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18日 —— 心无所住  安于空性

学子A:三条腿的东西,无论你怎么放,放在怎么低洼不平的地面上,它是平的,这个大家生活当中都有体会吧?

学子B:咱们不就是讲那个天时、地利、人和嘛。

学子A:天时、地利、人和,它是三个,你再多一点也不行啊,你多出一个腿,4个腿,坏了,那个地面就得特别平。

学子B:我觉的实际上就是对各种规律的综合的判断、综合的考虑。

学子A:为什么说内因起决定的作用呢?你比如咱们占卦也好,周易的占卦,比如这个人看仕途,求占他的官运和仕途。你这个是官鬼爻持世,这首先是第一个因素、第一个要素。官鬼爻持世不旺没关系,对于你这个持世、你这个人,不旺没关系,外界时空都不成熟,条件不成熟,但是你不能子孙持世。子孙持世是克官鬼爻的,所以说自身的,以后在对卦象的判断也好,这个世爻,比如你自己要占一卦,我求仕途、求财运。求财运你是兄弟爻持世了,哪来的财呀?哎,但是有一样,还得看周围的环境谁发动了。所以说,方方面面要有一个综合的判断。

我们对于一个时空、一个事物综合的判断能力,我觉得周易文化的学习就培养我们的这种能力。慢慢的,你从分析卦象当中,你就会在平常的做事当中,慢慢你的思维就不会那么单一地去考虑问题了。它综合周围的许多,年、月、日、时,然后哪个发动了,看你自己、自身怎么样,慢慢从这种思维模式当中引申到我们平常做事。要都能对周围的一切事,天时、地利、人和你都能有综合的判断之后,那肯定做事成功率就高啊。

我是接着上面的话题讲的,不知道前面那个,比如“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它讲的是宇宙的一种规律,它的规律是一样的,我一直在听。还有前面讲课时说的三气周瑜,这不就是在战争当中兵法里面讲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首先要了解对方,你才能够定出你自己用什么样的策略。诸葛亮制定对付周瑜的办法就是气他,为什么气他?他爱生气,他容不下人!尽管周瑜也很有才华,也会打仗,也会什么,但是他找到他这个弱点了,所以他制定的方略就是:我呀,就气他就行,把他气死就得了。他了解对方嘛。还有什么话题?

学子B:我没什么话题了,我能想的基本上在上课时间讲的差不多了。

学子A:有人提问,一粒沙与三千大千世界是怎样的包含关系?讲不好,怎么样一粒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我也知道这个,但是怎么包含的,这个我讲不好。

学子B:是不是说它运行规律是和大千世界是一样的?比如一粒沙也有它的成住坏空,然后大千世界也有它的成住坏空嘛。

学子A:这个问题一般人认识不到。一粒沙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认知到那个高度的时候他能够理解这句话。体现了万物的空性。

学子C:对,空性,还有运作规律,成住坏空。

学子B:我觉得和那句芥子纳须弥好像是一个意思吧?

学子C:也就是说没有大也没有小嘛,一即一切嘛。

学子A: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的认知认识到这儿的时候,他能理解这句话;认识不到这儿的时候,这就是一种说法了。怎么一粒沙它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你的认知提高到那儿了,真是从心底里明白了,才会对这句话有感悟。怎么样从心底里认识这句话?你看啊,下次别人问我的时候,我也可以说“体现了万物的空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这两句话我记住了。别人在别的场合再参这个的时候,我可以把这两句话说出来。说出来,我觉得一个修行者他得从心里真正体会到这个,要不然就是一种说法,就是一种文化。你问我这个,我把这两句说出来就行了,你也驳不倒我,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怎么样从内心深处里真正体会这个规律:真是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在忽然的一天,哎哟,真体会到了,真是这么回事。我觉得这个很关键。

学子C:这个还是要去体悟呀。你都背下来,一个标点都不错也没用啊。

学子A:对呀。可是有一样啊,你在其它别的什么场合,你在参禅也好,参禅悟道啊,大家都坐在一块儿,你要说出这个来,好像别人也驳不倒你。体现了万物的空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也可以说,但你说心里边真的明白了没有?真有没有这种体悟啊?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学子:这大概就是实证的过程吧。

学子A:对了,这就是得证了。空性,什么是空性?

学子B:我觉得就是有而无住。

学子A:有而无住,就是说平时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也好,遇到一件事,过去了就过去了,但心里面能做到吗?在平常禅定当中也好,或者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能心里做到那种空性吗?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实证。能不能做到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学子C:而且这个还是最重要的实证。

学子A:真正能达到心里那种空性了,呼一下子,那种感觉:没了,什么烦恼也没了,这个呀――

学子:心的空境就是不轮回。

学子A:这个必须要实证,没有实证出来,这就是一种说法。

学子C:对!而且它还是在你的每一个心念中实证。

学子A:这个可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做。

学子C:每一个起心动念的挂碍执着,其实自己是最了解的。

学子A:万象皆假,唯愿是真。说了半天,心要不到那,这些东西都是空的。

学子:如风过雨月行空

学子A:“如风过雨月行空”?啥意思这个?请给大伙儿讲讲啊。

学子B:这是不是师伯的那个――

学子C:对!师伯的偈。

学子B:我还没理解到那个深度呢。

学子C:就是你刚才说的有而无驻嘛。风过雨嘛,它这个相还是在,但它不留痕迹。浓缩了讲,就是刚才说的有而无驻嘛。万物、万事、万法,它的相都是在的,但是它又是牵动不息的。就是说,它所有的相都在,而且空不是一个可以追逐的境界。我刚开始修行就是的,我一听到一个空性,我就会去追求,我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想象:空到底是一个什么。结果每次都很失望,一无所得可以讲。如风过雨月行空,其实它这个空有就是不二的嘛。

学子D:这个空实际上是在行当中体现的。风过雨的时候,风是动的,过雨的时候虽然没有触摸到雨,没有任何痕迹碰到雨,但是呢,雨已经受他的方向所改变。那么,月行空的时候呢,月亮在天空中行走,好像是互不干扰不落其中,但同时又可以照亮天空,给黑暗的天空带来一丝光明。在行的过程当中他是不露痕迹的。这是我的体会。

学子C:对,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另外的空,它就体现在你行的每个当下。

学子D:就好比我们在改变某些事物、转化某些事物,我们在做事、在行事,我们在推动它,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实际上我们不落其中,我们既起到我们的作用,又不落于这个事项当中去。风和雨有什么相干吗?月和空又有什么相干吗?既可以改变它,又可以不落其中,是这样一个情况。而且它这个感觉呢,风过雨也罢,月行空也罢,它是润物无声、悄然改变的。这就是跟后来的那个“轻指弹”,那个意境有点相似的。

今天上群的时候,有人在参一个话题,12841微博上有一句金刚经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师父在问,生的心是什么心?我觉得这个话题很好,大家可以在一起聊聊自己的感受。

学子B:我觉得生的是道心、愿心。

学子D:那么,既然都“无所住”了,还怕是生什么心吗?今天有一个人问的问题很好的。他说:当别人打你的时候,包括骂你,我现在说你是混蛋,这时候你是什么心?

学子C:生的是无畏心嘛。

学子A:就是被别人劈头盖脸骂一顿之后,生的是什么心?

学子C:我觉得生什么心不重要,最主要是前面的“无所住”。

学子A:就是骂了就骂了,听完就完了,是吧?

学子C:你也可以打他呀,你打他一顿也没有关系呀。因为你是清静心,你是为了让他明白:打人是不对的!那么你金刚怒目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只要是无所住,你只要心是清静的,你在那个当下,在那个环境,你怎么抉择都是可以的。但是他一定要处于一个清静的心,无所住的。

学子D:我同意。我们作为人来说,我们不是一潭死水。我们看到日本受灾我们会起什么心呢?我们会悲伤对不对?我们的心是悲伤的。当我们看到一些不道德的人在胡说八道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愤怒的。我们如果连这个都不承认,那未免太假了。但是,我们是不是住这个心?如果不住的话,我们就根据因缘显相,根据我们作为一个人基本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愤怒,可以高兴,可以悲伤,都是可以的。但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我的体会是,它对应的是万千的因缘呈现,但同时又不落于其中。这句话正好跟刚才我们谈的“如风过雨月行空”是相似的。

学子B:我觉得是愿心。就是说,实际上,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愿,不论你遇到什么样的境界或者事相,一旦你的愿心很坚固的话,实际上你面对的什么对你来说都不是障碍了。我觉得生的是道心、是愿心。比如愿心:我愿意最终的我的心态变得清静、平等、慈悲这种心,你这种心理坚固的时候,你遇到任何事,你会以这种心态去处理的。

学子D:这个“无所住”呢,应该是如如不动的本体;“而生其心”,这个生的过程,实际上是根据万千的因缘,根据众生的因缘而起用的东西。

学子B:但是它应该有一个根本,你面对什么,对应不同的东西或者不同的人,你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或者不同的做法,但是你根本的那个东西是没有变的。

学子C:根本的就是无所住呀。

学子B:那无所住之后还生什么心呢?

学子C:愿心就是其中的一种嘛。

学子D:你也可以生愤怒,你也可以生悲伤,都可以。

学子:我认为心不生就不能起用,能生的都是后天的东西。生出来的东西,起用的时候,都是根据万千因缘来起用。无住,最后还是要起用为主。

学子C:这个无住,其实就是在用的当中才能体现出无住。你坐在那边象死水一样、象石头一样,那不是无住,那是傻掉了。所谓无住,就是要在所有的事相当中呈现出来、体现出来。因为你不挂碍了嘛,你不管做什么都不执着了,你就自由了。

学子A:要我说呀,有人骂我我就骂他,那时候根本就没想什么心不心的,凭什么骂我呀?我得跟他讲道理。内心当中,动不动自己也是知道的。有时候气的愤愤的,你骂我两句我骂你三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然后我跟他讲清道理:这样骂是不对的,凭什么骂人呐?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这种事儿呀,那时候连反观自己心的时间都没有,就只能应对了。现在说的挺好。

就是说你骂我我也骂你,但是我的跟你讲清道理。刚才为什么骂人?因为你不了解情况了,或者因为什么什么原因。你不能说他骂你,你愣听着,傻笑在那,不动心、无所住。你听不见是不是?我没听见!这也不成。或者你骂我我可以不骂你,但是有一样:我绝对得让你知道你骂人是不对的。

学子C:对呀,这个无所住并不是不用哎,反而是大用呢。你的发心,不管是什么,你如果是清静的,就象刚才你讲的打人,为了让他明白,你也可以抽他。但如果你要是生了嗔恨心,那也要反观自己呀。

学子A:就是嘛,过后要反观一下。当时的时候你要阻止他的,这时候就管不了什么心不心的了。那时候你说还有什么心?哎,过后要反观一下:此时此刻,我心动没动?这真能反观到,我这是有体会的。同样一件事,以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过去那个没完没了,现在有时候能做到:说完之后这篇过去了。这个心也是自己特清楚。具体当时什么做法,那得看那个人是个什么人,具体的人具体对待。

学子B:我觉得现在做事什么的,确实能看到自己的心念:抵制啊、反抗啊、生气啊,会能感觉到。

学子C:我觉得这个做的当下就应该能够体察出来。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知道,但是做不到,这有个过程。它就是一个熟悉期的过程。

学子A:由知道但最后能做到,这就是一个过程。这个确实能体察到。以前知道做不到,以后知道还能做到。这个修炼过程好比慢火炖,慢慢慢慢的,文火在那熬,熬熬,有一天,哎,感觉是火候了。这个过程我觉得少不了。所以说渐修的过程少不了。

学子C:对,这就是一个理和行的合一。这个就是渐修啊。它其实就是一个明心的过程。你慢慢的,通过这些事相,通过这些了悟,最后就明白自己的心。到那个时候,再在事相里去打磨那就更快了,就加速度了。

学子B:先知道自己我觉得蛮难的。有的时候你没意识,因为你已经形成习惯了,一直都是这样的。然后忽然之间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这种情况特别难。你发现自己的问题挺难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快。就是说,开始的时候你看到自己的问题,改变很慢。随着你自己有意识的去做这种改变,会越来越快。你当下改的那个瞬间,其实就是顿。顿渐确实是一念之间。

学子A:你要是没有这个渐修,是,当时意识到了,改了,下回再来这个事不一定改得了。你改一次不一定就都改了,还得有那么一个过程。

学子B:那就是你当下有时候也没有改。比如我今天讲课的时候实际上很紧张。我以前不愿意面对大家说话,我比较喜欢幕后工作,不喜欢这种跟大家去讲。我的这种性格是一直存在的,必须得反复地去突破才可以。因为这个坏的习惯的养成它也是很久的,要除掉的话也要很久。

学子A:今天听得出来你讲课紧张。但有一样啊,这不就是渐修的过程吗?没有这个紧张,就不会有将来那个放松。就象吃包子一样,吃7个包子饱了,前6个白吃了?没有!那是垫底的,到第7个吃饱了。你不能先数包子,数出第7个来,我就吃它,你看你饱得了饱不了?饱不了。所以说,我觉得这个渐修,谁也逃不掉。

学子D:“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学子A:你看他写出一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应该是这样。

学子D:这是金刚经里面第十品的一句话。

学子A:是,这写得好。但是怎么样能做到这个?咱们都知道这些东西了,如何去实施,最后能落在你心里: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应该如何去做,最后达到这个目的。

学子D:我谈谈我的体会好吗?你看:“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里面的色声香味触,这是一个,法是另一个。前者是我执的过程,比如说色声香味,我们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包括我们辟谷、吃东西,包括我们身体的一些感受:冷啊、热啊什么之类的,包括我们打坐的时候。我的一个体会就是,比如开始打坐的时候会感觉到腿疼,我们每人都有。这个疼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现在变成了一种象念头一样的东西。包括很多情绪上的东西,比如愤怒也好,什么也好,到最后它会慢慢淡化成象念头一样的东西。当你意识到它是一念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到不住它。

学子B:对对对,有这种体会。有时候打坐,如果疼,你总想这个疼,它就确实很疼。当你不去那么关注它的时候,也就没那么疼了。

学子D:包括在社会上也好,在家里也好,跟家里人也好,有时争吵的时候,刚吵起来的时候我也会发脾气,我也会骂人。但是这个情绪上来以后,它非常快,你不去追它的时候,它自然就淡掉了,就象一念飘来飘去。这种感觉我觉得就是色声香味触这种的不住。我体会第二句:法,不应住法而生其心,作为摩诃萨来说,它是一个破法执的过程。

学子B:这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的理解是不是说,你只要无所住了,这个心自然就生出来了。它是自然的,不需要你再去生什么了。

学子C:对,它是自然的,而且是根据每个当下的需要。

学子D:对,当下的随缘显现。

:心随缘而起,随起而用,缘起心现用,缘灭心性空,空无所住,心无所生。

学子B:师父说:“心随缘而起,随起而用,缘起心现用,缘灭心性空,空无所住,心无所生。”

学子A:“心随缘而起”,随着这个缘,万千的因缘起了一个心了,“随起而用”,起什么心。“缘起心现用,缘灭心性空。”缘没有了,心就是空的,不想了。“空无所住,心无所生。”一无所有,用的时候没有了,缘灭心性就空了。用的时候又什么都有了,是不是这么回事啊?

学子B:我对法执的理解:那个缘已经过了,你还抓着那个法,就变成法执了。缘灭就应该没有了,你就不要再抓着之前的那个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学子A:没有缘的时候,你这个心就别在屋里瞎琢磨什么法了。怎么搬运了,怎么下雨了,就没有这些东西了。但是有这个缘的时候,它就都出来了,是不是这么回事?空的时候,“空无所住,心无所生。”缘灭的时候心性就空了,没有缘的时候可不就是空的嘛。

学子C:刚才说的那个法执,它不是没有法,它其实还要生万法,但不能有执。这个是破法执。你刚才说的搬运啊什么这些东西,它可以去用,即用即起,即起即用的。也根据当下需要,该怎么用就怎么用,但是不要执着。

学子A:但是得有这个缘哪,没这个缘,在家里你怎么弄?

学子C:那就是当下的因缘嘛。

学子A:还得说这个缘,心随缘而起嘛。即时、即刻、当下,心性空。

:问题是当你要起用的时候,你能用的到吗?!

:用不到,没这个法。

学子:想以心转物但转不动。小的都有用,比如说报身是可以起用的,打字呀说话呀都没问题。但是更深一点的――

:呵呵,这个报身谁不会起用啊?报身起用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然不是报身这个身。

刚才我偶尔地过来听一听,你们在讨论这个心怎么用?在讨论说,随现来用,缘起的时候呢,就应该随缘而用。但是问题是:现在地震了,现在灾难了,你住在十几层的住宅里面,你怎么样跳出来?问题是,这个时候你再有什么样的缘你都起用不了,那怎么办呢?

学子:师父怎么办呀?我们也想用一下,关键是不会用啊。

:是啊,这就是,这就是一个问题了。你有这个缘起,就是关键不会用。

学子:那怎么用啊?

:怎么用呢?刚才呢,你们在讨论那个“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啊,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泥沙是不能起用的,但是它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可能以你的色身色相来说,你没有了,那泥沙还在。当然它的转化程序、转化规律和色身是一样,都是遵循着成住坏空。可有别的是在于:无情起用和有情起用。空性也是体现在一个无情空性和有情空性。

因为空性首先是它有一个缘起,缘和起是要分开的,不是说因为什么事情起来了。那这个时候,你是不可能起用的,不可能性空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落了因果:因为…所以…;因为“缘起”,所以“心起用”。

那么,因缘而做和随缘而作,它本身就存在自性主宰和空性主宰两个方面。自性主宰,它其实也是空性。但是,空性主宰也是空性,它只不过有一个不同的内涵。空性主宰它是遵循一个,刚才我已经说了第一个论点,“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它是无情起用。那么自性主宰也是一个空性,自性空性它是有情起用。

你们现在要思考的是这么一个问题,空性和自性它都是空,“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是无情起用,它是成住坏空的规律,也就是它遵循的是一个因果关系。那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呢,就是自性起用,也是有情起用。根本性的分别在这里。

显然,有情起用了,它首先是:有了我,但是这个我是落于空。先有了我,才有了空,也就是你先有执起来,先有执,你才能放下;先有了执,你才能够破执。这个就是由“见山是山”到“见山非山”这么一个过程。

学子:也就是说,一定是得先拿起来才能放?

:对呀,没有拿起来,你放什么呢?你没有什么可以放的!所以,当你没有拿起来,你想着放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是执于放。那么,你们平时在修持当中,在起心动念当中,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这个,自性空性这一块。你们现在几乎是都在圈里面,已经进去了,但是就在这个圈里面绕,在里面转。就要先等着我有了什么,所以我才能什么。你想一想,这不就无情起用了嘛?这不就跟“一粒泥沙包含三千大千世界”一样了嘛?你还遵循着一个我执我性的因果啊。比如说,很简单的,“我必须要先有智慧,我才能去起用;因为有智慧才能起用,因为没智慧起用不了。”而它恰恰是,它不遵循着“因为”和“所以”的。

学子:有点明白了。

:有点明白了?

学子:那这个是不是说当下就是圆满具足的?

:嗯。当下就是圆满具足。因为诸佛菩萨摩诃萨他是见因不见果,就是世人所说的世人是见果、菩萨见因。因为这个因就是果,它没有二元。所以你们在修持当中,不管我在传授你们什么样的心印,你们如果是这个模式,这个生命的状态,你不突破的话呢,你还是存在着一个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你们往往就会出现,比如刚才所说,“是啊,我想起用,但是我为什么用不了呢?”因为潜意识当中,你已经是我应该、我必须要先具有什么样,我才能怎么样。可是具有什么样呢,因这个没缘起,你就没办法起用。它这个是,有没有想一下,它本身就是很冲突的,比如说,我必须先要有智慧,我才能够去用。可是呢,这个缘起,它没有到你要用的这个缘起,那不可能先给你感觉到,或者是看到,或者是给你演练到我要具有了智慧,我的智慧怎么样。不是的,这个概念它不是这个概念的。所以呢,一和一切,一切和一,也同样存在一个无情空性和有情空性。“一切即一”呢,其实这个时候它就是,你们想一下,“一切即一”是有情空性还是无情空性?

学子C:无情的

:“一即一切”?

学子C:有情的。

学子D:“一即一切”是无情的;“一切即一”是有情的。

:觉得一样吗?“一切即一” 和“一即一切”是一样吗?

学子B:不一样。

:很简单啊。“一切即一”就是说现在你,尽管这个大千世界每天每分每秒在发生着你数不尽的事儿,但是呢,你只是安住于你当下只发生在你面前,你可以做的事情。这就是“一切即一”。因为你这一切就代表着所有的所有。

学子C:照这样,这就应该是有情的。

:比如说现在,你坐在那边讲话,那么在你身外的大千世界,每分每秒它发生了很多你数不过来的事情,这个跟你没关系。你的起用只是安于当下的起用,对不对?

那么,到了进一步以后,你当下的起用就是一,你会把这个“一”演化成“一即一切”,那就要体现出你当下的起用,就可以去影响和作用于这个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你们想想是不是两个概念?

学子B:那是不是就是说,我不注重这个结果,我们当下就去做了,然后结果成与没成,就不管了。

:因为结果成与没成,你已经是“一即一切”了,你这个“一”已经是变为一切了。比如说你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你们能说它没结果吗?它的结果已经在呈现在不同人的身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每一个众生、每一个有情身上了,你已经在影响和作用。但这个作用和影响,它并不在你身上体现出来。你现在在辟谷济善,在宣扬辟谷济善,你就在做就是了。

学子D:这就是一即一切。

:可是呈现出来的结果,万千人的受益,这个结果并没有在你身上体现,但你不能说没有结果,对不对?那么,前者是因为有万千人需要,所以你这个“一”做出来了,就是“一切即一”,“一切”是以万千业力、万千因缘的需要,所以你这个“一”,一切即一这个“一”是取决于你当下,你能做的、你可以做的、你应该做的,这就是缘起。那么,你做出来以后,这个“一”已经回归到了“一即一切”,这个结果已经在一切当中呈现了,而不在你自身呈现。所以自身要去等那个结果,那是没有的。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你们现在在辟谷济善,你资助一个人,这个结果是在对方身上体现的,它不会在你身上体现的。你不能够因为不在你身上体现,你就认为没结果。

学子B:噢,是这个意思呀。

学子C:知道了。

学子D:这就是叫落于性空,对吧?师父?

:对对,落于性空。这就是“一即一切”。所以你先有了“一切即一”,就是你万千因缘随之于缘起,就是心随缘而起,心随着以万千万千的因缘,这个时候呢,你这个心随缘而起,而随起而用,就是说安于当下而用,安于当下,你能行所行。那么,安于当下用的时候,你是心无旁逸,因为你不需要去考虑你用完以后会怎么样。你也不需要去考虑,虽然是有万千因缘,你只有一心,你没有必要有万千个心。而你这一心呢,到时候就足可以化为万千因缘,作用于万千因缘。这个时候就回到了“一即一切”这么一个过程。

那你们想想,我刚才所说的这段话,它是不是不遵循因果律?

学子D:确实不遵循,因即是果了,因果不二了。

:对呀,它已经是因果不二了。可是呢,一个常人的思维,他老是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而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它恰恰就是这样的。你对一个人好的果,它不会呈现在你自己这里,它呈现在对方。你对一个人不好的果,它也是呈现在对方。反过来,对方对你好的果,它首先呈现在你身上,它不会呈现在施者身上,它体现在受者身上。所以你不能因为你施者没有感受到,你就认为没有这个果。就象是现在,我在这边说的话,所体现出来的结果,是在你们身上体现,对不对?

:对。

:那我就不能说,啊,这个我做了以后,我自己没感觉。因为,确实你就是没感觉的;而这个果呢,是不同的果的。因为你们是不同的接受程度,然后不同的起用,是不是?不同的摄受。然后,得出来是你们各取所需,你们有万千个缘和万千个果,而对于我来说,我是“无所住生其心。”第一,我没必要去生起千千万万个心;第二,去顺应你们每一个人的想法,同时给你们说一百几十种话。我说了一种话,我安于当下,那么你们这个果已经各自呈现出来。而这个果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我只有这个因。因为我这个“因”就是果了,对于我来说。是吗?

:对。

学子D:这就是空无所住。

:对,这就是空无所住了。

学子D:也就是“佛无意,性如如”的那句话。

:所以,安于空性!到了安于空性,心无所住,安于空性,这个时候,你就真正能够去起用。你就不要去想,哎呀,我没有什么功能我怎么能用?你用就是了!用,它就自然就有了;用,它自然就呈现了。难道你们不是有过很多这样的过程?某一个人给你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有什么病啊,我有什么什么啊”,你随便说,“啊,行行行,我给加一个意念。”你自己都莫名其妙,或者说对自己的能力都不相信。哎,可等一会儿,对方说:好了。你难道先要把这个病在你身上先折磨你一下,然后你来试一试,我能不能有把这个病治好的这个智慧呀?有这个必要吗?!

嗯,交给你们讨论吧。

:谢谢师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post_id in /customers/f/6/e/huazangcenter.com/httpd.www/wp-content/themes/huazangcentre/functions.php on line 1121

发表回复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