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一切关心、支持、爱护我的朋友,以及猜忌、打压、凌辱我的朋友:您们好! 我是吴泽恒,十一年刑后出狱了,谨此向各位朋友致以真挚的问候和衷心地感谢! 蒙狱十年,痴心未改!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吴泽恒依然对中华民族忠贞不渝,依然将护持正法,维护社会和谐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出狱以来仍不时遭遇有关方面的“关照”,仍无法享有一名正常的合法自由公民应有的权利,仍无法享有正常人的正常生活,但我仍想借此向社会各界表明我的心迹:愿一切关心支持爱护我的朋友.

博客目录


  • 生命的本质 (2014-02-16)
    blogpublishdate : 16 February 2014
    生命的本质 (2014-02-16)
    宇宙的一切说透了,就是信息、能量、物质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物质是看得见的,能量是能够感觉到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能量,这和个人的修为有关。物质是能量聚集的结果,气,是物质释放的能量。这是现代人,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物质现象的最根本的归纳。也就是说,能量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不是二,是信息、能量相沟通、相作用、相统一的生命全息。 但是,物质也好,能量也好,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它们都承载着一定的信息。实际上,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就是:能量+信息。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你明白了,你再看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就如同1+1=2一样简单了。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是由“缘”所决定的,缘聚缘散,决定了能量的存在形式。 信息治病原理 以前很多人不相信信息能够治病,不相信全息医师具备调御人体的信息能量。但不否认有人通过信息能量的调理治好了自己的病 。而为什么能够积极配合调御的人就能够治愈自己的病,而不配合的人就不管用呢,其实道理太简单不过了:我们都用过收音机和电视机,如果你不调到那个频道,你就根本不会接收到那个频道的节目。配合的人,就好比他的接收频道调到了那个信息的频道,所以全息医师的信息就能够进到他的空间来影响调节他的患病的物质身体。内在是用信息能量来对物质身体的细胞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健身的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大小,就取决于发送者和受用者本人接受念力的大小。 为什么修炼的人首先都要清修,即要尽量减少起心动念。其实这个道理也十分简单,人的念头一动,就必定要伴随能量的消耗。念头越多、越重,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大。但如果修持者放不下名利,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中消耗着自己大量的能量了。 佛门有言,大千世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其实就是从根本上认识了这个物质世界的本性。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待我们对健康的认识,我们就会找到解决健康问题的本源。 什么是病? 可以说,病就是承载了不健康信息的细胞聚集的结果。这些不健康的信息有的来源于我们吃的被污染了的食物,呼吸到被污染的空气,但更多的往往是我们不净的念头自己污染了我们的细胞。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精力充沛,我们分解细胞的能力也很强。虽然细胞被污染了,但我们还有能力去分解它。所以我们身体内的不良细胞数量也有限。外在也显示我们很健康。但是当我们吃进越来越多的承载着恶的信息的食物,喝着被污染的了水,呼吸被污染的空气,还有那些所谓治病的“药物”后,我们身体就会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不能被我们分解气化掉的恶细胞,这些承载着恶的信息的细胞不仅大量吸收消耗我们体内的能量,而且还会积聚起来,形成淤积,慢慢堵塞我们的经络,堵塞我们的血管通道。最终,我们的身体病了,坏了。等死了后,依靠大自然的外力(火化、腐烂)才会慢慢化掉我们这些病态的细胞。 但还有一个道理我们必须知道,就是往往一个人越是小心谨慎,越是怕受到污染伤害,那他可能就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为什么?其实一个人如果他有足够大的心量(包容心),那么一切的外事外物就很难伤害到他。 坏的有毒的细胞它也是物以类聚,它们在体内也是会找到一个适合它吗生长环境的地方聚集起来,聚集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这时,我们就“病了”。 以肿瘤为例,肿瘤就是有毒细胞积聚的结果。当你通过手术把肿瘤拿掉后,如果你制造有毒细胞的源头没断,包括有毒的饮食,恶的心念,不良的生活习惯,外在精神方面的压力等等,那么过了一段时间它还是会找到一个新的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积聚起来,这个时候西医就认为是肿瘤又转移了。 西医对癌的分类也很有意思,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高分化的恶性程度最低,低分化的肿瘤恶性程度最高。其实说白了,就是高分化的癌细胞毒性低,相对容易被气化分解,而低分化的癌细胞就是毒性太高,我们身体几乎没有能力来让它分解。 如何治疗癌症 一、不要再生产有毒的细胞了。1、通过改变你的心态,别再怨恨了,别在计较了,总之改掉一切不良的心性。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太难。 2、不要摄取载有毒性的食物,腌制,油炸的,烧烤的,化学添加剂的等等有害于健康的食物。 3、远离空气不好的环境,空气,实际上使我们需要的第一能量,它对我们健康的程度远远大于食物和水。 4、远离让你闹心的人事环境、居住环境,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二、增加自己的气血和能量。 1、好好睡觉。现在没几个人能按照自然规律来好好睡觉了,不好好睡觉就不能及时生成你需要的健康的血液。 2、放松身体,通过气功、太极拳、打坐等增加自己摄取氧气的能力,打通自己堵塞了的经络。血脉畅通了,摄氧能力足了,你的气化分解食物和细胞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3、进行全息调御或接受传统中、草医治疗。 贪心的后果 如果你注意观察世人,你就会发现,贪心重的人往往一得病就是一个大病。贪心重的人,他们往往很容易生起严重的嗔恚心,也就是很严重的恶念。而心态平和,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有病也都是一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小病。所以你身体的好坏,病的轻重往往取决于你恶念的程度。对于很多病人,当你改变了贪心、怨恨心的心态后,你会惊喜的发现你的病也不知不觉消失了。 我们的宇宙充满着能量,这个能量是带有信息的能量和物质光合的能量,这些能量再变成物质的时候就会带有原来的信息。所以,不要以为我们的心念不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等到这个世界充满的怨愤不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界都会发生大的变化。现在的地震、旱灾、水灾频频发生,人们是到了该检讨自己的时候了。我们居住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能量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各种信息的空间。人类要想使世界和平安宁,就要从改变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多一个善念,就是向空间提供了一份善的能量,善念多了,大自然也会给我们带来风调雨顺的环境,我们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反之,多一个恶念,空间就多了一份恶的能量,恶的能量聚集起来,带给我们的就是疾病、战争和自然灾害。 修持、善行、自律就是向大自然空间提供和谐能量的方法。 化解带有有毒信息细胞的方法 1、增加气血水平,也就是增加自己体内的阳气。这是靠“外力”来化解毒细胞的方法。 2、靠改变心的念头来使毒细胞的有毒信息由恶变善。现在流行着一种“性理治病”的方法。其实这个原理就是通过念头的由恶变善而使得毒细胞的信息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的变善的细胞容易分解所致。 化学疗法有时候在当时是觉得有效,因为它的确杀死消除了原来那个积聚了不健康信息的物质(细菌、病毒)。但它本身却又是积聚了毒性的物质存在了你的体内,这个含有毒性的物质积聚到一定量的时候又会变成新的使你不健康的因素。有因必有果,这个因造下了,果迟早是会出现的。 现在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第一可以说是生活方式病,第二也可以说是西药药物所导致的终身疾病。其实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最根本的办法是从源头上去掉病因。怎么找,我们可以按照饮食、起居、环境、心性分别去检讨自己。前3个一般都容易解决,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从内心上自省一下,你的内心是否长期怀有怨恨、焦虑、恐惧等不良的信息源。这些恶的信息源不除,想治好病是完全不可能的。怨恨、焦虑往往会使你的细胞带有毒素,而恐惧往往会直接快速地泻掉你的能量。 仔细分析一下,你自己就会都感觉愚蠢之至。当我们第一次发现自己通过体检经过医院化验这高那高,这不正常那不正常,我们往往第一想到的是吃什么药能让这些个指标恢复正常,而不去检讨自己为什么会不正常,不去检讨自己在这之前都做了什么不正常的事,自己的身心在这之前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果我们能懂得真正的养生之道,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就不难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后消除这些不正常的原因,那我们不是很快地就会恢复正常吗? 医院的化验检查结果是怎么回事 其实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部生物机器,需要外来的食物、空气、水、信息、能量,然后通过我们体内的酶以及五脏六腑的运化来把这些东西转化成我们需要的能源—–也就是血液和氧气。血液和氧气是我们身体的能源,但还不是能量。血液继而濡养我们的细胞,细胞分解转化成光和气,光和气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真正能量,是我们一切活动的直接动力。周而复始,气足了,消化能力才强,也就是造血能量也强……这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才是是良性循环。 当我们的精神、饮食活动长期不正常的时候,你自己想想,你还能生产出正常的产品–血液吗?血液的指标会正常吗?不正常了怎么办?医院马上会让你吃药来达到所谓的指标平衡。而当这些药物进到你的身体后,你想想看,这些身体本不需要的东西长期进入你的胃口,你还想造出原来你所需要的纯净能源—-健康的血液吗?不能!不能的结果是什么?当然就是你脏腑的病变了,这些加工厂不能正常工作了,你也就生产不出纯净的能源了,你的动力自然就会下降?周而复始,就变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加速走向死亡。 把食物变成血液需要吸收能量,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因为只有睡觉时候我们才能基本停止向外供应能量,而把能量向五脏六腑供应,才能吸收能量造血。而把血液变成气,也需要“火”,这个火可以理解成我们的肾气元精。说白了,这个过程就是细胞的生成与死亡,细胞的合成需要能量,细胞的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细胞的死亡过程,新陈代谢,周而复始。 其实很多人也许根本不知道空气、水和食物、信息、能量到底哪个更重要。现在的人往往只注重食物,顶多再注重水的质量,殊不知,对于我们身体来讲,最重要的能量就是空气信息和能量。这是我们片刻离不了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气的供应状况,包括量的大小、质量,决定了我们的健康程度。我们的食物变成血液,血液变成细胞,细胞最终分解释放能量统统和它息息相关。为什么我们在练气功的时候会感到那么舒服,就是因为我们放松身体后,加上深呼吸,使我们的细胞得到了最充分的信息能量共给所致。 再来谈谈水,最好的水在哪里,第一是植物蔬菜水果里的水,这是充满生命的水,也就是说这些水是充满能量的水,能直接作为能源供我们使用。还有就是地下水,这也是高质量的水。最差的水就是被污染的水,包括了被自来水公司用漂白粉处理过的自来水,它不仅生命力远远不如前两种水,而且还带有有害于我们身体的信息。 疾病,从微观上讲,就是我们身体内的细胞不健康了,就是细胞所承载的信息是恶的,细胞变成了不容易被分解气化掉的物质。今天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绝症,主要一点就是空气和水质的污染。还有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让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变得贪得无厌,怨恨丛生。怨恨之毒无时无刻不在让我们的细胞变得恶化。而不当的西药更是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变得越来越脆弱的重要因素。传染病的道理: 从能量、物质、信息的角度讲,任何疾病都是具有传染性的。我们不少人可能都有这个知识,就是一个体格健壮的人—-一个体内阳气很足的人,如果他一旦得了传染病,那么他的传染能力是特别强的。这是因为他体内有充分的元气来分解那个带有病毒的物质,分解了的病毒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附近的人就很容易被传染,成为这种疾病的患者。所以体弱的人得病一般传染性都很弱,慢行病的传染性也很弱,因为一方面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本身就弱,另一方面慢性病患者他体内的“毒素”不是很强,体内自愈系统一般对它也不大敏感,不会调动大量的元气来攻击—分解它,所以这些慢性病就不容易好,但它会慢慢消磨你的身体。其实一个病人他的疾病它在传染的过程就是他在恢复的过程。我们经常会说,一旦我感冒了,等我传染给别人的时候,我也就快好了。 为什么修炼的人到了一定时候会生一场大病 其实,明白了上面的道理,这个现象就很好解释了。修炼的人修什么?修得就是自己的元气。而一般人是没有这个本事的,一般人只能补充后天之气,补充气血。修炼的人不仅能补气血,更能修补元气。当他的气血和元气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他的气化能力,也就是分解那些平时分解不了的有毒细胞的能力会大大增加,一旦达到了这个“点”,体内的毒素就会被气化分解,气化分解的结果就是普通人所认为的“得了大病”。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的本质,而把它真的当做大病来治,尤其是用了西医西药的方法,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死路一条。所以,过去修行的人在闭关修炼的时候都要有人来保护,防止的就是被不懂的人所误害。 实际上不仅修炼人如此,就是常人,当他的气血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也会出现“生病”的现象,而这个时候人们往往用西医西药来对待它,那么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越治越坏,最后真的就病入膏肓了。我们平常多半的生病现象往往就是身体在分解有毒细胞的过程,也有人称之为“修补”或“自愈”的过程。 所以,你要是个有智慧的人,当你出现生病现象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自己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这样你才不会被错误的治疗所伤害。 再来解释一下辟谷 辟谷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特殊的呼吸方法,特殊的身口意三密,来沟通吸收天地的能量,加上节省用来分解食物的自身能量,集中精气来分解体内的有毒细胞,也就是体内的“毒素”。所以当真正开始辟谷的时候,身体有疾病的人会渐渐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就是毒素开始分解的一个现象。 什么是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是大自然的一个根本法则。同气相求,求什么?求的就是具有相同信息的能量。自然界的一粒种子,一个生命,为什么它会长成那个样子,而不是其他的样子,就是因为他(它)吸收了大自然中具有和他(它)相同信息的能量。 心想事成,是每一个人的梦想。那么如何实现它呢?道理也很简单,你只要具有实现这个梦想的坚定信念,那么具有这个信息的能量就会向你聚集,总有一天你会具备实现这个梦想的能量,最终你会实现这个梦想。 好了,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疾病与健康。我可以很明白地告诉你,当你生病的时候,那你就去想如何做能健康就好了,千万不要去想如何治你的那个病。想不生病和想健康表面上看是一回事,其实完全不同。想如何健康,你就会很快健康。老是去想吃哪个药能治你的病,老是担心失去健康,老是想你的病如何如何,那你就会永远被那个疾病缠绕。为什么?因为载有那个疾病信息的能量老是被你心中想的那个疾病信息吸引,所以你就总是会被这些不良的信息所包围。好好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当你生病的时候,其实它都是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好的。也就是说,当你不想病的时候,它才慢慢好起来的。所以说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当你专心致志长期做一件事的时候,蓦然回首,你的慢性病,你的顽疾在不知不觉中康复了。我身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有人说病是想出来的,简简单单就道出了生病的奥秘。 信息与能量 其实,不同的信息体现在能量上,就是能量的频率、振幅不同。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下面我从信息这个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安慰剂有时候能够起到治病的效果,在医学界,人们经常用安慰剂试验来对比药物的疗效,其实我们知道信息和能量这个道理后,这个原理就再简单不过了。当一个人对安慰剂有着足够的信心后,那么这个安慰剂里就带有能够治疗他的疾病的这个信息,信心越强,能量(疗效)就越大。其实很多药物的发明和制造发明者的信心有着直接的作用,当发明者和所有的患者都认为它有效后,那么这个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就会非常显著。这,就是“相信”这个意念(信息)的强大作用。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 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当你充满欢喜心、慈悲心、包容心的时候,时空的能量会源源不断流入你的身体;当你打开智慧之门,法喜充满的时候,你获得的能量将超乎你的想象。当一个人真正发一个大的善愿后,他会在瞬间得到无限的能量。反之,当你内心充满怨恨、恐惧、无奈、嫉妒、烦恼的时候,你的能量会迅速流失,加速衰老与死亡,尤其是恐惧,它会让你的能量顷刻间丧失殆尽,失去生命。 知道了这个秘密,你该知道了如何让身体健康,如何消除疾病了吧?这一切,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绝对不能是装出来的,虚荣心也是极为消耗你的能量的。人在说谎的时候是很消耗能量的,这点你必须知道。 修炼修什么?就是修得让自己健康长寿、快乐幸福,增长智慧,让内心充满安详。 建造一个充满祥和的能量场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就是你到一个陌生的家庭或单位的时候,如果你有足够的感应能力,你就会感受到这个家庭或单位是否和谐。这是因为在这个小空间里聚集着人心念好坏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不仅影响你的心情,更能影响你的健康。还有,在与陌生人之间交往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个经验,就是有的人会给你很舒服的感觉,让你很有亲近他的念头,而有的人就会让你很紧张也很不舒服,一刻也不想和他在一起。其实这些都是和人的心念有关。很久以前的时候,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他们有着菩萨一样的心肠,病人到他那里,不用吃药病都能好三分。为什么?就是这个充满祥和之气的能量场让病人感到心情舒畅。心情舒畅,病自然就会退去。而现在,大多数的医生不是想着如何让病人减少痛苦,而是盘算着怎么才能从病人的口袋里多掏些钱出来,好让自己拿的回扣能多一些。这就是现在人之所以看不好病的其中原因之一。所以,今天我们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首先要知道心念的重要性。善念感召的是健康和吉祥,恶念感召的是疾病和灾难,这绝对不是迷信,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如何获取能量? 实际上,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虚极、静笃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层次。在这个状态下,天地的能量可以随时为我所得。首先你要静下来,静下来,代表你开始减少能量的消耗,而虚,才能开始从太空宇宙中吸收能量。而能吸收到什么样的能量,则取决于你的内心,你有什么样的内心,你就会感召到什么样的能量。这就是同气相求、物以类聚的道理。 智慧是什么? 智慧其实也是一种能量,而且是高级的、看不见的能量。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其实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他的智慧。这就是伟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为什么他们做事就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他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是心念一动,就会调动大量的能量来帮助他完成所要完成的事业。智慧能量的来源需要我们能虚极静笃来从天地吸取。一个静不下来,虚不下来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智慧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人拥有的能量大小是和他的心量完全成正比的,他的心量有多大,他吸取的能量就会有多大,能量越大,能力就越强。 能量与消耗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内在的能量。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做任何事情,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能量代价的。其实,无论是生命的过程还是做任何事情,都是能量的收放过程。我们说,当一个人运气好的时候,他往往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因为这个时候他内在的能量是充足的。但任何人的能量状态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该干的时候干,不该干的时候就要韬光养晦。 起心动念皆是能量的消耗 我们的能量消耗主要是通过起心动念消耗的。你每发出的一个念头都是通过能量的消耗来完成的。佛、道为什么强调心要清净(清静),其实就是要你减少起心动念,减少能量的消耗。什么是禅定?禅定就是身体几乎处在能量不消耗的状态下,与宇宙的信息能量相沟通、相作用、相统一的过程。 一个人“性命”的能量构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现实当中的人,每个人的性命都是不同的。性命看起来复杂。其实说透了也很简单,从能量的角度讲。一个人的性命无非就是由体能、智(慧)能、德能三部分构成。再细分的话,德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树根,慧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树干,体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枝叶。一个修炼人修也就是修这三个方面。 身体中能量的传递通道 很简单,身体中血管就是能源(血)的传递通道,经络就是能量(气)的传递通道,神经就是信息的传递通道。 经络为什么会不通,为什么会痛苦? 经络不通,从根上讲,其实就是心里有障碍了,心有一处不通,则身体就会对应有一条经络堵塞。心是掌管信息的,而信息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能量通道堵塞了,首先要从心(信息)来调整。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就曾经说过,一个人他每一个痛苦都有一个罪恶与之相对应,心里的罪恶不除,痛苦就不可能解除。那么什么东西会堵塞我们的心呢?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这些就是堵塞我们清净内心的罪魁祸首。所以我们要解除身体的痛苦,首先就要保持一颗无私无欲的清净心。
  • 地球前纪 (2012-06-13)
    blogpublishdate : 13rd Jun 2012
    地球前纪  (2012-06-13)
    大约距今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以7.2万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以30度角撞击了位于中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半岛的墨西哥湾浅水区,该小行星只用了2秒钟便穿过大西洋,以冲击点为中心的海水瞬间蒸发,在小行星距撞击点只有800千米处时恐龙的身体都被强光透出,撞击后以撞击点为中心周边800千米在几秒钟内化为乌有,冲击能量想当于1亿兆吨TNT炸药引爆,冲击后68秒距冲击点1000千米外遭受11.1级规模地震,地震波在16分40秒后抵达距冲击点5000千米的太平洋西北部遭受11.1级强烈地震,冲击时飞出外太空的巨石由于引力从30千米高空落下,冲击点周边600千米内幸存恐龙全部灭绝,冲击后90分钟距冲击点13000千米的蒙古地区温度升高至90度,冲击仅5小时冲击时的雾状高温云团抵达蒙古,空中的风神翼龙几乎灭绝,冲击后10小时蒙古遭受巨型沙尘暴,内部温度高达150度,2天后地球天气系统完全崩溃,冲击时小行星撞穿板块,板块断裂引发海岸沉积岩断裂,海平面瞬间下陷数百米,引发大海啸,动植物死亡约75%,冲击后1周的99.95%毁灭,冲击后2周地球95%火山喷发,火山灰溅入平流层,地球进入“核冬天”,地震余震持续数月,“核冬天”长达3年,卵生动物几乎全部灭绝,哺乳动物进入新时代 !
  • 以自我救赎拯救人类(2010-12-20)  
    blogpublishdate : 20th Dec 2010
    以自我救赎拯救人类(2010-12-20)  
    无始以来,生命的存在形式和存在质量与生命所驻的时空息息相关,存亡与共!生命的存在形式和存在质量取决于所驻的时空生态。从时空生态存在生命开始,生命的存在形式又深刻影响着时空生态,从而影响着生命的质量,这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即生命合理的存在形式,影响着生态合理的时空过程。 地球生态的诸多生命体,以人类为主体,而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时空生态环境,影响地球的存在形态和存在质量。由此可见,人类将决定地球的生态,地球将决定人类的存亡。 现今的地球生态恶化导致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人类为自己的贪婪无休止的杀戮动物,导致生物圈失调而引发生物链无序!从而导致瘟疫丛生,病菌变异;人类无休止的砍伐,导致植物生态的无序,从而引发土地沙漠化和泥石流灾难;人类无休止的开采矿藏,导致地质结构失调,从而引发频繁地质灾难;人类无休止的追求所谓高级生活质量,导致大量生产废物排放而引发温室效应和气象灾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诸多的海啸、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森林大火、旱灾水灾、气候失调,以及变异病菌等等自然灾害,导致人类所处的地球千疮百孔,地球生态严重恶化。人类在加速毁灭地球的步伐!!! 现今的社会生态恶化,导致人为灾难层出不穷!人类的自私和极端自私导致人与人之间本该相互依存的同盟关系失调。人与人互不信任,相互欺诈,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惜出卖灵魂和丧失人格,坑蒙拐骗,作奸犯科,见利忘义,甚至以践踏他人的人格和生命以获取腐朽的生活资源,作为“人”的人格底线在金钱与利益面前荡然无存。人类在加速相互为敌,你死我亡的自我毁灭步伐!!! 是生存还是毁灭?自我救赎才能拯救人类!!! 人的生命由自己主宰,没有任何神佛上帝能主宰你的生命。 当你处世豁达,心存高远,珍身惜福,自能减少疾病延长生命,使自身的生命质量不断提高,直至完善。 当你为人真实,待人真诚,自能使得人际和谐,家庭幸福,邻里和睦。 当你和谐身心,自能与其他生命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各处其位,同盟共存。 当你珍爱生态,珍惜自然,自能遵循自然规律而完善生命!自能尽己之责而完善生态。 当人们真正遵循生命规律时,自能自律自重,自能减少甚至远离纷争战乱,自能不步自我毁灭! 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生活?要怎样活着?这是当今人类必须严肃对待的命题! 自我救赎吧!拯救人类!!!


Online users: 1
Overall visits: 63771
  • 我的陈述和告白

    (0)
    (1)本案的审判结果无论如何,都将会对中国司法界,世界佛教界及世界宗教界产生重大影响并留下历史的一页。它将是一个必然要经历历史的检验的案件。本案的审判长,审判员,公诉人和律师们,乃至我们被告人,也都将是这个历史案件的见证者和参予者。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被告人的我们,必须要扮演好这个角色,以经得起历史、佛教、社会乃至家人对我们是非功过的拷问和检验。  (2)本案自我被刑事拘留至今天的审判,时经一年,迄今,我不知道我对佛法的践行和倡导“全球两善”及“公民互爱”等公益事业,率领四众弟子广行六度弘法利生的行为,与公诉机关指控的“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有什么关联?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无论是丛林的僧团制度,还是居士林的参修形式,乃至心宗法门的持证,都仅是佛陀的修持传承而已。佛教不存在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和身心具有约束力的组织形式,更谈不上“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的任何组织行为。  本案在侦查过程中,侦查机关凭借一张来历不明,且至今未能在法庭上出现的所谓“不雅”照片,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予以证实的路人甲式捏造的所谓“男女关系”的捏造材料,在我的一些同样被押的弟子面前,把我丑化成一名“道德败坏贪财贪色,甚至骗财骗色的无耻之徒”,致使我这些在押弟子的修持信仰顿然崩溃,继而采取诱骗威逼的手段,使一些处在关押中身心倍受摧残的女性弟子捏造事实,歪曲真相作出于本人有所谓的“双修”行为,对我进行污蔑和指控。其中包括本案同案人孟越,在其明确供述华藏玄门不提倡双修及本人要求弟子独觉证悟不得双修的事实前提下,仍然诱骗威逼她作出与本人有双修行为的供述。甚至诱骗威逼本人的亲属袁明违逆纲常伦强捏造事实对本人进行所谓的”揭批“,并让袁明配合专案组对其它在押女弟子进行所谓“劝解”。同时侦查机关包括公诉人员向本人提供以上部分人员的所谓的供述材料对本人进行多次的“承诺”骗供诱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遭受长期关押,身心摧残,威逼而无奈对本人作出伪证,甚至对本人进行诬告的人,一定会凭良知而还给世人一个真相,还给本人一个公道! 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嵩山少林寺将会恢复“永化堂”正宗法脉,五宗法裔护国佑民,大乘佛法将正本清源!  (3)本案的审理过程中,错过了两个精彩的场面:其一,是没能让可以证明本人大乘心宗传承身份的见证人出庭作证本人的传承身份;其二,是没能让世界范围内的佛教界高僧大德来当庭对本人的佛法修持境界和对佛教教义的“解、悟、行、证”进行真伪、对错、正邪的质证,这将是本案审理的致命伤,因为凭借一群不懂佛法不了解佛教的人,是无法对一名佛教徒的修持证悟下对错正邪的结论的!如果法庭启动本人申请的这两个程序,我相信法庭将会看到我是将南宋以来隐世遁迹的大乘佛法“第一义谛”重现佛教界,并开启佛教有史以来将佛教教义以”觉学“入世,得到“全球基督教联盟、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认同,并开启宗教对话,化解宗教极端信仰矛盾,从而开启宗教对话和平共处,提高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宗教新秩序。在此基础上,本人致力于融五教於中华,率领四众弟子立足中华,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和谐人群,安抚社会,并以”开辟人间净土,促进世界和平”为己任,我们是佛法入世弘法利生的践行者和社会的建设者,我们并无任何危害社会和人群的行为! 佛子以忍辱和苦难为资粮,以无我与般若为解脱。本案的审判实质是对整个佛教的审判,因为华藏玄门恰恰是佛法的正总持门,是“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的总持心法,这是任何佛教宗派和佛教徒所正信和依止的修行持证次阶。可惜不能在法庭上对佛法第一义谛进行展开阐述。这对法庭界定华藏正邪和对佛门弟子修持指引是一大遗憾! 本案同案人孟越和赵卫平是践行佛法修持和入世的践行者,如果说本人在带领他们践行佛法中有任何的过错,则错在本人,他们并无任何左右本人的行为的能力,他们仅仅是修持佛法者,他们是无辜者,不应该因修持佛法而入罪。同案人袁明正如她自己所供述,她根本就不相信华藏,没有参与华藏的任何事务,且她在侦查期间“积极配合”侦查机关对其它同案在押人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甚至对本人进行了所谓的“揭批”,更不该将其于本人和华藏一同入罪!  (4)在所谓的“强奸罪”指控中,侦查机关先将所谓的“被害人”抓捕羁押,再通过一张至今未能在法庭出示的所谓“本人与一名所谓被害人的不雅照片”,通过对“被害人”的诱骗威逼手段,获取这些所谓“被害人”前后矛盾的供述,把诬蔑先后与本人有婚约同居关系的尹、王二位,演变成本人利用“双修”的诱奸行为;把余小婷的意外误会同样演变成恫吓诱奸。所谓的这些“被害人”的口供如同一辄,表述方式几乎完全一致,在这些“被害人”的供述中,也完全与所谓的“双修”没有任何的共通性,尤其在这些所谓的“被害人”先后多次供述中,她们全部是由“否认,到自愿,到被诱“双修”的几乎一致的口供演变过程。可见她们先后遭受何等的身心摧残而作出如此违心和违背事实的“供述”! 在侦查机关对本人的提讯中, 他们以“承认有两性关系并不是说你强奸,现在没人说你强奸,既然她们认了,你不认对她们和你都不利”等对我进行诱骗。(有审讯同步录音录像为证)。本人顾及这些“被害人”的身心不再遭受摧残和早日获得自由,经不住侦查机关的诱骗下才违心作出承认的口供。关于孟越、任荟凝及其它等人的两性关系并不存在,请法庭当庭调查确认(我和我的辩护人都申请这些人出庭作证,但法庭都违法不予准许)。  (5)对本人的“诈骗”指控中,本人从未向任何人提出过任何形式的金钱和物质的要求,更谈不上进行所谓的“诈骗”。公诉机关把师徒之间,亲朋之间的礼尚往来馈赠甚至请客吃饭也指控为“诈骗”,把佛具店的顾客自主选购物品、自愿拍买本人书法作品且本人并未从中获利的双方买卖契约关系,也指控为“诈骗”,把弟子自愿购买收藏的黑檀木工艺品印章的行为也一并指控为“诈骗”。且在上述人员都不认为是诈骗并明确表明是自愿的前提下,在没有被害人的情况下,将上述行为强行指控为诈骗。   (6)在“生产销售有害有毒食品罪”的指控中,本人把本门禅医古秘方贡献于世,旨在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秘方中所含的“制川乌,制附子,细辛”三味药材在秘方中含量极低,且没有任何毒素,尤其该药品并无直接渗入食品中,仅是吸其药味药气而已,因而,其成份只是有益亚健康人体保健康复的成份而没有任何毒素的存在。  再者,对该秘方的检测应该将整方合成药进行检测,而非单挑该三味药进行检测。  其三,该膳品是针对特定亚健康人群,而非普适所有顾客。  综上,深圳普华餐饮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膳品不存在任何毒性。  本案审判之后,无论世人见到的是转大法轮的毗盧行武,还是以身殉教的毗盧行武,也无论审判结果如何,我都要感谢合议庭,公诉人,律师们陪伴我们的这些日子。感谢世人赐予我成就正等正觉的资粮!感谢我的弟子们陪伴我走过的辛酸路。                             被告人:吴泽衡陈述 2015.8.8.
  • 毗卢行武示 甲午年七月初一日

    (0)
    如吾灭度于狱中,衣钵即可西行,七年后,示衣钵者即为释教八十九世衣钵传承弟子!而后,佛血舍利恭送台湾佛光山星云尊者处永久供养。衣钵传至九十三世复隐世!八十九世护法使:顾然,顾仁,悟丰,悟超! 毗卢行武示 甲午年七月初一日
  •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密之入禅那) (2012-06-02 )

    (0)
    为何要修行?         首先我们必须问自已:「佛陀为什么要教导修行?」或「修行之目的何在?」 佛教修行之目的是为了证悟涅盘;涅盘乃是精神与物质的止息。要证悟涅盘,我们必须完全息灭以无贪、无嗔、无痴 为根的善名法(精神),及以贪、嗔、痴 为根的不善名法(物质);它们能造成一再的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如果通过修行观禅培育观智直到证悟了知见涅盘的四道智 ,它们就会彻底息灭。换句话说,涅盘乃是由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自在出来,也就是生、老、病、死的止息。我们都遭受生、老、病、死之苦;为了从众苦当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修行。基于脱离一切痛苦的愿望,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修行,以便证悟涅盘。 何谓修行?         那么,什么是修行呢?修行包括止禅 ( 奢摩他)与观禅 (毗婆舍那),而这两者都必须以身口的德行(戒)作为基础。换句话说,修行就是培育乃至完全开展八圣道分。         八圣道分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正见与正思惟合称为觉观或智慧的训练(慧学),佛陀称之为观禅正见与道正见、正语、正业与正命合称为戒行的训练(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合称为禅定的训练(定学),也就是止禅法门。 八圣道分         第一项是正见。何谓正见?正见包括四种智慧:第一种是了知苦谛的智慧,苦谛也就是五取蕴 。第二种是了知集谛(苦的原因)的智慧,也就是透视五取蕴之因缘的观智;换言之,乃是透视缘起法(十二因缘 )的观智。第三种是了知涅盘(灭谛)的智慧,涅盘乃是五取蕴的息灭。第四种是了知领悟八圣道分(道谛)的智慧;八圣道分是通向证悟涅盘的修行方法。         八圣道分的第二项是正思惟。正思惟(寻心所)有四种,即:将心投向苦谛、将心投向集谛、将心投向灭谛及将心投向道谛。 如是,正思惟将心投向每一圣谛,而正见则如实了知每一圣谛。正因为它们如此共同作用,所以将它们合称为智慧的训练(慧学)。         八圣道分的第三项是正语,即:戒除妄言(谎话)、两舌(挑拨)、恶口(讥骂)与绮语(废话)。         八圣道分的第四项是正业(正当的行为),即:戒除杀生、偷盗与邪淫。         八圣道分的第五项是正命,即:戒除用不正当的言语或行为来取得财物、维持生活,如:杀生、偷盗或说谎等。就在家人而言,这也包括戒除五种不道德的买卖,即:武器买卖、人口买卖、供屠宰用牲畜的买卖、酒等麻醉品的买卖、毒药的买卖。         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三项圣道分合称为戒行的训练(戒学)。         八圣道分的第六项是正精进。正精进有四种,即:努力不使尚未生起的恶行生起;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恶行;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行生起;努力提升已生起的善行。为了开展这四种正精进,我们必须修行戒、定、慧三学。         八圣道分的第七项是正念。有四种正念(四念处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与法念处。此处「法」指的是:除了受以外的五十一个心所 ;或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法指的是:五取蕴、十二处 、十八界 、七觉支 、四圣谛等。然而,简单地说,四念处可以归纳为两项,即:色念处与名念处 。         八圣道分的第八项是正定。根据《大念处经》,正定指的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而《清净道论》将正定更详细地解释为:四色界禅 、四无色界禅与近行定 。         有些人已曾累积深厚的波罗蜜,借着听闻佛法的简略或详尽开示 ,就能够证悟涅盘。然而,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波罗蜜,他们必须次第地修行八圣道分。这些人称为所引导者(需要引导的人),他们需要逐步地修行八圣道分,意即依照戒、定、慧的次第来修行:持戒清净之后,必须培育定力;以定力净化自心之后,必须修行智慧。 如何培育定力 ?         止禅法门有四十种,可以修行其中的任何一种来培育定力。 对于无法决定该选择那一种法门的人,他们应从安般 念下手。大部份人可以修行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因此,现在我将简要地解说安般念的修法。 如何修行安般念?         开始修行时,先以舒适的姿势坐着,然后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你应能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感觉到气息的进出。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因为如此你将无法成就禅定。只应在气息扫过及接触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出口处周围最明显的一点 觉知气息,你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不要注意气息的自相(自性相)、共相或禅相。自相是气息中四界的个别自然特征,即:硬、粗、流动、支持、推动等。共相是气息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表示不要默念「入、出、无常」,或「入、出、苦」或「入、出、无我」。只需觉知入出息的本身即可         入出息的本身是安般念的对象(所缘),也就是你必须专注以培育定力的对象。如果你过去世曾经修行此禅法,累积相当的波罗蜜,当你以此方式注意入出息本身(整体概念;不注意推动、热等个别特征)时,你将能轻易地专注入出息。         如果不能的话,《清净道论》建议用数息的方法,这能协助你培育定力。你应在每一吸呼接近末端时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八 。         至少应数到五,但不应超过十,因为它提醒你正在培育八圣道分。因此,你应依照自己的意愿,在五至十之间选择一个数目,然后下定决心在这段时间内不让心飘荡到其它地方,只应平静地觉知气息。如此数息时,你将能使心专注,平静单纯地只觉知气息。         能如此专注至少半小时之后,你应继续进行到第二个阶段:         入息长时,彼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彼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彼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彼知:「我出息短」。         在这阶段,你必须对入出息的长短培育觉知。这里的长短并非指尺寸上的长短,而是指时间的长度。觉知每一入出息时间的长短,你会发觉有时入出息的时间长,有时入出息的时间短。在这阶段,你所应做的只是单纯地如此觉知气息而已。如果要默念,不应默念:「入、出、长;入、出、短」,只应默念:「入、出」,同时附带觉知气息是长或短。你应当专注于气息,附带觉知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长短。有时在一次静坐当中,气息从头到尾都是长的,有时从头到尾都是短的,但是你不应故意使气息变长或变短。在此,注意气息的长短只是帮助心专注于气息而已,专注力的重点仍然是气息。所以你不应太在意气息到底是多长或多短。如果你那么做,你的择法觉支会过强,心反而不能定下来。         禅相可能会在这阶段出现。然而,若能如此平静地专注约一小时,但禅相仍然未出现,那么你应继续进行到第三个阶段:         「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觉知之息全身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这里,佛陀指示你持续地觉知经过同一点上从开始到结束的气息(全息;息之全身;息之初、中、后)。如此修行时,禅相可能会出现。若如是,你不应立刻转移注意力至禅相,而应继续觉知气息。         如果能平静地在同一点上觉知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气息,持续约一小时,却仍然没有禅相出现,那么你应进行到第四个阶段: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要做到这一点,你应下定决心要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在同一点上专注于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气息。你不应刻意使用其它任何方法使气息变得平静,因为那样做会使定力退失。因此,在这阶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专注于气息。以此方法修行,你将发现气息变得更平静,更微细。此时,不论气息是长还是短,你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微细的气息。这就是说「长短息、全息及微息」三个阶段可以同时发生,可以同时修行。当你如此持续修行时,禅相就可能会出现。         在禅相即将出现之时,许多禅修者会遇到一些困难。大多数禅修者发现气息变得非常微细且不明显;他们可能会以为呼吸已经停止了。如果这种现象发生,你应保持觉知的心,在之前你还能注意到气息的那一点等待气息重现。         只有七种人不呼吸,即:死人、子宫内的胎儿、溺水者、昏-迷闷绝者、入第四禅定者、入灭尽定者(灭尽定乃是心、心所与心生色法暂时停止的境界)、梵天神 。你应省思自己并非其中任何一者,只是正念不够强,不足以觉知呼吸的气息而已。         当气息微细时,你不应故意改变呼吸以便使气息变得明显;如果这么做,则因为过度精进所产生的扰动不安,你将无法培育定力。你应照着气息实际的样子去觉知它。如果气息不明显,则只需保持平静,提起正念,在之前还能觉知气息的地方等待。当你如此运用念和慧之时,气息将会再度显现。         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禅相并非人人相同,它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有些人,禅相是柔和的,例如:棉花、抽开的棉花、气流、似晨星的亮光、明亮的红宝石或宝玉、明亮的珍珠。对于有些人,它粗糙得有如棉花树干或尖木。对于有些人,它则呈现有如:长绳或细绳、花环、烟团、张开的蜘蛛网、薄雾、莲花、月亮、太阳、灯光或日光灯。         像棉花一样纯白色的禅相大多数是取相,因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当禅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时,那就是似相。当禅相像红宝石或宝玉而不明亮时,那是取相;当它明亮和发光时,那就是似相。其它形状与颜色的禅相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去了解。         不同的人会生起不同形态的禅相,因为禅相从「想」而生。在禅相出现之前,由于不同禅修者有不同的想,即产生不同的禅相。虽然所修的业处相同,都是安般念,但却因人而异地产生不同的禅相。         达到这阶段时,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让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变它的形状或外观。若那样做,你的定力将停滞且无法继续提升,禅相也可能因此而消失。所以,当禅相首次出现时,不要把专注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如果那么做,禅相将会消失。         如果发现禅相已经稳定,而且心自动地紧系于禅相,那时就让心专注于它。如果强迫心离开它,你可能会失去定力。         若禅相出现在你面前远处,则不要注意它,因为它可能会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于经过接触点的气息,禅相会自动移近并停留在接触点上。         若禅相在接触点出现并保持稳定,而且似乎禅相就是气息,气息就是禅相,这时就可以忘记气息,而只专注于禅相。如此将注意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你将会更进步。保持注意力专注于禅相时,禅相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得像棉花时,这便是取相。         你应下定决心,保持平静地专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或更久。如果能专注于取相持续一或二小时,你会发现它变得清澈、明亮及光耀,这就是似相。你应下定决心及练习保持心专注于似相一小时、二小时或三小时,直到成功。         在这阶段,你将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在进入禅那之前)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安止定是禅那。         这两种定都以似相为对象,二者的差别在于:近行定的诸禅支 尚未开展到完全强而有力。由于这缘故,在近行定时「有分心」还能够生起,而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心。经验到这现象的禅修者会说一切都停止了,甚至会以为这就是涅盘。事实上心还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察觉它而已,因为有分心非常微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够继续提升定力,你必须藉助五根:信、精进、念、定、慧来策励心,并使心专注、固定于似相。你需要精进以便使心一再地觉知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慧以便了知似相。 平衡五根         五根就是五种控制心的力量,它们使心不偏离于通向涅盘的止观正道。         五根当中,第一是信。信乃是相信应当相信的对象。如:相信三宝 ;相信业因与果报;很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的证悟,因为若禅修者缺乏这样的正信,他将会放弃禅修;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常重要,即:四道、四果 、涅盘及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们禅修的方法与次第,所以在此阶段非常重要的是对教法的深信。         假设有人这么想:「只是观察呼吸时的气息就能达到禅那吗?」或「上述所说有如白棉花的禅相是取相;有如透明冰块或玻璃的是似相,确实如此吗?」如果有这类念头存留在心,它们将会造成如此的见解:「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达到禅那。」由于这种见解,他将退失对佛法的信心,也将放弃修行禅定。         因此,以安般念业处修行禅定的人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应当毫无怀疑地修行安般念。他应当想:「如果有系统地依照圆满正觉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达到禅那。」         若禅修者对当信之对象有过强的信心(在这里,此对象乃是安般念业处),那么,由于信根的决定(胜解)作用太强,慧根就不分明,而其余的精进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将变弱。那时,精进根不能实行其策励相应的名法 ,并保持它们于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实行其确立忆念似相的作用;定根不能实行其使心安住于似相,不散乱的作用;慧根也不能实行其透视似相的作用。因为慧根不能了知似相,也就无法支持信根,于是信根也会变弱。         如果精进根过强,其余的信、念、定、慧诸根就不能实行其决定、确立、不散乱和透视的作用。过强的精进使心不能平静地专注于似相,这也意味着七觉支中轻安、定和舍觉支的强度不够。         同样地,若其它诸根如定根、慧根过强,也将有不良的影响。         信根与根慧,定根与精进根的平衡是诸圣者所赞叹的。假使信强慧弱,则为迷信。此人将相信、崇拜缺乏真实利益与内涵的对象。举例而言,他们信仰、尊敬正统佛教以外宗教所信仰、尊敬的对象,例如:造物主、鬼怪、护法神等。         反之,若慧强信弱,则将使人倾向于狡黠;自己不实际修行,却整天批判与评论。他们犹如吃药过量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难以治疗。 若信慧平衡,则能信于当信之事。他相信三宝、业果,确信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他将能体验似相及达到禅那。若以如此的信心修行,并运用智慧透视似相,这时信根与慧根就能平衡。         再者,假如定强而精进弱,则因为定有产生怠惰的倾向,怠惰将征服他的心。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因为精进有产生掉举(扰动)不安的倾向,掉举将征服他的心。唯有当定根与精进根平衡时,心才不会堕入怠惰或掉举,而能达到禅那。         对于想修行止禅业处者,坚强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他想:「如果我培育对似相的专注力,一定能达到禅那。」于是,借着信根的力量及对似相的专注,他必定能达到禅那,因为专注是禅那的主要基础。         对于修行观禅者,慧根强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当慧根强时,他能够透视三相(无常、苦、无我),以及获得领悟三相的智慧。 当定慧平衡时,世间禅才能生起。佛陀教导定慧两者必须并修,因为出世间禅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时才会生起。         无论是平衡信与慧、定与精进、定与慧,念根都是必要的。念根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念可以保护心,使心不会由于过强的信、精进或慧而陷于掉举,也不会由于过强的定而陷于怠惰。         如果禅修者想以安般念来达到禅那,平衡七觉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七觉支是: 一、念觉支:记得似相并持续地辨识似相; 二、择法觉支:透彻理解似相; 三、精进觉支:努力统合及平衡诸觉支于似相。尤其是努力于强化择法觉支及精进觉支本身; 四、喜觉支:体验似相时心中的欢喜; 五、轻安觉支:以似相为对象时,心与心所的宁静; 六、定觉支:一心专注(心一境性)于似相; 七、舍觉支:乃是心的平等性,不使心兴奋或退出所专注的似相。 禅修者必须培育及平衡这七觉支。如果精进不够,禅修者的心将会远离禅修对象(似相)。此时他不应加强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而应加强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如此心才能再度振作起来。 当过于精进而心生起扰动和散乱时,他不应加强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而应加强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如此才能抑制与平静扰动的心。 这就是平衡五根及七觉支的方法。达到禅那 当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之时,定力将会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达到禅那时,心将持续不间断地觉知似相,这情况可能维持数小时、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心持续地专注于似相一小时或两小时之后,你应尝试辨识心脏里意门(有分识;有分心)生起的部位,也就是心色 (心所依处)。有分心是明亮清澈的;注释中说,有分心就是意门。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将能辨识到依靠心色而生起的意门(有分心),以及呈现在意门的似相。能如此辨识之后,你应尝试逐一地辨识五禅支,一次辨识一禅支。持续不断地修行,最后你能同时辨识所有五禅支。 五禅支是: 一、寻:将心投入于似相; 二、伺:保持心持续地投注于似相; 三、喜:喜欢似相; 四、乐: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快乐; 五、一境性: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诸禅支整体合起来即称为禅那。刚开始修行禅那时,你应练习长时间进入禅那,而不应花费太多时间辨识禅支。 你也应练习初禅的五自在: 一、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辨识诸禅支。 二、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想入定的时刻入定。 三、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预定的意愿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够在所预定的时间出定。 五、 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禅支。 当你已熟练初禅的五自在之后,可以进而修行第二禅。为此,首先你应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之后,思惟初禅的缺点及第二禅的优点:你应思惟初禅接近五盖,也应思惟初禅中的寻、伺禅支是粗劣的,它们使初禅不如无寻、伺的第二禅寂静。存着想去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乐、一境性的意愿,再次将心专注于似相。如此你能达到具有喜、乐及一境性的第二禅。接着应当修行第二禅的五自在。 当你修行成功且想进而修行第三禅时,你应思惟第二禅的缺点及第三禅的优点:第二禅靠近初禅,且其喜禅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无喜的第三禅寂静。从第二禅出定并如此思惟之后,你应培育想要证得第三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此即能达到具有乐及一境性的第三禅。然后应当修行第三禅的五自在。 当你修行成功且想进而修行第四禅时,你应思惟第三禅的缺点及第四禅的优点:第三禅的乐禅支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禅不如无乐的第四禅寂静。从第三禅出定并如此思惟之后,你应培育想要证得第四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此即能达到具有舍及一境性的第四禅。接着,你应修行第四禅的五自在。 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这就完成安般念的第四个阶段: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这阶段开始于禅相生起之前,进而定力随着修行四种禅那而增长,呼吸逐渐变得愈来愈平静。直到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并修成五自在之后,当禅定产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转修观禅(毗婆舍那)。也可以继续修行其它种止禅(奢摩他)了。
  • 人的思维产生于大脑吗(2013-08-06)

    (0)
    blogpublishdate : 6 August 2013
    从常规看,说人的思维产生于大脑本没有错。人的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都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发出指令后,人的四肢及感官受大脑的指挥去做事。为此,人们一直把人的大脑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在研究。有人认为,人脑比其它动物重,所以人比其它动物聪明。还有人认为,人之所以是高等动物,是因为人能够利用大脑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他们认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称为左脑,右半球就称为右脑,它们主管的功能有区别。右脑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的参加,比如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而左脑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左脑和右脑半球的这种优势形成不是先天就形成的,它是与后天的劳动分不开的。 现代科学还证实,人类与生俱来的脑细胞大约有120亿个,且永不增殖,只存在程序性凋亡。正常人仅启用了不到10%,近90%的脑细胞均处于抑制沉睡状态。细胞之间是通过激素进行信息传递的。 然而从2006年8月29号起,一个发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脑细胞的认识。上海华山医院于29号对外宣布,该院神经外科王晓梅副教授在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研究中发现,成年人脑中有新生神经存在。这一重大研究成果,不仅打破了人脑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的传统观念,更为医学上实现脑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带来了希望。据介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2006年8月21号首次发表这一研究报告,英、美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据英国人布赖恩·巴特沃思的文章介绍,利用非常精确的成像技术对职业键盘手和弦乐演奏师大脑的运动皮层–控制手和手指动作的区域–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大脑中的该区域要比常人大许多。这还不仅仅是指两个大脑半球的运动皮层,甚至连接两者的白色物质也要比常人来得大。 持先天天才观点的人这可能会说,“瞧,这些职业音乐家大脑的相关方面在一开始时就比较大(强)!”但是这个结论忽视了另个发现:运动皮层的体积与音乐家开始接受训练的年龄相关。训练开始的时间越早,音乐家运动皮层的体积就越大。同样,布莱叶盲文使用者是用他们的手指来读书的,而且他们中有很多人仅用一个手指来触摸字母。结果人们发现在经过多年食指阅读以后,他的食指在大脑中的表示要比常人的阅读食指在大脑中的表示大。 这也就是说,布莱叶盲文使用者的大脑分配了更多的神经细胞来解释这个手指的触感。练习并没有使得指尖变得更敏感,但是它使得这些手指在阅读布莱叶盲文时,指尖所感受到的图案已不再只是凸起的圆点:它们代了字母和词语。这样一来,大脑就需要分配额外的细胞来处理这些扩展了的指尖神经的输出内容。从长期看,一种技能的反复练习,会增加大脑以一种多少具有永久性质的方式,配给该种技能的神经元的数目,不过在你彻底停下来以后,这些不再使用的神经元又会被提供给其他任务。大脑长期性、结构性的改变取决于练习。用则进,不用则废!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英科学家研究发现人“死”后仍能思维。英国南安普顿总医院的萨姆-帕尔尼亚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曾经有六十三名心脏病患者在医学上被认为是已经死亡,但随后又苏醒了过来。当被问及死后的感受时,其中五十六人声称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感觉,然而另外七人却声称自己有记忆。科学家曾对七人当中的四人进行过专门的测试,发现他们死后的思维、推理以及交流等意识功能在大脑死亡之后依然存在。 这说明人的思维、意识与大脑有时是脱节的,思维、意识可以不从大脑中来。那么,人的思维究竟从何而来,究竟如何看待人的思维与大脑的关系呢?这需要首先搞清楚人的生命特点。人是由肉体和元神组成的活的生命,人有生老病死,而元神要进行轮回转生。人的身体是由水、蛋白质、脂肪、无机质四种成分组成,人的肉身死后还是这些物质,但肉身中没有了活的灵魂。英国南安普顿总医院的萨姆-帕尔尼亚和他的同事们测试的并非大脑发出的意识。现在有些研究只是停留人的肉身上,所以,对脑的认识也只能在上述水平。 人的大脑只是一个加工厂,人的感官接受到外界信息,经过大脑加工然后传导到元神,由元神作出决定,又通过大脑传达到身体的各种职能部门去做事。不同的人由于生命特点不同,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不同,反映到元神的信息就不同,这样元神依据大脑提供的信息作出的判断结论就不同,指挥各职能部门去做事时就有差异。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原因。人的大脑受伤后,对智力会造成影响,主要是其接受外界信息和加工能力受到了影响。一般来讲,靠药物来增加智力几乎不可能,充其量使脑细胞活力增强,实质上不会有大的改变。 人只有通过修炼,清除身上的业力,元神的活力增强,逐渐避开脑神经脑细胞的限制,人的元神直接感知外界,接受外界的信息,就是佛家通常所说的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等,这时才有大智慧。同时,肉身的脑细胞也会变的健康,活力增强。人的元神一般在大脑的泥丸宫,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大脑在思考问题。动物由于其生命特点决定了其大脑接受、加工外界信息的度量,反映到其元神,就是那种动物能够接受到的那点信息,元神依据大脑接受加工的信息作出的指令就是各种动物的特点,狗是狗,猪是猪。 元神在肉身之中,智慧、能力、善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肉身的限制,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加上肉身的诸多欲望,往往容易使人忘其根本,失去正念,所思所想所行仅仅只是满足肉身的愉悦。这样就容易使人在尘世中不知不觉地做出许多背离佛法的事,从而造业。业是与善德相背的物质,业力越大,人的善根、悟性被屏蔽的越严,人越是难以信佛悟道。 不仅如此,人在尘世中有许多执著和欲望,在人的正念不强的情况下,有些其它灵体会根据人的执著和欲望附到人身上,从而左右人的思维,这时的人发出的思想还以为是自己发出来的,其实不是。人只有在敬佛悟道,去掉各种执著心,正念强的情况下发出的思想才真正是自己的思想。
  • 连“送快递”都懒得说了,直接踹门了!

    (0)
    #生命之民主# 警察于深夜毫无征兆地闯入无辜百姓家中,连夜把人带走不说,无人性到连71岁老人都不放过。不妨设想,面对此等强盗逻辑,若手无缚鸡之力我们稍加抵抗便遭受怎样的苦痛折磨?事关每一个人作为公民的最最基本的权利,现在不维护待何时?宣扬为民服务却不管贪污腐败、无视民生疾苦转而残害无辜百姓,长此以往,人之生命权益不存,民主全无,国将不国!    这是7月29日现场情况图 71岁老人被打伤图 一、事件起因   2014年7月29日深夜23时,在广东省珠海市银石雅园有一百多武警和大量警察对进入小区的用户进行搜查,并以调查户口为理由对佛法法脉传承人,民间公益倡导者,“辟谷济善,日行一善”理念的发起人——行武禅师(吴泽恒先生)的住所进行无理由搜查。之后又以不明理由带走数十名无辜的公益人士,事后还安排部分警察进行持续监控。还有一批警察强行架走家中的一名经商店主,要求开保险柜搜查,在质疑其合法性后,竟直接撬开保险柜。朋友的家人也在其中,连71岁高龄的老人以及未成年人都要带去问话,空留幼童在家!电脑等资料信息也被带走。而莫名的是,这些朋友在深圳的亲友也被以不知名的理由被带走,目前手机均为关机状态,无法得知里面的具体信息,家人和朋友万分着急!试问,谁赋予你的权力在没有任何切实证据的情况下无故带走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当今社会,我们还能不能踏踏实实的生活?   在发文前的最新的消息,警察今日正对家里进行大肆搜查,带走贵重物品和资产未造册签字。更为让人气愤的是,关了一夜的71岁的那位老人,刚刚被放回,且手上严重淤青并出血!这是哪门子的法律!哪门子的人民警察!哪门子的法治社会?!今天不为社会之正义发生,明天下一个可能就是你!我们是一个公民,社会需要我们正义的声音! 二、当事人叙述   今天早上奶奶刚刚回家,前一晚警察动手强行拉走我奶奶,把我奶奶的手都扯流血了。警察白天把家里上下所有东西都搜一遍,然后把家里所有的那个值钱的东西都带走包括,包括很多私人的文件,行武禅师的手稿、手表、信件等等,所有东西都带走。还把家人本来锁着的房间直接踹开来,里面所有的东西也都会搜查一遍然后值钱的,他们认为有关的东西都带走。——转自行武禅师家人   半夜11点,我的女儿和其他更小的10来岁的孩子们,在这里参加夏令营,一大群警察冲进孩子们的房间,乱搜乱翻,撕毁孩子日记,没有联系家长,就将孩子们带走,直到今天早上。长达5个小时以上,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孩子心里受到创伤,谁来抚平?”人民”警察!纳税人后悔养活了你们!!!——转自孩子的家长   晚上,家里忽然来了好多警察,当时我正在洗澡,就听见门口响起短暂而粗暴的敲门声,还用手电筒来回照,很吓人。我赶紧擦擦出来,他们已经进来了,我们被带走了,还有一个正在生病的小朋友,有的小伙伴都吓哭了。平时老师说警察叔叔是帮助人民的,而在我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觉世界不是那么美好。   ——转自在场的未成年孩子 三、由来已久   而此事竟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2011年,四月初七晚上八点三十分,为首的广东省珠海市前山派出所所长(警号082846),没有任何理由甚至借口,公然非法闯入佛法宗脉衣钵传人行武禅师(吴泽恒先生)居所,野蛮殴打并强行拘禁了行武禅师!制造了惊世骇俗的佛诞日佛门宗师再遭警察拘禁殴打的“珠海门事件”!   相关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828-188049-1.shtml 四、行武禅师简介   行武禅师,字心宇,俗名吴泽恒。吴泽恒先生是佛教衣钵传人,佛门宗师,辟谷济善创始人,在全球发起“辟谷济善,日行一善”活动,惠及全球千万人。吴泽恒先生是佛教的衣钵传人是世界公认的(包括少林寺祖庭、世界僧侣协会),国内相关部门也是考证确认的! 五、关乎你我   也许大家已经对此事都已经麻木了,但我们还是要坚决的站出来!因为我要为我自己争取权利!争取可以放声的笑,放声的骂,而不是天天的看着什么“好,支持,有希望了”。人这一辈子最亏的就是自己骗自己。你的一个关注,就是你的一份意义,你的一个转发,就是你的一个成就。为我们的明天,为孩子的明天,我要声援!   我们需要寻求媒体或者朋友们的帮助,来维护自身的公民权利!   联系电话:15559378930   QQ:1178230273
  • 自性的空明 (2014-05-20 10:21:31)

    (0)
    blogpublishdate : 20 May 2014
    我们只是整个造化里的一颗微尘,每个人都在追寻健康、安祥、知识、繁荣、和谐,总而言之,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快乐富足的生活。 我们为了达到这个状态而努力奋斗,但我们能够达到吗?是的!我们能够达到,这一切只有透过对宇宙能量和自性知识的了解才能达到,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宇宙能量: 自性的实相之一:宇宙能量! 宇宙能量遍及宇宙,无所不在。它连结着银河、地球、人类和分子,它是众生万物之间的空间,它是使整个宇宙井然有序的连结键。 宇宙能量就是生命的势能,宇宙能量是维持生命秩序和扩展意识的要素,宇宙能量是所有行动和生理功能的基础。我们在深睡和完全的静默中接收到一部份的宇宙能量再运用这个能量从事日常的心灵活动。例如,观看、说话、聆听、思考和所有的身体活动。在睡眠中获得的有限能量,并不能满足这些活动的需要,这就是我们会感到疲惫、倦怠和紧张不安的原因,这些现象导致了身、心的压力和各种疾病,克服这些压力和疾病的唯一之道,就是获得更多的宇宙能量。 宇宙能量是维持生命秩序,活出健康和快乐的要素,它让我们全心地专注在当下的情境,它让我们获得知识让我们扩展意识,透过禅坐,我们就能汲取到充沛的宇宙能量。 自性的实相之二:禅坐 睡眠是无意识的禅坐,禅坐是有意识的睡眠。在睡眠中,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能量,在禅坐中,我们获得了源源不绝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提升身体、心灵和智能的力量,它开启了第六感之门,进入超感官的领域。 在禅坐中获得的能量带给我们松弛、健康和快乐。它也能让体能迈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其实,禅坐就是意识回归自性的旅程,在禅坐中,我们有意识地由身体开始,进行穿越心灵、智能、自性和更高境界的旅行。 我们要先停止一切的后天的身、心的功能,才能达到禅坐的目的,也就是说,停止肢体的活动、观看、说话和思考。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禅坐的方法:禅坐的第一步就是姿势,选择一个让你感到很舒服、很稳定的姿势,坐在地板上或者椅子上都可以。两腿盘坐,双盘为佳,双手交叉,把眼睛闭上,停止一切内在或外在的对话,先不要持咒,只要放松,完全地放松下来,单纯地放松。 当我们盘好腿和双手交叉好的时候,身体形成的能量回路会让身体更加稳定,眼睛是心灵之窗,所以应该把眼睛闭上,持咒或内、外在的对话都是心灵的活动,在没有上师密授灌顶的情况下,不要擅持咒语。 身体放松之后,意识就会进入心灵和智能所在的第二个区域,心灵只不过是一堆念头而已,纷杂的念头会不断地浮到心灵的表层,念头会带来各种已知或未知的问题,要超越心灵和智能的限制,我们必须观照呼吸。观照是自性的本质,所以,我们要目睹自己的呼吸,不要做有意识的呼吸,不要做有意识地吸气或呼气,让吸气或呼气自然而然地发生,只要观照正常的呼吸就好,这是静坐的关键,也是唯一的法门。不要追究你的念头,不要执着在各种妄念、问题或念头上,断绝念头,回到呼吸上面,观照正常的呼吸动作,与你的呼吸同在,接着,你的念头越来越少,呼吸也会变得更浅、更短,最后呼吸会短得像一道闪光一样,停留在眉心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没有呼吸也没有念头的状态,你所有的念头都止息了,我们称为无念的状态。这是一个静心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开始接收源源不绝的宇宙能量,静坐的时间越久,我们接受的宇宙能量就越多。宇宙能量在我们的能量体内流动,能量体也叫做以太体。 自性的实相之三:能量体 能量体是由七万二千个气脉能量管所组成的,每一个能量管都由头顶的部位出发,這個部位叫做梵穴,这些气脉像植物的根和枝桠一样,伸展到全身的每一个部位。 杂念是阻挡宇宙能量进入身体的绊脚石。进入身体的宇宙能量变少,能量管里的能量就会耗尽,然后,能量体就会出现以太破洞,以太破洞逐渐导致身体的疾病,换言之,所有疾病的肇因是因为以太体缺乏能量所致。 禅坐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充沛的宇宙能量,宇宙能量在能量体内的所有能量管内流通,宇宙能量强大的流势可以清洗所有的以太破洞,以太破洞清洗干净以后,我们就摆脱了疾病。能量开始在梵穴流动的时候,我们的头部或全身会有沉重的感觉,某一特定区域的能量管清洗干净的时候,身体会有刺痒或疼痛的感觉,有时候,身体的不同部位都会感到疼痛,这种疼痛不须要吃药,多做一些静坐之后,所有的疼痛感会自然消失,灵性会渐与宇宙信息能量同频,融通十方时空的信息能量,太体真身由此而成。 自性的实相之四:金字塔的威力 52.3度是地球上最稳固的结构,也是接收最高宇宙能量的地方。 金字塔以52度3分的角度形成,这个角度让金字塔接收到最高的宇宙能量。金字塔可以用任何建材制造,建材不会影响宇宙能量的接收,金字塔的四个端角必须与东、西、南、北四大方向对位,宇宙能量累积在金字塔1/3的高度。这个位置就叫做国王的密室,宇宙能量在最强的国王密室里向整个金字塔扩散。 在金字塔顶端安置一个水晶,可以把接收的宇宙能量强化后再扩散到其它的部位,在金字塔里静坐,我们达到无念状态的速度比其它地方快三倍。金字塔可以与高层的频率沟通,在金字塔里禅坐有治疗的效果,也可以提升禅坐的体验。 自性的实相之五:天眼 天眼是灵魂用来观看、感觉和倾听高频率实相的利器,我们把这三种灵魂的功能称为天眼。 禅坐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更多的能量可以开启我们的第三眼,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经验。 以太体在禅坐中获得足够的宇宙能量后,天眼的视力越来越精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世间和其它存在界的景象,精纯的天眼让我们拥有比肉眼更透彻的视觉,我们可以看到其它频率的实相,我们可以看到五官无法感知的事物,我们也会有许多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感受。我们会听到内在的声音或其它频率传来的乐器声,我们可以看见已经不在世的大师示现,我们可以看见大师以我们熟悉的形体示现。 自性的实相之六:虹光体出游 虹光体是自性用来感知其它频率实相的工具。虹光体就像我们的肉体一样,它是意识的另一个形相,在正常状态下,意识遍布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我们接收了足够的能量后,开始感知到其它频率的实相,意识开始以虹光体的形相活动,在睡梦中,我们无意识地感知到虹光体的经验,在禅坐中,我们是有意识地感知到虹光体的存在。虹光体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在意识到虹光体的存在之后,我们开始感知到新的次元。在静坐中接收充沛的宇宙能量后,遍布在身体内的意识开始朝着一个点移动,意识移动的时候,身体会微微地颤动,我们会有身体在飘浮的感觉,但却感觉不到手和脚的存在。这时候,身体有一股像羽毛般的轻安感,身体的不同部位可能会出现移动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有整个身体都在旋转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虹光移动。 虹光体可以毫无阻碍地游访其它的频率,虹光体出游的时候,禅坐者看到了自己的肉身,他获得了卓越的洞见他明白身体只是他暂时的居所,他明白自己不只是身体和心灵而已,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明白。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次虹光体出游的经验,经历过虹光体出游之后,我们的局限感消失了,我们明白自己是无限的,明白自己就是意识,也明白了生命中许多崭新的次元。 自性的实相之七:涅槃 我们接收的宇宙能量,随着静坐的工夫而不断地增加宇宙能量改善了我们对当下的投入,身体─心灵─自性对当下投入得越多,我们会对情境有更透彻的明白,这一份明白就是空性。 一般人只能由情境中获得经验,无法感知到情境中蕴涵的知识,这是因为他们只用形体来了解情境的缘故,但禅修却能完全地了解情境,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只是一具肉身而已,他知道他是肉身里的居住者,他明白所有的情境都是为了生命的进化而发生的,有了这些体验并且把体验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获得了生命的真知卓见,这一份真知卓见开启了千万道生命的妙门,揭示了感知的新次元,我们的理解力、感知力和知识获得了无限的扩展。接着,我们的意识随之扩展,开启了浩瀚的智慧之海,我们称这样的智慧是千瓣金莲,每一瓣莲花都代表着一个解悟的新次元,感知到的次元越多,我们就获得越多其它存在的知识。这一份解悟让我们知道,生命没有死亡,我们是永恒的存在,我们明白了何谓生?何谓死? 自性的实相之八:生与死 我们来到世间的时候,只是一粒宇宙意识的微尘,我们的自性以以太体的结构离开了它的源头。我们为了经历独特的经验而来到世间,我们为了体验世间的经验而选择投胎的子宫,父母、环境和生命的情境,自性完全了知生命的整体设计,意识微尘选择了母亲之后,开始进入母亲的子宫,意识进入子宫后,胎儿就有了生命,肉体依照以太体内的宇宙能量和因缘而产生了形状,在第一次呼吸之前,意识会频繁地回到源头。胎儿离开母亲的子宫后,开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体外呼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诞生。 从诞生到七岁之前,我们对源头是有意识的。心灵在七岁的时候开始成形,在14岁时成形完整;智能在14岁时开始启动,到21岁时发展完成。在21岁到28岁之间,我们经验到了身体、心灵和智能的结合。 从28岁开始,生命的发展完全仰赖自性的知识,一个对自性没有觉知的人,他的意识就会停滞在身体和心灵之间,意识的停滞是悲苦的开始,这样的人不了解生命的情境,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危机,他开始进入僵化的概念里,僵化封闭了宇宙能量的流动,能量的封闭使他饱受疾病、压力和紧张之苦,他在毫无觉知的状态下虚渡一生。他不了解生命的目的何在,他由童年、青壮年到老年,在没有完成生命的目的之前离开了人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死亡。 自性的实相之九:开悟 透过天眼、虹光体出游和生死的知识而获得高层的知识以后,我们就会对身体、心灵、智能、自性和生命力有了圆满的了解。了解意识是能量和知识的结合,了解意识为了获得更多的能量、知识,为了创造而来到世间,在这一份明白中生活,我们才能对造化的存在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有了这一份明白,我们变成了一个奇迹的创造者。然后,我们的一言一语都会成真,起心动念都会化现,一举一动无处不见创意,就是开悟。 自性的实相之十:和心灵做朋友 你的心创造出对现实的体会。所以,让心灵成为你的朋友。 如果你的心的运作如同看电影时的投射,我们投射的是什么呢?是你自童年时代起就开始储存的情绪印象、经验、创伤和问题。如果你相信轮回,它甚至包含你前世的经验。人生的电影充满了你心里的各种感觉,它被投射到你每天接触的人与环境上面。 在我们的生命里,有许多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很真实,其实只是蒙昧心灵的投射。 你的大多数经验都发生在你心中。你所经验到的事实,决定于你的认知。你的心所投射的念头和忧虑虽然一开始不是真实的,但是后来可能会构成一种事实。 心灵拥有强大的力量,不只是用来创造内在、主观的现实,还能影响外在的客观现实。 如果你相信某一件事,就会寻找证据来支持这个信念,排除其它的想法。我们经常让心中的负面期望决定我们的命运,让自己放掉美好的可能性。其实,在每一刻,这些可能性都在等待着我们。 你的心拥有无限的力量;在每一刻,借着诠释、投射和反应,创造出你的现实。凭由它自己,你的心给你无限的痛苦和满足。它可以禁锢你,也可以释放你。一个失控的心灵可以把中性的刹那经验,变成痛苦的一刻。它可以无中生有,可以创造出悲惨世界。 跟心灵作朋友意味着,你要用建设性的方法,而不是毁灭性的方法,来运用这股力量。 以下两个步骤可以让你跟心灵作朋友: 1、察觉你的心在做些什么。 2、选择对你有益的不同想法。 你不必相信心灵呈现给你的每一个念头。你可以选择跟着心念的方向走,也可以选择说:“不,谢谢。我现在不想到那里去。” 我们经常觉得快要受不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让每一个想法带着自己跑,不去质疑自己是否愿意跟随。 如果你认定,这个念头要带你去的地方,你并不想去,这是你只要用另一个积极、支持自己的想法,取代先前的念头就好。 “你说的一切深深感动了我。我觉得你好像是专门在跟我说话,上帝派你来,给我希望和鼓励。” 你不必注意,涌上心头的每一个想法。 抱持对自我的负面想法是不健康的。 每一次你沉溺在对别人的负面看法里,你就是在污染自己的意见。如果你射出的箭是爱之箭,你需要有一个有着爱的中心,如果射出的箭是伤人的毒箭,那么你发出箭的地方是有毒素的地方。 心里充满积极、亲切的想法的人,看起来总是容光焕发,好像浑身散发着自然的光晕。如果你想想你认识与欣赏的善良美好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种自然的神采。 是心灵的力量让你变得美丽,或是索然无味。这就是内在美的真义。当你对自己、对别人都保持积极亲切的态度和想法,就会创造出一种振动的美好能量你的想法会让心灵发生内在的振动,同时,会吸引类似的心灵能量。 你抱着积极亲切的态度,你就会把别人心里的爱引导出来,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觉得不快乐的时候,要观察自己,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我的心此刻在做什么?” 有人问我:“如何排除所有的负面想法?”我的答复是:“你做不到。”各种的念头总会滋生。这是心灵和头脑的本质,它们就是要感觉,要作反应。若要学会观察心念,就不能论断自己的想法。 带着爱心,把心灵推向积极的方向就好。 问题不在于你的想法。问题在于你对想法的反应。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你懂得觉照自性的时候,你便可进入超越时空的恒寂安乐之域!
  • 禅宗直观与“本来面目” (2014-05-14 11:57:26)

    (0)
    blogpublishdate : 14 May 2014
    事物本质的证明不在知识论中,而在生存论里,本质不是从逻辑论证得来的,它来源于我们对存在事实的“看”的适当程序。在这些程序中,我们的视界不断地融合、变化、更替,引领人来到真正的存在基础地带,显现为某种可称之为“清净”的真相。这种真相不是概念或经验的,而是体验自身,在自身之中回转以回到自身的清白。   禅者常常对这个“我”发起追问:生前我是谁?生后谁是我?当对“我”发起追问——参禅时,可以发现许多关于我的定义,但深思下去,这些定义都只是我的部分内容,都是我的外在的内容,甚至不是我的内容——事实上无我。在不断的思考、追问和回答中,“我”的真实面貌不断地清晰,通过不断的深入、排除、消解而不断还原,最后我们看到“我”处在一片由种种因缘生起的虚幻境相里,自我和世界都是由相似相续的“思”组成的缘生幻相。我还原为即真即幻的事实,我是存在的却是虚幻的和清净的,“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这时人感到自己“觉悟”了,感到了无边的清净和喜悦。觉悟了的人什么也不能说,什么都不可说、不想说,却与“是”在时刻的呼应中。   禅的还原要达到赤裸裸的存在呈现或纯粹意识自身,我们可以跟着它来到生命之源,禅宗说是来到“天地未分时”的清白状态,此处是存在的“本来面目”。这里首先要我们不要“思”,不要让思把我们的世俗之我带出来,让我们的心灵来到清净的“无思”状态,存在的本来面目才会呈现。“不思善,不思恶,思总不生时,还我本来面目来”。“其或拟议思量,何啻白云万里?”在不思中回转,暗中撤掉事物的基础———这种撤消在整个世界都在悄悄发生,最后“清白”自现。这种清白是事物周围明净的光环,是我们心灵的泛音,潜在地统一着生活完整的主题。
  • 略说佛制安居的时代意义 (2014-05-14 10:03:34)

    (0)
    blogpublishdate : 14 May 2014
    雨季安居(Varsika)是佛制戒律之一。其制定因缘如《五分律》所说:“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春夏冬一切时游行,蹈杀虫草担衣物重疲弊道路。诸居士见,讥诃言:‘此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尚知三时,夏则安居,众鸟犹作巢窟住止其中,而诸比丘不知三时,应行不行,常说少欲慈愍护念众生,而今践蹈,无仁恻心,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诃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不应一切时游行,犯者突吉罗。’从今听夏结安居。’” 所谓“三时”,按照玄奘法师的说法,“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按照上述《五分律》的记载,佛陀制定“夏安居”的原因是,比丘们在雨季游行,容易踩杀路上爬行的虫子,踩断地面上的草木(印度人认为这也是有命根的),而且道路泥泞,比丘负重行走,容易破坏道路,也就是说,佛陀制定安居戒律,除了慈忍不杀之外,还有保护环境的考虑;有关制定此戒的因缘,《四分律》除了“蹈杀生草木”外,另有“夏月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的记载,亦即比丘在这个季节出行不安全,容易损失财物甚至危害生命;《十诵律》则单纯认为雨季游行会“践蹋生草,夺诸虫命”。总起来看,佛初制安居戒律,主要是从比丘雨季出行不合时宜的角度出发的。等到普遍实行安居戒律后,佛陀发现比丘集中修学三个月,不仅可以远离世人讥嫌,更有利于弟子们的道业进步,如道宣律师所说:“坐夏离三过: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佛陀时代雨季安居的困难之一是安居的地方不太好找。按照《四分律》的记载,当时比丘有“露处安居”者,结果三个月下来,因为风吹日晒而“形体黑瘦,皮肤剥裂”,还有在树上安居者,大小便使得树神瞋嫌,还有“在无救护处安居为贼劫夺”者,“在冢间安居为非人所恼”者,“在空树中安居为毒虫所困”者,“在皮覆屋中安居鼻内生肉”者,这都为佛陀所禁止;还有在树下、山窟、船上、小屋等处安居者,当时规定山窟、小屋只要“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就可以了,也有依随牧牛者、压油人、砍柴者安居者,他们移动,比丘们也只好跟着移动,固定“依聚落安居”并不是普遍实行的方法,至于建立僧伽蓝集中安居更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雨季安居的困难之二是饮食供养不易筹办,如佛陀有安居三月食马麦之传言,再有一年因为闹饥馑,前往摩竭国安居的比丘们饿得“羸瘦憔悴”,前往婆求末河的比丘们因为虚妄称赞而较易获得饮食,结果遭到佛陀的呵责。又因为种种原因比丘不得不外出,故有七日乃至四十日开遮之举。 当时雨季安居,对于比丘们的“作业”佛陀并无专门规定,大体是根据自身情况继续进行修行而已。佛陀安居期间多有为弟子说法的记载,而证得无学果位的佛弟子也有为众人讲说佛法乃至营建僧伽蓝者: 尊者富楼那……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 ——《杂阿含》311经 有的弟子趁着安居勤修本业,务使有所成就,如: “调达未得神通,不能得去,羞耻益深,便作是念,我今当问修神通道,便往白佛,愿佛为我说修通法,佛即为说,调达受学,安居之中便获神通。” ——《五分律》卷3 “唯富那奇,结使深重,佛为说法,未能畅达,精诚困笃,始入初果,勤精修习,无有休懈,时诸比丘,安居日近,佛听各各随意安居,时富那奇,往白佛言,弟子欲往至放钵国安居三月,唯愿见听。……时富那奇,于彼国中,勤修不懈,尽诸结使,心忽开解,获无漏证,安居已竟,便辞檀越。” ——《贤愚经?富那奇缘品》 弟子们安居期间修行本业,修行中遇到的问题则可等到安居结束后集中向佛陀请问:“尔时诸比丘,各处异国,随意安居,经九十日安居已竟,各诣佛所,谘受圣教。” ——《贤愚经?七瓶金施品》 另有年少比丘,还未娴熟进修道业者,则正好趁安居之时多向上座比丘学习,上座比丘应加以摄受,这是佛欢喜的“正法”:“夏安居……诸年少比丘,往诣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足已,于一面坐。时诸上座比丘作是念:我等当摄受此诸年少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一人受二三多人,作是念已,即便摄受,或一人受一人,或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受六十人。”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统观佛陀时代结夏安居的戒律,有一从消极遮止意义而向积极的专心修行意义的转变。这一精神完全为汉传佛教所继承,其概括结夏安居的意义为“进道护生”(白云守端禅师)、“克期进修不舍寸阴,护惜生命行兼慈忍”(《百丈清规》),且“进道”的积极意义超过了“护生”,因为汉地终究不同于印度雨季之草木繁茂、蚊虫孽生,“禁足护生”的意义甚至可以略而不提,如龙门清远禅师所说:“故我释迦如来在日,建立个方便门庭,亦无如许多事,每至结足安居,不相往来,各各求证道果,于九十日中,或有所得,或无所得,或有疑虑,或无疑虑,或有罪,或无罪,至休夏自恣之日,方诣佛所,各呈已见,求佛印可,故谓之自恣。”(《古尊宿语录》卷31) 在此基础上,汉地佛教的安居之戒制又有所损益: 一是冬参夏讲(学)制度的设立。汉地并不存在雨季不方便出行的问题,倒是冬季严寒,行旅颇为不便,于是汉地一些禅宗道场仿照夏季安居的办法,制定“结冬”之制,即从阴历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集中坐禅。 二是各宗派形成不同的安居模式。如上述禅宗道场施行“冬参夏讲(学)”制度,主要是从方便修学本宗道业的角度出发的,至于律寺,则趁安居之时,专门精研戒律,如《沙弥律仪要略述义》认为,“夏者盛也,谓万物茂盛之时也。佛制受戒者,至于夏间,应当加工用行,精进修持,亦如万物茂盛。”由此形成“坐夏”、“夏腊”的观念。而见月律师认为夏季安居中比丘当依广诵毗尼的律师为依止,并针对不同的修学层次登记有“依处不依人,依人不依处”的规定。 三是各宗道场在安居期间都颇为看重初学戒律的学习。即便讲究“冬参夏讲”的禅宗道场,也有“五夏巳前,专精戒律,五夏巳后,方乃听教参禅”的规定,因为“初受戒人,行持五年,戒品坚牢,则不为境风摇夺,亦犹树木培植五载,枝干粗壮,则不怕霜雪所雹也。” 汉地佛教形成的安居观念及其戒律是一项优良的传统,是寺庙及僧团的基础制度,对于今天迫在眉睫的道风建设而言,它具有如下意义: 从消极意义层面上讲,严格遵照佛制安居,可以在这一段时间内尽可能地避开尘俗,从而也就可以减少社会上的讥嫌,维护僧团良好形象。佛陀时代,人们讥嫌的理由是雨季游行会“践蹋生草,夺诸虫命,疲弊道路”,现代社会人们讥嫌的理由则是“到处攀援,从世俗业”等,讥嫌理由虽然不同,但损伤僧团形象则一也。佛陀时代,比丘们在各种艰苦条件下犹能坚持安居,现在僧团衣食无忧、住所无阙,更没有任何理由不按戒制进行安居了。 从积极意义层面上讲,严格遵照佛制安居,可以进德修业。无论是佛陀时代的“安居”,还是汉传佛教的“坐夏”,都有一个原则,即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因病予药,集中修行,以期提高僧格、促进个人道业。现在大陆很多寺院大都借鉴过去禅宗道场“冬参夏讲”的做法,夏安居时多以讲经为主。但愚以为这并没有达到安居最佳的积极效果,针对现在僧团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应该恢复过去各宗道场普遍重视戒律学习的做法。 从深层意义层面上讲,严格遵照佛制安居,可以逐渐养成尊重僧人戒德、夏腊的风气,大众和合而住,以戒腊或德行厘定僧团内在秩序,从而避免“依据世俗能力进行定位,无形中将僧团导向世俗化”的倾向(济群法师:《一个根本,三大纲领》)。 总之,中国当代佛教应该重视佛制安居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损益,对于各地寺庙的道风建设以及提升中国佛教21世纪的整体形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转载]【法库】公民互爱,关爱老人 (2014-05-12 15:42:58)

    (0)
    blogpublishdate : 12 May 2014
    原文地址:【法库】公民互爱,关爱老人作者: 5 月1日法库同修利用节假日时间自发组织“公民互爱,关爱老人”活动,来到了坐落于望海寺山脚下的夕阳红养老所。小组成员还带来了食品(牛奶、面包、火腿肠 等食物)、以及理发工具,理发一次不容易,让理发的同修把头发剪短些,其中一位老人患有风湿病,还记得我们上次来过探望过他们,看着年迈孤独的老人们,心里的第一个感觉是:难受! 我们小心翼翼的和老人们交谈,谈论些他们愿意谈论的事情。 他们盼望子女的到来,有的甚至还在夸儿女的好,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收拾家务。老人们看着我们擦窗户、扫地……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看到我们的劳动成果,虽然是很小的帮助,但是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说也奇怪,每日都是三餐,可偏偏今日就两餐,我们带来的食物正好他们中午当做午餐,或许这次自发组织的活动,当下发心就去做,恰到好处。 时间总是很快的,很快就要和老人道别了,看着老人们用着期盼的眼光看着我我们,心中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我们真心希望社会有更多的人群能去关怀这些老人,给他们一些帮助,在此,我们诚恳的呼吁大家一起去关怀一下这些老人,别再让你我成为下一个他们。 关爱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善待天下的老年人。尊老爱幼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何况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   如果您家里有一个孩子,请告诉他,孝敬老人乃做人之本; 如果您身边有一个老人,请走近他,让他感受到晚年的温馨; 老人,他们也年轻过。年轻人,我们也将老去。善待老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 中国诗词曲名词术语大全[择编] (2014-05-12 13:20:28)

    (0)
    blogpublishdate : 12 May 2014
    【诗言志】 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理解。最早大约记载于《尚书尧典》。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均有所论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尽一致。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一种偏重于‘志‘,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认识;一种偏重于‘情‘,是指主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志和情并重。   【思无邪】 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方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合乎封建正统礼教的意思。   【兴、观、群、怨】 春秋战国时代哲学家孔子对诗歌创作的社会作用的论述。记载于《论语阳货》。历代诗论家对于这个论述作过不少阐述。大致上说,兴,是指诗歌的美感作用,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通过它可以观风俗、识得失;群,是指诗歌的教育团结作用,沟通人们的情感;怨,是指诗歌的宣洩作用,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的议论和讽喻。   【温柔敦厚】  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变风变雅】 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讽喻】 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毛诗序》中所说‘风,风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考察的。从容观作用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错误而改过。《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样,主客观都要求这样的创作手法。   【缘情】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作者将‘诗‘‘赋‘明确分界。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应感】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若夫应感受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这是指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他主要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张的‘心物感应‘的理论,运用到文艺创作领域。   【声调声病】 南北朝时代南齐的沈约、周顒等人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格律的学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四声的确立和运用;二是指出诗歌格律的病犯。沈约等将汉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将这划分运用到诗歌格律中。在运用中出现了许多现象,沈约等又归纳成病犯,称为‘声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后人并发展出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共计八种。通称‘四声八病。‘   【浮声切响】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昴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这是指诗歌中四声的按排的规律问题。浮声,指的是平声;切响,指的是四声中的上、去、人。后来就称之为平、仄。在这个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了近体诗的律、绝。中国古典诗歌格律日益完善。   【风骨】 最早本是汉魏时代对于人物品评时的用语。南北朝齐梁时的文艺批评家刘勰等将它移用到文学创作领域。它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特色。就前者来说,它指的是充实而严正的思想倾向,在风格上,则是精练简约,以达到刚健有力的境地。   【滋味】 最早记载于梁朝钟嵘的《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它主要是指诗歌创作的感染力。这不单纯是作品的艺术性问题,而是包含着作品的思想倾向问题。以‘辩味‘来比喻文艺的审美过程,是源于先秦诸子的论述。历代诗论家更有所发挥,南宋扬万里甚至提出,论诗‘以味不以形‘的说法。   【用事】 钟嵘《诗品序》中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他认为诗歌创作是抒写个人情感和思想,不必注重用事。这里的用事,是指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倾向,就是在创作中引用典故和前人典籍中的材料。这种手法,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滥用无度,必然使作品晦涩难懂,损害感染力量。   【切对】 是指近体诗格律中的一种形式要求。在近体律诗中间,不但规定的句数要对,而且这种对,不仅字面意义上相对,而且更重要的是字音的平仄也要工整相对。这样,就获得完美的音韵协调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唱和】 最早是指歌曲演唱中的相互呼应。《荀子乐论》‘唱和相应‘。南北朝开始,诗人将诗歌相互赠答称为‘唱和‘。这种形式,到唐代,得到极大发展,乃至有唱和的专集。例如:元稹和白居易的《元白继和集》(已佚)、皮曰休和陆龟蒙的《松陵集》等。   【诗道】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他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道统‘和韩愈等提的‘文道‘的思想而形成的主张。它指的是《诗经》中所建立的‘六义‘体系。他特别着重风、雅和比、兴这四类。这个体系,白居易认为贯于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史之中。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四种要素。这四种要素,亦就是诗歌的内容(情义)和形式(言、声)的相互关系问题。白居易用树木来作比喻,实际上只是简单的排比,并不能完善地体现这四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为时为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主张。它要求诗歌创作于预生活,干预政事,揭露矛盾,不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种主张是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的组成部分。   【嘲风雪弄花草】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至于齐梁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他在这里批评齐梁时代的诗歌创作,都是些吟咏风雪花草等客观自然物的篇章,不符合诗歌理论的‘六义‘和‘诗教‘的要求。这种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   【取境】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所谓‘境‘,是指诗人将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感受,通过主观性创造,再现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真实,这就要求诗人的感受要‘深‘‘险‘,至难至艰,而再现出来的却是‘新‘‘易‘,乃至于不露主观的刻划痕迹,平易、自然,达到最高境界。   【五格】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批评的一种标准。它主要是指诗歌中运用典故的优劣。‘不用事第一‘,而‘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这里,也涉及到诗歌中的‘情‘的问题。所以,不能单纯用‘用事‘‘不用事‘以及用事好坏与否来评定创作的高下。   【七德】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七个标准。即:‘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这七个标准涉及到思想内容、形式体例和写作风格等。他将诗歌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可是,对于每一个标准没有深入的阐述。   【三思】 唐代诗学论著《诗格》(伪托王昌龄所作)中提出‘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故称三思。‘这是指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主观构思的不同过程和情况。‘生思‘是指忽然而得;‘感思‘和是指间接有所感而得;‘取思‘是指深入客观现实,而后才有所得。   【三境】 唐代诗歌论著《诗格》中提出,诗歌的境界,有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是指山水诗的他作;情境,是指抒情诗的创作;意境,是指抒写诗人对客观外界的感受、认识的诗篇。‘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这就是说,它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主、客观融会所得的抒述。虽然,这三境说,没有很好的阐发,但对后世的意境说有一定的影响。   【韵味】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批评的总则。他认为诗歌创作的优劣主要是取决于韵味的消长。所谓‘韵味‘是指诗歌创作中涵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所构成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品质。这种品质和欣赏者的主观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味外之致‘‘外象之象‘等一系列的审美成果。   【雄浑】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廿四品。‘雄浑‘是第一类。它主要指诗歌创作的那种雄健有力、浑成一统的风格。它既包含着正确而又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波澜壮阔的气度。两者是密切结合的。   【冲淡】‘廿四品‘中的一类。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主要风格。所谓‘淡‘,不是指‘淡而无味‘,而是指‘素‘(从色彩角度着眼)‘默‘(从意境角度看)和‘微‘(从欣赏心理角度着眼)。总之,诗人运用高妙手法,徐纤从容的神态来表现一些微妙隽永超逸的思想感受,诗歌语言也必然是朴素无华、不事藻饰。   【自然】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它侧重于创作手法角度,排斥人工的造作、矫饰、刻划等,力求一种天然形成的美的境地。这种风格,实际上和宋代梅尧臣提出的‘平谈‘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含蓄】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是侧重于创作手法的一种风格。它和浅露、率直相对立,要求诗歌创作的含意深远,含而不露,及至达到意在言外。这就是说,诗人创作时对于客观生活和主观内心有深刻的体察感受,能发现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又能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寓深意于篇章之中。从读者角度来说,必须磨练自己的感受力,能有条件体察其中的奥秘,求索作者的本意。   【绮丽】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所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风格,着眼于艺术语言的创造和运用方面。主要指华丽辞采的描述以及声韵的巧妙。   【疏野】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风格正好和含蓄蕴藉相对立。它要求诗人感情奔放,一泻千里,尽情宣泻。读者阅读时,他的思想感情追随着诗篇也经历一个宣泻过程,获得精神的享受,不再需要去品味‘言外之意‘了。   【意新语工】 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歌创作的主张。它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意新‘是指立意要新,能够达到‘前人所未道者‘;‘语工‘则要求形式上(包括语言)要刻意求工,务必反复探求。这种主张,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后代各家理解并不一致,效果也就不同了。   【诗中有画】 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兰田烟雨图》)这里涉及到诗与画的分界和交互渗透问题。某些山水诗和风景画,都是以自然客体为对象,但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不一致。就观赏者角度来说,它却有某种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某些描绘自然客体的诗篇,在观赏者角度的接受过程中,往往回原为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这种共通性,亦就是‘诗中有画‘的基本意思。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宋代诗人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论点。它主要是探讨诗歌创作中学习古代典范著作应采取的态度和具体途径。在诗歌形式(特别是语言方面)领域,那就是在‘陶冶万物‘的基础上,吸取前人成果,做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在思想内容方面,则要求推陈出新,从前人已经写过的内容中造出新的意境,达到‘夺胎‘‘换骨‘的程度。   【闭门觅句】 相传北宋诗人陈师道,经常闭门创作诗篇。这里一种脱离生活实际,单凭主观想象或模拟古人典籍的错误倾向。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就对这种创作手法给于深刻的批评。   【悟入】 ‘悟入‘原本佛家禅宗的用语。宋代吕本中将它引入诗歌创作和评论领域。他认为诗人必须透彻了解和掌握作诗的‘活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他倡导的‘悟入‘,并不是禅宗南派的‘顿悟‘,而是必须经过刻苦的一番功夫才能做到‘悟入‘。   【活法】 宋代诗论学家吕本中提出的诗歌的基本法则。他在《夏均文集序》中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这实际上就是‘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比较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   【叶韵】 亦称‘协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词的叶韵的特色。认为词在声律上要求极为严格,它不但分析五音,而且‘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主要从音乐角度对诗与词的分界作了明确的规定。   【别是一家】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对于词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领域所建立的一个重要界说。它并不是单从‘体‘着眼,也并不只是音乐性的问题。词与诗的分界,是内容、形式,乃至手法、作用等各个方面构成的整体的区别问题。   【铺叙】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手法的重要论点。她提出的这个论点,并不单是指‘铺陈叙事‘,而是着重于诗人内心感受的展现,情景交融的内外过程,乃至思想感情的多层次的交叉复杂的变化等,总之是有关情感领域的拓展问题。这也是使词的创作,不单纯停留在‘情景交融‘等单一、静止的描叙上,而是进入到动态的多变的领域。   【本色当行】 本色,自然之色;当行,内行。前者最早见于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后者出于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中所引晁无咎语。这两者是指诗词曲的创作都要恪守各自的基本法则,不要互相干扰,形成变体、变类。   【平淡】 宋代梅尧臣首先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这种风格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不激越,不飞扬。诗人的深刻的思想感受,运用朴质、微婉的语言,不动声色的表现出来。它既有排斥绮丽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否定剑拔弩张的讽喻的作用。所以,这种风格往往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相互矛盾。   【穷而后工】 宋代欧阳修最早提出的一个诗人生活和诗歌创作关系的论述,他认为诗人的生活坎坷,理想无法实现,必然寄情山水,借景抒情,用物喻志,就有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对于这种论点,也不能作形而上学的绝对性的理解。   【言志为本】 宋代诗论家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本质的一种理解。‘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他主要的是发展了传统‘诗言志‘的理论,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主次问题。   【意味】 宋代诗论家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出:‘大抵句子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所谓‘意味‘,是钟嵘提出的滋味说的一个发展。它不单着眼于诗歌作品的艺术性,而是包含着思想内容的充盈、鲜明的倾向以及艺术的感染力。   【情真】宋代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道:‘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这三者是他评论诗歌创作的三个重要标准。所谓情真,就是指诗歌中含蕴的不但是抽象的情,而是来自内心的真情。这也是必然关涉到诗人必须具有正确、鲜明的思想认识,才不会在创作中‘矫情‘‘虚饰‘。   【味长】 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构成三种要素中的一种。它是指诗歌中含蕴的思想感情,不但是‘真‘,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读者需要经历一个反复体会的过程,才能完整的把握诗人的意念。这里的‘长‘,并不是具体的度量,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的深远程度。   【气胜】 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构成三要素的最后一个。它是指诗歌创作中内含和外溢的气势。这种气势决定于诗人的思想认识和对客观事物的体会的正确性和深广度。只有能够正确的揭示主客观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具有这种气势。否则,只有人为的空架子而已。   【绮罗香泽之态】 宋代词论家对于宋代的婉约派词风的评语。胡寅在《题酒边词》里说:‘及眉山苏氏(指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他将婉约派单纯结为‘绮罗香泽之态‘是片面的,因为,婉约作为一种词风,它不单是由内容所决定,而必须从整体的形象的美学特质去把握。   【学诗如参禅】唐代释皎然首先提出这个主张,到宋代更为盛行。吴可《学诗诗》的起句就说:‘学诗浑似学参禅。‘这种主张,排斥诗人的才、学,提倡思想上的‘悟‘。它虽然也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某些真理,可是单凭主观的修炼,是创作不出好诗的。这些以‘禅‘喻‘诗‘的诗论家的失误,主要的是没有正确的理解创作和生活现实的辩证关系。   【诗家三昧】 所谓‘三昧‘,原是佛经中用语,音译作‘三摩地‘等。意思是排除一切忧烦,最终获得正果。我们古代文论家,将这个词用到文艺批评上,特别是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的造诣。精通本门文艺规律的,就称之为得‘诗家三昧‘了。   【诗外功夫】  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中首先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主张。这是他针对当时诗坛的两种倾向而提出的。一种专门从古人典籍中寻章摘句,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功夫;一种是一味强凋主观的修炼。他从自身创作经历中体会到,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认识起着决定作用,‘诗外功夫‘远比‘诗内功夫‘重要得多。它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要素。   【天籁自鸣】宋代词人、诗论家提出的一种评论诗歌创作的标准的比喻说法。‘天籁‘原本是指自然界发出的音响。这里指的是诗歌创作,不袭前人,不事雕琢,自然形成。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说:‘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虽然他只就‘体‘一方面立论,但是诗歌创作的整过程也是这样的。   【诗有四种高妙】  宋代诗人、诗论家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构成要素。‘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对这四个方面,解说不一。大致上说,理是指情理;意是指意料之外,也就是构思巧妙;想是透切见微,毫无晦涩暖味之处;自然是指天然而形成的艺术效果。总起来看,姜夔已涉及到诗歌创作中的特殊性领域,特别是‘意‘‘想‘等范畴的引入,使他的诗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妙悟】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的主张的中心思想。他在《沧浪诗话》中说道:‘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他的这种主张,虽然也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诗人主观性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单纯强调个人的心神领会,参透前人的成果,必然致至脱离社会生活,窒息诗歌创作的发展。   【沉着痛快】 宋代诗论学家严羽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他在《沧浪诗话》中这样描述:‘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后者所指的是思想感情具有相当的深度,能用雄壮的气度表现出来。读者在欣赏时感受到明白痛快,毫无阻碍的达到相互理解。   【别材别趣】 宋代诗论学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严羽诗论中的主要论点。前者指诗歌创作需要别种才能,和书本知识无关;后者指诗歌创作应包含某种情趣,而不是单纯的说理,乃至和‘理‘没有关系。这种理论,反对当时‘掉书袋‘‘讲理学‘的弊病,强调诗歌创作的艺术性和形象思维的独特作用,有着极大影响。   【兴趣】 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性。他认为盛唐诗人追求的就是‘兴趣‘,所谓兴趣,他用一系列比喻解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最后总结为‘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实际上是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歌创作内涵的质的分析,亦即‘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比喻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的深邃的不可捉摸性和变幻不定的模糊性与读者感受之间的无法介入的或然性;另一方面才是作品的外在语言形式和包孕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完全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量的问题了。严羽在这里看到了诗歌艺术的两个方面特性,而用一个‘兴趣‘来表达。不过,他对盛唐诗歌改用‘兴趣‘标举,也不完全正确!   【气象】 宋代诗论学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构成要素。他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他所提出的‘法‘,是从‘法度‘着眼。‘气象‘就是作品所具有的气势。它决定于诗人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风貌和诗人自身的气质以及倾注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深度。他举出汉魏古诗是‘气象混沌‘,唐诗与宋诗的分界是‘气象不同‘,都是就时代宏观风貌评论。   【雅词】 宋代词人张炎《词源杂论》中批评辛弃疾等豪放派词,‘非雅词也‘;同时,他又认为柳永、周邦彦等的词,是‘软媚‘‘靡曼‘,也不是雅正之作。他推崇姜夔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所以说,他提出的‘雅词‘是对‘婉约‘派词的一个发展。他主要是从诗教角度来论词,用风、雅来判评词作,既反对豪放派的粗犷(从内容到形式),又反对专门言情的‘艳词‘,开创‘雅词‘的新风。   【清空】 宋代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他标举‘清空‘和‘质实‘这样相互对立的审美范畴,并不单纯是词的语言风格问题。他在评论姜夔词时,对清空的特点比喻作‘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和严羽论姜夔词所提出的‘羚羊挂角‘是一脉相承的。可见,他是就词的整体艺术特性着眼,特别着重于词的审美角度。   【质实】 它是和‘清空‘相对立的审美范畴。词论家显然不是在探讨词的内容有无以及多少、正确错误等问题,而是在于揭示诗人表达主观思想感受时的艺术能力问题。这自然不单是语言问题,而是和诗人的秉赋、才能,修养等都有关系。这方面修养差,必然造成作品的艺术因素的低下,不能给读者高度的美的享受。这就是张炎提出的‘质实‘的关键所在。   【豪放】 这是和‘婉约‘相对立的词风。所谓‘豪放‘,词论家虽单从气象着眼,但根本上是在于词的思想内容的不同,是由于词人内心感情的激越所决定;为了适应内容情感的需要,必然打破唐五代以来词风,另创音律,独辟艺术境地,形成‘豪放‘词风。   【婉约】 [婉约] 后人对宋词的流派,有各种分法。明代张綖首先提出了‘婉约‘和‘豪放‘的两分法。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后来徐镌也说:‘词体大约有二,大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这里,对于婉约和豪放两者的区分,看法是一致的。所谓‘婉约‘是指‘蕴藉‘(不论‘词情‘‘词调‘)、也就是说,从思想内容、音乐节律到艺术手法乃至抒情的审美特性等等,到要达到含而不露,包括深层次的意念、情感、而不是直露、粗线的情感宣泻。从唐五代以来,从‘花间‘遗风到南宋姜、张等,在这方面,越益进展,艺术上境界日益高妙,蕴藉之完美,至于极境。   【情寡词工】 明代诗人李梦阳在《诗集自序》中提出的对于当时诗歌创作倾向的批评。它主要是指出当时诗歌创作专门拟摹古代,没有思想感情,只在字句上刻意求工。这样的创作态度和方法,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真诗在民间】 明代诗坛拟古模仿之风极盛,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对于这种风气,有些诗论家就着眼于民间创作。他们提出‘真诗在民间‘的口号。这也是对于过去历来推崇《诗经》国风、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的发展。   【以筏喻诗】 明代诗人何景明提出的诗歌创作的途径。他主张,作诗开始要学古人成法,学到手就要舍成法而进行独创。这正如乘符渡河一般。这种主张,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掌握‘舍筏‘的火候并不容易。有些诗人终身无法摆脱前人的规范。   【诗有造物】 明代论诗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方法。‘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它是指诗歌创作时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客体。这个客体既可以一字一句来看,但更主要是一个整体所表现的气势神韵,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就要依靠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悟‘的能力。   【意随笔生】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的理论。他认为优秀的诗歌创作是在诗人创作过程中,遂渐明确主题,形成格局,乃至完成全诗。反对先立主意,构思谋篇,再下笔创作。‘意随笔生,不假布置‘。这种理论,在摆脱复古模拟的弊病,反对‘主题先行‘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它与创作实际往往不符合。有极大局限性。   【自然为上】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原则。‘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它强调诗歌创作原则。‘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它强调诗歌创作要天然自成,反对过份的雕琢加工,这和他所主张的‘意随笔生‘等观点相统一。但是,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独创性劳动,单纯一味主张‘自然为上‘,显然有着一定的片面性。    【情词易工】 明代戏曲家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提出的理论。他认为文艺作品中描写感情的语言,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这里是指两个方面。从作家来说,抒发主观感情是切身之事,容易取得完善的表达语言、形式等;从诗者角度看,抒写情感的语言,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直接感应读者的感情。   【激越慷慨】 明代戏曲理论家的出的戏曲两种风格。王骥德《曲律》中引康海的话说:‘南词主激越‘‘北曲主慷慨‘。对于它们的解释,各家意见并不一致。大致上,这是就戏曲的整体审美角度评述南、北曲的分界。它是各种因素所构成。   【诗有虚实】 明代诗人屠隆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他所指的‘虚‘大致是指‘虚构‘,‘实‘就是‘实情‘。诗歌创作中虚、实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诗歌的复杂多样的艺术性。他的这种说法,和我们所理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不相同,不能混淆。   【意趣神色】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提出的评论文艺作品的标准。他认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这四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作品的总的倾向和特色。意,是主意;趣,是风趣;神,精神,亦即贯穿全篇的气质;色,色彩,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风格。这四者缺一不可,互为因果、表里。   【性灵】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的中心观点。他主张‘独抒性灵‘。所谓‘性灵‘,是指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本质特性。它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但它也有着不可摆脱的社会、时代的因素。明代诗论家,乃至清代标举‘性灵说‘的袁枚等,往往只着重于性灵的前一中特性,无视时代、社会的约束性,必然形成他们理论的片面性。   【真趣】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这是从‘性灵‘说的基础上,阐发的一种论点。他说道:‘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童年时代‘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可见,他所说的‘趣‘是专指一种自然形成的感受,也只有这种趣,才是‘真趣‘。诗歌中有了它,就能感动读者,给予心灵上的美的享受。   【家数】 戏曲创作中的体制流派的特定名称。首先是明代戏曲理论家王德骥在《曲律》中提出的。他认为戏曲有‘本色‘和‘文词‘两家。他虽比较推崇‘本色‘,但也指出两者各有利弊。‘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词,复伤雕镂。‘   【曲中工巧】 明代戏曲理论家沈璟提出的评论戏曲的一种标准。他认为填曲,首先要协音律,获得表演上美感的效果;虽然有损文词也无关紧要。这种现象称之为‘曲中工巧‘。   【作曲三难】 明代戏剧家臧懋循提出的戏曲创作中的三种现象。一种‘情词‘之难,就是指主题的确立、题材的选取和风格的创立;第二种‘关闩‘之难,就是‘戏剧冲突‘的建立安排问题;最后的是‘音律‘之难,是指音乐性的完美问题。   【情与景会】 明代诗人袁宏道首先提出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性。他指出‘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这是说的诗歌创作中‘意境‘的创立问题,也就是创作过程中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辩证的形象反映问题,‘情‘和‘景‘,既有生发,观照的一面,又相互通会的际遭。诗人就要把握并能完美的表达这种关系,构成诗篇的动人的艺术魅力。   【幽情单绪】 明代竟陵派诗人钟惺等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他认为‘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渲染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他的这种主张,体现了没落知识分子的孤独感和不适应感。这种单纯从诗人主观精神创造艺术风格的主张,有一定的局限性。   【景语情语】 清代诗论家王夫之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所谓景语,就是指诗歌中单纯描摹景色的诗句,情语, 是指‘以写景之心理言情‘的诗句,亦就是‘情‘‘景‘交融的句子。可见,‘景语‘是浅层次的,‘情语‘才是内外交融,饱含情感的诗句。在这基础上构成名篇佳作。   【神韵】清代诗人、诗论家王士祯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它的中心思想是要求诗歌创作具有深邃的思想感情和蕴籍丰富的审美意义;外在形式,却又是冲淡、超然的。它主要是发展了司空图、严羽的理论,在诗歌创作的审美作用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是,文艺创作是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的,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格调】清代诗人沈德潜提出的诗歌创作现论。它主要是强调诗歌创作中的‘格‘和‘调‘。前者是指诗歌的格式,也就是表达思想、感情所必须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格局,决不是漫无格式、任意而为的;后者强调诗歌的音律格调。这种主张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肌理】清代诗论家翁方纲得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这种主张既反对袁枚、王士祯的‘性灵‘‘神韵‘,也不满于沈德潜的‘格调‘,它主张诗歌创作必需惯彻‘理‘,‘诗必研诸肌理‘。这里的‘理‘,既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的‘道理‘,也体理着创作规律的‘文理‘。   【人外无诗】清代诗人龚自珍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诗与人为人,人外无诗,其面目也完‘。这种主张表明诗论家已看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中所体现出来的是一致的、统一的。可见,什么品质诗人就只能创作出同样品质的篇章。这种‘同一‘观,也不能推之极端,否则又将陷于矛盾之中。   【哀乐中节】清代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是抒情的,这里就有一个‘度量‘问题。‘发乎情,未必即礼义,故诗要哀乐中节‘。这里的‘中节‘就是要合乎一定的礼义规范。   【诗眼词眼】这里指诗、词中的重要关节处。有的评论家着重于一句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有的则从整篇的布局、高潮等着眼。例如:清代刘熙载就是着重后一方面的论述,提出‘通体之眼‘的说法。   【妙在衬跌】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手法。衬,是指衬托;跌,是指跌宕变化,形成一个有机的多资的整体。他指出诗词创作中必须具有层次和变化,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姿的整体。这样才能具有动人的艺术性。   【凭虚构象】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提出的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凭实(客观事物)构象(艺术形象)是容易的,而凭虚(想象)的构象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凭实构象必然受到‘实‘的制约,只有凭虚才能具体有无穷尽的意境。至于这里所说的‘虚‘,不是‘虚幻‘,而是取决于诗人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的水平的高下。   【极炼如不炼】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主张。他说‘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恶归天籁矣。‘明确提出‘极炼‘和‘不炼‘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单纯的‘炼‘,太露痕迹,只有‘极炼‘达到‘不炼‘的程度,才能算达到艺术的极致。   【我手写吾口】清代诗人黄遵宪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主要针对清代诗坛情况,特别是同治、光绪朝代的拟古作风而提出的,要求运用口语创作诗歌。这是时代发展决定的。   【意境】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文艺创作的(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问题。中国古典诗论,从‘言志‘‘缘情‘开创的,都是着眼于诗人主观的内心世界,即便是山水诗等,也强调主观对于客观的关照关系,在诗篇中强调内在与外界的沟通、融合。这就是意境的基础。在这基础上,发挥诗人的主观独创作,深入体会外界的本质特征,求得新的艺术创造。   【有我无我】清代评论家王国维提出的诗词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论点。‘有我‘是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说作者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事物上,再由作者将这主客观形成的情感物、物因情迁,统一的形象表现在作品之中。‘无我‘是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无我‘,而是指将‘我‘化成‘物‘,使之与相同一,表现在作品中,只有‘物‘而不含主观的感情了。实际上它不能是‘无我‘的。这种‘物‘‘我‘同一理论,最早可推溯到古代印度《奥义书》中的‘梵‘‘我‘一致的理论。   【物我无间】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所提出的文艺创作理论。‘物‘是指客观世界,‘我‘是指诗人的主观世界。他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同一性的,‘我‘有可能完善的反映客观之物。当两者统一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篇。   【隔与不隔】清代评论家王国维提出的判断境界优劣的标准。不隔是好的境界。不隔就是指客观世界和作者主观世界,乃至读者的精神感受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观照、对应。要做到一点,就需要真诚的认识和高明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