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03日 —— 三际托空

1sky 02:03:22

今晚参学话题:如何参学。

3萱琪 02:07:04

渴望 04:25:01

小僧认为这种“参禅”形式很虚假,在相互对错及各执枝叶之中,诸位除了熬夜和相互表白之中能得到什么?对悟性甚至明理有助吗?建议诸位在参学中多提自已在修持中的盲区,以求同修勘正!而不是交流家长里短及工作琐碎。感犯之处敬请原谅!阿弥陀佛!

……

常乐我净 03:01:05

一己之见:供参考:俗话:拳打千遍自然熟!身为禅学心法觉学学子,上师最初所受《心经》、初禅等入门方法,实为根本大法、方便法、秘法……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技术方法,又是直接受益,是成果果地。

一个小小建议:无论初学、既学,是否自问:读过多少遍?修过多少遍?心“念”多少遍?“悟出”什么?若能实实在在地“念过去”千遍、万遍《心经》(无论念几年);“念过去”万遍、数万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是否能够参出其中的味道——“其义自现”——若果下到了功夫,应该会得到了“有意参”、“无意参”的法味,自己为自觉觉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无住:这段时间我心中有个纠结,有个挂碍,白天要上班做家务,夜间参学,打坐就坚持不下来。同修让我不执着,但我觉得打坐也很重要,打坐的挂碍放不下,请同修帮助解惑。无论是周易还是参学我都不想错过,因为我刚入门,希望更多了解佛理。白天抽空看法理时盘腿,晚上还是需要休息,这个过程如果不打坐就很纠结。我特别看重打坐。

辅明:我给你个建议,师父讲三禅,打坐是很重要的,刚入门的打坐是必须的。你心里有挂碍,我觉得就更应该打。你说打坐会影响参学的时间,时间自己是可以调配。不要说一方面纠结着,一方面又不去一件事情,我觉得现在去谈放下还为时过早,还是要去做。我觉得你打坐呢,我不知道你打坐现在多长时间,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可以正常按照对新弟子的要求,每天按时的打坐,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在这个参学的过程当中,时间是可以调配的。我是这个建议。但是你赶上哪一天师父开示、讲课,那就一天不打坐,我相信你也不会有挂碍吧?

无住:那肯定的。

12841 03:40:04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pdf

师:好像几天没有跟大家讲课了,今天我是参与你们的参禅。最近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就相关的一些修持的见地或者是见解,都在讨论,或者说在参禅。今天收到永孝和永既的小窗,给我反映了一些问题,所以今天咱们就继续参禅。

这么长时间以来,大家对参禅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但是一个共性的理解应该是,参禅参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停留在一种语言表述,或者是在思维模式上去向外求,而不是向里参。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比如说,大家经常都是在相互的交流当中,以对方所提出的议题,或者是以对方所抛出来的话头,进行契入,来参。那参来参去,更多的是参到这个事情的是与非、对与错,好像参与者在过程当中,对自身进入内心的切要恐怕少一些;很多时候应该都是在第六识之中,在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范畴进行的参悟,或者是进行的参学。

其实,参禅或者是学佛,如果一直在这个六识去打转的话,那是无法成智的,这个是可以铁断的!因为你充其量,就是说你能够雄辩,你对于这个理论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可能会越来越好,而且你在参悟和辩论的过程当中,可能你会越来越进入了这个雄辩的阶段;或者是在理上,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明理的过程。也就是说,参禅或者是修持学佛,如果是一直停留在六根尘和六根识当中去打转的话,大家没办法契入心性的,也没办法去转识为智的。所以说严重一点的话,连学佛,连佛是什么样子、什么影子你都见不到。

这里跟大家讲一个,参禅是真正要透托什么?叫三际之心,透托三际之心。

师:对,有没有谁知道或者理解什么是三际之心?

无了:是不是过去、未来、现在三际呀?

师: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那么你看啊,大家可以想象,真正的契禅,契入了这个禅机妙要是要托透三际之心的。这个三际之心就包括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在这个意义上,你们想想参禅是不是要依靠这个是非、对错、你我他的这种来进行辩论,或者是拉家常?这些是必不可少,但是它是一个形式,就是一个手指。所以,大家在参禅,千万千万要记住的就是,你要去理悟这个语言背后的东西,这是第一个“入相”。第二,就是要“三际托空”。

12841 03:47:29

托空

师:“三际托空”,在禅门的修持当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法要,三际托空。在参禅当中,我们以前在山里面师兄弟参悟,包括后来我到过很多地方、很多丛里面去参加了一些禅堂的参禅。那么,谁都是会说,也都明白三际托空,首先知道这个术语,知道这个名相,大家都知道三际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三际托空嘛,用简单的比喻就是身心都能够去空寂。你们说说,身心能够完全空寂吗?所以参禅参到这里,你就会发现,哦,是个“铁馒头”,你无从下口,也无从下手了。

三际托空简单来说就是身心空寂,那如果身心空寂了,你又参什么禅呢?又谁在参禅?又有这个参禅的必要吗?参禅参到这个禅境,通常就是望而却步了,或者是一辈子在这个所谓的三际托空当中去打转。不知谁能够理解,或者是讲一讲三际托空,既然是三际托空,那就意味着身心要空寂,那既然身心空寂,为什么要参禅呢?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参?如何去参?谁在参?这块如果是悟透了,那就已经是摸到边了,就算是已经入门了。有谁能够领悟?讲一讲。

无住:师父好,我现在的感悟就是需要的时候就要参。谁在参呢?就是心在参,本性在参。

隐明 03:51:00

师,可否理解为:参是合的过程?

师:参呢,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叫“吹汤见米”。吹汤见米就是说,咱们端了一碗米粥,然后用嘴巴来吹开上面的这层汤水,把它吹开,因为它盖住的话,你见不到米,必须是吹开了汤,你才能见到米。也就是,你必须拨开这个相才能够看到理,所以不能不参,也不得不参。但是参呢,它就相当于吹汤见米一样,它是为了契入你的这个话头的背后,话头真正的内涵,话头的禅机。这个时候,它有一个内外之别,有一个“核出”和“契入”的分别。

所谓的何出、契入,那就是说,你看第一步,咱们要三际托空,三心要寂空,但是,如果是你单方面去理解三际皆空,既然你达到了这个境界,你就没必要参禅;你在参禅当中,你就肯定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在参禅的过程当中,你达到和没达到,也都在这个境界当中。所以这个过程无非就是吹汤见米,无非就是这样。

你们想想啊,在你们这几天的参禅的过程当中,更注重一种参的形式。这个人说说,然后主持人点名,他没话可说,你也非让他说;或者你本身就没话,你为了表现一下,你也非得说出一番,你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话,可能你说话,说完以后你忘了,人家再问你的话,估计你也回答不出来。

隐明 03:53:27

被发言了

师:对,被发言了。这种参禅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会把自己绕进去,而且到最后你会一无所得,你什么都得不到。就在这里等于锻炼你说话的勇气似地,走出来,只要是说话,那就走出了一大步了。确实是,但是你不能老是为了要说话而说话,为了要参禅而参禅。所以,这是一个极端。

另外一个极端,在三际托空当中,他在理解三际托空,既然是三际托空,那三心都是寂静的,那就冷禅吧,或者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明明这句话应该可以全说出来的,他给你说一半,或者让别人去悟去。这又是落入了另外一个极端。

其实这个吹汤见米,它这个参禅过程当中就是,你不管是用任何的方法,包括参话头、参意境,包括禅虑,它都是说,让你去看清楚你这个碗里边究竟有几粒米,看到了多少,你得到的就是多少了。

石上松风 03:54:54

 

pastedGraphic_2.pdf 顶礼上师pastedGraphic_3.pdf恭请上师开示:吹汤见米,是舍事入理的意思吗?

师:石上松风,这个吹汤见米实际上的倒过来的,是背理就事的过程,他不去在乎于你说什么,不去在乎于你说话的声音的高与低,不在乎你说话的这个道理的对与错;而在于的是,你当时参悟的时候,说话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然后,以这种心境,契入你的心境。

辅明 03:56:30

背理就事

师:是的。因为你看,其实舍事入理,它还依然在这个意识的范畴里面;背理就事,它已经是不在一个意识的范畴里面了。因为舍事入理,它强调的是一个理当中的同融;而背理就事,它已经是抛开了理相,它直接直达他这个理的背后的什么事情,就是理背后的因,也就是内因。它已经是两个概念。

这个时候,我自身的体会啊,我当时契入的这一刹那,其实如果用语言来表述是很苍白的。如果说有谁说,来跟你描述他开悟的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他就是说一百年,他也没办法把这个感受去让你去感受到。比如说我在喝一杯水,我跟你说这个水热,你听了,你也就听了,你知道在你的认知当中曾经热过的那种回味,或者是那种记忆;而你没办法和我当时喝水的那种感觉去领略的,你领略不到的。

但是总的来说,当进入到三际托空的时候,是用——,我当时的感受是大惊小怪,真的。大惊小怪就是,怎么能这样呢?怎么可以这样?因为对于这个事理的认知,它一下子给你,完完全全给你颠覆得一塌糊涂。所以,在你以往的认知当中是方的,它这个时候它是扁的;以往的认知当中它是山,可是到这个时候它就是雾,它就不是山;在你认知当中这个墙壁它是障碍的,但是在实际上呢,它是空的,你可以穿来穿去。反过来说,你觉得空气是可以通透的,但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空气是实的,你明明看到了,透的就是空空的,一个空旷,可是你一步都迈不过去。这个时候,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第一步,还早着呢,这才是第一步!

参禅,咱们这个三禅同融当中,刚才有一位说没时间打坐,或者是参禅重要还是打坐重要?其实你如果不打坐的话,你领略不到参禅的,因为你没有自身的性悟,你在理悟阶段永远在于明白道理,仅此而已;或者严格说,你连道理都不明白,因为那是听别人说的,别人也是听别人说的。你只有在打坐当中才能够领略到你自身生物功能的变化,然后,你真正地能够体会到你这个心受的过程。比如我刚才所说的三际托空,见山非山,见水非水,这是你要切身地去体会,通过这个禅定的过程当中,去体会到那种境界。否则的话,人家怎么说,或者你怎么说,你都没办法进入这个境界的,因为你没有领略到。就像我刚才跟你所说的,我跟你说了,哎,这杯水我喝得很烫。但我当时那种烫的感受,你是没办法去感受的,你只能是听到而已,而你最多就是以你以往的经历,喝水被烫着了,那个经历、那个回忆,可是那个回忆已经是很淡了。

石上松风 04:00:53

感觉这修行越来越难了pastedGraphic_4.pdf

无住 04:01:47

感恩师父开示!pastedGraphic_5.pdf

师:所以,修行不是越来越难,修行是越来越容易。契入是难的,你一旦契入了,那就越来越容易了。这个“契入”其实就是一种舍弃,最关键的就是一种舍弃,就是自我认知的一种舍弃,这个是最关键的。因为咱们作为一个人,体现出的时时都不自在,生活在这个环境,你受这个空间事相的制约,受这个四大的制约,所以就形成你自我的这种身心感受,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直接地决定你的内外;随着你的生活经历越丰富,你的体验过程也将是越深刻。这个时候,这是障碍,这对参禅来说是一个障碍。

所以每一个人,他都会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这就是四大不调。参禅的第一个需要去穿越过去的。十几年前,你们有些师兄弟进入了法坛的修持,他有一些经历了四大分离。而从参禅理解来说,四大分离,地水火风分离,人就死了。其实他当时的感受就是,四大分离是让你真切的去体会到你的身体和你的思维是分家的,它不是一回事;然后,你再进一步的体会到,你的身体和你的思维是合一的。这是参禅的第二步。

你们想象一下,有谁能够说,他的身体和他的思维是合一的?说现在你肚子疼,你的思维在想你别疼,可是它依然还是疼的;或者是你想从这个高山飞出去,思维,有时候在做梦时可能会飞翔,但是你的身体和你的思维是分家的,这就是受六根尘、六根障的制约,形成你自己的自我认知。因为你的自我认知,决定你自身所能够去呈现出来的这个生命状态,而往往就是由于你的认知,你认为就是这样的,那么就决定你的生命状态。而反过来说,你的生命状态决定你对于这个事理的认知。参禅如果是停留在这里,依然你是走不过去的。当你明白了这个三际托空的道理以后,明白了这个吹汤见米以后,你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入禅了。

其实不仅仅是参禅,在整个虚空界当中,也包括了任何宗教的修持方法,他只要是进入了“人格宇宙化”的感受过程,那都通通的绕不过三际托空,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不管是基督教,只要你真正的要去达到人与神的合一,也就是说是人格宇宙化的持证,那么,你都绕不过去三际托空的。

如果你没办法去契入三际托空,那么你永远是进不了的,你顶多是一个聪明人。但是聪明人往往也是一个糊涂人,聪明人他会自以为是,他拒绝他未知领域的东西,以已知去否定未知。聪明人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事相,他看这个人说了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者是以往的经历,由此来判断、来断定好与坏,然后来进行取舍,这就是聪明人;或者是,他认为不上当,这就是聪明人。但往往聪明人也是最糊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拒绝他未知的东西。

所以你只要不能够去契入和勘破三际托空,你就会就落在这个事相当中,你就会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参禅,你参得再好,你说的再好听,说得天花乱坠,你也只能是会说理。用咱们俗话说,你也只能是一个鹦鹉禅,连狐狸禅你都摸不到边。

当然,大家并不是处于这种现象上,只不过今天要跟大家讲这些,就是说要明白参禅本身。因为你们一直在讲有义参和无义参,可是你会不知不觉的,只要一开始一开头,不知不觉的,你就会很本能地以你的思维习惯和你的表述习惯去参禅,其实就是去说理,然后陷入其中不自知。这个时候呢,那就不是参禅了,那就是你在作报告。

这是一个心念的转换过程,一念之中可以去回身的。这个三际托空,再重复一遍,三际托空的原则,实际上如果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的话,它是使人的这个心理意识,首先是你的心理意识要归于宁静。你当主持人也好,你在参禅也好,你在对某个禅机、对某个境界进行分享也好,切忌的,第一,你不能先入为主;第二,你不能自以为是。

如果你先入为主,你就会以自身曾经领略过,或者感受过的认知,你会迫不及待地去亮出你的认知,然后去否定别人的认知,或者是很喜欢去纠正别人的认知,对别人表扬一番,或者是对别人批评一番。以你以往的经验作为参照系,这就是先入为主,这是参禅的一个最致命的。如果你落在这个套路当中,你会有进步,但是你会发现你的口才和你的分辨,或者再说实际,你的狡辩能力、胡搅蛮缠能力会越来越如鱼得水,越来越好。

所以,为什么说第一步你要宁静,这个宁静就是在你自身当中,你对对方的这个感悟,对对方的这个话头不能够先入为主,不能够以你自身的经验和以你自身曾经的感受,去给对方论是非对错;但又不是说不能去给对方论是非对错,可以,只不过是后者,就是你以这个宁静之心,直接地去契入、去勘入对方这个话头背后的是什么意思,也就说穿了,对方在想什么?对方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你唯有宁静了,你才能够去体验。所以,这就是三际托空的第一个原则,参禅是宁静。

他不能够借助于任何强为的外在形式。比如说,这个人他刚好听到某位同修的一句话,他正在感悟,或者他已经开悟,或者正处于开悟之间,你这个时候非要强迫人家无病呻吟来说两句,然后,这个点名、那个点名,说完以后,你还对他评价评论一番,其实你会打破人家这个禅境的。

以前跟你们讲过我们师兄弟参禅,有时候就是坐在那里,他瞪着我,我瞪着他,然后谁都没说话。其实,我们在不言不语当中可以领略到,好,我们现在同时到某一个地方,然后同时回来,然后取点什么东西回来,证明自己去了,或者没去。你如果说,用语言来表述,一说出来,其实已经是是非的分辨了,去不了。

所以三际托空,第一步,第一个原则是宁静的原则。是不能以先入为主,不能以经验和主观去分辨对方的话头,甚至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去轻易地搅乱对方参悟的、领悟的这种心境。这是第一个原则。你这样的话,你使过去、现在、未来三截给他断开,他不续。你想想是不是这样的?三际托空是过去、现在与未来,如果是任何事情,你都是去以你以往的认知,去续他当时当下的这个禅机,其实你已经把三际凝到了所谓的当下了,因为你自然而然地会以过去的认知来评定当下的禅境,然后以过去的认知再加上当下的所发生的禅境,接下来以后就演化出未来的结果。这个时候,这个三际那就是真真实实,过去、现在未来就念念相续、事事相扰了,你不可能三际托空的。

所以,你要三际托空的第一步,就是不以过去论现在,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你抓不到的;说现在,现在也已经成为过去;说未来,未来马上就成为现在。所以这个三际托空,再进一步的,它的透彻就是没有,就是空,就是空寂,对不对?我刚才所讲的,过去它不存在,过去已经过去,你不可能把过去拿回来的;现在也是不存在的,说现在,咱们现在说,在刹那之间,这个现在已经成为过去;那么,此一秒和后一秒马上它就接上来,未来它也不存在。这样的话,其实自然三际它本身就是空的。为什么要让你托空呢?哎,是让你去演化三际,让你这个横竖,过去、现在与未来横竖都就能够恒于这个所谓的“当下”,这个当下即是寂空。

因为当下它不存在,刚才我已经讲过,已经重复两遍,当下是不存在的,过去也不存在的,未来也不存在的。因为时间,这个时间单位其实是个伪命题,过去它不存在的,现在也不存在的,未来也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三际它是一个寂空的过程。

那为什么还要参呢?为什么还要去托它呢?既然三际都是空的,为什么还要去托呢?又有什么必要?这个“托”呢,就是“止”,这个托相当于止的意思,是让你刹那成为永恒。这个时候,这个因果,那你就随心所欲了,你可以回到所谓的过去,你可以恒住所谓的现在,你可以穿越所谓的未来。这个止是你让它止境,它不能走,它不能去,它不能来。参禅到了这个阶段,是“止空寂”,到这个阶段,那就是你已经领略到禅的滋味了,这个时候你已经是进入了“不来不去”了,你可以一定一万年,可以一念一万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因为过去、现在、未来已经托止了嘛。

首先你从概念上认知,包括从性悟感受上,你已经明白和领略到三际皆空,当然,空它不是无。这个时候,你三际止空。由此,你当时的这种禅境,当时的境地,那就是刹那就成为永恒,就把这个所谓的当下止住、止定,止在那个地方。这个时候,就是马上会进入另一个境界,叫“无所止处”。

12841 04:21:05

无所止处

师:这个时候因果就在你的一念之中了,因为止是因,定是果。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止,为什么说止是因呢?你把过去、现在与未来恒止在当时的当下,那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的因相已经被你恒止在当下,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禅定,这个定就是果了。因为,你是把以前的因,已经止于因,最后你定于果。参禅不是一味地就是说话、一味的就是辩论。

Tur 04:22:52

脱空 止定

师:是的,托空和止定。我现在解释的依然还是如来禅的这个阶段。

其实,你到了定处的时候,到了四念处定的时候,已经是进入了祖师禅。在四念处定之前,三际托空还仅仅是如来禅。其实说难也是难,说易很容易,就是自己的一种心理感受过程,它会直接的导致你整个生命的形态和你整个生命态。这个时候,你就会领略到你难以想象的后果和效果,因为你以前所有所有的认知,在这一刻完全被颠覆掉。你以前认为过去不可追,在这个时候过去你可以回去的;你认为未来是一个未知,原来你认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是一个未知数,可你在这个时候就会领略未来是了了分明的,所以你会领略到这种你平时难以想象的这个效果。这也仅仅是三际托空的第二步。

你们别认为我今天是随随便便的讲,三际托空这是千古以来的秘密,也是秘密禅中的一个精要的,这是千古以来,也应该说是没人讲过的。

所以要怎么样达到三际托空?我刚才已经稍微的跟大家描述了一番,再说下去的话,就多了,你们就消化不了。现在咱们还是互动一下,看这番话,我刚才说了这么多,你们是怎么理解的?理解了多少?还有什么样的解不开的疑问,大家可以说说。

Tur 04:27:30

顶礼师父!我明白我昨天主持为什么那么失败的原因了。

石上松风 04:27:41

pastedGraphic_2.pdf顶礼师父,弟子理解,三际托空就是前后际断,请问如何守住这个瞬间使其永恒?

远苍 04:27:46

说说我的体会,当大家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参禅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听了一堆理论,很少有心性上的收获. 而我更多的收获是在不经意中,比如随意聊天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一个东西;或者对方说萝卜的时候,我收获了白菜;或者大家在一起的那个和融道场,虽然什么都没说,却能让我心开意解.

精修 04:27:54

三际托空是否在思念上托空

天泉:师父你好!我的体悟就是刚才你说的,三际托空就是背理就事,就是这个穿越时空,我感觉理解就是这样吧。不知道对不对?

师:其他人都可以讲一讲,不要管对不对。

石上松风 04:32:02

 

pastedGraphic_3.pdf 顶礼上师,请上师开示:刹那如何永恒?

本明:师父好!我想问一下,我们进入三际托空的状态,那是不是就是安止定?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进入三际托空的状态?

师:三际托空确实就是安止定。什么时候才可以进入,这个是我并没有限制的,现在就可以进入。这个不用买票。

石上松风说的“刹那如何永恒”?呵,过去的不让它走,只要这一步就行了,刹那就是永恒。

在世俗当中很多人会失忆,这个失忆就是在生理上也一种疾病,就是一种失忆的病人。但是,其实很多很多人都是失忆的,他对自己的过去是一无所知的。当你把这个过去托起的时候,其实就只需要做到这一步就行了,刹那就是永恒了。这是需要你真正地从心性上去体会和感悟到的。

现在也可以启动一下这种思维模式,去追回你的记忆,然后把这个记忆托起,安止于当下。这个时候,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可以在你一念之中,你可以去改变,你可以去穿越,你可以不留任何的人生遗憾,可以弥补任何的遗憾。

(师放歌曲)

元宗 04:37:15

真幻了无,师父,我心领受了。

1284 04:38:28

元宗pastedGraphic_2.pdf

益友 04:40:29

噢!原来参禅的过程也是禅定的过程.

12841 04:41:07

益友pastedGraphic_6.pdf

远苍 04:41:12

师父,是不是三心不可得,了无痕?

12841 04:42:49

三心复得pastedGraphic_6.pdf

远苍 04:45:38

过去现在未来三心贯通?

12841 04:45:49

远苍pastedGraphic_6.pdf

小茹 04:45:48

三际托空,安止定,过去现在未来一念

12841 04:46:01

小茹pastedGraphic_2.pdf

常乐我净 04:48:45

定在人中人未识,人在定中定常持,当下即入当下是,你我他共化身时!

12841 04:49:55

四不见,皆其中!

瑞雯 04:51:15

顶礼师父!感谢师父开示!四不见,皆其中!pastedGraphic_7.pdf pastedGraphic_7.pdf pastedGraphic_3.pdf

12841 04:52:51

瑞雯pastedGraphic_2.pdf

常乐我净 04:51:32

因果何不放手中

12841 04:52:08

放屁中不行么

昭谨 04:53:25

恩师何为四不完?

12841 04:54:16

魚不见水,人不见风,迷不见性,悟不见空。

12841 04:54:24

四不见,不是四不完pastedGraphic_8.pdf

瑞雯 04:55:28

“鱼不见水”是指鱼以水为居宅,因而在水中游生而无所见碍。“人不见风”是指风性有声可闻,而人沫其中无相不见。“迷不见性”是指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因烦恼无明所障覆,而心性不可了知。“悟不见空”是指学人既觉了灵知之性,本来空寂,一如悟见便无空性可得。——师曰

12841 04:56:15

瑞雯 pastedGraphic_9.pdf

一者仁者 05:08:17

师父:弟子愚笨,我也不明白,说是“三际托空”咋又“将过去托起”呀?

12841 05:09:01

师父也愚笨呀 pastedGraphic_10.pdf

紫萍 05:13:01

不在理上纠缠,放下自我认知,透过语言文字,契入宁静的空性。

12841 05:13:21

紫萍 pastedGraphic_11.pdf

12841 05:29:36

放参啰pastedGraphic_12.pdfpastedGraphic_12.pdfpastedGraphic_13.pdf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post_id in /customers/f/6/e/huazangcenter.com/httpd.www/wp-content/themes/huazangcentre/functions.php on line 1121

发表回复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