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04日 —— 参禅与觉悟

祝福:其实这个了脱生死,就是了无挂碍,而这个了无挂碍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所以,也许我们也是能够从这一点,大家在一起来思索一下,如何体现这个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了无挂碍、了脱生死?在《心经》上有说嘛: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个话题可能应该也是有很多的层面、很多的思虑,去让我们去勘正的。

……

:大家参的话题沉重了一些。咱们来参一点轻松一点的,也容易理解一点的。

辅霖 03:55:07

怎么是参禅?为什么参禅?顶礼师父!!!

:这种形式,不管是在YY也好,以前在QQ和平时大家在参悟,就把它称之为参禅。今天咱们说一点轻松的,大家也比较容易理解的。什么是参禅?或者是为什么要参禅?其实这两个字,从大家一旦踏上修持之路,天天就会面对。因为咱们是三禅,参禅、行禅、坐禅,三禅合一。

那么究竟是怎么样才是参禅呢?我们大家为什么要参禅?现在咱们都是在俗世间,以前我们在山里面,是一天到晚就在禅堂里面的,那么,是行走坐卧、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在悟,都在禅悟当中,也都在参禅当中。同时,我们的参禅,除了咱们一些有义参、无义参之外,更多的就是悟,参悟嘛。勘破参悟,那就需要禅定,需要打坐。参不仅仅是“有义”,就是咱们话对话的有义;这个“无义”,其实也包括了这个悟,也就是禅悟、禅虑,虑就是思虑的意思。这个时候,咱们禅定的功夫不够,或者是入禅不深的时候,就会第一关最难过,我估计大家都已经经历过,是脚酸疼,然后心乱;脚不疼就心乱,就有一种没着没落的感觉。不知道你们在打坐的时候有没有这种现象?第一种现象就是脚痛,因为你要单盘,你要双盘,长时间脚痛、麻;脚痛、麻过去以后,你这个心里面就特别乱,就这样无着无落一样,这个时候,反正就是一种说不清楚的烦躁;然后,开始就出定了。

说这些,其实就是说参禅,其实这个禅悟在每天的点点滴滴。都是人,都是在生活当中,所以行走坐卧都不离禅。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去参悟这个禅呢?那我们就不能够好好地“享受”这个人生呢?当然这个“享受”是打一个双引号。为什么要去深究人生?为什么要去勘破人生?这里有一个指向在里面,很多人他会回答,什么叫参禅,参禅为了什么?为了开悟。开悟为了什么呢?为了行菩萨道,广度众生,最终成就正等正觉。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是参禅的形式、过程和目的。参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参禅它不是论理,它是对一个事物、事相的入相;入相以后的无住,到了性空。那么参禅为了开悟,开悟要怎么说呢?怎么样才算是开悟呢?其实这个“悟”就是“觉”的能力。咱们说觉悟,开悟就是成就了觉的能力。

还有,这个“觉的能力”,在我们有生命的那一刻开始,是完全的一如,它是不增不减的,没有丝毫增加,也没有丝毫变化。这点大家就比较难以理解了。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对社会的认知不同,然后形成了自己的一个价值体系、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那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聪明,有些人会那么笨拙?既然觉的能力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从刚出生,这个觉的能力,和你活到老了,这个能力是不增不减的。咱们先抛开过去,就以现在来说,就是说,你出生的那一刻,你拥有的能力,和你最后走完这整个生命过程,你的所有累积、累加的,等等等等这些是一样的,没有增加一分,也没有减少一分。这样说起来,大家估计就理解不了。当然,应该也会有一些人理解。

说到这里,跟大家说,这个“觉的能力”,它不等于知识,也不等于经验,是觉悟的能力,也就是“佛性平等”的“觉悟能力”是一样的。从你刚出生,到了一百岁,整个生命过程的每时每刻,觉的能力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就产生了我刚才所说的,有些人聪明一些,有些人笨拙一些?有些人很有经验,有些人就没有经验?看起来,好像这位学的,学佛也好,或者人世间也很成功。我为什么就比不上人家呀?恰恰就是因为这样,恰恰你没有通过去参,你没有经过禅定,你没有深入禅定三昧,所以你所拥有的一切,只是知识和经验,仅此而已。也就是俗话说,你只是拥有了聪明,大聪明和小聪明,仅此而已;你并不具备智慧,因为你没觉悟吗。你只会有洞察能力,但是你没有觉悟。就像你看问题很敏锐,学问题很快,然后你的行为、执行能力很强,这些只是你后天的这些知识累积的能力,仅此而已,和觉悟没关系,和智慧没有关系。那正因为这样,人们就需要寻求觉悟人生的方法。这个觉悟人生的方法就是禅,通过这个禅悟,使自己产生了和寻回了觉悟的能力。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找一本《佛说入胎经》去看一下。在《佛说入胎经》里面记载的就是,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投胎受身,到这个时期生命的结束,乃至于到下一个时期生命的开始,我们拥有的觉的能力,从来就没有变过。所有刚才所说的觉性的能力,也就是“佛性”,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就已经具足。我们到了人世间以后,为什么会产生了很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差别?那就是更多的人,他只关注于知识、经验、数据,也就是经验论。所以就会有凡俗之分,就是在这个地方呈现出来了。而参禅呢,是通过我们的这种有相三密和无相三密的种种的方法和次第,使我们恢复到我们本应本具有的这个觉悟的能力,也就是本具有的佛性。这就是禅定,也就是参禅。

也有人说,既然觉悟的能力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增不减的,那么修与不修也应该都是一样的?是一样的,这个觉的能力是一样的,而不一样的地方,是有些他能够启用,有些他不能启用;有些人他可以启用,有些人他不能启用。能启用的,他就是通过了禅定功夫,他能够觉照启用,也就是所谓拥有智慧,拥有神通力,所谓的转识成智。有些人他不能启用,因为他出生以后,他受到六根尘的污染,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界,通过感官的刺激、认知,然后去以感官刺激和认知,来作为他的取向、坐标,以他的这个外相作为他认知的坐标,所以他这个真正的本能,觉的能力,就不能启用了。就相当于两个人,各自怀了一颗明珠,有一个人他知道这颗明珠,他可以让这颗明珠放光;有个人他不懂,所以揣在口袋里,这颗明珠从来也没有丢失过,当然也从来没有启用过。所以呢,分别,其实就是在这里的分别,就是说,这个“自性”是存在觉悟和迷惑的分别。正因为这个觉的能力,也就是禅悟的能力,具有了觉悟和迷惑的分别,就像我刚才的比拟一样,有一颗明珠,有人他能够启用,有人他不能启用,他们的这颗明珠,一样是不离不弃的,同样的。

那就相当于我们平时当中,同样的遇到一件事,比如说一句话,同样的一句话,有时候可能言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这句话对这个人听起来,他可能是受用一辈子;对另外一个人,他听起来那就是平白无奇,或者是嗤之以鼻。就像一杯水一样,有人喝起来觉得冷,有人喝起来觉得热;有人不想喝,有人渴了他就要喝,有人已经喝太多了,再喝也就是一个累赘。他只是在一个彼此之间,他懂得了一个中度的取舍,这个中度的取舍,其实也就是决定了这个觉性能力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使自己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当然还是用生命形态比较贴切,能够使我们时刻保持这种生命形态,去切入这种悟道和禅悟的过程当中,那么这个觉的能力,它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来,你就可以去直达根本。

所以,现在修持,很多法门有很多的方法,是时间的长短、快慢而已,简单和繁琐不同,但是,它都一样的,都是最终的指向,就是起照、起觉,使自身能够觉悟,能够开悟。开悟了,拥有了觉醒的能力和觉用的能力,这就是转识为智的过程,或者是生命圆满的过程。

修持方法很多,当然咱们有咱们的方法,有人去念佛,有人参话头,有人是起疑情,看话头,持咒,甚至是数胎息,等等等等,不管是任何一个法门,不管是任何一种修持方法,它只要是以究达人生究竟为根本,它所追求的就是一样的。

所以,咱们在不断参禅的过程当中,以量化上来说,咱们这个层次是越来越高了。从最初的参禅,就是论理、论对错;到了一个过程,就是讲经验、讲数据,然后,在此过程当中不断地争吵;而到现在,大家已经是逐渐地契入了心的感悟了。这个心的感悟,就是对生命的感悟,这就近一步了,而这一步已经接近到了禅悟的、禅觉和觉悟的核心,因为是直达、直面生死,直勘生命的根源。所以一步一步,现在大家已经是步入了这么一个过程。

但是大家要留意的是什么呢?他在一种境像里不要执,不要去契入,不要去执悟。因为什么呢?咱们在走路一样,可能今天,现在某一种事相使你对生命的感悟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但是你不能去执着于它。参的过程当中,你的情绪,说白了,你的情绪不要执着于它,不要顺着。你这个参,因为文字和语言本身它是无义的,只不过是你在参的过程中,你自己能够从中真正领悟到,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恍然大悟。别人一听,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会恍然大悟。而这个过程当中,不受你在阐述这个禅意,或者你在表述的话题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字意和语言意,而这个文字意和语言意,它只是表述了一种表相、一种工具,而你的禅定,也就是说你的心绪、心情、情绪,是不能够去被它所波动的。为什么呢?很简单,大家比如说参悟到,啊,昨天我有一个朋友去世了。这个时候,参悟是说,啊,人生无常,生死无常。那为什么呢?他为什么去世了呢?因为什么原因,或者说为什么那么早?为什么会死的那么痛苦?这些就是参悟的过程,参悟的话题,而不能够说,哎呀,我的朋友去世了,然后你把这个事相,直接地来引导和诱导你这个情绪,你开始进入了这种悲伤、苦闷的思虑当中。那你这个参禅,你参到最后,你就只剩了这个悲伤和这个苦闷的情绪,被自己越来越放大。这就是离参禅离得很远了。

所以,大家以后参禅要留意的就是这一点,就包括我们现在要述说的,从一些人生经历当中,在经历的事相呈现出来当中,去提炼出,通过当时的事相,能够感悟生命;感悟事相,感悟缘起性空;甚至是再低一点,去感悟因果。这就是参。而不能够被这个语言意和文字意,来侵扰你本身内心的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觉性。这个,今天大家听了以后留意一下。

我相信,你们下次参的时候,这个感知、感觉,或者是感悟将会完全不同。我先说这些,大家可以讨论。

sky:非常感谢上师的开示。

:还补充一个,其实修持哪一个法门都一样。现在是要求皈依,到我这里皈依的人,其实真的很多,现在这里一两万人在排队,可是我真的没办法接受,因为我真的能力是有限的。你说,虽然收一个弟子,就有了一个师徒的名分,但是在我这里,我不能够是作为一个数字,或者是滥竽充数,就要去启迪他、去引领他,至少他走的比以前要更好一些。所以这个能力和精力有限。

今天跟他们说,其实修持路一样的,你走哪一条路,你皈依了哪一个宗,只要是你找到了你的本性,就是这颗明珠,那都一样的。你不一定非要来皈依到我这里,就近有很多寺院、很多高僧大德,大家都可以皈依。修持路上都一样的,咱们可以参学,并非说你一定要皈依在我门下才行。所以,面对这么多的人,我只能是事在人为,这是第一。

第二,因为修持,就是使你踏上修持路以后,使你的生命越来越解脱,就是说,你的心境是越来越自由。然后,你对这个处相是越来越平等,就是说,心自由、心清净,心清净、相平等。怎么说呢?你只要踏上修持之路,你自己的感知、切实的体会,你会充满了法喜。因为你踏上修持路,所以你会充满法喜,你的路就对了。

如果你因为修持以后,你心里面比以前更加的煎熬,那么你这个修持就出现问题。出现问题,那就是两个方面的,一个,可能你修持的路子不对;二就是你皈依的法门不对。所谓修持的路子不对,就是说你修持本身没有去以清净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平等相去面对你的修持路,跟所要面临的坎坷、曲折,甚至是生死。你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会觉得你天天充满法喜,今天苦一点也行,今天累一点也行,今天遭受到什么样的也行,今天两眼一闭、脚一蹬,走了也可以。但是,你从相上你不一定会体现出平等,但是心里面是清静、如如,那你会充满法喜的、充满法喜。

如果你在修持路上已经出现了烦恼,自己认为烦恼在增多,或者比你修持之前的事情更多、更烦恼、更纠结、更痛苦,这个时候那你的修持就出现问题了。第一个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就是没有契入这个修持的心印,你自性不清净;再一个,你所修的法门不对,所走的路不对。就像现在一样,有不少人因为修持华藏,所以他遭受了很多非难、痛苦,那么对他来说,他的路子就不对了。

修持它是要充满法喜的,你如果是因为皈依这个法门,而这个法门给你带来了痛苦和烦恼,其实你就是皈依的这个法门有问题,也就是说,这个法门并不适应于你。我为什么面对这一万多人,我跟他们解释,你就是皈依一块石头其实也一样,只要你心里面充满法喜。所以,你没有必要说一定要去舍近求远,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去说华藏怎么样怎么样,因为大家也都知道,华藏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所以在修持路上,大家要留意一个,就是很多事情你没有必要勉强去做的,没有必要的,如果你在做的时候感受到了痛苦,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停下来,你别去做。你比如说,现在我就在修持,可修持当中,我已经切实感受到,因为我修持,所以我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你这个时候你别修持了,你给我就停顿下来,静下来,然后你找一找,是路子错了,是法门错了,还是自身的问题?你找完以后,你再走,再走。其实你走任何一条路,它最终就是我刚才所说,参禅跟大家所说是一样的道理的。只要你把自己解放了,就是对你来说就是最有效的!否则呢,你如果在修持路上、修持过程当中感觉到了痛苦,和切身的存在着痛苦,这个时候,你就没必要去按照这个路去走。你就可以另辟歧途,走其他的路。一直到你能够自己感受到心里面充满法喜,这就对路了。

:还有,就是刚才所说到的,某一方面在关注我的生日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本来也是不想讲的。因为对于我来说,我不想因为我一个人的生日,而给大家带来很多的烦恼,增加有关方面的工作量,劳民伤财,大家也劳顿奔波。不就是一个生日吗?所以大家大可不必为这个生日去想什么。说不定我这个生日,我都不在珠海,我去旅游去。所以我这个人,我不愿意给众人带来负担,也不愿意给众人带来痛苦。刚才你们在参禅当中参到生死,其实一个人的生死已经看破,那还有什么不能够放下的,不能够放弃的?何况是一个小小的生日!那如果是因为我的生日,或者是因为我,反而给大家带来了没有必要的痛苦,那么这个生日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现在还是不要去关注这个问题,大家辟谷济善、日行一善,好好修持就是啦。

祝福:刚才听了上师的开示,感觉就是修持还是要结合我们自身,以我们自身的心力去呈现,找到自己的契入,完善自己的人生,以此来回报周围、回报社会。希望大家能够谈谈自己的体会。在最早的时候,上师就写过:人中学人,事理处正身。上师就是我们的榜样,就是修持路上我们的楷模!

遠燁 04:32:17

相平等,心清静,充满法喜!感恩师父开示!

青莲 04:36:06

我就是踏上修持路后,越来越洒脱,越来越自由。而且感到了充满法喜,我的家庭都很支持我,过去的毛病也基本上好了。顶礼师父!感恩师父!

兰花花 04:36:08

生死相随恩师

道安:我说两句,我想谈谈我自身经历的一个感受。其实这是修行过程当中,走的一个必须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想我当初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说不知道自己心往哪走的时候?我跟我老公都是共同跟上师证道的同修,所以相互之间对这个法理、对对方的要求刻意点比较多。回家也经常聊修行的一些体会,或者互相对对方的关注比较多。结果,过程当中,孩子自身有一段时间有一些逆反,当时给我感觉,从他的话里,就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少了,回来以后听到的全是你们的这些话。当时我听完了,心里面有一点点难过,我就想,这对孩子到底关心的少了,确实有这方面,更多的还是不会找到自心的一个体现的问题。就是说面对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境况的时候,都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包括自己家人,你也不能跟家人缺少沟通,特别是当孩子自己有一些感受,缺少温暖。因为他不知道父母修行真的是为了什么,这个修行,佛法跟世间法之间什么一个关系?他只是从外相上觉得父母亲对他的关心少了,你们只谈的这些,平常生活过程当中的许多的事情,常人所关心的东西,你们都不关心。因为他没法理解你们这些做法,这就需要我们以自身的修为,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关心家人,去让他们感受到佛法。其实就是在平常的生活、工作,各方面体现、展现出来,是体现我们的那颗心。不是说执着于一个具体的外相,非得要去做到。我觉得就是生活禅吗,生活禅呢,处处是道场,这个意思的内涵都是体现我们的心是全方位的,点点滴滴的去关爱身边的所有人,这个是心的一个自然的呈现、展现。

虚婴 04:37:52

修行是要越修越自由路子就对了

学子A:感谢师父!感谢同修!听了师父的开示,我心里忽然明白了,是我在家庭的问题。就像因果一样,没有找到因果,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是我自己可能在定力上,就是在处理平时关怀的方面做得不好。并且就像刚才同修讲的一样,小孩感觉到就是我在家里关心的少、付出的少,也可能有这个原因。我再自己反省。谢谢师父,再次感恩师父!感恩同修!

沙弥 04:38:53

心清净 相平等 充滿法喜!了无挂碍!

祝福:我也是跟大家一起探讨。我的理解是,这个禅实际上还是一种观,在我们的修持中,还是有一个过程。比如是一种觉照,是始终契入那种心境,就是面对万相,它始终秉承的是一种心境,我们可以用不增不减去解释。也就是说,所有的万相只是我们的资粮,以不变应万变去对应万相。在我们参禅的过程中,有义参和无义参,因为我们现在就是面临的这个问题,这么长时间也是一直在去领会上师开示的有义参和无义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再多说又不是了。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好不好?

惟钧:我今天听完以后,感觉就跟这二十年不一样,就是感觉到师父针对大家一个现状,以一个轻松的话题,揭示出来一个这么深刻的道理。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个禅的意境在这里。我们每个人担心也好、苦恼也好,或者一些纠结也好,以及我们这个所谓的精进也好,等等等等,因为禅,他内心不着相的,真正有没有这样一种心境,或者回归这样一种心境来体会?象慧叔刚才问的,对生活啊,各方面啊,这种感悟。以及在生活、日常参行当中,或者是所谓的行证当中,这样一种心境有没有去很好地体现出来,或者是贯彻出来。我们肯定就有很多:哎呀,师父批评啦;你昨天怎么犯戒啦;那天有哪个同修说我,或者是我说了一句话,别人不理解了;再就像刚才师父说的,别人说话可能不爱听啊,觉得怎么怎么样。这些东西跟师父讲的这个禅,真是差太远了。

但今天老人家这么一讲,很细微的地方,针对大家现实心里头的状态,他以这样一种角度,以这样一种深度来揭示了一下。同时,也给我们开解了一些我们内心的挂碍,所以感觉很解渴、很舒服,内心的一种释放和这种象师父说的法喜也好,还是清净也好,确实不一样了。跟大家一起参啊,慧叔也说咱们大家一起多参参,我就先说这么多啊。

祝福:惟钧,这个禅是不是也是,慧叔和缘叔只是一个表相,反正都是叔。

惟钧:啊,对,你们俩今天声音真挺像。

祝福:这就是禅。呵呵。

惟钧:这就是禅,对,这里面有禅机啊。

道安:我再说两句。刚才也在讲这个禅,师父也在讲什么叫禅,应该怎么参禅?感觉就是,首先,我的修行过程当中一直是体悟师父说的“外不着相为禅”这句话。怎么样能不着相?我也经常问自己,其实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的挂碍点不一样,有的可能是无挂碍,他就会不着相;有的就有挂碍了,他就着相了。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在修行之前就有一个很大的挂碍,就是越是人多的时候,或者是重要场合的时候,我就会有挂碍了。为什么起这挂碍?我就追问自己,因为在意自己是否能够发挥的好,是否能让单位的领导认同,有这么一个内在的东西,潜在的东西存在的。越是重要的场,比如翻译也好,什么重大会议的时候,自己就不会去主动发言。因为发言首先会在意自己发言会不会好。后来懂得修行以后,不断的在单位去突破。但是就在刚才那个过程当中,意识到自己又是存在这种问题的。在单位里越是领导层次高的我会越在意,在修行方面那上师是最圆满的,知道上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在面对上师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深层次的自己信心的毛病体现出来。一方面会在意,希望自己能说的好,哪怕潜在的一点点的东西在这的,是缘起的缘起,它就没有证到不着相、空性的状态的时候,修正的过程当中,有这个意识还好一点,没这个意识的时候就完成不了缘起性空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想现在有意识的再说一下,也就是把自己的一个毛病掏出来给大家讲讲。然后抛砖引玉,使大家能够看看自己着相在那些地方,不着相在那些地方?可能有一个深层面的剖析,抛砖引玉吧。

1祝福 04:51:27

师: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心乱为定。

1祝福 04:54:42

师:三禅——坐禅,参禅,行禅

沧海笑 04:54:45

感觉,参破引起心动的原因,回归到清净的本源上就是觉悟。

辅霖:师叔好!同修好!我想聊一点体会。在一个月之前,因为前面在参禅的时候,自己因为不恭敬厚德载物,后来被禁语。在禁语的过程之中,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参禅?因为也会有交流,也会说话,但是很多时候是说一个道理,有的时候好像在帮助别人,有的时候就是自己在听一个道理,好像要记住一个道理。被禁语了之后,就觉得好像这个里面有问题。那慢慢地明白,就是参禅是参自己的心。今天晚上师父特别地慈悲,在开示怎么是参禅,为什么要参禅?在之前很多的时候,事情也会做,话也会说,可是心呢,经常是处在一种波动的状态,就是在应对外缘的时候,经常呈现出一些挂碍,没有回归到清净的本源。今天晚上听了师父以后,有一种和我平时不同的感受,就是本来就是,就说觉悟它是本来就在的。那么,这个是一个整个大的背景,不像以前好像心动是一个常态。现在本源就是这个如如不动的心境,有一点象说性空一如的这种感觉,就是它本身一直是如如的。那么在参禅的时候,或者说平时的行住坐卧中,如果看到仍旧就有什么挂碍的话,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是逆着也好,是顺着也好,把这个挂碍放到一种,比如说在师父讲法的时候,这样的一种心境。这是我今天晚上的一点体会。

:禅,刚才说到了参禅。参禅,咱们在三禅当中的第一禅就是参。参禅,其实呢,因为它是在最后这个行、坐的一个基础,坐其实也就是悟。你们有时候也在说参禅,也在说有义参和无义参,其实,对第一块参禅的这个契入,如果是把握不好,下面那个其他的就无从谈起。刚才说的一个是什么呢?就是说不要落文字意,不要落言意,直契入这个意中的相,去破相来参,这才是走完了第一步。比如现在某个人说了一句什么话,有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呈现出来以后,咱们在参的时候,不要去就他所说的话和所表述的、所呈现出来的文字,去揪住这个话和这个文字去参。而是要什么呢?是要去参他的文字背后的深层的原因,或者是语言背后深层的动机,然后直接地去契入。他通过这个相,通过这个文字、语言所表述出来的相,咱们通过这个相,直接去契入它的内涵,然后去层层剥开这个内涵,然后到了进入觉照阶段。所以,参禅就是要这样参的。

比如说生活禅,在家里你儿子调皮捣蛋,然后你骂了他。其实呢,骂了他,你只不过是以骂他的形式,来体现出你真正的内涵的动机。你骂他的这个相,肯定看起来是不好的吧,凶神恶煞地骂他,可是你的深层动机呢,你是在关爱他、在爱护他,所以你骂他。那咱们参禅,你儿子就不能揪住,啊,你骂我了。而不去参你为什么骂我?参禅咱们要参的是为什么骂?也就是说,这个相里面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参禅的无义参。也就是说,参禅,就是禅虑,禅虑就是“为什么”,把这个为什么透进去以后,把这个为什么一放下,好了,就进入了悟禅的阶段了。

辅霖:师父,您刚才说,把那个为什么放下,那是因为自己心中愿心起,或慈悲心起,就会放下。对吧?

:这个时候你三心具足,自然会放下;同样,也只有放下,你才能够三心具足。

辅霖:谢谢师父。

: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上遇到了很多很多事物。你们接触的人很多,这个人他说了一句话,他可能是正话反着说,或者是反话正着说,有的是心口不一的说,等等等等,那对我来说,其实你们有时候看啊,会觉得我莫名其妙处罚一个弟子。为什么?因为你从相上看,他做的太好了,面面俱到,这个事情呈现出来以后,让他去处理,这个呈现出来的事项,他在处理的过程中,几乎是面面俱到,做的很好,说话得体,方法恰当,但是最后呢,是受到我很重的处罚。所以当时就有很多人不解,说明显就是师父偏心吗。

比如说,有时候两个徒弟之间,他们因为什么事情掐起来。其中有一个,他非常能圆理,把这个理圆得很好,使对方无从辩驳,也无可辩驳。这个时候,可能我会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我会对这个“很正确的”、“很有理的”加以严厉的责备。当然不是普遍这样啊,是个体事例,所以很多人他就不理解了,他说就是师父太偏心了,他说,你看,另外一个人哑口无言,都说不出话了,这个人说的多有道理,你干嘛处分他?因为其心可诛!为什么呢?他的话当中,他是以傲视、正确来辩解、来掩饰他本身的内心里面的不轨,或者是以“对的话”来掩盖“错的行”。所以,对我来说,我很本能的,我就直接洞察你这句话背后的动机,你想什么?你表达出来的,是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掩盖了什么东西?这个时候我直截了当。

其实,咱们在参禅是一样的,因为你们稍微留意一下,你们就会感觉到真的是很奥妙,很受用的。为什么呢?你会直接的,不会被这个相所迷惑,而是对人对事,这个事相一来,刚才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比喻,就是一个人、一句话,表述方法和内心动机产生对立。这个时候,你如果是去参禅,打个比方,参他的这句话,简直是太正确了。其实你要去参,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承载的说这句话的心是什么?这是从人相上、事相上,包括肢相、语言相,从事物的呈现也是一样的道理。可能你们平时在为人处事,在工作当中跟人家有什么样的往来交往,当时呈现出来的各方面的情况很不利,相上很不利,但是你忽略了它为什么不利?不利当中又隐含着什么?这个时候你就会被不利牵着走,可能人家是给你一个烟雾弹,你就去了;或者是呈现出很有利,可是,人家是给你挖一个陷阱,尝到表面上的甜头,你就栽到陷阱里面去。生活上有这个事情,比比皆是的。所以你们遇事时稍微的留意一下,因为你们已经具备这种能力了,你稍微留意一下,这个直达究竟,就直达他的本来是什么,这就会很微妙,你就会很受用,这样的话,你就直接契入到禅定三昧了。

本明(王子) 05:23:00

依教奉行. 契入内涵. 转识成智

12841 05:23:04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

:现在已经是五点半了,大家还要上班,大家可以随意的去休息啦。

:师父好!感谢师父!

厚德载物 05:25:09

顶礼师伯;弟子告退pastedGraphic_3.pdf

道安:师父,我问问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是说您在,我在频道里打字的时候,我觉得相对还是定的住的;可是一讲话的时候,还是觉得跟打字,以文字的形式发出来,心境是不一样的。您说是着相了,师父相和大家的这么多人的相,不是都是一样吗?

:嗯,咱们都一样,其实我也是这样的。讲话和打字那是不一样的,因为讲话,他是一种随机而应的,这个时候,你可能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打字吗,你还可以修改一下,有时间可以稍微的去理顺一下表述方法。这个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们有没有发现,我在说话的时候,这个嗯、啊,重复很多,打字的时候就不会有,这个是一个很自然的。所以,你现在不要去挂住,打字和说话的心态不一样;心态是一样的,就是有某些方面的差异。

学子A:师父,我现在明白一点,你看是对不对?就是当你心里特别在意哪一样的时候,或者特别特别牵挂哪一样的时候,放不下的时候,可能就会在这一相里头设出一个事相,来看待我自己心里如何对待这个事相,然后如何通过这个事相来修正自己的心境,来提高自己。我现在明白好像是这个理。不知是对不对,请师父开示。

:其实在意和不在意,实证就是一个深度和一个广度的分别。这件事情在意,或者这件事情不在意,其实,这个事情本来是一样的事情。为什么它是一个深度和广度的分别?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时空的不同,所以体现出了它这个时空作用,在不同时空对你的作用上,你表现出了对它的在意,或者是表现出对它的不在意,那这个事物本身它没有什么差异的。一旦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其实,在意,现在的在意,可能你明天就不在意。那么在意与不在意,其实你契入当下就可以了。刚才所说,它是一个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你契入当下这件事情,当下的时空,你必须得在意,那你就去在意了。没有必要说,噢,我不能在意,那你就执着于不能在意了,你这个时候反而就不如法。如果当下的时空,明明你没有必要在意,然后你还要以其他的时空点来对应说,这个事情很好啊,很应该的,我应该在意,那也就是不如法。

所以,在意与不在意其实一样的,你不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执着。过程当中你别去执着,它是随着不同的时空,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作用。所有在意与否,它对你的在意的作用力大与小,只在于当下的时空呈现,时空一过,那因缘就产生变化。因缘产生变化,那就是在意与不在意也就产生变化了。比如,以前我经常讲,肚子饿了,你特别在意要吃饭嘛;肚子饱了,你不要想着,哎呀!这个饭很好,我得多吃。你总不能硬塞下去。你在意与不在意,也就是在当下去勘破它,不要留,不要把这个在意与不在意留到事后,留到事后去感慨,留到事后去想。这样的话,你就会很自如。

学子A:谢谢师父!今天晚上听了师父的开示以后,我的心豁然开朗了。是的,因为我就是太在意儿子的前程。然后,自己心里修持过程可能也执着于,唉,我要去做这件事情,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也可能是我自己在做的过程中间,可能就像儿子说的那样,你要作佛,我要做人。可能我在做的过程中间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偏差,给他们一种错误的感受。所以出现了这样事相,在我面前,让我这个心疼了好几天。今天听了师父的开示,我豁然放开了,谢谢师父!再次感恩师父!

:对啊,你儿子说他不想考研,其实,你从他内因去找,他一直想考研,他为什么不想考研呢?他根本就不是不想考研,而是以“不想考研”来对你的某一方法、某一种行为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他的本意是非常想考研,比如说,我们往往就是,达到一个自己的愿望,可能会采取一种完全相反、背离的方式,去让其他的因素去扶助这个愿望,用俗话来说是逼你就范,让你放弃。其实这个时候,前提是你儿子他想考研,那因为他现在为什么不考研呢?就是对你的某些做法他看不惯。那为什么让他看不惯呢?首先是沟通的不足。沟通不足导致的看不惯,这个问题就出在沟通的不足了。如果说已经沟通过了,那么就肯定沟通的方法有问题。所以,你就从沟通的这两个角度,一个是沟通,一个是沟通的方法,可能就能够是两全其美的。其实作为子女来说,孝顺,一个孝,它体现在顺,顺父母的意嘛。他觉得你的追求、你的信仰是你的生命的支柱,他明白到是你一个最大的支柱,然后,你在坚守你的这个追求,和捍卫你生命支柱的时候,同时你又不去排挤他,你又能够去接纳、去关怀、去沟通。作为子女,他肯定不会让你去痛苦的嘛,这是一个沟通方法的问题。

学子A:是的,师父!我也好几次的试着跟他父子俩沟通这件事。我也说,你们两个也进去看一看,听一听,究竟我在学什么?我在做什么?他俩说:你听周易,你听就是论语,包括听师父讲的佛教这些东西。你为什么不听电视台里也是在讲这些东西?你为什么不在电视里听?为什么要天天晚上在网上听呢?他爷俩这样跟我说。

:对呀,他们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没道理呀。作为人世间,他们对你提出这样的质疑和质问,那就是人之常情的。对,你这个家庭当中,很多就像今天一样,一天到晚,一直到天亮,他们就想,你为什么就要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你就不能正常的在网上看一看,在起用其他方式、其他途径你也可以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也可以学到相同或者类同的知识,他们要求你去符合他们的方式和规律,他们就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对于你来说,你就认为你喜欢在这里听,在这里面体现出你的追求所向,或者追求的价值。

其实,那就很好办了嘛,一个就是你的妥协,一个就是他们的妥协,另外就是相互的妥协。其实很好办的,我为什么说,修持上不要有太多的挂碍,或者说太多的痛苦。那就是,你如果认为他们不能妥协,那么你无妨先作出妥协,你可以上网时间短一点,甚至你可以隔三岔五的不上网,你可以让其他人去承担分担你一些事情,给他们留多一点空间和时间,这个时候他们就能够接受了。然后你再慢慢地让他们从你的身上能够体现出,你在这里面听,确实他们能在你身上看到你的变化,看到你生活更加充实,你对这个家庭更加地具有向心和凝聚力,更加富有责任,更加的充实,更加的圆满。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去思考了,他们就会,是啊,奇怪,她把时间、精力扑在这里,确实她收获很大,她变化很大。这个时候他们就得去思考了,这一思考,你就可以去向他们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相信他们也都是能够理解的。

就是说,你们不要形成两种坚持和对立,这样的话,其实你的家庭搞到最后就是,因为修持,搞到家无宁日。这样的话,其实修持,那就路子有问题了。就像我刚才所说,要不就是(选择的)法门有问题,要不就是修持路子有问题了。其实你们就是在解决一些凡俗间的问题,协调嘛,我认为是很简单的事,我讲完了。

学子A:谢谢师父,实际上他们父子已经知道这个法门很好,也看到这里的好处。但是,现在他们坚决反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政府不认可,我们是在跟政府作对。

:我们干嘛要跟政府作对?现在是政府担心我们在跟他们作对,或者是担心我们会作对。但是,每一个华藏人都知道,我们凭什么要去跟政府作对?我们凭什么要去跟任何人作对?那就是你家庭对你的不理解,包括社会的不理解,包括政府的不理解。这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通过我们真真实实地、一如既往地,我们做出我们该做的事情。就是这样的,那大不了我不做喽。这个时候就,哦,你们——。

你说家庭,因为你修持,你和睦了家庭,使这个家庭更加幸福。你在修持上,在社会上,他们一看:唉,华藏学子在社会上辟谷济善、日行一善,那都是社会的建设者。站在政府的角度,唉,不像一些社会动荡啦,或者是一些明星出现混乱的时候啦。他这个学说,或者华藏学子,他能够潜移默化地去引导众人,去平稳、安心、安定社会,能够符合社会。

就通过我们一步一行,切切实实地去做出来,早晚,家庭里面丈夫、孩子,到时候:哦,对这个家庭是有好处的。社会人一看,唉,这帮华藏学子为这个社会、这个地区是起到推动和净化作用的。政府来说,哎,这个华藏的学说,确实对稳定社会和化解矛盾还是有点用处的。那就靠我们自己真正去体现,去行证出来。随着我们真正的去践行我们的愿心,这个说时间短一点嘛,可能就是很快被理解;说时间长一点嘛,那可能就是几百年后、几千年后总有人(理解)。总归,自己理解自己就好了嘛。

(师播放佛乐)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post_id in /customers/f/6/e/huazangcenter.com/httpd.www/wp-content/themes/huazangcentre/functions.php on line 1121

发表回复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