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9日 —— 持戒与护戒

sky:当你真不挂的时候,你才能对什么是挂碍有一个真正切实体会。你挂着的时候,你只能知道自己挂着,当你真正放下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无挂碍,对吧?

惟恕:对啊,比如说我们的修行不要落于习性的增减上去修,而要落在内心的本性、空性上去修。那什么是空性?空性就是对这个相不挂碍嘛。这个不挂碍呢,是心里真真实实的不挂碍,不是装出来的,比如说狂禅的那种,不是那种。你真的没有挂碍,换句话说,该抽烟的时候就能抽,不该抽烟的时候就能不抽。

sky:对,那个时候的体会是在你本心上的,是实实在在非常内在的体会,而不是说,一种思辨上的觉得我挂还是没挂。而且,昨天还有一个体会,就是从辟谷上讲到的习性;还有一个,就是昨天睡觉的时候我就想:每天到了清晨四、五点了,或者三、四点,自己最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打坐的话,能不能一直保持一种非常清明的状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比如说特别困、特别累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打坐,你能是什么样的状态?

惟恕:我觉得状态它本身是变化的,的确是变化的。在锻炼自己的时候可以去突破,可以去练自己的身体。比如说特别困的时候,特别饿的时候,在一个严格要求辟谷的环境下,你必须要严格,这个时候你身体的承受、承载必须坚定,这是原则。但是并不是说,你任何情况都是非要保持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有可能在某一天的时候,确实是困了,那困了就困了,那就看当时的需要,假如说那个时候特别特别庄严,你不能睡觉,第一你的承载力也有,因为你经过了锻炼,你能够顶上来。比如说现在五点了,一般人都可能很困了,但这个时候如果遇到法门里有个事,那大家谁都不会困的,是不是?那如果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你困了,困了那就睡,那就很自然,他是随缘增减的一个过程。

sky:其实我刚才说的这个有一个参照,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是因为我知道师父有的时候是在清晨大家都熬不住了、睡觉了,那个时候他才打坐。后来我就想,哎呀,那个时候应该是都辛苦一天了,各方面精力、体力是最累的时候,但是他为什么能那个时候打坐,能保持那种很清明的状态?实际上我是想的这个。那个时候他再累,他的那种心境是不变的。

惟恕:我非常同意sky的话,在训练的时候,在锻炼的时候,因为要你具备这种心力,让你对自身产生突破的时候,这是绝对必须的。越是在你疲乏、在你困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越是去锻炼,这产生的突破的效果呢,我自己是有亲身的经历。因为在师父身边的时候,很多时候忙起来特别的忙,几天不能睡觉,或者什么;然后,到了很困很困的时候,这个时候一打坐,但可能在一个瞬间得到一种转化,那个时候感受到生命那是很奇妙的,那个过程我感受到很多次,而那个过程完成的是生命的真正的转换,这个是不能含糊的。但我说的意思,不要说你要时时的抱着那个东西,就好象没必要的时候,非要去体现那么一个状态,那没必要。

sky:我觉得在这一转化的瞬间,是你的全部心力都在一处的时候,且不管身体是累,是困,是什么,就是你的心没有受外界的干扰,就没有被外境所牵的时候,那个时候实际上是心力最强、最正的时候,那个时候实际是一个转化的时机。对吧?

惟恕:那个时机是特别珍贵的,特别特别珍贵的。

sky:对,虽然是瞬间。

惟恕:虽然是瞬间,但特别珍贵。如果那个时候没有一定的法性的原则,法性的基础的话,你很容易错过去,而一但错过去了之后,那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所以有的时候需要你顶上,那个时候是绝对不能有一点腿软。

sky:那个时候外在的因缘其实并不是特别的重要,那个都是你的助缘,在真正归到当时你这种心性、心念上,我觉得这是最直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外缘,它都是助道。

惟恕:肯定的,这是绝对的,他一定是你的心转化后产生的转化力。

sky:对,是不是今天晚上咱俩对上了。普宁豆干饭

惟恕:对,一种无畏心。

sky:就挂碍普宁豆干饭。我家里就剩咸菜了,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惟恕:你看你还挂着。

sky:放不下可不就挂着嘛。

:八戒,咱家有很多好吃的。

sky:哎呀,别说了,都着急死了。

:我现在看看啊,我案头有茶水、有老婆饼、有巧克力、有蛋糕、有鱿鱼丝,还有杏仁,还有口香糖,还有烟。

昭谨:师父就是想逗大家。对开谷的,对他们是一个引逗。对继续辟谷的没有什么想法,你随便说。

:我随便说呀?

昭谨:你随便说,可以。

sky:您受得了,我受不了啊。

昭谨:我还在辟谷嘛。

:是嘛,我是担心你这口水很多。

昭谨:没事。

悟了:你怎么说,我们都不可能是想吃的。

和周:师父,我们不馋。

昭谨:不是一开始的时候,现在都习惯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馋。

:真的那么厉害?

昭谨:在这方面——

惟恕:就是啊,你不馋了就可以吃了嘛。

昭谨:现在还有一个星期辟谷嘛。

学子:本来是不饿的,这样一讲老饿。

昭谨:那是自己的定力还是不够。

:定力不够啊?

惟恕:咱们是讲讲也行,馋一下也行。

sky:这要看馋什么,馋别的我都不会动心的,一提到普宁豆干饭就不行了。

:顶多就象复泉一样嘛,在泽州家里“被辟谷”9天,看别人吃饭猛咽口水。

辅明:sky你这馋不叫馋,你这叫执,是属于该执的要执。

惟恕:严重同意辅明的话。

sky:所以这一点我就不愿意轻易的放下。

:咱们干脆来开个吴家菜馆算了,我来当大厨。若干年后,咱们可以,哎呀,一想想所谓的,就象现在很多,在台湾,有一个我曾经去吃了一顿灵武堂那个家菜,就是他平时做的家常便饭,然后搞得,好家伙,又要提前预约几个月,进去一吃,也不怎么样啊。所以到了几百年以后,说吴家菜馆的粥是加持过的,一碗要几十万可能都有。

惟恕:那是肯定的。

悟了:师父,到时候所有人都集中起来,在任何条件没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献一道菜。

:任何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我可以几天不洗澡,全身搓一搓,搓出很多肉丸。

悟了:像济公一样的,那个也能变出来。

惟恕:还有一个方法,师父说一下配方,大家来准备料。

:那也行。

惟钧:师父做大厨,咱们给师父打下手。

:我就吃了一次惟钧手擀的那个,叫什么饼啊?

惟恕:华藏饼。

:华藏饼,我是吃到肚子鼓鼓的,不过呢,也不是真正想要吃,给他点面子就是了。

:哈哈哈。

:我来之前你们在聊什么话题?

sky:我们在聊习性的问题。

昭谨:聊习性与佛性的关系。

学子:习性与本性。

:那你们说说,习性与佛性有什么关系?

昭谨:就把习性变成佛性,按您说的,把习性的习字改成佛字。同时大家也谈到了习性是自己的心性问题,心性不转变不可能成为佛性。在这方面,我身上有例子可以说明,就是这个困与不困的问题,就看自己心态是什么情况,还有一个心安的问题,我说忌就把烟摆在那,这个心性的问题,想忌了彻底忌,也就忌掉了。什么习性都能改变,就看自己心态是什么。

:对,有些习性改变,有时是在特定环境之中;有一些习性呢,也就是佛性的回归。这二者有本质性的区别。

学子:师父,能给讲讲吗?

:在特定环境之中改变习性,那就是你在特定环境当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外力的作用下,但是这个不能恒久,你如果是本性的问题不解决的话,当这种外力的作用失去的情况下,你这个习性还能够回来,还能够找回来。所以也就是当你是真正地勘破这个所谓的习性的时候,你知道佛的手和驴的脚是一样的,你这个时候习性那就可有也可无了。

悟了:惟恕讲的相当好的,习性是与环境有一定关系的。我想也对,比如说:我们上班也好,在家里面也好,随时随地不抽烟都不行,找烟抽;但是呢,坐十几个小时的车,车上不可以抽烟,就不感觉要抽烟,一点都没感觉要抽烟,也有特定的环境呢。

昭谨:象师父说的,特定环境限制不可能保持持久,如果心性想忌烟,彻底忌掉那才不受环境影响呢。

悟了:师父不是早就下戒烟令了吗?师父要下戒烟令,我想没有一个要抽烟的。

:这就是外力作用下嘛。

悟了:借助于你这个外力作用啊。

:那如果是没有外力作用呢?

昭谨:师父不是说了嘛,外界环境不能保持持久嘛。

:你说现在这个持戒,持戒如果不能护戒的话,没有与护戒融合在一起的话,持戒它是在相对于持戒环境当中的持戒。那么,如果是就象刚才说的吸烟一样,在某一个特定环境里面你不能吸烟,因为你吸烟的话,你会受到外力的约束,所以你就不吸烟。你这不吸烟的动机,其实是一个利益权衡关系,你知道吸烟的损失比不吸烟要重,而且是很明显,因此,就是迫于这种外力的作用,所以你不吸烟。但是,如果一个根本戒不解决的话,一旦外力作用的因素消失以后,你觉得抽烟已经是能够满足你本身的感官需要,同时又不受外力作用,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约束的情况下,那你也照样会吸起烟来的。对不对?

弟子:对。

:如果仅仅是靠外力作用,仅仅是靠环境的话。比如有一些身体不好的,说“我戒烟了”,好像很伟大,其实他依然还存在一个利益的取舍问题,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吸烟的危害是他所承受不起的,他仅仅是在于,我吸烟了,我的身体会很糟糕,会死得很快,所以他就不得不戒烟。实际上他就是一种利益的权衡。那么,他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戒烟?那为什么要戒烟?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sky:您刚才说的持戒和护戒是要相融,是吧?

:对啊,因为你如果没有护戒的自性的话,你所有的持戒都是由于外力作用。到了你遵守某些规章、某些风俗、某些制度,你为什么会遵守?因为你知道不遵守会受到惩罚。包括你持戒,你为什么要持戒?你知道你如果破戒、坏戒的话,你要受到佛菩萨的,说是惩罚也好,或者说是失去皈依体也好。所以,这本身也是一种利益取舍关系。

sky:一切根本戒为什么说是心戒,实际上是持戒和护戒是一定要相融的,你本心自觉自愿地去做,对吧?

:所以你们现在可以讨论一下护戒和持戒的关系。持戒就是戒律和根本戒的关系,比如说现在落在具体事相,在五戒当中,虽然只有五大戒、十小戒,但是它其中也派生出很多的东西。记得我以前给你们讲过一个故事,就是说,善意的谎言算不算犯戒?因为在五规里面是不妄语,当时素喜大和尚和素圆大和尚跟我的辩论,说如果是妄语的话,本身你就是坏了皈依体,你就是破戒,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都不允许。那个时候我曾经反问过,我说,当时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来问你,木棉(袈裟)藏在什么地方,你有没有告诉他?他说,那我怎么能告诉他!这时候我问他,你没告诉他,你是不是犯戒了?他就吱吱唔唔,半天没回答我。那你们想想,这时候是告诉他犯戒,还是不告诉他犯戒?

学子:告诉他犯戒。

:不告诉他,又是打妄语了。明明在条文上已经说,打妄语本身就是犯戒啊,你明明知道,告诉他说不知道,本身就是妄语。

学子:要护戒嘛。

:从戒条来说那就是犯戒,可是你要护戒。对,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了,你就是犯戒;你不告诉他,因为这时候你是在护戒。

学子:善巧方便是不是护戒?师父。

:是一个部分。

sky:我觉得还不能叫善巧方便吧,这实际上就是——

:我不是说了,这只是代表了一层意思嘛。大家接着讨论,为什么这个时候,告诉他就犯戒了,不告诉他就是不犯戒。

悟了:我认为这个戒,有条条框框约制的戒,不是真正的戒。象我们寺庙里的和尚,有那戒条压得很紧的,不准这个、不准那个,尤其是吃荤,他到寺庙里他规规矩矩的,因为有戒律约束他了。但是他下到农村去做斋事的时候,他背后也在吃肉。这种戒,条条框框压制的戒不是心里的戒,那个戒是没有用的。

:那就是刚才所说的第一层意思嘛,就是说所谓的守戒,通常是因为外力作用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导致他必须要持戒,不持戒他要受惩罚,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当这个外部的制约环境失去的时候,能不能一如既往的持戒,这已经是第二个层次了。

到了我们的心戒,也就是一切根本戒的时候,就是当持则持,当为则为。你如果当持不持,当为不为,这个时候那就是犯戒了。因为这个时候,受戒对象已经不同了。

大家思考一下,比如说我刚才所举的例子,说了不犯戒,不说了反而犯戒。

悟了:这就是持戒和一切根本戒的区别吧?

:那肯定是这个区别啊,这里面还是一个持戒和一个护戒的关系。

sky:就是说,从心性上来讲,护戒是最为根本的。

惟恕:从持戒上来讲,他当时如果是说了,他从保持一个小我的一个所谓的清净的相,落点是落在自身不敢犯戒,自身的一个言行的相。那到护戒的时候,所护持的是正法传承,是为了众生的慧命。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是他的落点完全不一样的,作为菩萨戒来讲,他是犯戒的,他为了一个小我的一点清净相,而失去了对正法的护持。

:嗯,而这又很容易成为一些所谓的佛教徒的借口。你看现在,原来在咱们群里面就有一、两个人,学了一点经书,然后就可以狂妄。在平时,你们可以看到比比皆是的,动不动就用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留啊,什么佛在心中啊这些来做为借口,然后不守戒律,来破戒。这两者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你甚至是可以说,在某些时候,你必须要以破这个“相戒”来达到护戒,但是当条件已经不需要的情况下,你还在破,这里面就有不少人会落入这里面,混淆概念,然后以此来掩盖他自己的破戒,或者坏戒的一些行为。

所以对你们来说,你们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或者怎么样去理解何为持戒,何为护戒?持戒是在什么条件下?护戒是在什么条件下?当持戒与护戒的条件不存在,或者已经失去了,你又如何去持戒,你又如何去护戒?

惟恕:我的理解,这些问题挺多,然后思考起来就会很复杂。可是,从一个人的真心来讲,从一个人的心来讲,这几者之间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关系,无论你是持也好,护也好,你是破也好,它落在你的一个真实的心,它落在那里。比如说一个大菩萨,他为了一个正法的事业,他舍生取义也好,他破了某一些相的戒也好,那所有人明白了他的心的时候,可能谁也不会认为他是犯戒的,都会觉得他这个人,他的心是无我承载的。所以讲心的真实落在哪点上,比如说个人,他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自己在修持的过程当中,强调什么酒肉穿肠过,但是他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呢?我的体会理解就是这些复杂的关系可以落在心的真实角度,你到底那个心当时落在哪一点上,你真实的心境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说,持戒可以落在以心境而论,这心境它到底是落在哪里?当你去要突破自我习性也好,要去训练自己也好,那你就不折不扣,这是要落在你心的真实。当社会环境需要你呈现另外一种相的时候,你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那个时候你的心同样是一种真实的心境,这种心境的真实,它就是戒的本质的含义。我的体会,一切根本戒,所谓心戒,它就是一个心灵上的最真实的一个落点,就是心境的真实度上。

昭谨:惟恕的这种说法我是坚决支持的,我也是这么考虑的。关键的问题是自己的心性,是自己想不想修持。

:惟恕说的是因为心戒嘛,这本身已经是开宗明义的。刚才惟恕还说到一点,他所说的一位大菩萨,他为了要成就正法传承事业,可能他的行为有违于传统的戒律,但是社会都能理解他,都知道他是在守戒。那么反过来,一位大菩萨,他为了正法传承,为了一大藏教,甚至为了去拯救生灵,他的行为其实是在护戒,而这个时候,恰恰全社会都在认为他在破戒,那你该怎么办?

惟恕:那就是天知地知,这种修行本身就不是去在人世间获得一些鲜花与掌声,他本身这种内心的正义是天知地知的。我觉得修行人他这种正气,他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天地正气的基础上,我是这样看的。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在这种外部环境下,能不能护戒,能不能一如既往的护下去?先不要说你会上祭台,但是恐怕你会在很长时候,你会背着一个什么破戒啦,什么大魔头啦等等的骂名,不仅是社会,甚至连佛门都会这样认为你,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何为心戒了。

你们现在看啊,在世面上,在寺庙上,包括在社会上,所谓的规章制度,所谓的法律法规,所谓的戒品,你们可以稍微的去留意观察一下,这些一但失去了外部的制约,几乎这些所谓的戒通通没有,通通不存在。

辅阙:那他将会变本加厉的破戒。

:对,所以这就是心和相的区别了,这就是持戒和护戒的问题,这就是守法和护法的关系。

所以说咱们现在,比如在社会上说,要做一个守法公民。守法,其实任何人他都必须守法的,因为不守法他要受惩罚。那么咱们社会上不会有人提出你要护法?每个人,他的第一个前提是他要维护法律尊严,你要护法。护法往往是要付出比守法更大的代价,因为守法往往是有了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人们不得不去遵守。这个护法是要在外部环境失去制约的情况下,你还必须要去维护这个法的尊严,要去贯彻法的实施,这个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辅阙:师父,我理解啊,相戒或者持戒呢,是一种规范自身的一个过程,这里面本身是我来持;而护戒的过程呢,根本一点是无我的,因为一个人能自觉做到护法的时候,他能护戒的时候,他已经契入这个法度,才能来护这个戒,护这个法,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从相戒到心戒的过程,也是一个修持过程的次第,一个认知的过程。

惟恕:对,我刚才听师父讲的,我就明白这么一点,就是说持戒,比如说拿社会上守法来讲,他是从自身的安危、自身的利益攸关的角度,他去被动的去守一些法。因为不守法的话,他将受到惩罚,或者说守法他将得到利益,他是从自身的安危、自身的利益攸关。而护法,完全离开自身了,他维护的是法的庄严,从人世间的法律。如果到法门的正法庄严的话,也是是同样的道理。从持戒和护戒,也可以对应守法和护法,他的落点一个是跟自已的利益有关,而这个护法是立足在一个法性的庄严上。

辅阙:当一个人在护法的时候他在持,他能出来护这个戒时,这个时候他不会因为社会,或者世人对他的行为的不解,他的内心没有任何的挂碍,因为他这时已经同法度相融了,他护的是法,持的是心戒。

惟恕:对的,他在护法的同时,他实际上已经是放下了自己的安危得失了,他护持的是一个法了。而持戒的本身,他还是落在自身的安危计较上,利益计较上。这两者有天壤之不同。

惟钧: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

惟恕:护法的境界是无我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安危得失,自己的利益得失是放下的,他是维护法的庄严。

sky:我理解,他是守法的时候有一个标准,不管他是根本的标准,还是世俗的法律法规的标准,是大家往这个标准去靠齐;而这个护法呢,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是法的体现了。

辅阙:对的,他和法是一体的,所以他也不会因为别人对他的行为本身,对他的理解不理解而放弃对法的护持,他和法是一体的,他是无我的。所以他护法的同时,他即是在守心戒。我的理解。

惟恕:对,我就进一步联想到,如果华藏人只是一个持戒、守戒的这样一个水平,要想自圆佛果,这个佛果是圆不了的。他必须经历护法的过程,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法的世界,融入到一个事业当中去,那么在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化为一个更大的生命,或者整体的生命当中去,这时候才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能真正成就一个圆满的果实。

昭谨:是这样的,我说就是一个小我和无我的问题。护法是无我的表现,持戒是还有为了我个人的利益而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象惟恕说的那样,如果光是持戒,咱们不可能达到觉行圆满。

:今晚我是很欣慰的,作为宗门弟子应该理解、应该明了何为持戒,何为护戒。所以你们一些人给出的答案,也不枉费我十几年、二十几年对你们的培养。

因为在现实上,尤其是修持人很容易去混淆这个概念,也有一大部分人是有意故意混淆这个概念。当持戒的时候,他在讲方便;当需要他无畏的时候,他在讲清静,在讲持戒。所以就导致现在,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没有佛教,当然也没有宗教。正因为世人,或者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留给人太大的取舍空间,留给人太大的似是而非的自我开脱的语言条件,包括环境。

所以,我走了这二十年,我受到了无数的非难,遭到了无数的诽谤,遭到了无数的不理解,遭到了无数的迫害。走到今天,其实你们有很多人和我并肩走在一起,走到今天。那你们想一想啊,咱们如果是持的不是心戒,如果不是护戒,那我们可以找很多很多的理由使自己安逸,使自己放弃护戒,以免遭磨难,而且是不用我们去找,这个社会和环境它自然会给你找,让你放弃护法,然后使自己去免于磨难。

正因为我们始终持的就是心戒,一大藏教的护戒,这个时候呢,刚才辅阙、惟恕所讲的,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一旦护戒,你已经没有因为“我”,才要去守什么什么的,不是的,他已经没有我了,用我们俗话说,已经是把自己置之生死度外了,他就只能是舍我其谁。

所以我刚才说的,你在护戒,你在护持的是一大藏教,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全社会都不理解你,全社会都在骂你,你能不能去护?这个不是靠嘴巴里面可以讲的,不是靠你能够吹出来的。所以作为宗门弟子啊,你们有这个清醒的头脑,至少说你们修持的见地已经融入了你们该融入的次第了,这样的话,我为什么说感到非常的欣慰,是这样的。

因为你反观,现在不管是在俗世间也好,不管是在佛门也好,有太多太多的人,该他去无畏承载的时候,他会跟你讲修持是修自己,要清静,要随缘。哼,那么当他处在安逸的状态的时候,他就来一句佛在心中留,酒肉穿肠过,太多太多太多,我这入世二十年见的太多太多,见到自己无语。所以一个人趟开一条血路,欣慰的是我带出了你们。

你们想想啊,当时我十九岁的时候是被逐出师门的,那也正因为我在护戒,他们说我在坏戒,是在破戒,所以我十九岁被逐出师门,那就是从河南嵩山,一步一步走回广东惠来,走回家去,那时候我都不会回头。那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因为祖庭对你的不接纳,一但祖庭认为你是离经叛道,那么也就意味着社会认为你离经叛道,因为首先宗庭已经不承认你了嘛。那个时候我就背着全社会的唾骂,要背着全社会对我的非难,但是这时候我依然是义无反顾,一步一步走回老家,一年以后他们才认为,哦,你确实是这样,才回来。

那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碰碰磕磕当中,但依然是在任何情况下,依然是我们在无我护戒,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这两天看到了我的以前曾经的学生,因为他所想象的,对我的不理解,因为某些人对他的一些做法,对他提出了批评。啊,这个时候开始就不得了了,就自己要怎么样怎么样了。你想想,哎呀,你连这口气你都吞不下去,你还修什么?修持那是大丈夫之所为啊,何况又不是委屈了你,又不是冤枉了你,何况你确实是犯了这么大的毛病,何况是轻描淡写的稍微说了一句,说了你两句,你就那么大的嗔慢心,那么大的嗔恨心?那你还修什么修啊?若是换在我们身上,面对着功名利禄,面对着一切的诱惑,面对着生死的考验,我们依然一往如故,是一个火坑,我们还是微笑地跳下去;是一个地狱,咱们还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还是毅然决然地进去。那修持就是这样的,那就不是玩花招掉花枪的。

所以持戒、护戒,你平时,我强调你平时该哭的哭、该笑的笑,该玩的玩、该乐的乐,当然,本戒你不能犯。当你需要去护戒的时候,那有什么可以不放下的?我在前段时间,在给悟蓝法号的时候,不是说一句嘛,入我门尽受磨难,你们干嘛呢?你们又何苦?其实呢,真的入我门尽受磨难,因为我们不是在毗盧界,不是在极乐界,不是在灵山,我们在五浊恶世当中。在五浊恶世当中,你要去做一股清流,那注定你这一路是不好走的,但是你这一路也会无愧于你这此生的!

 

 

(根据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发表回复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