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8日 —— 对子

12841 01:21:13

中道香有些话还是值得我自警的,比如“独断,专制,不和谐,不慈悲,自设神坛”等等,我想我现时不会是这样,以后也为门内所警吧

12841 01:34:33

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续下句

惟素 说:2011-06-08 01:47:39

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

精进禅昧 01:47:44

绿荫地、白湖边,一行白鹭上青天

萱琪 01:47:5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剑锋 01:47:55

包粽子,祭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

精进禅昧 01:48:03

前面的不对仗呢

辅霖(一滴水) 01:48:16

白嫩腿,绿胖头,一颗实心立远志。(豆芽)

清凉 01:48:48

代某人发:美宝莲,慧云天,一群学子觅心灯。

12841 01:50:30

更能消几度风雨,豆芽成参天。谁对

慧彤 01:50:37

蓝马甲,黄马甲,紧跟师父后面啦

12841 01:54:25

禅味有禅昧,昨夜凋西风

萱琪 01:55:08

谁人愿虚度春秋,人成即佛成

12841 01:55:25

萱琪pastedGraphic.pdf

无了 01:56:18

美豆芽:发豆芽,点豆芽,众人谈心悟豆芽。

12841 01:56:59

请皈依诸同修,勿急勿执

寒草 01:57:46

参禅莫餐馋,今晨净口气

辅霖(一滴水) 01:58:53

无需待一朝日月,辅霖合大地。

精进禅昧 01:59:26

寒草无寒意,今宵归师门

12841 01:59:44

辅霖神仙屁不同凡响啊

萱琪 01:59:47

禅昧才女

剑锋 01:59:54

待他日晴空万里,人间化净土

12841 02:00:14

禅昧pastedGraphic_1.pdf

寒草 02:00:41

修华藏诸心法,莫偏莫倚

12841 02:01:59

绝峰广陵曲,谁对

无了 02:02:06

醋酸归醋酸,今晨误报鸣。师父教诲及时。

万物春王教练 02:02:34

更能消几度风雨,豆芽成参天;何须叹旧时飞燕,斗转得希夷

萱琪 02:03:22

独酌无相亲

12841 02:05:07

清凉再代某人发呀

福楠 02:05:16

老区珍珠城

清凉 02:05:29

好,我跟某人要去

先韬 02:05:37

孤舟蓑笠翁

12841 02:06:10

先韬借诗

笑红尘 02:07:01

绝峰广陵曲 同唱华藏赞

精进禅昧 02:08:26

汨河屈子赋

慧彤 02:08:50

绝峰广陵曲 华藏好无比

12841 02:08:54

禅昧 pastedGraphic_1.pdf

清凉 02:08:58

绝峰广陵曲 垂钓满江红

博中悟 02:09:00

江水藏忠魂

12841 02:09:47

某人 pastedGraphic_2.pdf

无了 02:09:51

平地笑红尘

万物春王教练 02:09:54

绝峰广陵曲 巅池华藏界

清凉 02:10:21

师父,刚才俺代自己发的,某人还没回复

华民 02:10:33

再再绕几多暗礁,我等汇大海!

12841 02:10:48

清凉 pastedGraphic_1.pdf

先韬 02:10:49

洱海大理寺

无了 02:10:56

大海万物春

海阔天空 02:11:23

绝峰广陵曲 青青菩提树

12841 02:11:35

现在是中考哦

昭谨 02:12:11

无畏更精进

无了 02:12:52

绝峰广陵曲,寒草珠海无。

清凉 02:12:58

代某人发:绝峰广陵曲 寒宫长袖舞

寒草 02:15:12

绝峰广陵曲,珠海传师音。

无了 02:15:23

绝峰广陵曲,卧庶中华行。

12841 02:15:53

绝峰广陵曲还有谁对捏

惟素 02:16:04

盛世清平乐

惠倩 02:16:15

绝峰广陵曲,归宗永化堂

萱琪 02:16:40

绝峰广陵曲 万里大同音

无了 02:17:11

绝峰广陵曲,大树华藏起。

福楠 02:17:12

绝峰广陵曲 永唱华藏赞

辅明 02:17:27

绝峰广陵曲,孤韧祖师禅

辅霖(一滴水) 02:17:47

绝峰广陵曲,人间黄鹤楼

慧彤 02:18:10

绝峰广陵曲 华藏凌峰绝

昭谨 02:18:23

绝峄广陵曲 昭懂定往珠海行

清凉 02:18:56

代某人发:绝峰广陵曲 净土人间爱

萱琪 02:19:16

不想总让师爷走绝峰 我们怎么改变现有的环境,争取真正的人人平等,万物共融

輔衛 02:19:28

绝峰广陵曲 淡笑清浊世

五蕴皆空 02:19:30

绝峰广陵曲,银石断人愁

惟钧 02:20:18

绝峰广陵曲,洪荒唱知音

慧彤 02:20:24

绝峰广陵曲 师父满腔爱

惠倩 02:21:16

绝峰广陵曲,曹园万紫现

阿信(swan)02:21:18

绝峰广陵曲 中华慈辟行

华民 02:21:22

绝峰广陵曲,华藏净中天

同道 02:21:34

绝峰广陵曲 天竺三藏经

彼岸·椛開% 02:21:48

绝峰广陵曲,寒宫斗蟋蟀。

昭谨 02:23:07

绝峄广陵曲 谈看当今风

寒草 02:23:11

绝峰广陵曲,觉海燃心灯。

博中悟 02:23:13

绝峰广陵曲 心灯血来谱

大行无行 02:23:33

绝峰广陵曲,汨罗清忠魂!

青莲 02:23:45

绝峰广陵曲,清净本庄严

无了 02:24:26

绝峰广陵曲,大路山河融。

清凉 02:24:27

绝峰广陵曲 浩瀚浪淘沙

是翠翠 02:24:50

绝峰广陵曲 依稀谁来应

汇灵 02:24:59

绝峰广陵曲,众生孰来渡

剑锋 02:25:18

绝峰广陵曲,无限佛法传

清凉 02:25:29

师父,代另一个某人发:绝峰广陵曲,曹洞一觉皇

点点 02:26:02

绝峰广陵曲,只有香如故

老白 02:26:21

绝峰广陵曲 独立寒山寺

华民 02:26:32

绝峰广陵曲 华藏中天歌

海阔天空 02:26:55

绝峰广陵曲 毗盧性海颂

先韬 02:27:18

绝峰广陵曲。旷古曹洞心

慧彤 02:27:31

绝峰广陵曲 师徒生死依

惟素 02:28:02

绝峰广陵曲 万古华藏赞

无了 02:28:03

绝峰广陵曲,青莲河塘奏。

昭谨 02:28:19

绝峰广陵曲 心灯渡众生

精进禅昧 02:28:37

绝峰广陵曲,亘古华藏春

吾隶 02:28:48

绝峰广陵曲,听众在娑婆

万物春王教练 02:29:20

绝峰广陵曲 虚谷显心灯

性空(悟空)性空一如 02:32:03

绝峰广陵曲,师驻永娑婆

如是 02:32:43

绝峰广陵曲 唯我心来应

玫琳凯 02:33:26

绝峰广陵曲 永远不离弃

海阔天空 02:33:36

绝峰广陵曲 世尊唱法音

笑红尘 02:33:40

绝峰广陵曲 险境逍遥游

惠倩 02:35:45

绝峰广陵曲,舍骨护正法

吾隶 02:36:07

绝峰广陵曲. 心灯演娑婆

曙光 02:36:59

绝峰广陵曲,志与千古鉴

大行无行 02:37:06

绝峰广陵曲·万境逍遥游!

无了 02:37:07

更能消几度风雨,豆芽成参天。再待披万千铠甲,英雄驰心路。

乘程 02:38:07

絕峰廣陵曲 華藏救眾生

超凡入圣 02:38:13

绝峰广陵曲,嵩山一枝梅

福楠 02:38:39

绝峰广陵曲 世尊号觉皇

天空如自由 02:38:41

绝峰广陵曲,觉皇宣法音。

悟禅 02:38:51

绝峰广陵曲,佛永驻娑婆。

如是 02:39:25

绝峰广陵曲,唯众印心灯

无了 02:40:26

绝峰广陵曲,心宇人间情。 这个不知妥否,请师父见谅,恕小燎无礼。

银鹰骑士 02:40:52

十方朝毗盧

万物春王教练连02:41:35

绝峰广陵曲 人间照世灯

清凉 02:41:48

代某人发:绝峰广陵曲,无心法界船

华谨 02:42:04

绝峰广陵曲,奏响华藏歌!

真谨 02:42:40

绝峰广陵曲,世间妙法音.

12841 02:42:45

还有五分钟,首场结束

纳米尘 02:42:51

绝峰广陵曲,响澈十方界.

心性澄明 02:43:19

绝峰广陵曲 披甲上战马

慧彤 02:43:36

绝峰广陵曲 字句显真情

美丽世界 02:43:50

绝峰广陵曲 极巅华藏魂

清净 02:44:02

绝峰广陵曲,英雄上马行!

一者仁者 02:44:10

绝峰广陵曲 华藏大乘禅

超凡入圣 02:45:15

绝峰广陵曲,三界谁与行?

真谨 02:45:22

绝峰广陵曲,禅藏千古传佳音。

清鸿 02:45:24

绝峄广陵曲,心灯驻娑婆

万物春王教练 02:45:47

绝峰广陵曲 战友踏征程

了 02:46:09

绝峰广陵曲,心宇霓裳舞!

大行无行 02:46:26

绝峰广陵曲,清流荡俺行!

性空(悟空)性空一如 02:46:33

绝峰广陵曲 上马斩妖魔

笑红尘 02:46:46

绝峰广陵曲,奇境霓裳舞

老白 02:46:59

绝峰广陵曲 晨钟幕豉声

辅霖(一滴水) 02:47:30

绝峰广陵曲,泽恒宜山画

12841 02:47:31

中考将因人而类教,分别以诗词,禅意,心性而勘之

12841 02:47:52

本场结束

海阔天空 02:47:54

绝峰广陵曲 学子谱心乐

廣明 02:48:11

绝峰广陵曲,性海万世歌

皈依 02:48:25

绝峰广陵曲 心灯渡众生

精进禅昧 02:48:56

可以改考卷吗――绝峰广陵曲,泊水屈子魂

随缘 02:49:26

绝峰广陵曲,华藏救众生

12841 02:49:26

我自已的 彼岸大同音

12841 02:49:33

彼岸大同音

清凉 02:49:39

难怪昨晚梦见考试

超凡入圣 02:49:41

他年若是夕阳红,举手与天齐

大行无行 02:49:51

师:绝峰广陵曲,彼岸大同音

可鉴 02:50:48

绝峰广陵曲,旷宇祖师禅!

静闻 02:50:51

绝峰广陵曲,泣子枭翔音!

精进禅昧 02:51:24

顶礼师父!!!为了彼岸大同音,无畏精进!!!

12841 02:51:43

最优者萱琪,辅明,禅昧,某人,清凉,静闻都是女将

萱琪 02:16:40

绝峰广陵曲 万里大同音

一者仁者 02:52:11

师父!还有我啦

12841 02:52:28

一者仁者

大行无行 02:52:42

绝峰广陵曲 河汉大同音

萱琪 02:52:48

顶礼师爷,顶礼师叔们

大行无行 02:55:38

顶礼华藏历代祖师!

汇灵 02:57:23

都是女将!耶!

12841 02:57:57

有些不擅诗韵的,莫急

12841 02:58:07

还有其它科目滴

12841 03:02:02

嗯,广明也优,总算给男众争点脸

精进禅昧 03:02:43

廣明 02:48:27

绝峰广陵曲,性海万世歌

无了 03:03:16

绝峰广陵曲,剑锋纳米尘。

慧彤 03:03:50

绝峰广陵曲,剑锋纳米尘

12841 03:07:08

好了在吗?

緯倫 {好了} 03:07:49

在啊,师父

12841 03:08:44

呵呵,我离开一会,交给你讲卦

緯倫 {好了} 03:09:05

好啊,师父

无了 03:09:12

绝峰广陵曲,好了进禅味。

:再见,师父!

 

 

(根据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4月20日 —— 善巧方便

:今天在写一篇博,但是现在只是一个草稿,这篇博文也是论何为习性?何为佛性?

心元:师父,什么时候发表?

:现在只是写了一个草稿嘛,我这个是用大白话写出来的。

惟恕:期待,期待。

:所谓的习性,用大白话讲出来的,通称习性,我把它归为九类,就是居士的习性和比丘的习性,比丘的习性又归为九类。我现在是写完以后呢,觉得这一发表出去,好像是会挨一些板砖,所以写来写去,还是不太满意。这也可能是师父的习性在作祟,不太满意嘛,有这一个分别。

这个习性呢,第一类是,很大白话啊。第一是“烧香拜佛,求签问卜,祈消灾难,”然后是“祈福满愿”。这是很大白话吧?

惟恕:这是居士的吧?

:对。第二是“不明佛理,一身佛气,见人即说,逢人即劝。”这就很大白话。

第三是“接身纳众,刻意操持,”然后是“有心攀道,无心修行。”呵呵。

第四是“分帮立派,自高门庭,厚待同门,轻慢他人。”

第五是“独霸僧宝,策划卿家,”然后,“以己断见,辞选来人。”

第六是“以佛道理,专断自己,虚伪做作,油腔滑舌。”

这都很大白话,你们都听得出来,很好玩啊。

第七是“略通法理,我慢功高,小事卖弄,争强好胜。”

第八是“所学佛法,成厌世因,消极待事,挑剔待人。”

第九是“传承不全,见地不彻,夜郎自大,妄称祖师。”

这是居士的九个习气。虽然是说大白话,我差不多能想的都想到了,到时候你们可以补充补充。不过这篇博,我不敢轻易发。

然后,依止的习气,这就针对比丘了。(第一)是“四处赶场,求法拜师,门类博杂,无法静修。”

第二是“未加斟酌,草率依止,轻弃恩师,违背誓言。”

第三是“不观身份,不察时机,强劝依止,”也就是,你快来皈依我啊,我怎么样怎么样。这些很多很多啊,现在比比皆是。然后是“违缘顿弃。”

第四是“借佛名义,谋己之私,称道纳众,背后交易。”比较好玩,算了算了,这是比丘习性。跟你们说了,你们有些也不理解。

其实,还是归到一句话吧,这个习性和佛性,我索性给你们念完。

第五是“丛林纷争,不适调解,琐碎论情,慢斯接引。”

第六是“思索受法,未见其妙,师有宝物,定需求到。”呵呵。

第七是“夸己则喜,赞他则怒,以妒忌心,样样争先。”

第八是“以情执法,贪恋依止,以凡俗见,揣测佛意。”

第九是“即收法印,不精进修,妄加对比,贪求供养。”

这是比丘的习性,都是大白话。不过我现在正在想,这一发出去呢,人家要拍大板砖了。不过,我认为这是在护戒。

心元:师父,还没写完吧?

:还有,接下来是何为佛性,刚才说的是何为习性。所以我不想跟他们讲什么经戒律三藏,因为有时候他自己在念经,他都不知所云,不知道里面说什么,只是会念,一念而已。我干脆就用大白话来讲,这就是一改我以往的风格。你们觉得呢,听起来是不是好像很大白话似的?

惟章:只有大白话才能懂哪,一目了然,一听即懂。

惟恕:我觉得,这就是师父给我们展示怎么是护戒。

心元:师父,我就是与对方同体,有时做的不好。

:其实如果是以思辨而参,或者是有意而参的话,你只要是主体,是肯定有问题的,只要你是主体,那就是绝对有问题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认同这个问题?

:认同。

:也就是说,只要你是施者,那你是肯定有问题的;只要你是主体,那肯定是有问题的;不管你说什么,也都是肯定是有问题的,至少说,你没有说的更好。你如果说,要以所谓的辩证法去论的话,每一个人他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那你没有让他理解,那肯定是你的问题呀。但是往往,就是说你从有意参进入无意参当中,可能就是说,他的错必然有对,他的对也必然会有错。这样的话呢,你们就不会形成了二元,不会形成,啊,你坚持你的观点,我坚持我的观点;然后,你在坚持观点的同时,批驳别人的观点,你在批。然后,这就形成了在参佛性的时候,那就是体现出,以习性去参佛性。

心元:师父说的太对了。

:我是说,他的错必然有对;我的对必然有错。这样的话,就能够一加一大于二了嘛,我前两天讲的课。

心元:就是说,找出双方的共同点,然后在这一方面去谈,是吧?

:是的。

心元:师父,就是光想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明白了,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实际上这是习性在参佛性,这是不对的。

:是这样的。因为大家在参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个体会啊,就是我这二十年来,其实我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么个意思,但是我必须要说对方能听懂的话,所以我不厌其烦地用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去说、去行、去归导,那无非就是因为对象不同嘛;所以我必须要说对方能听得懂的话,能吸收的了的话,否则的话,我说了等于没说啊。

那么在这个时候呢,这就没有高低了。因为我必定要让对方“对”,他才有可能去纠错。你们可以去试一下啊。你们不要说是参佛性,你们就是说,在为人处事当中,因为为师十德,其中一德就是“方便巧说,随缘度众。”你如果是面对一个课题,有时候他的想法、他的做法很幼稚,你如果是一味地去强调他的“错”,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你也是错的。因为你自己的情绪已经倒向了你是越来越错、越来越错,到最后你也是错。你们可以去试验一下的。

你在家里,你对孩子、对亲人、对朋友,你都可以去试验一下。你一味地在强调对方的“错”、你的“对”,不用很长时间,只用五句话的对话,你就会发现,到第五句的时候,你已经是错了;而且如果你不刹住的话,你会一路错下去。因为你一强调说,他形成一种,在这个六识当中会形成一种惯性,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带有习气了。由习气到脾气,最后明知错了,你也要说成对的了;逐渐地,明知道自己是错,你也不承认了。那这个时候你和对方一样,他先错,你后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

江月:师父讲的太好了。我刚才就觉得教孩子就是这么一个事。师父跟我们大家就像一个家长对孩子一样,这其实是一回事。

:是这样的嘛。所以这个时候,其实也就一回头,就很简单了,就是他的,错必然有对。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情绪的出现,没有故意的动机,他都不可能明知道错,他要错的。他一开始都会认为,因为从他的认知当中,他认为他自己是对的。这个时候呢,事实上、客观上他是错的;但是由于他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他对某一件事情的认知出现了偏颇,那么这个时候,他认为是对的。

当你没办法说服他是错的情况下,你对他一味地指责,或者是一味地去嘲笑,一味地去批驳。这个时候,因为你说的话他听不懂,你不能够使他去认识到他的错,由于你的说法不当,他就更加地坚持着对;这个时候不用超过五句话,你就由习气变成了脾气,到最后你会错的比他更离谱。因为你的脾气会比他大,然后他还莫名其妙,他会觉得特别委屈,因为他的认知是对的嘛。就是这样的。

江月:师父,你说的问题,正好我前一阵准备讲稿的时候,脑子里曾经想过这个事。就是善巧方便,他体现不体现究竟?

:“善巧方便”,他体现的就是方便,体现的就是善巧,如果他本身不究竟,他就没办法体现出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他的用,而究竟已经是他的体,否则他就不可能体现出善巧方便的。对不对?因为咱们从习气上,我在博文上,最后我也要强调这个问题,在人的习气上,每个人都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当你以善巧方便去随缘度众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就会把你自己放到你故意去犯错,然后让对方,首先对方能够接纳你。那为什么要让对方接纳你呢?那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于你的言行,你必须要放下你的身段。你这个身段放下以后,把你的身段要放到与对方差不多,比对方高出那么一点点,所以使对方认为,哦,你和他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至少说在不差上下的这个认知水平上。那是说,明知道你是高的,而且这个时候你愿意把自己放低,使对方能够去接受,你才有可能去方便巧说。所以你本身不具备究竟的体的话呢,你不可能放下的,谁都愿意说,要表现自我啊,要体现出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

所以很多时候,其实为什么说“人成佛成”呢?很多时候,佛法不离人间法。为什么要怎么讲?因为我们活在人间,我们还没有到佛国,那么在我们身心和言行所体现出来的点点滴滴,那就是一个修持的过程。所以你这个时候,融入了人世去方便巧说,本身就是你体用已经达到了究竟的境地了,你才有可能去这么做,才有可能去这么说。

所以我以前,我在跟惟恕、惟钧,跟辅明他们讲的,其实也很简单,我说,其实怎么样证果,怎么样修行,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人。你今天的做人比昨天完善一点,明天比今天完善一点,那么一天比一天完善一点,最后你就是“人成即佛成”。因为我们走的本身就是人间佛法,咱们本身就是在这个俗世间,那就是要这样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说,你在空谈空性,然后呢,以习性来论空性。就像你们刚才一样,本身就是在论何为习性,何为佛性,两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论着论着,某些人的习性就出来了,那就是再论下去的话,那就是统统都是习性,你所讲出来所谓的佛性,那也是习性了。因为你心不清净,那它就是习性啊;你清净了,那它就是佛性啊。那么,以不清净来论佛性,难道不是习性么?

江月:师父说的真是我们大家的毛病。

惟恕:很透彻。

心元:恰恰到点上。是谁说的,师父刹车刹的及时,也是真的。

惟恕:嫣然一笑。

心元:师父,你拿我刚才的例子,你不用顾忌我们脸面,你就说的简便一点,触痛一点我们,对我们、对大家都有教育意义,对我们自己也记忆深刻。

:你们都是,每个人都企图说服对方认同自己。这就是习性;同时呢,你们尚缺乏方便巧说。何为方便巧说呢?你又何必要说服对方,来体现自己的观点呢?那你为什么不用很多很多的善巧方法?你让对方自我否定也可以嘛;你让对方的矛攻对方盾也可以的;对方正在小跑,你在背后助他一臂之力,让他大跑,让他刹不住,那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你肯定不会伤和气,肯定不会由习气到了脾气,肯定不会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体现出,你在这个过程是在实践方便巧说。那对方呢,他会体现出,噢,你在方便度化,你在点拨他。这个时候,那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了。

不过刚才sky是做的很到位的,心元你的毛病就是欲说又休,你的话刚刚说了七成透,你再说三成也未尝不可,你就非要把它给缩回去;然后,在这七成当中,你又说了七成又缩回去。有时候,你每次说的少一点,到最后你什么都不是;然后你前面说了什么,你后面忘了。你如果是把这个记录记下来的话,你看看,你后面的经常是否定你自己所说的。

心元:呵呵。

:可能你在门外的话,那你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但是你在门内的话,你会经常出现这个问题的。为什么呢,那你不想想为什么?你还是有我的挂碍嘛。

你说咱们面对那些天真活泼的小孩,明知道他是胡说八道,他做的事情很幼稚可笑,可我们呢,特别喜悦的去接纳他、宽容他,不要说原谅,而且有时候还去欣赏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无我,他无执。正因为他无我,他无执,所以他的所有的可笑之处,所有的谬误,你都变成了去欣赏了。因为你这个时候心态不同了嘛,对不对?

所以就象我们在外面,你见到了一个心智发育不全的人,他做出一点稍微正常的事,比正常人那还要相差很远,我们就会非常喜悦,对不对?你说家里如果是有一个哑巴,有一天,他突然用大舌头音叫一声爸爸妈妈,哪怕他就是把爸爸妈妈叫成了猪,你也会特别喜悦、特别高兴。因为这个时候,你心态不同嘛。你对他的这种错、这种方谈、这种谬误,你是一种欣赏、接纳、关怀,那么他肯定这个发音就会越发越好、越发越好,到最后就会叫出爸爸、妈妈来。那你明知道他是哑巴,他要表达的发音肯定是不全的,可是这一发音不全,你来否定他,你甚至来给他一巴掌,他永远就不会说话了。那岂不就是这样吗?

弟子:师父,你昨天讲那个护戒,我昨天就是在无意中,不知道用的是否,你听一下好吗?

:嗯,好的,你说。

弟子:就是辟谷济善嘛,就是我的母亲我让她辟谷,就是上个月、这个月都一直在辟。这次的辟谷我去看她,我问她辟几天。当时讲辟了一天,我是讲你把辟谷的钱省下来留着济善的,然后我讲再多辟两天。然后她当时讲了,她旁边周围信耶稣的人讲的,不让吃饭是什么什么。我当时就讲了,哪个龟孙子说的?你不许听别人的。最后我不要她讲了,我说,下次不许你再讲,你带着佛珠,带着师父的金卡,你还要听别人这样胡说?然后她就被我说的很那个。我就无意中说了这点。我觉得刚才师父又讲了这个善巧方便,这个跟护戒有什么关系?我当时就是这一念,也没经过思考,就当时就骂了出去。

:因为你已经是,所谓的善巧方便,是你在对对方的洞察的前提下,你才能够善巧方便。为什么要叫善巧方便?那就意味着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他只是说因人而异。当你能够去洞悉对方的特点、特性的时候,你就会拿出针对他有效的、能起到效果的方法和语言去护持,这就是善巧方便。比如说,你对你父亲,因为你对你父亲很了解,对不对?那么你用什么样的方法,通过你们这么多年的相处,他的脾性你也知道,你用什么样的方法他能够接受?可能你用和风丝雨他能接受,可能你要狂风暴雨他能接受。这个时候那就是因为对象不同,你这个善巧方便,它其实就是一个随缘度众的问题,这个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效,那就ok了,那就行了。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

弟子:行的过程中,就是不能听到别人乱讲,就是心定不住,就是想和别人吵,就是动气,就是接受不了别人乱讲。

沧海:这也体现一个心量问题呀。

:所以沧海说的这句也是这样的,不要因为我们的执着行为让对方犯错误。那确实是这样,这也是很通俗,谁都能看懂,这也就是颠扑不破的。你如果能做到这样,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你想想?你已经清净、平等、慈悲,已经三心具足了,你才有可能去这样做。

弟子:都知道应该是这样做,但是做不出来,习性不让这样做。

:所以就要修持嘛,就要观照嘛。我刚才说了,我这二十年在教学生,在教你们,其实我绝对不是说在你们面前说谦虚,或者假谦虚,我也是这二十多年,我通过在说、在教,我也通过在你们身上,我在不断地完善,至少说我在善巧方便上,我在不断不断的完善。所以反过来说,因为你们对我来说,你们的错,对我来说,我会在你们的错当中,是有对的。

所以你看,sky他们知道,我刚出来,真的是说一句好笑的话,那就真的是半个傻子。为什么呢?因为对俗世间的人情世故这些一窍不通,什么都不懂。在山里面就只有那么几个人,然后一切那可以说,那是纯粹的至真、至朴、至简。一到社会以后,面对这个大千世界,我真的是什么都不懂的,不懂到如何穿衣,怎么样吃饭,还是不懂的,因为我们在里面的穿衣、吃饭和外面的不同的,所以我也是不断地在你们身上学,不断地在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但我并没有认为,啊,在你们身上学了,我就,好像身价就怎么样怎么样了,不会的。因为你们在我这个生活的错当中,你们可以看到我修持的对。你们学到了,对不对?我在你们修持幼稚当中,我可以学到你们善巧方便的对,也就是至少我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技巧,或者说学到了为人处事的圆融,这就是我二十年来在你们身上学到的东西。那你说这样的话,哪里有一个说,噢,对的、高的永远是高的,低的永远是低的,不是的。你的某一方面错,肯定会有某一方面对的;我的某一方面对,肯定也是会体现出我某一方面的无知。

这本身就是这么一回事,它就是这么一种关系。为什么我写了一篇博文,要用大白话讲?因为我们立足在我们当下,我们离不开这个人世,我们还没有离开这个人世。那这个方便巧说,就是要体现在随缘和顺缘,要顺应万千因缘,你才能够去度化于万千因缘。

所以我从不敢轻慢你们,也从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一个小孩,还是一个老人,不管他是什么人;也从不敢轻慢一花一草。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昭谨:师父说这些,就是以平等心对待一切;同时要抓住当机,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怎么去做,对方才能接受。

:犯错误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你自己知道犯错误,那就是可喜的。因为用俗世的话来说,聪明人他知道自己糊涂的地方,糊涂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糊涂的地方。所以咱们在社会上看,凡是半桶水在那晃来晃去的,那他会觉得自己特别牛的,他不懂他也要装懂,然后把自己装扮得好像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然后横纵知三千年,其实他又狗屁都不懂。但是聪明人呢,他往往会知道自己无知的地方。

这句话我以前也在很多场合公然的承认,我自己有很多的无知的地方。因为这个很正常的,你总不能,你说让我现在去帮人家理发,那我肯定不行的,对不对?你让我去当奶妈,那我当不了的。因为你肯定有办不了的事。所以人世间呢,就是说,人有时候贵在自知之明。在这个前提下,你才有可能去修正自己。

人可贵之处,一个就是自省,一个就是明理。你如果是拥有这两个最基本最基本的,可以说是为人的因素也好,或者是本质也好,你肯定是一个积极的人生。因为你有这么一个积极的态度,第一,人要具有自省的精神,然后,在此基础上,那就是明理。

翠翠:唉,师父,听你讲的都听哭了。

:听哭了?哎呀,你没有觉得师父都是在讲大白话的吗?

翠翠:是的,这个平和之中,对这个心灵的触动,真的是纯净的,真的是让人没办法的那种。原来做人还可以这样做,还可以做到这种份上?唉,师父太伟大了。

:这是做人的――,就应该这样做的,这本来就是这样啊。

翠翠:一辈子的功课和践行,这样去体现。

心元:好像就是不把对错当回事,把对方当回事。

:你们都说说,你们都讨论讨论。也可以批驳师父说的有些不太适应你们,或者你们觉得难度比较大的事。咱们可以讨论一下的。

心元:我觉得我们大家在聊的时候,还是就对与错的问题,习惯性地交流。这比较多,或者是过于执着,还是没有去从整体上去考虑,怎么样去达到目的、达到效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这就是习性的问题,这个习性实际上是自我累积的一种很麻烦的东西,这个必须清掉。这个清掉是不是,师父,你要讲的那个何为佛性上来讲的,也是下节课里头需要做的事情。

:大家讨论讨论,不要老是我在说啊。

惟恕:对,感觉心元兄说的对。这个对和错始终都是在二元的,根本就没有完全地融入对方的意思,也就根本谈不上方便善巧。我开始听师父讲这番话的时候,心里的确是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的。比如说,有时候看到师兄弟之间,有人看到对方的偏颇,这个时候能够真心的指出来,真心的相互印证,这个本身已经是个真心的体现了。然后看到对方的偏颇,对方不能接受的时候,你能够方便善巧地去说。那这里面就隐含着,第一,你自身得非常的究竟,你既知道根本的点位在哪里,同时又知道对方的偏颇在哪里;然后,还要随缘去讲。刚开始我听着师父讲的时候,我觉得真是挺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后来师父就讲到了,其实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对一切的恭敬之心,你真正是无我的去融入对方的时候,他的难度就不存在了。我是这样的一个体会。

翠翠:唉,我们听师父讲的,就体会师父的心那个柔软啊,可以柔软到那种程度;然后对每一个人的呵护,可以去做的那种份上。如果去反观一下我们自己如何去做的,我们在跟人去相处,去交流的时候,我们的心,或者我们多少要去体现自己,还是我们想着呵护和去为对方。值得好好去深思。

:翠翠呀,你说这些,我刚才所说的这些人世间,为人处事,什么善巧方便,其实这些我都是在你们身上学的。因为你想一下啊,我刚出来的时候,真是白纸一张,什么都不懂的。你们等一下可以让sky讲我若干个生活上的笑话,和在人情世故当中的出丑,你们就知道,当时你师父是多么的笨,这些都是后来慢慢地,我说,二十年来你们学到我很多东西,我也学到你们的很多东西,所以我做的到,你们肯定就能够做得到。sky讲故事啊,跟他们讲讲你师父的当时的――

sky:一个比较经典的吧,是刚到北京的时候,也见了很多各界的人士,都是有头有脸比较有身份的,然后有的人见到师父以后,就会很客气的说:哎呀,明天我请您吃饭吧,到家里来吃饭。然后,老人家就当真了,第二天就跑到人家敲门去了。因为这一般都是客套话嘛,就说明天请您到家里坐坐,吃个饭。结果呢,当时师父听了就特别认真,结果就真的去了。

:所以很傻吧?然后我就觉得我特别的无辜,一脸的无辜,反而别人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别人一脸的痛苦。

sky:那后来怎么圆的场啊?

弟子:师父太实在了。

翠翠:他们应该很惭愧,原来还有这样的曾经。

:是这样的。sky接着来。

sky:还有那个夏天吃冰棍,然后一咬冰棍,吓了一跳,给吐了哈?

:对啊。

翠翠:师父不会吃。

:因为一拿起来,冒着烟,我以为是热的。嘿嘿,反差太大了。

sky:我记得还有酸奶,那会儿刚出小方盒的酸奶。然后我们给您递过去,您接过去以后,您就举着这个杯子看了看,特别真诚的问了一句:这个怎么吃啊?

:我有时就想想我刚出来那种,真的是,哎呀,每天呀,愁死了。老是到最后没办法,要去这些分辨:人家说“是”,究竟“是”,还是“不是”?人家说“好”,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因为在我这,是就是是了,好就是好了。可就是往往很多人说“好”,就是“不好”;说“是”,其实就是“不是”,所以搞得我晕头转向。

sky:多纠结呀,每天。世人的是和好、不好,确实太难分辨了。

:是啊,所以你们想想啊,象师父这种白痴相都能够学会这些为人处事,那你们更不在话下。师父要比你们好一点,就是没有挂碍,也就是能够心净,清净的净。你们只要把某些习气给它替掉,那你们肯定就能够做得比师父更好。

是啊,后来就请我吃饭的人,我发现了。因为这个事情过后,我是觉得自己不对,然后到了第二次见面,第三次见面,我都是没有任何的挂碍,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然后,对方他老是觉得不好意思,老是躲着我,老是好像很怎么样,也就是反正已经是很不自然了,相处,那就是对方有挂碍了嘛,这个时候。反正我是没挂碍的,反正我出丑就出丑了,过后我就哈哈一笑:噢,原来这么回事啊。又学了一招,那我就放下了。到后来我就发现,到了第二天,因为我们是要经常在一起开会的,那个时候,而且看到他看着我的眼神就有点不对头,有点闪烁,有点看我的时候就偷偷地瞄我一眼。其实我就没有什么挂碍的啦。后来我就问另外的一个人,我说,他怎么这样?他说,他曾经有一天跟你客套了,叫你去他家吃饭,想不到你真的去了,他又没准备饭,家里又没剩饭,所以搞得你在挨饿,他觉得很不好意思。我说,事情过去了嘛,我当时也不知道他这个是客套话,还以为是真的。他说,你有空到家吃饭。我刚好有空,所以我就去吃饭了。嘿嘿。

所以你们当中啊,甚至在我身边的,包括惟钧在内,其实我今天上午训了他一顿,完后我忘了。他到晚上来见我,他还是脸色有点不对头。惟均,有没有这回事?他还是挂住。

惟钧:师父,有啊,您不用说了,我也挺惭愧的。

:然后呢,我反过来看看你,看看你还挺可爱的,然后再哄一哄,好玩吧?嘿嘿。

江月:师父老把我们当小孩哄。

惟钧:我感觉也想哭啊,师父心挺――。师父给我们一个非常大的舞台,托着我们,承载着我们,真的,真能体会到了,师父,谢谢师父!

惟恕:师父说了,惟均也别挂碍了啊。

惟钧:放下了,但是也要长进嘛。

:惟钧,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他在我身边那么久,我是第一次冲他发火和骂他的时候,然后我看他的脸色。他突然,那个脸色刷一下,一阵就是脸没有一点血色,然后再哗一下子,整个脸通红。然后一直到了第二天,他来见我他有点丢三拉四。嘿嘿嘿。

sky:那您看了是不是又心疼了。

:对啊,我看着他的手,觉得他的手都不知道放哪里了那种。啊,所以呀,我要来哄一哄他,嘿嘿。

惟恕:说明惟均的心里承受力很强,值得我们学习呀。

惟钧:别这么说。

惟章:遇到这个,任何人,我们都会这样的。

惟恕:叫惟钧嘛,就是力度的意思。

:想到一个笑话,那天不知道谁把惟钧打成惟钩了,嘿嘿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记得,咱们这个群里有一个叫淡定的,是真的,有一次是人家打了淡定,是在这个定里面加了一个旁。哎呀,我当时刚好在喝茶,嘿嘿。而且是很长时间,一看到淡定上来,我就想起他,就想起加一个旁。嘿嘿。所以,想想这个,应该是尿不湿这个质量特别好,我说,第一个淡还是那个淡,第二个就是换了这个“腚”了,嘿嘿。

sky:淡定为什么说不了话呀,没有麦克吗?

:因为他淡定了嘛。

:嘿嘿。

惟章:中国这个文字啊,刚才那个嫣然一笑打了一行字,我一看,第一个问题,五六年前就知道。五六年前,她现在多大啦?我笑得没得气了。

:其实我跟你们说,有些你们熬不住,就不用跟的,我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上来。不过我也很开心,我们每天都是在皆大欢喜当中收场,多好啊。

sky:您的智慧总是能让大家皆大欢喜,这一点这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欢声细语中收场,然后你们就会一天的开心哈。那好吧,给你们发一个稍微地带一点色彩的图像,然后咱们就拜拜了。

弟子:师父,还有一件事,前几天我在一个同修家看到那个八功德水,两瓶。

:先保存好。

弟子:对,什么时候您通知用再用吧。

:对对。好,再见!

:师父再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4月19日 —— 持戒与护戒

sky:当你真不挂的时候,你才能对什么是挂碍有一个真正切实体会。你挂着的时候,你只能知道自己挂着,当你真正放下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无挂碍,对吧?

惟恕:对啊,比如说我们的修行不要落于习性的增减上去修,而要落在内心的本性、空性上去修。那什么是空性?空性就是对这个相不挂碍嘛。这个不挂碍呢,是心里真真实实的不挂碍,不是装出来的,比如说狂禅的那种,不是那种。你真的没有挂碍,换句话说,该抽烟的时候就能抽,不该抽烟的时候就能不抽。

sky:对,那个时候的体会是在你本心上的,是实实在在非常内在的体会,而不是说,一种思辨上的觉得我挂还是没挂。而且,昨天还有一个体会,就是从辟谷上讲到的习性;还有一个,就是昨天睡觉的时候我就想:每天到了清晨四、五点了,或者三、四点,自己最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打坐的话,能不能一直保持一种非常清明的状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比如说特别困、特别累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打坐,你能是什么样的状态?

惟恕:我觉得状态它本身是变化的,的确是变化的。在锻炼自己的时候可以去突破,可以去练自己的身体。比如说特别困的时候,特别饿的时候,在一个严格要求辟谷的环境下,你必须要严格,这个时候你身体的承受、承载必须坚定,这是原则。但是并不是说,你任何情况都是非要保持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有可能在某一天的时候,确实是困了,那困了就困了,那就看当时的需要,假如说那个时候特别特别庄严,你不能睡觉,第一你的承载力也有,因为你经过了锻炼,你能够顶上来。比如说现在五点了,一般人都可能很困了,但这个时候如果遇到法门里有个事,那大家谁都不会困的,是不是?那如果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你困了,困了那就睡,那就很自然,他是随缘增减的一个过程。

sky:其实我刚才说的这个有一个参照,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是因为我知道师父有的时候是在清晨大家都熬不住了、睡觉了,那个时候他才打坐。后来我就想,哎呀,那个时候应该是都辛苦一天了,各方面精力、体力是最累的时候,但是他为什么能那个时候打坐,能保持那种很清明的状态?实际上我是想的这个。那个时候他再累,他的那种心境是不变的。

惟恕:我非常同意sky的话,在训练的时候,在锻炼的时候,因为要你具备这种心力,让你对自身产生突破的时候,这是绝对必须的。越是在你疲乏、在你困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越是去锻炼,这产生的突破的效果呢,我自己是有亲身的经历。因为在师父身边的时候,很多时候忙起来特别的忙,几天不能睡觉,或者什么;然后,到了很困很困的时候,这个时候一打坐,但可能在一个瞬间得到一种转化,那个时候感受到生命那是很奇妙的,那个过程我感受到很多次,而那个过程完成的是生命的真正的转换,这个是不能含糊的。但我说的意思,不要说你要时时的抱着那个东西,就好象没必要的时候,非要去体现那么一个状态,那没必要。

sky:我觉得在这一转化的瞬间,是你的全部心力都在一处的时候,且不管身体是累,是困,是什么,就是你的心没有受外界的干扰,就没有被外境所牵的时候,那个时候实际上是心力最强、最正的时候,那个时候实际是一个转化的时机。对吧?

惟恕:那个时机是特别珍贵的,特别特别珍贵的。

sky:对,虽然是瞬间。

惟恕:虽然是瞬间,但特别珍贵。如果那个时候没有一定的法性的原则,法性的基础的话,你很容易错过去,而一但错过去了之后,那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所以有的时候需要你顶上,那个时候是绝对不能有一点腿软。

sky:那个时候外在的因缘其实并不是特别的重要,那个都是你的助缘,在真正归到当时你这种心性、心念上,我觉得这是最直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外缘,它都是助道。

惟恕:肯定的,这是绝对的,他一定是你的心转化后产生的转化力。

sky:对,是不是今天晚上咱俩对上了。普宁豆干饭

惟恕:对,一种无畏心。

sky:就挂碍普宁豆干饭。我家里就剩咸菜了,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惟恕:你看你还挂着。

sky:放不下可不就挂着嘛。

:八戒,咱家有很多好吃的。

sky:哎呀,别说了,都着急死了。

:我现在看看啊,我案头有茶水、有老婆饼、有巧克力、有蛋糕、有鱿鱼丝,还有杏仁,还有口香糖,还有烟。

昭谨:师父就是想逗大家。对开谷的,对他们是一个引逗。对继续辟谷的没有什么想法,你随便说。

:我随便说呀?

昭谨:你随便说,可以。

sky:您受得了,我受不了啊。

昭谨:我还在辟谷嘛。

:是嘛,我是担心你这口水很多。

昭谨:没事。

悟了:你怎么说,我们都不可能是想吃的。

和周:师父,我们不馋。

昭谨:不是一开始的时候,现在都习惯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馋。

:真的那么厉害?

昭谨:在这方面——

惟恕:就是啊,你不馋了就可以吃了嘛。

昭谨:现在还有一个星期辟谷嘛。

学子:本来是不饿的,这样一讲老饿。

昭谨:那是自己的定力还是不够。

:定力不够啊?

惟恕:咱们是讲讲也行,馋一下也行。

sky:这要看馋什么,馋别的我都不会动心的,一提到普宁豆干饭就不行了。

:顶多就象复泉一样嘛,在泽州家里“被辟谷”9天,看别人吃饭猛咽口水。

辅明:sky你这馋不叫馋,你这叫执,是属于该执的要执。

惟恕:严重同意辅明的话。

sky:所以这一点我就不愿意轻易的放下。

:咱们干脆来开个吴家菜馆算了,我来当大厨。若干年后,咱们可以,哎呀,一想想所谓的,就象现在很多,在台湾,有一个我曾经去吃了一顿灵武堂那个家菜,就是他平时做的家常便饭,然后搞得,好家伙,又要提前预约几个月,进去一吃,也不怎么样啊。所以到了几百年以后,说吴家菜馆的粥是加持过的,一碗要几十万可能都有。

惟恕:那是肯定的。

悟了:师父,到时候所有人都集中起来,在任何条件没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献一道菜。

:任何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我可以几天不洗澡,全身搓一搓,搓出很多肉丸。

悟了:像济公一样的,那个也能变出来。

惟恕:还有一个方法,师父说一下配方,大家来准备料。

:那也行。

惟钧:师父做大厨,咱们给师父打下手。

:我就吃了一次惟钧手擀的那个,叫什么饼啊?

惟恕:华藏饼。

:华藏饼,我是吃到肚子鼓鼓的,不过呢,也不是真正想要吃,给他点面子就是了。

:哈哈哈。

:我来之前你们在聊什么话题?

sky:我们在聊习性的问题。

昭谨:聊习性与佛性的关系。

学子:习性与本性。

:那你们说说,习性与佛性有什么关系?

昭谨:就把习性变成佛性,按您说的,把习性的习字改成佛字。同时大家也谈到了习性是自己的心性问题,心性不转变不可能成为佛性。在这方面,我身上有例子可以说明,就是这个困与不困的问题,就看自己心态是什么情况,还有一个心安的问题,我说忌就把烟摆在那,这个心性的问题,想忌了彻底忌,也就忌掉了。什么习性都能改变,就看自己心态是什么。

:对,有些习性改变,有时是在特定环境之中;有一些习性呢,也就是佛性的回归。这二者有本质性的区别。

学子:师父,能给讲讲吗?

:在特定环境之中改变习性,那就是你在特定环境当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外力的作用下,但是这个不能恒久,你如果是本性的问题不解决的话,当这种外力的作用失去的情况下,你这个习性还能够回来,还能够找回来。所以也就是当你是真正地勘破这个所谓的习性的时候,你知道佛的手和驴的脚是一样的,你这个时候习性那就可有也可无了。

悟了:惟恕讲的相当好的,习性是与环境有一定关系的。我想也对,比如说:我们上班也好,在家里面也好,随时随地不抽烟都不行,找烟抽;但是呢,坐十几个小时的车,车上不可以抽烟,就不感觉要抽烟,一点都没感觉要抽烟,也有特定的环境呢。

昭谨:象师父说的,特定环境限制不可能保持持久,如果心性想忌烟,彻底忌掉那才不受环境影响呢。

悟了:师父不是早就下戒烟令了吗?师父要下戒烟令,我想没有一个要抽烟的。

:这就是外力作用下嘛。

悟了:借助于你这个外力作用啊。

:那如果是没有外力作用呢?

昭谨:师父不是说了嘛,外界环境不能保持持久嘛。

:你说现在这个持戒,持戒如果不能护戒的话,没有与护戒融合在一起的话,持戒它是在相对于持戒环境当中的持戒。那么,如果是就象刚才说的吸烟一样,在某一个特定环境里面你不能吸烟,因为你吸烟的话,你会受到外力的约束,所以你就不吸烟。你这不吸烟的动机,其实是一个利益权衡关系,你知道吸烟的损失比不吸烟要重,而且是很明显,因此,就是迫于这种外力的作用,所以你不吸烟。但是,如果一个根本戒不解决的话,一旦外力作用的因素消失以后,你觉得抽烟已经是能够满足你本身的感官需要,同时又不受外力作用,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约束的情况下,那你也照样会吸起烟来的。对不对?

弟子:对。

:如果仅仅是靠外力作用,仅仅是靠环境的话。比如有一些身体不好的,说“我戒烟了”,好像很伟大,其实他依然还存在一个利益的取舍问题,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吸烟的危害是他所承受不起的,他仅仅是在于,我吸烟了,我的身体会很糟糕,会死得很快,所以他就不得不戒烟。实际上他就是一种利益的权衡。那么,他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戒烟?那为什么要戒烟?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sky:您刚才说的持戒和护戒是要相融,是吧?

:对啊,因为你如果没有护戒的自性的话,你所有的持戒都是由于外力作用。到了你遵守某些规章、某些风俗、某些制度,你为什么会遵守?因为你知道不遵守会受到惩罚。包括你持戒,你为什么要持戒?你知道你如果破戒、坏戒的话,你要受到佛菩萨的,说是惩罚也好,或者说是失去皈依体也好。所以,这本身也是一种利益取舍关系。

sky:一切根本戒为什么说是心戒,实际上是持戒和护戒是一定要相融的,你本心自觉自愿地去做,对吧?

:所以你们现在可以讨论一下护戒和持戒的关系。持戒就是戒律和根本戒的关系,比如说现在落在具体事相,在五戒当中,虽然只有五大戒、十小戒,但是它其中也派生出很多的东西。记得我以前给你们讲过一个故事,就是说,善意的谎言算不算犯戒?因为在五规里面是不妄语,当时素喜大和尚和素圆大和尚跟我的辩论,说如果是妄语的话,本身你就是坏了皈依体,你就是破戒,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都不允许。那个时候我曾经反问过,我说,当时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来问你,木棉(袈裟)藏在什么地方,你有没有告诉他?他说,那我怎么能告诉他!这时候我问他,你没告诉他,你是不是犯戒了?他就吱吱唔唔,半天没回答我。那你们想想,这时候是告诉他犯戒,还是不告诉他犯戒?

学子:告诉他犯戒。

:不告诉他,又是打妄语了。明明在条文上已经说,打妄语本身就是犯戒啊,你明明知道,告诉他说不知道,本身就是妄语。

学子:要护戒嘛。

:从戒条来说那就是犯戒,可是你要护戒。对,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了,你就是犯戒;你不告诉他,因为这时候你是在护戒。

学子:善巧方便是不是护戒?师父。

:是一个部分。

sky:我觉得还不能叫善巧方便吧,这实际上就是——

:我不是说了,这只是代表了一层意思嘛。大家接着讨论,为什么这个时候,告诉他就犯戒了,不告诉他就是不犯戒。

悟了:我认为这个戒,有条条框框约制的戒,不是真正的戒。象我们寺庙里的和尚,有那戒条压得很紧的,不准这个、不准那个,尤其是吃荤,他到寺庙里他规规矩矩的,因为有戒律约束他了。但是他下到农村去做斋事的时候,他背后也在吃肉。这种戒,条条框框压制的戒不是心里的戒,那个戒是没有用的。

:那就是刚才所说的第一层意思嘛,就是说所谓的守戒,通常是因为外力作用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导致他必须要持戒,不持戒他要受惩罚,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当这个外部的制约环境失去的时候,能不能一如既往的持戒,这已经是第二个层次了。

到了我们的心戒,也就是一切根本戒的时候,就是当持则持,当为则为。你如果当持不持,当为不为,这个时候那就是犯戒了。因为这个时候,受戒对象已经不同了。

大家思考一下,比如说我刚才所举的例子,说了不犯戒,不说了反而犯戒。

悟了:这就是持戒和一切根本戒的区别吧?

:那肯定是这个区别啊,这里面还是一个持戒和一个护戒的关系。

sky:就是说,从心性上来讲,护戒是最为根本的。

惟恕:从持戒上来讲,他当时如果是说了,他从保持一个小我的一个所谓的清净的相,落点是落在自身不敢犯戒,自身的一个言行的相。那到护戒的时候,所护持的是正法传承,是为了众生的慧命。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是他的落点完全不一样的,作为菩萨戒来讲,他是犯戒的,他为了一个小我的一点清净相,而失去了对正法的护持。

:嗯,而这又很容易成为一些所谓的佛教徒的借口。你看现在,原来在咱们群里面就有一、两个人,学了一点经书,然后就可以狂妄。在平时,你们可以看到比比皆是的,动不动就用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留啊,什么佛在心中啊这些来做为借口,然后不守戒律,来破戒。这两者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你甚至是可以说,在某些时候,你必须要以破这个“相戒”来达到护戒,但是当条件已经不需要的情况下,你还在破,这里面就有不少人会落入这里面,混淆概念,然后以此来掩盖他自己的破戒,或者坏戒的一些行为。

所以对你们来说,你们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或者怎么样去理解何为持戒,何为护戒?持戒是在什么条件下?护戒是在什么条件下?当持戒与护戒的条件不存在,或者已经失去了,你又如何去持戒,你又如何去护戒?

惟恕:我的理解,这些问题挺多,然后思考起来就会很复杂。可是,从一个人的真心来讲,从一个人的心来讲,这几者之间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关系,无论你是持也好,护也好,你是破也好,它落在你的一个真实的心,它落在那里。比如说一个大菩萨,他为了一个正法的事业,他舍生取义也好,他破了某一些相的戒也好,那所有人明白了他的心的时候,可能谁也不会认为他是犯戒的,都会觉得他这个人,他的心是无我承载的。所以讲心的真实落在哪点上,比如说个人,他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自己在修持的过程当中,强调什么酒肉穿肠过,但是他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呢?我的体会理解就是这些复杂的关系可以落在心的真实角度,你到底那个心当时落在哪一点上,你真实的心境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说,持戒可以落在以心境而论,这心境它到底是落在哪里?当你去要突破自我习性也好,要去训练自己也好,那你就不折不扣,这是要落在你心的真实。当社会环境需要你呈现另外一种相的时候,你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那个时候你的心同样是一种真实的心境,这种心境的真实,它就是戒的本质的含义。我的体会,一切根本戒,所谓心戒,它就是一个心灵上的最真实的一个落点,就是心境的真实度上。

昭谨:惟恕的这种说法我是坚决支持的,我也是这么考虑的。关键的问题是自己的心性,是自己想不想修持。

:惟恕说的是因为心戒嘛,这本身已经是开宗明义的。刚才惟恕还说到一点,他所说的一位大菩萨,他为了要成就正法传承事业,可能他的行为有违于传统的戒律,但是社会都能理解他,都知道他是在守戒。那么反过来,一位大菩萨,他为了正法传承,为了一大藏教,甚至为了去拯救生灵,他的行为其实是在护戒,而这个时候,恰恰全社会都在认为他在破戒,那你该怎么办?

惟恕:那就是天知地知,这种修行本身就不是去在人世间获得一些鲜花与掌声,他本身这种内心的正义是天知地知的。我觉得修行人他这种正气,他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天地正气的基础上,我是这样看的。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在这种外部环境下,能不能护戒,能不能一如既往的护下去?先不要说你会上祭台,但是恐怕你会在很长时候,你会背着一个什么破戒啦,什么大魔头啦等等的骂名,不仅是社会,甚至连佛门都会这样认为你,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何为心戒了。

你们现在看啊,在世面上,在寺庙上,包括在社会上,所谓的规章制度,所谓的法律法规,所谓的戒品,你们可以稍微的去留意观察一下,这些一但失去了外部的制约,几乎这些所谓的戒通通没有,通通不存在。

辅阙:那他将会变本加厉的破戒。

:对,所以这就是心和相的区别了,这就是持戒和护戒的问题,这就是守法和护法的关系。

所以说咱们现在,比如在社会上说,要做一个守法公民。守法,其实任何人他都必须守法的,因为不守法他要受惩罚。那么咱们社会上不会有人提出你要护法?每个人,他的第一个前提是他要维护法律尊严,你要护法。护法往往是要付出比守法更大的代价,因为守法往往是有了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人们不得不去遵守。这个护法是要在外部环境失去制约的情况下,你还必须要去维护这个法的尊严,要去贯彻法的实施,这个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辅阙:师父,我理解啊,相戒或者持戒呢,是一种规范自身的一个过程,这里面本身是我来持;而护戒的过程呢,根本一点是无我的,因为一个人能自觉做到护法的时候,他能护戒的时候,他已经契入这个法度,才能来护这个戒,护这个法,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从相戒到心戒的过程,也是一个修持过程的次第,一个认知的过程。

惟恕:对,我刚才听师父讲的,我就明白这么一点,就是说持戒,比如说拿社会上守法来讲,他是从自身的安危、自身的利益攸关的角度,他去被动的去守一些法。因为不守法的话,他将受到惩罚,或者说守法他将得到利益,他是从自身的安危、自身的利益攸关。而护法,完全离开自身了,他维护的是法的庄严,从人世间的法律。如果到法门的正法庄严的话,也是是同样的道理。从持戒和护戒,也可以对应守法和护法,他的落点一个是跟自已的利益有关,而这个护法是立足在一个法性的庄严上。

辅阙:当一个人在护法的时候他在持,他能出来护这个戒时,这个时候他不会因为社会,或者世人对他的行为的不解,他的内心没有任何的挂碍,因为他这时已经同法度相融了,他护的是法,持的是心戒。

惟恕:对的,他在护法的同时,他实际上已经是放下了自己的安危得失了,他护持的是一个法了。而持戒的本身,他还是落在自身的安危计较上,利益计较上。这两者有天壤之不同。

惟钧: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

惟恕:护法的境界是无我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安危得失,自己的利益得失是放下的,他是维护法的庄严。

sky:我理解,他是守法的时候有一个标准,不管他是根本的标准,还是世俗的法律法规的标准,是大家往这个标准去靠齐;而这个护法呢,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是法的体现了。

辅阙:对的,他和法是一体的,所以他也不会因为别人对他的行为本身,对他的理解不理解而放弃对法的护持,他和法是一体的,他是无我的。所以他护法的同时,他即是在守心戒。我的理解。

惟恕:对,我就进一步联想到,如果华藏人只是一个持戒、守戒的这样一个水平,要想自圆佛果,这个佛果是圆不了的。他必须经历护法的过程,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法的世界,融入到一个事业当中去,那么在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化为一个更大的生命,或者整体的生命当中去,这时候才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能真正成就一个圆满的果实。

昭谨:是这样的,我说就是一个小我和无我的问题。护法是无我的表现,持戒是还有为了我个人的利益而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象惟恕说的那样,如果光是持戒,咱们不可能达到觉行圆满。

:今晚我是很欣慰的,作为宗门弟子应该理解、应该明了何为持戒,何为护戒。所以你们一些人给出的答案,也不枉费我十几年、二十几年对你们的培养。

因为在现实上,尤其是修持人很容易去混淆这个概念,也有一大部分人是有意故意混淆这个概念。当持戒的时候,他在讲方便;当需要他无畏的时候,他在讲清静,在讲持戒。所以就导致现在,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没有佛教,当然也没有宗教。正因为世人,或者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留给人太大的取舍空间,留给人太大的似是而非的自我开脱的语言条件,包括环境。

所以,我走了这二十年,我受到了无数的非难,遭到了无数的诽谤,遭到了无数的不理解,遭到了无数的迫害。走到今天,其实你们有很多人和我并肩走在一起,走到今天。那你们想一想啊,咱们如果是持的不是心戒,如果不是护戒,那我们可以找很多很多的理由使自己安逸,使自己放弃护戒,以免遭磨难,而且是不用我们去找,这个社会和环境它自然会给你找,让你放弃护法,然后使自己去免于磨难。

正因为我们始终持的就是心戒,一大藏教的护戒,这个时候呢,刚才辅阙、惟恕所讲的,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一旦护戒,你已经没有因为“我”,才要去守什么什么的,不是的,他已经没有我了,用我们俗话说,已经是把自己置之生死度外了,他就只能是舍我其谁。

所以我刚才说的,你在护戒,你在护持的是一大藏教,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全社会都不理解你,全社会都在骂你,你能不能去护?这个不是靠嘴巴里面可以讲的,不是靠你能够吹出来的。所以作为宗门弟子啊,你们有这个清醒的头脑,至少说你们修持的见地已经融入了你们该融入的次第了,这样的话,我为什么说感到非常的欣慰,是这样的。

因为你反观,现在不管是在俗世间也好,不管是在佛门也好,有太多太多的人,该他去无畏承载的时候,他会跟你讲修持是修自己,要清静,要随缘。哼,那么当他处在安逸的状态的时候,他就来一句佛在心中留,酒肉穿肠过,太多太多太多,我这入世二十年见的太多太多,见到自己无语。所以一个人趟开一条血路,欣慰的是我带出了你们。

你们想想啊,当时我十九岁的时候是被逐出师门的,那也正因为我在护戒,他们说我在坏戒,是在破戒,所以我十九岁被逐出师门,那就是从河南嵩山,一步一步走回广东惠来,走回家去,那时候我都不会回头。那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因为祖庭对你的不接纳,一但祖庭认为你是离经叛道,那么也就意味着社会认为你离经叛道,因为首先宗庭已经不承认你了嘛。那个时候我就背着全社会的唾骂,要背着全社会对我的非难,但是这时候我依然是义无反顾,一步一步走回老家,一年以后他们才认为,哦,你确实是这样,才回来。

那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碰碰磕磕当中,但依然是在任何情况下,依然是我们在无我护戒,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这两天看到了我的以前曾经的学生,因为他所想象的,对我的不理解,因为某些人对他的一些做法,对他提出了批评。啊,这个时候开始就不得了了,就自己要怎么样怎么样了。你想想,哎呀,你连这口气你都吞不下去,你还修什么?修持那是大丈夫之所为啊,何况又不是委屈了你,又不是冤枉了你,何况你确实是犯了这么大的毛病,何况是轻描淡写的稍微说了一句,说了你两句,你就那么大的嗔慢心,那么大的嗔恨心?那你还修什么修啊?若是换在我们身上,面对着功名利禄,面对着一切的诱惑,面对着生死的考验,我们依然一往如故,是一个火坑,我们还是微笑地跳下去;是一个地狱,咱们还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还是毅然决然地进去。那修持就是这样的,那就不是玩花招掉花枪的。

所以持戒、护戒,你平时,我强调你平时该哭的哭、该笑的笑,该玩的玩、该乐的乐,当然,本戒你不能犯。当你需要去护戒的时候,那有什么可以不放下的?我在前段时间,在给悟蓝法号的时候,不是说一句嘛,入我门尽受磨难,你们干嘛呢?你们又何苦?其实呢,真的入我门尽受磨难,因为我们不是在毗盧界,不是在极乐界,不是在灵山,我们在五浊恶世当中。在五浊恶世当中,你要去做一股清流,那注定你这一路是不好走的,但是你这一路也会无愧于你这此生的!

 

 

(根据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4月17日 —— 禅定三昧精要

师:今天看到你们在这里参了很长时间。

主持人:师父,我们参了将近四个小时了,您也给我们开示开示吧。

师:参的才是重要的,参的是你们自己的。今天刚好是礼拜天,又是辟谷,所以你们这种形式很好。参禅,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或者是每个人在分享他的参禅心得、禅路心得的时候,有个方法值得你们去试一试:当对方在说话的时候,以自身与对方的心境进入相融的状态。

所以以后你们参禅时,可以尝试这种方法,当一个人在说话,一个人在分享修持心得的时候,你们无妨进入他的心境去体会,这样的话,内观与外观就没有分别了。因为内观都是在观心起照嘛,所以你这个时候,内观是观心,外观是起照。你们如果是以我刚才说的这个方式,那就是内观起照。这样的话,你们的感受会不一样,你们既能够去与对方的禅地相融,同时也能够在与对方相融的过程中,返照你们相互之间心与心交融碰撞所产生出来的 “一加一大于二”的这种状态。或许你进入了心相如如的状态时,就能够感知对方,或者是可以真真正正地、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对方,他的心态、他的形态,甚至是能够感知到对方的一举一动。因为你们现在已经可以这样做了。

主持人:师父,怎么能进入他的心境呀?

师:你调整自己的状态呀,他在说话的时候,你可以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到你自己属于你,把他当成你这种状态。通过如此反复几次以后,你就能真正感知到,对方说第一句话的时候,你会知道对方想说第二句;对方说话,你会知道话后的意思是什么,这是第一个阶段,这就是起照的阶段。

到了起照阶段以后,那就进入了一个觉照阶段,那就是你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你和对方是相融的,那这就包括了对方的一举一动,对方的起心动念,甚至包括对方所处的环境,你都能够一一地去感受到。最后能够去觉照。

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分为三部曲的。一个就是当你们在参禅的时候,首先,因为参禅是不允许你有我执和我见,也就是说不允许有断见存在的,你不能带着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或者是带着一个持执己见的心态来参禅。参禅是要以一种完全的放开、容纳和无意识状态。这个时候,因为你的断见和我执不存在,你就能够使自己清净、坦荡,也就是进入一种虚空境。第一步,你就可以以这样的状态,且把它说成一种生命的状态,至少对方说话时,在表述他的一些修持见地和修持心得的时候,你不会产生断见,不会产生是非二元的对立,或者是二元的分辨。你只是知道,哦,他为何要这样说,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他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到了第二个阶段,因为你已经进入第一种状态了,就是观心了,那么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起照过程了。就是当你以第一种心态,以第一种状态与对方相融的时候,你已经完全没有我见,也就是他就是你,你就是他,没有了我见。这个时候,你也就能体会和领略对方当时所处的心境、当时的心态,他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对方说第一句的时候,你至少能知道他第二句是什么。因为他的思维就是你的思维,用简单的话来说,你已经进入了对方的大脑了,你已经进入了对方的思维了,所以说他的思维也就是你的思维,因此他的思维你肯定是能够感知到的。也就是说,他的下一步将会是什么,你是很清楚的。那么随之而来,你就能够知道,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因为文字和语言表达,它只是一个表象,以这种相来说明内心的感受。但是文字和语言并不能完完全全准确地表达你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通过他的文字和语言,去知道他的文字和语言背后的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比如说咱们现在打字,打一个“好”,你很难和语言去相应,因为语言的语音有轻重、长短,所以这个“好”呢,它有时候就是发音“好”,坚决、短促,就是真正表达“好”的意思;如果这个“好”发音细长、慢,那其实就是“犹豫”或“不好”的意思;如果这个“好”是用质问的口吻,那就是“不好”的意思。这和文字又不一样,所以说文字和语言有时候存在断层和隔阂。

因此,文字和语言所表述的并不能完全地去阐述他的内心。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当你进入了觉照、观照的时候,你就能够知道在他的文字和语言之外,他的心态的核心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述的是什么,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你这个时候就能够感知的到。

到了这一步以后,在修持上已经是进入了楞严三摩定了。因为“山河大地无非法身”,这句话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为什么说“山河大地无非法身”呢?就是一草一木、山河大地,它的状态即是你的状态,当你融入的时候,它的状态在你身上体现出来,在你的身心体现出来是非常分明的,也是层层无碍的。这个时侯才能说一切都是我,我就是一切,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这句话,也才有可能你真正地去实证到了有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到了第三个过程,那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第三个就是一个觉照过程了。当你完成了前面的两个步骤以后,因为从真实理见来说,那就是第一,你能够知晓对方的心态,你能够知晓对方的起心动念和念念相续的过程,你能够知道对方的缘起落于性空。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觉照,那就是对方所处的环境,对方的一举一动,你都是了了分明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就是他,他也就是你,所以就叫做“无刹不现身”,在这里体现出来。

你们现在可以按照我的一、二、三这个步骤去参禅,参禅就是必须要这样参的。当然,以前的参禅,那也就是前面的八个馒头,最后是第九个馒头,吃完以后才能饱。无妨以后可以这样试一下,你们可以一个对一个,也可以象这样,虽然人这么多,当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参禅过程如果是有义参,你可以打断;如果是无义参,不可以打断。也就是说,让对方完整的表达和表述他的见地以后,你才有可能去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所以如果是在有义参,也就是说在论理,在思维论理的时候,你可以打断对方。你已经明确知道对方出现了偏误,你为了不使他把这种偏误延续下去,你可以随之用一个动作,用一种声音,用另外一个问题,可以直接地打断他的思维,让他的续念可以断层,可以断念。

那无义参你就不能打断了,因为无义参的时候,可能就是你知、他知,别人并不知。也就是我在说话,或者是刚才谁在说话,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的,有不同角度,可能这句话刚好对你契入了,那你这个时候进去就是了,因为这句话对你刚刚有用。可能说者是无心,但是听者有意;或者是说者有意,听者无心,这就是无意参。

所以,今天我才算是第一次跟你们讲到怎么样才算是参禅,怎么样才算是禅。以前你们在各地,包括在群里面,那也叫“参禅”,我始终跟你们说那叫论理。当然,这个理呢,物象没有理象,它是不能彰显的,这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置辩无碍嘛,施者适得其中,“其中”就有方便说法和置辩无碍。这个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你们现在一定要深入进去。刚才已经说了禅定三昧的精要。所以你们如果是能够按照这个步骤去做,可能你们会有一个全新的感知。

我暂时先说到这里,你们可以继续提问题和继续发表意见,继续发表你们的看法。

主持人:谢谢师父开示。大家说话呀,刚才师父说的这个我们可以试一下呀。

学子A:刚才师父说的那个,我有一点感触。比如和家里人聊天的时候,家里人说的时候,很快就知道,哎呀,他这个性格又来了!他说的时候就想打断他。就象师父讲的,其实应该让他把想表达的话说完。就是因为自己的那种排斥心理,急不可耐地就把人打断了。是,确实是应该等人家说完,让人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完,他说完了,可能他也就觉得没什么了。我可能就是急于先打断人家,这是我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刚才师父说的那个进入别人的心境,之前我觉得我是试过的,但是我觉得好象进不去。

学子A:我觉得我是,比如说能知道一点人家的问题,我就很排斥。因为我排斥,所以就不想听了,不想听然后就开始打断人家的话,或者直接不说话,表情上也是拒绝听的那种方式了。

学子:师父,三身合一也是这么过程吧?

师:这个三身合一,其实还早着呢,还没有达到这个。因为三身合一就是一个觉和行圆满,我刚才所讲的是觉照,还没达到觉行。

学子:谢谢师父!我感觉非常解我的心。因为前一阵子,在这一点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觉得自己的问题老是存在。老觉得自己想要表达这个,对方怎么理解成那个?我也理解,别人告诉我的,我也会感受成别的,同样存在的一个问题。刚才我也跟大家讲了,过程中要不断地去除自己的模式、自己的习性。听师父讲了之后呢,我更加对自己,最近有一点体会,体会到怎么去同体大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想是不是我的慈悲心不够?以前我特别希望智慧,这一点特别下功夫,特别渴望智慧的东西。反观自身,很多在交流过程当中,可能心是有一点体会了,交流过程当中,有一些自己的习障老是除不掉。

今天听完师父这些具体的方法以后,我觉得我好象,本身有一点清晰的过程,应该那么去做,听师父这么一开示以后,更加明白了,当别人在说的时候,真正去多多体会他的心的一个状态,把自己融入到对方过程中,轮到自己讲什么的时候,尽量敞开自己的心扉,然后真实地把自己的东西展现就行了。

师:你所说的,其实也是在这么长时间来,普遍带有的心障,你们每个人都存在的。我记得是昨天晚上有位弟子曾经来问我一个问题,就是说他有时候,在行事的时候还存在着习气,所以他就是极力地要去消除,或者是屏蔽这种习气。由此,就衍生到很多人,在修持当中要去讲空性。

我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跟你们讲:空是有加无住。空性它不是没有。所以到了今天,也有不少人是一讲到空性就不能有我。我也跟你们讲过,什么叫无我呢?有加无执,那就是无我。其实我已经是用很通俗、很简单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了。当他跟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回答他一句话,他当下也就会心。我反问他:没有习性又何来佛性?你说石头有没有习性?它没有,但它绝对不具备佛性。所以习性呢,它是当你清净的时候,这就叫佛性;当你不清净的时候,就叫习性。两者的区别就在这里的。

学子A:烦恼即菩提?

师:是的,烦恼即菩提。比如说一个人的执着,当你三心执着的时候,你是在无畏布施,这就是佛性;当你执着于假我、有我,断我的时候,那这就是魔性。你都是在做,三心具足你在做,那这个叫无畏布施,叫无畏精进;如果是我慢、断见,你在做,那这个就是魔性,这个是在为非、为害。所以要记住这一点,就是你逐渐逐渐地把所谓的习气,给它提炼纯洁成为佛性,也就是把你所谓的习性给它提炼纯洁成为佛性。它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并不是说我不要、不能有。要空性,要把自己空掉,要自己不能有习性,不能有习性那等于是你没有感知。

前两天我在群里面跟群外的一个叫妙善长寿的同修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我们的对话都是通过第三人去转述的,他的体现就是一种我见和断见的执着,因此就是认为谁都有问题,自己没问题。然后谁说出一句话来,谁表述见地,他的第一个感知,或者是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在别人的话当中找出漏洞,或者短处,然后以此去抓住对方的所谓漏洞,或者短处来加以回驳、评判,以此来觉得,哦,我比你高。

其实现在在咱们的群里也有这样的人,那就是习气啦,那就是习性了。只不过当对方在表述的时候,你融入进去,你还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或者对方还没说完呢,你抓住他半句话加以反驳,然后讲出你那些似是而非,看了不少经书,什么都懂了一点,自己并没有实证过的一些理论,极力去反驳别人。其实说不好听的话,你是不知天高地厚;说严重的话,你在自断慧命,你真的是在自断慧命的。因为这样的话,你已经是无所接纳,无所清净了。所以这一点,你也是要去从自身的起心动念上加以匡正,这一点很重要。

可是,咱们从知识的层面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或者是智慧的增长和提高,它来源自于不同的见地和不同的意见。一个人你如果是都是去接纳,或者说喜欢和你意见相同的,赞同你的观点的,你自己愿意听的,其实你是增长不了智慧的,你顶多也就那样了,甚至你真的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比佛祖还佛祖,觉得自己那是不得了,真的是觉得自己会飞,其实你很快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了。

所以两边不落,你们不要执着于两边,不要让习性作祟,不要让佛性泯灭,你把握这个中度也就行了。

学子:(引自博文)

心灯:妙善可长寿否?若妙善则与寿长短无关,落寿则与妙善无缘。何来这么多掉花枪?“转给妙善”

心灯:是伤自已!与我何干?何来伤之虑?

心灯:“心”又何来放收?一落知执便分你我?以断非他。无语以后不要在这粘帖三流佛贩子的帖子。

心灯:己尚不明却乱指云峯,当心摔亇粉身碎骨!!!

心灯:贩子没啦。

师:我接下来再说得比较重的,刚刚打出来的,其中我说了一句叫:“己尚不明却乱指云峯,当心摔个粉身碎骨!”其实这个说轻一点的话,你是在自断慧命,因为你拒绝智慧了嘛,拒绝别人,拒绝不同的见地、不同的意见,其实呢,你已经拒绝了智慧。同时,如果是对方见地不明的话,你又以你的一知半解去跟对方胡说八道,或者拿对方的某句话去断章取义,那就是也会断人的慧命。因为人家正走的好好的,你突然一棒子把人家打得晕头转向,然后你自己又不能收场,你没办法对对方慧命负责,这就是在断别人的慧命,但是首先你已经是在断自己的慧命了。这个千万千万要留意的。

主持人:大家对刚才师父在上面说的参禅当中的进入心境,或者是内观,大家说说。

学子A:师父一讲,又感觉很惭愧。

学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性是根本性吧?

师:这个习性比较多,如果把这个“习”字换成“佛”字,也不是一样吗。

学子A:就是能看到。

师:听完以后惭愧,惭愧后生欢喜,那也就是一个觉和照的过程了。你光惭愧不欢喜那也不行的,知惭愧那也就知道自己的不圆满和不足,生欢喜是,哦,原来这么回事,我又前进了。不就是这样吗?

学子A:嗯,至少今天知道自己怎么去改变,至少知道路了。可能做的不够好,但是路感觉知道了。谢谢师父!

学子B:想问一下师父,我这几天晚上都在听,就是大家都在讲应身启用的事情。我觉得我做的不是太好,自己也没有什么感觉。今天上午跟同修聊天的时候,我还说起这个事情,我说:自己应该大胆地去做。刚才他们谈话,我其实自己已经在体会,我去跟他们去同体,去感受他们。但是尽管没有感觉吧,我想我这么做是不是应该是对的呀?

师:这么做,至少路子是正确的,走下去就是了。

学子B:好,谢谢师父!

主持人:师父,我想说一下,就是大家在参禅的时候,其实我也在听,但是有时候,不能说跟没听一样,就是感觉好象是没过脑子,就是听了,就知道听了就这么一回事。

学子B:刚才是她说的吧,我觉得我也有这个问题。就是说,总讲说的话要入心,我觉得我现在这方面稍微好一些。原来是话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就出去了,也入不了心,也记不住。但是现在呢,觉得自己感觉应该把修持放在首位。可能位置改变以后,从行为上、做法上就会有些变化。因为我跟sky接触比较多,我觉得sky做事情特别投入,包括在QQ上、YY上,她真是全身心的投入。能感觉她跟我自己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我也想向她学。觉得这两天晚上在这里趴着,多少还是有收获的,我觉得挺好的。

学子:有点不自信。

学子B:不自信是我一贯的一个习性,我也想在改这个,谢谢大家。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努力地改吧。

学子A:我觉得自己相融的那个是有选择的。比如有的人说的特别有道理,我就听的可入耳了,他说什么我都会仔细听。如果有的人,我一听就觉得他说的不对,然后我就会很快的打断,或者就拒绝去听了。真的是得扩大自己的这种心量,别人说的不论是错还是对,实际上都应该允许别人把自己的这种想法表达出来,然后这个时候才有可能真正的和别人去相融。

师:好吧,咱们中途休息吧,你们已经参了五个多钟头了。

众:谢谢师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4月16日 —— 从细微处着手

弟子A:应身的启用我还是不清楚。第一种,就是说,它自己出去了,然后我自己知道出去了,不用管它,它自己就去该做什么做什么。还有一种就是我能看到它去做什么,然后它做它的,我做我的。第三种就是它做就好像是我在做,它好像是我出去的那个神识的一件衣服,好多事情好像是我的肉身和它同时做。这三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师父能跟我们讲讲吗?

:如果是应身启用,应身和报身是不分离的,也就不是说,它做它的,你做你的。那么这三个过程,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们现在有很多人都是观照了应身,但是尚未启用,就出现了应身在做什么,你在做什么,你知道,但是你不能主宰。就是应身做应身的,你做你的,这个时候你其实已经是应身的一部分,你不能够完全地去主宰应身,你并没有对应身启用,你并不是不知觉。到了真正应身启用的时候呢,应身和报身是合一的,也就是说,应身启用的时候,意味着法身也已经启用,因为你这个时候可以即心即法。

弟子A:啊,师父,就是说,比如我出去,就是刚才我讲的第三种情况,那就是说应身和报身已经合一,法身也启用了,是这样理解吗?

:对。

弟子B:师父,我有幸去您那里,当时您跟我说的头一句话就是放下一切,我还不知道放下什么。昨天我才懂得,您让我辟谷九天,我自己还寻思:辟谷我不学。原先您在办法坛的时候,您辟谷我就跟着辟谷,我辟谷了十天,以后我又辟谷了九天,我也没什么感觉。现在我知道了我什么没放下,是过去我自己做的一切的东西还是没放下,如果放下,就不能说自己不觉得辟谷是个事了。

:就是这样的。

弟子B:以前我不知道根本没放下,现在我一下突然明白了。这次您说我辟谷九天,我昨天就开始辟了。现在看来我确实是还没放下这个东西。

:放下就好啊。

弟子B:过去我还不知道什么应该放下,现在我明白了。

:今后就是,这个放下与提起,那就是随顺自如了。

弟子B:过去我做什么梦我也不知道,这回我知道做一些梦了,知道一些梦我记得很清楚了。现在我自己还没有修吗。

:放下就是了,该提起的时候提起就是了。

弟子B:行,谨遵师命!师父,我还想到自己身体欠佳的方面,也没放下这方面。

:那你现在放下了吗?

弟子B:现在我自己想通了,不要听医生的话,听他们的那就完了。

:听他们的你早就没了。

弟子B:是,医生说的就是半年以后你就老年痴呆了,我现在记忆力还挺好。听医生话呢,就象老人家说的那样,早就完蛋了。

昨天大家说的要从小处着手,特别是微处着手,过去我在这方面很不注意、很不用心,如果用心,七十岁生日就不应该听孩子们的,就不应该过。老人家就那时候,我六十岁时老人家领着大伙给我过生日,告诉我以后不要过了。我平常都没过,就七十岁的时候没听,没经得住孩子们的劝说,也就过了。自己身体是这个情况,说明自己对老人家的话,自己没往心里去,而造成的这个结果。

:你要知道,我当时郑重其事地给你过生日,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以后别再过生日了,你现在是六十岁,往回走。你又非要――,要不然我就不会那么郑重其事哈。

弟子B:我昨天回忆一下,从细微处着手,我才意识到这些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弟子C:老班长这句话太棒了。就是从细微处入手以后才知道是自己造成的。细微处看来太重要了啊。

弟子B:特重要。对老人家说的任何一句话,没往心里去,自己造成的这个后果。

弟子A:师父。

:我听着呢,你说吧。

弟子A:我还可以往深入地问一点关于应身的事情吗?

:随便你问。

弟子A:我是想问,就是刚才我说的那种情况,就是说报身和应身他是合一的,然后法身同时启用了。那这个过程他和三身相应的关系是怎样的?师父跟我们讲讲好吗?

:不好。

弟子C:那是不是就是说,在这个三身的启用上,领悟到哪个层面,然后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问;如果说还没有达到的时候,就是先不要去预想和设定了。

:那是当然了。

弟子:现在有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往前走挺好。

:你们说我在这个场合,在这个时空,我有没有可能来跟你们讲三身相应的关系呀,三身合一的关系呀?

弟子A:师父,是我不好,我不该问。忏悔!

:或者你问别人到是可以。

:嘿嘿。

弟子:其实有的时候真的不用问的太多,反正就是闷着走吧。反正师父说的,关键的时候摔倒了有人扶你。嘿嘿。

弟子A:惭愧。我不问了,我错了。

:你并没有错,你只是所问非时而已。

2011年04月15日 —— 随缘住空

:无相参禅,刚才稍微听到了一点,听到一点就已经是值得我去喝一杯酒了,所以sky是好样的。你们大家都可以参一下,参禅其实就要这样,在细微处下功夫,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分辨一个对错,不是的,当你在分辨对错的时候,你要善于从你分辨对错的起心动念去下功夫,去捕捉你当时的心境,你当时的念照,你当时的感悟和你当时契入的愿行,这个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看现在很多人在线,大家都可以聊,因为参禅嘛,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修饰,也不要去琢磨,就是去敞开你自己的所悟、所证、所得。所以当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或者当你们在参禅的时候,其实要参你的话外之音,如果要说方法的话,如果是有方法的话,那就是要参你的话外之音。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的念境是什么,你的心境是什么,你能不能住境,你能不能断念,你能不能当下契入悟行?你这样才有可能刹那开悟!

咱们是宗门,因为你们的渐修已经是一个过程了,有些渐修二十几年了,当然有些渐修也很短,所以也是时候了。其实,我这二十多年来在反复地说,其实也无非是说,也只不过是换不同的话,不同的缘,以不同的接引方法,但是说来说去,始终还是围绕,也就那么一个意思,也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色空”两个字,仅此而已。那么,看你们是如何去转化。

禅虽然是源于理,但是它不落于理;源于相,不落于相,它是青出于蓝的这么一个境界,是冰寒于水的这么一个境界;它虽然借助于你的参和悟,借助于理,借助于相,但是它的目的是为了破相,为了勘理,为了融进色空。

刚才sky说的,你们很多人,不管是在修持也好,不管是在参禅也好,甚至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也好,往往是很累。这个累是什么?就是你背着,你背着一个理,执着一个相,抱着一个习气。包括我昨天和今天所讲的,执着一个我,这也不为,那也不敢,这也不行,那也不能,所以你如何能够去冲破你这个牢笼啊,因为你自己老是在设这个牢笼当中。

美豆芽:师父。

:你说,我听着。

美豆芽:有这个牢笼,是不是还是有这个我相和这个习气啊?

:我相是有的,但是你不能执于我相;

美豆芽:对,一下子――

:这就叫“随缘住空”。

虚婴:师父,我发现把心能定住,定在自己的愿行上,不管结果。这么做了以后,其结果呢,我过去是很爱看结果,人家的反应是什么,以别人的反应来断自己做的对与不对,把握自己做得好与不好,老在这上面较劲。这些日子我觉得我好像能定在第一念去做,然后以自己的心念当下的感觉,以自己的度,然后我不去察言观色,即使别人反应不好或者冷谈,我心里能够定住,不动任何念。我现在感觉到您说的那个心如如,感觉心很踏实。

:是的,应无所住。所以有时候,人们往往在做事,他不勘因,而去勘果,而且这个果是他自己造出来的。就是说,就像你说的,首先去察言观色,在乎于别人怎么样的反应,再就是,我做的时候有没有后果,我做的时候有没有效果,别人会怎么看?可能当你在求这个结果的时候,其实你自己给出了结果,并不是别人的结果了。因为你会随着你这个取舍,你的是非取舍,因为你这个时候已经有分别了嘛,那么你就会以你这个分别的断念和断见,去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其实别人并不等于你所想象的,或者是别人并不是那么想,但是由于你的断见断念,你就会把你自己的想法,把你自己对结果的看法,去强加在别人身上,然后反过来,以这个强加在别人身上的结果来束缚住你自己。绝大多数人他都是这样。

虚婴:以前我是觉得因为效果不好,考虑这个度把握不好,或者是方式不好,我拿别人的态度来衡量自己,来断自己;假如人家态度不好的话,就把自己否定得一塌糊涂,就是老拿自己来圆别人。后来我发现这个主客倒了,最近才定住,因为我的第一念是正确的,第一个心定下来以后,我就不再去观别人了,自己肯定自己。

:对啊。又何况对人的我知断见所认为的结果,也未必就是对方的结果啊,你认为对方不高兴,对方未必就是不高兴啊,对不对?可能对方刚好是打输了麻将,他脸黑黑的,“唉,对方对我不满。”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啊,呵呵。

美豆芽:因为大家都是活在这个幻里面。

虚婴:师父,您跟我说让我不要迎合,就是这个意思吧?

:对。惟钧也可以说说。

惟钧:哎呀,师父一席话,说得心里头又敞亮又沉甸甸的感觉。不过刚才也跟大家参了一下,我也感到这整个过程,如果能够把自己彻底真正放下,还是放下、放下,全部放下的时候,我现在真是体会到,这么多年修的这个心,刚才老人家也说了,观这个细微处,起心动念那一处,更加加深这一块的感受吧。然后能够彻底放下,真正能进入到心如如的状态,再返照行过程当中,行是不是这样的?同时也能看到自身的这种差距在哪里,以及这种差距。无非就是一步到位嘛,这种心念是不是依止自己修行的这个心念,这个是不是一步到位了?真的应该把自己的习性也好、挂碍也好,抛到九霄云外去。这个有可能能够更快的去归本位。

本如:师父,就是您说的这个心如如,就是当没有什么事的时候,自己一个人体会一下心境,打坐的时候,那心如如还是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要是把如如这个状态,面对人、面对事的时候,这个如如就融不到当下的这个事和当下的环境之中,这个心境就融不进去。这里面的问题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你观照的功夫不足。

嫣然一笑:师父,我想问一个问题。

:啊,你说。

嫣然一笑:前几天参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但是落实到行动中,如何去觉照,如何去融入呢?

:谁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ying 琪:我来说说吧,最近我在这方面有点体会。前段时间我一直跟同修在做一些事情,但做起来不是很顺,我们心里都是有些着急的,而且,这个不顺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就在一个礼拜之前,我就特别特别难受,我就感觉自己从去年十一月份发心来做这件事,在这方面没找到太多出口。后来在一次参禅中,有几位同修,他们都开导我说,别着急,这个事会衍化出来的,就是不要落在细处。但是我当时没领会他们的话,也听不进去。我感觉这个事一直没往前走,问题是我和我的几个师兄弟之间只是在磨,没有合起来。

但前两天,我突然感觉到这件事不是我想的这样的,是因为我自己内在很深的一个习性。因为我在家里是老大,我基本上从小就爱扛事,基本上没有找我的爸爸妈妈要生活费,除非他们给我,给多少就用多少。但前两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是因为我自己的问题,我一直觉得这件事是我来做,但根本不是这样的,这是我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这件事情的,这件事是宗门里的事,是大家的事,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有时间的出时间,而不是我自己发心,我来做这件事。这不是说把事情推出去,而是与我原来站的角度不一样。原来我站在我们几个人来做这件事,当有人支持我们的时候,我会无比的感恩,而且我觉得我必须做好,做不好我就对不起他,我就给自己特别大的压力。前些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们华藏是一体的,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体的,这件事是大家的,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这就是刚才那位同修问到的,我真正体会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我是一体的,就是这样。

:嫣然一笑,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可以讨论的?

嫣然一笑:现在感觉就是无我的去做吧,按照自己的愿行无我的去践行,这样才能觉照。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ying 琪:其实,我10年前去讲课,讲很多小我的角度、无我的角度、大我的角度、整体的角度,但其实我一直在用嘴巴讲,没有去证到,包括师父出来的这段时间,我也没有证到。现在这件事情把我压到极致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个道理了,大家真是一体的,我也跟所有的同修,包括特训的,我们是一体的,我们谁也不放弃谁,不离不弃。但是真是在嘴上。

嫣然一笑:我现在也体会到了,如果是自己真正有这个愿行的话,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然后去无我地做。

ying 琪: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醒悟的一刹那,是我回到了我自己的身上。我记得以前,晴空会经常对我说,你就是会做事,你还没摸到修心的门。当时我是不服的,我觉得他就会说我,我做事了,然后他说我落在做事上了。但这件事让我觉得,当我做事的时候,我已经迷失了修心的事。

:你们当中有没有,在修心的时候,已经迷失了做事的这个事?

美豆芽:有的。我自己经历了,有半个月的时间把自己最大化的饱和,然后每天睡的时间很短,不那样做好像对不起谁,让自己拼命地去做,觉得是一种愿行。每次事情来的时候会感觉累,后来我给自己三天时间,三天时间里把所有的事情推掉了,自己去静思,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我明白了,行愿它不是很沉重的事,但往往行愿成为了一个道理,当它成为一个道理的时候,那有一天这个道理不存在的时候,你这个行愿也就没有了。后来我就在想,如果这样的话,那这个所谓的愿,不是一个生生灭灭的生灭法了吗?

后来我就意识到,是自己的心没有和谐,自己内在还有很多的冲突,还有很多抵触的东西。真正自己把自己平衡以后,所谓的愿是一个很自然的东西,平衡后自己周围有什么样的缘法,该去怎么走,都有一个自然的安排。说起来好像不要自己去努力,其实不是这样的,你要努力的点是你的内在,就是说,使自己深入的明白空性,让自己身心达到和谐。

明白了以后,首先自己就很愉悦,这个用语言真的是很苍白,很难讲;但是这个结果,我发现很奇妙的,很多该来的它自然就来了。这时候已经磨掉了我前期那种刻意的感觉,我仍然还是忙了起来,和以前一样的忙,但是一点也不沉重,事情来了以后,如果累也是身体上的累,没有作为心里面的负担。而且不用去究任何一个结果,自己尽力了,在当下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对错了,不要去因为所以,在当下已经是具足圆满了,可以这么讲。就好比我们救灾也是的,上一次师父也讲,不要想着给别人一个满汉全席,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你哪怕只能给他一块钱,也是做到极致,也是一种圆满。修为不到,做不到,只是在心上面先反观自己,这个也是一个圆满,而不要去苛求自己。首先自己都不愉快,怎么能够再把愉快给别人呢?也不要造作,就让它自自然然的。这是我体悟出来的,还需要更深入的去践行。不过这样一讲,又好像有个过程,其实当下就是这样。

惟恕:我也是经常修心迷失在做事的特征很明显,在修心的时候,往往心里没透,事就不知道怎么干了,或者根本没有这个心力去干。还有一种情况呢,是在体会上师的意,如果体会不到,这个事又做不了了。然后经常修心和事是分割开的,我就说一下我这个情况。

弟子:师父,我到这两天才理解到这个行走坐卧是修行。

惟恕:那么通过这段时间,我有个新的体会,就是修心当心不透的时候,去不去做事呢?一定要去做事,心不透不要有挂碍,他在当下的时候,体现一个自我的空性在,不要说自己完美了,自己都透了再去做事情。事实上,事情的演化也是这样的,当事情往前演化的时候,你不透的东西自然也就明白了。第二个,上师的意,同样是在事情的演化过程中去逐步明白的。如果当下事情不能尽力去做的时候,它体现在你内心对自我的挂碍,那种自我的挂碍,它不是什么自私不自私,就是你对自我修心是否圆满这个东西它也是个挂碍。那如果都要等到圆满了,再去做事情,那恐怕永远也不会圆满。我现在的体会就是说,以这种空性去做事,然后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的觉行圆满。

弟子:我这两天做事,然后做过之后马上忘了自己做啥了。

: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我经常洗澡的时候忘了拿衣服。

江月:我前天在打坐的时候,我怎么在心念当中,感觉不是我在念咒,是师父的心在念。

我也讲讲。我觉得,刚才师父问有没有修心忘了做事,我确实经历过这个,我有相当一段时间,在做事中怎么修心没很好把握。等到辅阙证得八地后,他回北京和大家分享,那次大家谈的比较直指人心了,深入一些,所以震动比较大。当时剖析的很多东西是自己以前没有想到过的,把过去修为上有些东西一下子给打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就觉得找不到北了。那怎么往下走啊,还行不行?还做不做事?给师父发过条,师父也不理我。

后来想到师父说在成立中生会那段时间,师父说,我的一些理念讲出来,有些科学家他疯了,在屋里走来走去,怎么回事?他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就给打掉了。我觉得自己真体会了那种状态似地,有一阵子自己就调整、琢磨,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走。后来也慢慢觉得这样不行,自己知道是乘愿来的,该做的事情还要做,人都到你跟前了,该怎么做还要往前走,这个理在这呢。所以,对人、对事上还是接着往前走。但是后来就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了。

比方说前一阵子,在网上有别的佛修的一些圈儿,有时候想扩大我们法门的一些东西,另外也想结缘,有时候就点出去圈儿了,也让人家过来看自己的文章,看我们其他同修的文章。这样就结识了普光,后来发现咱们有好几个人也跟过去了。普光在石家庄的,他写的一些文章比较朴实、比较真实,悟到的东西还是挺好的。但有一段时间他沉寂了,就感觉他有点不太对劲儿。后来发现有一个跟帖跟他说:你怎么了?是不是得了什么,意思就是不太好的病,关切他。当时就觉得他情况不好,心里比较挂念他,就给他留了条,结果他一直也没答复我。直到我到外地去,他突然网上给我回了一个条:非常感激大家、网友们对他的关心,说他已经做了化疗了。那意思就是得了癌了嘛,说他现在的状况就是这么一种状况。当时我特别高兴,他能够答复我了。我发自内心的,这么好的一个修佛的佛友,一定要帮他,所以网上自己加念给他调,后来心情特别急迫,就想到石家庄去,或者让他到北京来,又急着告诉他:你也别着急;甚至跟他说:你看我们都能帮你。把辅阙也给介绍出去了,跟辅阙说,你一定要帮他。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急切的愿望,特别想让他把病一下子给治好了,转过来。

又想起来,过去行走这么多年,也大胆给很多人治过病,包括一些达官显贵之类的,而且有些病治的效果非常好。包括严新气功协会,严新走了,扔的病人我接手的,他们也都看到这个效果了。但是确实也有治了不显效的。对这种事情,自己心里始终没有放开,显效就好了,不显效是不是就不好了?就有这个分别念在,加上急于求成。这个事情只要我一上手、一动念,我就希望马上出现让你满意,或者我也满意的效果。

普光这个事情,我又催着辅阙,我说你怎么着怎么着。直到有一天晚上打坐,我自己突然就惊觉了。我觉得修行当中,走了二十年了,自己进步特别慢,原因在哪?就是自己对于细微的东西是放过去了,对于习性上的东西自己有时候还欣赏,更放过去了。所以当时自己就慢慢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把这些东西都审视了一遍,最后发现自己不对,就是心念的把握上,象刚才老师讲的,做事落一个结果,而且有自己的取舍,自己希望要怎么样,同时拿自己的来影响别人。我当时马上忏悔,发自内心的忏悔。这个事情估计师父很快就知道了,所以师父在QQ上说要给我换兜兜,指的就是这个事情。

从习性方面已经认识到自己有这么一个毛病,很快就跟辅阙道歉了,我说:你看我这个该死的习性,我还拿它来影响你的心境,真抱歉,我说:你别把它当回事。这段时间,我还是反复在这想,有愿一定要行,修为一定要在行中证,你不行,光在这嚼理,那理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在行的过程中,把握一个是要无我去做,无我去做要随缘、要如法。我为什么不如法呢?不象师父那样的,拿得起放得下?就是在做的时候,没有和对方很好的相融,有我和你的区别在里头。比如我觉得我这个是好的,你那个就是不好的,你那个方法、你那个法门是不好的;或者我要快快的让你出个结果,你慢慢的就不行。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发现没有把自己和对方完全的相融,自己的痕迹要一点都没有,要全部抹掉,这点没有做到,还是不圆满。

现在这段时间,做日行一善,觉得也不容易。觉学讲堂讲课当中讲了,在QQ聊天也讲了,世俗的理念、惰性,有的时候接受起来真是困难。但是,我觉的现在做事不像过去那么急于求成,能够象老师说的,始终把握一个是合融,另外你比他多一点点。用共性的东西去讲,最近我觉得效果还可以,因为有的反过来要追着你了,要继续往下走,这样就比较好。都不是修咱们这个法门的,是修别的,最近都有反馈,想要找我一块继续参学呀,或者打坐,这样,人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不是你强求人家、强推着人家。所以我觉得这个合融态特别重要,合融态的本身就是要无我,真正的跟对方没有主客、没有你高我低、没有你对他错,完全把自己这个我,真是没有,抹掉了。这样随缘如法去做,我觉得效果好一些。而且自己在行事当中,才能证,才能演化出让对方和自己都有收获的共赢结果。

:讲得好!

:就是的。禅呢,你证到的,你悟到的,你说与不说其实都是一样。你说出来了,你不说出来,说出来与不说出来,并不会因为说与不说,去影响你的这个悟境。但是,做与不做,确实是不一样的。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比较笨拙,所以我奉行的是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做事的时候修心,修心的时候做事。呵,比较简单。

虚婴:师父,我后来悟到修心和做事是一不是二,是一体的。

:还有谁想分享分享一下你们的感悟啊?

弟子:师父好,大家好!我说说师父让我们开始用应身启用,当时想什么时候启用?想不好,当时被禁语,自己还挺得意的,我想,师父不让我说话,是让我内心清静吧。当时不知道、不懂群规,没看到这一条。我当时就不跟来我家的那位同修说话了,他以为我生气了,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连累到你。我还想,我心里正高兴呢,你怎么会连累我呢?在反观自己的时候,在想自己的心的时候,还在想什么叫应身启用呢?然后在打坐的时候想到了,应身启用是在有无之间的念,当时非常静的时候,身体猛一晃,知道什么是应身启用,然后在心里又找不到应身启用了。这几天,发日行一善、辟谷济善小册子的时候,遇到顺的时候,心里特别高兴,遇到逆的时候,我心里想,我一定要突破,下一个一定要成功。老是在上面反反复复,尤其是昨天我把册子发给亲戚朋友的时候,遭到了嘲笑,我当时想,我一定要把这些册子发掉,后来跑到坐在那的老头老太太那,接受的人很多,也有的留了联系电话,我在这个突破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些应身启用吧。谢谢大家!

:非常好,这就是在行中得。

江月:我再接着讲自己在治病中的一些心念上起伏的东西。道安以前讲,她不敢治。我觉得我还挺敢治的。刚才我也讲过,其实在治病当中,对自己的心念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自己的思维习惯、法执、我执会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治得顺了表现不错,治得不顺的时候,所谓的不顺就是达不到你预期的效果,或者病人他自己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可能他要对你有所责怪,不理解。这个时候,自己心能否如如不动,这时候就看出来了。我觉得法执、我执这些断见,在治病过程中是有的,对象和相之中的关系,有时自己的感悟,还不能全部了解全息的一些背景。虽然通过多年的修心法,已经有一些的功力,但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完全把握它的来龙去脉的全息,所以有的时候,不见得一下子就能让病人出现他自己特别满意,你也满意,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另外,有的时候,有些事情它是复杂的,他不见得用一种相。举个例子,我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还是故事,一个好中医,他看一个人有中毒的迹象,病人来找这个大夫看病,给他开了一些巴豆大泻的东西。按说,从表象上来看,是不应该吃这种泻药的。他吃了以后,泻的时候,他真怪这个大夫了。可是他大泻了以后还真好了。我们有时候习惯思维,不会想到这个,事情如果是相辅相成的能理解,但是相反相成就不能理解,世上事是法无定法,然后是非法法意,很多事不是循的循规蹈矩的那个法,来体现这个法,非法里面也是体现了法,体现的是一个自然的法则。这个时候往往看到了自己心念当中有些地方的毛病,就是刚才讲的那些。但是不能因此你就该治病的你不治了,我觉得还是治,该怎么就怎么,自己把心智锻炼的更加成熟、更加完整,更加成熟圆满吧。这是我自己治病的体会。

清凉:那我也说说。师父说的扑捉当时的心境,做事或者面对什么人的时候,我这两天是比较有感触的。前段时间一直忙于做事,忙着忙着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了,忙的过程中,这些事情也有意义,可是体现到自己身上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与心元老师沟通后,沟通的时候观察自己做每件事的起心动念,当时有一些感觉,过后又忘了。昨天晚上和同修讨论类似问题的时候,又反思了一下自己,自己在做事的时候确实没有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时间长了,做着做着觉得累了,感觉也没有提升。昨天突然明白,原来自己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真正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比如在哪个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习性,当时的那种心态是什么,就没有意识的很清楚。这是我做事的过程中意识到的。然后今天备课的时候,忽然想明白一个问题。这些天师父一直在说应身启用,大家都有很多体悟,而我怎么什么体悟也没有,我就挺生气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自己什么感觉也没有,自己又挂碍了。后来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或者提升自己的过程中,都应该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样的话自己能感觉到真正的安心。不然的话,总是感觉到在忙,但并没有真正的安心,还是觉得挺不痛快的。我说要行愿,要大家都达到三心平等,每个人都幸福快乐,我觉得我自己还没有快乐呢,怎么带给别人快乐?问题就出在没有观察自己的内心。

:清凉赚了不少钱啊。

清凉:谢谢师父!嘿嘿。

本如:师父,你刚才说我观照的功夫不足,如何在做事的过程中,面对一个环境,面对一个事,怎么去增强自己内心观照的功夫?

弟子:师父,我说一下我的体会,行吗?

:行啊。

弟子:今天早晨打坐的时候梦到和师兄,还有一个人,三个人在一起,我好像递了一瓶水给师兄,在师兄喝的一霎那,我感觉到这个水有问题,但是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提醒师兄,师兄喝了之后,好像感觉这水特别烫,两只手还有腿,全部被烫了,看到师兄很痛苦的样子,瞬间感觉自己怎么心念不到位,瞬间感觉到自己很后悔,因为没有提醒师兄。当时握着师兄的手,跪在那里忏悔,心想由于自己的自私或者有我的这种做法,让师兄承受这么大的痛苦,想把师兄的痛苦转到自己身上,但是动了这个念之后,自己却没有象师兄那样的痛苦。就象刚才本如问的:如何在做事的过程中增强观照功夫,在发现水有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属于观照?观后如果是觉的话,是不是应该提醒师兄别喝水,那就是觉照了?

:观后启用,那就是觉的过程嘛。

弟子:我刚才说的,算是观后启用吗?

:现在惟恕来解答这个问题,如何在做事的过程当中,能够增强自己观照的功夫?然后,如何能够照后、观后能够起觉?惟恕来回答。

惟恕:好的,师父。我体会就是身外身、法中法的过程。身外身不是光在睡觉的时候想出另外一个身体,而是在你做事的时候,也确实有另外一个自己在看自己。当你有意识去这样做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几天一直在体会,师父说启用的时候,色身弃之的过程,当你在用身外身启用的时候,逐渐能够,当然我现在还没达到,但是能体会到,达到的那个样子是多么的好,就是色身所有的自我、习气都没了,你能够丢弃它。然后,在随缘的时候能够随顺万千因缘,都能够启用起来。启用靠谁呢?就是身外身,外面那个身。那个身,通俗的说就是你认为你圆满的样子吧,是一个多么的光明,多么的清净,多么的智慧,多么的有力量,以那个光明、清净、智慧的心、身,先是看住肉身的自己。当然,在开始用的时候是有差距的。当你观身外身的时候,外面那个身的时候,你越来越清晰的时候,越来越以那个身为主宰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启用的力度在逐渐的增强。所以,我自己在这样一个努力启用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色身的挂碍,或者习气没有的时候,那么这种启用的境界将会是无碍的。所以如何觉照呢?我就是从这种身外身的这方面去体会这种觉照的力量。法中法,现在还讲不好。

:嗯,大家听完以后,又有什么样不同的见解?或者是有什么样的启发?

弟子:做事做得心安理得的时候,是不是应身的启用啦?还有身外身,自己这个身和外面这个身合一了,是不是也是应身启用啦?

:又是,又不是,又不尽是。怎么样,辅明来说说?

辅明:说什么呢?最近几天我有一个心里的过程,和大家分享。最近师父开始讲启用,我一直也在想,修持不管多少年,真正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做事过程中,智慧又是怎么体现?所以师父讲启用的时候,我心里是特别向往的,也很努力的,每天观啊,练的,有那么两天都没心思做事了。突然有一天反应过来了,这个东西不是这么练的,不是这么修的,因为一切的启用也好,从映照到觉照也好,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平时修行中心的空性、清净、不住于相的功夫。其实,在打坐的时候,或无事的时候,内心还是挺清净的;面对真正复杂的过程或事项的时候,那个心是很容易被牵动的。所以我这两天又回到平时的每一个当下心的无住,和很真实的对自己的修正,我觉得这个是很实在的一个东西。

:大家的感觉听完以后怎么样啊?表态表态嘛。

弟子:师父,智慧的启用,智慧怎么启用?

:那你说智慧是怎么来的呢?

弟子:当下心的无住,在有无之间就是智慧的启用。

:那就相当于,有人叫你去赚钱,你说我没钱,你让我怎么去赚钱?就是,没智慧怎么启用?呵呵,想想吧。

弟子:师父,这个智慧是不是在觉行后启用,觉行中也能启用吗?

:觉行中,只有觉行中才可以启用智慧的,因为没有觉行后之说。

弟子:是在觉行中。惟恕刚才说的身外身,是自己的法身吗?

惟恕:这个师父讲过了,是法身。

:身外身当然是法身啦。

辅明:另外我补充一点,师父刚开始教这个睡觉的时候,去观照的时候,前两天睡觉的时候,让持那个方法的时候呢,都有做梦,后来反应过来,梦境中所呈现的一切,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自己的挂碍,那个时候是很真实的,平时可能都意识不到的。觉得自己没有,但是在梦中是很真实呈现的。所以我觉得师父也是教了我们一个观照的功夫。

惟钧:我现在也有一个感受,启用身外身也好,包括师父教的那个方法,关键在于自己敢不敢启用,敢启用的时候,他是什么,过程中自然会有一个感受的。我进关观自己的心性,我现在有一个地方没搞透,启用过程有了,自己感受也有了,但是在行事过程中,总有自己的一个想法在事情中贯彻的,这个怎么能退掉,或者这个过程怎么更好的去体会到事物的本原,或者事物本身的演化因缘,我现在感觉还是有自己的想法贯彻在里面,但启用也是同时存在的。这两点,后面这块还不通透。

惟恕:我有这样一个体会分享一下,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属于这方面的问题。那天师父讲应身无相,正好前两天观,我跟辅明的情况有一点类似。有一天晚上观得睡不着了,观的太厉害,神识集中在两眉中间,也确实观到了一些东西,然后就睡不着了。第二天观得头痛的很,越是紧越是观不着了。然后那天师父讲应身无相的时候,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观不一定要观一个相,我自己的体会是以心印心的过程。什么叫以心印心呢?你的身外身是法身,法身并不一定非要展现出某一种相,他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你可以认为是自己法身圆满的心境,你也可以认为是上师的心境。以这样的心境去观照、去起觉照,突破了相的概念。所以刚才惟钧说,在启观的时候还是有念,我自己也受这方面的困扰,就是自己有念。按照自己的念,在启用的时候你不知道启用的是什么,如果你启用的是自己的念,那不叫启用的。比如按照正常想法去做事情,那个我认为不叫启用。启用的时候,是一种以心印心的时候,是一种起觉照的时候,那种不一样的境界才叫启用。对惟钧刚才所说的问题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在觉照的过程中以心印心地来觉照。

弟子:请问一下惟恕,你刚才讲心怎么是师父的心呢?

惟恕:我说的师父的心,并不是离开自己的心,因为我们作为师父的徒弟,不管时间长短,都会体会到师父的心境,师父的心境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那么你感受到师父的无我、师父的无私、师父心境的博大,以这样一种心境的标准,在行事的过程中,以心印心地起觉照,是这样的一个含义。

弟子:可以说以师父的心,同时也是自己的本心。

惟恕:没错,我是这样认为的。

弟子:你说的对我很有启发。

琪波:师父,我想说一下我最近的体会。在做事的过程中落于自己的习性,做着做着就变成追求事情的结果。刚才惟恕说的应身启用,这两天我也在反观,我这阵子应身启用跟以前不一样。前两天也问过师父,以前是能看到的,好像自己有一个框架,应身启用能看到一个形象,好像这样对自己有一些信心。但这次练应身启用的时候,自己是什么都看不到的,落于这种看到了,或者具相的东西。现在我有感受就是,越往上时,就落于自我的一个框架里面,对很多未知的东西总想有个具相,看到东西,心里能有个落底。如果什么都看不到,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我前两天有个体会,不知道是不是启用。在做事的过程中,帮助其他部门去给客户打电话,当时是不愿做的,心里是抵触的,在做的过程中,突然有一个感悟,当时是打了几个电话,有很多客户打不通,心想打不通太好了,如果60个电话都打不通,反正我也算交差了。后来转了一念,做事情是要完成任务,为什么要以打不通为目的呢?为什么不想既然做了就要做好,为什么不想把所有客户都打通了?念转的时候,心态一下就不一样了。后来就体会到师父说的,什么事都做到极致,对这句话有一个感悟。事情无论大小,在做的过程中去改掉自己的习性,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能不能在做事过程中把自己的心念转过来。当时就几个念头,一下子就转过来了。这个不知道算不算觉照?

:挺好的,你们这几个已经算是摸到了,有些已经是摸到了门槛了,摸到门槛那就可以登堂入室了,也有一些已经在登堂入室了。我在教你们启用,教你们觉照,你们往往会以一种我知见,去先预定一个,唉,我的应身应该怎么样?我启用应该是有一个什么样的现象?我启用应身和报身合一,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你知道什么状态啊,你干嘛要执着这个状态啊?所以你们好好的再讨论一下,尤其是听江月、听辅明、听惟恕,哎,主要是这几个。琪波其实已经早启用了,她老是要找一个跟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她,才相信自己在启用。我前几天都已经跟她说过。

琪波:是,后来我才反观。

:她之前给我发了无数个关于这个的纸条,根本我就不理她。你们有没有回想起来,我曾经讲过,如果是在非洲修净土的话,可能他就观想出三个黑人来。

:讲过的。

:嘿嘿!因为当你应身没启用之前,你是不知道的,你是不知道应身是怎么回事的。你只需要按照这个觉照去做,然后呢,在细微处去观照,就OK了,就行了。啊,非要去设定一个,我这个应身应该怎么样,应该长得跟你一样高,嗯?

你们这几个啊,我刚才讲的,sky、江月、琪波、惟恕、惟钧、辅明,你们是负责在应身启用的感悟和应身启用的实证这一方面,多跟他们进行沟通啊,多启迪他们。我相信你们也能够,走下去的话,因为回到了一句咱们很简单的话,禅嘛,说与不说都一样的,但是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你们这个说,那就不是说禅了,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感知到,当你在说的时候,你在细微处去观照、去觉照的话,那你此时此刻,你就能感知到什么叫应身启用。因为应身启用无分别的,你只有如如启用,你才能够法法无碍。那如果你非要去分出一个,或者想象出一个跟你一样,那怎么叫法法无碍呢?那最后到了法中法的时候,这个时候即心即法,言出即法,难道你要再找到,噢,你这个法身长得怎么样,然后这三个身合在一起,当你合在一起,你想象去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实你就是一个肉身了。明白不?

惟钧:太好了。那就是这个肉身,真是――

:所以包括清凉,一直就是在骑着驴找驴,自己已经是驴了,你还在找什么驴呀?

江月:师父,还真是一点设定都没有。

:对。

江月: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用心念去转化一些东西吗?

:是啊。

江月:不懂得怎么处置。

:这个时候你就要启用嘛,这个时候你到了这个过程的时候,那就是要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啊,就是你说了算。

人从:我是人丛,梦境算另外一个时空吗?

:那肯定是的。

人从:另外,按您说的持诵的话,在梦中把握不住怎么办?

:把握不住就继续把握。你们这几天,可以在群里,也可以私下跟刚才这几个人交流一下应身启用的体会。好了,你们继续聊啦!

:谢谢师父开示!师父再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4月14日 —— 不住一相和不挂一相

 
学子A:此前有几天是感觉到那种困,这两天好多了。我大前天二个小时,前天三个小时,昨天二个小时。其实我也不是特别解这个,其实以前睡眠都比较正常,也比较充足,至少6个小时嘛。自从去年11月份开始登录QQ以后,就每天参加夜战,进入夜猫团队。那时一开始特别困,因为一下把睡眠压缩到3个小时左右嘛,第二天晕头胀脑的,熬夜的时候也会想明天可怎么办啊?但是又不行,又不舍得错过每一天跟老人家沟通的这个机会,然后曾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白天会觉得挺难受的,但是咬牙挺过来,就是坚持呗。那时候白天偶尔能睡半个小时,后来白天干脆也没有时间睡了,就这样持续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我觉得前一个月是最难受的,后来慢慢反而适应了,而且在这个适应过程当中,觉得反正也是天天如此,既然天天如此,还想第二天干嘛呀?就是第二天是死是活,能不能睁着眼睛就不管它了,心里就把这个放下了。哎,放下以后,心里不挂碍这个睡眠,反而就不觉得那么困了。一下从心里上、从身体上的适应性就提高了一块。然后,就逐渐逐渐形成一种常态了。那么,现在的这个所谓的我够的正常睡眠时间就明显的缩短了,就变成现在的样子了。我也不是特别理解,也就是说,是不是跟这个心里的状态有特别直接关系啊,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啊?

:每个人像你这样的时候就做到了,如果一般人都这样的话,就可能是把他送到四川去。

学子A:为什么送到四川啊?

:四川不是养熊猫的嘛。(众笑)

学子B:好像我们现在反而都特别习惯夜里不睡觉了,和她差不多,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在QQ上等师父的时候反而习惯了,后来一段时间就休息正常了嘛。每天打完坐就休息反而不正常,到第二天起来以后,觉着有点不舒服,还有点难受。接着就是夜里睡觉少啊,白天睡觉少,舒服了,就变成这个样子了。而且这些天辟谷,特别有精神。但是前一段时间也有特别困的时候,就是前所未有的,打坐都困得难受,这个情况还从来没有过。那段时间过去了,现在又好了,又精神了,就这样,都变成夜猫子了。

:你们其实不用天天晚上在这里趴着,有时趴趴趴,我不上来那不就是白趴了?

学子A:我前几天就是,有的时候就睡过去了,然后第二天就赶紧问,哎,师父来没来啊?如果他们说没来,我挺高兴的。

:你什么意思啊?哈哈。

学子A:感觉就象押宝押对了一样,幸灾乐祸的。

学子B:对,有时在网上吧等等,有时在网上也没什么看的,也是挺无聊。等会就看看,看看师父在那个房间呀?有时看见师父在YY里的哪个地方就试试,用那个密码能不能进去?唉,进不去,就这样。习惯了,你看她,好几个月,每天打完坐以后就能看见师父,而且每天都能听到师父的教诲,真是每天都能觉得自己长进,我就在网上说,有妈妈真好,什么阿姨啊,是妈妈。妈妈真是好,都习惯了。

学子A:如果真习惯了,谁都愿意天天晚上在这趴着,除非自己扛不住了。有人在网上说,师父晚上上不上可以起一卦。这个卦算得出来吗?你可以试试啊。

:你问问,会不会算出一星期八天来?

学子:能算出星期八来。老人家如果知道了,不能让你算对,所以能得出星期八来。

:呵呵,星期八。以前他们在河南洛阳开国际易学研讨会,然后,我这是听人说的啊,他们算我是出现什么问题了?

学子C:对,空中下来两个人,说:找他干什么,不准打扰他!

:他听了以后郁闷呢。

学子D:我记得听一位师兄讲过,他说有人要算师父,唉,有人要算师父什么我忘了,结果他一算,不是算,好像是查师父什么,然后就是空中下来两个人,就是说他不许捣乱,好像是这样的。

学子A:是的,我记得好像是这样:有人算师父,然后有两个护法下来以后告诉说,无事休得干扰!反正特别严厉的两个护法。他一下就吓着了,吓得那个人当场就哆嗦了。

学子C:刚才说的事就象她说的那样,我的一个道家的朋友,在全国的周易界开会出现的情况。

学子:(打字)师父有问题请教。

:师父没有问题请教。

嫣然:师父,想问不住一相和不挂一相的区别?

:你们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学子E:不住一相和不挂一相的区别是吧?我的体会是说,不住一相就是师父原来讲的不挂一丝的意思;不挂一相是当你关注一念的意思。记得我问过师父,当时的感觉是不挂一相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放下的时候想都不想。拿起来的时候,因为你拿起来的时候是一念嘛,其他念跟我这一念没有任何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区别吧。不住一相讲它的本体,本体它是一丝不挂的,那么不挂一相是它的起用。这两个是区别在这。

:嫣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嫣然:不住一相是究竟空吧,觉照是不是?然后,不挂一相是不是那种观照,万念归一念吧?

学子E:或者讲不住一相就是如如的,心如如;不挂一相是觉照。

:嫣然你现在是不住一相,还是不挂一相?

嫣然:我也不清楚。

:你现在是睡醒了,还是没睡觉?

嫣然:睡醒了。

:睡醒了和没睡觉有区别吗?

嫣然:没区别。

:怎么会没区别呢?吃饱了和肚子不饿有区别吗?

嫣然:没区别,也都是自然。

:你们觉得呢?

学子:我觉得是有的。

:我刚才说的这两个问题啊,一个是睡醒了,还是没睡觉,有区别吗?

:有区别。

:不饿和吃饱了有区别吗?

:有区别。

:那不住一相和不挂一相有区别吗?

:有区别。

:区别在哪里?哪个是吃饱了,哪个是肚子不饿?哪个是睡醒了,哪个是还没睡?

学子C:我觉得不住一相是觉行,不挂一相是觉照。

学子F:师父,不住一相是吃饱了,不挂一相是不饿。

:大家讨论一下,我先不下结论。

学子C:不住一相肯定是指有相,但是不住一相;不挂一相是无相,没有相,那么挂,有相的,肯定是通过行显现出来的,所以它是觉行,达到了无住。不挂一相是内修的,就是觉照,肯定是。所以不住一相应该是不饿,因为它已经是圆满了;不挂一相应该是吃饱了。

学子A:我体会不是这种单一的对应关系吧。

:嗯,你说说。

学子A:比如说睡醒了,他已经不困了,他肯定不会再去想这个困的问题。那还没睡的时候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他可能会挂碍自己该睡了,现在还没睡呢;另外一种情况,虽然没睡,但是我仍然没有挂碍。其实任何一种状态下,比如说,是饱了、是饿了,是睡了、还是没睡,它都有一个住不住相的问题。

学子G:我觉得不住一相是不饿,不住一相可以说,他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不挂一相那是吃饱了,吃饱了就不挂了。

学子:我觉得不住一相是顺缘吧,不挂一相是随缘。

学子A:比如,人饿的时候才会吃,已经饱的人谁都不会再想吃饭的问题,但是他可能挂在其他的事情上,他只不过不挂某一相而已。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是单一的这种关系。

学子G:但师父已经给我们限定在没睡和睡醒了,不饿和已经吃饱了这么两个角度。

学子A:对呀,我刚才说了,比如还没睡的人,那他也可能是住一相,也可能不住一相啊,或者不挂某一相。

学子G:不住一相他必然体会出他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

学子F:你体会一下这个吃饱了和不饿的区别在哪?

:哈,其实――

学子F:其实吃饱了就是不饿。

:对,对。

学子F:但是吃饱了就是不饿,这个本质上是一致的,你吃饱了肯定是不饿的了,但问题是吃饱了和不饿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学子G:吃饱了他就不能再吃了。

学子F:对,不饿,虽然是饱的一种特征,但是他可以吃。

学子G:所以他体现出不住嘛。

学子F:对,我跟你的意见一致。不住一相是不饿,不挂一相是吃饱了。

学子D:那你们怎么定义出不住一相是不饿啊?不住和不挂这俩有啥区分啊?

学子G:我觉得不住可以体现出无不住。

学子F:我体会住和挂的区别在哪儿呢?住好象是一种如如的状态,挂好象是一种自觉的状态。它俩个细微之处的差别,就在于一个好像是一种自觉的状态,一个好像是自然的状态,这么种感觉。

学子A:那不挂一丝和一丝不挂的区别呢?

学子F:和这个不一样,因为它俩的动词都是挂,区别只在一丝,这个地方的区别在于住和挂的区别。

学子A:不对。

学子D:我觉得不挂一相好像是挂了。

学子E:好像是不住一相讲的是本性。

学子B:好像不挂一相还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子F:我觉得不住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不挂好象还有去有所的挂的感觉。或者还是用刚才惟钧说的那句话,不住是本性,不挂是主宰。好像比较接近一点,这种感觉。

学子A:我记得在QQ的时候,那会儿谈到不挂一丝、一丝不挂的时候,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学子F:不住一相,但我可以住很多相;不挂一相呢,我也可以挂很多相。所以这两个按你那种解释,这两个的性质是没办法区别的。

学子D:你看师父刚刚他说,“他挂了。”感觉是说,没睡,他要去睡了。然后,不住的呢,是不是就是另一种?

学子E:所以说不住一相就是不饿,不挂一相就是吃饱了。是这样的吗?

:同意。

学子D:那师父刚才那个意思是什么呢?师父,如果那种的话,师父他就没睡,是吧?就按刚才这样理解的话。

学子G:我觉得刚才师父用了挂的意思啊,就是说他还是有相的,有相的就说他离开了,比如说。那也就是说,不挂一相还是有相的,他是吃饱了。而不住一相是不饿,我觉得是。

学子D:到底吃饱了和不饿,哪个是不住和不挂啊?

学子B:不饿是不住,我觉得不饿也不一定就是吃饱了。我辟谷好几天了,我不吃也不饿,所以不饿不一定是吃饱了。但吃饱了呢,肯定他是饿过他才吃。我理解是这样。那咱们都知道辟谷,辟谷是不吃,为什么不吃?不饿,没吃也不饿。

学子D:我觉得吃饱了就不想什么饿与不饿的问题了。你不饿的时候你说不饿,但是他可能也有个饿与不饿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吃饱了是不是那个不住的意思?

学子:他不饿就应该没有二元的对立吧?饿与不饿。

学子D:你不饿肯定还想一下吧?你想我不饿,因为我知道我没吃,但是你都吃饱了,肯定不会想你饿与不饿的问题吧。

学子:应该没吃是不住一相吧?

学子D:晕了。

学子G:我觉得不住呢,主要体现出他可以有,可以无。比如说不困的状态和不饿的状态,他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可以睡也可以不睡。但是不挂一相呢,它是比如睡醒了、吃饱了,他已经完成一个过程了,已经有相了。有这个相以后呢,他就不挂这个相了。

学子B:那这样说,不挂一相就是先拿起又放下。

学子D:您的意思是不挂指的可以拿起也可以放下?

学子F:反了,清凉。

学子G:不挂是无,我说一下,不挂是一种无的状态,而不住是空的状态。

学子C:不挂是觉,不住是觉行,啊个好?那肯定是觉行好。所以觉行就等于是不困,后者是睡醒了,也就是说吃了不饿。吃了不饿和那个不饿是差一个等级的,也就是光觉,并不等于觉行。

学子D:我觉得,已经吃饱了不用再吃了和已经吃饱了不能再吃了是两个思路。

学子F:吃饱了可以说是不用再吃了,同时还有一个也吃不下去了,也不能吃了。但吃不下去,如果能吃下去那就不叫吃饱了。但不饿是什么呢?他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他才是如如的状态。

学子D:知道是说他走了,我的意思是说,师父说,他挂了。那他挂了到底是不住呢?不住一相,不挂一相?

学子:他走了还可以再来啊。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4月12日 —— 心与相

:怎么样去理解法理同融?你们认为是“真实理地”是究竟呢,还是“法性自如”究竟?大家说说。

弟子:我认为法性自如是究竟。

中道香:(打字)理中映事,事中涵理,理事无碍。

:中道香,你对“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怎么解释,怎么理解?

中道香:(打字)不以耳闻,但凭心印!

:对呀,中道香你刚才说不以耳闻,但凭心印。那么对“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中道香:(打字)如是我闻,如是我见,如是我心。

:其实闻也好,见也好,心也好。既然是印心,他就已经是至少到了自性清明、大圆通智的这个次地。此时,闻也是心,心也是闻;见也是心,心也是见。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分是闻还是心,也不能够说不论耳闻,只凭印心。不是这么理解的,他没有第一,也没有第二。既然是自性如如,他已经是覆盖了万千,也就是万法归一宗。这个时候他所映照的是万象和万相,体现的只在于心如如。

所以,你们刚才在讨论的就是心有没有分别。其实心是没有分别的,只是在相分别。相是必须有,也是必然会有分别的,否则的话,你没有办法启用。因为如果是相无分别,这个时候,是非、善恶你根本没有必要去启用,也没有必要去转化一个因、缘和果。正因为心如如,相有分别,所以你在这个相当中,由于因果本身它是落于有内,这个时候呢,你就必须是以心如如去转化因、缘、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相是有分别的,而相有分别在于你心的启用。

弟子:(打字)师父刚才讲的就是觉照吧?

:当心如如的时候,其实就是不落一相,不执一相。这个时候只有心如如,他才能够达到无分别。所以更没有说,去区分出一二三,因为一但你区分出一二三,其实是你心有分别了,不是相有分别,相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只不过是不同的心给出的不同的相。

中道香:(打字)若以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求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语)。

:中道香,我现在是要叫你中道香呢?还是要叫你如来?还是要叫你金刚?因为你现在已经是以相见我,以音声求我。那么请问,你是邪道呢?还是正道?

我刚才已经说:一切如如无分别。相也好,心也好;佛也好,魔也好,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只是心在分别。因为相本身是因为不同的心,用俗话来说,因为你站在不同的角度,你可能对同样的事物得出不同的评判;但是这个事本身它是不存在的,任何相它都是假的,它并不是没有,只不过是它没有主体,任何相都没有主体。以我们的一个人来说,人这个“我”本身并不存在,因为“我”是相对于“他”所存在。

弟子:(打字)哦,就是执于这个相了。师父,最后心还是要定一个相?

:那你说,包括这个茶杯,咱们说这个茶杯,茶杯本身并不存在,它是由于这些能够构成茶杯的原料和它所处的位置而存在。

弟子:主要是我们需要的。

:对。那么你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象去取相,但心是不变的,物也是不变的。你把它说成茶杯也可以,你把它说成饭碗也可以,你把它拿来养花、插花,拿来喝茶,拿来吃饭都可以。这个时候是在你本身的心、相的分别,并不是物它不存在。所以《金刚经》所说的这句话,它并不是说不能以相见法,不能以身见法,它实际上是让你不要见相执相,不要见音执音,不要见声执声,是让你不落境和不要去执境,仅此而已。因为它最后一句是“应无所住”。

弟子:“而生其心”。

:对,为什么要应无所住呢?它这里面就很清楚地阐明,应无所住那就是一切的相它都是假的,都是幻的,因为说相非相,刚才我的比喻――

弟子:也就是心是如如,只是对相而启用,所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对相而启用的。是这么个过程,是吗?

:是啊!因为此相必要,你在不同的时空当中,你在不同的因缘当中,需要的什么相?所呈现出的什么用?这个用呢,是依你的心所定的,所以这个时候才能够生其心。因为你先要无所住,才能生其心。你不能够说,你以相见我不行,也不能够说你不以相见我不行。这不是那么回事的,所以不要死读经。

中道香:(打字)中道香已知无所住之伟大,谢师加持!

弟子:(打字)师父,你以前讲的,恒驻一念,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今天讲的这意思吧?心如如,当下启用。

弟子:(打字)心如如,象有类,心相化境自得启用。

:心如如,所谓的心如如,所谓的“如如”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可以一,也可以万。这个一和万,有和没有,是取决于你当时启用的相。所以有一句话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就是这么个道理。

弟子:师父,您刚才说的《金刚经》,我想到另外一句话,其实《金刚经》表述的始终就是一个意思,包括一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实际上是不是这么理解,就是法,所谓的非法,就是法也是对万心而启用的。所以说法本身,并不是它已经没有非法的东西,它就是非法。所以说应该是不执它、不住它。是这样的吗?

:所以就是诸相非相。

弟子:也是诸相非相?

:你们理解的怎么样?可以说说。

弟子:说不好吗。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哪有什么说的好,说不好。

弟子:嘿嘿,师父说的好。

:师父说什么好呢?你觉得哪一句说的好?

弟子:师父说什么都好。

:那未必呀。

弟子:今天对师父讲的这个“心如如,象有类”的印象是太深刻了,或者是对心的震撼太深刻了。前一段时间师父也在讲“心如如,念无住”什么的,起心不动念,以这个过程当中去体会无分别心,以象有类这个过程,包括今天晚上打坐,也感觉这个心如如,当他专注一念的时候,他的心真是如如的,而且他也不起什么念,他就随着去走,但一定要心要如如的,否则的话就会承载不了这个空间的演化似的,就是你不能跟他一体似的,你承载不了这个过程,你肯定会分出七七八八地东西来的,就是包括师父今天晚上讲这个,就是很受益。

:包括你们昨天和前天的功课,你们本身难道都没体会到这个心如如、相有别的这个妙用吗?

弟子:这个相,真的就不是一个、两个。它幻化的结果真是出乎意料的。

:那当然了。你如果是心分别的话,那相只有一,这个相是随着你的心所取舍,对不对?你如果是心有分别,你如果是执着于某人这个相,那他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个人了,就不是随缘而因,顺缘而生了。

弟子:师父还真说对了,就是今天坐的时候,就是当时呈现的相太多了,等我睁开眼睛,一眼圈的血丝,其中就有这个人,就是自己变成他了,还有自己变成别的人了,这种情况都有。

:对呀。

弟子:变成某些人,有的能理解,有的就不太理解。

:哎,因为你这个痕迹没有干净吗。所以当你进入了这个,可以说用你们稍微能够理解的话,当你这个前七识关闭,第八识呈现的时候,那么你所储存在里面的所有信息,就是说你以往所执的相,它都会随之所呈现出来,那你说你这个时候是哪个人的相呢?这就随着你的心所取舍吗,对不对?如果这个时候你是某个人,那么好,这个人的心境就是你的心境,那好,他在想什么,估计你就能够知道什么。这本身就是随缘而起吗,顺缘而生,看你怎样去用。这个启用就是在你的心如如当中启用,你怎么取舍的问题。既然是象有类、象有别,那心如如,那是由你的心如如去取舍、去启用。仅此而已。

弟子:师父,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来的心是如如不动的?

:谁说如来的心是如如不动?

弟子:不起一念吗,还剩下一个当下,还起一个度众生的一念吗?就是慈悲心一起,度众生吗。这是不是也算念啊?

:如来他如如,并不是不动。你们要明白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不来不去”,这是第一句话。不来不去呢,在这个实证修持来说,它是一个自了涅槃,或者是一个有余涅槃的过程。你们看过有些经典著作,罗汉入灭是不来不去。然后是“随来随去”;最后是“如来如去”。那你说如来如去,他这个心是动还是不动?

弟子:不动啊。

弟子:在动与不动之间。

:呵,既然是如来如去,他怎么是不动呢?又怎么会动呢?楞严大定所说的,不进不出,你说他是入定还是出定?

弟子:他无来去吗。

:啊,你说了算。

弟子:您刚才讲的楞严大定,实际上就是无需来去的,是吧?

:是,道在有无进退中。没有听懂的献花。今天好了不在啊?

弟子:他是来了又走了。

:他是有碍无来。

弟子:哪个“ai”?

弟子:(打字)碍

:中道香,你现在的过程啊,应该是在于还是――,我还是建议你再持相。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定境还是有点不足的,所以呢,你近期你应该在定境当中,你不要随着某一句话所漂泊,这个时候呢,你很多时候你会自己否定自己,也会自己肯定自己,所以就是两边你都抓不着,所以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希望你能够定在一个,我道是要求你定在一个相当中,以一念去代万念,这个时候呢,最后才能一念破虚空。你到那个时候你所说的话和你自身的所证所得,那就是完全不同。否则的话,因为你没有定境。

弟子:中道香,再跟你确认一下,是不是讲的话你都听不到?师父讲的和大家讲的?她真听不到,我打您刚才对她说的大意给打上吧。

:不必,不必,她能听得到。她也是可以听得到,也是可以说的。中道香,至少我在定境当中我知道你能够听得到,你也能够说话。你呢?或者说至少我能够看到你,你能够看到我吗?

:(献花)

:大家不必大惊小怪,只是一点小术而已,这是卦象而已。

弟子:(打字)俺都启用到睡觉了。

:你在睡觉,如果能启用也算不错啊。你至少你可以梦游啊。

弟子:(打字)师父,我好像观不到什么

:你想看电影呀?那如果是观得到呢?

弟子:(打字)按我分析,观不到是好事。

:你看,有人说了观不到也是好事啊。

弟子:关键是我现在不知道我启用了没启用,别人都能观到,我观不到,是不是我这个启用不了啊。

:我穿的衣服,你也穿不了啊。你穿的衣服,估计别人也穿不了的。

弟子:听不到。

:没人说话你当然听不到了。

弟子:啊,原来如此,那么多人怎么都不说话呢?

:我以为你能够心不动呢,那别人不说话你动什么心呢?你就把不说话当说话就行了。

弟子:(打字)师父:我是不是你又憨、又笨的孩子,因为我什么都看不到。

:没事,师父也笨。

弟子:(打字)看不到是不是因为我们还不够笨呀?

:修持不是聪明和笨可以来衡量的。聪明人往往是下下根器,因为他会去取舍,他会去思考,他会认为这个对那个错,他会见妙起疑,这就是聪明人。向我这么笨的,我是没想太多,几十年也就是一头扎下去,是也是那样,不是也是那样,所以也没有太多的挂碍,也没有,太多的分辨。

弟子:(打字)师父,我有一个问题,最近打坐的时候,总是进入到一种状态,就好像睡前舒服的躺着那种刚刚有点要迷糊那样的感觉。这是什么状况?

:这个状态就是半睡半醒的状态。

弟子:(打字)我现在只要闭上眼,静心就这样。晕,困了啊。哈哈

:中道香,中道香说两句吗,要不打几个字,不然的话我要就,要敲钟了,要退堂了。

弟子:(打字)师父。我睡着了。好像啥也没有看到。

:睡着了你肯定啥都没看见,完美世界,谁睡着了能看见?这不是说大实话嘛。

中道香:(打字)经过天堂地狱之后,只想对每个人说祝福!

12841:(打字)中道香,应驻,无所住!

中道香:(打字)谢师恩!

弟子:师父,我一加念一想好像就是出不去,就是出去也是好像有点给挡住的感觉,但是我有时候不加任意的想出去的时候,就是好像比那个轻松,而且也能做一些事。

:你念力不要太重不要执一念,还有脚呢不要交叠。

弟子:是不要盘坐吗?

:不是不要盘坐,就是你在进入某种状态的时候,可能你脚会容易交叉。

弟子:那我再想想吧。

:整个过程你念力不要太过于执着,这样的话反而是障碍。

弟子:师父,现在打坐有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谁在那想?

:啊,那干嘛要知道呢?

弟子:不管他是吗?

:弃而舍之。

弟子:你说的是丢弃的弃,还是契合的契呀?

:弃舍嘛,那肯定是丢弃的弃呀。

弟子:(打字)师父您好!我是咋回事啊,怎么老是没感觉?一观就睡觉了。

:哎啊,师父也是一样啊,师父都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是没什么感觉,一观就睡着了。那你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这里边很多人明天还要上班的吧?

弟子:是今天上班。

:啊,今天上班,就是呀,现在是快五点半啦。

弟子:师父吃早餐吧。

:吃早餐呀,我晚餐还没吃呢。

弟子:师父还辟谷吗?

:我吃完就辟。

弟子:师父,今天听你说话就比那天有劲多了,前两天听着好象没劲似的。

:对,前两天是事情太多。

弟子:师父那天您让我们议论您那首诗了,然后您再给说说,那我们后来都讲了讲,您现在给我们再讲讲吧。

:现在五点半了,不讲啦。你们都已经讲了,我再讲还有什么用?

弟子:师父,我问一下,陈醋和米醋的功效一样不一样?

:你说鲜肉和熏肉的味道是一样吗?

弟子:明白了。谢谢师父!

:好啦,大家早点休息吧。参禅应该是不落一相,不挂一相,不要参的好像是跟这个佛法有深仇大恨似地。

弟子:越参越沉重。

:对,越参越沉重,越参越痛苦,越参越愁眉苦脸。禅是生动的、活泼的、轻松的、自在的,这就是参禅。不要去揪住一个理,不要揪住一个相,尤其是不要认为自己是什么。你这个时候才能是无义而参,才能够获得,你才能够舍得。大家明白么?

:明白,师父。

:好,那就休息吧!

:师父,再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4月10日 —— 洪宇茫茫

:洪宇茫茫,碧空无边,雷霆万钧,风雨漫天,麟光点点,一际海天,洪宇茫茫!

学子A:顶礼师父!感觉法门徒众在您的带领下,化解了一场大危机!

学子B:你是看了师父打出来这个字的感想,还是在这个之前你就有这个感想?

学子C:你是否指的是认知上的,大家这种认知上的。

学子A:看到后的,第一念。

学子B:师父给了四个图标,一个是“拥抱”,一个是“哭”,还有一个是打一个“V”,胜利的意思,还有个“花”。师父跟大家说说嘛。

:“洪宇茫茫”你们怎么理解?

学子D:我理解是原本的心境,也就是究竟的无相之心。

学子E:混沌未开的时候。

师:一句一句来,“碧空无边”怎么理解?

学子D:心境清凉,雷霆万钧是起心动念,心照万象,风雨漫天,麟光点点,回意众生。

学子F:这个是心念的整个演化过程。

:难道不就是从无相到相、到象,到回归无相的过程吗?说话呀。

学子B:师父,你刚贴的这个,当时的感觉是有就象他说的那个,就是心与相,虚空等于是原点,然后演化出一和万千,又回归到原点。但后来看了你底下的几个图标总觉得还有别的内涵在里头。

:咱们先一个一个来,既然是无相,那么它就能够生万相嘛,咱们就可以从无相当中去演绎和演化出。谁给我解释一下,你们对我贴出来的这个的理解。

学子E:我觉得就是道,洪宇茫茫,混沌未开的时候就是道,也就是一,也就是本原。然后它生了心,各种各样的心,然后心生相,木字旁的相也好,大象的象也好,因所生的一切为心造。然后这个道呢,又是在一切处,所以它的本质是如如不动,到最后其实还是一个洪宇茫茫,还是一个混沌未开,回归到这里,说是回归,好像是有个时空,其实它也没有这个时空。

学子F这个洪宇茫茫应该是一个混沌状态,那时是无相也无象的。那碧空无边呈现的是既然有这个空,有天空的概念,它实际是已经判分阴阳了,这个时候已经是有相了。那么到雷霆万钧,风雨漫天的时候已经应于人心。麟光点点,这个时候已经分化了。一际海天的时候,海和天是一线相隔,分别代表阴阳,也就是一际海天的时候已经到了阴阳相合之时。然后,最后是回归本原。

学子E:又是返本归原。

学子D也可以加上无为无不为的意思。

学子E:这个过程,我觉得就是无为无不为。

学子D:洪宇茫茫就是三个“象”字,最后师父说的象。碧空无边就是心境本源境界的这个象;也就是洪宇茫茫是道,心境的这个象是根本心性的那种无我的象,它已经是四季清凉的境界。雷霆万钧、风雨漫天这也就是起心动念的时候显象,那就会心造万物,覆盖天下。

学子F:这雷霆万钧和风雨漫天境界还是不一样,一个重,一个轻。

学子D:都是相。那么麟光点点,一际海天这个就是无为无不为,翻天覆地的造化,造化世界的这么一种心胸。那么洪宇茫茫,就是体现出,一切心象又体现出回归本原的最根本的那个象,其实一切根本戒也就是这样。

学子E:还就是最后的洪宇茫茫和前面的最初的那个,其实还是不一样;都一样,但是又不一样,回归了以后他就不会再迷失了。

学子F:还一个,它这里讲的是修持路线,就是一个历程。麟光点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对自己的心念是了了分明的,那么一际海天就相当于就是我们说观世音菩萨是闻海潮而开悟的,就那一念,这一念破虚空的那个关键点。

学子E:我再说一句,就是一际海天我理解是否有点像那个三身合一。

学子C:刚才有人用了“0123210”来应对了这个整个过程,比较抽象,但是又比较的概括,我理解他的意境,我觉得用“0123”或用“0124”都可以,确实是这样的一个演化过程。

学子A:就是洪宇茫茫,还是洪宇茫茫,一直是洪宇茫茫。

学子B我觉得体现在当前这个时空变化,一个大三元体现吧,我觉得是当前时空大三元转化的一个体现。

学子G:我觉得就是一个以心转物的一个过程。

学子B:大三元主要是从它的本原,从它的幻化,然后最后再回归,这个就体现在你看洪宇茫茫,然后到碧空无边,雷霆万钧,风雨漫天体现了幻化的过程。它是有时空的,它是有大小的,因为这个在不同空间,世界范围内体现,但是碧空无边的时候还没有演化到分成不同的时空的。但是逐渐演化出不同的时空过程,到麟光点点的时候,这已经又超越时空概念了,也可以它体现了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了。最后到一际海天又回到这个原点:洪宇茫茫。整个体现出大三元一个过程,也是体现师父带领华藏一块要做的这个大事情。

学子D:如果我用现在咱们这个状态模拟一下,我觉得也是和“0123210”这个说法相类似的。本来大家无事,是洪宇茫茫,然后起心动念之后修道,到碧空无边了。各执己见:雷霆万钧,纷纷观点并进,比较精彩,那么风雨漫天,最后大家经过一个提炼和升华,那么麟光点点,逐渐到一际海天,最终心境应该归于洪宇茫茫。

学子:我的理解是洪宇茫茫这是刚才都说了,原初;然后碧空无边就是空相,如未生之心境,如如不动,雷霆万钧,心境已经开始动,就产生了。然后风雨漫天就是产生相。麟光点点就是万相。一际海天就是万相归一。洪宇茫茫再次回归到原初。

学子D:现在就是麟光点点、一际海天,等着师父最后一讲,就是洪宇茫茫。

学子C:其实这种文字,它是一种引导,关键是它内在这个涵义,大家通过这个文字,我觉得到是都在用心领会它的本质内涵。

学子A:现在已经是后面的那个洪宇茫茫啦!感谢师父!

学子B大家都已经说了一些了,有点观点还比较相同。我看师父给的图标,好像都比较认可的,就是里面的内涵比较丰富,师父还是给大家再丰富丰富吧!

:继续呀,你们继续讨论下去。

学子:我的体会是前两句洪宇茫茫,碧空无边是一个时空,是一个无相的宇宙时空的概念,后面两句雷霆万钧和风雨漫天是一个自然现象的一个过程,就是三维世界的自然过程。麟光点点,一际海天就是说在这个自然过程当中,圣人传心就是未生之心境,就是一际海天,是你印到的心的那个点,就是在过程中秉持住,再回归到洪宇茫茫中。我是这么理解的,说完了。

学子:我有感受,师父这些话就是咱们华藏真实的写照。洪宇茫茫就是从混沌初开也好,无极也好,碧空无极,大日如来。雷霆万钧,风雨漫天正是风雨路吧,修持风雨路。麟光点点的就是修行人灵光一现耀娑婆那种境界,修行嘛,最后一际海天,海天一际就是整个皈依一片,回归到本来,完成这么一个修持路,体现华藏同仁在过程当中价值和修为。

学子C:刚才那位同修又把后半段引文了,就是说想问问如何才能做到这个,我觉得心无相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自然的回归。

学子E:心无相的时候就已经回归了。应该是这样吧?

学子C:对呀,它是没有任何造作可言的,是自然的一个呈相而已,也能感受到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学子D:本来无一物,何妨惹尘埃?呵呵。

学子C:你把六祖的偈语给改了个字啊。

:本来无一物,何妨惹尘埃。呵呵!哈哈!就是嘛,本来无一物,我惹他又何用何妨呢?

学子D:就是就是。

学子E:那个害怕惹尘埃本身也是相啊!

:是啊!什么都是尘埃。

学子D哎呀!师父看来能带一些走啦。

:带一些走啊?带一些走,现在口袋里面装着差不多有半口袋啦。

学子D:哎呀,该请你吃饭啊。

:吃饭哪?

学子D:谁请师父出去吃饭?

:你师父现在正在辟谷。

学子B:师父最近没发烧吧?

:最近挺老实的,不发烧。

学子E:哈哈。

:你笑什么?

学子E:啊,没什么。

学子F:没有非法发烧。

:呵呵,太胖了,所以减减肥。

学子C:应该算很标准了吧?

:现在是大象的象啊?还是无相的相啊?

:大象的象。

:象和相又怎么来的呢?

学子C:实际上都包括了嘛。看到的是大象的象,但是因为是有相的相。

:住挺多的吗。北京有下雨吗?

学子D:明天白天说是有小雨,现在还没有。

:你们有没有体会过这个未生之心境?也就是说,有没有体会过无相?

学子G:师父,发呆算吗?

:师父发呆肯定算。

学子G:我是说我发呆,呵呵。

学子C:刚才其实师父都回答你这个问题了。

:有时候劳累过度发呆的。

学子D:应该有好多人体会过吧?

学子E:对,但是它不返照,所以它就滑过去了。

:呵呵,是的。

学子G:我有时候在那种山清水秀的地方愿意发呆,就是什么也不想,但是还挺舒服的。

:是吗?那师父改天改名,改叫山清水秀好了。

学子B:师父,有时犯困,有半睡半醒的状态,算不算?

:这个时候呢,就已经是未生之时,但是呢,虽然是未生之时,它有一个生在里面了,这个时候就是细微的心境,也就是细微之处显精要。你们在细微当中能够去捕捉这种未生之心境,那这个时候呢,接下来一切的象都可以启用,如果你捕捉不到那一切的象,也仅仅是相。

学子B:那师父,它怎么捕捉啊?已经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了?

:哎,海天一色啊。既不是醒又不是睡,这个时候是最好捕捉的。

学子:那个时候是不是法身起用啊?

:你这个时候,要么就是静静地等睡,要么就是静静地等醒;要么就是等死,要么就是等活,就是在死活之间。明明你想睡啦,你这个时候,你突然可以一念动,不睡,那就启用了嘛。如果这个时候不睡,还是算了,不管啦,那睡了,这个时候也是启用了嘛。那不是吗?

学子C:师父,我在关里第一天是这个心境吗?属于这个范畴吗?

学子:您刚才说的这个前一句是否就是觉照?

:你们要体会到在有无之间的取舍,那就是可有也可无,对!刚才说的在梦醒之间的取舍,也是可睡也可醒,在睡、醒之间的选择取舍的嘛。这就是完全在你当时的启用,因为如果你启用完以后,你醒过来了,那你要再睡,那就不是那么简单;睡过去了你再醒过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这已经就是妄相的区分了。

学子B:师父,有的时候在这种状态好像在做什么事情似的,不是很清楚。

:这本身就是启用啊!就是你映照,在映照的过程当中,隐隐约约你会知道,噢,现在我是到哪里去了,或者我不在这里了,或者好象师父在做什么事情,这种状态。但你这个时候没有达到觉照,也就是映照过程,你会感知到、感觉到,你这种状态已经是非平常状态。那这个时候,你如果能够去住未生之念,那这个时候就是觉照,就是念可启用了,这个时候就是念可以启用了。如果你没有去住这一念的话,让念念相续下去,那这个念不能起用,那个念就是无根,那就不是觉照。你们想想,妄相附于无相,其实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我刚才中途走开一会儿,你们聊得怎么样?我总觉得你们在各抒己见,各自在表述自己对象与相的理解,或是在修持见证当中一些感悟。在这种状态当中,其实是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和文字表述出来。但是,他可以达到一种心照,也就是心要密传。可以给你描述一个状况、一个状态,其实当我在说的时候,你们依然可以进行觉照,进入这种状态,也能够去体会的到,感悟的到。

学子:师父提个问题行吗?就是我觉得有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感觉到特别困,然后这时候我觉得好像,特别是好几个人同时感到特别困,这个时候我感觉得不是我们所谓正常的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把握呢?

:住境啊,把这个念境守住,然后去映照,去觉照。映照的时候你就能够觉照。

学子:我举个例子说,比如说那天,我们好多人在一起,然后,我和一位同修,我们俩同时感觉到特别困。就是日本地震的那一天,然后就感觉到可能有要事,然后还感觉到可能火山要有问题,我们俩同时感到同样的东西,像这种叫不叫觉照呢?就是当时在那种困的情况下感觉到的那种东西?

:这是映照,因为你已是应身启用,但是你还未能主宰,因此这是属于映照的范围,映照的范畴。

学子:谢谢师父!

学子:师父,象映照和觉照,是不是平时很多人都遇到过,只是不知道,是不是?

:是啊,就是不知道。有些时候你是让它走了,有此时候你是画蛇添足了,给它再添了一些色彩,去念念相续。所以前念是正,后念是反,那就是在这里面区分。所以你们要体会相与象之间启用,就在于有无之间起用,在于执而不着的启用。

学子:师父,心一定的时候,念就可以断,然后心和念分开。如果这个时候做事是心的启用吗?那到一个什么状态?

:启用,这个时候是启用,启用是随你自身的次第和法度,所决定启用的程度和你作用的时空。

学子G:师父,怎么知道启用了没启用呢?

:你会知道的,你按照我刚才说的,其实今晚上所有的人听到这番话,你随时随地进入到了我刚才所描述的这样状态,你就知道你已经在启用,而且启用的过程你会很清楚的。

学子G:谢谢师父!

学子:师父,打坐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是不是未生之心境?

:不要无明,什么都不想,其实已经在想与非想之间了。

学子C:刚才你提出的问题,师父回答完了,你自己有体会了吗?

学子G:嗯——,没体会,我觉得反正是没启用。

学子C:你参与了整个过程,对吧?那你心境和心念,就是从一开始到现在,有没有一些感受和变化呢?就是你的这种内在心境。

学子G:有,但是说不太清楚,因为就咱们之前讨论的感觉是在绕一些名词,现在好象是在比较用心,也说不上来这种感觉。但是师父说的这个启用,这个好像感觉理解了,但好像自己目前是肯定没做到。

学子:启用是不是转念呀?

学子:一般遇到事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按那个启用。

学子E:那个应身启用就是以心转物,他是心的能量的一个体现。

学子G:就是这个启用,我只能说,我好像曾经有一个梦,我感觉好像比较,就是说在那个梦里面我要跳到碗里面,自己怎么也跳不进,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就跳到碗里了。这个过程是怎么把握的就不知道了。

学子E:那个想跳到碗里的,首先,你有这一念,就是说我想跳到碗里,对吧?不管是什么启用,你肯定要有这个念想,肯定是要干什么,是想跳到这碗里。但是,因为你在梦中,你不是在现实中,现实中我们就会有很多挂碍,哎呀,我这么大一个身体能不能进去呀,或者我怎么才能跳进去呀?你就会有很多很多的颠倒挂碍,有很多分别心,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这就已经把自己界限住了。但是你当时在梦里没有任何挂碍的,你想跳就会跳进去,就这么简单。

学子:那是觉照,是不是?

学子E:她那个状态,在梦里,其实也谈不上是不是觉照。你看在现实中,我们肯定会犹豫的,你比方说,你会想在这物理世界,我这么大个儿怎么进去呀?你觉得不可能,你觉得不可能,那这就一定不可能。

学子G:我那时候就没有想这个。

学子E:对,当时你没想,你就是想跳,其它别的什么都没有,所以就像这个狗急跳墙,狗其实是不能跳墙的,但它当时就是想,它后面有追兵吗,它没有办法,它就已经顾不了想任何其他的东西了,它就要翻过那个墙,它首先它要翻过去,别的什么都想不起来,就是那一念,它就过去了。

那个就让我想起来,有位老师给我讲了一个事情。他那时是下放在农村,当时就有人跟他邻居讲,你家小孩被卡车压倒下面了,然后这个做母亲的当时就非常的慌张,她跑过去了,当时她就用单手把那个卡车整个是给翻过来了,然后发现她的孩子被压在一个空挡底下,其实也没什么事,但旁边的人看到就非常震惊,就说,哎,你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这么一提醒,她一下子就觉得浑身就软掉了,然后就坐在地下了,她再去掀怎么也掀不动了。你说这个人她有修行吗?没有,她也没有功夫,那她怎么做到的呢?那个人当下只是一个用,她连用的概念都没有,她就是我要把这个卡车翻过来救我的孩子,她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挂碍,她不会去想,我做到做不到啊,或是什么。

:各位晚安!准备睡觉。

:师父晚安!谢谢师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2011年04月09日 —— 持护戒品

:咱们好像是很久没有聊天了,是吧?

:对呀。

:你们这几天都在各自的房间参禅,是吧?

:对。

:是什么禅呢?

弟子:那天,尝试着先在小范围参,然后大家再到“大厅”里面集中,大家交流当中有一些比较好的,在大厅里面共享一下,互相再交流一下,那天是这样的一种形式。

:行啊,多种形式嘛,挺好。只要你们一发现大厅冷场,你们就可以呼朋唤友到一个地方,然后去私密聊天,三三两两去参禅。要不然大家都挂到大厅里面,谁都不说话哦。

弟子:我今天特别高兴,我感觉能见到师父,而不是听到师父,有点激动。你说的对,在大厅里的时候,想说又不敢说,不知道说啥好,呵呵。

:不知道说啥好啊?那个其实呢,不要设定,有时候说呀说呀,就在无义参当中就参出很多很多有用的东西。有人说要我给你们讲讲黄金策,是吧?

弟子:这太深了。

:太深了?

弟子:师父,我们下午在参起心动念和起心不动念。

:起心动念和起心不动念,你们怎么理解?

弟子:起心动念就是六识起用,人心。起心不动念就是心念合一,就如同您以前给我们讲的,牢笼里的野兽就被驯服了,就是心。心为体,念为用。我理解的对吗,师父?

:是这样。

弟子:我是说,起心动念是人心,比如说六识起用;起心不动念,是心念合一。就如同以前师父给我们讲的,就是把笼子里面的野兽驯服了,好比是念。那心起用的时候,念为所用,心呢,就是体,念为用。可以怎么理解吧?师父。

:嗯,大家怎么理解的?

弟子:一个随相转,一个不随相转。还有一种理解,我觉得应该是心如如,念无住。其实我觉得没有念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心不为所牵动。

:心如如,念无住。

弟子:对吗,师父?

:已经接近根本了。

弟子:我理解这个起心动念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念念相续的,这个念起的时候,心也跟着起了;那么,到一定的时候,心和念是可以分离的;再进而呢,起心不动念是心和念合一了。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如果是念不动,那就是一念是一念,一心是一心;无念是无念,有念是有念。这就还是“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当你没有到这个“心如如,念无住”的时候,那就是心随念而转,或者说念随心而动,这是说的第一个过程,这就相当于说“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到了“心如如,念无住”的时候,它还是有念,但是念无住。念无住就是说,它可以在念念相续当中,但是这个念它不起用,心已经如如了,但是念尚未起用,因为念无住嘛。它虽然还没起用,但你已经不为念所牵,因为无时不刻念它都是念念相续的,问题是你有没有住。你住在念境当中,那就是着念,也就是执着了。所以像刚才有人所说“有念无执”,其实就是一个念无住的过程。它任凭念头,也就是凭念由心而过,凭念从境而过,但是这个念它是无住的,它不会住于念境当中。这个时候就可以达到了心不为念所牵动,也就是心不为境所牵,但是念尚未起用。那么回到了念尚能起用这个时候,那就是这个时候它还是有一个空相。空相,因为它可以生有,也可以生无,这个时候,这个念那就是起用了。这个念的起用,那就是达到了“专注一念”,从念念相续、念无住到专注一念,这个时候,念可以起用。其实这个时候,这个“念的起用”已经不是“念”的起用了,已经是心念合一,一念破虚空了。这是三个过程。

弟子:那也就是说念无住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念它已经是没有什么好坏善恶之分了。对吧?

:是的,是的。

弟子:然后,等到起心不动念,就是在后面的阶段,实际上就是心起用的时候,那么心和念它是一体的、合一的,那个时候才是念的起用。对吗?

:对,那个时候实际已经是心念合一,因为念无心的话,这个念是不聚的,也是不起的。正因为心,所以它才会起念。所以说什么心起什么念,但是这个心是无相的,念又是无相的,它就是随缘顺缘、随境而生,也就是随处方便,也就是世尊所说的:为治一切病,方用一切心。它是这么一个过程。

弟子:师父,我想提一个我们实证过程中的比较实用的事情。在我们行事过程中,会不会碰到偶尔一闪,是不是心念合一的时候呢?比如说,我们在治病的时候,搬走了某人体内的诸如肿瘤那样的东西。那个时候是心念合一的吗?

:是啊,那个时候是心念合一的。

弟子:还做不到一如,是吧?

:不是的,因为你们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是念可以起用了嘛。念起用,是因为住念的时候念起用。其实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很多人都达到了心如如、念无住,你不会去专注它,因此呢,不为念所牵;但你在遇事、遇缘,你要启用的时候,心念一定是合一了,这个时候就是启用。而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念的起用,已经不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念的起用。

弟子:可以这样说吗?就是把我们的愿,也就是一切根本戒,当然每个人的修持不同,依自己的愿,如行云流水一样随缘而做,这样是不是接近师父讲的这个根本的状态?

:嗯,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弟子:我觉得修心戒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这儿。就像今天下午我在处理事儿的时候,肯定可以归于有我的念,比如这个事儿对我会怎么样,或者是这个事儿对他会怎么样,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这也是行云流水,但是它这里头有我了,已经是脱离了根本了。我发现在这些个细节的地方,能够马上觉察到,这个修的过程是挺重要的,就在生活中的每一秒里头。

:是呀,在细微处下功夫。

弟子:师父,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也不是那样的,想那么多,就是随缘而做,做了便放,这样的方法是可以的吗?

:是可以的。

弟子:有人说“心力不够怎么办”,问师父?

:心是,心力它是不能量化的,也不应该量化,心力也不存在够与不够的问题。心力不够,你只有在愿行当中下功夫。

弟子:我体会您刚才说的这个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等等,这些过程,实际上是每个人必须要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想要够到更高的,或者说跨越某一个级是不是挺难的呀?通常是不是都应该按照这个过程来走啊?

:对的,都是按照这个过程来走,只不过这个过程或长或短的问题,但它必定是这个过程的。

弟子:师父,如果说,我们严格守戒的话,我们会慢慢达到专心一念的那种程度吗?

:这个是必然的。

弟子:谈到戒的时候,刚才还提到,这个戒本身,这个戒体是非常清静的,所以真正持戒的话就应该有这种清静之心。但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这个持戒,光有清净心是不够的,应该是三心具足的,应该是包括了平等和慈悲。

:持戒啊,我们为什么说持的是一切根本戒?因为持戒,往往很多人会认为持戒就是管好自己,当然,你一旦持戒,你在照自己的时候,实际上你这个持戒,你这个戒行或是戒品,你会越来越满,当你越来越满的时候,你就是执着于戒,或者是执着于相,这个时候你的持戒已经不是持戒。比如说,某一种修持方法,或者说某一个法门的修持方法,现在在印度出现了一些,当然这个不能这么表述,就是说所谓的“小乘”,它无不以守戒为根本。守戒那就是什么苦修、苦行,以这些作为根本。那么,它会遇到了一个问题?因为守戒,它是一个自律行为。人为什么要自律,或者说念为什么要自律?问题是,有他律存在的前提下,他才可能自律。因为什么呢?他有参照。一个人的行为,包括一个人的起心动念,他都是依照于参照物所产生的是非对错来评判,有了是非对错的评判,那么他才需要守戒。当一个人失去了这个他律的作用,其实自律也就不需要,也就不存在,因为他没有参照,他不需要参照。

所以往往很多人,认为持戒就是持戒,持戒的过程就是守戒的过程。这其中有两个概念你们必须要搞清楚的,守戒和持戒是不同的。守戒就是说你守住你的戒体,就是你自己,所讲就是你自己不要破戒、不要犯戒。持戒它是持护的过程,它不仅仅存在一个自觉,同时还存在一个觉他。因为戒品和次第,可以说根本上是一回事,相应的次第持有相应的戒品。那么次第的体现在自觉觉他,直至于最后的觉行圆满。觉他从何而来呢?觉他就是在“持”。所以戒行,一个“戒”、一个“行”,行当中就包含着护法的过程。确切地说叫“持护”,叫“持护戒品”,持护戒品称为持戒,它和守戒是两个概念。那么在持护戒品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自觉和觉他的关系了,自觉呢,当然,你本身持哪一种戒品,你就守哪一种戒行;同时,你不仅仅守这种戒行,因为你本身,任何一个佛弟子都是护法,那在觉他当中还赋予你持护的这个使命,或者你本身天然就拥有了,或者是必须要践行持护的义务,因此才能体现出你的觉他。

所以这两个关系,你们要在下一次参禅持戒的时候搞清楚。所以,这里面可能就涉及到了,你只有去把这两个问题,或者说把这两个关系搞清楚以后,你才能进一步地去深入到何为一切根本戒。一切根本戒它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啊,它还是对你周围,它还是对别人,同时它都同样的并行,在护和持当中它是并行的。所以,下一次你们参禅当中,你们要持戒,“持戒”其实就是“持护戒品”,既是守戒,又是护戒。大家有没有听明白?

:明白了,师父,守戒和护戒!

弟子:一开始,我们一开始修行的时候,理解一切根本戒,就是一切有违于大道皆不可为,开始第一个层次就好像是对我们自身的一个要求,就是完善人格、规范行为。之后再授菩萨戒品,就是能为而不为即是犯戒,这本身已经是持护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个菩萨戒就是能为而不为即是犯戒,本身也是在一切根本戒的范围之下的。是不是,师父?

:是的,非常对。

弟子:没有达到觉悟圆通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一切根本戒应该说都不是完善的。就比如说,戒品或者说戒行都是不圆满的。只有到达那一步了,真的才能讲那是一切根本戒。而这个过程,这个就需要师父给我们指点了,是不是就是“无为无不为”的这个无我的状态,然后行云流水地随缘去做,这样就行呢?

:是啊,这样就行啊,但是不要有得失。

弟子:就那天晴空讲到了理法相融,以前就是我在他家的时候,也聊过这个理和法的问题,他就说这个,大家都说这个明理,很多人都是在道理上转来转去的。但是真正的呢,就是说理和法应该是一个什么的关系?就是当你真正地明了这个理以后,你的心要能够真正地去践行它,把这个法呈现出来,这个时候,理和法它才是相融的,才是合一的,也就是说一步到位,没有这个过程。就是说明了什么样的理,你的心就应该去和这个理去相应,你的心就应该能够相合。这样的话才是真正地把这个道理融会到你的行证当中。我觉得他讲的,就是说把自己所明的这个理能够落到实处,就是真正地用心去做了,而不是说只是领会了一个道理而已。我觉得他这个讲的挺好的。

:是啊,你明白任何道理,如果你不践行,你不去体验,那你只是听说一个道理,或者是你会描述一个道理,仅此而已,或者你会说一个道理,但是说和做是有区别的。我刚才在群二里面看资料,有人说,说本身就是做。是,但是要看你说什么了?你是只说,还是在做,你说了,作用会怎么样?这有一个很根本的这个区分的。所以在明理的过程当中,如果是没有去践行,没有去法理同融,那你只是明理,你依法,你还是这个边都没有去摸到。为什么要法理同融呢?就是在行证当中合一,这个时候,那你可以说,说和做是一样,因为这个时候意味着你能够言出即法,这个时候你说和做是一样的。

弟子:就是说心上得下功夫。对吧?

:对呀。如果是说和做一样,那就没有口头禅之说了,也就没有说苦行、行者之分了。

弟子:嗯,通过那天一位同修写的自省的那段话,真的对我触动挺大的。我觉得大家都在谈修行,但是真正一个行者的风范是什么样的?他是真正的,能够去自律的,就是真正地能够用心去规范自己,就这一点,我觉得真的是特别值得我学习。

:是啊,她现在也是在突飞猛进。

弟子:今天挺有意思。今天我在群二看到了一个新上来的人,大家在说他。其实我觉得他说的话,不管人家证没证到,就是说包括此时此刻他印心的这个过程,不管人家证没证到,我们看这个东西以后,能不能心有所启发,这才是关键的。就是大家在一味地观察对方的是个怎么样怎么样的过程,同时自己的心性有没有提高,我觉得大家应该反观一下。

我只是觉得不管是谁,比如说师父在群二里头也在演过沙盘,包括师爷,等等。我只是觉得,不管是对方是否是马甲,是否是末学,是否是门外的人,他说的某些话有没有优点,有没有闪光的对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值得去深刻反省的地方,如果有,我们就不妨去接受他。这样的话,我们的心胸才会去逐渐的宽广起来。

:参禅呢,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谓的有义参和无义参的区别就在于,有义参它就是就话题论话题,论谁是谁非,论谁对谁错;无义参呢,它就没有对错,单去印心。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区别,无义参呢,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在咱们禅门当中很多时候,徒弟已经开悟,而师父还没开悟,这个时候,师父所说的,作为徒弟,他应该怎么面对?这个值得你们去思考,因为证悟之人、悟道之人和迷中之人,他有一种很明确、很明显的界限。

这个界限在哪里呢?这就是所说的依法不依人。那么刚才判官所说的,不管这个人他说的是什么,不管他是什么人,我们应该从中去得到启发,也就是说,取其你能用的,或是取其对你有启发的话题,然后对你没用的,你可以去舍弃。那么他对的你可以取,他错的你可以不管。你是这样意思吗?

弟子:是的,师父。

:其实这样的话是很极端自私的。我这句话说出来后,你会很诧异。

弟子:对。

:因为,当你如果是明显地看到此人在某些理悟上存在问题,而你只想从其中获取你能够获得的,然后对对方的错误和谬误,你不去提醒――

弟子:就是犯戒了吧,呵呵。

:其实你已经是犯戒了。所以,所谓的无义参,其实参禅嘛,你可以吵,你可以骂,甚至是可以对骂,但是前提是没有对错。你要从中去获得你应该获得的东西,同时呢,你也要回向给对方,让对方也能在你这里能获得什么;也就是说,你以对方作为一面镜子,你也要把自己当一面镜子给对方,所以,这就不存在一个人情非人情的问题。那你这样的话,你就象在看猴戏一样,你看到一个人在表演,你明知道他错,或明知道他不对,你自己呢,只在取乐,自得其乐,你高兴了;而对方呢,他还是“猴子”,对不对?

弟子:对!明白了,师父。所以这也是一个持戒度的问题。在执行持戒度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很多的干扰,包括自己的好朋友,包括人情啊等等很多方面。

还有一个就是,刚才您提到的这个有义参、无义参,这个“义”,原来我理解是,意思的“意”。后来跟复泉那边核证了一下,实际上是义气的“义”。那为什么会用后者呢?

:因为呢,第一个“意”是有念,第二个“义”是无念。你想想,第一个“意”就是意识的意了,对不对?

弟子:对。

:意识的意那就是源于眼耳鼻舌身意,在六识当中,你参禅参来参去,你还跳不出。第二个“义”呢,它是无框,因为义,可以称为有义和无义,它既然是丢弃了“有”跟“无”,那么这个义呢,本身它就是无框。任何的相,它都在义当中,而你又不执着于任何一相,这时候才是“无义参”。

弟子:您讲的那个刘备和孔明的故事,当时那个过程属于有义还是无义呢,师父?

:无义,各自理解各自的嘛。

弟子:那个故事特别精彩。就是讲张飞第一次见孔明的书童,特别精彩。那可以说,他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执着,完全是行云流水,就是不拘一格地,互相去把这种心境流淌出来,是这样理解吗?

:是啊,是这样的,所以参禅,你们很容易陷入的一种吵架。就是你老是去抓住他某一句话,然后说这个那个,就容易就陷进去了;或者是某个人有意的要表述,要说明自己。所以参禅,更多的时候你们会陷进去,在体现或者是想表现自己的理解正确,然后不断地在给自己的“正确”找依据,不断地否定对方的“错误”,这就不叫参禅了,其实这顶多就是一个辩理,也就是辩论了,对不对?

弟子:这就陷入眼耳鼻舌身意了。

:是,对呀。

弟子:可是说着说着,比如哼起歌儿来了,这能行吗?

:那就是啊,这就说到一个无义对机啊。就象我以前说的,不能人家开追悼会,你去唱流行歌曲呀。你看人家悲伤,你让人不要悲伤,我让你高兴高兴,在里面跳舞,那你不被人家追打出去那才怪呢。这就是,无义当中,它本身就是一个对机呀,你没有对机,那有义、无义它就不分了。

弟子:对。那如果是无义的时候,就是不对机的时候,也就说与不说一个样了。

:不对机的时候,对自己来说,说与不说一个样;那对别人来说也就未必呀。

弟子:对对对。这有个愿心问题。过去您讲的那个“高一点儿”,这个时候应该是用的吧?

:你们看现在很多人,猫在那里不说话

……

弟子:说的清静呀,我想请教一下师父,这个清静心跟持戒道理是一样的,也不是光自净其意,光清静自己,同时它也是化污浊为清静,这个过程实际上它也是个觉他的过程。是不是这样的,师父?

:是可以这么理解的。

弟子A:我觉得这个立足点,自觉的时候,自觉了才能去觉他。所以持戒的过程还是从自心入手,否则的话,这个过程只是单纯地放大到无边无际的地方的话,可能真的到最后,走到哪儿都不知道了。因为对自心的规范如果没有建立起来的话,只是一味地向外去求,或者是向外去做的话,我觉得是无根的。说的不对大家批啊。

弟子B:其实从施受平等的角度来说,我到认为自觉的过程既是觉他的过程。

弟子A:可以说自觉的过程是觉他的过程。但是没有倒过来的说,因为觉他了,我自觉了。

弟子C:倒过来说也是对的。师父启发过一次,自觉是以觉他为前提的。从这个层面来说,从修行的深入层面来看的话,要想自觉,你必须去觉他,你才能更好地自觉你自己。

:这个时候,他人成佛了,你成不成佛,好像问题,关系不大。

弟子A:实际上刚才大家谈到了一个自觉与觉他的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

:你们参到现在得到什么了?各自?

弟子:我觉得我所能够感受到的是一个,可以说侧重于自觉的层面吧。其实我理解,师父刚才说的那个意思,就是说通过大家的参学,每个人是不是都能够真的有所获得,都能有所启发呢?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样聊天的心情,比参禅的心情要好一点?

弟子:是的。

:那参禅有个屁用啊,越参越沉重。

弟子:师父,就是如同太阳升起的那种境界的时候,其实就是施受都无碍呵。所谓的行无碍,那时候就是无碍的。

:刚才有人在问,什么是行圆满?觉和行,首先你要知道一个是自觉圆满,一个是觉他圆满,最后是一个觉行圆满,觉和行它是不分家的。所以,并不是说你行圆满,你要把什么事情都做尽了你才是圆满,或者说你做到不能做了,做到死了才叫圆满。因为这个不圆满呢,圆满不圆满它已经体现在一个相对相上,你如果把行拆出来,那个行是永远不可能圆满的,因为它在相对相和相对空当中。比如说,咱们在这个六度万行,这个行是不可能圆满的,如果是以行来论的话。为什么呢?地藏菩萨他现在还在呀,还在那个地方呆着。横竖三世诸佛,他们还在说法,众生还是苦无边,烦恼无尽。所以,如果是你要去论,行怎么圆满?你已经是把觉和行分家了。

弟子:明白了,师父。那这么说来,所谓――,原来就是个名词。

:说自觉非自觉,是为自觉。

弟子:哎――呀,明白了,是这么回事。

:说觉他――,不要在落在相里头参,不要在文字上参,要学会无义参。要学会拈花微笑,花是花,笑是笑。如果是要以修行次第和修行见地上来区分自觉、觉他与觉行圆满,那只在于你自身,在觉和悟的过程当中,你自身的持护,你的持护戒品,称之为行。

弟子:嗯,持护戒品。

:持护戒品,就在持护戒品当中。那么觉行圆满呢,如果是作为一个行者,作为一个修持人,他的觉行圆满只在一个明心、一个见性、一个护持或者持护戒品。哎,他就是觉行圆满了。

弟子:在持护戒品,就是觉行圆满吗?师父。

:对。在持护戒品,他就是觉行圆满。因为有人说,既然是觉行圆满了,那么这个戒对他来说就不重要,或者是不需要,其实这已经落入一个自觉度了,也就是落入一个守戒度了。觉行圆满之人他根本不可能犯戒,所以他无需守戒,但是他必须要持戒。这个持戒那就是持护的意思,直至于你入度、入灭,入灭以后你依然是持护、你依然是在持戒的。所以,持戒和守戒它是不同概念的。

弟子:其实刚才您问这个,大家参禅以后有什么收获的时候吧?感觉当时确实心在找,好象要去找点儿什么,那个时候真的是很刻意地去找了,就觉得总是有一些收获的嘛。

:是啊,都在说有如行云流水,可是你当时行云流水了吗?呵呵呵。

弟子:师父笑起来就象行云流水。

:笑起来就象行云流水呀?我怎么没感觉?

弟子:是的,很爽朗。

:行云流水就是笑声不停有如滔滔江水,你看我是不是这样笑?那我不笑断了气那才怪。

:呵呵呵。

:有人说想念好了老师的声音,你就想念吧,想念到他能说话的时候。

弟子:其实好了这个事呀。如果大家真是感悟颇深,认识都提高了,那么我想他就解脱了。也就真的,他的禁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或者说作用也就达到了。

:好了禁语,不仅仅是他禁语呀。应该是,大家也应该是都能够体会到一些什么东西吧。是吗?

弟子:对。一丝一毫的我慢呢,都容易造成,在事项上表现出来的就会带来很大的损失或者说是影响,或者代价。作为修行上,自觉上来讲,一丝一毫的我执或者说是自我的表现,那都会障碍最终的空间。所以好了的这件事儿,对我们大家,对每个人,尤其是对我来讲,确确实实是很有触动。也确确实实应该认识到这个,一丝一点的自我在不经意中培养起来的这种我慢,或者说自以为是,就障住了自己那种清静、那种客观,那种圆融,那种如如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好了的事儿,对我的触动也是很大的。

好了:(打字)随着修为的不断深入,每个人修行次第也会不断地提高。这时,轻狂妄语、功高我慢也会悄然而至,它如和风细雨让人不知不觉,惊醒后反首回顾,会惊得一身冷汗,这时,若无法门的护持、上师的呵护,真不知修到哪里去了。所以,修行要以戒为师,以愿心为指引,容不得有半点的我慢轻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方可觉行圆满。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优良品德,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更是半点不可缺失。

弟子:看见好了兄写的这段话。谢谢好了兄!

我想到师父原来说过的“慎独”,每个人就是愿意自己反观的时候,就要静下心来,其实我始终认为每个人自己的这种习性、障碍,自己是可以观到的。因为自己对自己是最了解的,但是如果不愿意这样去做的时候,可能它就要慢慢地滋生了,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来了,在事相上必然能够呈现出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家如果真的能够静下心来反观的话,最后看这个过程,其实还是蛮有意义的。

我还在想刚才师父问的那句话,师父问大家通过参禅得到了什么?这个时候,现在想一想刚才的过程,这个习性啊,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马上去找,去找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哎,很容易的就起来了,就是都不带想的,直接就上,然后就一定要找到点什么才行。其实咱们在参学过程当中,也很容易这样,就是对方讲了什么,然后自己这边心里面的这些个回应,其实往往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就达不到真正这种参禅的境界,顶多是一个互相参学,因为那个时候已经念念相续了。

:有一个很明显的迹象,就是当一个人提出一个话题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回应这个话题。那么,提出话题的人,他肯定受到第二个人的回应所波动。

弟子:(笑)就象我刚才追着他的这句话就去说。

:这个过程是任何人他都会有,但是,看你怎么样去续下去。因为你这个时候,如果你不会回照,也就是观和照嘛,你不会观“念”的话呢,那就是,你就逐渐逐渐被对方引到沟里,你都不知道了。他可以慢慢地挑逗你,挑逗你自己爆发了,你暴跳如雷,第一;第二,最后你不说话了。参禅也就是到此结束了。

弟子:所以我也想问你一下,参禅当中如何才能不落于相?

:照啊,什么叫“照”呢?现在你在跟我说话,其实呢,我已经是你,因为首先“我”必须是“你”,在一种同体当中、心性的同源当中,我才能够去体会你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任何人他表达出来的是一个相,他本意,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心念是什么?你是从文字当中,你是无从完全去理会的。只能是说,与对方心性同体的过程中,你才能去体会到对方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这个时候,拈花你才能微笑啊,对不对?否则的话你还是对立,你还是主客呀。所以这个相是有的,但是他不执于这个相。为什么不执于这个相呢?这个相它已经是非我相、非你相,也非众生相。你说,现在我在说话的时候,那你中有我了,必然是,是不是?因为你已经接受我的信息了嘛,你中有我。那在你的第一念当中,究竟是“你”还是“我”呢?这个时候,你只要“照”这个念头:哦,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中有你,你中也就有我。这个时候你就能体会到我当时的心境,你当时的契机。所以,你我参禅只有你我心知肚明,旁人他捡到什么那是旁人的问题了。

弟子:对。有的时候能有这种感受和体会,但是通常情况下,很难做到这一点。

:嗯,是啊,很难做到这一点,呵呵。

弟子:因为比如说,就是大家一起参的时候,假如谁说了一句话,通过他的话呢,哎,已经体会到他的意了,就是他这句话后面,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怎么样的一个心境,然后这个时候呢,其实再往后的延续,往往就跟着他的这个相去跑了,是不是?

:对呀,这是一层意思。我现在再给你说另外一个啊。比如我在打字,咱不要说话,心与念它可以是背离的。我打字打出去了“你好”,但是我心里面呢,在对你用一种很恶毒的,啊,你能不能体会到?我给你打出来的字,包括我现在说出来的语言,可能是我对你很亲切,但是呢,如果是我用一种很搞笑的表情,或者我是另外一种心境,这个时候你怎么能够去体会到?因此这文字呢,这文字相,它这个里面还有一个过程的问题,你怎么照的问题。如果说以他的文字相作为入手去体会他的心境,你已经执着于文字相;你如果不以文字相入手,你又执着于不以文字相。

弟子:对对,是这个问题。

:对,你们体会一下,当下,你我之间是如何能够达到什么什么。这就是靠你在细微之中去下功夫。这不是靠说的,也不是靠眼耳鼻舌身意就去理解、去思考的,不是的,靠的是一种同体感悟,也就是感同身受。

弟子:对,只有达到感同身受了,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到这种――

:这种心如如、念不住。

弟子:对,对,对。

:所以你们参禅当中,你们当然是在分辨的过程当中,你们可以分辨,你说的是这个道理,你说的是这个意思,我说的是这个意思,或者你在呼应我的意思,我呼应你的意思。但是千万不要落于这种我说的对,你说的不对,我说的是这个意思,然后你再这样搅下去的话,搅到最后那你只能是无语。因为到最后,最终你是说不下去的。那回过头来参禅,参了几天几夜很沉重,那它是这么一个过程。

弟子:参了半天,好像还都不太会参禅呢。

:参禅,这个参呢,它首先是,你们要明白,因为你们经常在说无相,其实呢,要理解空相,它是有无之间。我一直在跟你们说,空,空是有无之间,你当时,你又不能够去着,是可执不可着,你不能够去离弃他当下这个相,对不对?那么又不能够去执着于当下这个相。这就是在细微中了,在你的细微起心动念之中去下功夫。

弟子:这个东西说不出来。

:是呀,因为禅它不是知识,法也不是知识,它靠的是心性的感悟。所以,一切的一切说出来的,对你来说,你如果是没有从细微处去下功夫的话,只是会说,你会说是没用的。

弟子:就这种氛围来讲,一开始大家都还是会有一种约束感,然后等到结束的时候,大家就很放松了。那么这两种状态,哪种更适合于参禅呢?

:今天的路是明天的铺垫。其实参禅每次我都会挑出你们的毛病的,呵呵。但既不是肯定,又不是否定,只不过是告诉你,现在你已经走到哪里了,因为毕竟我是过来人嘛。

:师父,谢谢!

弟子:这帮弟子们参禅,是让师父高兴啊,还是让师父好笑啊,还是让师父着急呀,还是生气啊?

:参禅嘛,我是不喜也不悲,我也在跟你们参。因为,你走路嘛,必然是要走的,走路的姿势那到无所谓的。

弟子:我们现在走的是不是偏瘫姿势呀?

:你的走路姿势呢,是前蹄快一点,后蹄慢一点。

弟子:哈哈哈。在珠海的时候,师父讲那个同体的过程,挺有意思的。那个时候特别怪,那个念头。师父给了一个枣嘛,那个时候全是晕的,找不清楚自己,包括自己在打坐打手印的时候,在念咒的时候,不知道是谁在念。是我在念,还是谁,不敢说了。

:那个时候呢,那个时候你已经被“附体”了。

弟子:“附体”是什么感觉呀?

:“附体”嘛,就是他隐隐约约地有那么一成的感觉到他是他自己,但是九成的不是他自己了。

弟子:对,是这样。

:因为他当时的一切行为,包括念头,都已经受――

弟子:包括说话也是,跟大家参禅,听到自己说话,当时就觉得是不是自己说的,都怀疑。

弟子:是吗,师父?什么时候我也体验一下被“附体”的感觉?

:你呀,很容易的嘛。熬上几十天不睡觉,然后再喝上几十斤酒,你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什么是附体了。

:呵呵。

弟子:咱们要想做到师父和师伯那个的参禅境界,那是功夫还是相差得太远太远了。不需要文字的参,不需要语言的参禅。

:那也是瞎子参禅。

弟子:我的体会就是真正能够达到那种意境的时候,往往是自心比较静的时候,它才容易,也就是您说的那个细微之处吧。

:是啊。

弟子:做不到时时的为种关照。

:你们参吧。我要准备开溜了。

:师父再见。

弟子:这会儿全说话了。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