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难拈花正法眼藏

(中文) 名相浅释(31 〜 35)

三十一,何谓“佛性”?

佛性即是心性!此“大事”非文字语言所能道。所谓佛性--假,即非佛性--空,是名佛性--中。假、空、中三位一体,有无之间,中间不落,离心意识,灵知了了者,即是佛性,於不可得处得也。明悟佛性是整个佛法之根本。舍此必入迷途!

三十二,何为“智慧”?

佛教所说之“智慧”不同於世俗所说之“聪明”。佛教所说智慧是“般若”之译音。“智慧--般若”是通过佛法之修持而证得,由自性寂定性体所显发之观照妙用能扶定理事,辨别真假,明了世出世间之因果,智慧的妙用是能除去主观意识的妄测,以客观现量之观察为了知一切事物的发展及演化规律。

三十三,何谓“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

依教理而言,从初发心修持至成就佛果,需经历证悟阶次,其中“十位”位是“观行”之次位,信常住真心之理体,消除疑惑。“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近“真如”之相似次位。即“三贤位”,“十住”位断见思惑及三界内尘沙惑,“十行”断三界外尘沙惑,“十回向”即已断无明惑者,“十地”即是十圣位,已破无明见法性成法身大士之圣位菩萨,经“等觉”到妙觉,破尽四十二品乃成佛果。

三十四,何谓“开悟”?

开悟是禅宗破初关境界,即是“明心见性”,教宗称为“大开圆解”,密宗称为“当相即道”,虽名相各异,其实质都是入“见道”位彻见本我。修持当妄想脱落,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不生分别时,前际念息,后念未起,当下灵明了了时,即是“开悟”之境,悟需在当下证得,当下默契一有分别又成“悟后迷”,学人依所修法门,水到渠成。但宜秉持无执,无求而至无住、无念、悟境现前时,身心消融,灵光独耀,当下契认,心眼顿开,即是“开悟”,悟后明心见性,自体便永不退失,从此默照保任除习,历破重关进破牢关而成就三藐三菩提。

三十五,何谓“无相”、“无念”、“无住”?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依念而离念,重点要领在于“离”上,离即是无执,在诸相,诸念中历历分明而不执粘,相、念虽存,但不执便是“无相”、“无念”,因若执,则成常见外道;若灭,则成断灭外道,两者都不能起妙用。“无住”乃《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真空,“而生其心”即妙有,此意概之即是“无住生心”,即在见闻中不着见闻,不住境而随缘起用,既不执有--常见,也不执空--断灭,而是在“见闻觉知”中无住生心,随缘起用。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post_id in /customers/f/6/e/huazangcenter.com/httpd.www/wp-content/themes/huazangcentre/functions.php on line 1121

发表回复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