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学《宗门品》之五——五位君臣(一)
2011年7月9日
师:接下来呢,本来想再继续讲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咱们是渊源于曹洞宗,那么曹洞宗的一个核心的宗风是“五位君臣”。不知道大家以前对“五位君臣”有没有了解过?这一块是要做交代的,虽然大家都是华藏心宗,但是,对于曹洞宗的五位君臣大家是要了解的。
惟恕:听说过,但是不清楚。
师:还有谁能够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所了解的五位君臣究竟是怎么回事?
咱们先讲一部分。因为现在已经是四点了,讲起来曹洞宗五位君臣,是要做很详细的交代的。今天我们接下来还有一点时间,先讲一小部分。
曹洞宗的五位君臣,这个“五位”分别是以偏和正来表示,所谓的“偏”呢,代表的是现实世界;“正”代表的是真如本体;“偏”代表的是现象世界,“正”代表的是真如本体。那么这个正和偏,“正”代表的是“空界”,也即是本来无物;“偏”代表的是“色界”,有万象,有万形。所以在这里呢,“五位君臣”它表示的是对法界与色界,就是色与空的证悟。
五位君臣,因为它描述和勘验的色与空的关系,由此它匡正在修持当中,所谓的渐修与顿悟的关系;它将六祖以来,南禅和北禅当中各执一端的渐顿和正偏,归同为心性合一的心宗要诀。前面讲过的“佛在性中”这块匾,下面在五位君臣当中,就会做出很多的交代。所以这一开宗,这一开讲,五位君臣就已经是告诉了大家,五位君臣它分别是以正偏来涵括了色空两界,来涵括了渐顿两种原来被分离、被各执一端的修持和参悟的方式,使这两种各执一端的修持与参悟的方式,能够完全地达到心性合一,也就是行思的合一、渐顿的合一,这就是五位君臣正偏知的体现。
所以,这个曹洞五位君臣,前面讲过的,正位即属于空界,本来无物;偏位是属于色界,有万形万象。这其中,正偏只有两位,那咱们说了五位君臣,在正偏两界当中,再有叫“偏中正”界,是“舍事入理”。有正,有偏,正是空界,偏为色界。那么接下来是偏中正,是舍事入理;“正中偏”,是“背理就事”;最后是“兼带”,是“冥应众缘,不堕诸有”。这就是五位。
好,自此,何为五位?正、偏、正中偏、偏中正和兼带,就称为五位君臣。正位呢,代表的是空界;偏位呢,代表的是色界;偏中正呢,是舍事入理;正中偏呢,是背理就事;兼带是冥应众缘,不堕诸有。这里面就囊括了所有的修持顿渐的一个次第过程。
其中,兼带当中有单列的。为什么叫兼带呢?是正、偏,中和正偏当中,它都涵盖着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这就是兼带。
好,哪五位?正、偏、偏中正、正中偏、兼带称为五位。正是空界;偏是色界;偏中正是舍事入理;正中偏是背理就事;兼带是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这五位君臣,它既表述了十方三界的时空相,同时又勘悟了由入室修持,到即身圆满的修持次第。同时,五位君臣,又一统南北、正偏的各执一端。
这里面有一个理,也是有了一个缘起。在洞山良介驻锡洞山的时候,因为洞山是这个洞和山,也就是山口嘛,从相上来论,它们是属于无情之物,比如说墙瓦、墙壁,咱们所坐的凳子,包括咱们现在所用的电脑,都是“无情之物”,它本身是无情的,它本身没有感知。那么,由于它的空幻所生,它“疑似有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比如说,凳子是无情的,但是你人坐上去了,你这个人就赋予它这个功用,那么它就是有情;电脑本身是无情的,可你一开机,一启用它,赋予它这个功用,那个时候它就是有情。所以,良介禅师他就是看到了万物当中,所有的无情其实它并不是无情,所有的有情也并不见得就是有情。刚才所说的,所谓的无情物,比如说,这个屋子是无情的,无情物,但是人住在里面,人赋予它功用,那么它的功用对于人来说,比人还要大,这就是有情;凳子本是无情,可是你人坐在上面,人是靠着它来支撑你的整个肢体,那么它已经是和你融为一体,这个时候无情即有情;电脑本身是无情之物,可是你在使用它,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电脑是主体,你变成客体了,因为你要从电脑当中获取很多你需要的东西,你没有它就不行。所以,看似无情,确是有情。
看似有情,又是无情。比如说,咱们这个众生,也就是称之为“生命”的,咱们在与物相融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有情的,相融的时候是有情的。但是,你看啊,我们如果是与物背离,或者是背理去就事的时候,或者说背事就理,执于两端的时候,有情也是无情的。因为你是孤立的,同时你又不能是孤立的,这就是有情物当中的无情。所以,有与无之间,它是自身的转化,不是说有情一直有情,无情一直无情,把情与物、人与物、生命与非生命、色与空给区分开来。所以,由此它就认定了正偏知当中的渐顿。渐顿是各执一端,因为顿离不开渐,渐当中有刹那之顿,所以后人说,小悟和大悟,大悟两三回,小悟是千百回。
这个时候,当他感悟到万事万物、大千世界无不如此,所以他突然开悟。开悟的时候,他说了一个开悟偈,这个大家可以记住的:“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这是他开悟的时候说的。这个时候,由于他的感悟,他参悟到了色空二境,是色空不一,色空不二,不中也不偏,而在于兼带。所以他由此,在感知无情当中的有情,有情当中的无情。然后,他大悟了,开悟了,开悟的时候就说的这个偈语。
过后,他这过后就叫悟后起修的过程。因为他在开悟的这个刹那之间,他是依赖于他以往多年的苦修和苦证,突然勘破了事理,达到了事理圆融的空境,而在空境当中去体悟和启用了空生万有。那么,他在开悟的修持过程当中,他走过了一座桥,刚好天是下大雨,这个桥,因为以前都是木桥悬桥,晃来晃去的,而且桥的两边、岸的两边吊着那个铁索,中间是铺着木段,悬桥。由于下大雨,水就没过了桥顶,所以在过桥时,他看到那个水影的时候,感悟到了,有所感悟,这个时候他又说了一首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这首偈语是非常有名的一首偈语,你们很多人都知道这首偈语的。
所以,由此入道以后,他就在藏堂,也称为上堂,建立了正偏王子功勋等五位,以这个五位的功勋海来隐含,或者是来隐晦着色空界当中的五种修持,修持的五个次第,或者是色空界的五种事相圆融和事相合一的规律。这就是咱们所说的五君臣。
它体现出来,就是说,为什么要创立这个五君臣的修持?参天契,它就是以其认知为,在曹洞宗来说,因为曹洞宗风里面体现出来一个直指人心。那与其你去非常委婉地、去苦口婆心去教去学去带,可人家依然是我。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人家依然是人家,你依然是你。那这个时候呢,不如将自己所悟的见地直指于人,直指人心。然后,世人,包括事相,包括色空境,都是在这个五位的说法之中,在五位的说法当中都超离不出去事相和理相、色相和空相的束缚,所以终不得悟,累世修持也就在这个事相理相当中、色相空相当中、渐修顿悟当中去打转。
所以这个时候呢,他的这个见地和见位,见悟,性宗,宗门下的五位君臣品,为什么他要把它设为五位君臣呢?为什么他会在藏堂,也就是上堂建立了正偏王子功勋海呢?因为他必须是隐晦地说,必须是秘传,而不能明传,不能明说,更不能使人在修持学法之中去误入歧途。所以,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实行了入室秘传、心意传耳。这就是,所有进入这个五位正偏知修持的曹洞弟子,在接心印传承的时候,也就是说,你在秘受心印的时候,师徒在相传心印的时候是秘传,是入室秘传的。而且这个受心印的弟子他是要有誓言的,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法是不传六耳的。在秘室单传当中,受戒弟子,或者是传戒导师他会告诫受戒弟子不得外传。除了他自己印心,属于他自己的心印之外,其他任何一个人不得外传,这就是法不传六耳。但同时,他又必须要让世人和让佛门信众知道五位君臣,要知道色空两界当中的最后的兼带,这个事理圆融和心性合一的修持和修证的过程,修持和修证的次第。所以,他假五位君臣,以这种不得不隐晦的说法和名称来面世。同时呢,又由于众生不同的根器,有不同的业障,所以他不能够像世尊一样,不能够将正法广度于众。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修持人没有达到悲智双运,只有智慧那是堕魔道的,必进魔道,他不具慈悲。
所以这就是,一方面,在显教当中,公诸于五位君臣的事理圆融来表述;而同时,真正地进入了勘悟,是以入室秘传,是以心付心,不传六耳,来使佛法传承,使法脉传承得以代代相续。
那么五位君臣,咱们今天先说这些。接下来就是五位君臣的内涵。今天就先说到这儿,五位君臣是怎么回事,五位君臣有哪五位,为什么要叫五位君臣,五位君臣在显教当中,它体现出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概括。
刚才所说,在显教当中它必须要体现出曹洞的宗风,因为曹洞走的是士民宗风,它必须要体现出普度和广带。那么,在秘当中,在秘密禅当中,它必须是要择机、择器、择人而授,而且是以心印心,入室秘传,不传六耳,以保证这个法脉传承的绵绵不绝,保证法脉传承的正统的唯一性。
好,今天的课程我就先讲到这里了。接下来大家可以有一些问题,或者有一些见解,大家可以在这里先参一下。今天就累一点吧,今天是周六,可以稍微得晚一点。接下来大家可以讲一讲,我就先喝水。
1May 04:34:52
顶礼毗卢法尊,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顶礼曹洞历代祖师!
隐明:特别有感触啊,就是师父在以前写过一个:“何来菩提明镜台,心性岂能将分开。若以色空论真假,顿渐到底皆尘埃。”当时看这首诗的时候,体悟的这个意思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心和性这个关系,包括渐修和顿悟怎么能够结合到一块儿,不太清楚。讲了整个曹洞宗的历史以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这点非常感谢师父。
1May:大家可以就师父的这几次开示参修一下。
1sky:我有一个疑问。我记得在第一讲的时候,上师曾经说,从五祖到慧能和神秀的时候,就进入了末法时期,是这样吗?
师:是的,是这样。
1sky:那既然五祖是传孙不传子,他的法脉也传下来了,为什么说在那个时候就标志着已经进入末法时期?请上师开示一下。
师:因为那个时候,由于慧能和神秀他们在各执一端当中,各树己见,各树己派,互不相容,所以已经是导致了这个正法印的分离。那么五祖他不得不秘授行思,在秘授的过程当中,那个时候已经是,因为达摩祖师临终的时候,在偈语里面都已经是说到了末法。由于当时的神秀和慧能,两位在禅宗当中的地位,以至于他们两个人在各执一端,在纷争之中起到的影响,已经导致了整个佛门对正法印传承认知的迷茫,或者说混淆;而行思他不足以去服于世俗的佛门的僧众,所以他不得不让这个衣钵秘传。末法时代,它的标识就是宗与教的分离。
师:大家都说说。
辅阙:顶礼上师。刚才听了上师的开示,我有一些理解与体会。就是说,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一直到禅宗五祖,这个过程中,宗和教是合一的,也就是说佛法是驻世的。那么到了五祖弘忍以后,由于执于顿渐两端,导致不能在娑婆界继续传下去,然后,是佛法的真正的心宗就转入了一种秘传,也就是秘密禅,或者是密宗由此而生。这个也就是整个娑婆界众生的共业所造成的。那由此以后,也就是说从五祖以后,真正的佛法在人世间只是秘传,也就是说娑婆界的众生根本无缘听到真正的佛法。直到今天师父开始开示,才使真正的心宗得以重新回到世间!顶礼上师!
还有一个问题,请上师给指正。就是说,到五祖之前,从心宗的宗脉相传来说,一直传的是心宗,那心宗有心宗的衣钵的标志。那么到五祖以后,尤其是曹洞宗的创立,以及子孙僧的创立,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宗创立的时候,都带所创的宗都有祂自己传的依止的信物,或者什么?那么,一直到了华藏宗面世以后,这种以各个宗创宗的所传的,和心宗传的才得到合一。
我看过行缘师叔的一个博客上讲,上师是从德禅师爷那里接到了曹洞宗的这种传承,然后,心宗是从德真和德智师爷那地方传承过来的。那是不是在这个地方,也标志着一种回归了心宗的归一?请师父开示。
师:前面几节课已经讲过,心宗是一直是秘传的。所以刚才所说的少林寺几代没方丈,其实并不是心宗没有传承。而心宗的传承,是一直是秘传的,因此心宗的传承,祂不一定都驻锡在少林寺。或者说,祂一旦在永化堂得以心宗的衣钵以后,由于末法时期的关系,由于祂要秉持这个秘传的唯一性,祂可能会隐晦,或者是在牢关当中去行证。所以心宗,其实衣钵应该是,有一段时期,二十九代和二十八代是兼祧的,那么到了三十一代,三十一代的心宗传承是德真大和尚。其实,如果是以心宗传承的话,八十代的心宗传承是德真大和尚,那么直到八十一代,到我这一代。这里面还有一个要交代的是,刚才辅阙说的,我同时是接了永化堂第三十二代,也就是曹洞的第五十二代。
这里面要重新说明的是,刚才辅阙说到了,每一个宗系的传承都有传承的信物。这里面要跟大家讲一个,现在世人,包括了很多以后对佛教研究的一些经典、一些著作当中,都是说,禅宗的衣钵指的是袈裟和钵。你们看啊,到了五祖传给六祖,在《六祖坛经》里面所记载的是,五祖把传下的袈裟和传下来的托钵付与了六祖慧能,六祖慧能接到袈裟和托钵以后,五祖送他过渡,一路狂奔,到最后,中途出现有些人去追衣和追钵。这里面都说的是一袭袈裟,在此且跟大家详细地讲,且跟大家说,传的那个衣,并不是当时慧能从五祖处所接的一袭袈裟。佛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他接的是从释迦牟尼传到他,是释迦牟尼当时所着的百衲,这个百纳是传到了行思;而五祖确实是给了慧能禅师袈裟,请记住,袈裟和百衲。这里面呢,心宗的衣钵其实就是体现的是正法印传承的衣钵,由于最后子孙僧系的创立,现在我们这个宗脉世系表里面,第三十一代是德真、德智、德禅。显然,德真是正法印传承,是正法印传世,祂这个正法印是不断续的,从释迦牟尼一直是不断续传承。虽然后来的永化堂,后来的子孙僧系是兼挑了南北顿渐的正法印,但是那个时候,衣已经不在德禅禅师那边,钵也不在德禅禅师那边,德禅禅师接的是永化堂的宗令,就是永化堂主的宗令。
辅阙:感恩上师开恩!那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说从五祖开始,真正的心宗是以百衲衣进入秘传,衣和钵是传到六祖往下传。由此以后产生的其他曹洞宗以及子孙僧,这个过程都是在传的是衣钵;而心宗从这个时候,就开始进入秘传。直到今天心宗和衣钵合一,也正是这个合一,上师您这一代就标志着真正佛法的重转法轮的开始。
师:嗯——,可以怎么说。
辅阙:谢谢恩师!顶礼恩师!华藏称为正总持门。这个“正”是代表着心宗的正,就是说代表着心宗的正宗传承,实际指的是“心宗”;“总持门”是指从释迦牟尼佛传承到今天,所有在心宗基础上演化的各宗各派,而“归于一宗”。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华藏的正总持门?
师:这种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辅阙:顶礼恩师!
1May:现在是提问时间,大家可以不必那么拘谨,有什么不懂的,或者有什么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的,现在大家都可以以文字或者语音的方式提出。
力克 05:07:13
顶礼上师!能否请师爷开示一下佛在心中和佛在性中?
师:佛在心中和佛在性中,我刚才在五位君臣的开篇当中已经是讲到了。接下来的课程再详细地阐述五位君臣的修持次第。会讲到的,佛在心中和佛在性中。
力克 05:07:57
谢谢师爷。顶礼!
隐明:请上师开示一下,就是说,刚才说到这个有情生命和无情生命,是不是生命的有情和无情只在于用?
师:可以这么理解,因为有和无它都是在用当中体现出来的。我刚才已经跟大家做了比喻,你说这个生命是有情,一些偏物是无情,那么这个有情与无情是在用当中体现。实际上,在五位君臣当中,最后的一位应是有情和无情,我们是有和无,有加无住,是落在一个空相,空是有无之间,这个时候就是体用双运,所以一个有和一个无都是在于用当中。
隐明 05:10:18
谢恩师!
学子:顶礼师父!我有一点不明白,德真师爷是正法印传承,德禅师爷接的是永化堂的宗令。那请问一下,德智师爷接的是啥呢?
师:德智师爷他没有接什么,他是大护法。
弟子:谢谢师父开示!
(师放佛乐)
12841 05:16:50
这是行常大和尚在大觉寺主持法事的佛音,戒是真香。
1May 05:17:58顶礼行常大和尚。
1May 05:21:49
顶礼毗卢法尊,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顶礼曹洞历代祖师!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版权所有,转贴、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