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仪一:法衣

2011年4月29日

师:作为宗门弟子也好,或者是作为接引师也好,要掌握一些最起码的规仪。我本来说三天讲完,但是考虑到这个课程比较多,接下来我会不定期给你们讲一讲规仪。

我准备从最基础的着衣、法器的规仪,一直讲到最高深的三关和五关规仪。闭关,三关有初关、重关、牢关这三关的规仪,而这三关呢,唯独禅宗才有。所以这个是系列性的,等你们完全掌握了以后,就是一个合格的接引师了。

你们现在认识的法衣当中有几种,谁来说说?

学子:法衣有五衣、七衣、九衣、百衲衣、还有一个祖衣。主要是百衲衣么?

师:这么多衣呢,其实它有渊源。首先,佛教,咱们从这个娑婆佛教来讲起,从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到释迦牟尼涅槃的这个期间,他建立了一个僧团制度。所谓僧团制度,实质上就是相当于我们所谓的“合众”。“僧”这个字其实就是合众的意思,僧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和尚”,和尚其实叫“合众”,叫“合众僧”,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僧团”,也就演化成后来的“丛林”。

因为在此之前,印度教是奉行苦修,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苦行僧,苦修是单独的,是一个人的。那么,由于印度教当中,它这个原教旨的修行方法在于个人的苦修,所以就出现了绝大多数的苦修、苦行僧。他修持到最后是销声匿迹,所谓销声匿迹,因为有些或许他证得正果,但他没有去广布他的证道和悟道,可以说他没有去广施法度;还有一些呢,修持,由于个人在他没有达到自身圆满的这个过程当中,他遇到了自己肉身无法抗拒的一些自然灾害,或者是一些人身的疾病,所以在修持的过程当中,他去世了,就导致了他们这个教派,对这个教派的学说和这个教规的规仪,没办法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对后人有普遍性指导的教义。所以咱们可以看啊,在这个印度教,包括时到今天,到现在,看他们有所改善,但是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强调小乘自了。

释迦牟尼在证道之前,他也曾经是学过,其实是参学了印度教的,所以他才一个人苦修。可以看到,他的修持方法,及在他证道的历程中,他整整是十一年的苦修,同时再加上三年的结侣,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在菩提树下上座之前,也正因为有一位牧女供养了牛奶,他才可以上座菩提树下,所以,他才有可能证道。因此他到最后,就认为修持过程中,各方面的资粮是不可缺少的,由此就萌发出,他在创立佛教的时候,他证道以后,先找回七位他当时的跟随者,随之以后不断地扩大,他的追随者不断地增多,所以他建立了合众僧团制度。

那个时候呢,其实是没有五衣、没有七衣、没有九衣、什么都没有的,他们的衣服也没有统一。他们的唯一标准是剃度,这是他们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他们的标志、出家人的标志,那个时候也不叫出家人啊,那个时候是叫“修者”,他们的有别于俗人的唯一标志就是剃度,剃光头。

因为在当时来说,在印度剃光头是大逆不道的。上至高等姓氏,到下贱姓氏,只有两种情况才可以去发:一个是守丧,就是父母去世,守丧的时候可以,在当时就是一看到这个光头,就知道家里父母去世了;第二呢,是鳏寡,就是丈夫死了老婆,而且这个丈夫他发誓不再娶而剃光头,然后,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守寡而剃光头。所以,当时的这个光头是被社会和世人所忌讳的。

对于当时的僧团,他为了表明心迹,一个是超越于人伦的这些局限,或者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或者是远离尘纷也好,以剃度作为了出家人标志。所以呢,是什么衣都没有的,当时的苦修僧很多是不穿衣服的。为什么呢?他发心苦修之前穿了衣服的,但在他修行的时候,由于他是经年累月啊,甚至是修十几年、几十年,这个时候呢,衣服都是烂掉的。你现在到印度去,还有很多很多苦行僧,他们是什么都不穿的。所以后来有了百衲衣,现在,后人说的百衲衣其实十分泛泛的指袈裟,实质上百衲衣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一件!这件百衲衣是释迦牟尼受了须菩提尊者的供养。尽管这样,也就是说,其他的僧众是没有统一的服饰,没有的。

那么,等到佛教传到了唐朝,我们所说的五衣、七衣和九衣,它的发源地是中土佛教。在中土佛教,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我们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全世界的标杆,所以我们各种的生活资源都比较丰富,那么就才有了五衣。那个时候也没有七衣,就是五衣再加上了所谓的百衲,那个时候就已经是衍化为九衣了,称之为袈裟了。在那个时候,这个习惯是穿得很短的,你们看啊,唐朝他们的裤子是到这里的,男人一般都是短裤到这;女人呢,是穿着比任何时代都要暴露,你看唐朝这个女士的服装几乎是截在这里。所以,为了平时礼佛上香的时候以示恭敬,披了一块长一点的粗布,把自己包起来、裹起来,就是为了不要暴露,礼完佛以后她还是脱掉的,因为大家都是那么穿扮。

所以后来呢,这个衣服呢,还有一个正式的名称,你们都知道的,叫“海青”。为什么叫海青呢?谁来说说?

海青是一种神鸟,有一种神鸟叫海青,为什么这个衣服要用这个神鸟“海青”来命名呢?因为这个海青它长的翅膀像咱们现在这个七衣的袖子一样,一张开,把那个袖子一张开,就很像这个海青鸟的形状,所以就把这个叫海青。当时它只不过仅限于在去供佛、去礼佛的时候才穿的,你又不能把它叫做“一块布”啊,然后,你老是拿布裹着也不是一回事,所以就裁缝、剪缝起来,剪完形状一看,哎?这个形状像海青鸟一样,由此把它命名为“海青”。到了后人,他的解释很牵强,现在佛教里面,他对海青的解释是:“海”是性海,“青”是青出于蓝的意思,他们是这么解释的,而且普遍是这么解释的。其实这个解释是非常牵强的,当然了,咱们也可以一笑了之;你说,人家也不会理会的。

其实七衣始于南北朝,始于菩提达摩。他为什么把它叫“七衣”呢?因为他当时到了中土以后,达摩在见了梁武帝不投缘之后,一苇渡江到了嵩山,这个时候就面壁九年。他见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有供养他衣服。所以达摩算是第一次尝一尝这个洋,这个对他就是洋啊,因为咱们当时生产总值,那也是全世界最高的。这一看,穿上了这个东土的佛门弟子所穿的衣服。可他这个九年面壁当中,这个衣服就烂了,在这个达摩洞面壁的时候,他头发就长得很长,这头的上面呢,是做了一个鸟窝,那些小顽童进去以后,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用针去扎他,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就去撕他的衣服,那衣服毕竟还是很漂亮的。然后再加上头上做了一个鸟窝,所以会有很多牧童爬上去捉鸟。等达摩面壁九年出关,他发现他披的这个衣服已经成了七块了,所以他把它接起来以后,就是成了“七衣”。这个七衣,另外一种说法是,达摩面壁以后他证得了七力神通,所以也把它称为“七衣”。后来呢,从达摩以后,从禅宗立宗以后,凡是开悟、就是初关的,才可以穿七衣,因为意味着七力神通。你们数一数这个七力神通包含了什么?对,加起来是七种。

众:力量的力,七种力量。初始的初,说初关才可以穿七衣……,初关、重关、牢关……,初关之后才可以穿七衣。

师:所以这个七衣呢,当时是这个七衣,进入初关的时候才有资格穿七衣。一直延续到现在,是授了戒品才可以穿七衣。这就是七衣的由来。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叫海青了,为什么叫七衣了,也知道以前是没有这个五衣、七衣、九衣之说的。所以由此可知,什么五衣也好,七衣也好,袈裟也好,统统是后人的规仪,所以“衣”其实也就是“相”,它只是一个象征,只是代表着你这个佛门修持者,修持的果地和身份的象征,所以有了这些。

到后来,延续到了五衣,是专门是给在家居士,也叫优婆夷、优婆塞,他们的标志,给他们穿的。就是里面的这个短褂是没有的,短褂,其实真正意义上是流传在南传佛教,因为他们那个穿着的习惯。他是穿长筒,男女都是穿长筒,一件长筒一套,只不过是把这个袖扣做了一些改善。你现在到了泰国啊,到傣族啊,你看他们男女都是穿这样的。所以这个短褂,其实是只有南传佛教才有的,而且短褂并不是必须要的。所以,汉传佛教其实很少有人穿短褂的,这个只是在南传佛教,而且是他的民族风俗,他们穿着。

那么后来,这个关键戒品当中,七衣,其实是受菩萨戒和比丘具足戒才可以,才有资格穿七衣,但凡是出家人,但凡是居士,你都可以穿海青。好啦,这个时候就有区别了。这个区别在哪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得出来?凡受菩萨戒、受比丘具足戒才可以穿七衣,但凡是出家和在家居士都可以穿海青,这个时候海青和七衣就有区别啦,就存在区别了,从这里开始区别了。海青,就是现在普遍的这个做法,称之为海青;我们现在的这个(领子上有戒品的),称之为七衣。

众:有戒品的……

师:对,在这里,凡是出家,凡是受过三皈五戒,你都可以穿海青;但你必须,在家的居士受菩萨戒,出家的比丘受具足戒,你才可以穿七衣,这就是七衣和海青的区别。

好,说到这里呢,你们拿一件海青过来。

(师示范穿、脱、叠海青的规仪)

可以拍成录像,我可以专门找两个人,如法,然后我们还可以录像,咱们可以发行了。(众笑)对呀,咱们就可以发行那个专门的,这个要叫“佛教规仪”。七衣和海青的区别在于戒品。

(众人讨论海青和七衣)

师:就只有海青,你如果现在问他那个为什么叫海青他也不知道,你们问那些服装厂啊,问他们为什么叫海青?估计他们也说不清楚啦。会说的就是:海,就是大海,或者是这个法海;这个青呢,就是青出于蓝的意思,很多、很多是这么解释的。(众笑)

是啊,我在漳州,福建漳州市的时候,当时可以说是全国最大的佛教用品,几乎所有的法器,我问完以后,他们真正答对,如法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尤其说到什么是海青的时候,我是咬着牙出来的,怕笑出声来。所以刚才说到的这个上菩提树座,你如果说下菩提树座的话,那人家就给你一巴掌,上菩提树座有错吗,你以为是爬上去啊?是在菩提树上打坐啊?(众笑)

学子:我以为在菩提树上打坐呢。上菩提树座是一个称呼?

师:嗯,对呀,上菩提树座嘛。

学子:是专有名词?

师:专有名词,“菩提树”和“菩提树座”是两个概念的。

(众人继续讨论)

师:这个闭关,凡是闭关的初关,就是菩提树座,就是上菩提树座。咱们禅宗呢,是三重关,后来演化成四重关。实际是三重关,记住了!以后有人说四重关,你跟他说,没有四重关,只有三重关。即:初关、重关和牢关。只有三重关,没有四重关的。

学子:禅宗三关是谁创的?

师:达摩。

师:那么,怎么叫初关呢?为什么有些人入门三天就死活要来闭关,包括这次某人也是啊:“我要闭关,我要闭关”,你自杀好了。

你怎么样才能闭关呢?一、在禅宗里面,是非悟不得入关,就是你没有开悟你不能入关,开悟以后你才能够悟后起修,这个起修,就是初关后的起修了,非悟不能入关。

然后呢,无戒不能入关,没有戒品,你是不能闭关的,没有开悟你是不能闭关的。初关一般都是五天、七天、四十九天,初关不会超过四十九天。这就是初关,这时候就是非悟不能入关的,无戒不能入关的。

那初关以后不算完的,还有重关、还有牢关。这个时候,你唯有冲破了牢关,你才是即身成就了嘛!这个牢关你是冲破了,而且它的形式是不同的。这个初关、初关是在静室里面,无需规仪,就是初关。但是你必须要上师认证,上师他才知道你开悟了没有,上师什么时候授给你戒品,因为这个只有上师知道,你还不知道,这个时候就是初关。

然后到了重关,就是冲破初关以后,那整个就是一个悟后起修的过程了,那就是所谓的“行中证”,悟后起修的过程。

到了一个阶段以后叫重关。这个重关是结茅、结庐,是独修。这个重关,你是要远离这个凡尘的,所以为什么你们下一次闭关必须要到武夷山去的,那时候那完完全全与世隔绝,就自己一个人。

学子:结庐?

师:对的。

学子:就一个人?

师:对啊,就一个人,初关的时候那是闭关,闭关就是你不能出去,你也不能够跟任何人接触。

那么到重关的时候呢,你可以在你这个区域内里面去活动,但是,仅限于你独来独往,不要求你入定,不要求你怎么样,是让你每天观照,起念观照。这个重关时间长短,自己知道的。因为这个时候上师是不会跟住你的,他只是护关,他会在关外给你护关。那么完成了这个重关的过程,其实,凡是进入初关的,他肯定就能完成重关,这是肯定的,而且这个重关的过程,他自己完全是知道的,只不过是这段时间或长或短。当然,有些人是几十年、几辈子他都在重关之中。但是,他最少的时间不会少于九九之数,也就是他最短时间不会短于八十一天;那长的话,那就是自己了……

过完重关以后,就是牢关了。牢关在什么呢?你看禅宗,牢关就是在闹市,闭完重关以后,因为你从初关到重关,你都是远离凡尘的,在禅宗里,那是出家人。最后到了牢关的时候,那就是入世啦,就处在闹市当中啦,你在入世的过程当中,弘法利生啊、广行六度啊,然后在这个俗世当中的,你始终在火中能够幻出金莲。唯有在这个牢关之中,你破了这个牢关,也就是说,你能够入尘不染尘,出世不离世,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即身成就,这是最后的圆满。记住了,这是第三关,牢关。

(众人讨论)

师:对,还有这个闭关,其实后来就是有了这个藏传佛教的闭关。最初只有禅宗有闭关的,到了后来的时候,藏密、显密有了闭关,他们的闭关必须要具备四个条件,要具备四个条件他才可以闭关:一个是本尊、一个是上座、一个是空行母或者是空行父、一个就是独破,他要具备四种条件,才有可能闭关成就。

(众人讨论)

学子:密宗的闭关跟禅宗的闭关有什么关系?相当于什么?

师:没有相当,一切都是要借助于外力,最后才是独破,禅宗的初关就是独破了。他们的第一关是什么呢?所谓第一关,就是必须有本尊,所以你闭关的时候,必须是和本尊在一起。第二是空行母或者空行父,那就是双修。如果这两关过不了,那独破是永远过不了。为什么在禅宗的初关就是独破,禅宗初关就相当于密宗最后的这一关。

学子:所以说密宗的这个最高境界就是禅宗的入门?

师:对呀。

(众人议论)

师:在这个经典当中呢,咱们也是在传统教义里面有依据的。传统教义里面就有,藏传佛教的闭关是由莲花生开始的,后来被红教演绎,所以他们现在闭关的形式,都是遵从这四个,他们是通过了这个空行关,就可以称之为活佛了。在咱们这里,你独破,才可以称为你已经是不退转了,你还没有摸到佛的这个脚趾甲(众笑),还成活佛?

学子:有从初关出来的次第是不一样的?

师:出初关的次第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入关之前的次第是一样的,因为你必须达到这种次第,你才能入初关的。对呀,入关的条件是一样的,但是你出关的次第就不一样了。是啊,这个入学条件一样,毕业的时候那层次不一样了。

学子:有的是优秀毕业生,有的是拿结业证。

师:对

学子:那初关出来以后,他能达到的最高次第是什么?

师:初关不可能达到最高次第呀,初关的最高次第是八地、最高次第(不退转、不动)。那你看这个藏传佛教里面修过空行法,也就是所谓的空行关以后,称之为活佛的,你们看在禅宗当中,哪一个即身成就的他会病死的?他们要天天靠吃药打针、针灸的,没有吧?没见过吧?你看某些藏传的“活佛”下半辈子不是经常在医院里面躺着,对不对?你天天躺在医院里被病魔折磨得半死,你称之为活人还算勉勉强强,还称之为活佛?(众笑)

学子:重关可以应身去吗?

师:不可以!也不能做梦去。那照你这么说,那牢关也可以应身去了,那也就相当于那个:你不练功功练你、你不转法轮法轮转你。

学子:师父,那咱们法门重关快开启了吧?

师:重关已经开启了。

学子:已经开启了?

师:你以为。

学子:没听说过谁呀?

师:重关已经开启啦!

学子:那历史上能够过咱们这个重关的没几个?

师:没几个。

学子:师父,我又回到衣服上,现在冬天,寺院出的这个棉衣服还是没有的吧?

师:这个随便,披风,什么毛衣棉裤?所以,严格意义上只有一件百衲。然后呢,和合众的这个标识是剃度。到了南北朝以后有了七衣,到了唐代以后,有了海青。然后,这个九衣或者袈裟就是百衲的代称。明天会跟你们讲到这个袈裟是怎么回事;今天讲的是海青礼仪和它的故事。讲完袈裟以后再来讲礼佛规仪,礼佛规仪讲完以后,就要讲接引规仪,然后接下来就是皈依规仪。很多的,不过你们不用全都一步到位的,还有放生规仪、还有超度规仪、还有净坛规仪、然后还有供坛规仪、请佛规仪、浴佛规仪,这些都是一系列的。然后传戒规仪、受戒规仪,最后就是这个三关规仪。

学子:这也只是一部分啊?还没太讲到法器呢。

师:法器不用作为一个正式的课程来讲,其实法器也是后来才有的。法器我稍微给你们讲讲要怎么用,因为讲到礼佛规仪的时候那就有了,礼佛规仪其中就有包括了早晚课规仪,这法器要怎么用的、叫什么,这些都有,所以我准备明后年这两年,找两个应届高中毕业生去读那个佛学院。准备在他们小龙们中间找,一个男的,一个女的,让他们去当几年比丘、尼姑。

学子:师父,那初关、重关、牢关分别证的是什么?获的是什么?这有没有说法?

师:还没讲到这一课呢。三关,我这是中途给你们穿插而已,怕你睡着了给你讲点儿新鲜的,这个已经是最后的课了,这个在当代任何佛学院它不会讲的。五明佛学院有讲到,但是他是讲他们那个关。

学子:密宗的那个关。

学子:南北朝在唐朝前面,是先有海青,还是先有七衣?

师:它并不是说那个时侯才有的,七衣、海青是都有的,只不过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分有七衣,所以有戒品的称为七衣,没戒品的称之为海青。

学子:就是说五衣呢,唐朝才有的,五衣嘛,唐朝的时候等于说是在家居士穿的,是吧?

师:五衣以前是没有戒品的。

学子:咱们现在的五衣是有戒品的?

师:其实严格来说五衣也没戒品,它只不过是代表了这个三皈五戒。

学子:哦,三皈五戒。

师:嗯,持戒而已。

学子:那实质上戒品的话,只有七衣和百衲衣,那个九衣是戒品。而且这个也是有正式的法脉传承,那么七衣呢,就是从达摩开始的。事实上那个海青它是不算的,它是没有戒品的,它在法脉传承里面是不算的。那我们现在所说的七衣是直接传承达摩的这个七衣的戒品,而这个九衣的传承是直接承继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九衣的这个戒品。从这个戒品的传承来看,它是有一个寻根的,就是从达摩和释迦牟尼这儿。然后,现世流行的五衣、海青等等,师父给咱们讲的是,历史上的这么一个叫法和它的来源,这个东西跟咱们的这个宗门啊,关系不是很大的。

学子:师父,那九衣的这个戒品和七衣的戒品有什么区别呢?

师:有的,九衣是不同。七衣实际上就是你入门,你就是授菩萨戒。到九衣那就是你本身已经获得较高的戒品。你们现在能穿九衣的人很少的。这个九衣有了,就是你们还没穿而已。

学子:师父,后面补那三块就是戒品。

师:嗯!

学子:九衣的戒品叫什么?

师:和尚戒。再说这个七衣,咱们在宗门里面是谁都可以穿,但是九衣不是谁都可以穿的。

其实到最后就是小到鞋啊,这个僧鞋穿法和僧裤的穿法,它都有(规仪)的。你们现在是可以有袜子套的,我如果夏天一让你穿罗汉鞋,你就歇了。罗汉鞋,你不能套袜子的。

学子:那裤脚怎么办?

师:它的大裤脚是要别起来的,别得特别紧,没有绳子的。

学子:罗汉鞋是像凉鞋似的。

师:对呀,你说夏天我让你穿罗汉鞋,那你这个裤子像扫把一样甩?别不好的话,你一站起来走路就散掉了。

然后那个露头的(鞋子)、包头的、露三边的、露后的,它都有不同说法。

学子:不是统称罗汉鞋么?

师:不是的,罗汉鞋一般都是露在这里,这边。

学子:侧面露是吗?

师:对,还有一种就是直接露前面的,还有露前后的,还有露三角的,你哪天去问那个(庙里的),去问他(的鞋)为什么这么露?看他会不会告诉你。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发表回复

login