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 思依无入有  悟依空入性

:今晚我们还是在这里聊天,就昨天晚上的问题,昨天晚上,和周和慧彤,包括其他人员提出的一些看法、一些见地,咱们今天延续这个问题继续讨论,还是咱们曹洞的宗风啊,直面,大家依然是畅所欲言。佛法的修持是在于离不开在现实生活当中,因为我们都是处世,都没有离开这个人世间,那么也就是说,在人世间修持佛法,这个关坎必须要迈过去的时候,如何去平衡世俗和修持的关系?如何去看待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如何去面对已知或者认知和自性的关系?我们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讲一讲,因为这个认知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隐明,你先就你这首诗跟大家说说吧。

隐明 01:54:02

拉住驿马令其奔

引弓无矢力亦深

君臣自此不惊恐

真中有伪伪中真

隐明:这是我才写的。我觉得群规也好,包括对我们的规范也好,持戒也好,严也罢,松也罢,实际上已经是让我们大家深入体证曹洞宗风。不管是正中偏也罢、偏中正也罢,事理法如何圆融,在这个色空之间,如何能够做到兼带?开始的时候,在建群也好、建YY也好,初期大家发表情、聊天、畅所欲言,到最后逐渐规范,规范的过程当中,很多人看起来就是觉得好像是有点矫枉过正,然后大家是慎言,由于一些人遭到处罚,就慎言、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犯戒,实际上这已经是偏离了根本,离我们曹洞宗风的,离我们这种不弃世俗的、色空不分的、心性合一的这种宗风,已经是十万八千里了。所以说,我这个第一句,也就是今天的一种感受。所谓拉住驿马令其奔,就是我自己的感受,说我们每个人就象我们刚开始学一步法般若初禅,摩、阿、般、若、多、罗、密,要拉住飞奔的马车,实际上并不是把我们每个人的心拘住、局限住,收住心猿的目的是为了真正的心灵得到解脱,是为了达到一个自在,是这样的。

然后,后面的几句也是有感于师父这两天开示的曹洞宗风的五位君臣,就是它隐功无己,它可以了无痕迹。而曹洞宗风不是有意而为、有意而参的,它可以没有所指,但是受众却可以因为它的影响和光芒,各自得到各自的认识和体证。就好比永既师兄,昨天还是前天,我问他一句:何为观自在菩萨?他答了一句:菩萨弃自在。对这句话,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比如说,菩萨弃自、在,那么你可以理解为去掉自己的存在、小我,也可以是无我之作;也可以理解为去掉自在这一念,不执着于这一念,不执着在自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不弃众生、回归本源的这种曹洞宗风,就是君臣合二为一的曹洞宗风。所以说曹洞宗风是一种无相的,是一个这样的。

讲完曹洞宗风以后,我联想到师父在很多年前写的:一为君一为臣,君臣有些惊。那时候不明其里,现在才慢慢知道,就是因为参学佛法的人无法做到事理法圆融,他会很混乱,他不明白如何事理是圆融的,师父实际在为我们指明这样一条路。

最后一句意思就是,其实就是修持人一直在论真伪,寻真伪,去伪存真也罢,其实真不弃伪,伪中有真,真伪是了了分明的。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也是我在过程当中,也难免有断见和顽空之嫌。请师父指正!

: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都会了吗?

好!看起来这里面的两百多人都是已经达到了空寂,进入到无义参的境界。

昭谨:师父,我说几句。就是生活与修持如何平衡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修持,在修持中生活。我们应该是入尘不染的,就是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修持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符合修持人的行为。在生活中修证自己的我执、我慢,特别是我见、我慢应该尽快的扔掉,真正达到无我的状态,更好地为众生服务。

岚山:师父,我说说我的看法。师父说修持是离不开生活的,这一点呢,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修持中,比如说对什么事情不执著,不执著它好像是要把这个事扔下。比如说一个妈妈对于儿子来讲,她有该尽的责任,如果说空掉、不执着,并不是说不管他,还是要尽责任的,是当下做到极致而无住,我是这样理解。还有,我记得在就是人世间修持,我上次在师父那听师父讲过,不要把圆滑当作圆融。随着我们修持的不断进步,可能对人世间的很多欲望的东西会逐渐的淡漠,但是对人也会逐渐地宽容,在他做事的过程中也会体现为比较自如,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法度上有什么证得,还是要在上师的指导下不断的实证,在法度上提高,才能使我们有所成就。我是这样认识的,如果不对,请师父指证!

12841 02:09:18

既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当修持次第境界与自我认知冲突时,如何兼带?浊世风与清凉风如何兼带?得失如何界定?

无住:顶礼师父!师父好!我看到师父提出来就是既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我想谈谈我的一个简单的看法,就是说顺缘和随缘的同时,就体现出咱们曹洞宗风,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在这种情况的时候,顺缘、随缘的情况,对方才能接纳你,他在接纳你的基础上,你才能因势而引导,这个时候才能去度化众生,必须在自己不断修持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我说完了。谢谢师父!请师父给指正一下。

静闻:师父,诸位师兄,我来说一下我的感受。我自己体会就是,跟入世的大众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地把自己抱成一个修持人。我就是一个修持人,我跟大家就不一样,我一定要用修持的规则去改变自己,然后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镜中人,把别人当镜子,永远指别人的问题,自己变得和别人格格不入。第一个阶段,实际上已经完完全全把自己跟社会分割开来了。第二阶段,就是自己用思维想和这个社会去相融。在整个过程当中,一切都是被自己设计出来和想出来的,所以说每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思维先在前面,然后自己怎么和外界相融。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说没有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在思维的框架当中,逐渐开始进入一种事相的改变。第三个阶段,是一种心力的作用。我体会现在跟大众在一起相融的时候,始终可能话很少,就像师父现在提出来的问题,浊世风和清凉风如何兼带?我觉得目前在我的体会中,根本已经没有浊、清在念上的分别了,然后人所到的地方,我自己的心力完全可以影响环境。而且,随着自己跟社会相融的过程,除了心力以外,自己很淡定。淡定的同时,会产生很多与社会相处的一些随机方法。

我现在体会,先从理相上讲,再从事相上讲。从理相上讲,就是以一种无限关怀的心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与所有的人在一起相融,就会很舒服,就没有不和谐。也能够在随机的点点滴滴当中当下找到,在顺缘当中当下找到与别人相融的方法、与社会相融的方法,这是在理相上。从事相上说,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社会,所以我觉得,从理也好,从相也好,已经逐渐没有了冲突的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多的得失,但是它一定有社会规则。社会规则实际上和我们心力本身是相容的,没有分别。就说这么多,请师父指正。

隐明:刚才听了这位同修说了以后,我有一个稍微不太同意的说法。跟世间去融合的这种方法,不是当下找到的。就是说,只是一种感觉,但我还说不上来。让我拿语言说,还有点乱,不是当下找到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这时候体现的是一个入尘不染尘的东西,它不是当下找到的,是当下即在。

鉴秉:师父好!同修好!我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佛法不违世法,当去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在事相上体现的是一种顺缘,在本质上、在心性的定位上是不一样的。当在自性上明心时候去做,虽然在事相上顺缘,但是在自性上是非常明了的,是不住的;而不明心做的时候,是完全掉进去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12841 02:18:50

鉴秉pastedGraphic.pdf

惟恕:师父好!大家好!我说说我的理解,我是针对刚才师父打出的话。几个问题,我的看法,一个是“既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我觉得,佛法顺应万千因缘,并不是说随着万千因缘去走。知道万千因缘,洞察到这个现象,然后在万千因缘当中去找到切入点。那么,在相上的体现未必是随着大家去走。昨天师父在微博里面讲到,宁可禅门泛蒿草,不将佛法送人情。顺缘的内涵并不是投人情之所好,顺缘是能够观察到万千因缘的本质。纵观我们华藏入世的整个过程,没有一处是在讨好众生,她是能够把握到万千因缘的这个切入点,然后在万千因缘当中找到法度的切入点之后去引领。所以,这其中和很多世俗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是要去深入究正社会的种种错误思想及认知的;不排除降妖伏魔,所以,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我是这样理解的。

“当修持次第境界与自我认知冲突时,如何兼带?”我觉得这里面谈不到兼带的问题,当发生这个冲突的时候,自我认知是一定要按照修持的次第境界去规范自己的,这是一个依法而修的问题。我觉得自从师父讲到曹洞五位君臣之后,我们都向往最后的那个境界,最后的兼带这样的一个境界,但是按照次第而去修证的境界,并不是从理上去认知的境界。我们无法在没有经过前面这几个次第的时候,就一下子能够达到历代祖师已经是经历了铁中血、火里莲之后的这么一个境界。我们就想在修持当中一下子通过认知,就达到那样的一个证悟的境界。我觉得我们修持应该按照这个次第一步步去走,象背理入事和舍事入理,这两个阶段可以说是不同的,它的重点是不同的,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次第的时候,要以什么样的次第的原则去规范自己,使自己心里达到那样的一个认知之后,才能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接着去走。

后面的“浊世风和清凉风如何兼带?”这块,是自己的内心一片清凉,这是必须要去修正的。不能是随缘,随着外界的清浊而去随着相走,也就是说,如如不动的心始终是修行,要去规范自己的。我就谈这点认知,谢谢大家!

隐明 02:25:17

末学浅见:明清浊而不避清浊,从而一统清浊为兼带

无住:顶礼师父!师父好!各位同修好!我再说两句。“浊世风与清凉风如何兼带?”我个人的理解是以平常心待之。“得失如何界定呢?”我感觉当下做了,就无需考虑得和失。只要你做的心安理得的时候,不用什么考虑得和失。也没有什么得,也没有什么失。就这一点粗浅的体会。谢谢师父!谢谢大家!

渴望 02:28:20

是你在修佛还是佛在修你?思者为何人?

清净莲花 02:29:25

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

隐明 02:30:54

佛陀念吾,吾念佛,佛我本在一念间

萱琪:师爷好!大家好!我想说几句,昨天这个过程没有参与,事后稍微翻了下记录,我觉得,昨天这个过程其实以前群里也经常有。我当时体会比较深的一点,一句话,就是师爷发了一个微博,他那里面讲到“以万缘觉照自性”这一块。我觉得从道理上来讲,可能很早这个道理就在讲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也能去说,但是,是不是能够时时刻刻以万缘来觉照自性,我们看到外界的景像的时候,我们起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是对自己的自净其意,还是去对其他人的一种评判、认知?或者是觉得人家对、不对,想要去说说别人,想要去指点一下,或者说是想要好心地去帮助一下,等等。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心,到底是以什么为主?我现在觉得,如果自己不能以各种外缘来修自己的话,很多的过程可能会变得比较缓慢甚至是停滞。而且我也很同意辅明师叔讲的,就是说不管是真心也好、严格也好,那一切都是对内而不是对外的。所以,这两个点对我是触动很深的。我觉得修行其实并不一定大而全,因为这几天师爷所说的这种法理、宗门种种殊胜的过程,其实听了是很让人震撼的。但是那些东西它并不是我的东西,如果想要一步步地去证得,我还是要回到当下,我还是要从现在做起,从我现在所拥有的修为,从这个点开始往下走。我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偏离当下。那么,对于师爷说的这几个问题,我觉得也还是当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认知?跟我的修为相连的,我觉得说一些很高深的道理是没有意义的,说一些很正确的理念也是没有意义的。就是说,那个东西一定要跟自己的心契合,如果不契合,不如不说。所以,我同意惟恕师叔说的前两个,就是顺缘和随缘如何修持?以及修持次第与自我认知相冲突时如何兼带?尤其是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心里很有触动,很同意的。至于浊世风与清凉风如何兼带,这个其实跟个人定位是有关的。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可以说它就是一股浊世,我也知道我的定位是什么,我们华藏人的定位是什么。我们就是要在这个浊世里成为一股清泉,这个是我们的定位。那么我们所做的,我不一定要体现出相上的什么样子,但是我的心我自己是清楚的,在我身边的各个缘法的时候,我始终记得我自己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定位演化出自己的一些方法。这里面有做的到位,或者不到位都没有关系,我觉得定位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得失如何界定,那就是看我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定位清楚的话,这个问题就不用太去讨论了。就是说,如果我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那么我要的、我所去做的都是跟我这个定位有关的,我得到的也是我认的。我就讲这些,请师爷、师父,还有同修指正。

无住 02:36:28

佛吾同修,思者无住

春田:师父提出的这个问题:既顺缘又随缘又何需修持?当修持次第与自我认知发生冲突时如何兼带?浊世风与清凉风如何兼带?得失如何界定?其实我现在就找到了一个答案,就是在入世修行的过程中,我是否能始终以我的愿心来去面对,当我始终以愿心去面对的时候,向师父学习,以他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目标去迈进的话,我就能够知道如何去兼带,如何来去界定得失。谢谢师父!谢谢同修!

嫣然一笑 02:38:55

师父好!大家好!昨天听了和周和慧彤的聊天,结合上个月参与和厚德载物(永既师兄)的聊天参禅,加上最近的一些感悟,对“心乃万象之主宰”有了新的领悟,感谢师父昨天在微博的开示“12841:修持若不能以外缘觉照自性,终无所依。对境自照为觉,对境无心为悟。切不可依我执起嗔慢,若终日心随境逐为外缘所牵,许是自断慧命!!!”一次次心灵的洗礼,想请师父和大家开示、指点,在修持路上明理、反省、行禅时如何深入?

伟聪 02:40:48

时时明自心,处处返归己愿,不断纯厚己愿,不断清明自心!

Tur:我刚看到渴望师兄打出的这一行字,我想我可能要在这里做忏悔。因为我一直以来对这个道场供养跟清静的护持不够,几乎没有积极的去参与,我想从现在开始,我会积极地去参与的。我一直在看师父刚才打出的一行字,有一些在思考。我先说这些。

12841 02:46:07

默照禅与看话禅在修行方法存在许多差别,在强调修禅的心理体验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尽管它们要求体验的具体禅境有不同。与文字禅相比较,这两种禅法注重直观体验的“证悟”,即注重宗教的心理体验;文字禅则注重知性思维的“解悟”,即注重通过学习经典而达到的认识转变。实际上,作为整体的禅学,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抛弃任何一个方面,或者用一方取代另一方,都失之偏颇,既不利于禅僧的个人修行,也有碍于佛教的发展。当时许多有影响的禅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力倡默照禅和看话禅的正觉正见。因而参修须知此为君臣同契之妙。

鉴秉 02:47:13

梦中寻佛不见佛,醒来不寻当下是。

渴望 02:47:33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

周而复始 02:48:07

善哉!!!

渴望 02:54:01

请大家先参悟上师法语如何

隐明:我说一句,就是师父刚打出的那段话,看到以后有些想法,想跟惟恕共同探讨这个事。我觉得文字禅,或者说理也好,它是一个理悟的过程,就是在认知上进行一个转变。而前两个,师父说的默照禅和看话禅,是注重一种心里的体验和觉照。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颇于任何一方。你刚才说的绕空理是没有用的。没错,但是,不能离开这些空理的。因为不管是从普度这个角度,从各个方面来说,从自我修行的角度来说,是不能够离开这个所谓的理。所谓空理和明理,这个区别在哪儿呢?我认为是这样的:就像一个人照镜子,你知道镜子里的你不是真的你,是假的那个你,这是一个明晰的过程,你明白这个。但同时你必须借助于这个镜子,你才能看清楚你长得什么样子。所以说这个外缘,你必须要契合和运用,但是绝对不能抛弃它。因为如果人没有镜子,你脸上有污点你是看不到的。但是你不要把镜子里的那个你当作真的,你知道它在照你,我觉得就是一个双运的过程。跟惟恕探讨。

惟恕:五位君臣的第一关叫背理就事,我的理解是,你理上已经至简至易,你要通透,然后离开这个理,去就这个事。但实际上这个离开,并不是说背离这个理,而是一个理法同融的过程。再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明白那么多,你做到了没有呢?都讲空性,那么在现实生活的各种事相当中,咱们是不是做到了如如不动呢?这个默照禅和看话禅,我觉得默照禅它是一种觉性自照的禅法;而看话是起心动念。一个从觉性上,一个从明心上,这两者都是落在真实心境的修持上。而文字禅呢,只是一种认知认知的问题。认知它是有尽头的,认知到最后,哦,不过如此。那接下来是要在心境里面去达到的、去做到的,要去真实地具有的。

我还是坚持,佛法修证它是依照次第而来,它的境界不是靠臆测的、不是靠想象的、不是靠猜的。祖师所证到的境界是什么样子,我们通过这个文字我们去猜,没有意思,那是一步一步地实证,那是真实不虚的心境,而智慧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一步一步真正的实证到的。达到了哪一层,就有哪一个次第的智慧,这是一个真真实实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文字禅和真实的实证的修行,我们现在,其实更多的偏误是在文字上,更多的偏执是在文字上。这个我自己也有很多年的亲身体验。因为早些年的时候,对这些文字特别感兴趣,然后在琢磨祖师所讲的境界是什么样子?那些偈语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意思、什么样的一个意境?能明白一点的时候特别高兴。但是事后我发现,很多年之后发现,除了这些文字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获得,真实的做人的心境啊,修持中开启的智慧啊,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开启,也就是说这个理和这个法并没有通融。我们在修行上很多道理是很基本的,都明白,都知道,但是做到真是不容易的。你说面对浊世风,我们有同修讲:清与浊嘛咱们不在意、得与失嘛咱们不在意,但是真实地面临着自身和法门各种困难、各种坎坷、各种磨难和各种生死存亡,这个时候到底你的心境怎么摆?当自身面对着人生的坎坷、修持上的考验的时候,自己的心智真实的是什么样子?这些东西,理要同法结合,它不是找一个折中的道理去安慰自己,它真实的心境是什么?

所以我认为,曹洞的五位君臣从第一步实际上是已经开悟的境界,所谓开悟已经明心了。那接下来明心是要在事情当中检验自身,然后你的行为模式、你的心境它是否符合这些理?所谓理法同融的过程。而最后的诸佛驻世的境界,那现在不想也罢。因为我们现在在理法同融过程,我们的实证怎么样?这个次第有没有真实的去印证到?所以我体会,师父刚才所讲的默照禅和看话禅,我个人的见解是这样的。我们其实现在偏重于文字,离开文字好像我们没法往前修,或者说我们不愿意离开文字。但是默照禅和看话禅,这种明心和觉照的功夫是真实的,在心境上的这种修持,是真实的沿着次第往前走的。

理作为一种工具是不可偏废,问题是我们现在是执着理执着太深了,我们在互相交流的时候,我们探讨出个人的这种观点来是应该的,但是当这些观点亮出来之后,我们自身有没有去自省、去依法,依照法门的和宗门的,比如师父打出的这些话,和我们的认知是否一样?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当修持的次第和认知有差别的时候,我们如何对待?这时候兼带是找折中的办法吗?绝然不是。我们要去修正自己,要去体会法的内涵,从而去修正自己的认知,而不是说固执自己的认知。

面对这个法的时候,这种自身的认知总有要去修正的、要去完善的、要去自净其意的内容。如果离开这点,我们就不能叫做修持人。那就是你十几年也好,你一辈子也好,你八辈子也好,它不会有任何改变、不会有任何变化,如果我们抱着对文字的理解,我们始终不去变化的话,哪来的这种收获呢?哪来的这种变化呢?同修讲得失,这个得和失可以不在意,是的,对外在的得和失我们可以不在意,但是修持人对内在的得失是要在意的,你有没有收获、你有没有转化?你有没有沿着次第在真实的行进?这个是要反省的,是要去自净其意、是要去不断提升的。自己内在的得失不能以平常心去看。我讲完了。请隐明。

隐明:惟恕,刚才我注意到有一点,你在说认知是有尽头的,那么又说真实的理地是不可以去猜,不可以去凭人心去想、去琢磨的。那么既然如此,你怎么知道认知是有尽头的?而刚才你也在说,不断的修行认知,是不是这样?你认为认知有尽头吗?

惟恕:认知是有尽头的,这是师父在五位君臣里面已经讲过的,也是历代祖师背理就事的一个我的体会。

隐明:好,如果说,师父所讲的一切,都是要等你开悟再去研究,再去听,去琢磨,那么师父讲这些,意义在哪里?这是第一。第二,如果你认为离智慧,离菩萨,菩萨是菩萨,智慧是智慧,你是你,佛是佛,那么你如何寻得智慧?

惟恕:智慧是靠实证来的,不是靠你这样去寻的。认知是有尽头的,这也是我体会的历代祖师说背理就事。因为说曹洞的五位君臣,它本身第一关就是已经开悟之后,要进入到次第而修的境界才有的事。如果说没有明心,它谈不上五位君臣。为什么要讲五位君臣呢?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理解,我的理解就是在揭示佛门次第而修的方法,我们对应自身,我们去走上实证的路。五位君臣这句话,可以说在丛林里面有上千年,但自从洞山和曹山祖师提出来这个原则之后,又有几个人通过文字能够证到宗祖的境界呢?

渴望 03:12:36

其实此刻上师已在引入“背理就事和舍事入理”之禅境了!!!望珍惜法缘殊胜

惟恕:实际上,历代不乏这种聪明才俊,也不乏这种对修持特别地执着的这样的一些人。但是,五位君臣这个话本身流传世间已经千年,但除了在宗门里面真正地依次第而修这个之外,有几个人,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通过这个话去达到证悟的境界,去开启智慧。开启智慧必须要沿着次第一步步去实证,每一步它是严格的,它是真实不虚的,它落在自身的心境、心慧上。这是我的看法。

沙弥:师父提出来既顺缘随缘又何须修持这样的几句话,我谈点自己的体会。我们都知道华藏的修持是一个完整的,就是要自觉觉他,最后觉行圆满。那么面对师父提出来这几句话,我觉得应该区别对待。所谓的区别对待就是,从自觉这个角度上应该怎么样,从觉他的时候又应该怎么样。自觉行,觉他行,怎么怎么样,然后觉行圆满。从自觉这个角度上讲,我记得师父说过自净其意是不二法门,咱们要贯彻修持的始终、直达究竟。师父说的第一句话,既顺缘、随缘又何需修持,第一句话提出,就是我们如何面对外缘的问题,因为我们修持不可能在真空当中修持,是在外缘当中修持。外缘,它就有机缘、有助缘、有恶缘,面对这几种情况我们怎么办?我认为,机缘来了咱们就应该抓住,有了助缘了咱们就应该利用,咱们就要运用,面对恶缘了咱们要转化它。比如说,当下我们弘扬辟谷济善和日行一善,一些人就不允许,做善事他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因为他不允许我们就不干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寻找出适应当前这种情况的办法,继续把辟谷济善把它推广,通过外缘来深化我们的心境,提升我们的心境和我们的心态,让我们的心境更加扩大,让我们的心力更加厚实。

第二句,我认为师父提出来的,如何面对自我的问题。从自觉这个角度上来讲,当修持次第境界与自我认知冲突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去破我执我见,去把那个平等心、清静心、慈悲心修出来。另外第三句话就是,浊世风和清凉风如何兼带?我记得师父早就提出来了: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首先要自己是一股清流,通过自己这个清流去对恶世,能够起到一些化解的作用。这是从自觉方面我觉得应该这样。而从觉他这个角度上来讲,咱们接着要讲顺缘,要对机啊,要适度啊,你现在好,人家没有这个愿望,或者他只能接受到这个程度,你要一下子搞得那么高,人家接受、人家不仅接收不了,而且有逆反。所以那即要讲顺缘,即要讲适度。在觉他的时候,尽管你的发心是好的,你说的那些也在道上,但人家一下接受不了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即要包容、要宽容。浊世风和清凉风这句话上,你还要和大家生活在一起,因为我们坚信一条,世尊讲的,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先觉后觉的问题,他早晚会觉悟。坚持这一条,对绝大多数人,既保持自己的清凉,同时又不回避和众生的接触。我觉得这样子弄了以后,就是对于自己的这个,应该有这么样的一个区分,好像自己在这个修持路上走的好像就明白了一点,这是我自己的体会,不一定正确。

另外,对于师父在讲五位君臣当中的那两句话,第一句就是背理就事,第二句话是舍事入理,这两句话。我觉得在领悟这两句话的时候,不要忘掉,师父这两句话,一个是在初关当中提出来的,一个是在重关当中提出来的。这两关,实际上作为我们来说,那外境是有变化的。初关的时候是咱们在三维世界里头初悟了以后,然后进入初关。初关就不是三维时空了吧,按照我印象,好像我们在“翼城”的时候,师父讲52.3,变了,时空点变了,如果我们这个理不究竟,脑子里面还带着原来那个理,好象一切象都是假象,你如果带着这个,那你在初关的时候那怎么行呢?初关时候讲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初关就进入了真实理地,那一切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法身呈现了以后,如果你把它看成是幻觉,你不去拥抱它、接受它,那么你机缘就错过了。师父提出来的这个背理就事是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就是在初关这个境界当中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舍事入理这个是重关,重关是经过初关以后法身相合了,咱们这个智慧出来了,对人世间一些事,咱们看法就和一般人有所不一样了,咱们就能够看到因果、知道因果,能看到前后。那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我们自己这个看法,不去适应众生的情况,那你发心再好,你这个功能再大,你行不通。所以这样子入理,我认为入理就是根据众生情况,去顺缘、去适度。就象师父现在一样,师父现在可以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能按照他的一切东西来对应我们这些弟子吗?更不要说用于世人了。那么师父最近在我们内部讲的一些东西,那世人能接受吗?为什么现在世人对师父不理解,甚至于就是侮辱,大魔头啊、什么邪教等等等等,为什么这么样子?因为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要行人间佛法,要入世、要度化众生,当你开悟了以后,你大圆净智出来了以后,你在行世事的时候,要把握这个原则。这两句话,一句是由三维进入闭关,一句是从初关以后又回到三维。这两句话,我觉得区别同这个外在的,尤其是当时外境的不同有很大关系。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我就说这么几句。请师父和同修指正。

惟恕:沙老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样的一个意思来统摄这个行为,我觉得这个路是很正的。佛法离不开一个觉,就当前的日行一善、辟谷济善这些事情来说,更要体现我们修行上的一个觉字。那这个觉是要摒弃事情、事相上本身的得失,辟谷济善,我们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做,社会给予我们什么样的肯定,或者否定,我们可以不在意;但是对于自身的收获,在自觉和觉他这两个层面上的收获是要在意的。比如说,在推行辟谷济善的时候,我们面对这些坎坷,我们的心境是怎么样子的?我们面对着家人的反对,或者说面对着这个社会的反对甚至打压,我们自己还有没有无畏的心?这里面有很多同修做的是非常好的,但是进一步的,在做的过程当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这个无畏心,以这种再去觉照自身的是不是有执着的东西。特别是,本身辟谷济善也是顺应当代的因缘,但是顺应并不是说人人都说它好。事实上我们面对着很多的阻力,这个时候对顺缘的理解是我们看到目前社会的众生他需要辟谷济善,因为从现在社会的现状来说,以辟谷济善来回归社会的清正,这是一个最容易让大家理解,同时又是自我救赎的一个唯一的道路。但是,依然会有很多很多的人不理解,但这个时候它不可能是投众生所好。你说我跟他介绍辟谷济善:辟什么谷啊,别辟了。说你这是在搞封建迷信,然后咱们就说是,那你既然说不辟了那咱就不辟了,随缘嘛。它不是这个随缘法,我们的顺应万千因缘也不是说这样去顺应。在辟谷济善和日行一善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碰到很多的事相,那这个事相就是在检验我们背理就事这个阶段,我们自己能做到怎样?我们明白了一个修持人应该怎么样的做人,应该怎么样的一个心境?但是在广行辟谷济善的过程,我们是不是在遵循着这样理?这个无畏大雄的心、这个匡正社会的心是否具足?我们自身的心镜在辟谷济善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得到提升、有没有得到变化?就是说,不是说落在事相的得失上,是落在自己的得失上,那无非是以一个觉来统摄。以觉来统摄,其实就是一个默照和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是刚才所说的默照禅和看话禅。所谓默照禅,咱们最通俗的意义上来讲,就是你静下来,以自己的神识、法身,去看自己、看别人,先不急于表达,以自性来去评判、来去观察。就默照嘛,不说话,以觉性来照自己,照这个世间的,照别人。而看话头呢,看话禅呢,也就是看话头,是在看每句话它说出来之前的这种起心动念,话本身只是个表达,其实表达的无非是自己的某一个心念而已。如果简单的话,其实再多再多的话,无非是表达某一个念,回归到这个念本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心,或者说原初这一念本身是怎么样,然后去修正、框正。所以看话禅呢,我个人觉得是在心性的层面、修正的层面去来统摄的。

渴望 03:37:45

禅要之最,在疑、在思、在悟。悟由入性,性明自可知面目

惟恕:而文字禅本身呢,是落在一个理的理解上、解悟上,明理的过程、就是文字禅的过程,并不是说要去全然否弃它、去摈弃它,完全不论理去做事。其实理呢,我们经常用一个例子,用指着月亮的手指来形容它,这个形容我觉得再贴切不过了,它就是一个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纠缠在这个手指上,没完没了的纠缠的话,始终是不见月亮的。指头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指向月亮,就拿指月这个行动来说。如果不能归到心境去明心、去见性的话,始终是在理上去纠缠的话,那就是修持上不会有真正的进步。我觉得修持人其实是好谈理的,我不知道以前怎么样,至少在我们这世师兄弟接触的过程中,是喜欢谈理的、喜欢究理的,是不适应,或者说没有在默照、参话这方面去执着,所以它存在一个偏误,存在一个要更多的去重视默照和参话头。因为理已经很重很重了,如果说这个社会大家都在默照、都在参话头,而根本就不管这个理为何物,那这时候可以对理呢去解悟、去修正。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理太多了,迷失了方向。就理而论理,其实是没有什么高和低的。

古人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说练武、打架,没有第二的,为什么呢,那就是不服咱们来比一比,谁打败了,谁就得甘心认输。但是学文的人是没有第一的,你两个人在辩一个理,你说谁对谁错?永远没有对错,大不了我坚持我的,你说得再有道理我不认,能怎么办呢?所以文无第一,那么在理上也是。如果不通,如果不去解悟的话,就理而论理,没有第一,没有正确的、错误的,都有道理,那修来修去的话,还是修认知上,自己的认知始终没有得到突破、改变。所以我的看法是,理和法去同融,也就是说自己修持的心境和自己明白的道理去结合,在心境上产生真正的突破。一旦突破之后,就刚才沙老所说的,我也非常认同,修持其实真正,它不断进入的是一种纬度的不断变化,你上了一个纬度以后,那种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那种心里的话是说不出来的,能说出来的已经是假相了,每往上一个纬度去走的时候,那种心境、语言文字,就是诸佛妙理无关文字啊,沿着次第而修的时候,它是真正心境上不断的开启智慧的过程,它不是语言文字能够涵盖、能够表达的,也不是靠文字能够传授的。

我还是讲那句话,如果文字能传授的,我们历代不乏聪明才俊,为什么五位君臣提出来一千多年,在门外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登堂入室的?更不要说能够达到最后的境界。所以说明白这个道理跟你证到是两回事,这只是我讲的一个观点。

清影:我来说两句,就是有感于隐明和惟恕谈的文字禅、理和实证的关系,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这样看待,在我们修持的道路中,我们最终有一个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最后要达到明心见性、达到佛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跋山涉水,比如说当我们来到一条河的面前的时候,需要一条船,这条船就是文字、就是理,过了这条河之后要继续前行,也就是不能背着这条船继续前行,这个时候要把这个理、文字,把这个船放下。也就是说,这个理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放下。然后当我们继续前行的时候,前面又来了一条河,那么我们要么再找一跳新的船,要么砍一棵树做个独木舟,或者找一个救生衣,然后再渡了这条河,我们再继续往前行。如果始终是停留在理的这条船上,那么我们始终就只能是拘泥于这条河的风景,就不能看到后面依次第而修,更高的山川的风景。所以只要我们不断地前行,不管我们是用脚走路,还是坐船、坐车、游泳,这都是在前行,都是在实证。所以最关键还是要实证,也就是象惟恕所说的,实证更讲究的是心的感悟、心性的开启,这个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对待文字、对待理,我们该用的时候用,该放的时候放,理只是我们实证的助缘,而绝不能抱着理不放,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理和实证的关系。在达到终极目标之前,确如惟恕所说,一定是依次第而修。从平地来到河边,再来到草原,来到高山,在没有河的时候,这条船,这个理应该完全放下。当我们来到高山的时候看到更高的风景,这个时候理已经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对理和实证的看法。

惟钧:我说一下我的感受。今天一晚上听大家参学,就针对师父刚才提的这个问题,以及后来师父又提到的,大家参的在随缘和顺缘的过程当中,修持是什么?我个人体会,随缘是做人的本分,顺缘是堪因了果,体现一个度。就是做人来讲,你在人世间当中,就像师父经常说你走路,你不能说你会飞、你飞的出去,你该规规矩矩怎么走就行了。这是做人的本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色;同时,一个人讲的话,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因为有众多的缘,因为有别人,有他才有我,自己是不能独立于他缘而独立存在的,所以要体现出一个随缘来。那么顺缘,特别是师父最近开示五位君臣、开示这样一个宗门的法要来看,更是在堪因了果,或者叫明因了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在顺缘的同时,能不能够在因和果上去堪因了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我们自身所应有的一个作为,这就体现出一个真正的顺缘。这是自己的一种生命的突破,以及本性的提升,它在这里面最终体现出来了。在实证过程当中,很多时候发现什么呢,明知道,或者自己真实的感受的时候,它受于别人的压力也好,受于环境的所障也好,而自己的心境做不到,说不出来、做不出来,这点来讲的话,我觉得就自身来要勇于突破、勇于去做,敢于走出来,这也真正体现出我们自己在修持,这是一个真实的体会。

同时,刚才很多人也谈到了法理要同融,其实我修行这么多年,也在对自己的一个感受,但是也很难说得清楚。但是师父这次在开示五位君臣以后,我觉得师父有句话让我特别入心,师父说,修行人要进入无想、无念,这是修行人一定要铭记的。同时他也提到了一句:理是有尽头的。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要这些个理干什么呢?其实一切的理它是指向心性的。所以说在理法相融的时候,它不是依着一个理,去圆融一个什么,拿一个方法去和某一个理达到圆融。不是的,而是说,师父提出来的背理就事也好,或者是舍事入理也好,一定是在这个法中即理、理中即法,才是法理同融的一种体现。我感受是这样的,它不是找一个东西去相融,找一个什么理,找一个方法,找到一个东西去和融一下,不是的。因为达到一定层面以后,达到明心的时候,他出来的一切法中带理、理中带法。或者讲,师父在《论心》中讲过,物象非理性不显、理象非物象不生。它是统一的,因为它是由心而出的,这个心是由参学从感悟达到的,它是已经达到了明心,达到了明因了果,这是一个感受。

再一个,说到修持次第和自我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兼带?这个过程当中,从自身的这种感受来看,就是能够放下自己的认知、放下自我,能够自净其意、自性皈依。因为这种次第是上师逐步给你揭示出来的,因为我们是依法依师为依止的,在这个次第过程当中,当有一个认知去认识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停留在这个认知上去了,能够放下来,放下自己的一切,去真正去体悟上师所揭示出来的另一个次第,或者是以这样一种心境去前行、去精进、去达到下一个次第。因为这种次第,从它的身、受、心、法来看的话,它是同理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一种无执、无我,真正去前行,这更加实际一些,更加准确,和跟自己的修为这块更加贴切一些。好,我就先说这么多吧。

辅明 03:44:58

请教永孝师兄:思与悟差别是什么?由解悟到证悟的关键所在?谢谢

渴望 03:47:27

思是以外缘为参照,悟是依自性契入微妙,前为解,后为证。

鉴秉:谈一点我对背理就事的一个感受。佛法离不开世间法,就如荷花离不开污泥一样,离开污泥的话,荷花无以开放。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缘都是我们修持的资粮,若能以世间的这些资粮来提升我们的觉性,那么世间的这个现实的环境,就是我们修持最好的道场;世间的一事一相、一花一草,都可以唤醒我们的觉性。

渴望 03:49:32

思依既有而参,悟依有无而契

12841 03:50:02

pastedGraphic.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2.pdf 渴望

渴望 03:52:34

恭请师叔赐示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1.pdf

12841 03:55:11

思依无入有,悟依空入性,乃生有无微妙。

渴望 03:55:39

顶礼师叔 pastedGraphic_3.pdfpastedGraphic_3.pdfpastedGraphic_4.pdf

 

周而复始 03:56:08

顶礼pastedGraphic_1.pdf

12841 03:58:32

本来无一物,因缘四大生而有,本原还无,故思依无入有。

12841 04:01:40

有无皆由空生空灭,空中妙有,故悟不依色空有无乃能见性,见性则生灭随度而微妙pastedGraphic_1.pdf

润物细无声 04:01:48

顶礼上师!感恩上师慈悲开示!

渴望 04:02:03

顶礼 pastedGraphic_4.pdfpastedGraphic_3.pdfpastedGraphic_4.pdf

周而复始 04:03:28

阿弥陀佛!顶礼世尊pastedGraphic_1.pdf

12841 04:06:35

pastedGraphic_5.pdfpastedGraphic_6.pdfpastedGraphic_7.pdf 顶晕了我

12841 04:09:05

以后别在我语后发“顶礼世尊”,以免误导混淆pastedGraphic_1.pdf

周而复始 04:10:29

顶礼百拜!阿弥陀佛!吾佛慈悲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1.pdfpastedGraphic_1.pdf

12841 04:11:22

隐明性觅不可得

渴望 04:12:00

吾佛慈悲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_2.pdfpastedGraphic.pdf

小草·徐州 04:12:26

缠于理 执于事 都不有利于修行做好当下 正信师父 正信法门 无我而做 无畏前行 做好世法 去证佛法 是我们的最根本修持方法

鉴秉 04:13:23

无性谁来作!

:是啊!参到这里,时间也就差不多了。我想在我还没有继续讲宗门品之前,刚才本来我也不想明着说的,但是左护法使已经说了出来。其实这两天我一直在,已经在引领大家进入了五君臣的正式的参悟,也就是契入了——,现在也不要讲得太明白。总之就是,在我继续讲宗门品之前,这段时间,你们有时间在这里,或者三五成群,或者在一起都可以参悟。这个参悟可以延续这两天的话题,因为随着刚才所说的思和悟当中的,不断不断地去深入它的微妙见地。希望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有所精进、有所提高。现在大家可以随意啊,随意一些,不拘泥于参。

好啦!我现在过去休息一会,你们随意一点,可以讲笑话,可以唱歌,可以睡觉。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post_id in /customers/f/6/e/huazangcenter.com/httpd.www/wp-content/themes/huazangcentre/functions.php on line 1121

发表回复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