑社会那怎么样的。我觉得说话也不应该一棍子唔死。反正是我很爱这个群,我到觉学文化群里学习,那些老师是那么得敬业,讲的是那么得好。我来到这里,师父是那么尽力教导我们。不管是管理员怎么踢我们也好,怎么管理我们也好,怎么拧巴我们也好,我觉得这都是爱。我在平常参禅的时候,我得到的都是爱护。帮助我,拧巴我,那都是爱护。人是要犯错误,因为我们带着人间的习性,来到这里干什么,为什么要上这儿来?我们的宗旨里面讲到,师父在宗旨里面讲到,团结一切具正义求和平的同志。你没有这个正义,没有这个爱好和平就是和谐了?你还愿意到这个群里来?来到群里这些人都是黑社会?不可能。所以说,最近我学了觉学文化,背了《华藏宗旨》,我一遍一遍地背,一遍一遍地体会,我就觉得这些同修们在一起,就是志同道合。老师让我们以《华藏宗旨》为终身使命,我就觉得首先要有主人翁的态度去建设它,去和谐它。

谈到厚德载物师兄,还有渴望师兄,他们就是一种主人翁,他们可以在山林里边修得好好的,干吗跑到我们这里来去讨一个面壁?这就是主人翁的思想。其实在这方面我有体会,在我们单位里面,学校虽然是比其他单位要清静一点,难道就是人间净土啦?不是的。但是我自从进入华藏以后,我就理解了什么是主动的和谐,什么是主人翁的态度。我记得一开始,日本地震的时候,他们买盐,我就马上想到我是华藏人,我就跑到各个办公室里面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去买盐,不要去跟风,国家的盐真的是很多的,跟风都是愚蠢做法。平常就是这样,我只要是看到了,我只要是想到了,我不是一个领导,但是我是一个主人翁,我就主动地去跟同志们和谐,去跟同志们说我自己的意见。我觉得我们学校里面,就我这样的人不少。所以我们学校非常和谐,我都说我们校长也是这样一个人,是一个无为而治的人,我们学校的生源非常好,我们非常和谐,因为大家都是主人翁的思想。比较多,不能说绝对啊。

这说明什么呢?一个学校都能建好,我们有这么好的一个师父领导我们这些弟子,我相信我们也能搞得更好。而且我们是修行人,社会上的习气我们一定都会改正,在师父的带领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我们看问题绝对不能偏执,绝对要看到光明的一面。我们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是我相信我们半路就有半路的好处,我们看到黑暗面,我们就会向往光明。我们的集体是温暖的,是好的,是光明的。未来有很多的人,一定不负师父的期望,会成为他的好弟子,我也努力成为。今天我说话可能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师:这个氛围就不错嘛!大家都谈谈。现在群里面有不少人巴结慧彤,也有不少人巴结和周。如何能够去不执于两端?大家就这个话题都谈谈嘛。

清净莲花:师父好!我来谈一下我的认识。刚才师父说了,讲“永既你现在身体不好,不要再熬了”,我听了这话心里特别痛。因为前期发生的一些问题,让永既师兄受到这样面壁一个月的处分,其实我们从心里都觉得过意不去。这几天我也在想,师父太慈悲了。其实永既的出发点、做法、讲法都是挺好的,对我们都有用。但是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对他的要求这么严,而我们一群人在攻击他的过程中,最后的结果,师父或者管理员处理问题相对轻得多。从结果来看,永既这两天面壁结束后还正常地参与到我们群里,而且以很好的心态来面对。所以,观照我们自己,感觉我们的差距是特别大。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作为弟子,其实非常得不合格,需要更深刻地反省自己。华藏戒行根本来讲,其实这个过程确实很艰难。这一段发生这么多问题,这么多犯戒的案例,其实大家也在参,也在分析,但是没有做到彻底。大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可能在修行的过程中,理悟的深度是不够的。所以,有时简单的现象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造成犯戒现象仍然存在。师父不断在为我们开示,每周都在给我们答疑,而且还给我们传法。实际上,我们作为弟子,利用这个学习的途径和平台,很好地去理悟华藏法门的法理,然后对照师父所指引我们的日行一善和辟谷济善,是更加努力在行。所以,理悟和法悟包括这个实际的过程中,不断去积累、去感受。

在参禅或在YY群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前有些不好的现象,大家可以在参禅过程中不断地改善。虽然大家在说目前犯戒比较多,大家心里也感受到,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不太注意,可能会犯戒,所以不怎么敢很放开地去说。这种现象其实对自己并不好,尤其对自己精进效果来说,肯定是有差距的。所以我觉得,今天大家提出来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注重的,而且我们去返观和改善它。刚才师父也说了,我们非常紧迫,就是讲“时不我待”。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弟子,每天晚上都设法能够尽量进入这个网里面,去学习,去跟进,其实这是很好的。包括我们自身,本身工作也挺忙,但是同修、弟子们想着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和师父共同,学习师父法理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这个现象确实好,有时候也确实很感动。

刚才有一位同修说了,对和周说的一些现象,就是一味地否定我们,这方面信心不足、犯戒或者理悟方面问题,提出来很极端的看法,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提出,其实我认为也挺到位,也挺合理的。就是讲我们有问题,其实我们是要面对的,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作为常人,作为世间的俗人来说,肯定有很多障碍,因为习性比较多嘛!社会因素对我们影响比较多。确实修行的过程中,明理的过程中投入的也不是太多,所以大家认识有不足,判断能力有不足,这肯定是存在的。所以我感觉,从我自身来讲,修持的路上,意识很强烈,激情也很高,但是觉得挺艰难的,就是好多很难突破自己的一些习性和不足,这也是我们今后要面对的,而且也是要非常注重和克服的,需加强学习和精进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实这几个月来,我们不断在发现问题、改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在提升,进步是必然的,而且进步我认为也不小。大家的心不论是在参禅,大家在修华藏心法的过程中,日行一善和辟谷济善的过程中,我觉得越来越有激情,越来越相融,大家认识越来越到位,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少。从这个现象来看,人的心性变得越来越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好的一面是比较显眼,但是好的一面也不能讲我们是完美的。

其实我们从修持的完美来讲,我们自身的问题还很多,而且师父也很着急。每位同修从珠海回来以后,都特别有感触,都觉得师父太累太辛苦了。我们尽量不要因为自己的事情打搅师父,师父操的心太多,师父的法愿太高。我们第一不让师父操心,第二我们努力跟进。我也听说很多这样的声音,对我启发蛮大,心里觉得我们自己、弟子们、同修们任务很重,任重而道远。但是,很难克服自己作为俗人的一些习性、一些认知或者困难克服的程度。师父面对那么多的困难,有的同修,像厚德载物,面对这么多困难,人家照样积极地跟进,但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呢?每个弟子如果都有这个意识,像厚德载物这样,那我觉得我们的精进肯定会更加快速,更加有效。可能根据师父的心法推行,佛法的方向更加明了,速度更加加速,这样会更好。但是,心里有时能想到,做不到,确实很难。我想在今后,我们在认识和改善自我问题的过程中,大家还要不断通过YY群,或平时同修们在参禅的时候,我觉得在这方面确实要保持好的心态,要激发自我要精进的心态。然后自我反观,自我认识或者别人的一些问题、一些不良现象、犯戒现象,我们要更加努力去改善、去认识。

像今天这种形式就比较好。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肯定是这样的,有不同的结果。但是,我认为需要相融,需要两面、需要多面、多维度去看问题、反思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样是一种很好的参禅方式。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师父!

师:畅所欲言,很好。请大家都参与吧!所以把这些问题,大家有时候至少达成认知上的共识。作为金刚兄弟,没有什么不能够可掰开来谈的,所以大家还是畅所欲言,继续吧。

sky:我觉得和周和慧彤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就是说敢于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能够跟大家来一起交流,而且确实能够很坦诚地讲出自己的认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可贵的。

惟钧:我也谈点体会啊。今天特别是和周和慧彤谈了以后,我觉得话题就慢慢打开了。我通过这次受戒,感受也确实很深刻的。刚才从这方面来看呢,每一个人在修行当中,每一个人都很有个性,每一个人都很有特点。在过程当中,从这次惩戒以后,我感觉,其实华藏修行也好,每个人也好,我们是尊重每个人个性的。但在个性的前提下,主要是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彰显个性,因为每个人对不同事物和话题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角度,但这种观点和角度在我们去认识、去真心交流的时候,是否能够考虑到共性问题?这个共性是在这个机缘下、这个情况下所有的共性。当我们能够以自己的个性去和每一个个性交流的时候,或参禅的同时,能够去洞察和关照到共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这个基础上,在考虑到共性的时候,同时又考虑到或延伸到自净其意,那可能会有更高的、另一方面的提升。

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为什么会犯戒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呢?我觉得第一在坚持自己的认知的时候,或坚持自己的立场的时候,是真实去面对了,但这种真实是落于事端的,落于事相的,落于个人的立场的,这一点在参禅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矛盾了。而且,在现实当中,也会产生种种的分歧和不同。自己的内心不能够做到从个性到共性的回归,从共性到自净其意,这种更真实的、更进一步的递进的回归。所以,在戒行,在探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以戒行把我们的个性有所规范,使我们在日常行禅过程当中,能够在共性的前提下,以自己的个性去圆融,同时在个性的前提下,能够去体会、去参悟共性的东西又是什么,去真正去前行。否则,一味去坚持自己一个认知的话,做人来讲需要这么去做的,但是坚持的时候,殊不知会让我们的心性落在一个点上,落在一个片面上去,而自己不觉,或者落于一个对与错的角度上。

这种对与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在现实当中很多做法,从对错角度来看,坦率地讲,我认为它是一种权益的对错。否则的话,你不可能真正地去前行的。因为没有办法在这个前提下,在这个环境下,他只能做到这而已。因为再做深了,大家可能未必能理解,再做浅了,把握就欠火候。但是事物的真正圆满也好,真正的对错也好,它并不在当下这一点上的,而是它可以去无限地演化和发展。就像师父说的,认识是无限的,生命是开放的。也体现出这种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华藏这种层层无尽的世界在内心的一种定位。这种前行,就会很好去把握,或者让我们去把我们的心性有所修正,能看到自己的习性到底是什么样?是怎么回事?这样真正能够在心性上有本质的提升。

我就说从这次受戒以后,反观自己的人生以及修行,我对这个现在感悟更加刻骨铭心一些,看到了自身很多差距。虽然他敢于坚持,但从生命来讲,他落于很小的一点,要有所打开。所以,刚才我看慧彤她说以主人翁的心态,当时我会到她心意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回归,是这样一种心态,以“主人翁”这样一个词来比喻的。所以这一点,对自己更加本质、更加厚实了。这一方面来讲,去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候,那他的这种心性的到位和修正,我想可能会更加能够本质一些。具体来讲,比如说,我们这段时间,这种现象,确实有一些谁先说了,后面跟着很多人一起去说了。这里面可能有种种不同的心态的,有的是跟风,那需要去调整。

特别我这段时间,心里也很纠结。上次厚德载物这件事,就是我挑的头。但是那是真实的我,我也真实去面对,就像刚才师父讲的直面人生,直面这种现实,去改造我自身,去修行我自己。但反过来讲,我有时候就想,哎呀,我要是再说什么话会不会影响大家?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反而又加了一个东西上去。所以有时候想,修行其实挺难的。当我真正能够去像师父说的,咱们修行的境界,无我地去前行的话,那一切其实并不重要了,因为个性也好,认知也好,它能够更多地,或者是一层一层地向着无我这种方向前行。我一直也告诫自己不要背着包袱,真实地修证自己。跟大家先交流这么多。

和周:说说我的看法啊。实际上,我现在很困惑什么地方呢?从咱们这个群里,这么长时间发生这些事情,尤其是这些老弟子身上发生这些事情,我感到很困惑。一直以来,我认为修最终是修的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要修出智慧。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厚德载物的事也好,还是什么事情也好,智慧不是显示在你坚持自己的东西和不坚持自己的东西,我认为显示你的智慧了吗?这个是主要的。所以我不是在说别人什么事情,我只是在说我自己的困惑,是从别人身上没有看到出路,是这个问题。因为师父在这个地方,所以我才敢说。我确实很困惑,因为你们好多人都是比我修得好,一直在心里佩服你们,真的,像群里的中悟也好,还是谁也好,我都是很佩服他们,都是我的榜样。但是最终为什么要发生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没有智慧,就是困惑在这个地方。实际上,你说慧彤,我和她没什么矛盾,你说我说话对着谁了?我谁都没有对着。你说谁发花了,我能记着?我六十岁的脑子,我能记着谁发花,谁没有发花?已经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我自己很困惑,并不是说别人怎么样,困惑就困惑在这个地方:修二十年,或修多少年,最终真的是我的目标没有了,榜样没有了。就是这样。

润物细无声 04:54:49

师父,各位同修,我也斗胆说两句。自从进入YY,就深刻的感觉到自己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对戒行的理解、法理的认知太浅了,再加上一些老的同修不断告诫不能不说,也不能乱说,真的是怕打扰了道场或参禅的场面,又怕失去这么珍贵的环境,所以一直就是贪婪的听法,补上自己欠缺的。通过今天大家的讨论,我感觉这里面还是有私念的,怕师父和各位同修不能接纳自己,在此深深忏悔。今后照师父说的敢于直面自己,直面人生,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性。

清净莲花 04:55:08

和周虽然说的很直接,虽然现象判断不是绝对正确的,但我认为效果很好,对大家的启发很大。防微杜渐嘛

无住:和周师兄,我说两句。刚才你说我的榜样没有了,我感觉你的榜样怎么没有了?师父不是咱们的榜样吗?我是这样想的啊,和周师兄。

辅明:我说说我的观点啊!其实,这个群里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我的体会,是作为修行,师父一直讲是自性皈依,自性主宰。那我们在没有达到那种境界的时候,肯定都是有自我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修?我的体会是这样的,对自己要严,这个严体现在哪里呢?因为修行,师父一直说我们要自净其意,这个严体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内心的一个反观、反思和自净其意的力度上。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多个角度,每一个人不可能全错,也不可能全对。在一个群体当中,各个角度去判断一个事情时,有各自的道理,有各自的正确性。面对这样的一个外境,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要严。比如说,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在这个过程中有对的部分,但同时,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当别人给我指出来的时候,我也经历这些过程,就是说,别人指出来的时候,我说对,但是我有我的角度。那这个时候,其实我觉得,后来仔细去想的时候,就觉得有一个替自己开脱,或者强调自己对的这么一种现象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全部接进来,抛开一切我们对的成分,去在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去改变的话,受益是蛮大的。

就拿厚德载物师兄来讲,他在那天参禅,我是事后看了参禅记录。他在那个过程中,他的出发点实际上是想促我们这些师兄弟们的。但是,面对上师的处罚,面对大家整个状态的反馈来说,他没有强调自己对的部分,他是在忏悔自己不对的那一块。那你说厚德载物师兄,我觉得他的修为也好,或他的出发点也好,他是没有过分的地方的。但他可能在事态当中,所体现出遭到上师的责罚,他忏悔的是自己,那我觉得他体现了一种严。所以,我是体会对自己要严。那和同修的相处,我觉得要真。这个真体现在哪里呢?每个人可能认知的角度,认知的问题都各有差别。面对同修的时候,无论是真心的帮助,真实地指出问题,还是安慰,当别人出现困难、碰到前行的障碍的时候,我们都是很真实、很真心地对待别人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有自我,肯定也会有一些认知不到位的地方,但是这个过程也都体现出一种真。无论是严也好,真也好,我觉得落点都是在内的,不在外的。所谓在内是什么呢?是在于自身的愿行,在于自身的提升,和大家共融的这个落点上。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地推进,或者不断地直面自己,真实面对别人的过程当中,过程当中的是是非非,对对错错,这都是可以空掉的。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我们经过一个个的过程,我们改变了,心里更静了,我们融合得更好了,我们对佛法的修行提高了,过程都不重要了。这是我一点看法,和大家分享。

清影:我说两句啊,刚才听了辅明的话,我深有感触。包括刚才惟钧师兄,他从禁语刚解禁出来,他在谈问题的时侯,也是从对自己的要求来谈的,这个我是非常赞同的。师父刚才也表扬了和周是直心是道场。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想一想,别人是不是跟风,我们怎么能感受到别人就不是直心是道场呢?尽管别人的认识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我想,用我们的心来揣测别人的心,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所以我就想到永孝师兄,他昨天在群里的表现是令我们非常敬佩的。他的出现,他该批评的批评,该仁慈的时候仁慈,该谦逊的时候谦逊,他体现出来的威仪,和对人的宽厚的尺度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完全是以他的修为为前提的,是一种自然流露的体现,是完全取决于他的修为。所以我们如何才能达到永孝师兄的这种收放自如?这就涉及到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修为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放下我执我见,手电筒多照自己,多反观自己,提升自己的修为。当我们的修为水平达到永孝师兄那样的时候,我想,到那个时候我们自然就能做到适合于道的,该赞美的就赞美,该批评的就批评,而不会去跟风,或者认为别人是跟风。所以我认为,最关键依然是放下我执我见,而不要去妄揣他人的心意。也就是辅明刚才说的,多从自身找问题,对自己要求严,这样我们才能进步。我就说到这里。

无住:大家好!说到从自身找原因、多规范自己这一个观点,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实例。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原来有一个老领导,有一个职工因为个人的失误、个人的事情和领导去说了,说他自己的事情。这个人脾气特别暴躁,结果,因为领导没同意他的意见,就和领导吵起来,再说的时候他就出手打了领导。这时候保卫科的同志知道了,就来了,说那就报警吧。我们这个领导说,不用报,他今天出现这种状况和我做领导的有直接关系,我没有教育好他。当时在场的人都呆住了。完了以后,过一段时间,这个脾气很暴躁的职工和领导关系很好。所以我就觉得,事情出来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就是说,还是从自身规范自己,多想想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事情往往会越来越好的。

汇灵 05:04:36

师兄能从不同角度看人看问题!没有一棒子打死! 还给我一条生路。感恩啊!

沙弥 05:05:01

善观人者观己 善观己者观心

元宗 05:05:23

都很真实,放大胸怀

沙弥:我也说几句。近期咱们宗门内发生一些碰撞和摩擦的事情,看起来好像不正常,实际上也正常。为什么呢?我自己想了想自己。我曾经也和我们一位老同修发生矛盾,而且很激烈。师父批评我发浑,不沉静,开始我还有些想不通。认为自己的发心是对这个同修好,没有一点个人攻击的意思,结果为什么这样呢?仔细地想一想,主要是对别人缺乏尊重。缺乏尊重的表现,一个就是不能够耐心地听人把话说完,人家说了几句,就插上去给人家一棒子。第二,对人家的看法没有把握度,好像对别人刺得越痛越好。那么根子在什么地方呢?根子就是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对别人缺乏恭敬心。我觉得我们现在从QQ上也好,YY上也好,看到我们对师父、对师叔大家都是很恭敬的,这是应该的。那么对同修应不应该恭敬呢?我觉得也是应该的,因为同修之间互相帮助的问题。那么对众生应不应该恭敬呢?我觉得也是应该,衣食住行都是众生供应。我觉得在恭敬上师、长辈的同时,我们对同修、对众生也能持一种恭敬心的话,那么就能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态度去对待对方。师父讲,第一识就是赏识。如果你对别人没有一个恭敬心的话,你怎么会去赏识人家?你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你不会赏识人家,不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然后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也不能平等对待,首先就不能耐心听人家发言,有了不同意见的时候,不会像师父参禅讲的那样,可以求同存异,可以散场后自己再好好悟一悟。为什么非要别人听自己的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从我自己身上来讲,按现在话来讲就是缺乏恭敬心。有了恭敬心不能说完全避免了,至少可以缓和。另外,我认为只有持了恭敬心,你那个平等心才能真正落实,要不平等心是口头的。所以真正地能够做到不仅对上师、对长辈要恭敬,对同修、对众生也恭敬。我觉得这样修持下去,咱们的平等心才能更圆满,我愿意继续地和同修一起去努力。我就说这些。

12841 05:17:39

修持若不能以外缘觉照自性,终无所依。对境自照为觉,对境无心为悟。切不可依我执起嗔慢,若终日心随境逐为外缘所牵,许是自断慧命!!!

师:这种参禅的形式呢,我觉得,以后你们平时不要一百多人都趴在大厅里面谁都不说话。因为在这里面,大家可以,刚才所说的,就是直面,大家修持上不管有什么见地,包括在宗门当中有什么样看法、什么样的认知,大家都可以敞开心扉地说一说。这样的话,可能你纠结的问题、困惑的问题,通过大家的交流,可能去排解自己心中的一些困惑。所以,每个人都不可能说是圆满的,包括咱们说佛陀,祂也没办法做到圆满,因为众生业力不一、根器不同,所以祂也只能是,虽然是说佛法广大,但是无缘之人祂也是难度的。

所以这点呢,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地去剖析自己。刚才辅明讲的方法很好,还是一个自性皈依的问题。所以这段时间,希望大家能多参悟一下。尤其是,因为说实在的,宗门当中你们有其他师兄弟,比如像渴望、像厚德载物,他们的持戒度,相比之下,其实你们会觉得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厚德载物,他受罚以后,他的这种心态。并不是说大家不能犯错,犯错是可以的,犯错以后,这才是重要的,这就是觉缘外照和觉缘内照的分别。所以修持嘛,都是在不断不断地完善当中,不断地修持当中,不能说一下子就圆满,也不能够说看到其他同修,或者看到社会种种不如己意的地方,然后就纠结在其中。所以必须要对治,在咱们五君臣之中,舍事入理,一个从背理就事,它的对应就是舍事入理。所以大家还是快马加鞭吧!现在时间不早了,给大家放一段好听的音乐,希望大家有一个清新的、愉快的早晨。

(师放佛乐)

12841 05:22:04

不明因果,因果不明,佛法即无由信入,此人终坠沉沦,为不可救矣。…… 以不觉故,遂贪。贪财货,贪名利,皆执一个我字,是以我为众苦之根。今当修持之始,目的在以佛法除……所异者,凡夫不知幻心,不知觉照,缘境自缚,遂成为惑,造业受苦,落生死海。…… 以虽有他种缘会,若无子,亦终不能成树成柴成灰等等也,又不是共生灭。……

12841 05:24:10

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构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 皆不能得。唯是清净圣智所证。二空无我所显。真如为其自性。诸圣分证。诸佛圆证。…… 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不。……

师:你们刚才听到的,有一个作客频道的。刚才我放的,有一个正慈法师,他是将近于69岁出家。短短的时间,成就应该可以说是非同小可的。刚才发的这几段呢,其实准备给你们讲的。干脆索性再给你们发一段,看大家能够从中去领悟一些东西。

12841 05:28:54

心有真妄之分。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由无明妄想遂发现种种境界起心动念起惑造业随业流转。山河大地皆随众生妄想而来。诸佛真穷惑尽转八识为四智。众生……

(师继续放佛乐)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7月10日 —— 五位君臣之参学

May:今天的法会到此结束,请大家顶礼上师!

sky:现在法会已经结束了,大家也都回到大厅了。上师现在还和我们在一起,大家有什么希望沟通的,愿意一起来分享的我们现在可以自由的表达,语言和文字都可以。

判官:就想说一句,顶礼师父!感恩师父!

sky:May刚才提了个建议,请好了兄来说一说。好了你给大家讲一讲吧。

好了:那天我看觉行之路,里面都是图片,没什么东西,我打了几行字,“唯唯诺诺、瞻前顾后,唯恐自己是什么”,其实我也忘了,我心里随便想的,就打上了,我说,“这不是咱们修行者所为。”我想,只要是自然、真实,放下身段嘛,是吧。你可以平常以一个什么话题开头,就是刚才说的什么,而且现在确实大家有一种情绪,怕什么呢?好象,哎呀,别说错了。其实,你看咱们的这些管理员,还有咱们群规里边,没有因为说错什么东西,只要你是真心维护这个道场,你说错一两句话没关系,没因为这个来处罚过谁。所以说大可不必谁都不讲话了,结果弄得这个群,就感觉到我们看不到这种参学。我觉得这也不应该,还是应该放开,修行者还是应该放开,把自己心扉敞开,要不然怎么修呀,修什么呢?现在法会期间好多了,就是在平时,我们参学的气氛还是要建立起来。这几天好象参学没有这个气氛了,由谁带个头,平常大家有时间的时候,还是要以参学为主,把这几个群,让它们活跃起来。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sky: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家的一个心愿,这也是需要大家共同的来努力。实际上,这里面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在修行当中,我们修学的是心法,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参学的精神,在这里面和大家互相的交流,这实际上是需要我们逐渐逐渐去领会的。可能一开始,我们不太知道怎么样去参禅,但是逐渐的,通过上师反复地开示,包括近期心灯在线上也登出了几篇上师引导大家应该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参禅。实际上,我觉得在咱们的群里面也有很好的典范,厚德载物就让我们看到了宗门真正的参学的精神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所以希望大家珍惜道场,这个体现我们能够以我们的真心来互相的交融、交流,真正地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提升。

如果每个人把自己修证当中所得的东西,或者说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能够很坦诚地跟大家去交流时候,我觉得这个本身就已经体现了。而且,确实可以说,在咱们的道场当中,因为个人的理解知见上的,除非是对其他人有误导的,我们会给以严厉的警示,乃至于惩戒以外,只要是大家真正地去说说自己的修持心得的话,至少在YY里面,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这个被处以群规的处罚,所以在这一点上,已经给大家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就希望在这个环境当中,大家能够各抒己见,以诚相待,能够真心相对,能够平等的交流。所以我想,在参学上面,作为管理员,其实和大家是一样的。大家也可以随意点,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吧,好吗?

好了:其实大家不要怕说错话。刚才上师开示的那三关,初关、重关、牢关,我仔细听,尤其在牢关的时候,很可能这个贪嗔痴慢疑会加在你身上,你会有反应,这个时候恰恰是练就你,会夺你的清静心。但这个时候怎么练就这种无畏、禅定、智慧?怎么样能够善巧方便,怎么样能够应对?我觉得前面经过那两次风波之后,一个是大觉寺,一个是群殴厚德载物之后,我觉得那种现象恐怕以后出现的不会多,尤其在这个时候,大家还是应该怎么样做到真实自然的参学,放下身段,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在平时的群里,我觉得修行者不要有太多顾虑、顾忌。

sky:今天,包括前几天上师的开示,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然后梳理一下,因为每天每天讲下来的内容会越来越多的,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精要,不光是讲的这个历史的延续,包括里面正本清源的内容,还有很多,实际上包含了这个宗门的,或者说是正法脉传承里面的非常精要的内涵。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同修仔细地去领会的。大家可以聊聊今天上师讲的这么一段历史,听下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或者说感受最深刻的,都可以交流一下。

伟聪:我觉得今天感受最深的就是上师讲到,我不是反对大家博览佛经,但是不要以前人留下的那些偈语或者说那些实证的描述,来作为自己修行的一个指导,或者说自己的一个方向。我自己以往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误区,包括最近几天我自己的体会,就是说确实还是要归到自心,去找心的门,或者去摸心的边,而不是说在思维里面去思辨,或者说去设想,去想象一个修行的次第,或者说修行的状态。我之前是走了一个很久的弯路,所以今天这一点,我体会特别深刻,确实是要把原来思维对自己的桎梏、障碍放在一边,不要被它干扰。就说这些,谢谢!

sky:上师开示完了以后,现场,我们内心能够吸收了多少,消化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这个实际上跟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法会期间的心境,我认为是有直接关联的。虽然刚才伟聪只说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体会,但是我想他是用心在听,所以他能够对自身能有所触动。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机会是均等的,大家都在一个同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以什么样的心去听上师开示,然后用心去记,用心去领会,这个实际上也是每个人所面对的这种问题也好,或者意境也好。所以刚才也是说,希望大家把今晚听到的,对上师开示当中印象最深的交流一下,其实也有这个意思,就是说当下我们也可以再回顾一下,反观一下,看看我们当时是不是集中了所有的心念,真正的用心在聆听,用心去体会?还是说只是坐在这,我进来了,挺高兴的,今天晚上我又赶上了;然后,上师讲的这些东西,我都听到了。是不是只是听到了而已?

平璋:我讲讲我今天法会中的一点点感受。因为作为管理员,今天我是第一次很仔细地、很认真地、很全心地听师父的开示。今天主要是别的管理员他们承担了许多的事情,然后我就可以很专心地听师父的传法、开示。我今天感觉,听完以后整个的过程中,我觉得我的心在归位,就是自己的心在回归,心往本源的地方在回归,感受特别深。给师父顶礼!感恩师父!我再说一句,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够遵守群规,都能够珍惜道场,让更多的管理员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听师父的开示。

好了:我看还是复习复习今天师父开示的内容。我来复述一下,我不一定说得那么全,有的是我用笔在纸上记的,初关、重关、牢关。

昨天讲的是五位君臣,今天师父把五位君臣里面分了,第一颂就是初悟,初悟也叫初关。其中有一首偈语是: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这就是说初悟的境界,这里边是背理就事,背理就是正中偏,正中偏你还不能执着于那些我们俗世间那个正的理。你要执那个理的话,它是有尽头的,它不是那个本来的真实面目。你就只能说,在这个俗世间,这个理要正中偏,正中偏就是不能在这个理相上来纠缠这些理相。就是在悟境时候,感觉好像三更初夜,月亮还没有升起来,什么也不知道,也说不清楚,也抓不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什么。我看完这个,我也明白了,我说我啥也看不着呢?闹了半天是初关的时候就是看不见,你想抓你也抓不着,你说你打坐要看见什么?没有。而且这个正中偏就是说,你在这个初关的时候,你还必须是依照这个正法、正理、正精进,你还得这么去修。但是,你还不能执着于这些个理相,这样慢慢慢慢它会升起一轮明月,好像光明就出现了。这里面还说了一个天童禅师,这是第一关,第一关解决的是什么?解决的就是“我是谁”,我到底是谁?这是第一关,就知道我是谁了。就是说,两三千年来,能够破初关的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在这个时候确实难破,他也看不见什么,也抓不着什么,而且他能够有一个金刚心,往前走。而且,没有殊胜的法门,没有好的上师,你那个法门有漏,上师不圆满,闭关的资源不完备,这样的话,你破初关也是很难的。

然后,第二关是重关。重关里面大概说的就是,你的所作所为已经脱离开俗世间的很多了,就好比我们现在不被人理解,比如说我们的辟谷积善,俗人间,你干嘛不吃饭?就是说,你只能在这个时候如如不动,自己往前走。自己的很多所作所为,体现出与俗人不同了,包括言行举止,这些可能都跟别人不一样了。这个时候,我们也都有体会的,体会什么呢?就是说还不明白在这个时候,虽然说有的时候就是忽上忽下的,忽然有了一些境相,忽然又对了,忽然又错了,这个时候也是很难走到底的。没有法门的殊胜,我觉得要是没有上师在那护持,这个时候你也是走不到底,你也过不了这关。尤其是这一关,练了多少年,感觉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一会儿对了,一会儿又错了。因为什么呢?就是没有达到大圆通智。这里面师父还提了一句,在宗门里证得初关,就是八地永不退转,这是我第一次听得比较新鲜的。就是我感觉是不是有八地、有五地、有六地呀?是不是一下能证到十地呀?把我这个疑,这个问题今天弄明白了,就是说我们这个初关,出来就是八地,也就是说,只要你过关了,初关就是八地。到你涅槃的时候,那个时候来证得你是九地、十地呀,最后的时候来解决你那两个问题。

再有就是一个牢关,牢关是广行六度。这个我记住了,到最后你就证得八地,你出来了,你的重关已经过了,但是你还必须要广行六度,到尘世间去。而且这个时候也不要分辨,已经知道了你是谁了,谁是你了,然后在这个时候还得以俗人的相去呈现在娑婆界,去弘法利生,广行六度。看来是在我们涅槃之前,这是永远不能变的一个,还是说得行禅,广行六度嘛。而且涅槃之前所有的善,都是要回向众生的。就是说,到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八地;涅槃的时候,也许你是九地了、十地了。

感谢师父的开示,我说的哪些有遗漏的,大家再来补充一下。

sky:咱们的“八地”呢?辅阙在吗?因为辅阙是出关的时候,师门授证的八地,这个是非常明确的。想结合今天上师讲的,和你自身经历的这个闭关的过程,以至于出关以后有哪些心得体会?包括刚才好了总结的,辅阙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辅阙:听到上师的开示,对照一下这个修持过程中所体悟的一些境界,确实能明了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上。我觉得整个过程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刚才好了老师也说了一下。我的一个体会是什么呢?我对这三关的体会和我的领悟是什么呢?就是说在过初关的时候,实际上从内心的一个根本点,是破除对真假两端的一个执着。刚才上师讲的,你在初关的时候,你会有个真我、有个假我,有个法身、有个肉身,两者之间的这种分别、思量,是初关要破的,我觉得是第一关。那么结合我自己的一个体会是,从修持华藏以来,若干时间,曾经能体悟到自己的法身,但是我一直把祂当做一种假象和梦境来处理,这个过程我大约持续了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上师一再地开示说,当你所认知的你自己,当你对你自己的法身,或者是在他方世界的这种呈现不确认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执于自己的肉身。那么在这两者之间,就是一直不确切,包括通过一些禅定和梦境看到的这些景象,一直有个真假的思辨,直到稳定之前,在认知上才破掉了这个真假的概念,真假对错这种分辨,在进了关以后,把真假这一块才能破掉。所以我的一个体会呢,初关的时候更主要的一个就是,对真假的这种分辨,这个可能是一个重点。

那么到后面两点,就是根据上师开示的,我的体会是什么呢?包括过重关的时候,实际上是空我两忘,上师讲的,就是说这个时候,你已经是一种悟后起修的状态,在悟后起修的状态的时候,就是闭完初关以后,是启用的过程中,这个启用的过程中,最最重要的就是说,不可以结果去否定自己的那种原初的第一念。这个过程,我在出完关以后也有一些体会,比如当时有一些缘法,遇到一些事情来调理的时候,就是应身启用的时候,确实是失败的。当时你的愿心也到,你的方法也是无我,也是去做,但是结果不是如你原初所想的那种结果。这种结果导致了以后,就是说这个时候,你是不是由此来否定自己,或者给自己一个我不行,我还不行;或者是如果如期地出现了你应身启用的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落于我已经行了。就是在行与不行之间,对启用过程中的一种思辨和一种应对,就是所谓的以实相的东西来检验自己,这个时候也是破一种思辨。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或者说,因为你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去留意,就是在你随缘的同时,你可能就不能保持一种空明的状态。但是这个时侯,心境上可能已经是如如不动了,但是在临境的时候,心灵的空境状态是不是能恒定。实际这个重关的过程中呢,我觉得更多的是定境的一种突破。

那么到牢关以后,对本源的,三身合一的一种呈现,就是他已经是很洞明了,但是在这种洞明的情况下,虽然洞明,也不住在这种洞明上。这三关的这种过程,上师今天开示的,我的一个体会是这样的。

我觉得可能我们每一个同修修持的经历和过程都不同,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修持点。但是,依照上师开示,是我们能对自己整个的修持状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起码自己检讨自己在心境上,在自己临事的时候,自己是不是还有真假的分辨?自己是不是能对外境心里不起分别,能恒定得住。然后从这个过程中,起码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按照上师开示,加强自己的修为,直至自己即身成就。

我今天体会上师讲初关是正中偏,那么正中偏这个里面,就是进入初关的时候,以我的体会就是,在进入初关之前,你起码是获得了一种正知见。什么叫正知见呢?以我对正知见的理解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对我们现在天天参的这个理,理已经是通融的、无碍的,而且是正知见。换句话说,你在这个时候可以达到一种明心的状态,就是说,对这个理你是确认不疑的,因为理之间是打架的嘛。那么达到这种正知见的时候,才进入到初关的修行。如果你对理上还在缠绕,或者是此一事此一理,彼一事彼一理,理和理之间还在打架,还在困惑,还在疑惑,就没有升起一种正知见的时候,你无法进入初关修持的。

所以,我们现在修持了十几年,那么十几年能进入初关修行,那是得益于我们法门的殊胜,也是得益于我们上师的圆满,能让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达到一种明理的状态。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同修,可能在同时参禅,或者行禅的过程中,往往在理上绕圈圈,我自己就在理上绕了相当长时间的圈圈。所以,进了初关以后,他的前提,是对理的无碍、通融、通达,是一种正知见。有了这种正知见以后,在初关中,然后再去把这个理破掉。不以这个理为正、为对、为唯一,就是不断地一个立和破的过程。所以说,这个理的问题,如果你不明这个理,稀里糊涂不明于这个理,那是无法进去,先立后破,或者叫先破后立,它是破中立,立中破这么一个相互交替的过程。

所以我们大家可以检讨一下自己,对理的这种认知或者理的这种领悟,是不是达到这种正知见?然后,再紧接着对这个理的执着,还有凡事都要讲一个理,凡事都要找一个理,在人世间是找一个理由,在我们修持上是要找一个,我之所以对,是因为我的理,还要有一个依托。如果放下这个依托,那就是一种突破。所以说,初关什么时间入,能不能入初关,那是由上师在把握,我们自己只要以上师给我们指引的路,只管前行就是了。但自己起码知道这个修持的次第是什么,这样就知道我们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比较明了。

我觉得上师开示的这么多,我们真的要珍惜,然后达到明了状态,关键是自己要去践行,这个很重要。不能光当理来听,也不能当故事来听。

慧叔也经过了初关的修行,慧叔也跟大家讲讲吧,一起参一参。

sky:我觉得就是刚才辅阙讲到了一点,就是闭关之前自身要达到的一个修学的次第。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实际上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下功夫的,而这个下功夫里面,我的体会,从我自身来讲,我觉得有一个最最核心的是什么?就是说你对自己此生要做什么?你追求的是什么?这一点自己心里头一定要非常得明确,这一点可以说是雷打不动的。也可以说我此生的目标、人生目标是什么?当然,你这个目标,你可以和华藏理念去契合,去践行。从自身来讲,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我们都具备了。在这么殊胜的法门里面,那我们向道的心是不是非常得真实、真诚,愿意这样全力地去付出?我觉得就是如同打桩子一样,这个功底一定要非常得扎实,非常得牢固,而且是很真实的,遇到什么样的阻力,我们都有信心,我们都必然的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如果说有这样坚定的信念的话,我想不管是遇到修持上的坎坷也好,或者说各种因缘也好,我觉得这些它终究都会化为我们前进的资粮。所以我觉得在入关之前,每个人实际上他是有一个预备期的,这个预备期,实际上是靠我们每个人自己真实的去行证,真实的去规范自己,真实的去领会上师和法门,所给予我们的这么多这么宝贵的法的传承。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才能够步入到这个神圣的闭关房。

从我自身来讲,就是闭关的过程里面,我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是,感受到了生命在时空当中的呈现,不仅仅是我们现在肉身的这么一个小我,也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个三维的空间。实际上,当我们的愿是真实的,我们能够真切的,不仅仅是靠我们的一种心愿去发,发出我们的愿望,而是说,我们能够找到我们的本愿,真正的从我们起心动念,从我们生命的原初当中,能够契合我们真实的愿的时候,其实你的生命体在三界都是可以呈现出来的。无论是你的报身、你的应身,乃至于你的法身,他是一体的。那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这个小我,就是原来所固守的、所最在意的、把自己包裹得最严的这么一个小我,在这样大的一个时空,一个生命可以展示的这么一个空间里面是多么得渺小。但是,这个外壳自己一定要靠你真正的向道的心,真实的修证的心不断地去突破出来,突破出来以后才能够海阔天空。你才能够按照这个次第,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我们今天下午参禅的时候,我还跟大家半开玩笑地说,咱们的闭关房已经休息这么长时间了,大家一定要加油啊。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上师愿意接引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是用我们百分百的心力,在这条道路上去修证了?就是对自己在每一点、每一滴,当自己的这种向道的心升起来的时候,大家也要珍惜,而且真正地去为之而努力,以一种最真诚的心,面对自己、面对法门、面对上师,那我相信大家都能够走得更快更好。

辅阙:其实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我们很多同修也期望进入初关修行,也给上师发纸条,也给上师请示,要去进行闭关。但是,确实是进入闭关,他是需要一种自己做好准备的。上师刚才讲过初关的三个条件,一个是法门的殊胜,第二个是上师的圆满,第三个是你资粮的准备。其实前两个是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累世修行恐怕也遇不上如此殊胜的法门,也遇不上如此圆满的上师。但是第三个,就是你资粮的准备这一块呢,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每一个修行者的一举一动的心念,上师都是清清楚楚的,当你自己的心念达到了可以进关的地步的时候,你要知道上师是多么的欢欣,上师是多么的欣慰。

所以刚才慧叔说,从我们法门来说,真的,我们希望看到我们每一个修行人都能够进入初关的修行,然后都能一关一关地破,直至即身成就。在这里面,法门的殊胜已经在这了,这几天的上师的开示,以及对正本清源的这个过程的开示,我们都已经很明白了。上师的圆满,我们跟着上师这么长时间,我们也非常清楚。我们自己资粮准备的如何?我记得咱们法门刚刚开始闭关的时候,很多同修有一种什么想法呢,觉得我的修行已经差不多了,我现在只等着上师来认证就完了。他对自己修行的认定,实际一个人修行的次第如何,境界如何?那是需要上师来认证的,而且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你在那等着上师去认证,当你真到了这个次第的时候,上师没有理由不给你认证,上师没有不努力促成你一把的,因为祂的愿就是让我们即身成就。

所以说,如果我们还有距离,是我们没有付出全部的努力,那么在这一点上讲,就是说我们自己一定要用心,对自己负责,同时是对法门负责,是对我们的愿负责,是对这个娑婆界众生负责,以这种承担承载的心去突破自己的修行。你不用问上师要什么,你只管前行,到你具有的时候,该闭关,该入什么关,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那么,今天各个关的境界说得如此清楚,我们自己也可以找一找我们和这种境界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找一找我们自己的障,障在哪里?我们的分别和思量到底在哪里?我们欠缺在哪里?我觉得无妨可以对自己的修持做一个检讨,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就像上师以前也讲过,一个弟子的成就,是上师和弟子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结果叫加持。上师是加,我们弟子是持。上师的加是无时无刻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持得住。你饿了,你拿个碗去要饭,上师可以给予你,可以让你吃饱,但问题是你的碗是多大的碗?有没有漏?能不能盛得住?你愿不愿把碗伸出去?这些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在内心真的没有一种金刚心,没有一种舍弃一切求法的心,那么,修持上的进步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这个过程是什么呢?我们在修持过程中是什么?不能够恒定的一点在哪儿呢?谈到修持的时候,豪情万丈;回到生活中呢,修持离我的又十万八千里。他不能把这个修持的过程始终地贯穿于自己的生命之中,换句话说,不能真正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上师,交给法门。这个东西不是说我脑子想的交给了,而是真正从你内心里,你认定了,你跟定了,而且你在行为上做到了。真的,说句我的体会的话,你真的不需去管你将来会得到什么,只要按上师的指点,按上师指的路,你只管前行,你自会有收获。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上师了,就是我们准备好自己的资粮。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在那空等是等不来的。讲这些与同修们共勉。

伟聪:辅阙师兄,就想再请教一下,就是您前面讲在理上绕,绕了很多年,具体能讲透一点吗?让我们也从中能警醒一下。

sky:伟聪的意思是不是,想让八地给讲讲当初是在理上怎么绕的呀?

伟聪:是的。反正我自己至少是应该还在这个过程中吧,正在走,然后不知道其他同修有没有类似的这种过程?所以想请辅阙师兄再讲得明确一点,给大家警醒、提高一下。

sky:那我也想问一下伟聪,就是说,既然提到了这个问题,你觉得自己也处在一个在理上绕的这个过程当中。那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认为,就像一句中医的话来讲,你的病之所苦是什么?就是在这个过程里头,你觉得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呢?

伟聪:慧叔,你说的是最大的障碍呢,还是我自己最大的苦恼?

sky:是障碍嘛。因为刚才你也讲了,就是说,你自己也是在这个理上绕的这么一个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里面,你自己认为是,它对你造成的影响,或者说,你觉得烦恼在哪呢?

伟聪:噢,我大概明白了,就是说,那么多年我的体会,最主要的是刚开始的障碍,就是以思辨来判断修行,然后就走了大概有差不多七、八、十来年,后来觉得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一条不归路。现在我觉得,开始明白,就是说反观内心,不被思维的框架,不被思维,因为内心一直就有感应的,在我往归从、归心、皈依上师的方向走。但是自己一直都是被思辨、被自己的那种后天的小我的东西卡在那里,自己就不肯,小我就拽着自己不往那里走。现在我觉得我现在明白了,提出来也是给各位,让大家帮助我一起参考一下,就是说,我现在明白,还是要照自己内心的那个真正的灵性,或者觉性指引的方向去走,不管遇到什么状况,都是返归到自心上。要是在外面,落到我执我见上,我自己的思辨,其实也是算绕在理上,就等于说不能自性去主宰。我现在在做,就是自己体会自己内心,真正那种心,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尽量在每个当下,当心动的时候,我就去观一下,自己又被什么拽走了?我目前的体会就是这样的。

sky:前一段我和伟聪也有过面对面的沟通,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觉得,其实当时咱们也聊到了这个理,在修持当中它的作用。我记得上师曾经讲过,就是说明理相,执法度,首先是要明理,然后才是你能够执法度,才能够更好的去行。其实这个理,并不是说大家学到要去废弃它,而是说透过这个理相,真正的从思辨到能够入心。就是在自己的这个心境上,能够得以呈现,或者说,能够得以真正的修证,化为自己自身真实的受用。我觉得这一点上,肯于去深入的话,那这些理就不是只是摆在书本上的东西,而是真正的能够融化成自己内心的东西,它才能够相契合。

伟聪,我觉得你有一个特点,不知道对不对,就是你挺喜欢跟大家交流,交流的方式是愿意问别人,因为你的那个过程是怎么样的,然后好像了解了别人,反过来再去对照自己,好像是不是这样啊?

伟聪:应该是有这种特点,就是喜欢看周围吧。我得看很多书呀,或者是很多说法。

sky:其实我觉得,刚才让你谈谈你的这个病之所苦,就是说,我觉得你后来的分析里面,实际上是可以自己剖析出来的。那既然有些问题是自己想清楚了,那只要去做就行了。

伟聪:好的,记住了。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版权所有,转贴、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2011年06月30日 —— 何为德

12841 01:41:03

我曾书过一对联贺德禅方丈诞辰;德为道元慈悲母,禅乃佛性无声钟。大家参参此联如何?

12841 01:41:10

语言文字都可以。

真谨 01:48:41

万法德为本。

判官(隐明) 01:50:29

德者破小我以合大道,无德者是无法孕育慈悲的;钟声震撼心灵,传于空中,无有痕迹,以此示禅法之无相。

东蓠 01:51:43

德高道自高,无德修行一场空,至德合于道。浅见。

惠融 01:54:47

德为持戒,禅为行证。

导人为善 01:57:11

德为先,以德激发本性,本性乃佛性。

一米 01:58:14

只有具有德行的人才能孕化出道来,只有心性的自然归真才有佛性的显现。

东蓠 01:58:52

有道自有德,德是道之彰显,有德自归道,道是德之本原,道为体,德为用。

辅阙 01:59:51

人源于道而具厚德,因厚德而无不慈悲;禅即是佛无相不二之性,犹如无声之钟。

昭谨 02:00:09

有德方能续佛慧命,禅不靠说靠实证来!

汇灵 02:01:08

厚德才能载物,德是承担承载的依止;慈悲如水,滋润万物;禅是生命的智慧,敲开封闭的心门。

ying 02:06:05

德是规范与完善自我的原初,禅则是自我修正的续发,她无相无形、无声无息,正所谓事事有禅机、无处不道场。我们作为修行人,需以德出发,在每个细微处观照、修正自己。

悟一 02:07:45

德包含了仁,义,礼,智,信……,但从根本来说,空性为德本,不执小我为德之极致。

12841 02:10:51

大家无妨用语音。

悟一 02:11:31

德也是爱。比如爱一个人,空性之爱才有“德”,否则就是对他人的索取、束缚与障碍,令双方不得自由,也就失德。德是道的彰显,德是人类这个时空里的“善用”,是让人类“游戏规则”更好运行的一种“用”。也许换个时空点,对德的定义就不一样了,它只针对人类时空点的当下而已。

德不在表相,而在一个人的心是否正。如果是心正,为了达到让众生觉醒的目的,哪怕做了些有违“规范”的事,也不能称之为失德。

迎新姥姥 02:12:17

我的理解,道德品质象一位伟大慈悲的母亲那样殊胜,修持要自觉的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辅阙 02:12:30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演化,以人类和谐共融为特征。德以利他为本,以慈悲为核心,以仁爱为体现。具德而无不德。

和周 02:13:07

德为欲界的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做人的基本。德,体现在工作、生活、与朋友相处的方方面面的内心的规范。

江月 02:13:11

道以德显,赞育万物;佛性无我,禅者无音无相,启心智而无着。

天外侠客 02:14:20

德是万物孕养之母,德的化现是禅的续发。修行人必须具备德,才能融合万事万物,不断修正自身,方能证得禅机,才能佛性圆满。

超凡入圣 02:15:27

承载和承担,在社会,在家庭表现,德是行为和内心仁爱的体现。

碣秋 02:16:03

德为道之根本,是入道的前提,要处处规范自身;禅乃佛性之体现。

一如 2011-06-30 02:16:12

德是做人之根本!禅是敲响人的觉悟之钟!

辅明 02:16:33

天地一心,证悟此心者量包天地,心涵万物而达无我之德。由此演化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性空寂,禅无相无不相,开启众生的心门,引领众生回归本来。

惠融(兆尘) 02:16:35

规范行为,完善人格——德

判官(隐明) 02:17:22

百度词条,大家看看:“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慧彤 02:19:24

“德”字的结构,是十四“人”一条心。如在此道场,群规不能顽空,需要大家齐心去遵守护持,就是有道德的表现。利人利己,就是德行。利己不利人,就是缺德。一切言行,都和当下共融和谐。

惟充 02:20:00

德是大爱与大的责任心。

相尽 02:20:50

像慈悲的母爱包容教育孩子。

伟聪 02:22:45

每个当下,能放下小我的知见,站在群体的角度,并真实的,至直的凭心做事。德即为戒,在每个当下,以自心的良知,站在万物共荣的角度规范自己!德可否理解为以个人的良知为基,规范自身自私,狭隘的小我,逐步化小我为大我。每个当下,体现万物共荣,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即为徳。

沙弥 02:25:09

德是无我利他。

天人合一 02:25:16

德是戒行是规范。

寒草 02:25:19

德,是最根本做人的道理。

清流 02:25:35

德是善之夲,德为人之基。德体现在生活的始终。

小媛 02:25:52

万法德为本,无德则无道,以德辅道。

曙光 02:26:19

师父好!德,我认为真诚对别人!无我的去做!没有分别!

惠融 02:26:49

德是做人的根本,德乃宗风的体现

有点笨 02:28:19

德也是功德,是戒品庄严的体现;

华民 02:28:20

佛我不二,道元归禅钟在。

人从 02:28:24

德为心!禅为法!

一米 02:28:52

德是人的品性。一个人的德是可以孕育出来的,但是不是规范出来的。

慧明 02:29:21

师父我不会用书本上的话说,我的体会,有德之人举手头足,所在之处,所做的事先为别人想,在到的地方都会给人

带来快乐,和安全感。

幸福人生 02:29:23

德,是大爱,是无我。

福楠 02:29:33

师父好!德是心里做人的根本,是我心里时时应把持的戒的最低尺度!

广阔空间 02:30:06

德是法律的底线,向左即违法,向右即是高尚的人。

緯倫 {好了} 02:30:17

德行,德与行是紧密相连的,有德之士是甘心情愿去为别人承担承载的。

12841 02:31:39

与天地合,何为德?与日月明,何为德?与合众谋,何为德?与六亲共,何为德?与朋周处,何为德?与生死择,何为德???

本如 02:32:47

德是养育和共融。

汇灵 02:33:54

德其实是自性。无是无非。是由于各地的民俗不同而有别,这更体现了德与万物共融的本性。

祝福 02:34:38

德是正念,正行,正精进。

完美世界 02:36:05

德:能够将整体利益作为最大契合点,通过自我努力修正,提升大家集体认识,以符合更多人或物的发展。表现“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一种高贵人格。不会因为自己有所见地,而脱离于整体。德是心性修为,也是戒行的一种体现。

惠瑛(清净) 02:36:16

师父好!德是人的心性的体现,是利于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勇于承载的体现。

判官(隐明) 02:37:16

与天地合,无我为德?与日月明,奉献为德?与合众谋,共融为德?与六亲共,忠恳为德?与朋周处,诚信为德?与生死择,取义为德。

凝儿 02:37:43

能持一切根本戒为“德”,德在于发心,不在于表象。能持一切根本戒,可与天地合,可与日月明,可与合众谋,可与六亲共,可与朋周处,可与生死择。

悟一 02:38:00

与天地合,为道;与日月明,为无我;与合众谋,为无私;与六亲共,为良善;与朋周处,为义;与生死择,为无畏。

碧海蓝天 02:38:28

德是至善至爱,他体现在行走坐卧种,他是心戒的体现。

老白 02:38:33

德源自道,是自然和本性的彰显,当下无论处于何种角色其心其行符合自然规律是为德。

东蓠 02:39:22

与天地合,承载为德,与日月明,无私为德,与合众谋,公益为德。与六亲共,孝悌为德。与朋周处,忠信为德。与生死择,道义为德。

辅阙 02:40:36

与天地合,以不邀功为德;与日月明合,以不彰显为德;与合众谋,以义为德;与六亲共,以爱为德;与朋周处,以信为德;与生死抉,以舍为德。

和周 02:41:03

小事情上,比如朋友相处,告诉点事情不让外传,但是,我为了别的朋友,就到处宣扬,这也是无我的呀,算不算无德?

凝儿 02:43:05

和周那个例子,我的理解是可以悲智双运,无我利他。跳出二元来看,自然有结果。

大行无行 02:43:59

与天地合,何为德?同体大悲为德!与日月明,何为德?奉献付出为德!与合众谋,何为德?示范仁义为德!与六亲共,何为德?孝悌慈爱为德!与朋周处,何为德?包容礼让为德!与生死择,何为德?舍身取义为德!

ying 说:2011-06-30 02:44:19

与天地合,以道为德;与日月明,以辅为德;与合众谋,以仁为德;与六亲共,以爱为德;与朋周处,以礼为德;与生死择,以义为德。

嫣然一笑 02:44:41

师父好!我理解的德是德行,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在与万事万物的和与融中体现,而德是禅基石,正所谓禅无处不在!

汇灵 02:45:16

与天地合,无我为德,与日月明,平等为德,与合众谋,利他为德。与六亲共,孝悌为德。与朋周处,引领为德。与生死择,愿心为德。

昊天长海 02:45:52

与天地合,何为德?法。与日月明,何为德?理。与合众谋,何为德?义。与六亲共,何为德?礼。与朋周处,何为德?信。与生死择,何为德???仁。

辅明 02:46:01

与天地合,一体为德,与日月明,辉映为德,与合众谋,公义为德,与六亲共,孝爱为德,与朋周处,忠信为德,与生死择,道义为德。

导人为善 02:46:22

与天地合,万物和融为德。与日月明,心怀宇宙为德。与合众谋,同心为德。与六亲共,圆融为德。与朋周处,信任为德。与生死择,承载为德。

和周 02:46:26

问问自己的灵魂真的无我吗?

一米 02:46:36

与天地合,无不我为德;与日月明,高洁为德;与合众谋,良知为德;与六亲共,宽怀为德;与朋周处,直心为德;与生死择,无悔为德。

02:46:56

那要看你的把握是否真的无我,还是在“无我”概念下的“我见”,是否真的是符合“度”。

爱家 02:47:00

与天地合,一体为德,与日月明,辉映为德,与合众谋,公义为德,与六亲共,孝爱为德,与朋周处,忠信为德,与生死择,道义为德。

和周 说:2011-06-30 02:47:00

打着无我的旗号,更可耻。

沙弥 02:47:18

与天地合,以道为德;与日月明,以辅为德;与合众谋,以仁为德;与六亲共,以爱为德;与朋周处,以礼为德;与生死择,以义为德。

清流 02:47:31

于天地合,和谐为德,于日月明,奉献为德,于众合谋,谦虚为德,与六亲共,大爱为德,与朋周处,信任为德,与生死择,无我为德。

和周 02:48:14

真的无我吗,经得起推敲吗?

悟一 02:48:46

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个丈量别人的尺子。

判官(隐明) 02:48:57

和周请指教。

慧彤 02:49:27

我们群里人犯戒,您说能叫缺德么?

可苞(大树) 02:49:29

与天地合,同体为德;与日月明,智慧为德;与合众谋,义为德;与六亲共,爱为德;与朋周处,信为德;与生死择,无畏为德。

和周 02:49:36

无我不无我只能自己问自己。

广阔空间 02:49:40

与天地合,量包天地者为德,与日月明,容日月之明,并努力传播光者为德;与合众谋,无我为德;与六亲共,承坦为德;与朋周处,多为他人故为德;与生死择,舍己他生为德!

惟鹏 02:49:44

与天地合,以敬为德;与日月明合,以谦为德;与合众谋,以仁为德;与六亲共,以爱为德;与朋周处,以信为德;与生死抉,以义为德。

惟章 02:50:07

德即道德,是修行者必备的善根!是“三心”的根本体现。

完美世界 02:50:16

与天地合,以载为德;与日月明,以行为德;与合众谋,以自律为德;与六亲共,以孝养为德;与朋周处,以诚信为德;与生死择,以顺道为德。

蓝色天空 02:50:46

我们群里人犯戒,不好说叫“缺德”,但是有失于德。因为语言习惯,“缺德”成了骂人的语言。严格来讲,除了觉行圆满的师父,我们都缺德。恩师慈悲至极!我们不能持戒,师父非常生气;师父从种种角度引导我们,今天又引导我们参“德”与“禅”,都是引领我们走上正道。顶礼恩师!

判官(隐明) 02:50:53

其实我也很缺德的。

和周 02:51:12

别骗自己,真的无我该是何等果地!

超凡入圣 02:51:23

日行一善补缺德。

蓝色天空 02:51:28

没有圆满的修行人,都缺德吧?

慧彤 02:51:42

如果说我们犯戒不叫缺德,为什么还受到那么严重的惩罚?!说社会上的人缺德,我们都很带劲,说自己就抱琵琶半遮面了吧?

惠倩 02:52:17

与天地合,孕育为德,与日月明,普照为德,与合众谋,信义为德,与六亲共,孝爱为德,与朋周处,忠信为德,与生死择,愿行为德。

和周 02:52:19

我认为没有圆满的人,没有真正的无我。

清流 02:52:26

我们每个人具足了德,就是一个完人了。

可方(鹅卵石) 02:55:50

与天地合,以爱为德;与日月明,以智为德;与合众谋,以自省为德;与六亲共,以孝养为德;与朋周处,以诚信为德;与生死择,以大道为德。

慧明 02:57:00

有德之人所想所做都要以大局为主,只要对政体有利,对别人有利,都要做,都去行,那怕对自己不利或伤害,也要去做去行,你也会心安理德,,才能体现出厚德在物,才能成其为真正人,

真谨 02:57:08

道德是修出来的,作为一个被六根尘障的人本已缺德,依法持戒修行才能不断完善人格。

和周 02:57:47

拿着无我当幌子,小事处处缺失。

凝儿 02:58:50

和周,正因为“无我”不易,才要努力精进啊。现在大多数人无法做到时时无我,所以才要修行啊。

和周 03:00:17

知道自己不是真的无我,要处处当心,要时时畏惧

伟聪 03:00:24

每个当下持护由良心而发的心戒,规范自心,就会离德,离无我更近!

碧海 说:2011-06-30 03:04:26

与天地合,以载为德;与日月明,以行为德;与合众谋,以自律为德;与六亲共,以孝养为德;与朋周处,以诚信为德;与生死择,以顺道为德。

海阔天空 03:05:34

与天地合,承载为德,与日月明,无私为德,与合众谋,公益为德。与六亲共,孝悌为德。与朋周处,忠信为德。与生死择,道义为德。

 

:大家可以说一说,德,它在修持乃至于在人事、处世当中,它包含着那一方面的内容?大家如果方便的话,可以用语音,这样的话,大家讨论起来,才能够相互的去启迪。

判官:师父,刚才您是问,德是包含着什么,是吧?

:是的。德体现一个人的,在社会已经是一个道的载体和体现。那么,其实它也不能作为道的载体和体现,因为道它是包含了十方三世的,以佛家的话来说,它是包含着一个宇宙,也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一切都是由道来生。由此可见,德是由道来生出来的,德更见于对人生在生活当中,在社会伦理当中,在人的为人处事当中体现的,所以德只应该说,它只与万物之中的人产生了关系。如果是再细分的话,它只在社会伦理当中,社会伦理就包括了人伦,体现出它的内涵。

那么,由这一点请大家来谈一谈,这个德,在社会伦理乃至于人伦当中,如何体现出?咱们尽可能的以直截了当的语言,直面心灵的感悟来参这个话题。

判官:刚才我和一个同修都在谈,德它的表现是很多的,包括古人,孔子也好,汉朝的一些学者也好,他对这个德的定义和体现的方面是不同的,有说五德的、十德的等等,但无非都是从仁、义、礼,从善心、善行这个角度来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是临事上我们看出来;另外一个就是,德的体现一定不是针对自己的,不仅是对人的,而且是人在社会当中的一种体现。孤身一人他没有德可以谈的,如果一个人他可以独善其身的话,是没有德可以谈。德一定是一个外指向的、对社会的、对一个其他人群的这种体现。这是我的理解。

可苞:我想,德就如大地,我感觉德是你做人的一种理性的、最基本的这种要求。就是理解到这,谢谢!

东篱:大家好!师父好!我是东篱。我想就这个问题讲一讲自己的浮浅的认知吧。因为我刚刚在整理《论语》,刚好整理到一句话,就是夫子讲的,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这个意思如果从正面来讲的话,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他既能同时容纳一个好人,我们平常话所讲的一个好人、有德者,一个仁者,但是同时他也能容纳一个所谓的无德者,我们俗话讲的不好的一个人,有毛病的一个人。就是说,他内心同时能容纳两个人,有德者与无德者。所谓有仁德者,他不会去讨厌别人,去厌恶别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行为举止不好如何如何,就生厌恶的心。这个对我的启发非常的大。就我们平常人、一般的人,可能会对一个行为举止非常有修养的人,能生起恭敬心,亲近他的这种心,尊重他的心。往往用我们的定义,用我们的评判,认为这个人不怎么样,不怎么好,然后就会起心动念,很难去相容。一个有德的人,他应该是能做到平等的待人的,尊重每一个人,爱每一个人。我是这样想的,也不知道对不对?好,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好,其他人都讲一讲。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样的见地,大家都可以讲。

ying:大家好!我想,就像刚才大家谈到的,德是对一个共同生活体来说的,对一个群体或者一个团队来说的,是在这个团队里生活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或者做人的原则,即所谓的公德。也可以引申到就我们这样的一个群,它有它的群规,这就是我们作为这样一个团体的一个最基本的德相。好,我就先说这么多。

可方:师父好!大家好!我认为的德,首先作为一个人,要有社会道德,社会公德,这是做人的根本来说,对家庭、对父母,在单位也好,都有个人的责任。只要在个人对整体来讲有个人的责任的时候,才会对一个集体有责任心,能够负责任。我就说这些。

惟鹏:师父好!大家好!我是惟鹏。我理解这个德,无我直心就是德。它就是表现在一个无我直心上,它体现在社会,就是处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群体,它都有不同的体现。比如说,为人子应在孝,为朋友在忠信,为师有师德,为学生有学生德,为医生有医德。它是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岗位,它有不同的德。但是总体来讲,它是无私的,是直心的,这是它表现出来的。

学子:师父好!我理解这个德就是德己失利,隐忍为德。

学子:师父好!我想说一下,我对德的理解,这个德是每个人做人的一个规范,做什么事他都应该是一个仁者。我们平时总在说道德规范,实际这种道德规范就是在我们平时的为人处事中,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约束,这个约束就是说做每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原则,他不能超过这个基本的要求。说完了。

相和:师父,我理解的德是对人类、对社会的一种奉献。是无私的、无我的,如果有任何彰显个人的私和利都不是德。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是会把握这个德是不是有我、有求?如果有任何求,任何私自的地方都不是德。这是我的理解。

北极光:师父好!大家好!我是北极光。我说一下我对德的理解。我觉得这个德,分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首先从群体也就是社会的角度来说,所谓的一种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做事的规范。从总体的,从群体的道德规范来说,依靠于每个个体的自我约束。对个人来说,我同意维鹏和相和的观点,就是说每一人都做到无我,他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同时,如果社会上更多的人道德规范,能促进一个整体的群体的提高。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清修:师父好!大家好!我是清修。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德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基本准则。有德能够使自己、使别人、使社会都得到好处,感觉到愉悦,受到益。德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它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儒家的仁智礼智信,我认为能够做到这些,就是一个德性比较好的人。我们华藏所倡导的一切根本戒,我觉得这个也是属于这个德的范围。因为它能够使我们人和人相处,能有比较和谐的关系。一个有德的人,他的一切行为能够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喜欢、比较愿意和他交往。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用德来要求自己,就能够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如果我们和其它生物和自然相处,也就能够促进和自然的和谐。不一定对啊,就说这里。

学子:师父好!各位同修好!我理解这个德是一种自性的体现。比如说,社会上说一个人的德性,那么这个德呢,在修持上可以体现为道德。而在社会上相互依存的群体之中,应该体现在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这是我的一点理解。好,谢谢大家。

学子:大家好,我理解的德是一个人做人的行为准则。在个人言行中体现出道德修养,在集体和社会中体现出责任和义务,在人与人之间体现出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这就是我的理解,因为如果没有德的话,那么社会就会倒退,如果人人都具有道德修养,体现出社会责任和义务,那我们这个社会就可以达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判官:刚才师父提的问题,我打了一个:与天地合,无我为德?与日月明,奉献为德?与合众谋,共融为德?与六亲共,忠恳为德?与朋周处,诚信为德?与生死择,取义为德?

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帮我指出来。刚才看到和周这个观点,咱们可以探讨,就是当与朋友相处,与家人相处,和与合众相处,这两个德,这两个取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当人类的利益和天地日月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舍谁取谁,这个本身也是一种德。我这个观点和和周探讨啊。

和周:我认为这个德啊,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润滑剂,如果在社会生活中德缺失了,德的缺失它就会造成很大的摩擦,甚至很大的冲突。所以呢,我们平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缺德”。

判官:我想在这里面谈谈近两天来的一个体会。我家里有一些亲戚,最近在我们家做客,也可能是处于青春期吧,他那个逆反的心理比较重,他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到最后是连我们这些亲戚都看不下去了,任何人不能批评他的。对他采取的任何惩罚措施,哪怕就是你说一句重话,或者怎么样,他就觉得就不行了。那这个时候,我们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就是辅助他的父母进行教育的一些措施。这个孩子他也就是17、8岁的样子,他对我们是非常怨恨的,包括在空间里写词,骂我们的话是很难听的。其中的一个惩罚措施是我让其中的一个孩子,就从明天开始离开、搬走。我说你回去吧,既然你都认为我错了,那好,我要反思一下,你们给我腾出空间来。他们就会认为,你们这些长辈为什么?我明明是可以听软话的,你为什么要给我来硬的?我就要不吃你这一套,然后为什么对我惩罚的如此之重?就是说,他觉得对他非常的不仁,就是他对父母、对长辈说了一些不恭敬的话,就遭到如此的连续几天的不理睬啊,这个惩罚也好,不带他出去玩去了。他就理解不了,他认为是惩罚过重,然后产生了一些怨恨。就是说,我在跟他的父母沟通的时候,我们都在说,这个过程,我们不能管孩子是怎么怨恨我们,我们是在教他做人。

其实这两天我特别有感受,包括联想到群里的一些,其实师父与其说是教我们学佛法、学佛学,实际上都是在教我们做人。因为我们在师父这,何尝不是一个孩子呢?不懂事的孩子。我们用我们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大人应该怎么样做,甚至是替大人选择让他教育我们的方式,这一切的一切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不成熟。所以这两天,我通过这件事,我就特别的有体会。而在这个被教育的过程当中是很难受的,他是不理解对方的。但是,作为教育者,他是不能够管,比如我们做父母也好,做谁也好,我们是没必要去巴结孩子,并期望孩子将来给我们什么回报。而只是说,我们在这个位置上该这么做,我们就这么做了。你就是暂时不理解也好,也许你一生一世都不理解,没有关系,否则这个孩子到社会就会吃很多的亏的,他不会尊重长辈、上级,他不会与人相处,他要吃很多的亏的。与其在社会上遭到那些很残酷的打击,那不如在家里我先打击他,他不理解也罢,理解也罢,都是那样的。

其实,咱们所谓的说来说去的德,其实什么是德,就是做人吗?刚才和周说的一些话,我也认可,确实是有些顽空了,包括我在写的时候,包括天地相合,包括好几个我都觉得确实自己是不配在上面写的,我刚才说:我是很缺德的。那么,既然缺德的话,怎么办?听话。刚才大家写了很多关于德的这个和那个观点,也可自问,自己能做到那些的德?如果说我们对某些德不成熟,或缺失的时候,那怎么办?那大人教我们,我们听,我们按照他教的做,他在教我们做人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聚攒我们的慧根也好,德性也好,是慢慢在我们这个过程当中去聚攒的,而我们绝对不能够去选择让大人去怎么教育我们的方式,因为我们是无明的,在他面前我们是孩子。

就包括我的亲属,他认为他已经是17、8岁了,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了,已经长大了。但是他永远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去考虑的,他是片面的。我们会考虑他的工作、他的未来、他的社会。他考虑不了这么多,他只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长大了,所以,就应该给他怎么样怎么样,足够的自由、空间,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我就说这么多,有点啰嗦了。

慧彤:我说两句,我觉得今天师父在这里跟我们讨论德性,真是给我们补了一课。这一课应该是小学生,《弟子规》里面教的。我教了他们四年《弟子规》,其实反观自己,在教的过程当中,也是和孩子们一起长大。来到这里,我才发现仍然是差的远的远,就是缺德缺狠了。刚才和周老师提的问题,提的非常好,我们不要为我们自己,我们是修行人,来到这里不要为自己遮遮掩掩,其实让老师给我们补这一课,我们就已经很惭愧了。拿来几个道德、戒律重新补,本来象我都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我们来到这里的人都是成年人,可是大大小小,我们本来来到这里,这是一个道场,可以静心的听师父来给我们讲法,但是还给我们补这一课,我都觉得真的很惭愧。我觉得我们以后,除了老师给我们补这一课以外,反思以外,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拿起《弟子规》来学一学?应该好好学习,修正自己,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对自己狠一点,可能就进步大一点。刚才我讲的还利人利己,我的一位老师说:要无私无畏,要没有己才对。你看,在这里面通过讨论,我觉得自己德性就是一个提升,最起码德有了提升,我在这里谢谢师父,感恩大家!

:咱们在修持人间佛法,虽然我们是以人生来修持佛果,当然也有他方众生以其他的报身去修持佛果的,都有的,但是呢,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以人生来修持佛果的。那么这个人生,为什么要设这个禅宗呢?你们谁都知道的一句话——人成即佛成。这里面两个含义,一个就是,因为我们是以人生求实佛果,那就是落到了人,以我们人作为一个主体规范,以我们这个人,以人生作为品相来践行佛法,来践行三禅,也就是行、坐、参,以至于最终的觉行圆满。当到觉行圆满的那一刻,其实也就是我们的人生已经圆满,所以叫人成即佛成。

因为我们生活在人世间,那么我们所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点点滴滴,以这个生活环境的点点滴滴,作为我们修持佛果的资源和资粮。我们在修持过程当中的种种品相,也都是以我们的人生所体现出来。落到点,就像刚才咱们所说的何为德,最后落到了何为禅。那么,德呢,在为人处事,在社会伦理,其实对一个人来,它只是作为对一个所谓人和这个所谓的万物之灵的一个最基本的规范,仅此而已。这个德的境界,它并不是高到了那么高,只是说你作为一个人,生活、生存在这个空间所必备的、最基本的德性,也就是最基本的底线和要求。在现今社会,对这个德已经是太奢侈了,做到这个德是“圣人”了,其实德它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

今天讲到这个话题,其实大家都是成年人,这其中不乏为人处事方面,因为你们现在在线的有很多人年龄比我大,那么他的社会经历和社会阅历肯定就比我丰富,有些人也都修持几十年了。在这里呢,咱们依然是在讨论这个话题呀,因为咱们是在讨论什么?讨论这个德吗?人成即佛成吗?刚才所说的,我们是以人生做修持,那么作为这个报身,作为这个人生来修持佛果,那么,一切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根本,那就是以我们的人格圆满做为最根本的要求,也就是以德、德行做为最根本的要求。

所以,今天开始我跟大家探讨这个话题,可能大家在生活当中会比我丰富,当然有些人不见得比我丰富,那总的来说,其实我这个人在生活当中,我的生活阅历是很单一的,所以你们这里更多的是生活阅历是要比我丰富的多。那咱们不管是相互,不要说是修持佛果,我们先从这一步开始来探讨,或者是从这一步开始来做起。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这么久我们来重论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因为每一个人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地提高,那么,德的外延和它的内涵也就会不断地加深和突破。所以说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我们无妨经常地来重温这个普适的,说是道理也好,说是一个普适的价值也好,说是一个普适的价值追求,或者说人的永恒的追求。

我建议我们经常的来重温,怎么样才能具备了德性?怎么样才算是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完善?因为离开了这一步,你是修持不成佛果的,咱们都是在这个人世间,咱们先好好的做好一个人。在这个基础上,你自然而然在修持路上,修持路上当然我是比你们要有经验啦,刚才说的生活阅历可能会比你们某些人单一,但在修持方面,我是足可以去指导你们的。所以咱们共同的在人格完善这方面,我刚才列举了几个方面,什么与天地合啊,与日月明啊,与合众谋啊,与六亲共啊,这些等等,咱们可以每天,或者经常的讨论这个问题,第一。

第二,我们每个人来经常的自我检讨,也就是在明理的前提下不断地自省,所以我们尽可能的去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咱们先做一个,把自己铸造成一个大写的人,成为一个立地的人,那么我们在这条自我完善的路上,我们再来修持佛果,我们再来即身成就。

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或者大家认为有没有这个必要?畅所欲言吧。

:有这个必要。

:修持,尤其是这个宗门,咱们现在先抛开其它的清规戒律,其实修持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你如果是以半点虚假,其实你是骗自己,你是没办法修持的。所以,修持要直面自己的心里,这才是修持,才能够脱胎换骨。所以修持人嘛,为什么说在这个可以说是小乘佛教里面,有几句话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佛教。其实它只是一个小乘的说法。

所以,修持人最忌讳就是自己把自己给骗高兴了,这是最忌讳的。你可以把自己骗高兴,但是你没办法把佛菩萨给骗高兴了。所以包括作为宗门弟子也好,作为华藏学子也好,你如果把自己骗高兴了,你骗我,那我是不高兴的。为什么呢?打个比方,你们明明不行,你们非要自我感觉良好。那么,我是说你行,还是说你不行呢?有人认为,我说他行,他高兴;我说他不行,他确实是不高兴。所以,刚才判官说了一番话,其实其中也有你,我也有感触。

因为每个人的见地不同,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或者说难听一点,每个人的习性不同。那么,每个人更多的是,他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他自己的认知,或者以他能够接受的方法,去和他相处,其实你是在骗你自己的。为什么呢?正因为你喜欢的取舍,取悦了自己,然后你以这种取悦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要求佛菩萨也来这样对你。那么最终吃亏的是你自己,因为你没办法去明心见性,最终吃亏的就是自己,因为佛菩萨他本身是既不受贿,又不喜,他是真实里地。所以这一点大家要留意,这是大家确实是要逾越的。

所以在平时当中,我们可以说没有什么挂碍啊,没有什么分别,甚至是没有上下,我经常跟我的学生开玩笑,也是没上没下的。但是,这只不过是在枯燥的生活当中的一些调剂,而不能成为你的习气。你不能成为喜欢听好听的,喜欢悦耳的,悦心的东西,你认知;但凡遇到了你不能接受的,或者抗拒,或者讨厌的事物,你就拒绝,往往这才能够把你刺痛,才能够使你流血,才能够使你成长。实际上,咱们现在有些是弟子,有些是学子,也有些是同修,所以不管是做人也好,不管是修持也好,最忌的是你千万别骗自己。因为这个人呢,他是在六识当中有一个潜识,它是接受自我暗示,你欣赏的某一种思路,或者是你认同的某一种认知,你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你的惯性思维,也就形成你的潜意识。这个时候,你再要把它去除,就很难很难了,就是说,其实你彻底把你自己给骗了。所以说,这点大家要留意。

可能有时候我采取,当然对学子和朋友我不能,我也没资格去严格规范,但是对我的弟子,我肯定是要严格规范的。所以我认为朋友,我有必要敲打的情况下,我不会去考虑你对我会怎么样,你可能会不理解,有些会不高兴的情绪,甚至有时候会骂我,甚至反过来还会诽谤佛法,会欺师灭祖的,这些都有可能。但这些已经不在我的考虑范围,我只不过作为一个接引师,或者作为一个皈依师,我必须要履行,我引领你们修持的航向,我必须要履行我的职责。

前几天咱们群里的一些情况,说一句难听的话,其实在俗世间都已经是很幼稚,或者是很低级的错误。所以尤其是在这个群,尤其是在永化堂下,说实在的,我是难以接受的,难以想象也难以接受。当然,所有的一切,你只要能够去明白它的因果,只要能够明白它的缘起和性空,那么一切一切的过去,就是你修持前进的资粮。所以我希望所有的过去,所有的烦恼,都能够变成、化成你当下与未来的菩提。

我暂时就说这么多,现在口干了,你们接着说。

……

12841 03:24:44

愿诸同修明心见性,早证菩提,利乐众生。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