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7日 —— 禅定三昧精要

师:今天看到你们在这里参了很长时间。

主持人:师父,我们参了将近四个小时了,您也给我们开示开示吧。

师:参的才是重要的,参的是你们自己的。今天刚好是礼拜天,又是辟谷,所以你们这种形式很好。参禅,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或者是每个人在分享他的参禅心得、禅路心得的时候,有个方法值得你们去试一试:当对方在说话的时候,以自身与对方的心境进入相融的状态。

所以以后你们参禅时,可以尝试这种方法,当一个人在说话,一个人在分享修持心得的时候,你们无妨进入他的心境去体会,这样的话,内观与外观就没有分别了。因为内观都是在观心起照嘛,所以你这个时候,内观是观心,外观是起照。你们如果是以我刚才说的这个方式,那就是内观起照。这样的话,你们的感受会不一样,你们既能够去与对方的禅地相融,同时也能够在与对方相融的过程中,返照你们相互之间心与心交融碰撞所产生出来的 “一加一大于二”的这种状态。或许你进入了心相如如的状态时,就能够感知对方,或者是可以真真正正地、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对方,他的心态、他的形态,甚至是能够感知到对方的一举一动。因为你们现在已经可以这样做了。

主持人:师父,怎么能进入他的心境呀?

师:你调整自己的状态呀,他在说话的时候,你可以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到你自己属于你,把他当成你这种状态。通过如此反复几次以后,你就能真正感知到,对方说第一句话的时候,你会知道对方想说第二句;对方说话,你会知道话后的意思是什么,这是第一个阶段,这就是起照的阶段。

到了起照阶段以后,那就进入了一个觉照阶段,那就是你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你和对方是相融的,那这就包括了对方的一举一动,对方的起心动念,甚至包括对方所处的环境,你都能够一一地去感受到。最后能够去觉照。

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分为三部曲的。一个就是当你们在参禅的时候,首先,因为参禅是不允许你有我执和我见,也就是说不允许有断见存在的,你不能带着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或者是带着一个持执己见的心态来参禅。参禅是要以一种完全的放开、容纳和无意识状态。这个时候,因为你的断见和我执不存在,你就能够使自己清净、坦荡,也就是进入一种虚空境。第一步,你就可以以这样的状态,且把它说成一种生命的状态,至少对方说话时,在表述他的一些修持见地和修持心得的时候,你不会产生断见,不会产生是非二元的对立,或者是二元的分辨。你只是知道,哦,他为何要这样说,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他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到了第二个阶段,因为你已经进入第一种状态了,就是观心了,那么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起照过程了。就是当你以第一种心态,以第一种状态与对方相融的时候,你已经完全没有我见,也就是他就是你,你就是他,没有了我见。这个时候,你也就能体会和领略对方当时所处的心境、当时的心态,他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对方说第一句的时候,你至少能知道他第二句是什么。因为他的思维就是你的思维,用简单的话来说,你已经进入了对方的大脑了,你已经进入了对方的思维了,所以说他的思维也就是你的思维,因此他的思维你肯定是能够感知到的。也就是说,他的下一步将会是什么,你是很清楚的。那么随之而来,你就能够知道,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因为文字和语言表达,它只是一个表象,以这种相来说明内心的感受。但是文字和语言并不能完完全全准确地表达你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通过他的文字和语言,去知道他的文字和语言背后的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比如说咱们现在打字,打一个“好”,你很难和语言去相应,因为语言的语音有轻重、长短,所以这个“好”呢,它有时候就是发音“好”,坚决、短促,就是真正表达“好”的意思;如果这个“好”发音细长、慢,那其实就是“犹豫”或“不好”的意思;如果这个“好”是用质问的口吻,那就是“不好”的意思。这和文字又不一样,所以说文字和语言有时候存在断层和隔阂。

因此,文字和语言所表述的并不能完全地去阐述他的内心。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当你进入了觉照、观照的时候,你就能够知道在他的文字和语言之外,他的心态的核心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述的是什么,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你这个时候就能够感知的到。

到了这一步以后,在修持上已经是进入了楞严三摩定了。因为“山河大地无非法身”,这句话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为什么说“山河大地无非法身”呢?就是一草一木、山河大地,它的状态即是你的状态,当你融入的时候,它的状态在你身上体现出来,在你的身心体现出来是非常分明的,也是层层无碍的。这个时侯才能说一切都是我,我就是一切,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这句话,也才有可能你真正地去实证到了有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到了第三个过程,那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第三个就是一个觉照过程了。当你完成了前面的两个步骤以后,因为从真实理见来说,那就是第一,你能够知晓对方的心态,你能够知晓对方的起心动念和念念相续的过程,你能够知道对方的缘起落于性空。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觉照,那就是对方所处的环境,对方的一举一动,你都是了了分明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就是他,他也就是你,所以就叫做“无刹不现身”,在这里体现出来。

你们现在可以按照我的一、二、三这个步骤去参禅,参禅就是必须要这样参的。当然,以前的参禅,那也就是前面的八个馒头,最后是第九个馒头,吃完以后才能饱。无妨以后可以这样试一下,你们可以一个对一个,也可以象这样,虽然人这么多,当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参禅过程如果是有义参,你可以打断;如果是无义参,不可以打断。也就是说,让对方完整的表达和表述他的见地以后,你才有可能去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所以如果是在有义参,也就是说在论理,在思维论理的时候,你可以打断对方。你已经明确知道对方出现了偏误,你为了不使他把这种偏误延续下去,你可以随之用一个动作,用一种声音,用另外一个问题,可以直接地打断他的思维,让他的续念可以断层,可以断念。

那无义参你就不能打断了,因为无义参的时候,可能就是你知、他知,别人并不知。也就是我在说话,或者是刚才谁在说话,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的,有不同角度,可能这句话刚好对你契入了,那你这个时候进去就是了,因为这句话对你刚刚有用。可能说者是无心,但是听者有意;或者是说者有意,听者无心,这就是无意参。

所以,今天我才算是第一次跟你们讲到怎么样才算是参禅,怎么样才算是禅。以前你们在各地,包括在群里面,那也叫“参禅”,我始终跟你们说那叫论理。当然,这个理呢,物象没有理象,它是不能彰显的,这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置辩无碍嘛,施者适得其中,“其中”就有方便说法和置辩无碍。这个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你们现在一定要深入进去。刚才已经说了禅定三昧的精要。所以你们如果是能够按照这个步骤去做,可能你们会有一个全新的感知。

我暂时先说到这里,你们可以继续提问题和继续发表意见,继续发表你们的看法。

主持人:谢谢师父开示。大家说话呀,刚才师父说的这个我们可以试一下呀。

学子A:刚才师父说的那个,我有一点感触。比如和家里人聊天的时候,家里人说的时候,很快就知道,哎呀,他这个性格又来了!他说的时候就想打断他。就象师父讲的,其实应该让他把想表达的话说完。就是因为自己的那种排斥心理,急不可耐地就把人打断了。是,确实是应该等人家说完,让人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完,他说完了,可能他也就觉得没什么了。我可能就是急于先打断人家,这是我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刚才师父说的那个进入别人的心境,之前我觉得我是试过的,但是我觉得好象进不去。

学子A:我觉得我是,比如说能知道一点人家的问题,我就很排斥。因为我排斥,所以就不想听了,不想听然后就开始打断人家的话,或者直接不说话,表情上也是拒绝听的那种方式了。

学子:师父,三身合一也是这么过程吧?

师:这个三身合一,其实还早着呢,还没有达到这个。因为三身合一就是一个觉和行圆满,我刚才所讲的是觉照,还没达到觉行。

学子:谢谢师父!我感觉非常解我的心。因为前一阵子,在这一点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觉得自己的问题老是存在。老觉得自己想要表达这个,对方怎么理解成那个?我也理解,别人告诉我的,我也会感受成别的,同样存在的一个问题。刚才我也跟大家讲了,过程中要不断地去除自己的模式、自己的习性。听师父讲了之后呢,我更加对自己,最近有一点体会,体会到怎么去同体大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想是不是我的慈悲心不够?以前我特别希望智慧,这一点特别下功夫,特别渴望智慧的东西。反观自身,很多在交流过程当中,可能心是有一点体会了,交流过程当中,有一些自己的习障老是除不掉。

今天听完师父这些具体的方法以后,我觉得我好象,本身有一点清晰的过程,应该那么去做,听师父这么一开示以后,更加明白了,当别人在说的时候,真正去多多体会他的心的一个状态,把自己融入到对方过程中,轮到自己讲什么的时候,尽量敞开自己的心扉,然后真实地把自己的东西展现就行了。

师:你所说的,其实也是在这么长时间来,普遍带有的心障,你们每个人都存在的。我记得是昨天晚上有位弟子曾经来问我一个问题,就是说他有时候,在行事的时候还存在着习气,所以他就是极力地要去消除,或者是屏蔽这种习气。由此,就衍生到很多人,在修持当中要去讲空性。

我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跟你们讲:空是有加无住。空性它不是没有。所以到了今天,也有不少人是一讲到空性就不能有我。我也跟你们讲过,什么叫无我呢?有加无执,那就是无我。其实我已经是用很通俗、很简单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了。当他跟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回答他一句话,他当下也就会心。我反问他:没有习性又何来佛性?你说石头有没有习性?它没有,但它绝对不具备佛性。所以习性呢,它是当你清净的时候,这就叫佛性;当你不清净的时候,就叫习性。两者的区别就在这里的。

学子A:烦恼即菩提?

师:是的,烦恼即菩提。比如说一个人的执着,当你三心执着的时候,你是在无畏布施,这就是佛性;当你执着于假我、有我,断我的时候,那这就是魔性。你都是在做,三心具足你在做,那这个叫无畏布施,叫无畏精进;如果是我慢、断见,你在做,那这个就是魔性,这个是在为非、为害。所以要记住这一点,就是你逐渐逐渐地把所谓的习气,给它提炼纯洁成为佛性,也就是把你所谓的习性给它提炼纯洁成为佛性。它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并不是说我不要、不能有。要空性,要把自己空掉,要自己不能有习性,不能有习性那等于是你没有感知。

前两天我在群里面跟群外的一个叫妙善长寿的同修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我们的对话都是通过第三人去转述的,他的体现就是一种我见和断见的执着,因此就是认为谁都有问题,自己没问题。然后谁说出一句话来,谁表述见地,他的第一个感知,或者是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在别人的话当中找出漏洞,或者短处,然后以此去抓住对方的所谓漏洞,或者短处来加以回驳、评判,以此来觉得,哦,我比你高。

其实现在在咱们的群里也有这样的人,那就是习气啦,那就是习性了。只不过当对方在表述的时候,你融入进去,你还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或者对方还没说完呢,你抓住他半句话加以反驳,然后讲出你那些似是而非,看了不少经书,什么都懂了一点,自己并没有实证过的一些理论,极力去反驳别人。其实说不好听的话,你是不知天高地厚;说严重的话,你在自断慧命,你真的是在自断慧命的。因为这样的话,你已经是无所接纳,无所清净了。所以这一点,你也是要去从自身的起心动念上加以匡正,这一点很重要。

可是,咱们从知识的层面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或者是智慧的增长和提高,它来源自于不同的见地和不同的意见。一个人你如果是都是去接纳,或者说喜欢和你意见相同的,赞同你的观点的,你自己愿意听的,其实你是增长不了智慧的,你顶多也就那样了,甚至你真的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比佛祖还佛祖,觉得自己那是不得了,真的是觉得自己会飞,其实你很快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了。

所以两边不落,你们不要执着于两边,不要让习性作祟,不要让佛性泯灭,你把握这个中度也就行了。

学子:(引自博文)

心灯:妙善可长寿否?若妙善则与寿长短无关,落寿则与妙善无缘。何来这么多掉花枪?“转给妙善”

心灯:是伤自已!与我何干?何来伤之虑?

心灯:“心”又何来放收?一落知执便分你我?以断非他。无语以后不要在这粘帖三流佛贩子的帖子。

心灯:己尚不明却乱指云峯,当心摔亇粉身碎骨!!!

心灯:贩子没啦。

师:我接下来再说得比较重的,刚刚打出来的,其中我说了一句叫:“己尚不明却乱指云峯,当心摔个粉身碎骨!”其实这个说轻一点的话,你是在自断慧命,因为你拒绝智慧了嘛,拒绝别人,拒绝不同的见地、不同的意见,其实呢,你已经拒绝了智慧。同时,如果是对方见地不明的话,你又以你的一知半解去跟对方胡说八道,或者拿对方的某句话去断章取义,那就是也会断人的慧命。因为人家正走的好好的,你突然一棒子把人家打得晕头转向,然后你自己又不能收场,你没办法对对方慧命负责,这就是在断别人的慧命,但是首先你已经是在断自己的慧命了。这个千万千万要留意的。

主持人:大家对刚才师父在上面说的参禅当中的进入心境,或者是内观,大家说说。

学子A:师父一讲,又感觉很惭愧。

学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性是根本性吧?

师:这个习性比较多,如果把这个“习”字换成“佛”字,也不是一样吗。

学子A:就是能看到。

师:听完以后惭愧,惭愧后生欢喜,那也就是一个觉和照的过程了。你光惭愧不欢喜那也不行的,知惭愧那也就知道自己的不圆满和不足,生欢喜是,哦,原来这么回事,我又前进了。不就是这样吗?

学子A:嗯,至少今天知道自己怎么去改变,至少知道路了。可能做的不够好,但是路感觉知道了。谢谢师父!

学子B:想问一下师父,我这几天晚上都在听,就是大家都在讲应身启用的事情。我觉得我做的不是太好,自己也没有什么感觉。今天上午跟同修聊天的时候,我还说起这个事情,我说:自己应该大胆地去做。刚才他们谈话,我其实自己已经在体会,我去跟他们去同体,去感受他们。但是尽管没有感觉吧,我想我这么做是不是应该是对的呀?

师:这么做,至少路子是正确的,走下去就是了。

学子B:好,谢谢师父!

主持人:师父,我想说一下,就是大家在参禅的时候,其实我也在听,但是有时候,不能说跟没听一样,就是感觉好象是没过脑子,就是听了,就知道听了就这么一回事。

学子B:刚才是她说的吧,我觉得我也有这个问题。就是说,总讲说的话要入心,我觉得我现在这方面稍微好一些。原来是话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就出去了,也入不了心,也记不住。但是现在呢,觉得自己感觉应该把修持放在首位。可能位置改变以后,从行为上、做法上就会有些变化。因为我跟sky接触比较多,我觉得sky做事情特别投入,包括在QQ上、YY上,她真是全身心的投入。能感觉她跟我自己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我也想向她学。觉得这两天晚上在这里趴着,多少还是有收获的,我觉得挺好的。

学子:有点不自信。

学子B:不自信是我一贯的一个习性,我也想在改这个,谢谢大家。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努力地改吧。

学子A:我觉得自己相融的那个是有选择的。比如有的人说的特别有道理,我就听的可入耳了,他说什么我都会仔细听。如果有的人,我一听就觉得他说的不对,然后我就会很快的打断,或者就拒绝去听了。真的是得扩大自己的这种心量,别人说的不论是错还是对,实际上都应该允许别人把自己的这种想法表达出来,然后这个时候才有可能真正的和别人去相融。

师:好吧,咱们中途休息吧,你们已经参了五个多钟头了。

众:谢谢师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post_id in /customers/f/6/e/huazangcenter.com/httpd.www/wp-content/themes/huazangcentre/functions.php on line 1121

发表回复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