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藏法门宗脉世系表》是1997年元月,毗盧行武法尊在北京第一次公开的一份非常珍贵的文献,一般佛教的典籍在禅宗十八世之后的法脉传承记载的就残缺不全了,但《华藏宗脉世系表》清晰记载了从释迦牟尼至华藏三十二代共一百一十九世的衣钵传承,分五个阶段,也就是佛教直系相传期、禅宗期、曹洞宗期、子孙僧期和华藏宗期。它是现今佛教界独一无二的一份完整的宗谱,辈序井然,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2011年7月1日毗盧行武法尊正式開講《華藏覺學-宗門品》,進一步詳述了佛法正法心印法脈源流,對世傳的偏誤和缺失一一匡正,正本清源。

此份《華藏法門宗脈世系表》根據法尊開示的《宗門品》對“備註”部分進行了增補。

华藏法门宗脉世系表

辈数 佛教统算 直系相传 備註
佛祖始尊 释迦牟尼佛 此表系根據
《佛祖道影》、
《中國佛教》、
《中國佛教史》、
《佛教源流圖》
和少林寺曹洞宗
《祖譜》、
《少林佛門家譜碑》
等排列、核對出來的。
初祖 摩訶迦葉尊者、舍利佛等
二祖 阿難陀尊者
三祖 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 優婆掬多尊者
五祖 提多迦尊者
六祖 彌遮迦尊者
七祖 婆須密多尊者
八祖 浮陀難提尊者
九祖 浮陀密多尊者 從釋迦牟尼到了東土的五祖弘忍,佛法傳承經歷了三十二代,正法心宗是以心傳心的“見性心法”,是“衣缽”法脈相傳, 宗與教是合一的。

“衣缽”,是釋迦牟尼涅槃前,最後穿的百衲衣,和化緣的缽。這個“衣缽”連同見性心法,代代相傳,以證明持衣缽者即是正法傳承。

十祖 脅尊者
十一祖 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 馬鳴大士
十三祖 迦毘摩羅尊者
十四祖 龍樹尊者
十五祖 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 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祖 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祖 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 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 阇夜多尊者
二十一祖 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 摩孥拿尊者
二十三祖 鹤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 師子尊者
二十五祖 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 不如密多尊者
二十七祖 般若多羅尊者

佛教统算 禪宗 直系相传 備註
二十八祖 初祖 東土圓覺菩提達摩大師 首創禪宗
二十九祖 二祖 大祖慧可大師、道育尼總持、僧副等 慧可與僧璨的交接期間,曹洞宗已經存在。由二祖到五祖的法脈傳承就是曹洞宗法脈。
三十祖 三祖 鑒智僧璨大師、僧惠、覺興等
三十一祖 四祖 大醫道信大師
三十二祖 五祖 大滿弘忍大師
三十三祖 六祖 大鑒慧能大師、嵩山慧安、玄績 神秀和慧能依漸修和頓悟,將禪宗區分為南宗、北宗,各執一端。導致正法印分離。
五祖秘授正法心印衣缽與七世青原行思, “傳孫不傳子”。
由此,心宗的一大藏教,宗與教分離,末法時代的開始。
三十四祖 七世 六祖 青原行思禪師、永嘉真覺 青原行思得五祖弘忍秘付衣缽正法心印,為正法印傳承的七世,六祖
三十五祖 八世 石頭希遷禪師
三十六祖 九世 藥山惟儼禪師、天皇道悟
三十七祖 十世 雲巖曇晟禪師、龍潭崇信

佛教统算 禪宗 曹洞宗 直系相传 備註
三十八世 十一世 一世 洞山良價大師 曹洞宗由良介禪師進一步的發揚光大,由秘傳心印,走向了普度市民。 著《玄中銘》、《五位君臣歌》、……

本寂禪師將曹洞宗真正推向士民,走士民宗風,設立了五位君臣的宗要。由此,青原行思一系的禪風廣布世間。
本寂禪師法承良介禪師,以兩人傳法的錫地,洞山和曹山為名,創立了曹洞宗

三十九世 十二世 二世 雲居道膺禪師、
曹山本寂
四十世 十三世 三世 同安道丕禪師、
雲門文偃
四十一世 十四世 四世 同安觀志禪師、
雙峰廣悟
四十二世 十五世 五世 梁山緣觀禪師、
法眼文益
四十三世 十六世 六世 太陽警玄禪師、
雪竇重顯
四十四世 十七世 七世 投子義青禪師、
永明延壽
四十五世 十八世 八世 芙蓉道楷禪師、
靈隱文勝
四十六世 十九世 九世 丹下霞子淳禪師、
長盧崇信
四十七世 二十世 十世 長蘆清了禪師、
天童宏智
四十八世 二一世 十一世 天童宗鈺禪師、
祥符良慶
四十九世 二二世 十二世 雪竇智鑒禪師、
中竹元妙
五十世 二三世 十三世 天童如淨禪師、
已庵深淨
五十一世 二四世 十四世 鹿門自覺禪師、
永平道元
五十二世 二五世 十五世 青州一辯禪師、
普炤
五十三世 二六世 十六世 大明僧寶禪師
五十四世 二七世 十七世 王山師體禪師
五十五世 二八世 十八世 雪巖慧滿禪師
五十六世 二九世 十九世 萬松行秀禪師

佛教统算 禪宗 曹洞宗 子孫僧 直系相传 備註
五十七世 三十世 二十世 一代 雪庭福裕禪師、林泉叢倫、千松明德、華嚴至溫 福裕禪師為確保宗脈傳承的嚴謹唯一性,創立了子孫僧系,定下的70字少林釋氏源流派世譜,代代下傳。從此以後,法脈傳承一直在永化堂。
五十八世 三一世 二一世 二代 慧炬法師、文泰 即菊庵照公和尚
五十九世 三二世 二二世 三代 智聚法师、弗遇、智泰、
邵元即息庵和尚
六十世 三三世 二三世 四代 子安法師、淳拙、子嚴
六十一世 三四世 二四世 五代 覺訓法師、松庭
六十二世 三五世 二五世 六代 了改法師
六十三世 三六世 二六世 七代 本整法師、俱空
六十四世 三七世 二七世 八代 圓勝法師、無方、坦然 平倭寇開始
六十五世 三八世 二八世 九代 可改法師、文載、月空
六十六世 三九世 二九世 十代 悟雷法師、宗書小山
六十七世 四十世 三十世 十一代 周福法師、幻休嘗潤
六十八世 四一世 三一世 十二代 洪榮法師、無言道公
六十九世 四二世 三二世 十三代 普遍法師
七十世 四三世 三三世 十四代 廣順法師
七十一世 四四世 三四世 十五代 宗鄉法師
七十二世 四五世 三五世 十六代 道胡法師、道時
七十三世 四六世 三六世 十七代 慶志法師、廣望、瑞白明雪
七十四世 四七世 三七世 十八代 同替法師、岡隨、蕃光淨璨
七十五世 四八世 三八世 十九代 玄魁法師、玄敬、古巖興莞禪師
七十六世 四九世 三九世 二十代 祖良法師、祖欽、歸元德明
七十七世 五十世 四十世 二一代 清倫法師、清寧、了堂鼎徹
七十八世 五一世 四一世 二二代 淨紹法師、淨府
七十九世 五二世 四二世 二三代 真珠法師、真裕、真樂
八十世 五三世 四三世 二四代 如量法師、如佛、冷恢
八十一世 五四世 四四世 二五代 海寬法師、海梁、海嵩
八十二世 五五世 四五世 二六代 湛舉法師、湛可、湛明
八十三世 五六世 四六世 二七代 寂良法師、寂袍、寂照、寂然
八十四世 五七世 四七世 二八代 淳棉法師、淳念、淳密
八十五世 五八世 四八世 二九代 貞緒法師、貞恆、貞秋
八十六世 五九世 四九世 三十代 素典法師、素端、素喜、素雲
八十七世 六十世 五十世 三一代 德禪法師、德真、德智 德真大和尚是心宗正法印傳承。
德禪禪師接的是永化堂的宗令。
德智禪師是大護法。
八十八世 六一世 五一世 三二代 行武法師 行武法師從居山隱遁的德真大和尚處接心宗正法印;在少林寺接德禪禪師禪授予的宗曹洞法脈傳承,標誌著心宗歸一, 法輪重轉,正法的開始。

佛教统算 禪宗 曹洞宗 子孫僧 华藏 直系相传 備註
八十八世 六十一世 五十一世 三十二代 初祖 毗盧行武始創華藏法門,號覺皇 華藏初轉法輪
八十九世 六十二世 五十二世 三十三代 二祖 悟華尊者、悟藏尊者
九十世 六十三世 五十三世 三十四代 三祖 圓法尊者、 圓性尊者
九十一世 六十四世 五十四世 三十五代 四祖 通元尊者
九十二世 六十五世 五十五世 三十六代 五祖 法宗尊者
九十三世 六十六世 五十六世 三十七代 六祖 理原尊者
九十四世 六十七世 五十七世 三十八代 七祖 同慶尊者
九十五世 六十八世 五十八世 三十九代 八祖 融佛尊者
九十六世 六十九世 五十九世 四十代 九祖
九十七世 七十世 六十世 四十一代 十祖
九十八世 七十一世 六十一世 四十二代 十一祖
九十九世 七十二世 六十二世 四十三代 十二祖
一百世 七十三世 六十三世 四十四代 十三祖
一百零一世 七十四世 六十四世 四十五代 十四祖
一百零二世 七十五世 六十五世 四十六代 十五祖
一百零三世 七十六世 六十六世 四十七代 十六祖
一百零四世 七十七世 六十七世 四十八代 十七祖
一百零五世 七十八世 六十八世 四十九代 十八祖
一百零六世 七十九世 六十九世 五十代 十九祖
一百零七世 八十世 七十世 五十一代 二十祖
一百零八世 八十一世 七十一世 五十二代 二十一祖
一百零九世 八十二世 七十二世 五十三代 二十二祖
一百一十世 八十三世 七十三世 五十四代 二十三祖
一百一十一世 八十四世 七十四世 五十五代 二十四祖
一百一十二世 八十五世 七十五世 五十六代 二十五祖
一百一十三世 八十六世 七十六世 五十七代 二十六祖
一百一十四世 八十七世 七十七世 五十八代 二十七祖
一百一十五世 八十八世 七十八世 五十九代 二十八祖
一百一十六世 八十九世 七十九世 六十代 二十九祖
一百一十七世 九十世 八十世 六十一代 三十祖
一百一十八世 九十一世 八十一世 六十二代 三十一祖
一百一十九世 九十二世 八十二世 六十三代 三十二祖

華藏法門法脈傳承概述

華藏法門起源於佛教。根據《華藏法門宗脈世系表》記載,它清晰的記錄了從釋迦牟尼—–華藏三十二代,共計載了一百一十九世衣缽傳承,共分別為五個階段:

  1. 佛教直系傳承期
  2. 禪宗傳承期
  3. 曹洞宗傳承
  4. 子孫僧系相傳期
  5. 華藏法門的傳承

下面簡要分述各傳承時期。

佛教直系:

佛教直系相傳期是從釋迦時代即公元前六世紀到中國的南朝梁武帝時期,也就是六世紀初期,這個時期佛法流布的中心在印度。從迦葉到達摩傳承共二十八代。

世尊徹悟宇宙實象,具足一切神通,在世說法四十九年,隨機廣開八萬四千法門,而佛心印則是他唯一直系單傳,也是佛教直系單傳。佛陀在靈山會上,傳法給摩訶迦葉。從此,世尊作為佛心印傳承的始祖,迦葉尊者成為佛教直系相傳的初祖。以後阿難陀便是佛教直系的二祖,從此,佛心印代代相傳,延綿不斷。

禪宗直系:

禪宗傳承期是從初祖達摩至十一世洞山良介禪師,共三百餘年的歷史。南朝梁武帝時,達摩祖師帶著世尊的衣缽東渡神州,由印度來到中國,這就是禪宗傳入中國的開始。

達摩將心印傳予慧可。內授心印,外付袈裟,以此為信,從此,禪宗開始有了衣缽心法的傳承。慧可,成為禪宗二祖,後將衣缽心法傳授於三祖僧璨大師,又傳四祖道信大師,再傳於五祖弘忍大師。從釋迦牟尼到弘忍這個階段,傳承的是真正的“見性心法”,也就是心宗的傳承。

從禪宗五祖開始,分為南禪、北禪。南宗以慧能為代表,主張頓悟;北宗以神秀為代表,主張漸修。心宗的一大藏教,由此宗與教分離,末法時代開始。

弘忍大師“傳孫不傳子”,將心宗正法印衣缽傳與禪宗七世青原行思。從此, 衣缽改為密傳。象徵正法傳承的標誌,則是以禪宗六祖七世—–青原行思禪師所做“宜山畫”做為依據。從此“宜山畫”所在之處,就標誌著正法傳承的所在。

南宗,後來又分為了五宗。隨後,就像達摩祖師所預言的“一花五葉”,到最後演化、延伸為五家七派。

曹洞宗直系:

由二祖到五祖這段過程的法脈就是曹洞宗法脈。隨後,在唐朝的鹹通初年(公元860年),由良介禪師在江西的洞山(現在江西的洞山)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也就是進一步地在江西的洞山廣布法度,廣開法門,這個時候,曹洞宗由秘傳心印,走向了普度士民的一個過程。

本寂禪師的法名是“身章”,法號“本寂”,先皈依元修喇嘛,修習密宗法門;後拜良介禪師座下,獲得良介禪師的秘密認證。在此境,也就是開悟,這就體現出了以修密法,以參心印,得到了悲智雙運,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明心見性。

曹洞的真正創始人為曹山本寂。本寂將曹洞宗真正地走士民宗風,設立了五位君臣的宗要,體現了曹洞宗的事理和體用不二、無礙,同時體現了曹洞的“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的宗風,由此,青原行思一系的禪風廣布世間。

永化堂一系繼承了即身成就法。

子孫僧系:

禪宗傳至二十世雪庭富裕禪師,作七十輩號少林釋氏源流世譜,子孫僧相傳,成為子孫僧系第一代。由他所創子孫僧係並建立了叢林制,法脈單傳,保持了法脈的正統性和唯一性。到了三十一代,傳人則是少林寺前任方丈德禪大和尚。在德禪方丈於九三年圓寂之前,他將正法的象徵—–少林寺的鎮山之寶“宜山畫”交給了三十二代傳人釋行武(吳澤恆)。那麽從社會公開所傳的象徵正法的傳世之作,傳到了釋行武之手。而另一方面,在六祖以後,一向密傳鮮為人知的正法傳承的衣缽,也於1986年由一直在山里隱居的密門玄門傳人德真大和尚,傳予毗盧行武(號覺皇)。由此,無論從社會公開所傳,還是秘密所傳,正法傳承都是不謀而合,匯聚於祂一身。毗盧行武將不負眾望,荷擔重振如來家業的歷史重任。

華藏創宗:

毗盧行武法尊於1990年9月在少林寺立下“禪藏千古”的石碑,標誌著華藏法門的創立。到1993年,從時空的角度它將意味著末法的結束,正法的開始,法輪重轉。毗盧行武覺皇為華藏初祖。第二代是悟字輩,第三代是圓字輩。以後華藏法脈將延綿不斷,代代相傳。

華藏法門為佛法“正總持門”,代表著一大藏教的正法印心宗傳承。從釋迦牟尼佛傳承到今天,所有在心宗基礎上演化的各宗各派,將由此“歸於一宗”。

華藏宗旨:“開闢人間淨土,促進世界和平”。在這正法流傳漸已衰微的時代,華藏肩負著佛法心印和根本究竟的修持方法,去指導大眾獲得清淨圓滿的人生,並最終完成變人間為淨土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