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觉学《宗门品》之七——五位君臣(三)(2012-12-31)

 

觉学《宗门品》之七——五位君臣(三)

2011年7月11日

师:昨天我们讲到了曹洞五君臣当中的第三颂,即是“正中来”。“正中来”,证法身证法。其实到了曹洞五君臣第三颂的时候,已经是走完了整个祖师禅的过程。进入了第三颂,进入了“正中来”体悟,也即是意味着你已经证得八地以上果位,已经通宗第三关。这个时候,你已经是获得了金刚不动地,获得了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境。但是你在未进入灭度之前,你依然是凡身,你依然受制于四大,依然受制于众生业力,依然存在着累世的痕迹。

从进入了第三颂,咱们来回顾一下禅宗历代祖师,祂们经历的涅槃境。从释迦牟尼到菩提达摩,这每一位的佛菩萨祂们的涅槃境,也就是祂们灭度的时候,都是呈现出有余涅槃相,也都是不敌累世和众生的业障业力所牵。祂们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法度向世人施展出祂们这个灭度的景象?祂们为什么会不即身虹化?为什么不如来如去?这是因为诸佛菩萨祂不违世,也就是不违背世相,不违背世法的体现。

当然,释迦牟尼示以众人的涅槃相,虽然是(未)坐莲台,进入了涅槃,虽然是祂的真身也经过了虹化,乃至于每一代祖师,到了达摩第二十八祖,记载祂们都是给世人呈现出涅槃相以后,给世人呈现出有余涅槃,而且留下了祂的佛舍利以后,祂又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时机,机缘巧合的时间,呈现出祂不生不灭的三身合一。就有如释迦牟尼,祂在座上无余涅槃,当时依照印度佛法,其实是尼泊尔佛法,也是进行了火化。可是九天以后,在接近要火化的时候,人们发现了释迦牟尼的首徒,从外面云游得知释迦牟尼进入涅槃,匆匆地返回到了释迦牟尼的灵柩处,正在灵柩的前面向释迦牟尼顶礼的时候,释迦牟尼伸出了两只脚来看;以至于虹化以后,释迦牟尼亲自把祂的另外一位弟子,这个佛讳这里不提,大家都知道的,把他送到了鸡足山,进入了楞严大定,那么作为这位释迦牟尼的这位弟子,时至今日,依然在云南鸡足山入定。

前面咱们讲到了菩提达摩,祂在嵩山,也是在少林寺圆寂以后,少林寺把祂安葬于少室山。六年以后,有一位在少林寺煮饭的行者,因为六年前他的母亲去世,所以他回家奔丧,完毕以后回到少林寺,在途中遇到了达摩,拿着一个禅杖,禅杖的上面悬着一只草鞋。这位行者请问达摩祖师:想到哪里去?达摩祖师跟他说:我要往西而去。随后,他和达摩祖师各自分道扬镳。以至于他回到了少林寺以后,他向少林寺的僧众提起,在偃师不远的地方遇到了达摩。可是所有的僧人都跟他说,达摩祖师六年前已经圆寂了,你又怎么可能遇到达摩呢?那么,这位行者就绘声绘色地把这个经历告诉了众人,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时候,上报朝廷,朝廷在派出了有关方面的可以鉴证的人士,从朝廷到佛门,集聚在达摩祖师的墓地,那时候还没有灵堂,在墓地旁边开棺,打开达摩祖师的棺木发现,里面只剩一只草鞋,达摩祖师所谓的“遗体”和另外的一只草鞋不见踪影。这个时候,只履西归的典故是由此而生,只履西归就是达摩只履西归。

所以,在每代的佛菩萨示涅槃境的时候,由于种种的机缘,呈现出都是有余涅槃境,也即是说,在凡俗间修证、修持的人间佛法,它会呈现出不违世法,但是,同时体现出佛法的空灵、空明的不来不去的涅槃境。

由此说来,在曹洞的五君臣当中,阐述到了“正中来”,其实已经是,当你修持到破了牢关,已经是可以达到了这个次第。那么在破牢关,达到这个次第以后,依然存在一个悟后起修,真身圆满,也即是即身成就。

这个时候呢,就说到了五君臣当中的第四颂“兼中至”。第四颂称之为大机大用,这就是进入了秘密禅。“兼中至”同样有三句话,这三句话是:

两刃交锋不须嫌,

好手犹如火里莲,

宛然自有志冲天。

在“兼中至”当中有这三句话,它说明的是:一是说就位,就是说,你这个时候可以回归你的法位,第一是就位;第二是就身,回归你的法位的时候,你可以三身合一、三身相应,所以这个时候是身位齐彰,身与位都完完全全地能够彰显出来,叫身位齐彰。也就是说,你到这个时候,第一,你可以就位,法身就位;第二,可以就身,可以三身合一、三身启用,这个时候身位齐彰。

再有一个体现,“兼中至”体现的再有一个是“正既来偏,偏必兼正。”这句话大家也要认真地去领会的。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第一句所谓的“正既来偏”,是一切一切所谓的正就位和所谓的正,它们都是在一个入口处和入手处体现出来的,而任何的正知正见,包括正理,包括正法,它都不是完完全全的以“正”呈现,它都是在你的入手处和入眼处,在起手处,在以点带入,都是从旁门而进,直达究竟。因为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即心即法,所谓的一究竟。这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样的,任何一件事物,它的原初、续发,乃至于最后的结果,它都不会是这件事情一开始、一开宗就呈现出一个原原本本的、四四方方的、方方正正的规律出来,让你去走,也不会,也不可能,也不应该。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意味着这个事情已经是结果。那么任何事相,包括了空性、法性,它都是正来偏境,都是从“旁门”而进,直达登堂。

这里边所体现的是,在修持上,既是禅门的修持者,当破完最后的牢关以后,他所走的、所遵循的一切的一切,他的起手投眼,他都是在不经意当中,看似非常偶然,看似非常平实,看似非常随意当中,以偏而入,体现出了正等正觉。他在广行六度,他在十方普法,都不会是依照人们所认知的任何的,或者是约定成俗的所谓认定的,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仪式,要有什么样的规仪,要有什么样的约定成俗的方法、约定成俗的手段,这些都不存在,因为这些过程对祂来说,都是没意义的,都是从偏而进,祂都是在不经意当中起手眼。这个不经意的手眼,即是救苦救难,遍济四方。这就是“正既来偏”。

“偏必兼正”这句话是怎么说呢?祂看似不经意的,不遵循所谓的约定成俗的世俗的认知,比如说现在要有一个大法会,它要具备什么什么法器呀,什么规仪啦,什么顶礼啦,寺院啦,什么三宝啦,这些一切一切的过程对祂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他不需要,也没必要,此其一。

其二,祂在主持法度的时候,虽然是在不经意当中起手眼,虽然是以偏而进,但是祂这个“偏”必肯定是“正”的。也即是说,祂所谓的这个偏,它绝对不会去背离世法,也不会去背离正法。它恰恰体现的是世法与佛法的兼备,即体现了佛法的森严和神圣,又体现了世法的普适与方便。所以祂随意的,随意起手眼,轻易当中,自然当中,举手投足之间,祂绝对是循规,绝对不违世法,同时祂也不违正法。这就是“偏必兼正”。

所以世人在修持上,可以从这里(看到),我们以前在大忏法坛的时候,《论菩萨戒品》其中就有稍微地点到这一点,祂的一切的行为都是如法的。这个如法,祂既不违世法,又不违佛法,祂都是究竟的。所以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彼我之间,这个彼是指泛泛的所有的以祂而论,祂或者他们,彼我之间、彼我相间,可以互用,横纵都是无我不我。

这个时候,你会看到佛菩萨祂一天到晚没有什么事,可是呢,周围的人,包括祂周围的,包括祂所要做的事情,祂不行自至,不事自理,不言自晓。也就是说,人们在做的其实正是祂想要人们做的,而祂并不需要去说,要别人去做。这就是众为佛用,这个时候就如火莲如水,如火中生莲,莲花依然吐艳,没有丝毫的损坏。到了这个境界以后,才可以说你已经进入了禅定三昧,你已经是通透法身,达到了大机大用,达到了无相无形,达到了无我而无不我。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是不能够去忽略的,这个时候是真正地体现出法印三昧如子如母,施者和受者都是起心对机,施者拈花,受者微笑,不可言说,不立文字。因为说与字都不能去摆脱世俗的约定成俗的认知,都不足以去说明和论知这个大机大用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说多一句其实就是造业,因为是多余的,说多一句你会使受者起分别心,起分别念,导致受者无法去纵横互用。所以这个时候,说多了一句其实就是造业。你知道,所谓想要知道什么,其实你是妄心分别。

这个时候,你们看一些禅宗公案,很多高僧大德到了这个境地,他几乎直至到他进入了灭度,他几乎就不看经书,也几乎不上佛殿,几乎就没有法事,几乎就不念经,甚至是几乎就不理发,他就不换衣。因为这个时候,任何的多余的添加都毫无意义,反而会成为累赘。尤其在这个时候,牢关已破,大用未起。这个时候上师的接引,决定了你的生命圆满与否。而上师的接引,恰恰就是体现出我刚才所说的施者拈花,受者微笑,就是心印相传,以心传心,不弃六耳。到了这个境界就无处不现身,因为无我不我,这个时候就称之为透出法身,这个机和用就自然呈现出来。

所以修持到这个时候,你才是知道,这个渗漏是什么事,玄要是什么用。所谓渗漏,就是一切事相的有余有漏,渗就是渗亏,是一个究竟,是一个什么事情。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洞察了知缘起性空。也惟有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玄要究竟是怎么用的。何谓玄?何谓禅?何谓真?何谓假?到这个时候,就是到了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可能大家听起来有点意外,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反而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因为这个时候,真假维系在你自身的大机大用之中。可以用一个很通俗简单的比喻,这件事情你认为是真的,那么它肯定就是真的;这件事情你认为它是假的,那么它肯定就是假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言出即法,你已经是心罗万象,心造万物,这个时候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空就是空,有就是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才能够谈到什么叫真实不虚、了了分明,你的法身光明都是在大机大用之中,可以活泼妙用,可以活泼妙化,可以催枯拉朽,可以使丝毫的微尘纤尘荡尽清明,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任何的彰显。

到这个时候呢,一切众生的根基你都知晓,你通一切的教法,也即是说,你通达了宗、教的妙机,你能够当机而用,你能够密契无间,你能够智慧如流,就真正体现出了性光圆照,所以自然而然,在你的随意中,起手眼当中,自然而然的你时时刻刻地都在加持、加被众生得到三昧的受用。这个时候称之为相逢执止,当下即证本来,所有的万象顿空即安然得入。这是通宗第四关。

第四关叫秘密禅关。至于怎么样秘密,怎么样禅,那就是在秘密禅当中的施者和受者,拈花与微笑之中,心印相传之中,心印相授之中,不立文字,无需文字。当然,机法也不可论,也不可说。所以刚才所说的是秘密禅,也是通宗第四关。

把通宗第四关,也就是曹洞五君臣当中的第四颂,它的妙用跟大家作了一个阐述。这里面留了一大部分,那就是所谓的禅机。这里跟你们说,你们也不能受用,跟你们说是多余,你们反而要去分别。当你到了这一天,你自然而然能够获得佛菩萨,自然而然能够获得上师的秘印相授。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意味着即身成就。这就是“兼中至”。

好,现在稍事休息几分钟。

1May 02:41:33

恭请上师休息

12841 02:49:25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曹洞五君臣的第五颂,也就是最后一颂,称为“兼中到”。“兼中到”同样有三句话,这三句话是:

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

折合归来炭里坐。

“不落有无谁敢和”,它的意思是说祂已经不落一相,已经不落一境。因为开宗明义的第一句是“不落有无谁敢和”,这个时候法位法身俱显,也俱应,法位法身随显随缘,顺缘而显,顺缘而应,山河大地、一花一木无不是我,无不是法身。这个时候惟有正偏即,因为是“兼中到”,这个“兼中”是体现出的偏和正和中都俱到,就是不落于正偏中,没有任何踪迹,也不落于有无,直至于还源合本,这个时候就是究竟涅槃境。

诸佛在十方三世的世界时时宣和妙音,随缘随现众生万相,虽然在不同的时空呈现出了不同的时间维度,但是诸佛在十方三世的时空当中,如如本原,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如果有生灭和增减,都是在随缘而现,随缘而隐,时隐时现当中,所以这个时候是恒驻光明,究竟涅槃,自然也就见者得悟,见者得度。只要有缘众生能够依佛的光耀,能够起大忏心,能够起正精进,那么就见者得悟。虽然佛光普照,但是了无痕迹。

修持达到这个次第,达到“兼中到”的次第,称之为圆明究竟。这个时候报身已经圆满,功和位都可以随缘随现。这个时候祂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方世界,而在尽虚空遍法界当中,能够起无边大用,能够示现出无量刹法印,能够如来如去,了无痕迹,此时就是可以进入的究竟涅槃,可以达到圆明究竟,可以契入如来如去的佛果。

这个时候,第五颂,圆明究竟即是通宗的第五关。但是这里并没有任何关可破,因为牢关早已经破了。了无边际的虚空法界了了分明,没有任何的障碍,一切的一切都在无我当中体现,都在圆明寂照当中无处不妙用。这个时候所有的禅、密、净,都通通地随机妙用,随手相应。这个时候所有的法印,所有的教与宗都可以启用,都可以顺随于众生的不同根器,而施以不同的度化。

这时候正总持称为法轮重转。一切一切都是方便说法,一切一切都是正法,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究竟,它不正也不斜,也不偏,也不中,都是契合于当下妙用。请大家留意“当下妙用”。顺随于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根器,施以不同的教化,恒顺于众生的缘起。

这个时候,我们所以说“道不远人、唯人自远。”在这里可以体现出来,这就是“佛在心中”。因为“道不远人”,佛不在天边,佛不在西方,佛也不在东方,佛不在他方,佛在心中。这叫“道不远人”。“唯人自远”,是你自己不认本来面目,是你自己舍真求假、舍近求远、舍本求末。

这个时候,一切一切的众生都可以得到妙化,都可以得到了救度;这个时候法轮常转;这个时候称之为“佛在人间”。唯有达到这个时候,才能够呈现出诸佛菩萨自无量劫以来恒久相依,恒久相随,“娑婆国中同说法,十方三界尽相同”。

曹洞五君臣阐述到此已经无需再增添任何的语言。曹洞祖师们通过祂们自身炼出铁中血,证出火中莲,祂们无边无际的大慈大悲,换得了启用众生的妙法,换得了众生有了希望,也换来了六道的清明,虚空的永恒。

至此,曹洞五君臣宣讲至此。感谢诸位!

(师放佛乐:回向文)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师:今天就到此,下面大家可以随意。

渴望 03:11:53

尽形寿顶礼供养毗卢遮那法身佛!

顶礼十方十世诸佛菩萨摩诃萨!

顶礼禅门曹洞历代祖师!

南無华藏!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版权所有,转贴、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