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译为“觉道”,即觉悟之道理。菩提有三种:一、真性菩提,此为众生根本俱有。二、实智菩提,即真实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即证果后随缘教化众生。由真性菩提而生实智菩提行方便菩提。三即一,一即三。
● 涅槃译为“不生不灭”。修行至了脱生死时,就是涅槃。涅槃有三种:一、性净涅槃,是为自性清净,一尘不染,即为性净。二、圆净涅槃,是为真无不圆,妄无不净,即为圆净。三、方便净涅槃,是为随缘方便,示现生灭,即为方便净。
● 九次第定即是四禅、四空、加灭受想处定。一、二、三、四禅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处,即九次第定。依九次第定灭除前五识及第六识,除受想二心所,得证寂然灭谛。
● 劫宇宙世界从八万四千年一增一减曰“劫”。人寿从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一寸,如此减至十岁止。而后再增,亦为每百年增一岁,身高增一寸,如此增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劫,一千劫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世界成需二十小劫,住、坏、空也然,则八十小劫为一世界之成住坏空,如此反复。每一小劫为十三万九千六百六十年。人寿减至一百岁,即 五浊恶世开始。
● 如来藏德相即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本无来去,是为常住。非迷非悟,是为妙明。本无生灭,是为不动。无处无遍,是为周圆。
● 息妄去执,但能不随妄想而起分别心,不执着能缘之境,若此则“世间相续”,“业果相续”,“众生相续”,因缘自然断除。
真性本真,乃顿教法相,谓只需离诸妄缘,便是如如佛。无修而修,无断而断。不起分别,即是无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无断而断。性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是无证而证。此即无功用道,顿超见性,生灭皆息,无相无功。
● 六根六尘本身一源,虽有内外见相之分,根为八识之见分,尘为八识之相分。见是心法,相是色法,此为外相。驰外为根本,若内伏则仅为八识。驰外是根尘,内伏则解脱。六尘可引发六根之相分,故根依尘而生,尘托根方有,故见相二分皆无自性。
● 知见立见,是无明本。若能知而无执,见而无妄,足以无知而知,无见而见,乃至一心无乱,一念不生,一尘不染者,皆归於无妄无执,如是即是不生不灭究竟涅槃。
● “阿赖耶识”即是“含藏识”,即是“如来藏”。因受无明所薰染,便成阿赖耶识,由识而染而有行阴。行阴者,即是“末那识”。末那因六识之分别而起执,起执而有想,想即是第六识。因想而有受,受即是前五识。再有色阴,为内之根身,外之世界。
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色有粗浊,其有二结,余四阴皆各一结,依根解结须由内而外,一结解之则六结皆除。识阴是吾人受生之根识,故应先解识阴。识阴解之则六根皆消除,真如自性即时显发。
有相之色,无相之空,是色阴边际。色为浅界,空为深界。若仅离色相仍未出边际,须色空二相皆离,方出色阴边际。六根对六尘是受阴,取着为触,厌舍为离,触为浅界,离为深界,仅尽触而不知尽离者,未超受阴边际,须触离皆尽,方出受阴边际。
生灭不息,迁流反复是行阴,以散心粗行相为浅界,定心细行灭相为深界,仅尽粗相者,未超行阴边际,须粗细二相皆尽,方出行阴边际。
识阴以入湛为浅界,以无所入之合湛为深界,仅知旋流入湛者未超识阴边际,须尽入湛合湛,内外明彻六根互用,方超出识阴边际。
灭以色际,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色相自灭,而受想行识亦随之而灭。
● 无相、无住、无念乃禅宗法眼,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无心。无住者,於相无执。此即“无”之要领,非断灭,无粘取。若断灭即成外道,若粘取便是凡夫。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即在此显。言语道断即不可议,心行处灭即不可思。在诸相中,心体离念则根尘脱落,於无所住中生妙如真心。一真一切真,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有无之间随心拾取,皆入诸相非相,至此法尔开悟,明心见性而入道也。
● 妄想即是 妙用者,因念无住故,念住即住,执即成烦恼。无执便是菩提,随处可随体而起用。
诸法用之还需舍,因不用则不实,不舍则不活。故诸行随法起用,随用随舍,便是无住无执无念之体。学佛至相应处,若不起用也如无修,有体无用之谓也。
● 修行切勿有着眼点。一有执着便成障碍也。无修无证无得者,乃“无执”之谓也。於法而不执法,方得破法执,无功用道,日久自能归家稳坐。佛法重在实证,唯证相应,无需求真,只须息妄也。
● “向上一着,千圣不传” 既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尚有何法可得矣。“但悟本来性,更无一法新”,至此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所谓“参话头”者,也是善巧方便之法。悟性并非非此不可也。宋元以前,禅宗皆以“直指见心,当下悟入”。所谓参话头发疑情而破参者,於一念未生时,方有少许相应。一念方生,已是识神用事。故虚云大师云:“所谓参话头者,乃在一念未生方能相应,一念方生,已成话尾”。正是此谓也。破参者,破执便是也!
● 妙奢摩地,意为寂静。虽寂然而静,以抑止心识使其不生妄想,非究竟。此法是佛最初为二乘人所说之方便法门。
妙三摩,此是观照法门,或观照十二因缘,或观照四法谛,修证偏空,也非究竟。
妙禅那,即是正思维,以心识思维观想,如修止观,观空、假、中,三观三止。唯“禅
那”即是静虑,若以识心来修,识心有生灭,乃生灭法,故妙禅那也非究竟,难入正定。
三摩提,即首楞严大定,离心意识,十方如来皆从此定出,故也称如来禅,具足万行。
● 妄想脱落非能一蹴而就,其中有粗细深浅之别。粗分妄想脱落时,终日心无牵挂,念起即觉,能不取不舍,此时细分妄想仍在。至动静之间凛然一如遇五欲六尘境界现前时,能心无存执,如此行之,则可使过往之坚固种子自然脱落,心眼即得开明,入广大圆明自在之境。此时法尔开悟见性也。宗门言之悟后起修,明心保任,即保者念念不异,任者任运自然,行走坐卧,随心而行也。
● 如来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而不舍众生,乃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菩萨从初发心起,入金刚千慧地。其中经过五十四位,而达等觉位,此为顺流而至。如来逆流而出,亦先至等觉位,故始觉妙觉相交之时,即成等觉之际,故称之为“等觉”。
● 小乘破“见惑”成初果阿罗汉,七生七返天界人间,方能断“思惑”而证二、三果阿罗汉,而后以无生处定断尽“尘沙惑”成四果大阿罗汉,了三界分段生死。然则成四果大阿罗汉后,若不回小向大趋入大乘,则终是化城之地,为自了汉。大乘以豁破无明见法身而超登初地菩萨位。至破尽四十二品无明乃成等觉而圆妙觉佛果。教外极乘祖师禅则明心后保任除习则是破重关。若玄关触动则顿超十地。初关之“妄想脱落”,重关之“无所不是”,牢关之“佛魔一如”,皆在保任中顿超。“成性成佛”者乃谓法身而言,并非见性后即能成究竟妙觉位。自二十八祖西来以后,未有报身成佛者,报身成佛需修因感果,然若入禅密兼证,则入“秘密禅”法眼,岂碍即身成就也。秘密禅之“十相自在光明禅”即属于此,行人能识之者麟角凤毛,法运相关,龙象难得矣!大小二乘乃界在迷悟,原无分界,行人应依根性、因缘对机一门深入。大小二乘是方便之说,佛法唯“一乘实相”也。
● 心念刹那生灭,修心人就在这生灭中证入不生不灭,回光返照,当下便是。此事说难非难,说易也绝非易事。总在生灭处“不取不舍”便是不二。行之自能证入不生不灭。不取则无住,不舍则无执,能所双忘则无念,至此契入真空,而妙有自现。
● 凡夫不知人空,罗汉不知法空,故成粘缚,流浪於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心境本空,执之则为障,此在迷悟而已。初果阿罗汉从五不还天修习禅定,以穷空之定力断尽三十六品思惑,方能证入人我空,成大阿罗汉,超三界之分断生死。若能回小向大则可少修二十万劫而超登等觉位,而入广果凡夫天入非非想处天穷究空理,修习有漏禅定。若不回小向大趋入大乘,则终至八万劫满,无可依托则必堕入轮回,此谓“饶他八万劫,终是落空亡”也。
● “心本无生因境有”,此乃心随境转之凡夫境界。“法本无生因心有”又何尝不是凡夫境界矣。修心者若错执此心,无异欲煮沙成饭也。
● 修心重在认识自心,此谓明心见性。心本无所得,在无所得中得,得亦无得,唯识此心而已。识得此心自不为“识”之所乱,万象之中,有一孤零零的灵明,在分别中无分别,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识得衪便是见性。
● 见性后当何以归?仍归於无可归处,至此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从所来,亦无从所去,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是故十方佛土随心托付,无生而生,生即无生,至明心后正修,方知禅、净、密、教皆同一宝觉也。
● 修学切宜一门深入,法无上下,当机即宜,未悟前也不宜博读过多经典。古语“依他做解 ,自塞悟门 ”正是此谓。得一门深入得定开慧,明心见性后,方可取诸十二部以印证。此时三藏十二部皆是自心之注脚也。若不真修实证而博取多闻后,自身脚跟未稳,则难免为名相、义理、卜、度所转,于修法实无益处。盖佛学、经典非佛法也,何以故?经典学说皆是生灭之法,因人因时而迁异。而佛法乃不生不灭不二之法也,古云“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於法不修行,多闻亦枉然”也。开悟见性后,则应普学诸法,宗说兼持以为弘法度生之济世方便。明心见性开悟后,也方具有洞明真知灼见之智慧,此时所学所得,皆是般若妙用,行人须明此旨,修行方有章可循。
●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句是金刚要眼,为实相般若之总摄。“应无所住”即不由境而生其心体,盖因心体本来无住也,若心住境则成分别妄心。“应无所住”是空,“而生其心”是有,乃真空生妙有,即是诸相非相之实相。“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对事对境,随缘起用,不起烦恼,因烦恼本空,即无所住,妙用纵横,即是生其心,非空非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非常非断,不一不异也。
● 《圆觉经》云:“诸相灭尽,觉心不动”。此谓一切幻化境界灭尽时,不动之觉性自然显现。是故,吾人修行参禅至妄想歇下之时,切要回光返照,观照本来灵、明、空之本体,於此关键刹那,圣凡系於一悟之间,一念悟道,亲见此不生不灭之体性,认得衪,默契衪,便是见性,顿然开悟,心眼光明,无明顿破,此向上一著乃即超顿三界也。由此见道而进修道,真正的修道是在见道之后,见道即是见性开悟,悟后起修始为正修,由寂静本体而起观照妙用,自性既明,定慧等持,保任除习,乃至成办了脱生死大事,在此一著也!
● 以直指本心,顿悟见性,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中悟入,此为“祖师禅”。以借一句话头,发起疑情,专精参究,或观心破妄,至妄想脱落而见证本来,此为“如来禅”。以“当相即道,全事即真”,三密相应而得即身应化,此为“密宗”。以执持佛号,继净不异,一心不乱,以一句万德洪名得度往生,成就住不退,此为“净土宗”。以严净毗尼,精持禁戒,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走坐卧皆如律仪,以戒伏妄,直至断惑,此为“律宗”。以精研法相,深探妄源,以观照破妄断惑,转识成智,此为“唯识宗”。……种种法门皆如医药,因病与药,病愈药废,至明心开悟后,一切法皆是佛法,至此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人空,法空,空空,法尔圆明究竟妙觉也。
● 三界众生依“四正食”而得以延驻身命。一曰“触食”,此为鬼神之食,其每逢食时,仅吸其气味便足。二曰“断食”,此为人道、畜生道之食,每逢食时,分时段、分份段而食。三曰“思食”,此食乃四禅天及四空天众生之食,每逢食时,以禅思之法式充盈自身之精气神,无需食物,以禅思即可滋身,久久行之,色身可成金刚不坏。华藏光明禅“辟谷”法式即是四禅天四空天之“思食”法式,乃大毗盧遮那修行时断欲界烟火而以禅思证入大觉光明金身秘印。四曰“识食”,此食为无色天众生之食,该天众生已灭色相,唯存阿赖耶识,故此阿赖耶识认为食毕即如食毕。“触、断、思、识”四食也是释迦世尊破外断苦行之正说。
● 凡夫、外道得世间禅定(四禅八定)时,多误认为已达涅槃,其不明修世间有漏禅定,即便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虽破粗烦恼,却仍有“触、作意、受、想、思、龙胜解、念、定、慧”十种细惑未断,依然是随业流转之生死凡夫。修行要达“三不退”位,必定要破断见惑,方得位不退,即藏教初果,别教初住,圆教初信位。若有相修行则有执有漏,尘劫揖留也方有少许相应,故修法仍需择法眼,入无相无念无住方有顿超之可能。无论持名、修密、研教、参禅,依法一门深入得开心眼后方不枉废时光也。而所谓无相无念无住者,只在“有无之间不取不舍”而已。修行人往往误认为神密莫测,孰不知正被知见所误也。一真法界本无一法,吾人若能在寻常处死心塌地一门深入,则必能与法相应。
“万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迷成妄执,觉成真如。真如随缘起用,随染缘便成六凡,随净缘则成四圣。迷则六道四生由衪造,觉则三贤四圣由衪成。佛法无多子,只在“迷、觉”处见真功。凡夫因迷而有我执,小乘因迷而有法执,故流浪生死。大乘菩萨觉悟“人空、法空”,故能转无尽烦恼为大光明藏。
● 虽修佛法,若在日常境界现前时执境乱心,在修法时心向驰外,执取境相而不从心地返照者,皆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执取则心必不能清净,不清净则无以开悟见性。
● 凡修密禅,皆有善法境界现前,或见宿命,或见圣迹,或得神通,凡此种种,学人切需深明种种境界皆是持证得力之过程,并非究竟处。故切勿执取境界以致停顿不前。需勿执勿拒,过而不留,亦切勿生我慢,勿生欢喜,勿生恐怖,如法渐进,必能证入真如三昧,法尔圆成。
● 本来面目,空寂灵明,若有空寂而无灵明者,则成顽空。参悟至一念不生而灵光独耀时,此刻之“明”与“见”皆是无分别智,彻悟此境界便是“明心见性”。见性之时贵在自我默契,当然承担,一落分别又成识神用事。原是“证悟”而一过去便成“理悟”。学佛之人多数由此错过,痛乎惜乎!自性本空,能不住相而又灵明空彻者,非本来面目而何也?!
● 人之八识,虽其用有别而其体则无异。眼、耳、鼻、舌、身、五识乃仗意识之功以成其用。第八识阿赖耶识虽能摄持诸法,然其不能自造善恶,是真妄和合识。缘善则成善,缘恶则成恶,泯尽善恶则成本觉自性。凡夫因真心不觉而妄分能所,故成末那七识妄执,流汇意识妄情,故八识之中,六、七二识之力最大,七识分别妄执我见,六识分别妄情。且无境不能缘,无事不能做,其力最强。修习止观、持名 ,皆以六识下手。在观行时用其了别之功,防其攀执之过,乃至舍识用报,根尘 迥脱,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八识为大圆镜智,合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至此法尔大成也。
● 时下修行者,多从第六识下手,此即有功之用,由生灭心入手修持。甚至禅宗门人也多有 从止、观、参下手,由是从有相入无相并无不可。但这些有为法只能用於一时,不可执着。若有所执便永难见性,执见不息者,不在开悟之列也!见性之后,保任上修,乃勘破重关,登法身圣位以至八地以上圣位菩萨乃入无功用道,此时人空、法空、三惑尽破,无修而修,无证而证,直至破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乃成妙觉。
● 修行至入大乘见道位,即圆教初位时,可得“意生身”,声闻、缘觉二乘人虽也可得,仍需作意而成,至初地菩萨起乃得济度众生之化生之身,随缘而应,意生身者有三: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此意生身由初地至五地菩萨所得,以证空通达真俗二谛,定超於慧,自性寂静而了知万相唯一心之所造,不起自性实执,其不同於二乘人著空三昧,故曰“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此意生身为六至八地菩萨所得。证得诸法如幻,空生觉有,能使身心由粗相转为细相,转染为净,得如幻三昧,来去自如,假缘示现,通达诸法自性,证入即空即假即有之中道实相,其所得之幻化身曰“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此意生身为九地菩萨至妙觉佛果所得。从体起用,现身十法界,自利利他俱胜,至三觉圆满空幻同胜,事理圆融无碍。
无论大小二乘,若於入门始,常秉持“思食”即“辟谷”以滋色身由粗转细,先得身心由染转净,则能疾得道果。由凡夫身而转金刚体,虽未证果,即可作意起观得意生身,应身即能起用。二乘人常作“思食”即可入三昧乐正意生身,无需作意而生。
● 佛法三藏十二部法如潮海,八万四千法门虽分类繁多,实则不二,学佛唯证相应,以妄息真显而入无虚无实不生不灭之觉性,识得自我,慧彻三空,乃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毗嚧行武於二次法难时顶礼供养法界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