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27日 —— 如何行禅

学子A:师父,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下去做、去行的时候,自己的一些习气它是悄然而入的,比如说执着也好、我慢也好。那么当发现这个的时候,往往会影响我们去继续行,有时会走另一个极端,这可能是不对的。像这种情况该怎样去把握这个度?

师:这个度就是自己把握的,这就是行禅的过程。

学子A:明明发现这个习气,它会藏在一些光环底下,那还要去做吗?还要去行吗?

师:你认为呢?是你们在行禅,不是师父在行禅。不到你走了弯路,师父是不会出手的,就远远的看着。

学子A:明白,师父!反正有您看着呢,我就大大方方往前走。

师:那是当然。

学子A:师父,您今天讲的那个事特别有意思,就是您说不到眼前将要发生了,大家意识不到您这话的重要性。今天我跟几个朋友聊了聊,十年前我给他们看过《生命的思索》,还有《生命科学与二十一世纪》,但是当时他翻了几页就放在一边了。今天我又送了他一本,当年那本他送人了,他再一看“三大不协调”、“四大分离”,他说,唉,你们老师太厉害了,当时怎么看不进去呢?现在怎么就行了?我说,是,现在这个事来了,你当然能看进去了,你觉得说的有道理。大家真是都爱抱佛脚,“临时抱佛脚”这词就是从这来的吧。

师:是啊,所以如果你师父不狡猾一点的话,还没等到发生就被人家抬到祭台上去了,就象耶稣上了十字架一样。

学子B:我觉得中生会成立的时候就有九九八十一难的感觉,必须得经历很多很多的沟沟坎坎后才能达到目的。

师:是啊,有时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候就是觉得,唉,不好玩儿。所以让你们赶紧儿醒过来。

学子:师父,有时候是不是觉得没劲?

师:嗯,太没劲了。

学子:其实我们也很想早点醒过来。

师:你们现在已经醒过来了,只不过还是有点赖床。

学子D:(日本的核问题将会怎么发展)那这个事怎么办?受污染的人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这些已经是发生了,其实现在要考虑的,比如说日本当局,它要考虑的是这些辐射出去以后,它将会对农作物,包括生活的一些原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农作物可能会产生的变异,人不能不吃饭,不能不呼吸,变异以后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将会怎么样?

他们现在是没有一个评估,就是在赌,这个才是最要命的。因为核辐射一旦泄露出去以后,比如现在他们那个近海域,说所谓的超标1000多倍,其实不止。那么,它必定对河、海洋、海洋当中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水的蒸发以后,覆盖的地域里面所产生的露水啦、雨水啦,这些等等等等,它会对生活资源产生什么样的辐射影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现在应该是做全面的评估,然后未雨绸缪,否则的话到最后是完全失控的。

因为最怕的是核辐射直接作用于人的心脑功能,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这个时候人的生理机能产生变异,然后人的行为就不能自控,那这才是人祸的开始啊。

所以现在对日本当局来说,是要做后续的评估。看到现在他们并没有对这个受辐射以后怎么办,没有对这一方面做出评估和防范,这才是最要命的。因为一旦辐射,就会在相当一段时期,你是没办法去消除这个辐射源的,而更重要的是要着力于辐射以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然后去对这个后果进行提前干预和预防,这才是他们应该做的。

而你们看啊,他们根本就没有关注这方面的问题,现在就是不断地迁移受辐射地方的群众,进行搬迁、迁移,可你一个日本就是一个屁大的地方,你迁移到最后,难道你迁移到天上去啊,对不对?现在是不断地扩大迁移范围,那么你要考虑到,如果是人体的某些生物功能和生理功能受辐射以后,它直接作用于中枢大脑的情况下,它可能就导致人体的行为变异。然后呢,如果是某些农作物受到污染以后产生变异的话,人吃了以后,它也会连带着对这个人的生理功能、生物功能产生变异,那这个时候你就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这就麻烦了。

师:所以在清醒的时候,他们就应该对后续做出评估,然后做出恰当的防范。尽管说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危害,但至少是能够有作为的去做一些防范和降低灾难的后果。这个是他们应该做的。

学子:师父,那其它周边的国家存不存在瞒报的情况?比如说实际核辐射已经影响到周边的国家了,但是周边国家并没有报出来?

师:因为当时很多周边国家是按照风向去下结论说,现在风向没有到我们这里,我们不会受影响,不会受辐射。而本身这个依据就存在问题,核辐射它不一定是非要用风向来推移的,它可以通过紫外线、通过水蒸发,甚至通过物流,它都可以带来辐射源进行交叉辐射。目前来看还是没有真正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好了:师父,您说在宇宙当中,咱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和这个核的物质产生一个对等的反应?

师:可以去调稀和分解核分子,这是第一步可以这样做的。接下来呢,其实应该是当代人类现在立即要组建一支队伍,第一步是裁核,到销毁核武,现在至少是将现有的一些核电站进行某一方面的防范和改革。然后,需要很迫切的研究、开发出一种能够防范核辐射对地球其他物质所产生辐射以后所带来危害的,减少和降低危害性的一种新的能源技术。

好了:这能找的到吗?在咱们地球上能有这种物质吗?

师:有的,是可以的。这就靠现代的科学家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科学的发展最后走入了死胡同,科学的出路就是宗教。这是历代的大科学家,包括爱恩斯坦这些人得出的结论。

学子A:牛顿也是。

师: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核武,现在人类是研究和开发出毁灭人类的武器,它没办法研究出拯救人类的一种技术,所以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当代应该是不管是哪个国家,有这种远见的政治家,着力于在这个领域的突破。

好了:按道理说是一物降一物,它再厉害,肯定有降它的东西。现在人怎么都弄的杀伤越大啊,伤害越大啊,都是以武器的这种去利用它。他就没有想你降服它的这种办法,研究这种物质,看来现在国际上还没有。

师:没有,所以为什么人类在走向自我毁灭这个路途上。

学子:师父,象咱们泡的豆,身边的朋友是不是可以吃了,做预防。

师:还没到那个时候。

学子A:还是省着点儿吧。

师:不过你们千万要注意啊,……所以在我们当中,不管我们怎么做,一定一定要记住,在社会层面上,在人群当中我们一定要负责去安抚与稳定,千万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一些失误引起人们的恐慌,这个千万要注意的。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要协助社会的某些阶层去安抚和安定人心,这个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也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为人祸往往就是由于混乱,而且往往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失控,导致了行为失控,这种人祸呢,那就是天灾的延续。

所以在天灾的面前一定一定要,一个是要清醒;一个是要冷静,第三,那就是要理智了。所以尽管某些人可以对我们不理解,甚至是对我们所谓的怀疑、防范,但是我们该做的,我们必须要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这个你们一定要留意。

众:明白,知道了,师父,记住了。

学子A:其实我们在聊天时也讲过,人们其实是怕,怕什么呢?如果不跟他说未来的危害,怕人家不加入,但是如果说了呢,又怕把人家吓住。纠结在这里。

师:这个不纠结,这个是他有那种善缘自然会逃过一劫;他没有的话,他自然就没有。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祸福自造的问题,所以佛法广大难度无缘之人,你们不必去强为,这个时候反而更多的是体现出顺应和随缘。

学子:这段时间体会一下。

师:现在没必要去想那么多,做你们该做的就行。反正该说的我都会提前说,说了以后人家愿意听的那就听,不愿意听的那也是自找。

好了:师父,这个核辐射在周易八卦里面,它是看神呢,还是看爻啊?

师:看象。

好了:看象,什么象是核辐射呢?

师:看象当中的爻变。

好了:核辐射,那看离卦?

师:你干嘛不看蛊卦?核辐射肯定是山风蛊。

好了:山风蛊。

师:对啊。你看这蛊卦的象,然后到了――,山风蛊,这里面说得很清楚啦。

好了:噢――。

师:山风蛊,然后呢,用洛书的九宫方位定下来以后,看哪个方位动,告诉过你了。

学子B:我体会师父刚才讲顺缘而做,我因为认识几个日本的小师弟、师妹,他们也是在中国学针灸的,正好三月份他们来一个六十人的团。因为在此之前从来也没有跟他们介绍过咱们这边的这些理念,那么当我跟他们这几个师弟、师妹讲的时候,其实一开始我有顾虑,我觉得因为日本人本身对食品就很在意,那么我们加工的这个黄豆,他们是不是愿意接受?当时谈的时候,我觉得自身要非常诚恳,让他们感受到确实是对他们的一种关怀,而且也要让他们体会到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提前的会有这样的预知,能够为他们准备这些东西。所以等他们听了以后,我觉得后来的效果是超乎我的意外的。首先他们先都服用了咱们的黄豆,同时我的那个小师妹就跟她的家人、跟她的朋友去介绍,从效果上大家都愿意接受,加上今天给她的应该已经二十多斤黄豆,将近三十斤。

我觉得,当人们已经身处在这个环境、感受到这种灾难时候,他们的这种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他内心会有一种需求,我们在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说怎么样去顺缘,这个顺缘一个是看我们的发心;再有一个就是说,我们敢于这样去行,有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顾虑,能做到哪一步,他们能接受到哪一步,有的时候就要去顺应他,但是我们该做的一定要去做。这样的话才能达到最佳的一个效果,我是这样体会。

师:是的,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有些时候,第一,你也不要把自己框在一个认知领域里,要去做一种自如、真诚地互动;在自如、真诚互动的同时,你彻彻底底地把咱们的真心能让对方去感受到,在这个前提下,接下来那就是随缘。

学子B:其实现在在面对这些师弟、师妹的时候,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因为再看到他们时候,真的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觉得平时我们为人做事是一个基础,就是他为什么能相信你?那么实际上就是说,看看我们平时给予他们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到关键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你更增加信任,而不是对你产生怀疑,或者是一些排斥。所以我觉得平时做好我们自己是特别重要的。而且就是现在日本那边,地震以后失眠的人特别多,因为就是心里的一种恐惧、恐慌,不管是老人、孩子,还是成年人,有很多很多人睡不着觉。

我心里也是特别的惦记他们,因为有两个小师弟马上要回国,他们明知日本现在面临什么样的情况,但是他们依然回去。这两个人一个是住在东京,另外一个人离新泻非常近,也就是说在这个核辐射的圈子里面。其实我也很感动的,我觉得他们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祖国有一份感情在。我给他们留下的话是:这两年之内你们必须听我的。

师:对,好样的!

学子B:现在大家真的是每天集中我们的心力去推广日行一善和辟谷济善,因为这里面有师父的大愿和他的功德回向,所以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对城市、对乡村,包括边远山区,我们都应该付诸于我们的行动。看看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能够把日行一善、辟谷济善最大化的传播和覆盖。所以在这方面就是希望大家齐心合力,一起去努力。

象边远山区,也可能我们的足迹到不了,网络他们也接收不到,我们可不可以就变换其它的方式?象今天下午我们参禅的时候,就有人提议我们可以印一些学生用的本,可以反复用的临摹的水写板,寄给这些孩子,然后让他们也知道要日行一善。很多很多的方法是靠我们去想,靠我们一起去集思广益。确实时间真的是非常的紧,大家一定一定多尽一份心、多尽一份力。

好了: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刚才师父讲的那个缘,有些人莫名其妙的这个时候找上来了,就是在六、七年之前,跟他讲过华藏如何、怎么样,当时好象他们都不以为然;但这个时候他找上来了,就是刚才师父说的那个缘,他居然能说出来:我们一家人能认识你呀,就是我们的福分啊。唉,莫名其妙,到这个时候自觉不自觉、不由自主的有很多人他就找上来了。师父,您说肯定是有这种情况吧?

师:对呀,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

学子:给大家一个建议,大家推广辟谷济善的时候,辟谷秘要最好说成是操,咒语不要讲咒语,可以讲成是口诀,这样的话,可能容易被别人接受。一听是咒语,它就太神秘,说是口诀呢,听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

师:这个随顺吧,现在必要的情况下看受者有没有这种缘分。但是更多的是随顺,很多事情不要强为,强为的话,反而是人家会打问号,反而是效果不好。

所以我认为对某些特定对象可以顺缘。这个建议,你们在行当中可以考虑,咒语可以说成口诀啦,但秘要是绝对不能改的,秘要就是秘要。

学子:师父我有个问题,我们现在在接引一些学子的时候,以前都是从三花聚顶开始嘛,现在这个时空点上是还做三花聚顶呢,还是持毗卢心咒打坐呢?

师:他入门必须三花聚顶,三花聚顶入门之后,其他的可以顺理成章。

学子:就还是从三花聚顶开始是吧?

师:是的。

学子:谢谢师父!师父,还想到一个问题,在佛堂上我们都会供那个净水吗,那这个净水能不能收集下来,会不会有些用啊?

师:可以收集下来。

师:新入门的,三花聚顶可以缩减时间,可以一周,一周之后以持毗卢心咒为主,这段时间。

学子D:我想大家集体在一起的一个意念的力量会起很大作用,并且这一周对未来普遍的情况都会收到一些效果。

学子C:师父,问您个事啊,您在98年的时候,在一位居士在一起聊天,当时说“全息生命科学当时就这么提了,但是以后就不这么提了。”这个主要基于什么考虑啊?

师:基于当时的科学环境、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啊,只能那么提啦,全息生命科学啊。至于以后为什么不那么提呢?那就是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众:呵呵。

师:现在有些海外的把我吹成是“生命科学之父”,我跟他们提抗议,我说你不要给我带这个帽子,什么之父之母的,咱充其量也就是倡导人。

学子A:发起者,倡导人。

师:对,发起者、倡导人。

师:你还记不记得当时我们去通过那个学科论证嘛,那个时候最后一关就是中国科学院嘛,对我们这个学科进行论证嘛。第一次论证的时候,那时中科院的一位负责人他就说:“吴泽恒你不务正业。”我说:“为什么呢?”他说:“你提这个颠覆我们的意识形态。”我说:“你怎么说?”他说:“我们提的是对立统一,你提的是和谐统一,你这个和我们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

后来我就跟他说:“院长啊,这个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器你都没搞清楚。现在我不给你谈什么政治上的意识形态,我跟你谈的是科学。”我说:“在现代物理学中,任何物质结构它是不是要存在一个沟通作用啊?”他说:“也有道理,那你说这生命系统是作用于任何系统的啊。”我说:“对,那是以后的事。它大到一个生物圈,小到一个细胞都遵循这个规律。”后来等我在里面的时候,若干年后突然听到这个和谐统一论是震天响啊。

学子A:哦,这么回事。

师:所以他们现在也不提什么对立统一了,都是和谐统一。

学子D:关键是都能被接受也好,现在问题是就怕是拿假的东西当好的东西来蒙人。

师:和谐统一由自身做起,由人自身的和谐统一做起,不是要求别人和他统一,呵呵。

学子:师父您天天看到这些东西,预见到这些东西有多难受啊。我们这些不知道的还能好点。

师:我是左边拿着麦克风念大悲咒,右边拿着麦克风唱流行歌曲。

学子:心情沉重。

师:师父不是有一首诗,写的“半日佛祖半日鬼”嘛。

学子C:我今天脑子还过了这首诗。是不是有时对鬼也要给他说鬼话啊,你给他说人话他听不懂。

师:人啊,不管他是所谓的“伟人”也好啊,不管他是什么“恶魔”也好,其实生与死他都是不能自主的。生的时候不能自主,当然有时候,他死的时候想要自主,所以对某些人只能是在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快要死了,那个时候他才会为了活命去找那个救命的稻草,现在可能恐怕也就是这样。所以一说拆房子,我说你傻不傻,你去拆房子,房子还没拆,房子倒塌了把你压死了。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3月26日 —— 发  心

平璋:我今天看了一下昨天凌晨的聊天记录,当时很有感触的,小无语的他那个过程,宗门弟子无私无畏、无畏大雄的那种心,觉得自己很欠缺的;然后,在自己走的过程中,没有他那种无畏大雄的心,对师父讲的有些东西挺打折扣的,觉得挺惭愧,感受到自己欠缺他那股劲儿。第一次和尘大和尚在群里讲的时候,心里也是类似的这种感觉,觉得作为宗门弟子,要有荷担如来家业的无畏大雄的那种心劲出来。但实际上,自己做的时候挺欠缺的。

惟钧:其实我觉得你讲这个话的时候,你是类比去看的。类比没法比,我觉得你也有无畏大雄的心,你的那些辟谷也好,包括你家里的改变也好,你自身的改变也好,让我都很敬佩的。说实在的,平璋,翻过来讲,什么是无畏大雄?无畏大雄是有针对性的,一个人来讲啊,你能否去为了别人,或者为了觉他,而提升自觉的程度,这体现出他的无畏大雄。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无畏大雄就是瞎扯淡。就是说,自觉是以觉他为前提的。否则的话,自觉的层面、力度、厚度也好,或者这种无畏大雄这个精神,这个头是出不来的。这是我个人体会啊。

平璋:自觉是以觉他为前提的?不是说觉他以自觉为前提嘛?自觉觉他嘛,不理解。

惟钧:对,“自觉觉他”这没错,你想觉他,首先要自觉;翻过来讲呢,如果想自觉的话,你没有觉他这种精神的话,你也无法自觉的。那你就到山里去打坐去吧,山里去自觉就完了。这种自觉的层面是不一样的。

平璋:哦,这个前提在这儿。

惟钧:你觉得有道理吗?

平璋:有!我就是看了小无语的那个过程,觉得自己很多时候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习性,明明知道是自己的习性,就象猪躺在猪圈里不是很想出来的那种。我看小无语的那个过程,就好像什么都不怕,始终是那股劲儿。觉得他那个过程走的很快,始终能够秉承的住。我是习性起来的时候,有的时候不急,有的时候还挺陶醉的。

惟钧:有习性并不可怕,我觉得,我自己的感受。关键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定位是什么东西。如果仅仅是在自我的层面修正习性的话,其实那习性无法得以修正。就是说,一个人修的再好,就是说自觉也好,在这个人世间,他如果不能还佛法于世间的话,他如果不能救度更多众生的话,他又怎么样呢?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那种自觉来我觉得要不要无所谓。就是至少从层面上来讲,和我们这种还佛法于人间这种定位是有差距的,而且他那种自觉的程度也是不够的。

平璋:我没有太听明白。

惟钧:就是说啊,一个人修的再好,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东西融入这世间的话,不能以觉他为前提的话,就是说不能以觉他体现出六度万行的话,又怎么样呢?那这个来讲的话呢,就自己得一个自了汉嘛,而且这个自了汉这个层次,他一定是也有限制的。

平璋:哦,这个意义来讲,自觉以觉他为前提的。我明白了。

惟钧:否则的话,自觉的原动力是不足的。因为自觉就是自己解决自己,自己给一个道理说服自己。啊,说服了,怎么怎么样。但是在现实当中,在众生当中,你能否去以觉他来提升自己的自觉,那这两个相互的关系,或者相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确立的话,自觉的力度它是不够的,广度、深度它都会受限制的。

平璋:这个我很有感触的。就是在以利他、觉他为前提的时候,修正自我吧,自觉是很有力度的。习性在那个时候就无影无踪了,就把它当成是无影无踪了。

惟钧:别小器了。我觉得修行不要小器了,一小器的话它就没多大意义了,没多大意思了。这是我个人感受啊,跟大家一块儿参。

平璋:惟钧老师,你说的别小器,就是指别要纠缠在自己的这种习性的纠正上,就是不要纠缠在这一点上,是这个意思吗?

惟钧:对,别在这上面纠缠,在广行六度的情况下去看自己的习性,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上,就算你纠正了自己的习性也没多大意义,同时你也纠正不到本。就这个意思。

平璋:我明白了,就是在广行六度过程中来自觉。

惟钧:对,提升自己,去激发自己内心的、内在的,或者说师父揭示出来的自性圆满这种无上的法性。

平璋:那也就是说,直接去证自己的愿心,这来得比较直接,不要老是纠缠在――

惟钧:对,那就比较小了嘛。抠抠馊馊的纠缠,有什么用呢?就纠缠好了又怎么样呢,对吧?自己觉得挺好的,至少作为社会层面来讲,他是一个比较好的人,比较自觉的一个人而已。但是从修行上来讲,从我们自身的心性皈依来讲,以宗脉或者说师父的徒弟来讲的话,那这是不够的。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你看师父从开悟以后,走出少林寺,还佛法于人间,你看寺庙里头来讲,他也挺好的,那真是为什么走出来呢?我觉得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真实的佛法真谛,这是感天动地的,这是真正值得人们去敬仰和学习的。

平璋:是的,师父要是不走出山门,他在山里面,名利什么都有了。出来受这么多的苦,乐此不疲,确实是我们学习的。

惟钧:所以说大心前行,行中证,证中悟,根本点我们都有了,不像咱们刚入门去讲一些基本的东西。有了的话就大心去走,所以我那会儿在觉学讲堂也跟大家聊过,就是修行的“证”和挣钱的“挣”是不一样的。挣钱的“挣”是自己觉得没有,我去挣,挣多少,从没有到有;那修行的“证”来讲是证自己,把自己的东西要拿出来。拿出来,你凭什么拿?凭觉他去拿,如果没有觉他,你拿什么?拿不出来的。

平璋:谢谢惟钧!是这样,就是这种自性的东西――

惟钧:别糟蹋了,对吧?反正平璋啊,我感觉非常可爱的、非常棒的一个。

平璋:我都不好意思了,觉得自己,真的,看到师兄弟们这样进步心里面很开心的,但是还是觉得自己不够。

惟钧:有啥不够的?很多都不一定能像你这样的呢,那么几天的时间突出来,而且在那个过程当中,你有很多的真心实证。我觉得那块儿真的是值得让所有的修行人、所有知道你的人、所有了解你的人都应该学习的,真的。那你又依谁呢?本性的东西光芒四射,那么让人可敬。抓住本质这一点,一直往前去前行。不会又怎么样?不会的就去学,就去证。华藏就这样,华藏永远在上,但我这颗愿心是无边无量地永远往前的。那这点就很棒。

平璋:惟钧,你讲到这里面,我确实是觉得,师父为了我们前进提供很多的平台,我觉得我确实是在这样的平台里面进步很大。特别是前一段时间很受委屈,因为有的事情不能跟所有的人去解释,然后,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刚入门,对人家很不恭敬,要这个要那个,反反复复的,好像对别人很不信任,显示出来的不耐烦。可是我就觉得好像不可能去跟所有的人去解释,也没办法去解释。后来就放下这种委屈,也是自己感觉心量要大,而且也是证自己的愿心吧,然后这样子,这种委屈也就没有了。就这种类似的东西还是挺多的,就是勇敢地站出来去做,做的过程中把这种心量不断地扩大。

惟钧:是的。就像我跟师父在一起的时候,我的感受就特别多,就像我们很多做的事情没到位,甚至于可能对法门也好,对大的事项都带来影响,师父都坦然接受了。对师父来讲,是他的承载;对我作为徒弟来讲,感觉的是师父的慈悲。因为从生命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是无住的;从生命长河来讲,它就是生命当中的一个点、一个片段而已。那错也好、对也好,师父只有去承载,那他这个承载,给我的感受就是无上的慈悲。我们知道我们以后要做的更好,做的更加努力,只能是这样的。

岚山:你们俩说的真好,我再学习学习噢。

惟钧:谢谢你,岚山。

岚山:我也有种感触,我觉得如果是改习性,我们一个一个地改,改掉一个可能还有无数个。但是我们只有在愿心的指导下,当下去行证,然后才能在这里面破除无数个习性。

惟钧:对,我也是这样感受的。

岚山:只是在当下我们竭尽全力,全力以赴地做。

惟钧:做到极致,把当下。

平璋:在广行六度当中,在证自己的愿心过程中,自己的习性、自己的不足会暴露出来。暴露出来以后,还是秉承着自己的愿心这个点,这个习性很快能够就像乌云在阳光下,很快就没了。

惟钧:我曾经问过师父一个傻傻乎乎的问题,那天是夜里,下着大雨,我跟师父一起走,我就问师父:“师父,什么是明心见性?”师父看了我一眼,没理我,还在雨里走,然后待会儿师父回过头来,狠狠看了我一眼:“什么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名词。我告诉你辉春,你记住,有加无住!”当时师父说完以后,对我内心的触动是很大的。就说,你有什么了,反正你有了以后,它就有加无住,它就这样的,往前去行,这样你才能达到明心见性。否则的话,就落在一名词上,没多大意思。

岚山:太棒了!我有一种感触,是不是我们就秉持着我们的愿心,随缘而作,缘过了呢,我们就要无住、放下,对吧?

惟钧:那样多大器呀。我觉得师父一句话,感觉师父的心怀是多么大呀。我们这儿还抠抠馊馊的,抠一个这个那个的。你做什么了,你有什么了?师父就直接告诉你:“辉春你记住,有加无住,你记住,够你用了。”的确,我受益,跟大家分享啊。

广阔空间:谢谢!你这个例子举的太好了,也太是时候了。往往前面一段时间挺追求这些名词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总以为把它理解清楚了,就等于掌握了,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呀,是吧?

岚山:小哥,你要经常抽时间跟我们讲一讲啊。

惟钧:哎呀,妹呀,你那么棒,真是,哥是怎么想的,跟大家聊聊就行了。比如说去年那个生日这件事,师父都提出来了,不惜舍身去护法,但我们还有很多人去谈和谐也好,等等也好,一大堆理论。他没有那种精神,那种心底里的改变,以我们自身的牺牲也好,换来这个社会更加的和谐、更加的进步。这个劲头他没有,落在一个理上去。殊不知这个理,在心的世界里面,它层层都是这一理,那关键是你能否去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身边的助缘。往前去走,通过碰撞、摩擦,或者像师父说的通过沟通、作用,达到相统一。这个劲头出不来,你还证什么?

岚山:小哥,你说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是出在愿心不实?

惟钧:就是愿心,他想做个什么,他不实,他落在理上去做事了。理上做事就没有力量,理是别人的理,不是自己的心。心要是出来的话,理就没有用了。

岚山:是呀,就是停留在道理上,而不是把那个理说成师父说的那个理无二致的那个理,那是法则。

惟钧:对。“心乃万象之主宰”,关键是到时候你的心要能突出来,你自己心的主宰是什么?你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你是菩萨道也好,等等,你是不是要真心做这件事,做这样一个人?这决定你的未来。比如说,八弟跟大家聊过,他出关之前,他看到那个景象,凭什么他能跳出来?就因为他有他自己的主宰。否则的话,从道理上来讲,他就会迷在那个相中,师父说,你可以出,他就出来了。如果他出来的话,师父后来也给我们讲过:“他要是出来的话,那我就收尸了,他就完了。”那依理和依心,这个地方它就决然体现出来了,你什么样的心,你主宰什么样的事情。

岚山:谢谢!其实说来说去,还是要秉持那个愿心去实证。

惟钧:是的。本性是同体的,一心同体,这是基本的东西。咱们基本的东西都有的话,那就是在行当中,你是不是这样的?这样,你就大胆地去证、去行。为什么去行、去证呢?因为对方他需要这样,需要我们各方面共同去圆融,共同去达到一个三元,共同达到一个共同的、共融的一个东西出来。这东西靠谁?不是靠我们自身去做嘛。那做的过程当中,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这样去定位的?同时,在内心做的时候来讲,我在觉他的过程当中,我自己的法性也会得到一种提升,习性也会――

岚山:那就是说我们自己也需要,我们自己首先需要吗?

惟钧:我们需要啊,我们需要在哪儿呢?你是这样的人,但你没证得它,没证得它当然你需要了。就是生命来讲,就是从理上来讲的话,对一个心来讲的话,他可以是讲的透透的。但真实地对心的认识,他是根据心的不同次第来给予解释和揭示的,在这个次第以下的层面的演化规律,或者说他的起因,都可以给予不同的解释,那这是所证而来的。没有这种证来讲,光是一个空理,空理它不能在现实当中达到理和行的结合,这是不行的。

惟恕:空理是没有力度的。

惟钧:哦,惟恕上来了,谢谢!

岚山:惟恕讲讲吧。

惟恕:刚才惟钧讲的,我觉得是非常有力度的一种体现。这段时间我的心里面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个力量要从心里流淌出来。这个愿行呢,一般有时候,包括我以前也有这么一种误解,拼命地去做事。但是,他这个力量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那么我们的实证呢,要往心内去走,在自己的心上加大力度。比如说,自己的清静心不够,那么自身的清静这一块儿就得加大力度去证,然后由自身的内心的这种实证清静的力度往外流淌,然后体现在事儿上的时候呢,你这个事就有力量了。

惟钧:比如说大家晚上是在这儿等着,是等什么,等人参呢,等萝卜呢,还是等什么呢?可以睡觉,也可以去聊,你等什么呢?

平璋:对我来说,好像是对师父的依赖,好多天没听师父讲了。明天是周末也没什么事,就想熬着,想听一听师父讲。

岚山:我等,其实我就期待着在师父来的那一刻,就是每一个当下,能与师父的心相印。

广阔空间:在这个时刻,与众师兄们在一起,“让本性流淌出来!”多么给力的话,这个意境太美妙了。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是逼着自己做出某些,但不是自己自然而然的,那是有为、有求的。好给力,九妹。

惟钧:是吗?那咱们共同前行。因为我们心性流露出来的时候,你是坦荡的,就像师父说的,我们本身是和谐的。那这个时候,肯定有不理解的,还可能有一些阻力。那这些阻力来讲,该前行前行,因为是我要做的,不是别人要做的。

广阔空间:是的,确实是我要做的,但体现出来,往往心性不同,体现方式方法不同,有人很自然,有人就很造作。我体会是。

惟钧:心有多大,事有多大。

广阔空间:心大呀心大,一直以来理解的也不是那么充分。

惟恕:广阔空间好像还有点在意别人的表现?

广阔空间:似乎还有,现在力图在转化当中,把它彻底摘除。

惟恕:就直接地证自己,把自己证出来,其实是最殊胜的。有些人他表现不好,在这个环境中咱不受影响,直接就证自己,那这个力度就更大了。

广阔空间:是的,我有这种感觉,你一说我更加明晰了。

惟钧:原来我最印象深的就是,平璋她跟我说过几句话,就是大家在参禅当中,她可以平实地、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来。这是让我特别敬佩的一点。

惟恕:平璋所说的“让本性流淌出来”,这句话确实是不错。

平璋:这是惟钧说的,我也觉得对。

惟恕:是惟钧说的,哦。很多人做事是让习性流淌出来。

岚山:我最近跟大家参禅学会了一招儿,就是面对万事万物呢,观自己的心。我觉得很受用。

惟恕:对呀,观照嘛。

惟钧:这心呀,其实是找不着的。心和万事万物是相融的、同体的,别染着于某些东西就好了。

惟恕:个体的心也是没有的,本身就是虚幻的。

惟钧:停留在一个层面那就麻烦。

岚山:但是,我觉得碰到一个事项的时候,有的时候你还是能够看到。

惟钧:没错,这个心他之所以能看到――

惟恕:看到是因为没有修正,没有修正到干净,就是心上还有垢,你看到的只是垢。

惟钧:其实我感受,大家看到的心呀,说白了,只是你们修心的那个次第,它并不是本心。别把那个次第当心。

岚山:理解,谢谢!实际上还是师父说的那句话是对的,就是有而无住。就是当下随缘而做,然后做了就放掉。

惟钧:是的。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因为他的次第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次第来讲并不是心的全部,因为心的全部来讲,上师揭示出来的,你往前去走的话,那就不以次第而论了,以心而论了。

剑锋:惟钧,我想问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感觉做事的时候,还是感觉到潜意识里的那个东西先出来,它在前面起作用,然后后面呢,自己的那个行为会跟着潜意识在走。是不是这样的?其实,那你说在修正的过程中,是不是应该是把那个潜意识里边的东西先去掉呢?

惟钧:潜意识也好,或者是你后面跟也好,其实就是你在做事的时候,那一霎那的时候,你要问自己那一念能否定住?定的过程当中,有加无助。不能刚出一念,后面出了好几念,这念分叉了。分叉的时候,那你做事来讲的话就分心,那这时候就体现不出修心来了。

剑锋:那是不是说,出来的第一念,它不管是对是错,然后要定在那一念上?

惟恕:不是这样的。惟钧说的定住这一念,是指你的发心那一块儿。

惟钧:对。

惟恕:你说的你的潜意识里面,它是有一些习性啊,潜意识里面有一些念头哇,这种潜意识里面的念头,你可以用第二念去规范它。

剑锋:哦,明白了。

惟恕:但是,当你有了一个真正的发心的时候,要能够恒定它。不要一念过后,又被其他的念头又怎么样了。

惟钧:对。

剑锋:可能有时候在发心那块儿还是心力比较弱,有时把持不住。

惟钧: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是证的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说针对那个事物本身怎么怎么样。那个事物本身怎么怎么样,是因为你的发心。这要问清楚自己,发心定下来时,你就往前去走,走的过程中不要为其他念所干扰。这个过程做完了以后,你“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了了有何不了。”因为证的是这颗心,这要结合起来。

惟恕:把持不住也没有关系,你意识到把持不住,你下次就能把持住了嘛。

剑锋:明白了。

惟恕:把持不住,那个也是“了了有何不了”。但是你的方向,肯定是不断地增强心力,去把持住。当你在懊悔自己把持不住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你在不断地修正自己,所以不用担心的。

剑锋:谢谢惟恕,谢谢惟钧!

惟钧:谢谢哥们儿,谢谢剑锋!

广阔空间:惟恕,刚才你说,自己的心他是没有的。我理解这个没有呢,心与性本身是具足的,也可以说,用我们的俗话说是透明的,平时是见不着的,是与万事万物一心的。那我们看到的那颗心,查到观到的那颗心,是有垢的、有想法、有一些自我的,我们才能观的到。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吧?

惟恕:对,也可以这么讲的,就是说,真正地还归本原的时候,他已经不是那种个体的心。所以说,佛教里面就用“无我”来形容这个“心”嘛,无我了。而平常人们所说的这个心呢,他是基于有我的基础之上的。我的心,哪来我的心呢?身和心,比如说身,它是由四大、五蕴结合而成的,那么心同样的,它是由累世的各种执着纠缠而成的,这个自我的心是没有的。那么说无我的心,刚才惟钧也讲到的,什么山河大地呀,什么万法呀,他都是统摄在一个心里面。这个心呢,也就是性,也就是本性。这个本性呢,也就是本心,它没有什么区别。诸佛所证的是同一个本原嘛,众生他也是同源的。所以,所谓的修行人明心见性,他无非就是要还归本原。回到那个本原当中,还有你我吗?在师父的客厅里面就挂着一幅字,第一句话就是“心无你我”。

广阔空间:心无你我。

惟钧:听师父讲这个世界是心的世界。我们的毛病就是说怕你执,你一执的话,他就不能进入心的世界了,你不执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心。

惟恕:对,执就是小我的心,就是刚才所说的那个次第的心,次第的心其实也是一个小我的心,对吧?你证到哪一个次第了。所以一旦有执、有着,那就落在一个小我上。

岚山:是不是就是住在这?

惟恕:对,住在那了。那你无住的心呢?无住的心它就是本原的。

惟钧:住本身就是心了,也就是直勾勾的,你就是八地、九地又有什么用?没有用。

惟恕:是个阶梯吧,还是要回归最终的那个本原。

惟钧:对,就是说,他证的已经很不错了。但道理上来讲,这些东西还是要放下。当一个人能明了的时候,那八地、九地就是一念间的。当然,也不能万念之中就那一念是,其他念都不是,那也毁了。

惟恕:那就太可惜了。其实我感觉这个修行啊,真的是挺不容易的。不容易在哪儿呢?你心上的一点点的突破,它都要费很大的周折才能突破,因为你自己的心呢,它是困在里面的。从道理上明白比较简单,从八地到九地,从九地到十地,从十地到佛,一下子就理上明白,非常简单。但你真要去登这个阶梯的时候,去突破自己的时候呢,在行中证,在证中行啊,这个过程它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他必须去行,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够去证心,在理上去谈是一点用都没有的。所以今天平璋说的挺好,让本性流淌出来。每证一步,本性就多流淌出来一部分,达到彻底无碍的时候,本性随时的流淌,真正是“无我慰天心”,到那个境界,那就是我们的夙愿了。

惟钧:大家就这么去证的话,佛菩萨也好,不给你给谁呀,肯定是你的。因为你在行这些事,证这些内涵,就比那些搞抠抠馊馊、唧唧歪歪那些东西要强的多。大白话跟大家聊了啊。

岚山:精彩,谢谢啊!

惟钧:不好意思啊。

广阔空间:讲得多好,怎么还不好意思呢?听你聊真的挺开心的。

哈哈:惟钧老师,我今天晚上跟一个同修聊一个话题,让你帮我指正一下,看看对不对?就是我们平时聊的发心呀、当下呀,这些话题,其实我今天突然悟到,还是想到,我们有时候说我发心去做一件事情,我发心去说一句话,我觉得这是为了发心而发心,而不是真正的发心,应该是做完这件事以后,回头再看一下,真正的用心在做事,很自然的东西。我对发心是这样的想法,不知这个想法对不对?

惟钧:从事物层面来讲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这么一个情况,但从修心来讲的话,这个层面是不行的。什么是发心?首先你对心的定位是什么?你对心的体悟是什么?悟的是什么东西?那在你修行当中,和这个是不是相符的,这个称为你的发心。因为心是统摄于万事万象的,统摄四生九有的,这种统摄体现出他和他是同体的。那你在事项当中,是否体现出这样去走的,那这称其为真正的发心和真正地去实证。如果脱离这一点,比如我想去做一件事,我就发心去做了,那它就是在这个层面而论,它不是师父经常讲的无义参。所以,我们在行任何事项当中,你的背后,心的导引,或者统摄的点是什么?这个是每个人都要去找的,要去问的。否则的话,大家都是发心的话,那就容易干仗,你也发心,我也发心,咱俩角度不一样,那你说怎么办?你发心,我也发心了,怎么归结呢,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惟恕:而且这里面也涉及到一个什么是真发心,什么是假发心这样一个问题。假发心是什么?是做给别人看的。真发心是内心非常愿意、非常愿望去做某一件事,做完这件事情他心里就特别的舒服,不需要跟别人讲,他心里就特别舒服,那是真的满足了他那种愿望,他就不需去要讲出来的。

辅明:我也同意惟恕的说法。在修行之初呢,每个人都有真真假假的发心,那这个时候唯一不去评高和低的话,在这个过程当中,只看发心的真实。

哈哈:是否真发心,真假发心,这两个有本质的区别。

辅明:这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评估的。

惟恕:比如说,象我们发心去修行,那我们修行给谁看呢?给家里人看,还是给朋友看?其实发心修行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认识,既然发心修行了,那我们修行就是最大的愿望,能够有修行的机会,就像有一些山里的孩子想读书,能够进课堂就高兴的不得了。象我们发心修行的话,能够有修行的善缘,能够得遇上师,能够得遇善知识,那就是最大的喜悦,无论吃多少苦,他都是喜悦得不得了。这种发心是真实的发心,他没有给自己为难啊这些东西,真实的发心没有任何条件的,他非常高兴地、愿意地去做这件事情。说真的,师父很辛苦的带着我们这些徒弟修,这也是师父的愿。徒弟有所进步,是师父最大的欣喜。

哈哈:惟钧老师,我跟您说一下,前几天我们师兄弟四个,其中最难伺候的那个,我们都生他气了,我生气生得最狠,然后我就跟他说,“我再也不理你了,每次我们都去包容你,你太过分了。”然后,这几天我也在想,我也反观自己,如果我们真的这样抛弃他,什么叫同体?我想我们四个应该是同体的,如果真的把他给抛下,我们三个没有责任吗?我们三个也有责任。所以,我觉得应该站在整体的大局去看待这件事情,我当下给他发了一个信息,我也跟他道歉,也把我的想法说给他听。觉得我们四个应该共同精进、共同进步,不然的话,不管是谁掉队,我们三个都要有责任。

惟钧:其实呀,你也不要纠结这件事情,哈哈。拜师以后这些人啊,我知道你们这四个人当中,有一个如果是不能够去精进的话,掉不掉队的问题,那是他自身的问题。从我们自心来讲的话,每一个众生在我们心里都是要承载的,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在我们心里掉队的。那这个事情,特别是拜师以后,该说的就的说,说不行,该打的就得打,说也好,打也好,在我心里面,我是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这是真实的。问自己这一块,如果是当下这个缘法中怎么去做的话,那不用在意的。如果说是心里头舍弃那一块儿,那是要修正的。你看一看,是属于哪种情况?

哈哈:可能也不会舍弃他,只是想把他隔离一段时间。

惟钧:软软唧唧,唧唧歪歪的,做起事来前怕狼后怕虎的,那你要他干什么,对吧?那该折腾他就折腾他,因为这个前提是不一样的,对待个体而言是有特殊性的。

哈哈:我现在心里舒服多了。我心里挺纠结这件事情的,其实晚上的时候就放下这件事情了,因为我还是觉得我们四个共同精进。

惟钧:那我还希望所有师兄弟都共同精进呢。那希望是希望,不行的话,该揍也得揍,没什么可说的,哈哈。

惟恕:哎,其实呢,打个比方来说,四个人一同去跑步,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四个并排,跑的速度都一样。那如果出现一些情况,一个人跑的慢一点,那要看他主观上,如果他主观是非常愿意跑快的,只是力量不够,那咱们三个人拉他一把,拖他一把都可以。但是如果他主观上,他不是想跑的快,他就故意想掉队,那就不如我们拉开点差距,让他自己看到差距,看到差距之后呢,他也会很着急地赶上来。所以,舍弃不舍弃的呢,是我们的内心不舍弃,并不一定体现在相上不舍弃。

哈哈:其实当初我跟他们说,把他隔离一段时间,可还是舍不得。

惟钧:隔离只是一个方法,并不见得咱们在内心上真正把他隔离了。

哈哈:哦,只是像一种相的隔离。对,这种解释应该挺好的。

惟钧:是。

哈哈:谢谢惟恕老师,谢谢惟钧老师!

惟钧:谢谢你,哈哈努力。

辅明:我觉得哈哈呢,如果在方式方法上,你认为隔离一段时间更好的话呢,你就隔离,但你的心不要纠结。

哈哈:我知道怎么做了,谢谢辅明姐姐!

辅明:不客气。

惟钧:修行乃大丈夫之所为,哈哈你要知道啊。

广阔空间:谢谢诸位大菩萨!这回算明白了,有些事情自己搞不清楚是怎么放,是怎么往上抬。明白多了,特别是真发心假发心。有的时候,查一下发心好像是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自己真正的一种体会,真正的点位。这个点位,因为它不真实,也跑丢了。想想也挺好玩的哈,发心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惟钧:是的。可怕的在哪儿?跑了一圈,或者转了若干圈以后,理上也明白了,也比以前也通达了,好像懂得很多了,但自己还是自己。这就太麻烦了。

剑锋:我觉得刚才惟恕说的那个,修行象跑步,我觉得比喻的特别恰当。其实整个修行就是一个自己努力的过程,也是一步一步突破自己的过程。

惟恕:对呀,你想要达到终点,对吧?肯定要自己努力地去跑,然后过程当中跟大家一起加油啊什么的。因为你离开大家,你自身的跑呢,方向啊,努力程度啊,都是有问题的。这个比喻当然是很狭义的。

辅明:千万别为了得第一而跑。

惟恕:倒不是说跑步这个比喻完全就能够代表修行,只是一种比喻而已。但以修行来说,跑步这个比喻就意味着你必须自己去努力,你不是跑给别人看的。

剑锋:我还是觉得在跑步的过程当中,跟你们在一起,看着你们这种精进,对我们这种激励和鼓励都是起了重要的作用的。

惟恕:对呀,本无你我嘛,咱们大家是一体嘛。今天大家热情都很高啊,可能是受到了普贤菩萨圣诞的影响。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3月23日 —— 对对子

:要聊,要有话题才行啊,你们现在个个都在那老僧入定。

心元:红楼梦这帮人,当年搞一个题目,什么打个诗签啊,互相连着往下。我觉得主持人搞一个小话头,比如说每个人讲自己的一件事,一天一个一个往下讲,这也是非常有意思,不妨多琢磨点花样。

三缄其口:刚才讲完课之后大家也聊这事了,我就说大家讲讲自己的群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起这个名,其实一人也就讲两句,算是开个头吧。

心元:比较好。

清凉:从头往下轮着来。

三缄其口:那从师父先来。

心元:哪个管理员先唱歌,唱完了停,她点一个人就行了。

三缄其口:唱歌我就别来了,大半夜的该吓着人了。

心元:那就念首诗吧。

三缄其口:念诗我得现上网搜一个。

清凉:多简单呐,床前明月光嘛。

心元:念一句诗,从上往下数,数着谁的就是谁,就开始讲,时限一分钟。

三缄其口:那我先来,汗滴禾下土。

:我先来吧,然后你们连着来。我是说了连字都在一起啊。

12841 02:52:40

无语震苍穹

:我的第一句出来了啊,第一句叫:无语震苍穹。从我这个顺序排,接下来第二个。

三缄其口:下一个应该是sky。

sky:怎么跑到我这了?不是小无语吗?

:不是啊,从大厅里面的排序呀,第二个是然寂儿,就这么排下来。

心元:然寂儿好像只有香如故,这要是没闻到香的人还麻烦了。

sky:然寂儿在吗?

心元:然寂儿找香去了,哈哈。

:然寂儿到现在,她给发到我这个私聊这里了。然寂儿你发错了,你发到我私聊上了,你赶紧发上群里。

sky:太违规了,这个时候不能发到小窗。

Ann然寂儿 02:54:33

有行融娑婆

sky:然寂儿说的是:有行融娑婆。

清凉:来一句,来一句。规则――

sky:没什么规则。

:那肯定有规则啊。

sky:五个字嘛。

:五个字,你看啊,稍微有一点对丈,但是不要求很严格。不能我说:无语震苍穹,你来一个:今晚吃饭没。

辅明:师父,您就别那么严格了吧。

:没有,我不是很严格,但是,这也要练练兵才行啊,必须个个都要被窝里放屁。

sky:哈哈,能闻能捂。

:咱们现在是行令,前面一个人讲完以后,给他数到10,如果上不来,那就接下来第二个。然后这个连不上那就要挨罚了。

清凉:哎,我有点不明白了。第三个人是对师父的呢,还是说自己跟着往下起的?

心元:我觉得不用那么太严格,根据这个环境,你说那么一个有点像样的词儿就行了。

小无语 02:55:50

如如瑞大地

Tur 02:56:39

愿心惊环宇

:愿心惊寰宇。

Tur 说:2011-03-23 02:57:50

环 字不对

清凉 说:2011-03-23 02:58:06

寰宇

sky 02:58:15

大行入娑婆

三缄其口 02:58:24

步步理禅机

剑锋:禅机处处现。

北极光 02:59:41

寂空容大千

辅明:复泉!

惟钧:不说我先说了啊。

sky:不能抢。

:他现在是迫不及待想现身哪。

复泉 03:00:35

一心融大千

好了:该谁说了,是该我了吗?

辅明:好了别急。

大海 03:01:49

在爸妈家 隔墙不方便 大海纳百川

三缄其口:大海你说那个隔墙不方便也算吗?

:他是前边这一句不能算,“在爸妈家”不能算。隔墙不方便,大海纳百川。他说了两句了,不错。

心元:他觉得在大海里方便,不错。

大树 03:02:15

雷声似无声

好了(纬伦) 03:02:24

愿心绕苍穹

心元:好了应该来一句易经的卦象。

小无语 03:02:41

诸佛处处在

12841 03:03:43

pastedGraphic.pdf

小无语 03:03:47

诸佛在处处

岚山:我心自如如。

辅明 03:04:30

同体托山河-幸福人生

心元:我还不知道在哪打字呢。不过小无语一个好日子,我也祝福他,证空了以后送一句:破空入娑婆。

辅明 03:04:49

破空入娑婆-心元

sky:你这有抄袭的意思啊,我那是大行入娑婆,你这什么空入娑婆呀?

心元:破空啊,师父不是说他是无语震苍穹嘛,对一个破空入娑婆。算抄袭你。

思謹 03:04:53

毗卢现东土

:思谨的毗卢现东土。接下来该是谁了?悟旭。

三缄其口:悟旭好像不在,那就过。下面该惟恕,在吗?

朗月 03:05:18

朗月照晴空

悟旭03:06:08

愿行融大千

惟恕 03:06:30

金莲在人间

:惟恕,金莲在人间。这个金莲是三寸的吧?

:哈哈哈哈……

sky:该惟钧了。

辅明:惟钧等半天了。

惟钧 03:06:57

还虚开太平

是翠翠 03:07:10

如如归本源

sky:翠翠前边还有一位,应该是昭谨,昭谨在吗?

:昭谨在睡觉。

昭谨:昭谨在!

:在就轮到你了。

辅明:老班长来一个。

昭谨:来一个,行。愿心直上九重天。

心元:七言。

:好!现在是到了朗月。

朗月:说完了,朗月照晴空。

:哦,朗月也说完了,好,现在是本晖。

本晖:喵――

:贴个猫叫?

本晖:我正在贴呢,没想呢。

:我以为谁家养了一只猫。

心元:别说,下次谁犯规了,就罚他学动物叫,挺好。

本晖 03:08:50

点点真心观

:点点真心观。接下来。

sky:小涵涵。

涵 03:09:17

我也在值班

辅明:‘我也在值班’,哈哈――。

sky:跟值班没关系啊,涵赶紧接。

三缄其口:哎,也算五个字吧?

心元:合格,合格。

:呵呵呵。

sky:不行,好好接。

涵 03:09:41

我录音呢

涵:四个字肯定不合格了。

:四个字肯定不行的。

心元:值班加录音,就完了。

学子:师父,你好。我老想跟你说话,但是我的耳麦有杂音,我不敢吱声。

sky:那一会儿可以说五个字。该淡定了,淡定呢?

淡定 03:10:21

宏愿显大行

清凉 03:10:29

万行担家业

心元:万行担家业。利斧啊!

琪波 03:10:53

无畏行娑婆

清凉:哎,我怎么觉得这个刚说了?

心元:我是破空入娑婆。

瑞雯 03:11:06

无墙更方便

sky:雯雯太逗了。

:无墙更方便,那是小偷!

:哈哈哈哈……

瑞雯 03:12:05

佛前奉心茶

:这个可以过。

益友 03:12:04

佛光映海天

精进禅昧 03:12:08

步步精进行

昭谨 03:12:40

真心担佛业.

老白 03:13:14

万籁本无声

蚂蚁 03:13:57

琪葩绽太虚

sky:蚂蚁很拽哎,她用她的琪字哎。献朵花吧,该超凡了。

超凡入圣 03:14:32

无我行大道,智斗刁德一

sky:哈哈,刁德一。

辅明 03:14:49

心花处处开

12841 03:14:50

pastedGraphic_1.pdf

惟恕 03:14:58

小茹:一笑泯恩仇

sky:惟恕还代言哎。

惟恕:积极参与嘛。

:惟恕现在是小茹的秘书。

鹅卵石 03:16:09

有心来归位 天地齐响应

辅明 03:16:26

萱琪:灭息无边苦

:灭熄无边苦。

sky:转回去喽。

:好,接下来是改变规则。还是我来起头,第一句,然后由我来点名,接上第二句。我会点三个人,今天呢,接下来会契合今天的日子,今天什么日子呢?

:观音菩萨出生日吧?

惟钧:观音圣诞日。

12841 03:17:50

圆通处处观自在

:好,我出的第一句是:圆通处处观自在。10秒的时间,接下来是心元。

心元:声声入耳证大千。

:声声入耳证大千。翠翠,最后一个sky。

无语 03:18:19

悟庶处处在于此

Ann然寂儿 03:18:26

平等念念造万缘

是翠翠 03:18:56

无挂无碍心莲开

sky:我是接翠翠的吗?

:对呀。

sky:无挂无碍心莲开。还真接不上呢。

瑞雯 03:19:49

不落两边行六度

惟恕 03:20:13

清净时时转法轮

昭谨 03:20:55

明心方才能自在

Tur 03:21:32

愿心圆满沫娑婆

sky 03:21:39

心莲等等映莲台

北极光 03:21:50

心宇夜夜打更人

辅明 03:21:52

甘露点点洒凡尘

:我现在把第一和第二句连起来,然后呢,接下来是你们连下面的下联两句。

12841 03:21:58

圆通处处观自在,觉行如如证莲台。

心元:这难度又抬高了吧?

: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

sky:那就这样,您点到的人写,没点到的就不写,要不然都放在上面看着特别乱。

:这个难度比较大啊。

sky:大家同意一下。

:你们先看一看或者先说一说,这两句它相互的平仄和对丈体现在哪里?先说对丈,后说平仄。

心元:字就不用说了,都是对着的。从意义上来讲,这个对丈也是很严的。圆通是观音法门的特点,而这个法门的成就,圆通也是觉行。处处观自在,达到究竟自然如如证莲台。

:那就心元来连上去?

心元:恐怕一下――,还要慢一点。声声入耳证妙觉。

益友 03:24:16

性空如如本无碍

:益友的性空和本无碍可以用,但是如如已经不能再用了。

sky:要接的话,最好还是按照上面两句一起接啊,否则一人一句都乱了,把屏幕都顶没了。

心元:入耳声声证妙觉,循声处处护众生吧,循声处处济娑婆。

sky:别着急,慢慢想。

心元:好了。

惟恕 03:25:51

清净时时生妙法,华藏法法显无碍

:惟恕的清静时时生妙法,第一个法和后面的这一句的两个法呢,就――,其实把那个益友的性空如如本无碍,把如如改成了了,这作为第三句就可以,然后第四句再连上。

学子:心心相映驻春秋。

Ann然寂儿 03:26:45

平等念念造万缘,圆满寂寂归本源

三缄其口 03:26:50

三心融融之本性, 一念丝丝连心境

益友 03:26:55

性空了了本无碍

蚂蚁 03:26:59

观音秒秒勘娑婆,净染丝丝济苍生

清凉 03:27:23

苍山点点青绿影,怒海滔滔啸空来

:清凉有气魄,山河瑟瑟……

清凉 03:27:38

我这个就是没禅机

惟恕 03:27:41

圆通处处观自在,觉行如如证莲台。清净时时生妙法,性空了了本无碍。

12841 03:29:48

娑婆色色生妙法,性空了了见如来。

清凉:师父已经说了:娑婆色色生妙法,性空了了见如来。

12841 03:32:18

处处观自在,如如证莲台。色色生妙法,了了见如来。

sky:处处观自在,如如证莲台,色色生妙法,了了见如来。好棒!

清凉:我的妈呀,师父,你这个太好了吧!

心元:处处,如如,色色,了了,都说完了,我们只能说好好了。

sky:太厉害啦!那是不是在关里的时候就是观自在、证莲台的那个过程啊?现在后面还有两句,一定努力。

:师父不厉害,不厉害,马马虎虎,呵呵。

sky:太厉害啦,不是一般的厉害呦。

惟钧:太好了,真是的。

sky:确实是在观自在以后才能证莲台。

:对呀,证莲台以后就必须生妙法,才能见如来。

sky:对对对,太感谢了!刚才接第二首诗的时候,不约而同的都,我也想到了见如来嘛,我接的那句,如何生妙法呢?

:现在自由聊天吧。

惟钧:太震撼了。

心元:师父这个太难对了,只能凑合着说说。

sky:这事能凑合吗?你想想。

心元:有总比没有强。

sky:那你怎么理解我入关的时候,师父说把所有的都放下,你怎么理解呢?

12841 03:32:54

观自在,证莲台。生妙法,见如来。

惟恕 03:33:16

自在莲台,妙法如来

昭谨 03:33:31

圆通听海得自在,白莲台上观疾苦,救苦救难行六度。

12841 03:33:59

不错不错,奖励12841花一朵

心元 03:35:49

好好观自在 急急证莲台 空空现妙有 清清自如来

sky:你不是说有比没有强吗?急急证莲台。我说那你怎么理解我入关的时候,师父说:把所有的都放下,你怎么理解呢?

心元:迅速的放下就是急急证莲台了。

sky:你行!你真行。

心元:对吧?

sky:都放下,还急什么呢?

心元:不急能迅速放下吗?

sky:急了就能放下吗?

心元:急了是拿起来,不急了是放下。

sky:但是该急还是不该急呢?

心元:该急又不该急。

sky:本来是想献朵花的啊。

心元:现在甩的屎。

sky:我是看到师父写的这个特别高兴。

心元:法喜充满。晃晃悠悠人间路,本来是。呵呵。

辅明 03:46:30

12841:观 证 生 见

12841 04:02:06

祝诸位得大自在!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3月22日 —— 安于当下  自我完善

学子:师父,你上半夜讲的那个大三元,要用大三元。大三元讲的赞同,赞同那些反对的人,他们不相信,赞同让他们相信,这是指大三元之一吗?

:不是,它的目的不是赞同他,赞同他是手段,赞同他的观点是手段,就是你首先要接纳他、要欣赏他,这是手段。然后,从中你让他自然而然地,以他自己的矛来攻他自己的盾,最后他就会发现他自己错了,他才会自觉自动地去改正。

学子:这是一通百通,就是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在修行中出现的执着吧?比如叫儿子辟谷,他上星期回来,我有点强迫他辟谷,就没烧饭给他吃。后来听了师父这样讲之后,我觉得跟这个治病的方法是一样的,心病和治体病是一样的方法。对吗,师父?

:是的。

学子:就是有时候我们老想教别人什么,还不如是我们跟人家学,学的时候他教我们,他自己就调整了。

:是啊,就是这样的嘛。因为大三元首先就是把你、我、他揉在一起的,把你的、我的和他的统一成“我们的”,这就是我们“和谐统一论”的一个最根本的内涵,也是它最核心的内涵。所以,你有了这个前提以后,就不难去顺应万缘当中,调整自己的角度和调整自己的心态了,因为前提不是对立,这是第一个。第二,你是合融,所以你不对立,合融的前提是接纳、改变、同化。首先第一步你肯定是要接纳的,所以在新六识当中,为什么说我把赏识放在第一位?你要赏识自己,同时你要赏识别人;你要赏识自己的优点,同时你也要赏识自己的缺点,然后唯有这样,你才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也正确的看待别人,由此你才有可能去改变,最后你才有可能去同化。

各处其位,各司其职,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做同一件事情,不管是社会也好,什么也好,它都是一个分工协调的关系。其实很多事情呢,我本来也没有可能每件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去做,我也只不过是在我的位置做我应该能做的,各在其位,各司其职。所以这个问题,我想你们最好是,一个是自我协调;第二,没必要每个人都要去做某一件事情,也不要因为某个人的看法不同,或者是见地不同,然后就对自己的发心产生疑惑,甚至是退缩,这个就太没必要了。

学子:嗯,我明白了,本来我就这样想的。师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修持过程中有时我也有困惑,因为我觉得从做人的角度来讲,还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可能从工作上啊,或者为人处事上啊,有时也会反观自己,性格上有些体现的不足呀,或者是工作方法有些不足呀,也是不断的在调整,我感觉进步也蛮大的,心性的调整、工作能力的提升都得到了一些验证。但是,有时我也怀疑,或者别人也给我一些提醒,就讲你是在做人、完善自我,但是你的心是不是在道上?因为从修心的角度上,我就一直也怀疑。我是在完善我的人格,还是真正在修心?在得法,通过修为,通过完善自我,在心性上得到一些实证,或者是从内心来讲,修心来讲,真正在修心的道上,这个我很难把握,我也不知道怎么去把握,怎么去做,怎么去想这件事?

:你如果是以这种心态的话,你永远是把握不了自己的,你也永远不能主宰自己。因为你的心只有你知道,别人他是无从对你的心去指手划脚的,你也不能够以别人的心来套你的心。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不管你参禅也好,什么也好,你不要老是去看别人走路,好好看自己走路,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你的心态你自己很清楚,你不能够因为别人,因为别人他并不了解你,别人也不是你。所以包括我自身,我也从没有要求我的任何一个学生去办一切事,我都是在一种引导的前提下,然后给学生无限的自由空间。因为路毕竟是要他们自己走出来的,所以对于我来说,必须要让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弟子来穿自己的衣服、走自己的路。

所以,你们以后在参禅当中,你千万千万不要强制性的,或者有一点喧宾夺主的,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别人去接受,而且是为了要体现出自己的高明,然后就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去否定别人。其实这样呢,你即是在断别人的慧命,也是在断自己的慧命。

所以你以后出现这样的问题,别人对你说什么,问你是不是心和是不是道,这个只能你自己清楚,你大可不必因为别人说什么,别人所说的,那是别人站在他的角度来看你,那么你可以自己反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你不能够因为别人对你的某些看法持否定,然后你回过来把自己否定掉了。就有如说,你现在走路,一百里的路你已经走了五十里了,然后另外一个人说你走路的姿势不对,脚步迈的尺寸不对,然后你就自己退回原地重新走起。那这样的话,你不是很吃亏了,是不是啊?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是自己自主宰,在修持上,因为自觉是第一位的。所以任何人,包括上师,他只是接引,因为任何人不能代替你修持。所以在修持中,你自己明白了你自身,认识了你自己,找回你自性,然后你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契入你自己的法性的路,勇猛精进就行了,就不要左顾右盼,就不要理会人家说你走路的姿势对不对。

 

2011年03月20日 —— 如来禅与祖师禅

主持人:大家在讨论如何参禅,每个人应该抱何种的心态?大家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学子:我的意见是,最好有点题目,自己做好准备。

主持人:今天的题目就是如何参禅,参禅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抱何种心态。

……

学子:我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很受启发。我们这里参禅和你们不太一样,内容很单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是面向农村的。人虽然多,文化水平比较低。你要参理悟,多深、多明、多广,那是参不起来的。但我们参禅也有自己的特色,跟大家汇报一下。简单地说,我们每个月都有集中的学习,好像在部队周六开组织会议、班务会一样。汇报思想情况啊、行禅的情况啊、谈谈自己的经验、取长补短啊、共同精进啊,都是这样。我们每个月的情况不一样,上上个月就是泡豆的事情,我们派了几个人特地跑到镇江的醋厂,专门定制的米醋。这个月初八,我们在寺庙里,大家坐在一起,大家谈怎么样日行一善,怎么样辟谷济善,最后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象我们有的人在外面宣传,别人接受不了,因为文化素质上有问题,语言上也有问题,方法上更有问题。因地制宜嘛,我们在寺庙里,大家总结经验,从即时开始,怎么样去宣传他能接受得了,最后效果很好。大家总结一下行禅的方向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各自怎么去做,都是这样参禅。跟大家讲的参禅的方式、方法简直不能比。我们就象集中起来的农民协会一样,让我谈,很惭愧,讲不好。

好了:你也别说农民怎么样,其实我感觉农民最厉害。我就是一农民,你别觉得农民怎么样,农民修行最厉害了。

学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干事很实在。

2011年03月18日 —— 心无所住  安于空性

学子A:三条腿的东西,无论你怎么放,放在怎么低洼不平的地面上,它是平的,这个大家生活当中都有体会吧?

学子B:咱们不就是讲那个天时、地利、人和嘛。

学子A:天时、地利、人和,它是三个,你再多一点也不行啊,你多出一个腿,4个腿,坏了,那个地面就得特别平。

学子B:我觉的实际上就是对各种规律的综合的判断、综合的考虑。

学子A:为什么说内因起决定的作用呢?你比如咱们占卦也好,周易的占卦,比如这个人看仕途,求占他的官运和仕途。你这个是官鬼爻持世,这首先是第一个因素、第一个要素。官鬼爻持世不旺没关系,对于你这个持世、你这个人,不旺没关系,外界时空都不成熟,条件不成熟,但是你不能子孙持世。子孙持世是克官鬼爻的,所以说自身的,以后在对卦象的判断也好,这个世爻,比如你自己要占一卦,我求仕途、求财运。求财运你是兄弟爻持世了,哪来的财呀?哎,但是有一样,还得看周围的环境谁发动了。所以说,方方面面要有一个综合的判断。

我们对于一个时空、一个事物综合的判断能力,我觉得周易文化的学习就培养我们的这种能力。慢慢的,你从分析卦象当中,你就会在平常的做事当中,慢慢你的思维就不会那么单一地去考虑问题了。它综合周围的许多,年、月、日、时,然后哪个发动了,看你自己、自身怎么样,慢慢从这种思维模式当中引申到我们平常做事。要都能对周围的一切事,天时、地利、人和你都能有综合的判断之后,那肯定做事成功率就高啊。

我是接着上面的话题讲的,不知道前面那个,比如“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它讲的是宇宙的一种规律,它的规律是一样的,我一直在听。还有前面讲课时说的三气周瑜,这不就是在战争当中兵法里面讲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首先要了解对方,你才能够定出你自己用什么样的策略。诸葛亮制定对付周瑜的办法就是气他,为什么气他?他爱生气,他容不下人!尽管周瑜也很有才华,也会打仗,也会什么,但是他找到他这个弱点了,所以他制定的方略就是:我呀,就气他就行,把他气死就得了。他了解对方嘛。还有什么话题?

学子B:我没什么话题了,我能想的基本上在上课时间讲的差不多了。

学子A:有人提问,一粒沙与三千大千世界是怎样的包含关系?讲不好,怎么样一粒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我也知道这个,但是怎么包含的,这个我讲不好。

学子B:是不是说它运行规律是和大千世界是一样的?比如一粒沙也有它的成住坏空,然后大千世界也有它的成住坏空嘛。

学子A:这个问题一般人认识不到。一粒沙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认知到那个高度的时候他能够理解这句话。体现了万物的空性。

学子C:对,空性,还有运作规律,成住坏空。

学子B:我觉得和那句芥子纳须弥好像是一个意思吧?

学子C:也就是说没有大也没有小嘛,一即一切嘛。

学子A: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的认知认识到这儿的时候,他能理解这句话;认识不到这儿的时候,这就是一种说法了。怎么一粒沙它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你的认知提高到那儿了,真是从心底里明白了,才会对这句话有感悟。怎么样从心底里认识这句话?你看啊,下次别人问我的时候,我也可以说“体现了万物的空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这两句话我记住了。别人在别的场合再参这个的时候,我可以把这两句话说出来。说出来,我觉得一个修行者他得从心里真正体会到这个,要不然就是一种说法,就是一种文化。你问我这个,我把这两句说出来就行了,你也驳不倒我,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怎么样从内心深处里真正体会这个规律:真是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在忽然的一天,哎哟,真体会到了,真是这么回事。我觉得这个很关键。

学子C:这个还是要去体悟呀。你都背下来,一个标点都不错也没用啊。

学子A:对呀。可是有一样啊,你在其它别的什么场合,你在参禅也好,参禅悟道啊,大家都坐在一块儿,你要说出这个来,好像别人也驳不倒你。体现了万物的空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也可以说,但你说心里边真的明白了没有?真有没有这种体悟啊?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学子:这大概就是实证的过程吧。

学子A:对了,这就是得证了。空性,什么是空性?

学子B:我觉得就是有而无住。

学子A:有而无住,就是说平时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也好,遇到一件事,过去了就过去了,但心里面能做到吗?在平常禅定当中也好,或者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能心里做到那种空性吗?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实证。能不能做到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学子C:而且这个还是最重要的实证。

学子A:真正能达到心里那种空性了,呼一下子,那种感觉:没了,什么烦恼也没了,这个呀――

学子:心的空境就是不轮回。

学子A:这个必须要实证,没有实证出来,这就是一种说法。

学子C:对!而且它还是在你的每一个心念中实证。

学子A:这个可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做。

学子C:每一个起心动念的挂碍执着,其实自己是最了解的。

学子A:万象皆假,唯愿是真。说了半天,心要不到那,这些东西都是空的。

学子:如风过雨月行空

学子A:“如风过雨月行空”?啥意思这个?请给大伙儿讲讲啊。

学子B:这是不是师伯的那个――

学子C:对!师伯的偈。

学子B:我还没理解到那个深度呢。

学子C:就是你刚才说的有而无驻嘛。风过雨嘛,它这个相还是在,但它不留痕迹。浓缩了讲,就是刚才说的有而无驻嘛。万物、万事、万法,它的相都是在的,但是它又是牵动不息的。就是说,它所有的相都在,而且空不是一个可以追逐的境界。我刚开始修行就是的,我一听到一个空性,我就会去追求,我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想象:空到底是一个什么。结果每次都很失望,一无所得可以讲。如风过雨月行空,其实它这个空有就是不二的嘛。

学子D:这个空实际上是在行当中体现的。风过雨的时候,风是动的,过雨的时候虽然没有触摸到雨,没有任何痕迹碰到雨,但是呢,雨已经受他的方向所改变。那么,月行空的时候呢,月亮在天空中行走,好像是互不干扰不落其中,但同时又可以照亮天空,给黑暗的天空带来一丝光明。在行的过程当中他是不露痕迹的。这是我的体会。

学子C:对,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另外的空,它就体现在你行的每个当下。

学子D:就好比我们在改变某些事物、转化某些事物,我们在做事、在行事,我们在推动它,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实际上我们不落其中,我们既起到我们的作用,又不落于这个事项当中去。风和雨有什么相干吗?月和空又有什么相干吗?既可以改变它,又可以不落其中,是这样一个情况。而且它这个感觉呢,风过雨也罢,月行空也罢,它是润物无声、悄然改变的。这就是跟后来的那个“轻指弹”,那个意境有点相似的。

今天上群的时候,有人在参一个话题,12841微博上有一句金刚经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师父在问,生的心是什么心?我觉得这个话题很好,大家可以在一起聊聊自己的感受。

学子B:我觉得生的是道心、愿心。

学子D:那么,既然都“无所住”了,还怕是生什么心吗?今天有一个人问的问题很好的。他说:当别人打你的时候,包括骂你,我现在说你是混蛋,这时候你是什么心?

学子C:生的是无畏心嘛。

学子A:就是被别人劈头盖脸骂一顿之后,生的是什么心?

学子C:我觉得生什么心不重要,最主要是前面的“无所住”。

学子A:就是骂了就骂了,听完就完了,是吧?

学子C:你也可以打他呀,你打他一顿也没有关系呀。因为你是清静心,你是为了让他明白:打人是不对的!那么你金刚怒目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只要是无所住,你只要心是清静的,你在那个当下,在那个环境,你怎么抉择都是可以的。但是他一定要处于一个清静的心,无所住的。

学子D:我同意。我们作为人来说,我们不是一潭死水。我们看到日本受灾我们会起什么心呢?我们会悲伤对不对?我们的心是悲伤的。当我们看到一些不道德的人在胡说八道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愤怒的。我们如果连这个都不承认,那未免太假了。但是,我们是不是住这个心?如果不住的话,我们就根据因缘显相,根据我们作为一个人基本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愤怒,可以高兴,可以悲伤,都是可以的。但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我的体会是,它对应的是万千的因缘呈现,但同时又不落于其中。这句话正好跟刚才我们谈的“如风过雨月行空”是相似的。

学子B:我觉得是愿心。就是说,实际上,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愿,不论你遇到什么样的境界或者事相,一旦你的愿心很坚固的话,实际上你面对的什么对你来说都不是障碍了。我觉得生的是道心、是愿心。比如愿心:我愿意最终的我的心态变得清静、平等、慈悲这种心,你这种心理坚固的时候,你遇到任何事,你会以这种心态去处理的。

学子D:这个“无所住”呢,应该是如如不动的本体;“而生其心”,这个生的过程,实际上是根据万千的因缘,根据众生的因缘而起用的东西。

学子B:但是它应该有一个根本,你面对什么,对应不同的东西或者不同的人,你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或者不同的做法,但是你根本的那个东西是没有变的。

学子C:根本的就是无所住呀。

学子B:那无所住之后还生什么心呢?

学子C:愿心就是其中的一种嘛。

学子D:你也可以生愤怒,你也可以生悲伤,都可以。

学子:我认为心不生就不能起用,能生的都是后天的东西。生出来的东西,起用的时候,都是根据万千因缘来起用。无住,最后还是要起用为主。

学子C:这个无住,其实就是在用的当中才能体现出无住。你坐在那边象死水一样、象石头一样,那不是无住,那是傻掉了。所谓无住,就是要在所有的事相当中呈现出来、体现出来。因为你不挂碍了嘛,你不管做什么都不执着了,你就自由了。

学子A:要我说呀,有人骂我我就骂他,那时候根本就没想什么心不心的,凭什么骂我呀?我得跟他讲道理。内心当中,动不动自己也是知道的。有时候气的愤愤的,你骂我两句我骂你三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然后我跟他讲清道理:这样骂是不对的,凭什么骂人呐?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这种事儿呀,那时候连反观自己心的时间都没有,就只能应对了。现在说的挺好。

就是说你骂我我也骂你,但是我的跟你讲清道理。刚才为什么骂人?因为你不了解情况了,或者因为什么什么原因。你不能说他骂你,你愣听着,傻笑在那,不动心、无所住。你听不见是不是?我没听见!这也不成。或者你骂我我可以不骂你,但是有一样:我绝对得让你知道你骂人是不对的。

学子C:对呀,这个无所住并不是不用哎,反而是大用呢。你的发心,不管是什么,你如果是清静的,就象刚才你讲的打人,为了让他明白,你也可以抽他。但如果你要是生了嗔恨心,那也要反观自己呀。

学子A:就是嘛,过后要反观一下。当时的时候你要阻止他的,这时候就管不了什么心不心的了。那时候你说还有什么心?哎,过后要反观一下:此时此刻,我心动没动?这真能反观到,我这是有体会的。同样一件事,以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过去那个没完没了,现在有时候能做到:说完之后这篇过去了。这个心也是自己特清楚。具体当时什么做法,那得看那个人是个什么人,具体的人具体对待。

学子B:我觉得现在做事什么的,确实能看到自己的心念:抵制啊、反抗啊、生气啊,会能感觉到。

学子C:我觉得这个做的当下就应该能够体察出来。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知道,但是做不到,这有个过程。它就是一个熟悉期的过程。

学子A:由知道但最后能做到,这就是一个过程。这个确实能体察到。以前知道做不到,以后知道还能做到。这个修炼过程好比慢火炖,慢慢慢慢的,文火在那熬,熬熬,有一天,哎,感觉是火候了。这个过程我觉得少不了。所以说渐修的过程少不了。

学子C:对,这就是一个理和行的合一。这个就是渐修啊。它其实就是一个明心的过程。你慢慢的,通过这些事相,通过这些了悟,最后就明白自己的心。到那个时候,再在事相里去打磨那就更快了,就加速度了。

学子B:先知道自己我觉得蛮难的。有的时候你没意识,因为你已经形成习惯了,一直都是这样的。然后忽然之间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这种情况特别难。你发现自己的问题挺难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快。就是说,开始的时候你看到自己的问题,改变很慢。随着你自己有意识的去做这种改变,会越来越快。你当下改的那个瞬间,其实就是顿。顿渐确实是一念之间。

学子A:你要是没有这个渐修,是,当时意识到了,改了,下回再来这个事不一定改得了。你改一次不一定就都改了,还得有那么一个过程。

学子B:那就是你当下有时候也没有改。比如我今天讲课的时候实际上很紧张。我以前不愿意面对大家说话,我比较喜欢幕后工作,不喜欢这种跟大家去讲。我的这种性格是一直存在的,必须得反复地去突破才可以。因为这个坏的习惯的养成它也是很久的,要除掉的话也要很久。

学子A:今天听得出来你讲课紧张。但有一样啊,这不就是渐修的过程吗?没有这个紧张,就不会有将来那个放松。就象吃包子一样,吃7个包子饱了,前6个白吃了?没有!那是垫底的,到第7个吃饱了。你不能先数包子,数出第7个来,我就吃它,你看你饱得了饱不了?饱不了。所以说,我觉得这个渐修,谁也逃不掉。

学子D:“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学子A:你看他写出一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应该是这样。

学子D:这是金刚经里面第十品的一句话。

学子A:是,这写得好。但是怎么样能做到这个?咱们都知道这些东西了,如何去实施,最后能落在你心里: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应该如何去做,最后达到这个目的。

学子D:我谈谈我的体会好吗?你看:“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里面的色声香味触,这是一个,法是另一个。前者是我执的过程,比如说色声香味,我们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包括我们辟谷、吃东西,包括我们身体的一些感受:冷啊、热啊什么之类的,包括我们打坐的时候。我的一个体会就是,比如开始打坐的时候会感觉到腿疼,我们每人都有。这个疼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现在变成了一种象念头一样的东西。包括很多情绪上的东西,比如愤怒也好,什么也好,到最后它会慢慢淡化成象念头一样的东西。当你意识到它是一念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到不住它。

学子B:对对对,有这种体会。有时候打坐,如果疼,你总想这个疼,它就确实很疼。当你不去那么关注它的时候,也就没那么疼了。

学子D:包括在社会上也好,在家里也好,跟家里人也好,有时争吵的时候,刚吵起来的时候我也会发脾气,我也会骂人。但是这个情绪上来以后,它非常快,你不去追它的时候,它自然就淡掉了,就象一念飘来飘去。这种感觉我觉得就是色声香味触这种的不住。我体会第二句:法,不应住法而生其心,作为摩诃萨来说,它是一个破法执的过程。

学子B:这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的理解是不是说,你只要无所住了,这个心自然就生出来了。它是自然的,不需要你再去生什么了。

学子C:对,它是自然的,而且是根据每个当下的需要。

学子D:对,当下的随缘显现。

:心随缘而起,随起而用,缘起心现用,缘灭心性空,空无所住,心无所生。

学子B:师父说:“心随缘而起,随起而用,缘起心现用,缘灭心性空,空无所住,心无所生。”

学子A:“心随缘而起”,随着这个缘,万千的因缘起了一个心了,“随起而用”,起什么心。“缘起心现用,缘灭心性空。”缘没有了,心就是空的,不想了。“空无所住,心无所生。”一无所有,用的时候没有了,缘灭心性就空了。用的时候又什么都有了,是不是这么回事啊?

学子B:我对法执的理解:那个缘已经过了,你还抓着那个法,就变成法执了。缘灭就应该没有了,你就不要再抓着之前的那个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学子A:没有缘的时候,你这个心就别在屋里瞎琢磨什么法了。怎么搬运了,怎么下雨了,就没有这些东西了。但是有这个缘的时候,它就都出来了,是不是这么回事?空的时候,“空无所住,心无所生。”缘灭的时候心性就空了,没有缘的时候可不就是空的嘛。

学子C:刚才说的那个法执,它不是没有法,它其实还要生万法,但不能有执。这个是破法执。你刚才说的搬运啊什么这些东西,它可以去用,即用即起,即起即用的。也根据当下需要,该怎么用就怎么用,但是不要执着。

学子A:但是得有这个缘哪,没这个缘,在家里你怎么弄?

学子C:那就是当下的因缘嘛。

学子A:还得说这个缘,心随缘而起嘛。即时、即刻、当下,心性空。

:问题是当你要起用的时候,你能用的到吗?!

:用不到,没这个法。

学子:想以心转物但转不动。小的都有用,比如说报身是可以起用的,打字呀说话呀都没问题。但是更深一点的――

:呵呵,这个报身谁不会起用啊?报身起用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然不是报身这个身。

刚才我偶尔地过来听一听,你们在讨论这个心怎么用?在讨论说,随现来用,缘起的时候呢,就应该随缘而用。但是问题是:现在地震了,现在灾难了,你住在十几层的住宅里面,你怎么样跳出来?问题是,这个时候你再有什么样的缘你都起用不了,那怎么办呢?

学子:师父怎么办呀?我们也想用一下,关键是不会用啊。

:是啊,这就是,这就是一个问题了。你有这个缘起,就是关键不会用。

学子:那怎么用啊?

:怎么用呢?刚才呢,你们在讨论那个“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啊,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泥沙是不能起用的,但是它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可能以你的色身色相来说,你没有了,那泥沙还在。当然它的转化程序、转化规律和色身是一样,都是遵循着成住坏空。可有别的是在于:无情起用和有情起用。空性也是体现在一个无情空性和有情空性。

因为空性首先是它有一个缘起,缘和起是要分开的,不是说因为什么事情起来了。那这个时候,你是不可能起用的,不可能性空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落了因果:因为…所以…;因为“缘起”,所以“心起用”。

那么,因缘而做和随缘而作,它本身就存在自性主宰和空性主宰两个方面。自性主宰,它其实也是空性。但是,空性主宰也是空性,它只不过有一个不同的内涵。空性主宰它是遵循一个,刚才我已经说了第一个论点,“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它是无情起用。那么自性主宰也是一个空性,自性空性它是有情起用。

你们现在要思考的是这么一个问题,空性和自性它都是空,“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是无情起用,它是成住坏空的规律,也就是它遵循的是一个因果关系。那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呢,就是自性起用,也是有情起用。根本性的分别在这里。

显然,有情起用了,它首先是:有了我,但是这个我是落于空。先有了我,才有了空,也就是你先有执起来,先有执,你才能放下;先有了执,你才能够破执。这个就是由“见山是山”到“见山非山”这么一个过程。

学子:也就是说,一定是得先拿起来才能放?

:对呀,没有拿起来,你放什么呢?你没有什么可以放的!所以,当你没有拿起来,你想着放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是执于放。那么,你们平时在修持当中,在起心动念当中,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这个,自性空性这一块。你们现在几乎是都在圈里面,已经进去了,但是就在这个圈里面绕,在里面转。就要先等着我有了什么,所以我才能什么。你想一想,这不就无情起用了嘛?这不就跟“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一样了嘛?你还遵循着一个我执我性的因果啊。比如说,很简单的,“我必须要先有智慧,我才能去起用;因为有智慧才能起用,因为没智慧起用不了。”而它恰恰是,它不遵循着“因为”和“所以”的。

学子:有点明白了。

:有点明白了?

学子:那这个是不是说当下就是圆满具足的?

:嗯。当下就是圆满具足。因为诸佛菩萨摩诃萨他是见因不见果,就是世人所说的世人是见果、菩萨见因。因为这个因就是果,它没有二元。所以你们在修持当中,不管我在传授你们什么样的心印,你们如果是这个模式,这个生命的状态,你不突破的话呢,你还是存在着一个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你们往往就会出现,比如刚才所说,“是啊,我想起用,但是我为什么用不了呢?”因为潜意识当中,你已经是我应该、我必须要先具有什么样,我才能怎么样。可是具有什么样呢,因这个没缘起,你就没办法起用。它这个是,有没有想一下,它本身就是很冲突的,比如说,我必须先要有智慧,我才能够去用。可是呢,这个缘起,它没有到你要用的这个缘起,那不可能先给你感觉到,或者是看到,或者是给你演练到我要具有了智慧,我的智慧怎么样。不是的,这个概念它不是这个概念的。所以呢,一和一切,一切和一,也同样存在一个无情空性和有情空性。“一切即一”呢,其实这个时候它就是,你们想一下,“一切即一”是有情空性还是无情空性?

学子C:无情的

:“一即一切”?

学子C:有情的。

学子D:“一即一切”是无情的;“一切即一”是有情的。

:觉得一样吗?“一切即一” 和“一即一切”是一样吗?

学子B:不一样。

:很简单啊。“一切即一”就是说现在你,尽管这个大千世界每天每分每秒在发生着你数不尽的事儿,但是呢,你只是安住于你当下只发生在你面前,你可以做的事情。这就是“一切即一”。因为你这一切就代表着所有的所有。

学子C:照这样,这就应该是有情的。

:比如说现在,你坐在那边讲话,那么在你身外的大千世界,每分每秒它发生了很多你数不过来的事情,这个跟你没关系。你的起用只是安于当下的起用,对不对?

那么,到了进一步以后,你当下的起用就是一,你会把这个“一”演化成“一即一切”,那就要体现出你当下的起用,就可以去影响和作用于这个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你们想想是不是两个概念?

学子B:那是不是就是说,我不注重这个结果,我们当下就去做了,然后结果成与没成,就不管了。

:因为结果成与没成,你已经是“一即一切”了,你这个“一”已经是变为一切了。比如说你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你们能说它没结果吗?它的结果已经在呈现在不同人的身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每一个众生、每一个有情身上了,你已经在影响和作用。但这个作用和影响,它并不在你身上体现出来。你现在在辟谷济善,在宣扬辟谷济善,你就在做就是了。

学子D:这就是一即一切。

:可是呈现出来的结果,万千人的受益,这个结果并没有在你身上体现,但你不能说没有结果,对不对?那么,前者是因为有万千人需要,所以你这个“一”做出来了,就是“一切即一”,“一切”是以万千业力、万千因缘的需要,所以你这个“一”,一切即一这个“一”是取决于你当下,你能做的、你可以做的、你应该做的,这就是缘起。那么,你做出来以后,这个“一”已经回归到了“一即一切”,这个结果已经在一切当中呈现了,而不在你自身呈现。所以自身要去等那个结果,那是没有的。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你们现在在辟谷济善,你资助一个人,这个结果是在对方身上体现的,它不会在你身上体现的。你不能够因为不在你身上体现,你就认为没结果。

学子B:噢,是这个意思呀。

学子C:知道了。

学子D:这就是叫落于性空,对吧?师父?

:对对,落于性空。这就是“一即一切”。所以你先有了“一切即一”,就是你万千因缘随之于缘起,就是心随缘而起,心随着以万千万千的因缘,这个时候呢,你这个心随缘而起,而随起而用,就是说安于当下而用,安于当下,你能行所行。那么,安于当下用的时候,你是心无旁逸,因为你不需要去考虑你用完以后会怎么样。你也不需要去考虑,虽然是有万千因缘,你只有一心,你没有必要有万千个心。而你这一心呢,到时候就足可以化为万千因缘,作用于万千因缘。这个时候就回到了“一即一切”这么一个过程。

那你们想想,我刚才所说的这段话,它是不是不遵循因果律?

学子D:确实不遵循,因即是果了,因果不二了。

:对呀,它已经是因果不二了。可是呢,一个常人的思维,他老是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而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它恰恰就是这样的。你对一个人好的果,它不会呈现在你自己这里,它呈现在对方。你对一个人不好的果,它也是呈现在对方。反过来,对方对你好的果,它首先呈现在你身上,它不会呈现在施者身上,它体现在受者身上。所以你不能因为你施者没有感受到,你就认为没有这个果。就象是现在,我在这边说的话,所体现出来的结果,是在你们身上体现,对不对?

:对。

:那我就不能说,啊,这个我做了以后,我自己没感觉。因为,确实你就是没感觉的;而这个果呢,是不同的果的。因为你们是不同的接受程度,然后不同的起用,是不是?不同的摄受。然后,得出来是你们各取所需,你们有万千个缘和万千个果,而对于我来说,我是“无所住生其心。”第一,我没必要去生起千千万万个心;第二,去顺应你们每一个人的想法,同时给你们说一百几十种话。我说了一种话,我安于当下,那么你们这个果已经各自呈现出来。而这个果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我只有这个因。因为我这个“因”就是果了,对于我来说。是吗?

:对。

学子D:这就是空无所住。

:对,这就是空无所住了。

学子D:也就是“佛无意,性如如”的那句话。

:所以,安于空性!到了安于空性,心无所住,安于空性,这个时候,你就真正能够去起用。你就不要去想,哎呀,我没有什么功能我怎么能用?你用就是了!用,它就自然就有了;用,它自然就呈现了。难道你们不是有过很多这样的过程?某一个人给你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有什么病啊,我有什么什么啊”,你随便说,“啊,行行行,我给加一个意念。”你自己都莫名其妙,或者说对自己的能力都不相信。哎,可等一会儿,对方说:好了。你难道先要把这个病在你身上先折磨你一下,然后你来试一试,我能不能有把这个病治好的这个智慧呀?有这个必要吗?!

嗯,交给你们讨论吧。

:谢谢师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3月03日 —— 自净其意

弟子:我想问师父一个问题。最近看了师父的《自信和自性》,我觉得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对我们的同修来讲是很重要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就是作为我们修行者,怎样才能保持心性,不把自信误认为是自性。怎么样才能不把自己认为的那个认识当作觉识?请师父赐教。

师:你曾经就这个问题在你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我建议大家都去你的博客上去看一看你的文章。因为这个“性”离不开自净其意,离不开三心平等,如果是脱离了这两个基础,那么所谓的“自性”就是习性了。

在最近,有个别人就是这样,修持也好,怎么样也好,说的时候会说得天花乱缀,但是一旦遇事,那贪、嗔、痴、慢、疑具有,这就不叫自性了。而且还为自己辩护,说这个是体现出他的自性,说是皈依要先皈依自性。

但是大家要明白,自性的前提是我刚才所说的,你要在自净其意、三心具足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你能够法性清静,你才能够自性圆满。除此之外,任何有“我”的我执、我慢,包括我见、断见,这都是属于习性的体现。大家能理解吗?

众:能理解。

师:对呀,所以呢,修持首先是内省嘛。在咱们佛法修持的核心,也就是核心内涵就是自觉,自觉的核心内涵是自净其意,离开了这第一步,其他都是免谈,其他都说不上。所以修持路,那切忌切忌的就是越修自我越大,我慢,变成我慢具足,不是自性具足。要慎防两个极端:一个是越修持脾气越渐长;另外一个是越修持本性越消失、越消退。在社会上很多修持也是走这两个极端。

第一个阶段就是真正的与世无争,完全是一种“鸡肋”,修到最终,顶到头也就是个泥菩萨,因为你自身都保不了,就不用说行菩萨道,去广行六度了。这是一个极端,这种极端是比较普遍性的,对当今社会修持人来说,或者是寄望于往生,寄望于下一次轮回;或者是完全不问世事,是一种没有自信、进取的态度,也缺乏“人成即佛成”的自我圆满。

那么,另外一种极端就是越修持我慢越大,也就是所谓的越修持脾气越渐长,然后自我标榜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就是刚才所说的自性和自信是两码事。

所以修持一定要慎防误入那二个歧途。

学子:师父,我想问一下,象修持到能体现出我慢与自性的不同,就是我慢在修持中自己变得脾气越渐长,好像就是自以为是那种。就是修持对应一件什么事情来反映自己的脾气不太好,也就是说在修持一定的地方有一些我慢的态度。

师:这个我慢,体现出它的最极端就是断见,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除了自性圆满,你们都知道,所谓次第上是以“自觉观照”,到“觉他观照”,到“觉行观照”。所以在这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次第,总的次第,它都不允许你有我执、法执、我慢和法慢的存在。如果你有丝毫的我执、我慢,那么你始终是不能达到究竟的。就包括了十地菩萨,他还留有丝毫的我慢和法慢,这也说明了还不究竟。我刚才所说的,修持越修脾气越渐长,就体现出他高高在上,越是认为所谓的自性第一,就是很多人会标榜的所谓的“心外无佛”,然后“即心即法”。殊不知道,他这个我已经是我执、我慢了。而一个“圆通智我”,这个“我”呢,是山河大地无不是我,这个时候是无我无不我,这个我是个大我,不是一个执着于他自己的五蕴的我、四大的我。

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可以提问。

学子:师父,我是理解的,但一遇境界就心走掉了。

师:是啊,所以当你还不能够达到自性圆满之前,每一个人在修持路上都是要以自净其意为根本的。

学子:是的,有些时候真的遇境界非常难过,就是有些念头不是自己升起来的,但是真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师:是啊,一个人不管在现生还是在累世,他都会积累诸多的习障或者业障,所以一时你是很难去消除的,就要靠不断的自净其意。

学子:哦,好的,有时候出现那种状态自己也很难过的。

师:对,难过其实也是一种我执。一但你通过你的起念和观念,知道这个问题以后,那么你当即放下了,这叫念念不续,你不要去续这个念。念念不续,因为这些属于“无记过”,它是有很多习障,当你修持到一定程度以后,有很多习障,包括很多念头,它都是无记的。因为是在你不知不觉,或者是在你下意识当中,它自然呈现出来,这个是没善也没恶,它只不过是你以往残余的、残留的一些信息呈相。当呈现以后,你再反观这个念头的时候,你可以给出一个善恶,然后就把它放下。因为善恶它本身并不兑现,所以叫无记过。你不必纠葛它,不必纠缠那些东西。

学子:好的,师父慈悲。真的,有时候时间长了,我真的会否定自己,很难过。

师:修持就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不断地自我圆满。其实呢,任何一个人,不要说是修持人,任何一个人都是这样的,你要是追求人格完善,都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圆满的过程当中。

学子:我就是您上次说的,我是趴在地上不爬起来的那种人,唉!

师:人有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线,往往就是一个人,当他知道自己有缺欠的时候,或者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愚笨的时候,这个人其实是聪明的,因为他自己知道。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愚笨,一直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这个人才是真正的愚笨。

你知道你自己的问题所在,那么也就意味着至少你能够认识自我。但是认识自我不是执着于自我,也就是说,今天的你没必要执着于昨天的你,所以必定今天的你肯定会否定昨天的你,但是没有昨天的你,又没有今天的你,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修持有一句话,就是以烦恼为菩提,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最后的成功由无数个错误,不过这个“错误”是打双引号的,由无数个未成功促成了最后的成功。所以你没有前面的无数个所谓的不成功,也不可能拥有最后的圆满。所以前面的这些都是资粮,只要你明白了,明白了对错、明白了是非,那就会成为你下一步的资粮。也就是说,你在否定昨天的同时,你已经圆满了你今天,就是这么个过程。

学子:师父,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这段时间惰性比平时更强了,但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吧。

师:既然知道就能够控制,就能够控制的住。

201136YY群聊选

师:请不要执着,看看我今天发的微博,要经常清空一下自己的“备份”,你过去的事只是一个“照影”,不要回到过去的时光去纠缠一些问题,因为修持本身是没有一个相的。

学子:阿姨您好!我刚刚接触华藏,现在正在练习三花聚顶,但是我从最开始坐不住,到昨天已经可以双盘了,可以坐住了。但我的心在坐的时候非常非常的不静,有点心脏病似的,就是砰砰砰地乱跳,我就这样在坚持。如何能让我的心静一下,平静一下?

师:嗯,以后在上座之前,先用冷水搓一下脚底和脚板,然后再上座,接下来状态就会好很多。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2月24日 —— 何为参禅

:既有的问题,如果参禅只是永远设定一个主题去参,那就不叫参禅,那叫说理,这是第一;第二,至于好与不好的概念,这是每个人所处的角度,你自己认为不好,可能别人反而会认为是好。参禅呢,不能够执着于参、执着于当下的话头、执着于当下的论理。参禅是要在参的过程中,你要去明白,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对你的心印有什么样的影响?你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感悟?依此能够得到开悟,这就是参禅。

参禅,你们千万要记住,参禅不是论理、不是讲理。当然,参禅可以参话头,但是此话头最后是参成了彼话头的。

弟子:师父,当出现彼话头的时候,大家就分散了。该怎么把持呢?

:分散,要看它是怎么样的分散法,如果是离题,参禅一般都会出现离题的状态,当在离题的情况下,问题是你这个主参,也就是说,你放下的时候,放到最后你能不能够提起来?最终是要达到这个目的的。因为放下,不是说是为了放下而放下,是为了提起而放下。那么在放下之初,你首先是要把你原来所提的、所持有的放下来,因为你持有的量少,所以让你把它放下;在放下以后,在参的过程中,你能够提起和持起得更多,这才是放下的目的。所以,放下并不是说消极,或者是放任,或者是无记。放下,它实际上是让你原有的量扩大,让你获得更大的量。当获得更大的量的时候,你还是得放下,因为你始终是处于一种空明的状态,这就是参禅。

现在我们在群里面,很多人在讨论一个话题,其实呢,也就是参话头。所以,你们如果是仔细地去回味、仔细地去看,往往会出现在这个话头起完以后,会参出另外一个话头。也就是说,由一通引出了百通,由一引出了万,当然,这个万最后还是归到了一;当这个万归到一的时候,这个一和原来的一已经不一样了,此一非彼一了。

所以参禅是在形式化,有时候呢,往往你们会陷入一种摆脱不了的思维或者是逻辑的概念之中去,说:哎,你这个话错了。然后就揪这个对错,纠缠个没完没了。其实,参禅没有对和错的,参禅是参这个“话后”,它不是参这个话本身,是参这个话的原初和续发,这才是参禅。有没有明白一点?

弟子:我们经常参来参去,结果参成一锅粥了,结果大家不知道该怎么把持了,这如何呢?

:那就是你们各自的心照不清净嘛。因为有我执的存在,所以就会各执己见,各自就会坚持各自的观点、各自的感受,彼此都想说服对方,彼此都想证明自己的对和对方的错,就没完没了,也统一不了。

无妨去试一下,当你参话头,当其他的同修把你这个话头引入另一个话头,你这个念头要放下,念念不能相续。如果念念相续的话,你充其量能够辩理、讲理,你的思维了得,你能够辩悟,跟明心没有什么关系。

弟子:师父,参禅,往往参成一锅粥了,大家各执己见的时候,结果是不了了之,该怎么把持自心呢?

:参禅为什么会参成一锅粥,你是怎么理解的?回答我的问题。

弟子:大家各抒己见,结果是仨一堆、俩一伙,我们参禅的人很多,在很多情况下该怎样把持这种局面呢?该怎么发心呢?

:那你认为各持己见不应该吗?各自把自己的感悟、见地说出来,不管见悟是深或浅,不管是对与错,毕竟是他自己的、他本身的认知和感悟,难道不应该说出来吗?难道就一个话,要人家不懂装懂,就一致地通过、一致地同意,才算是参禅?

弟子:是的,师父,我明白你的意思。但往往在参禅的时候,让大家说,有的时候不说,结果仨一伙俩一堆在“呿呿呿”,大家达不到这个参禅的目的。我对这个,可能我有执着。

:参禅没有格式化,参禅也不能格式化,不能框定一种模式去参禅,也不能有一种预定性的格式去参禅。正因为是参禅,所以它才需要去参。参,它是由不同的见悟,不管是对与错。他“错”,可能你会从他的“错”中获得了“对”;你“对”,他可能从你的“对”中获得了“错”。参禅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提高,而不是说,就一个人的观点出现了分歧,不能统一。因为参禅不是统一思想的,每个人契入的路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悟境不同、起修也不同,所以参禅只在于当下,每个人所获得的什么,每个人的心性得到什么样的提高,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或许,你认为是“错的”,但是别人认为是“对的”;或许你认为是“对的”,别人认为是“错的”;甚至你自己认为你自己是“错的”,但别人会认为你是“对的”,因为他正需要;你认为是“对的”,别人认为是“错的”,那也是他正需要。那么你反过来,也是从对方所契入的法度,去获得你的心性提高。

所以你要切记,我刚才已经反复地跟你说,参禅没有对和错,因为它不是二元的概念,它只有一。这个一当中,它已经是抛开了思维和逻辑的对错的分别了,它在于从所谓的对错当中去各自获取自己各自的东西。你看到了错,你获得了你不犯错;你看到了别人的对,你获得了让自己做得更加完善和圆满;你看到了别人的错,听到了别人的错,你获得了你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这才是参禅。但你并不需要说,一定要去彻彻底底地,要去了了分明地,要去搞一个你对、还是我对的问题,这就不叫参禅了。

所以你们要去留意,参禅是不能有格式化的。这个原初,第一个原初,也就是一,然后“一”才有了“一切”,要不然就没有“一即一切”了;然后呢,再由“一切”回到了“一”。这个“一切”那就肯定会有,这个原初的过程肯定会有,走得很远的,甚至会有相背离的,这些都是“万”。没有这个“万”你就归不了“一”的,会最终的提炼,你们现在只不过是在把握最终的“出”,因为参是“入”嘛,到“出”的时候,你能不能把这个“万”归为“一”?

你刚才所说的,和刚才你所谓的忧心,也是基于这一点。你看出了问题以后,看出了这些混乱的问题以后,你要以什么样的心境去把握,首先你要分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出现了这种不同的声音,或者不同的见地,首先你要很清楚:这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然后在这个“必须”和“应该”的过程当中,你可以,因为你参禅是管自己的,它不是管别人的,知道吗?

所以参禅,很多很多是,你可以回顾一下,咱们曹洞的示(事)君臣,它有时候是说:“庭前松果子。”然后接下来:“喝茶去。”如果你按照这个去理解的话,那你会暴跳如雷,你会觉得牛头不对马嘴。说:“天下雨了。”他说:“要去吃饭。”说:“要睡觉了。”他说:“要去跑步。”这个提问是松果子,答案是喝茶去。你如果去这么理解的话,那你就参不了禅了,你会气疯了不可,是不是啊?所以它并不是说“吃饭了。”然后你回答“是,来吃饭。”参禅不是这样的,所以参禅你不能去究一个是非和对错的。

弟子:师父,我现在理解参禅是要明心,我们往往是人比较多,结果大家不在大场合上说,而是个别仨一伙、俩一伙的说,谁也听不清楚到底是在说什么。我建议大家把话题集中一下,在公开场合大家说,这个是不是我的执着呢?

:公开场合,是不是有一个范围?你认为公开的程度,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弟子:是我们参禅的这些人的这个房间内的范围。就在这个房间内,大家能集中话题,每个人发表各人观点,以利于大家更加明白,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有的时候往往是不了了之,好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家说我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啊?我很烦,这一块。但我又自我感觉无能为力。可能是我太弱小了,是吗,师父?

:其实呢,师父也无能为力。因为你们的形式,在你们这个圈子里面,你们就应该去协同,在一个总话题当中,出现了三两个人共鸣,各自在分享,这也未必就不行。但在主题里面,你们始终就是在一个主题上参禅,这也未尝不可。所以,只不过是你所处的角度,现在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个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其实呢,师父也无能为力。为什么说无能为力呢?因为你们有你们的形式,你们有你们的沟通的方法,在你们这个参禅的人群当中,你们本身,本就应该按照你们自身的系统去调和。

所以参禅,第一是个性为第一位的,共性为第二位的。既然是个性为第一位,他如果没有个人的见地,那么就没有必要参,你跟他参也就没意思。既然他需要有个人的见地才要参禅,那么他个人的修为和个人的感悟,那就是与众不同,至少是与你不同。正因为不同,所以才需要参,由各自的不同形成一个大同。这个大同,首先是要有不同的存在,那么由不同汇到成为大同的时候,那就是要靠你们去协调,一种从形式上的协调和协同,其实就这么简单,非常简单的事情。你们要仔细商量一下,比如说啊,上半场咱们是有一个统一的话头,那么中场呢,咱们各自三五成群分组;因为每个人见悟不同、见地不同,分组讨论,完了以后再汇总。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说呢?

弟子:是的,师父,我们往往是有开头没有结尾,更没有汇总。结果出现大家不知道,我今天扔下什么了,我获得什么了?总之我感觉,像鸡肋的感觉,不来我难受,来了我更难受,真的,这件事情很烦心的。

:我认为这个不用纠缠的。你觉得参禅难受,那你干嘛要去难受呢?那就不参。觉得不去难受,那你干嘛难受呢?那你就去。既然已经是落于是与非、对与错,难受与非难受之中,那就当下!而你这个当下的选择也没有,觉得难受,那你就不去;觉得不去难受,那你就去。去与不去呢,其实,参禅不是一种形式。

以前我们在山里面辩经,有参禅。参禅有时候是两个人坐在一起,坐了几天几夜,经常和你们师伯,和你们师叔,就是所谓的参禅,两个人彼此一言不发,三四天、三四夜,参完了。如果是照你们这样理解的话,那又该怎么办?那只不过是我们彼此已经印心,他的所想我知道,我的所想他知道,那它的前提在不对立和不分别。这就是参禅的最高形式。

当然,除了这个,我们还有辩经。那辩经,按照你们的形式,那就不可能彼此同体印心。参禅,我跟你说,放下任何形式,你不要有任何形式、有格式化。也就是说,参禅没有任何的框定的形式,因为参禅不是形式化。

你刚才所说的,你们出现意见的分歧啊,有时候出现三两个人自己参啊,这些其实只不过最终形成一个统一、形成一个凝心。统一的方式也不同,不是说像现在很多单位一样,要写一个总结,大家要统一认识,要一致通过。不是的,不是这回事,参禅没有任何框定的形式,它只在当下,心,你能不能印心,你当下能不能感悟,这才是参禅。

我刚才说了我们师兄弟参禅,有时候就会几天几夜面对面坐在那里,彼此一言不发,但最终他的所思所想我知道,我的所思所想他也知道。为什么能知道呢?前提是我们没有分离、也没有对立;没有彼我、也没有对错,这样你才能够参禅呀,你才能够开悟啊。所以参禅,你切忌不要企图统一到一种模式上,因为每一个人的模式是不同的,包括你今天所讲的这些,对你们的这个参禅状况的认知,不见得大家跟你都一样的看法,也不见得大家都跟你一样的认知。现在让你们的其他人来说,恐怕他并不完全认同你对现在的这种评价,那也就是说,所处的角度不同。但是不要紧,这个角度只要不对立,那就一加一等于三四五六七了,它不是相抵消的;而对与错,它也不是相抵消的。

弟子:师父,在很多问题上我不怕对立,只要摊开了,大家真正能统一到一种统一,大家都各自谈谈自己。但有的时候出现什么状况呢,在大家共同说的时候不说,马上就分成小圈子,结果有许多同修提出许多问题,共同提升嘛,怎么就你们几个人聊,别人都听不见。结果这个统一,哎呀,有时候——。可能是我的毛病。

:为什么要让你听见?凭什么非要让你听见?凭什么要统一?

弟子:那也得让大家听见嘛。

:为什么要让大家听见?欠你的?欠大家的?

弟子:那参禅的目的又何来呢?我们大老远的——

:参的目的就是自己提高,不是一团和气,参禅可以吵架,可以对骂,但吵架吵完以后和对骂骂完以后,彼此得到了提高,那就是参禅,需要统一吗?

弟子:倒是不需要统一。但有时候很多同修,我们聊的时候就感觉乏味。今天我来了,结果是我什么也没听着,我也没有得到提高,我也没有得到放下。

: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人要去负责他提高、要去负责他放下,提高与放下都是你自己,你不能因为你提高不了、你放不下,你就怪这个参禅不行,也有别人他能够放下、他能够提高,那你又怎么说?所以你放不下也好,你提不高也好,通通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你不要让别人为你去背书。

弟子:看来是我自己的问题了。

:那当然是你的问题了。

弟子:师父,我会在行中扭转、纠正的。

:你必须要明白,你这些认知当中,既然你要去融合、你要去统一,你就不能抱着你这个认知,不能抱着你认为就是这样的,那就是这样的。而且,你大可以把你的想法在你们自己的群里面去达到沟通和统一,你就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个群里面提出来,你认为呢?

弟子:是的,师父,我懂了。

:所以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必须好好的去消化这些问题。甚至我刚才我所说的话,你如果是以这种、以参禅去契入的话,你现在也不会有这样的消极。你就会认为不管师父对你是骂也好、是打也好,无非是让你去契心、入心。

弟子:师父,给你叩首了。我只是担心,我们有很多同修有这种和我一样的想法,所以我提出来。请师父给以开示,就这个用意。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对话当中,我一直在给你开导,你一直在坚持你那个观点,你一直不听我说,你一直在强调你的问题,我一直在给你解释,你一直不听,你也不放下。

当我在分析你们这种状态的时候,首先你应该、至少你应该接受一些,然后呢,再重新去理清、去反思一下,是不是我说的有点道理?而不是我说了半天以后,你还重复原来的观念,我再给你解释半天,你还是重复原来的观念,哪怕我跟你说一辈子,你还是不放下。你首先自己放下,你才能够去引领大家、带领大家放下,这是至关重要的。明白吗?

弟子:自己放下,引领大家共同放下,师父,我遵你法旨。

:好,我相信你能做到。

弟子:谢师父!

:大家有没有听得烦啊?

学子:没有没有。老师啊,刚才你说的我特别有体会。有一次我就和一个同修吵起来了,差点就打起来了,最后有几同修指责我自己,最后我醒悟了,把别人的事情看得很不好,都老是看着别人的,不能看着自己。老认为自己能干,看着别人缺点。

:是啊,所以这是大忌啊。你老是认为、老是要体现出自己的对,然后体现出别人的错;或者潜意识当中老是要体现出自己比别人要高一点,那你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了,你明知道错了,你也非要把它变成对的,为了维护自身的这一点所谓的什么什么,那这个时候参禅那就是胡搅蛮缠了,那就不叫参禅了。

学子:这点我很有体会。

:对呀,所以参禅首先是敞开心扉、放下,然后就没有对错了。

学子:从我那以后啊,现在我们大家有时候一起谈这个问题,大家都能够听懂对方的了。我把我这个事情亮给大家,让大家引以为戒,最后大家都能够放下自我了,都能够理解了。有时候往往吵的很利害,未了,最后都能够达到和谐了,大家都能够谈得很开心。

:你要先有心的世界,才能拥有法的天下。

学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

:个性不同,所谓个性的问题,一般我不在共性当中说。参禅,你要明白,包括修持也好,你要先有心的世界,才有可能拥有法的天下。所以刚才所提的问题,首先是体现出他心急,不管是为自己负责还是为大家负责,他都是体现出一种心急,希望大家能够走的更好。但是,希望大家走得更好,这个发心是应该的,也是对的。但是呢,你这个时候,你要执着于我的观念是对的,别人是不应该这样做的,别人是错的,那就未必别人会认同你这个观念,因为你只要有对立,只要有你我就肯定有对立了嘛,又何妨不来一个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呢?

学子:我就是一直认为别人是错的,我是对的。我认为什么呢?我现在是止恶扬善。把它误解了,我都认为自己是比较正信的,对法门正信、对您老人家正信。实际上在正信方面有点偏了。在这个幌子之下,就做出了很多事情。

:是的,所以呢,心量嘛——

学子:老人家还有什么开示吗?

:这是随便聊聊天,说到开示,话题就比较严肃了。

学子:反正我是讲我自己的心得,最近的这些心得,您不要听得烦啊。

:那不会的。

学子:二步初第三期的时候,您老人家给我调整,那时候,我就对您老人家说过:正信!正信,我自己必须要自信。但我自信方面走偏了,我现在认为自己是走偏了。最后到正信,已经是很正信了,结果在实践当中、愿行当中正信,我这个理解是不是对?

:不要搞成习性。

学子:不要搞成习性啊?我这个习性有时候很难改,确实特别难改,有时候弄不好又出现了,又出现一些我执的现象,很难弄,是不是能够有个很好的方法一下子搞掉呢?

:一下子,有啊,看你能不能搞得掉的问题啊。

学子:怎么能一下子把这个我执、我见的东西,就是历劫来的贪嗔痴一下子去掉呢?有时候着急。

:是有一个过程的。

学子:我想找个时间,专门由您老人家给我开示开示。

:一口吃不下一个胖子来的,所以顿悟是要渐修的。

学子:我现在年龄大了,所以在修持方面能不急吗?所以说,急于要想求证自己。我感觉到,二千多年,佛驻世就这么一回,我在这个期间再修不成的话,又不知道是哪一辈子的事了。我是这种急法。现在心急,慢慢来也不行,所以现在打不开自己的心扉。

:一般纠结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先放下,放下以后再捡起来,那就把你纠结前的见地完全放下了。

学子:哦,见地完全放下。

:就相当于你把自身置之度外地看。

学子: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呢?

: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的位置就行了。

学子:哦,当成局外人。

:对,以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你第一方的问题。“第三方”实际上就是第一方和第二方的统一,既不能以你第一属性,你的问题,以你自身的第一属性来看问题,这个时候,因为往往你就会陷进这个问题当中去了,因为你本身就受这个问题的影响、情绪的影响,所以由于你当下的各种环境和因素,你就不能够正确和清晰地去判断这个问题的性质。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平时的时候,理论哪,各方面都可以,但是一旦遇事他不能够当断,执行力不行,那就是因为他自身已经陷在这个事相当中,所以他肯定会迷的,就是当局者迷嘛,他就不可能正确的去认知。

这个时候呢,高级一点,那就是跳出这个第一属性,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来看你当时所发生的事相,这个时候就会清楚一点了,因为你就会排除很多因素,包括个人的素质,个人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干扰,你就是就事而论事去看,那这个时候就会清晰一点。

再高级,那就是以第三人称来看问题了,那就是,因为一个问题的出现,它肯定会有一个对立,有一个你我,因为事相本身嘛,它会形成一个对立事相,在这个对立事相当中,你跳出一个对立事相以后,以一种第三者的角度来看,那就是甲方和乙方,第一方和第二方的需求和症结你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就能够直接的切中要害,抓到了根本。这就是我们小三元的一个应用。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